导航:首页 > 前程往事 > 老开封在皇城墙根下有多少故事

老开封在皇城墙根下有多少故事

发布时间:2022-01-19 21:12:03

Ⅰ 与开封有关的成语故事

开封,简称汴,现为河南省地级市,是我国七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中国版图的中部,地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摇篮的黄河之滨,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有关开封的历史典故9则,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有关开封的历史典故9则
四分五裂
“四分五裂”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极为分散,很不统一。
此语出自《战国策·战国策卷二十二魏一》。
大意是,张仪(?——前310年,战国时纵横家,魏国贵族后代,曾先后在魏、秦为相)为秦连横于魏国,对魏襄王(魏惠王之子)说:魏王的领土不到一千
里,士兵也不超过三十万。从地形上看,魏国地势平坦,没有高山深川的阻隔,与四方诸侯交通便利,犹如车轮辐条都集聚在车轴上一般。从郑国到魏国,不过百
里;从陈国到魏国,也只有二百余里。人奔马跑,还不知疲倦就到了魏国。魏国南与楚国接壤,西边是韩国,北边是赵国,东边与齐国相邻,所以士兵要守卫四方边
界,以至于守境的小亭和屏障接连排列。运粮的河道和储米的粮仓,不少于十万。魏国的地势,原来就是适合作战的地方。如果魏国向南亲近楚国而不亲近齐国,那
齐国就会进攻你们的东面;向东亲附齐国而不亲附赵国,那赵国就会由北面来进攻你们;不和韩国联合,那么韩国就会攻打魏国的西面;不和楚国亲善,魏国的南面
就会危险了。这就是魏国所处的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
苏秦所制定的诸侯国合纵的计策,是注定要失败的。如果大王不臣服于秦国,秦国将派兵进攻河外,占领酸枣(今延津)等地,并进一步威胁卫国夺取晋阳,那
么赵国就没有能力南下支援魏国,魏国也就没有办法北上联合赵国,合纵的通道就此断绝,这时如果秦国威胁韩国来攻打魏国,韩国迫于秦国的压力,一定会听命
的。秦韩联盟一旦形成,魏国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所以我替大王考虑,不如归顺秦国,这样一来,楚韩两国对魏国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没有了楚韩的威胁,大王
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魏国也没有什么忧患了。 魏王说:以前是因为我太愚蠢,做了错误的决策,我愿意做秦国东方的藩臣……
尧舜牧羊
“尧舜牧羊”这个典故出自《说苑·政理》,与梁惠王有关。大意是,杨子(即杨朱)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有一次,他去拜见梁惠王,自称治理国家
可以像运转手掌上的东西一样自如。梁惠王哼着鼻子说:“你自己家里的妻妾都管不好,种的三亩菜地也锄不过来,治理国家会有这般容易?请问,你有何妙策?”
杨子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当然有办法。大王见过牧羊吗?一群几百头的羊,让一个牧童拿着鞭子去放牧,要东就东,要西就西,因为他会放养;相反,如果叫
尧牵一头羊在前面走,又让舜挥着鞭子在后面赶,他俩再贤明,连一头羊也未必管得好,这样就是乱的“开始”。我虽然管不好家里的事情,但我像牧羊童一样,各
有各的专长,他会牧羊,我会研究学问。
把治民比作牧人饲养牲畜,反映了封建专制下的官民对立,但是杨子的话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领导工作中的辩证法。
一个牧童能管好一群羊,是因为他既有专长,又善于指挥羊;而尧舜虽是圣贤,牧羊却是外行。而且一前一后,相互牵制,指挥不能一致,于是就连一头羊也管不好。
擢发难数
成语“擢(音“桌”)发难数”的意思是说拔下头发来数都数不清,多形容罪行太多,无法计算。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卷七十九·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战国
时,某一天,魏昭王派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魏国人范雎随同前往。齐襄王听说范雎有口辩之才,特地赐他金十斤和牛、酒,范雎辞谢不敢接受。须贾因此怀疑范雎
把魏国的机密泄露出去,回国后便把这件事告诉了魏相魏齐。范雎因此受到毒打和凌辱,几乎致死。后来,范雎在魏人郑安平的帮助下,改名为张禄,逃到秦国,得
到秦昭王的信任,做了宰相。后来须贾为魏王出使秦国,范雎听说后,着破衣后隐藏身份到须贾居住的客馆看望,须贾看到范雎衣衫不整甚为怜惜,留其用饭并取一
件粗丝袍服相赠。范雎走后,须贾得知秦相张禄就是范雎时,大吃一惊,于是就袒衣露肉,用膝跪着走,由守门人带进相府谢罪,须贾说:我料想不到你能登上青云
高位,我不敢谈天下之事,我犯了很重的罪,请你把我放逐到蛮夷的地方去,是死、是活,任凭先生处置。范雎说:“你的罪有几条?”须贾为了得到范雎的宽恕,
便竭力检讨自己罪过极多,说就好比拔一根头发,数一条罪,这样连着拔下去,擢发不尽,罪亦无穷。范雎说:“你罪有三,在大梁诬陷于我是其一。魏齐辱我于厕
中,你不制止,是其二。醉而往我身上溺尿,是其三。然而,你却在不知我已身为秦相的数日前送我一件袍服,有念旧情之意,所以我饶了你。
犹豫不决、排忧解难
犹豫不决:比喻思想上有顾虑,而拿不定主意。排忧解难:指给别人排除危难。“犹豫不决”及“排忧解难”这两个成语源自《战国策·战国策卷二十赵三》。
公元前258年,秦国的大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魏王应赵王的要求派大将晋鄙领兵救援,但后来魏王迫于秦王的威胁,命令晋鄙把大军驻扎在两国的边境上。
与此同时,魏王又派将军辛垣衍潜入邯郸,通过平原君转告赵王说:“秦军之所以围困邯郸,是想让赵国尊秦王为帝,如果赵王愿意这样做,秦国就会撤军。”辛垣衍的这番话,使平原君与赵王“犹豫未有所决”。这就是“犹豫不决”的来源。
恰在此时,齐国的高士鲁仲连正好路过赵国,他听说辛垣衍劝说赵王尊秦王为帝之事后,就去对辛垣衍说:“秦国是个不讲礼义、穷兵黩武的国家,他们常用欺
骗的手段来对待读书人,把百姓当作奴隶。如果让秦王毫无顾忌地称帝统治天下,那我只有跳东海自杀了。我要让魏、燕两国出力帮助赵国。”
辛垣衍问:我是魏国人,先生怎样才能叫魏国来帮助赵国呢?
鲁仲连说:那是魏王还没有看到支持秦王称帝的害处,如果看到了,他一定会帮助赵国的。
辛垣衍接着问:让秦王称帝又有什么害处呢?
鲁仲连说:如今秦国是个有战车万辆的大国,魏国也是,彼此同样拥有称王的实力。只看到秦王打了一次胜仗,就想屈从并尊他称帝,这样做还不如邹、鲁两个
小国宁死不屈的臣子呢。如今秦王的贪心没有止境,如果他真的称帝了,就要变动诸侯的大臣,撤换他厌恶的人,而重用他认为贤能的人,他还要把自己的女儿和那
些喜欢说别人坏话的女人嫁给诸侯做嫔妃。这种人一旦进入魏国大梁王宫,魏王还能泰然自若吗?就是将军您还能保住现在的宠幸吗?
辛垣衍听罢鲁仲连的这番话,连忙向鲁仲连拜谢道:“先生所言极是,我这就回国劝说魏王再也不提尊秦王为帝的事了。”
秦国的将领听到辛垣衍被鲁仲连说服的事情后,马上退兵五十里。正好赶上魏公子无忌夺取了魏将晋鄙的军权,并出兵援助赵国,秦军就退得更远了。
后来,平原君想送重金给鲁仲连,鲁仲连坚辞不受;并且说,天下贤士的作用就是“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这就是“排忧解难”的来源。
吕端大事不糊涂
“吕端大事不糊涂”这个典故,常用来比喻做领导工作的人,应注重大事,不宜斤斤计较小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掌握原则,端正方向,又能宽厚待人,取得群众的支持。
此典故出自《宋史·吕端传》,北宋宰相吕端,字易直,宋时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市安次区)人,至道元年(九九五年)继吕蒙正(洛阳人,太宗、真宗时三任宰相,卒葬尉氏)为相。
吕端形体伟岸,仪表潇洒,性情宽厚,能识大体,心胸豁朗。他两次辅佐藩王,都因事受牵连而降职,虽屡次贬黜,未尝以名利得失耿耿于怀。后为太宗皇帝赏
识倚重,骤然被提升到宰辅的位置上,太宗就犹恨任用之晚。吕端为政老成持重,有政治远见,在重大的决策问题上能权衡利弊,举措得体。与寇准同居相位,常常
谦让他,同班臣僚奏对时多各持己见,互相攻讦(音“杰”),独吕端一言不发。入相时,有人曾向太宗进言说:“端为人糊涂。”太宗答道:“端小事糊涂,大事
不糊涂。决意相之。”在以后发生的几件事中,也充分表现了“吕端大事不糊涂”,如在处置西夏李继迁之母一事上即充分说明这一点。当时,西夏李继迁经常骚扰
北宋的西部边疆,宋将士俘获了他的母亲。太宗想杀了继迁之母,以泄心中之愤。吕端认为不能杀,他对太宗说:“以前项羽捉到刘邦之父,想烹了他,刘邦对项说
‘别忘了也分给我一匙汤’。那些能成就大事业的人顾不上考虑家眷性命的安危,何况继迁是凶残的贼子呢?陛下今天杀了其母,明天就能生擒继迁吗?如不能,只
能增加仇恨,坚定继迁与我朝对抗的决心。”太宗问:“那怎么办?”吕答:“应安置在延州,妥善照顾,以此招降继迁,即使不能马上逼其投降,也可让他有所顾
虑,因其母的生死操在我们手中。”太宗采纳了吕端的建议。
另外在太宗过世后,内侍宦官王继恩阴谋废除皇太子,被吕端及时发觉,果断将王继恩锁在阁楼里,派人看守,同时奉真宗即位,贬逐继恩。吕端在重大问题上能远见卓识,当机立断,证明了宋太宗力排众议,知人善任,对吕端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孤注一掷
“孤注一掷”原指赌徒倾其所有作为赌注以决最后胜负。其广义为在形势危机的情况下,竭尽全力做最后一次冒险。多含贬义。
此成语出自《宋史·寇准传》。宋真宗时,契丹大举入侵,包围嬴州,兵锋直逼贝州、魏州,北宋朝廷上下震恐。参政知事王钦若等人主张放弃东京,请皇帝到
江南、四川避难,遭到宰相寇准的坚决反对。在寇准等人的督促下,真宗决计亲征,来到澶州,渡河,登北城门楼,远近将士望见皇帝御用伞盖,雀跃欢呼,士气高
昂,遂击退契丹军队的进攻,订立澶渊之盟。寇准因此得到真宗皇帝的厚遇。王钦若心里很嫉恨寇准,一天朝见后,寇准先走了,真宗仍用眷顾的眼神目送其远去。
王钦若说:“陛下敬重寇准,是因为他对国家有功吗?”真宗说:“正是。”王钦若说:“澶渊战役,陛下不以为是耻辱,反说寇准对社稷有功,这究竟是为了什
么?”真宗很惊愕,问:“这是什么意思?”王钦若说:“兵临城下而被迫订立和约,《春秋》引以为耻,澶渊的战与议和,就是城下之盟。以天子的尊严而订此城
下之盟,还有什么比这更耻辱的呢?”真宗听了,怅然若失,心中很不高兴。王钦若又说:“陛下听说过赌博吗?赌博的人钱要输尽时就铤而走险,将赌资全部押
上,叫做孤注。陛下就是被寇准蛊惑做了孤注一掷的傻事,这是多么危险啊!”真宗听信了王钦若的话,对寇准日渐疏远了。
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的普及率非常高,读小学的孩童们都知道了。传说从前有个杞国(今开封杞县)人,整天担心天塌地崩,自己没有地方躲,因此愁得睡不着觉,吃
不下饭。朋友见状,很不放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很厚很厚的气罢了,你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从早到晚都生活在天的中间,怎么还担心天塌下来呢?”
可那个杞国人听了更加忧愁,他说:“那么,天上的太阳、星星和月亮若掉下来呢?”朋友耐心解释说:“太阳、月亮和星星也不过是发光的气团,即使掉下来,也
不至于打伤人的。”杞国人又问:“如果地崩塌了怎么办呢?”朋友回答道:“大地,无非是泥土、石块罢了,这些东西四面八方到处都有,没有一点空隙。怎么担
心它们会崩塌呢?”听了这番话,杞人方才安下心来。
唐代诗人李白在《梁父吟》诗中巧妙地应用了这个典故:“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李白借此打消别人的顾虑,也算是对“杞人忧天”的正解。如
果用今天的观点来观察,杞人之忧并不是空穴来风、胡思乱想,很可能是从天体陨石和地震灾害等自然现象引起的思考。说明杞人很有思想,很有预见性,应该防患
于未然。何况,看似可笑的杞人较早地有了忧国忧民的胸怀,为何不能看成是对杞国人的一种历史的褒奖呢。 游刃有余
庖丁解牛的典故,差不多家喻户晓,由此衍生的成语“游刃有余”的使用率也相当之高。可是你是否知道它产生在开封呢?战国时期,有一次魏惠王下去视察,
看到了庖丁在宰牛。庖丁是魏都大梁(开封)着名的厨师,他在解剖牛时,动作和刀的响声同音乐一样有节奏,毫不费力地把一只牛的骨和肉分割开来,手起刀落,
干净利索。惠王十分惊叹,问他:“你的手艺怎么这样高啊?”庖丁答道:“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我对牛的结构已经很熟悉了。开始时,看到的都是整条的牛,学
了三年之后,对牛的关节、筋骨,下刀方法,用力大小,全都心中有数。一刀一刀把它们分开,自然毫不费力。”惠王觉得神乎其神,就问道:“你的刀一定磨得很
快吧?”他笑笑说:“一般人用刀,一个月换一把,因为刀刃经常碰到骨头。宰牛能手一年才换一次刀,因为它们只用刀来割肉。我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解剖几
千头牛,还像新刀一样。其实,刀刃非常薄,在骨缝中间游动,肉就一块块地落下来。有时也要小心,聚精会神。”惠王听了点点头说:“讲得好,我从中学到很多
有益的东西。”由此引申出成语——游刃有余。
此成语故事至少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一是领导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善于发现人才和解决难题的好方法。二是勤学苦练,熟能生巧,摸清规律,才能游刃有余,事半功倍。南辕北辙
这个成语还与魏王有关。不过这个是大臣善于讲道理的故事。战国时期,魏王想发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正到外地办事的大臣季梁听说后,立刻半路返回,衣服
顾不得换,脸也顾不上洗,匆忙来见魏王。魏王很奇怪,问他:“你半路回来,难道有什么急事吗?”季梁似乎答非所问:“是啊,我回来时,在太行山下看见一个
怪人。他驾着马车朝北驶去,但他却说要去楚国。我说,你去楚国不朝南走,怎么反而朝北走啊?他说没关系,他的马好,跑得快。我说,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他又说,不怕,他带的路费多。我说,你带的路费多有什么用呢?他坚持说,我的车夫本领高。我只好望着他摇头叹息:你的条件再好,方向不对,离楚国只能越来
越远啊!”魏王听了好笑,说:“天下哪有这么糊涂的人啊。”季梁接着说:“现在,您的志愿是建立霸业,当诸侯的首领。可你用兵去打赵国,希望扩大地盘,抬
高声望。您攻打别国的次数越多,离你的愿望就会越远,这和去楚国向北走一样啊!”
故事里边有哲学。季梁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一定要劝住魏王不要出兵。用故事说道理,魏王容易听进去。否则劝阻的结果也会“南辕北辙”。
明珠暗投
前不久看过的电视剧《汉武大帝》,让我们重新记起了梁王刘武。他是被当作有当皇帝野心的人物塑造的,多亏窦太后的保护他才免于丢掉性命。其实,梁王是
个有才干有雄心的诸侯王。他的封地在今开封一带,禹王台的前身梁园就是他那时建造的。他不仅帮助汉武帝平息了诸侯王的叛乱,还发扬了战国信陵君无忌招贤纳
士的传统,连枚乘、司马相如那样的大思想家、文学家都悉至门下。如果历史给他机会,也许会是位不让汉武的帝王呢。
“明珠暗投”的成语也是梁王尊重人才、胸襟开阔的一个范例。文学家邹阳很有学问,因为劝阻刘濞不要起兵反叛朝廷,刘濞不听,只好投身到梁王刘武门下做
了门客。可是有人嫉妒他,说了他不少坏话,结果梁王把他抓起来要杀掉他。邹阳不服气,就给梁王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听说世间最宝贵的明月之珠、夜光之
璧,如果暗中投到路上,人们不但不把它看成宝贝,反而按着宝剑斜眼盯着它。为什么呢?原来是它没有因由来到面前;用树根、弯木做的车子,本来不好,可是被
显赫人物看上,把它装饰起来。所以,献出最好的珍宝,如果无人介绍,可能无功反过。若有人引荐呢?即使枯木朽珠,人家也当功劳记着。由此看来,天下百姓贫
士,即便有尧、舜那样的本领,伊尹、管仲那样的才智,龙逢、比干那样的心肠,无人引荐,也无法实现啊!”梁王看后很感动,放他出来,诚心尊为贵客。
这个成语与韩愈的《马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明珠要找到识珠的人,投到路旁,别人会认不出来。识珠者如同伯乐,要有眼光和胸怀,识别人才,重用人才,让明珠闪光。
之乎者也
这个成语的发明权归属宋太祖赵匡胤。却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了北宋开国皇帝。有一次他去南方巡视,车辇走到朱雀门前,抬头看见门额上写着“朱
雀之门”四个大字,很是奇怪,便问身旁的宰相赵普:“为什么不写‘朱雀门’三个字,偏要写‘朱雀之门’四个字?多了个之字有什么用呢?”赵普告诉他说:
“这是把‘之’字当作语助词用的。”赵匡胤听了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这些虚词,能助得什么事情啊?”这件事流传到民间,有好事者就编成了谚语:“之乎
者也矣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此典故记载于宋朝文莹编撰的《湘山野录》中。这位“马上皇帝”没什么文化,闹出点笑话也未必可笑。不理解的事情就说出来,
比不懂装懂、装腔作势要好多了。戏剧性的情节在于,正是这位文化不多的皇帝,后来搞了个“杯酒释兵权”,使重文轻武的政策延续了许多年代。
“之乎者也”的成语典故恰好是今日朱雀园增添文化内涵的一个选题,那人物故事、相貌神态已经历历在目,宛如一组活灵活现的雕塑。开卷有益
开封城历来就有读书之人,读书之风。这也许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文化底蕴的深厚。不过,追根溯源,功劳还得记在宋太宗赵光义的名下。赵光义很喜欢读书,他
认为一国之君必须有丰富的知识营养。他曾让宰相李昉主持编写一部网络辞书。经多年努力,终于编成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据说,太宗
每天要看三卷《太平御览》,如果因为忙,当天没看完,第二天一定挤时间补上。有大臣对他说:“陛下既要处理国家大事,又要阅览这部大书,实在太辛苦了!”
太宗答道:“只要打开书本,就能得到不少益处,我也就不感到劳累了。”成语“开卷有益”即由此而来。
多读书,读好书,增智强神,把古都建设得更美好,不是这个成语对今天的开封人最好的勉励吗?好书与文化同在,好书与魅力同在,好书与人生同在。
李勉葬银
“李勉葬银”典故喻指人与人之间要恪守诚信,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不求回报。
此典故出自《新唐书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五十六》。
李勉,字玄卿,其曾祖父是唐高祖李渊的十三子李元懿,李勉少时喜欢学习,曾任开封府尉,后从肃宗李亨于宁夏灵武,擢监察御史;任期内,力劝肃宗帝勿杀俘虏。晚年居相位二年,卒年七十二,谥曰贞简。
李勉在唐德宗李适建中二年(781年)任永平军节度使兼汴州刺史时,曾对南北朝时“汴州”城予以重修,奠定了开封城墙的基础。
李勉虽贵为皇室子孙,但少时家境贫寒。有一次与一儒生共宿一客馆,儒生染疾,病入膏肓。临终,儒生拿出所带银子交给李勉,并说:请你在我死后,为我料
理后事,余资相赠于你,这事就我们两人知晓。李勉坚辞不受余钱,但为满足其临终心愿,答应了儒生的要求。安葬儒生时,李勉将剩余之银埋入棺材内。待儒生家
人寻到李勉表示感谢时,李勉打开儒生棺材把余银如数还给其家人。这就是“李勉葬银”的来历。

摘自语文迷网,

Ⅱ 皇城根脚下指的是哪里

皇城根脚下指的是北京市东城东单一带地区。

皇城,通常指东方国家都城建筑中,位于都城与皇帝、皇族所居的宫城之间的区域,由城墙围绕,具有独立的城门。皇城内通常布置宗庙、官衙、内廷服务机构、仓库和防卫等建筑,以及园林苑囿。

相关说明

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皇城”一词的是隋朝修筑的大兴城,皇城布置在宫城之南。隋朝修筑的东都洛阳也采用了类似的布局。北宋开封城、元大都、明中都、明南京城和明清北京城也都采取了相似的布局。

在中国邻近的国家中,高丽曾经在开京设置皇城,越南顺化也设立了皇城。不过顺化皇城从布局上来说更接近中国的宫城,而其紫禁城相当于中国紫禁城中的内廷部分。

皇城中除了高大雄伟的宫殿建筑和祭祀设施外,还有一大部分是供帝后游幸娱乐的皇家园林即御苑。西苑三海和景山就是明清皇城中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

Ⅲ 开封 传说故事

1、声震天中

清朝康熙年间,有父子二人逃难到开封,夜宿鼓楼下。府衙班头见他俩可怜,收留在鼓楼上当差,父亲担任司鼓(司鼓就是定时敲鼓的人),儿子负责扫街。爷俩忠厚老实,手脚勤快,附近的居民没有不夸赞的。大伙见面都叫他们“老司鼓”和“小扫街”,他俩的真名实姓没人知道。

当时的文人骚客常在鼓楼大厅里聚会,吟诗作画,挥毫泼墨。每逢这时,老司鼓总是悄悄坐在墙旮旯里闭目养神。小扫街闲不住,展纸磨墨,跑前跑后忙着伺候,众人也都习以为常,谁也没把他们爷俩放到眼里,这样的日子一晃就是十几年。

坐镇开封的河南巡抚阎兴邦,巡抚就是一省最高长官。他见鼓楼年久失修,就全城募捐,费时三年,将鼓楼翻修一新。新鼓楼富丽堂皇,真叫气派。这一天,阎兴邦在鼓楼上大宴宾客,全城的风流才俊,书坛名家几乎都来了。

阎兴邦含笑拱手说:“重修鼓楼,千古盛世,美中不足,缺少一方巨匾来画龙点睛。今天特地邀请诸位为此楼题词书匾,流芳百世。”宾客们各个满心欢喜,才思泉涌,暗下决心,要大显身手,很快就递上几十张条子。阎兴邦一一翻阅,竟然没有一个中意的。

他皱着眉说:“诸位写的全是‘小桥流水‘之情怀,独缺‘’大江东去‘的气魄,有劳各位再费些神思,人们这才明白,今天的酒席可不好吃,只得抓耳挠腮,绞尽脑汁,苦思冥想。阎兴邦一直不见动静,长叹一声:“唉,难道这么大一座古城,就没有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吗?”

众人羞愧得无地自容,大殿里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忽然墙角响起一个苍老的声音:“大人,小人能献丑吗?”府衙班头见是老司鼓,怕闹出笑话,呵斥道:“今天是文坛盛会,你一肚子糟糠,凑什么热闹!”

老司鼓上前几步,弯着腰赔笑说:“听说大人肚量大,小人说错了,权当听个笑话儿。”阎兴邦见他相貌平常,可出言不俗,说:“不妨试试。”“声震天中”如何?此言一出,满屋皆惊。阎兴邦笑着说:“请道其详。”“华夏大地分九州,河南地处中州,开封在中州正中。

鼓楼在开封正中,这正是天下的中心,一槌击鼓,声震天中啊!”好一个声震天中,大气磅礴。阎兴邦拍案而起,兴奋得把老司鼓让到座位上,亲自斟了三杯美酒犒赏。老司鼓高举酒杯,朝着众人做了一个揖。说:“俗话说得好,‘跟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学下神’。

你们都是有学问的人,常来鼓楼以文会友。我在旁听久了,脑瓜儿也慢慢开窍了。‘声震天中’这四个字我琢磨好久了,今儿被巡抚大人相中,我还得谢谢大家哩!”老司鼓这话说得十分得体,来客也面上有光,大殿里一片欢笑。

阎兴邦兴致勃勃地说:“现在就请书法高手当场挥毫,制匾高悬。”凡是能划拉几笔的,谁也不甘落后,真草隶篆,龙飞凤舞。阎兴邦挨着桌观看,大声说:“诸位真是妙笔生花,可惜的是字儿写的太小了,和高大的鼓楼不太相称啊。”众人公推一位有名气的老书法家。

写出了半个人高的大字,阎兴邦还是摇头嫌小。正在大伙扫兴的时候,一直端茶送水的小扫街插嘴说:“大人,我可以试试吗?”阎兴邦上下打量着他,问:“你是干什么的?”“我是老司鼓的儿子,大伙都叫我小扫街。”阎兴邦吩咐班头捧来笔墨纸砚供他挑选。

小扫街从墙角捡起一把扫帚,笑着说:“还是我的家伙得劲!”只见他拎了半桶清水,倒入墨汁搅拌,然后出了殿门,人们都蜂拥跟了出来。好一个小扫街,只见他束紧衣衫,用扫帚饱蘸浓墨,在纸上挥舞,运用自如,你想:这世间罕见的扫帚笔写出的字还能小吗?

阎兴邦连生叫绝:“怎么学得这样一手绝活儿啊?”小扫街朝众人深深鞠了个躬。“各位前辈常来这里切磋书法,即兴挥毫,我在旁边侍候,暗中用心揣摩,每天我把鼓楼四周打扫干净后,就用扫帚蘸水在地上练字,一桶清水用完天还不亮哩,天天如此。”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众人感慨万分,再也不敢小瞧这爷俩了。不久鼓楼檐端悬挂一方巨匾,上书“声震天中”四字,字体刚健,气势雄浑,站在城外都能看清。可是谁会想到这千古名句,竟然出自老司鼓和小扫街之手。

1948年开封第一次解放的时候,鼓楼和声震天中巨匾不幸在战火中损毁,关于这个匾是谁的题词,又是谁书写的,至今是谜,无人破解。

2、杨继业发兵幽州救主

杨七郎因打擂闯祸,太宗听信奸臣潘仁美谗言,竟不念杨家为保大宋江山,南征北战血洒战袍立下的汗马功劳,将杨继业贬谪雄州之后,辽国乘机出兵,设计困宋太宗于幽州城,当杨继业手捧救驾诏书后,还是以国家大业为重,唤出八个儿子商量营救之策。

令公说:“万岁,众大臣、王爷被困幽州,若有闪失,不只大宋江山难保,黎民百姓也要遭殃……。”六郎站出:“请爹爹速发救兵。”七郎也嚷道:“上次孩儿打擂连累了全家,这次我要为爹爹争气,先立救驾之功。”

令公知道他武艺过人,能独挡一面,便同意他带骑兵先行。杨继业随后发兵救驾,自己同呼延赞押运粮草星夜向幽州进发。这个故事表现了杨家父子以国家大业为重,一心保卫大宋江山的崇高品德。

3、七郎闯幽州

宋太宗被困幽州,杨家父子发兵救驾,七郎为先锋官带五百骑兵先行。七郎风尘仆仆赶至幽州(今北京),不敢怠慢,马踏辽营闯到城下,守城的主帅潘仁美却不放他进城,因为在京城七郎打擂将潘仁美之子潘豹打死,他对七郎怀恨在心,逼他连杀三门。

五百骑兵此时只剩七郎单人独骑,一路奔波又连番厮杀,如今是饥肠辘辘,精疲力尽。大骂:“潘仁美老贼,你竟如此狠毒!这岂不坏了国家大事,待我杀退辽兵,再与你算帐。”

4、大郎替主龙棚赴宴

辽国天庆王在金沙滩设“双龙会”,图谋趁机杀害宋太宗。杨继业学汉职纪信救高祖离荥阳之计,诈献降书与番人从西门迎受,圣驾从东门而出。天庆王用转心壶让延平喝下毒酒,延平刚饮下便知不好。

此时天庆王趁机要溜被延平一把拉住,一扬手臂,一只袖箭直穿天庆王咽喉立即倒地死去。在这一战中大郎替了宋王死;二郎替了八贤王;三郎被马踏如泥;四郎、八郎失落番邦;五郎出家为僧;六郎、七郎逃出虎口。

5、佘太君杨门选将

杨家热血男儿经幽州一战大部分已战死沙场,仅六郎一人逃出虎口,回到京城与八姐、九妹处死了潘仁美,不料却激怒了大宗,因潘仁美的女儿是太宗的妃子。于是六郎被贬谪河东服役,六郎在途中病倒,恰遇在五台山出家的五郎,想出诈死之计,谎报六郎病死,暗地送回杨府。

隐藏于后花园。时值边关告急,朝中无良将出征。寇准认为六郎死的突然,便以守灵为名,身背朝靴,私下察访,结果发现六郎“诈死埋名”。六郎向八贤王清罪,赵德芳一笑置之,并不介意:“现在三关被困,朝中无良将出救,还是由你出马领兵挂帅吧!”

寇准说:“不妥,郡马杀了潘仁美又诈死埋名,圣上岂能轻易饶过?依我看还是由千岁挂帅带杨门女将到边关解围,杨郡马暗中压运粮草,待到三关破敌立功后,再奏明圣上将功折罪为好。”赵德芳认为寇准说的有理,于是请佘太君选将出征。

佘太君命杨洪击鼓撞钟聚将,杨家八个儿媳:张金定、李翠亭、华妾玉、于桂英、罗氏女、柴俊萍、杜金娥。余彩鸾及八姐杨延琪,九妹杨延瑛雁列两厢,英姿飒爽,威风凛凛。喜得八贤王和寇准赞不绝口:“杨门女将,满门巾帼,果然名不虚传!”

佘太君巡视一周,目光停留在杜金娥身上,她弓马娴熟,武艺精湛,太君甚为钟爱,当即便议定让她同八姐、九妹随军出征。该故事显示了杨门女将,满门巾帼,为保卫祖国前赴后继的英雄气概。

Ⅳ 开封有什么民间故事

公元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西太后慈禧带着光绪和王公大臣仓惶逃到西安。她一边下令清军斩杀义和团,一边命李鸿章为议和大臣,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讨得了洋人的欢心,北京城暂时平静下来。她惊魂稍定,便动身返回北京。途中,她一时兴至,要带光绪和众大臣到古城汴梁一游,顺便到古刹相国寺降香礼佛。

旨意传到开封,开封知府慌得手忙脚乱,立即张贴告示,圣上驾到,凡銮驾经过街道,须 用红毡铺地,门上挂彩;全城妇孺老幼皆要倾城出动,头顶明烛,路旁跪迎;无论贫贱富贵,均按人头每人交白银二两,以备为老佛爷慈禧进礼。如有抗命不从者,严惩不贷�这一下可苦坏了全城百姓,个个叫苦连天,只好到相国寺进香拜佛,祈祷菩萨保佑,免除这场灾难。

开封相国寺长老智清五十多岁,侠肝义胆,机智多谋,心生一计:他向知府请求,只要能免除全城百姓每人二两白银,他情愿向慈禧献出镇寺之宝。知府听了,暗想:开封百姓食不饱肚,确实榨不出多少油水,智清若能把镇寺之宝献出,有何不可就顺水推舟答应下来。

过了两日,慈禧的大队人马进了开封城。全城百姓跪迎路旁,口称万岁。开封知府迎驾后,西太后乘八抬大轿径直朝相国寺而来。智清方丈身披红袈裟,率寺内众僧跪在山门迎接。慈禧下得轿来,见众僧跪地迎驾,忙说:“自家子弟,不必俗礼参拜,快平身回话�”慈禧为啥把智清和众僧称为自家子弟呢�原来她笃信佛法,自称是受命于天的老佛爷,所以,她认为到相国寺等于串亲戚,对佛门的僧人皆称自家子弟。

慈禧落座后,智清忙跪地,高念一声佛号,说道:“今日老佛爷驾临敝寺,真是蓬荜生辉,光耀佛门,现将镇寺之宝献上,请老佛爷笑纳�”

慈禧一听智清要给她献宝,满是皱纹的老脸顿时乐开了花。太监李莲英一挥拂尘,走到智清面前,说道:“方丈惠心可嘉,太后特此恩准。快快将宝献上�”

智清听了,向身边一个僧人示意。稍时,只见两个壮健的僧人抬着一个红漆木桶,放在西太后面前。慈禧见珍宝如此沉重,正在纳闷,只见智清走到慈禧面前说:“敝寺开山一千多年,佛门鼎盛,众弟子得以安心诵经念佛,普济众生,全仗此宝庇护,今将此宝献给太后,望老佛爷珍爱�”

慈禧听了,十分欢喜,忙说:“都是佛门弟子,老佛爷我岂能不珍爱�”李莲英对智清说:“既是献给老佛爷的珍宝,何不快快揭开黄绫让老佛爷过目�”智清走上前去,双手揭开黄绫,众人拭目一看,原来是满满一桶黄土,土中长着一堆姜芽,不由瞠目结舌。慈禧顿时大怒,厉声喝道:“智清,这是何物�”智清不慌不忙地跪在慈禧面前,说道:“禀老佛爷,这是一桶姜山�”

一桶姜山的谐音是一统江山。智清向慈禧奉献此物,寓意讥刺她垂帘听政,独揽大权,丧权辱国,卖国求荣,使得江山破碎,民不聊生。在场的大小官员,想不到小小的智清方丈竟敢如此戏弄太后,都暗暗为他捏一把汗。开封知府吓得魂不附体,浑身像筛糠一样发抖。

慈禧心里虽恼,却强装笑脸,对智清说道:“众弟子既然把此宝献出,我就把它收下。不过,此宝过重,离京路途遥远,携带不便,暂留贵寺,待日后再派专人将它运回京城�”慈禧嘴上这样说,可牙却咬得吱吱响。智清见慈禧眼含杀机,却也并不理会。

慈禧在左右的搀扶下来到大雄宝殿,她抬头见大殿门上方高悬着一块匾额,上面镶嵌着“古汴名蓝”四个金粉大字,眼睛一亮,心想:真乃天赐良机,今日老娘让你这秃驴死在眼前�便问:“智清方丈何在�”智清忙上前答话:“贫僧在此,老佛爷有何吩咐�”慈禧沉下脸来,指着匾上的四个大字问道:“智清你知罪吗?”智清一看匾额,马上明白慈禧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他故装不知,说道:“贫僧学识浅薄,请老佛爷明示”没等慈禧开口,李莲英早知太后之意,立即上前喝道:“你这秃驴好大胆子,竟敢犯讳。来人,将这秃驴拿下,请老佛爷发落。”

为啥说匾上的字犯讳呢?原来,匾额上的“古汴名蓝”四个字,就是“古城汴梁名寺”之意,佛经上把众僧居住的地方叫“伽蓝”,简称“蓝”。殊不知,慈禧的乳名叫蓝儿,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凡是帝王的名字,不准民间擅自使用,如果与名字相同,必须用其他的字代替,这叫避讳。可巧,大雄宝殿匾额上的蓝字,正犯了慈禧的名字,这岂不犯了弥天大罪?这时,慈禧走到智清面前,假惺惺地说道:“弟子本是佛门中人,我本不愿加罪于你,可惜国法难容。因此地是佛门圣地,本宫不开杀戒,赐你自裁。现大殿前有一放生池,你就投池吧!”

智清也不答话,整整袈裟,对天遥拜之后,走到放生池边,纵身跳进池内。慈禧看智清自裁,微微一笑,正待起身,忽见放生池内爬出一个人来,慈禧以为是什么怪物,仔细一看,原来是智清,她不禁大怒,喝道:“大胆智清,竟敢违抗懿旨,来人……”没等慈禧说完,智清早已水淋淋地走到慈禧面前,说道:“贫僧岂敢违旨,贫僧刚刚走到奈何桥上,被一个人拦了回来,无奈,贫道只好又回到阳间�”

慈禧哪里相信,她冷笑一声问道:“何人如此大胆。竟敢违抗本宫之命!”

智清答道:“禀太后,此人乃是先帝干隆皇帝。先帝亲口所言,此匾是他亲笔所题,与贫僧无关,故叫贫僧返回阳间。”

智清说得头头是道,慈禧心里也疑惑起来,她忙问道:“既是先帝所题,为何无有先帝落款�”

智清答道:“想当年干隆盛世,天下太平,黎民安乐,朝臣皆服。先帝为体察民情,多次南巡路过开封,来本寺降香。他看本寺香火旺盛,众僧皆安心诵经念佛,一时兴致,故御笔亲题匾额。只因先帝是微服出访,故不便留名。”

慈禧听智清说得有根有据,不由半信半疑,又问道:“先帝既是微服出访,你寺又怎知是他御笔呢�”

智清答道:“本寺原先不知,后来先帝在太和殿召见河南巡抚时提及此事,巡抚告知本寺,并嘱咐本寺将此匾高悬于大雄宝殿上方,以光耀千秋�”慈禧听了,转头问开封知府:“此话当真�”知府战战兢兢地答道:“此匾确系先帝所题,开封府志上有记载,臣去取府志请老佛爷览阅。”

慈禧自觉没趣,挥一挥手说:“不必啦,退下�”李莲英见主子进退两难,忙解围说:“方丈不要介意,刚才不过是老佛爷给你开个玩笑�”

智清又接着说:“刚才在奈何桥头,先帝还说,不知哪个不肖子孙竟和老祖宗开起玩笑来了,连寡人的御笔也不认识。”

慈禧明知是智清借先人之口辱骂自己,可又无言答对,一时搞得狼狈不堪。

智清心想:今日当着朝臣和众人之面,狠狠撕了慈禧的脸,也算是为开封百姓出一口气,平了心头之恨�如再继续折腾下去,一旦弓弦崩断,就不好收场了,不如给她个台阶下来。想到这里,就对慈禧说道:“刚才先帝又嘱咐小僧,让贫僧告之老佛爷,列宗列祖创业不易,他把蓝字赐予太后,要你上应天命,下顺民心,一统江山。”

慈禧明知智清话中有话,也只好顺着台阶下,说道:“本宫决不负先帝之望,今将御匾给贵寺留下,蓝字本宫带走,永远留在身边,铭记先嘱。”

慈禧嘴里这么说,可心里却像吃了蝇子一样,七上八下直翻腾,她万万没有想到堂堂皇太后,竟被一个小小僧人戏弄,早知如此,何苦来汴京一游�就这样,因慈禧拿走了相国寺大雄宝殿匾额上的蓝字,因此,至今匾额上只剩下“古汴名”三个字了。

Ⅳ 谁有关于秦始皇的故事

秦始皇(前259-前210)名政,嬴姓,赵氏[1],又名赵正(政)[2],自称祖龙。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汉族,[3](原称华夏族[4])。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定都咸阳。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与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但却二世而亡。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秦始皇并不是像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载的是个暴君,想了解真正的秦始皇的话在《真秦始皇》这本书中有着详细的介绍。可以说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的创立者。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原是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将赵姬献给异人(即秦庄襄王),后来赵姬至大期生子名政;又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作为一个并不受宠爱的质子的儿子,赢政少年时期是在赵国都城邯郸度过的,此时异人经吕不韦从中斡旋已然回到秦国,并认华阳夫人为母,经过多次政治斗争终于获得了华阳信任,吕不韦又花费大量精力与金钱将赵姬母子接回秦国,从此赢政开始了他在秦王宫里的政治生涯。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赵政即位为秦王。即位时由于年少,故国政由相邦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 秦始皇见
吕不韦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赵姬)偷情。他见秦始皇日渐年长,怕被他发现,想离开太后,又怕太后怨恨,所以献假宦官嫪毐给太后,嫪毐假施腐刑,只拔掉胡子就进宫了。秦始皇日渐长大,于是他们就骗秦始皇,说太后寝宫风水不好,应搬离这里。秦始皇信以为真,于是他们搬到离秦始皇远的地方,结果太后生下了两个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秦王假父自居,在太后的帮助下封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嫪毐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势力,是继吕不韦后又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嫪毐难免小人得志,在一次喝醉酒后对一个大臣斥责道:“我是秦王的假父,你竟敢惹我。”这个大臣听后很生气,并且暗中找了个机会告诉秦始皇。嫪毐慌了,准备叛乱。 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嫪毐动用秦王御玺及太后玺发动叛乱,攻向蕲年宫。秦始皇早已在蕲年宫布置好三千精兵,打败叛军。嫪毐转打咸阳宫,那里也早有军队,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没过多久便被逮捕。秦始皇将嫪毐车裂,曝尸示众;又把母亲赵姬关进雍城的萯阳宫;摔死嫪毐与太后所生的两个私生子。秦始皇随后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其后,虽然他听从秦国贵族所言,下了《逐客书》,逐出六国食客,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其后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
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一直受许多国家保护,由九州上贡的铜所制。夏、商、周时奉为国宝,拥有九鼎者就为天子。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五十一年,周赧王五十九年),攻伐赵国邯郸的秦军,继续向韩、赵发动攻势。值此之际,东方各国又发动联合抗秦。在韩、赵等国的影响与胁迫下,不识时务的西周公也卷入这次活动。联军打着周王的旗号,合纵抗秦。昭王大怒。秦国早就想在地图上抹去西周,尽快扫除统一天下的一个障碍。西周参与反秦,正好给秦国出兵以口实。公元前256年(赧王59年,秦昭王51年),秦兵攻打西周,赧王听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万户降秦,秦王将周赧王贬爵为君,西周公为家臣,封于梁城(今陕西省韩城县南)。赧王至梁城一月而死,国除,置九鼎于咸阳(途中一鼎落于泗水,所以秦国只得到8鼎,但习惯上仍称九鼎)。自次年起(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年),史家以秦王纪年。公元前255年,九鼎迁秦,意味着秦王将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顺地讨伐各诸侯国。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连横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
230年)灭韩、十九年(前228年)灭赵、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灭燕、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国家——秦朝。
秦王政首先选择的攻击目标为赵国。因为赵国的实力在六国中最强,是秦国走向统一道路的最大障碍。所以,赵国还没有到不堪一击的地步。秦军屡次进攻赵国,均被赵国击退。在用主力进攻赵国的同时,秦对韩采取扶植亲秦势力以逐步肢解的策略。前231年,韩国南阳郡“假守”(即代理郡守)腾,向秦献出他所管辖的属地。腾被秦王政任命为内史,后又派他率军进攻韩国。腾对韩国了如指掌,所以进展顺利,于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俘获韩王安,韩国灭亡。
公元前229年,秦利用赵国发生大地震和大灾荒的机会,又派王翦领兵攻赵。赵国派李牧、司马尚率兵抵御,双方相持了一年
。在紧要关头,秦国使出杀手锏—离间计。王翦用重金收买了赵王的宠臣郭开,要他散布李牧、司马尚企图谋反的流言。赵王轻信谣言,派人替代李牧。李牧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据不让出兵权,赵王竟暗地派人逮捕李牧并处死了他,同时还杀掉了司马尚。杀死李牧,无疑为秦军亡赵扫清了道路。此后,秦军如入无人之境,攻城略地,痛击赵军。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军攻破邯郸,这座名城落入秦国之手。不久,出逃的赵王迁被迫献出赵国的地图降秦。赵国实际上灭亡了。但是公子嘉却带着一伙人逃到代郡(今河北蔚县),自立为王。后秦军在前222年灭燕国之后将其俘虏。至此,秦统一了北方。
前231年,魏景闵王迫于秦国的强大威力,主动向秦献出丽邑,以求缓兵。此时,秦王政正调集兵力准备向赵国发起总攻,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献地。这使得魏国又维持了数年残局。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就在秦军主力南下攻楚之时,秦王政派出年轻将领王贲,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紧闭城门,坚守不出。由于大梁城防经过多年修建,异常坚固,秦军强攻不下。王贲想出了水攻的办法。秦军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将黄河、鸿沟的水引来,灌注到大梁。3个月后,大梁的城墙壁垒全被浸坍,魏王假只得投降。魏国灭亡了。
南方大国楚国,疆域辽阔,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号称拥有甲士百万。但是,楚国的内政一直不振,总是贵族争权夺利,这种状况到战国末期尤为严重。前228年,楚幽王死,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幽王的同母弟犹,即位为哀王,但仅两个多月,就被异母兄负刍的门徒杀掉了。负刍成为楚王。楚王室更加分崩离析。就在楚国发生内乱的时候,前226年,秦王政不失时机地从北方伐燕前线抽调秦军,南下攻楚,连续夺得楚国10余个城池。前224年,秦国与楚国的决战就要开始了。秦王政先派年轻将领李信率20万秦军攻楚,被楚军击败。后又派大将王翦率60万秦军攻楚。王翦入楚境后,并未马上发动攻势。他总结了李信轻敌冒进的教训,采取屯兵练武,坚壁不出,麻痹敌人,以逸待劳的战略。这样,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秦军对楚地的情况基本适应,士气高昂,体力充沛。同时,被调来抗击秦军的楚国部队,斗志渐渐松懈,加上粮草不足,准备东归。楚军一撤,王翦就抓住时机下令全军出击。秦军一举打垮了楚军的主力,并长驱直入,挺入内地,杀死楚军统帅项燕。接着,秦军攻占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灭亡,时为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刚在南方灭楚的大军,又乘胜降服了越君,设置会稽郡。于是,长江流域全部并入秦的版图。
在灭赵的过程中,秦国大军已兵临燕国边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终日,眼见秦国扫平三晋,就要向自己杀来,却无计可施。燕太子丹最终想出了孤注一掷的暗杀行动,即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时值公元前227年。刺杀行动最终失败,但是秦王政差一点死于荆轲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国,立即增兵大举进攻。前226年,秦军攻下燕都蓟(今北京市),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郡。秦将李信率领秦军数千人,穷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潜伏于水中幸免于难。后来,燕王喜经过权衡利害关系,派人将太子丹杀掉,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想以此求得休战,保住燕国不亡。燕王喜逃到辽东以后,秦军主力就调往南线进攻楚国。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贲奉命攻伐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俘获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政命令王贲挥戈南下,攻打东方六国中的最后一个:齐国。从春秋到战国中期,齐是山东诸国中比较强大的一个。但是,前284年燕、赵、韩、魏、楚五国攻齐,尤其是燕将乐毅横扫齐国,令齐国差点亡国。之后,齐国一直没有复强。而且,此时的齐王建是个无能之辈。母亲健在时,他依赖母亲;母亲临终前,他还死皮赖脸地要母亲写下可以辅佐他的大臣的名字。公元前249年(齐王建十六年),刚毅不屈的君王后逝世,后胜任宰相。秦国迅速展开收买内应的活动,向后胜馈赠大量的黄金、玉器。后胜得了秦国的好处,就派出大批宾客相继赴秦。秦国又对他们大肆贿赂,送给金钱、珍宝,让他们回齐国充当内应。这批人从秦国回来后,就积极地制造亲秦的舆论。他们说齐王建应西去朝秦,以表归顺,又说齐秦是姻亲,根本不用备战抗秦,也不要帮助三晋、燕、楚攻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王贲南下伐齐,几乎就没有遇到过什么抵抗。王贲率军长驱直入,来到临淄,齐王建与后胜马上向秦不战而降。齐国灭亡。 至此,秦国走完了削平群雄、统一六国的最后一程。
秦王政在他登上秦国王位的第二十六个年头,终于统一了中国。天下初定,39岁的秦王政第一件急着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给自己确定一个称号。
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他下令左右大臣们议称号。 经过一番商议,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 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皇帝”称谓的出现,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还反映了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产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时就称“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第一,说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觉得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 可见,“皇帝”的称号,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权的一个产物。 秦王政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他又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秦始皇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 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像话,更没意义。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 天子自称曰“朕”。“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 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 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 以上这些规定,目的在于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强化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借助这些措施,使他的皇位千秋万代地在其子孙后代中传续下去。
中央机构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是百官之首,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 在此之外,秦代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晓古今史以备皇帝咨询,同时负责图书收藏;典属国——与典客一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而典属国则负责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务。 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机构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汉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郡设守、尉、监(监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司监察。秦始皇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一郡。 他们是: 秦地:巴郡,蜀郡,陇西郡,北地郡; 赵地:太原郡,云中郡,邯郸郡,巨鹿郡,雁门郡,代郡,常山郡; 魏地:上郡,河东郡,东郡,砀郡,河内郡; 韩地:三川郡,上党郡,颍川郡; 楚越之地:汉中郡,南郡,黔中郡,南阳郡,陈郡,薛郡,泗水郡,九江郡,会稽郡,长沙郡,衡山郡; 齐地:东海郡,齐郡,琅琊郡,胶东郡,济北郡; 燕地:广阳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 南越故地: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匈奴故地:九原郡。 县,万户以上者设令,万户以下者设长。县令、长领有丞、尉及其他属员。县令、长主要管政务,县尉掌握军事,县丞掌管司法。 县以下有乡,其主要职能有四:⒈摊派徭役;⒉征收田赋;⒊查证本乡被告案情;⒋参与对国家仓库粮食的保管工作。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赋税,游徼掌治安。 乡下有里,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有里典,后代称里正、里魁,以“豪帅”即强有力者为之。里中设置严密的什伍户籍组织,以便支派差役,收纳赋税。并规定互相监督告奸,一人犯罪,邻里连坐。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有长。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还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掌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事。两亭之间,相距大约十里。
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
可是大规模的徭役多数是出于当时的形势所迫。 当时中原刚统一,各地原来的贵族势力还很强,若不保持中央各地之间的交通和联系,国家随时会处于再次分裂的局面,所以必须尽快改善中央到各地及其他各郡、县之间的交通和联系,因此须尽快建设道路。 由于多年的战争,原各国的农业设施受到相当大的破坏,或因战争而年久失修;在统一后必须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因此花相当大的人力来疏通河道,修复水渠,对水路交通和农业灌溉都有利,是很有必要的。 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骑兵活动范围很大,没有长城的话,要很多军队来防守,这会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秦始皇修长城不是他开创的,他只是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而史书上却把修长城造成的苦难全归罪于秦始皇,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原来各国之间都有一些长城,但北方的长城不完整;统一后他下令把原来国之间的长城拆除,再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给我们留下了一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
治。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前154年开始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史书,民间只允许留下关于医药、卜筮和种植的书。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尽管如此,他确曾下令将一些禁书收藏在咸阳皇家图书馆。 公元前214年,咸阳的术士在背后议论秦始皇,指责他:贪于权势,乐以刑杀为威。秦始皇知道后,派人追查,对于证据确凿的460人,处死,无罪者释放。(“坑儒”的说法是错误的)
秦始皇即位不久,便开始派人设计建造秦始皇陵。在统一六国之后,旋即修建阿房宫(没有完全建成),秦始皇陵最多时用工七十二万人。 秦始皇还没有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宫殿,而在统一六国期间,更是大兴土木,每灭一国,便要将该国的宫殿建筑在咸阳附近仿造一遍,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整个关中地区,自渭河以北,雍门以东,直到泾河一带全部都是宫殿群。 统一之后,开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后世皆知的阿房宫(亦名朝宫,阿房为其前殿名),每年动用民工七十多万人。虽然有人辩称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七十万这个数量相比于当时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来说,这个比例也是很惊人的。朝宫可以容纳十万人,在里面运送酒菜要用车和马才行,仅一个前殿的面积就达到了东西长693米,南北宽116米,台基高达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万人。 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进行的考古工作发现,阿房宫本来就没有建成,秦朝此宫殿仅完成地基而已。 除此之外,还有兴乐宫、梁山宫等等。 据《三辅旧事》记载:秦国有“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国有“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另外,“咸阳之旁二百里内”,还有“宫观二百七十”。 有宫殿就要有美女,在灭六国时,就把所有各国的美女都掳掠来放在所建造的宫殿之中。宫女总人数,据三辅旧事记载: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并且,秦始皇死后,这些宫女绝大部分都被迫殉葬。 骊山墓从秦王登基起即开始修建,前后历时三十余年,每年用工七十万人修建。现在留存的墓从外围看周长2000米,高达55米。内部装修极其奢华,以铜铸顶,以水银为河流湖海,并且满布机关。仅看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就可看出当年修建这座陵墓的百姓负担之重。并且,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后全部被活埋。 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又派方士徐巿(即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也因此,当时被榨干血汗的老百姓,要诅咒暴君秦始皇不得好死: “秦始皇,夺俺粮,开吾户(门),据吾床,饮吾酒,喝吾浆,食吾饭,以为粮,张吾弓,射东墙,前至沙丘当灭亡。”(《太平御览》卷八六)

Ⅵ 老包青天都有哪几个故事

共有41个故事,包括有:铡美案、真假状元、狸猫换太子、双钉记、探阴山、红花记、铡庞昱、铡包勉、乌盆记、秋娘、铡王爷、古琴怨、三击鼓、孪生劫、报恩亭、真假女婿、紫金锤、天下第一庄;

寸草心、屠龙记、鸳鸯蝴蝶梦、天伦劫、孔雀胆、真假包公、贞节牌坊、血云幡传奇、生死恋、寻亲记、踏雪寻梅、青龙珠、鱼美人、狄青、孝子章洛、雷霆怒、阴阳判、九道本、菩萨岭、画中话、庞妃有喜、乞丐王孙、五鼠闹东京。

1、铡美案

新科状元陈世美文才人品均获太后赏识将之招为驸马,朝野同庆。村妇秦香莲带着一对儿女春哥、冬妹却千里迢迢来到京城寻夫,原来她竟是陈世美的妻小。陈世美当然不认,将母子三人逐出府去,秦香莲得展昭之助来到包拯台前具状申告。

包拯心知驸马弃妻再娶犯下了欺君之罪,又怜惜香莲母子孤苦无依,有心规劝陈世美认妻安顿。陈世美为绝后患竟派出手下韩琪意图杀妻灭子,展昭及时出手搭救,韩琪仗义自刎留下驸马府钢刀为凭尽诉驸马恶行。

包拯大怒设计驸马来到开封问罪,陈世美自恃有太后公主撑腰,而太后公主也适时来到开封府要人。包拯两难之际,秦香莲悲叹世间无青天,包拯汗颜羞愤之下,不惜自摘顶上乌纱硬将驸马立斩龙头铡下。

2、真假状元

雨夜,小乞丐苏乞儿拦下包拯轿子,替友“可怜人”喊冤。这个“可怜人”是一眼盲口哑手废的残疾,但他状告的竟是当今新科状元,王丞相爱婿周勤。两个周勤同为赴考举子,途中相遇,义结金兰。

义兄因病无法赴考,知义弟高中状元后起了妒意,设计毁其声盲其目废其手,并借同名之便夺去义弟状元之位。包拯为求真像,定下“敲山震虎”之计。周状元中计,派人刺杀可怜人,却被早有准备的展昭救下。 周状元近日行为颠倒,引起王丞相怀疑。

包拯召周状元过府对质,周状元狡辩连连,拒不吐实,包拯苦于缺少有力证据,十分为难。可怜人当着王丞相面一字不差地默写下当日殿试的考卷全文,王丞相十分震惊。 不料周状元亦能将考卷倒背如流,案情重新变得棘手。包拯被苏乞儿一语点醒,想出以笔迹鉴别真假之法。

展昭又找到了有力人证证明周状元并未参加过考试。在确凿的证据之前,周状元终于认罪,羞愧自尽。真正的状元郎被皇上册封为“安祥侯”,并封苏乞儿为“安祥侯”之妹。二人劫后余生,终于过上了幸福日子。

3、狸猫换太子

宋真宗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调换李宸妃所生婴儿,李宸妃随被打入冷宫。赵恒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为其平冤,迎李妃还朝。

此时,真宗早已死去,李妃的儿子已经做了皇帝,史称宋仁宗。包拯又趁进宫向仁宗狄皇后贺寿之机,将李妃带进宫中,李妃才得以与自己的亲生儿子仁宗见面,并道出了真相。后来,包公又设计让郭槐供出真相。已做了太后的刘氏知道阴谋败露,自尽而死。

4、探阴山

颜查散和书童雨墨上京赶考住在柳金蝉的家, 千户官冯君衡想娶柳家小姐,他来到柳家杀了秀红并陷害颜查散入狱,之后,他指使王奇毒死雨墨,包拯和王朝和马汉到地府,包拯发现生字簿的字被篡改,颜查散的寿命由69岁降到29岁。

流油鬼告诉包拯是红判官篡改,包拯要红判官上殿,他被拿下,红判官被包拯宣判斩刑,虎头铡被抬上阎王殿,红判官被送上铡刀给处斩,阎王将让人生死簿颜查散那一夜改回来,三天后,冯君衡被问斩,冯君衡到柳家强娶柳金蝉时,他被开封府的官兵逮捕入狱。

包大人升堂,他的上司徐公公到开封府大堂陪审,王奇供出是冯君衡毒杀雨墨的真兇,王奇因钱财谋财害命被包拯判处斩首,王老汉被押出公堂斩首示众,颜查散无罪释放,冯君衡被包拯宣判铡刀执刑,最后他被押上虎头铡给问斩。

5、五鼠闹东京

北宋仁宗时期,江湖上有着名的三侠五义,其中五义又称五鼠:钻天鼠卢方、彻地鼠韩彰、穿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锦毛鼠白玉堂,而三侠中的南侠展昭展熊飞因耀武楼献艺,被四帝仁宗赐号"御猫"并封为御前四品带刀护卫,在开封府包大人手下当差。

鼠猫虽同为侠道中人,但却因绰号相克的关系而心存芥蒂,引起了五鼠的不满。五鼠之一的锦毛鼠白玉堂一怒离开陷空岛,上京找展昭挑战。途中遇上善良正直而又手无缚鸡之力的赶考书生颜查散,途中引发美英雄三试颜查散、三吃鱼的故事,并与之结为异姓兄弟。

后颜查散遭人陷害入狱,白玉堂仗义相助,开封府寄笺留刀替颜查散伸冤,此案才得以昭雪。白玉堂连环计开封府盗三宝,约南侠到陷空岛比试。白玉堂通晓八卦阵法,展昭刚到陷空岛就被困在通天窟"憋死猫",后经其他三鼠和三侠中的丁氏双侠丁兆兰、丁兆蕙相助,才被救出。

蒋平水淹白玉堂,众人一起劝服白玉堂,最终化干戈为玉帛,五义归顺开封,鼠猫共同辅佐包大人,造福百姓。白玉堂封为三品带刀护卫,其余四鼠均封为六品带刀校尉。

Ⅶ 开封历代皇帝

主要是北宋(其他还有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的皇帝

宋代的开国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

北宋建都开封称东京开封府,从公元960年到1127年,经历了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等9个皇帝,共168年

一、宋太祖赵匡胤(北宋)

宋太祖 (927—976)即赵匡胤,宋朝创建者(960—976),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原为后周殿前都点检。

建隆元年(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后周政权,称帝于开封,建宋朝,史称北宋。

宋太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加强中央集权,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不仅尽快医治了200年的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逝世,享年四十九岁,在位十六年。

二、宋太宗赵炅

宋太宗赵炅(939—997)。太祖弟,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即位后,改名炅。

他曾参加陈桥驿兵变,拥立其兄为帝。他注重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统治晚期剥削加重,激起王小波、李顺起义。

宋太宗晚年政治大计循规蹈矩,使宋朝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给宋代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997年,病逝于汴京万授殿,终年五十九岁。

三、宋真宗赵恒

宋真宗赵恒(968—1022),原名赵德昌,太宗第三子。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寿王。后立为太子。

统治前期的咸平、景德年间因勤于政事, 经济发展,号称治世。

但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进犯澶州,真宗亲征,澶渊之役订城下之盟,开创纳岁币求和苟安的先例,以物质换取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后期任用王钦 若大兴祥瑞,东封泰山,西祀汾阳,又广建佛寺道观,劳民伤财,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宋真宗是着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目的在于鼓励读书人读书科举,参政治国,使得宋朝能够广招贤士治理好天下。

1022年病逝于忭京宫中延庆殿,终年五十五岁,在位二十五年,葬于永定陵。

四、宋仁宗赵祯

宋仁宗赵祯(1010—1063),原名受益。真宗子。其即位时只有十三岁,由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十余年后亲政,他的统治开始较为节俭。

但对西夏战争屡败,被迫以“岁赐” 银、绢、茶妥协,对辽也以增纳岁币求和。

土地兼并及冗宫、冗兵、冗费现象日益严重,虽起用范仲淹等进行改革,但结果失败。1063年,仁宗病逝于宫中福宁殿,终年五十四岁。

五、宋英宗赵曙

宋英宗名赵曙,太宗曾孙,濮王允让之子。仁宗无子,英宗幼年被任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宗宝。

1050年为岳州团练使,后为秦州防御使。1055年立以为嗣。英宗在位期间,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不想改革,但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战争。

1067年,病逝于宫中福宁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陪葬有高后、狄青、杨延昭等。

六、宋神宗赵顼

宋神宗赵顼,英宗长子。又名仲针,即位后,由于对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满,且他素来欣赏王安石的才干,故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

由于改革操之过急,不得其法,最终失败收场,不过神宗还是维持新法将近二十年。

元丰八年饮恨而殁,享年三十八岁。其子宋哲宗亲政后,竭尽所能完成父亲遗志。

谥号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七、宋哲宗赵煦

宋哲宗赵煦,原名佣,神宗第六子。曾被封为延安郡王。

神宗病危时被立为太子。哲宗即位后,年仅九岁,由高太后执政,1093年,亲政后,任用主张变法的大臣,对守旧派、中间派进行打击。追贬司马光,并将苏辙等人流放到岭南。

恢复免役法、保甲法、青苗法等。终止与西夏的谈判,加强边境防御,屡败西下,迫使其求和。
宋哲宗是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

但是,由于在新党与旧党之间的党争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在宋哲宗当政期间进一步激化,埋下了北宋灭亡的祸患。

在位15年,享年24岁。谥号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葬于今天的河南巩县的永泰陵。

八、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赵佶(1082—1135)。

统治期间重用蔡京、童贯等奸臣权阉,贪污横暴, 掠夺民财。

又尊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

大兴木土、广建宫观庭院,设局搜刮奇花异石,称“花石纲”。

于京师筑“艮岳”,劳民伤财,导致农民揭竿起义。

宣和七年(1125年)传位给钦宗赵桓,自称太上皇。

工于书画,以花鸟画和“瘦金书”书法名于世。

书法初师薛稷,草书学黄庭坚。楷书瘦劲峻丽,有“屈铁断金”之誉,自成法度,世称“瘦金体”。传世书迹有《真草千字文》、《临写兰亭绢本》等。

公元1127年3月底,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

因此事发生在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变”。

宋徽宗被囚禁了9年。公元1135年4月甲子日,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金熙宗将他葬于河南广宁(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九、宋钦宗赵桓(北宋末代皇帝)

宋钦宗赵桓(1100—1156)。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长子。

生于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十三日,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人南下大举入侵时,徽宗禅位于他,在位1年零2个月。

为人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靖康之变时被金人俘虏北去。
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病死于燕京,终年57岁,葬于永献陵(位于今浙江绍兴东南宝山)。

(7)老开封在皇城墙根下有多少故事扩展阅读:

开封号称七朝(魏、梁、晋、汉、周、宋、金)古都,但作为南北统一王朝的都城,仅见于北宋一朝,由此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中心东移趋势的完成。

定都开封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开封居天下中心之位,有利于控制全国,特别是广大关东地区。

其二,开封为前朝故都,历经五代时四朝兴修,城池宫阙完备,人烟稠密,在人们心目中地位十分重要。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开封有交通之便,周围运河密布,尤其是处于联系东南的汴河之上,避开了三门等险阻,极大地缩短了漕运的距离。

总之,开封作为都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长安、洛阳的不足。


Ⅷ 开封府仁宗皇帝的历史故事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刘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刘妃工于心计,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

后来,天怒人怨,刘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帮助下,仁宗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妃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

(8)老开封在皇城墙根下有多少故事扩展阅读:

早年经历:天禧二年,赵受益进封升王。同年八月(《宋史·本纪》作九月),赵受益被册封为皇太子,赐名赵祯。由参知政事李迪兼太子宾客,以辅导赵祯。

登基即位:乾兴元年二月十九日,赵恒逝世。年仅十三岁的赵祯即皇帝位,由皇太后刘氏(章献明肃皇后)代行处理军国事务,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去世,才开始亲政。

励志变革: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在赵祯的责令下,范仲淹、富弼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的十项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赵祯大都予以采纳,并渐次颁布实施,颁发全国。

崩逝汴梁: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4月30日),赵祯于汴梁皇宫驾崩,享年五十四岁。据《宋史》记载,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汴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中国北宋第四代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母李宸妃。生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崩,仁宗即帝位,时年13岁,1023年改元天圣。

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54岁。在位四十一年。在位时候宋朝面临官僚膨胀的局面,冗官冗兵特多,而对外战争却又屡战屡败,虽然西夏已向宋称臣,但边患危机始终未除。后来一度推行“庆历新政”,但并未克全功。

其陵墓为永昭陵。谥号为: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民间流传的“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就是指宋仁宗,自古以来在包公剧中,以明君形象树立。

Ⅸ 开封有哪些名人

开封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在漫长的历史的长河中,开封曾创造了过人类历史的辉煌。开封历史旅游资源丰富,有龙亭公园,铁塔、大相国寺、包公祠、禹王台、宋都御街、中国翰园碑林、清明上河园、天波杨府等。...

魏惠王迁都大梁

【魏惠王迁都大梁】魏武侯五年(前391),魏败楚于大梁、榆关一带,占领大梁,国势日盛。魏惠王为了争霸中原,于魏惠王六年(前364),把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今开封市)。这是开封建都之始。�

逢泽会盟

【逢泽会盟】魏迁都大梁之后,励精图治,国富兵强。魏惠王二十六年(前344),卫鞅游梁,劝说魏王,让其号令宋、卫、鲁等小国,北联燕国,争取秦国,先行王服,再图齐、楚。魏惠王采纳,广建王宫,置天子车服,自称为王。是年,魏惠王以朝见周天子为名,邀秦、韩、宋、卫、邹、鲁等国在逢泽(今开封市东南)参加会盟。会盟之后,同去朝见周天子。此次会盟为战国七国国君称王之始。由于会盟乃惠王使用压力所致,因而遭到韩国的极力抵制。�

魏惠王开凿鸿沟

【魏惠王开凿鸿沟】约于魏惠王十年(前360)开通鸿沟。故道自今荥阳北引黄河水,东经中牟北、开封北,折而向南经通许东、太康西至淮阳东南入颍水。联接济、濮、汴、睢、颍、涡、汝、泗、荷等主要河道,促进了黄淮平原的水运交通和农田灌溉及流域经济与文化的交流。�

孟子游梁

【孟子游梁】公元前342年,魏败于"马陵之战",国势日衰。为强兵富国,魏国遂以重金招纳天下贤士。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孟子来到魏都大梁(今开封市),受到惠王热情接待。孟子劝惠王改弦更张,实行"仁政"。魏惠王没有采纳。次年,惠王去世,襄王即位。孟子谋求国家统一的主张,襄王同样不同意。孟子对襄王十分不满,不久离开魏国到齐国去了。�

信陵君窃符救赵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元前259年,秦将白起败赵国于长平,坑杀降卒40万,乘胜包围邯郸,妄图灭赵,进而完成其统一霸业。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魏王慑于秦国的压力,派大将晋鄙率10万大军驻扎于赵魏边境邺城(今临漳西南),坐观成败。魏公子信陵君多次申明大义,劝说魏王进兵救赵,魏王却无动于衷。信陵君从门下谋士侯赢计盗取兵符,勇士朱亥击杀晋鄙夺取兵权,一举破秦,邯郸围解,信陵君由此名扬天下。�

王贲引河沟水灌大梁

【王贲引河沟水灌大梁】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秦派大将王贲攻魏,引河沟水灌大梁,大梁城坏,魏王假降,魏亡(这是开封第一次毁灭性水灾)。秦在大梁置浚仪县。�

隶属梁国

【隶属梁国】汉高祖五年(前202),封彭越为梁王。十一年(前196),彭越谋反被杀,刘邦封子刘恢为梁王,浚仪属梁国。�

祖逖北伐中原

【祖逖北伐中原】东晋名将祖逖,中流击楫,誓复中原,于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出兵北伐,进驻雍丘,占领浚仪。祖逖死后,元帝永昌元年(322)才重占浚仪。�

浚仪成州治

【浚仪成州治】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设立梁州,浚仪首次成为州治。北周武帝建德五年(576),占领梁州,因城临汴水,改称汴州。�

隋炀帝修通济渠

【隋炀帝修通济渠】大业元年(605),隋炀帝为沟通南北交通,征发民夫100余万,修通济渠,亦称汴渠。自东都(洛阳)西苑引谷水通黄河,又自荥阳牛口峪引黄河入汴水、淮河,连接邗沟,通达长江。从此,汴州(开封)又进一步兴旺发达起来。�

三贤游吹台

【三贤游吹台】唐天宝三年(744)年,李白出京东游,在洛阳遇到杜甫,一同去汴州(开封)。途遇高适,三人相携游汴,乘兴登临吹台,饮酒赋诗,怀古论今。由此留下了李白的《梁园吟》、杜甫的《遣怀》、高适的《古大梁行》三篇不朽之作。�

唐李勉扩建汴州城

【唐李勉扩建汴州城】唐永平军节度使李勉,于德宗建中二年(781)扩建汴州城。扩建后,城周长20里155步,城门10座。德宗兴元元年(784),宣武军节度使刘玄佐(即刘洽)始将治所迁汴州。�

颜真卿殉难汴州

【颜真卿殉难汴州】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李希烈叛唐,攻陷汴州。德宗派大臣、着名书法家颜真卿赴汴劝谕,被李希烈缢死于汴州。�

朱温代唐建梁都汴州

【朱温代唐建梁都汴州】后梁开平元年(907),朱温取代唐朝,建梁朝(史称后梁),定都汴州,称东都。升汴州为开封府。�

石敬瑭建晋都汴州

【石敬瑭建晋都汴州】后唐灭后梁,李存勖迁都洛阳,降开封府为宣武军驻地,仍称汴州。后晋天福元年(936),契丹灭后唐,立石敬瑭为晋帝(史称后晋),都汴,号东京。又升汴州为东京开封府。�

刘知远建汉都汴

【刘知远建汉都汴】契丹耶律德光攻陷东京,后晋亡。刘知远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都汴,仍称东京。是时为天福十二年(947),刘知远尚未改年号。�

郭威建周都东京

【郭威建周都东京】广顺元年(951),郭威取代后汉,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仍都东京。�

柴荣修建东京外城

【柴荣修建东京外城】后周显德二年(955),周世宗柴荣修建东京外城,周长48里213步。�

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后周显德七年(960)春,周恭帝派赵匡胤率军北上抗辽。至开封北40里之陈桥驿,赵匡胤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被拥立为皇帝。接着,回军开封。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周恭帝退位,赵匡胤为皇帝,从而建立了宋王朝(史称北宋)。�

宋廷殿试

【宋廷殿试】为了纠正礼部省试中存在的取舍非当现象,宋太祖于开宝六年(973),在讲武殿亲试已中及未中进士195人,录取127名,开创了殿试取士的先河。北宋初期,殿试考诗赋二题。神宗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改革科举,废诗赋、明经诸科,殿试改试策一道,遂成永制。从此,中国的科举考试定型为乡、省、殿三级制。�

设置御书院

【设置御书院】宋太宗时,在东京皇城中设立御书院,院中荟萃了当时着名的书法家,并收集了全国各地的书法珍品。淳化三年(992),翰林侍书王着将历代法书临摹刻印,是谓《淳化秘阁法帖》,共分10卷,帖中一半是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这本阁帖成为中国法帖的鼻祖,印成之后,太宗分赐给二府大臣,以便学习。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又刻成了大观帖。从此法帖大盛,临摹成风。对北宋书法艺术的普及和提高,作用巨大。�

铸造针灸铜人

【铸造针灸铜人】北宋天圣五年(1027),仁宗命太医局医官王惟一设计、铸造两具男性铜人,置医官院、相国寺。铜人腹内铸有心肝脾胃等内脏,体表遍铸经络穴位。铜人当时用作教学及考试的模型,比原来的人体穴位平面图准确形象,便于查找。王惟一又着《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刻之于石,作为对铜人的文字说明。1971年部分图经刻石残片在北京发现。�

包拯权知开封府

【包拯权知开封府】包拯,安徽合肥人。一生为官清正。嘉?二年(1057)三月,权知开封府,任职虽只有一年零三个月,但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京师秩序井然,士民称颂。京师谚语:"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并演为小说、戏曲,清官形象影响深远。�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后,先后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市易、保甲、免役、保马、方田等新法,以期富国强兵,但却遭到曹太后、高太后支持下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难以全面推行。七年(1074)四月,罢相出知江宁府。�

创制水运仪象台

【创制水运仪象台】哲宗年间(1086~1094),苏颂在开封创制水运仪象台。仪象台总高3丈5尺6寸(按宋尺计),分成三层,下层是水轮和铜壶滴漏的机械;中层装设浑象,每昼夜自转一周,与天体运动相符合;上层叫露台,装设浑仪,用以观测星宿的昏晓出没和天体的运转。仪象台用水作动力,将各层动力机械和传动机械结合在一个整体里,使之保持一个恒定的速度,用多种形式表达天体时空的运行。它既能表示天象,又能计时,欧洲人把这种仪器称为天文钟。�

古犹太人迁居开封

【古犹太人迁居开封】宋徽宗年间(1101~1125),一支犹太人携带家眷,跋涉万里来到繁华的东京(今开封市)。他们向徽宗殷勤致意,进贡西洋布匹。徽宗热情相待,并给予优厚待遇:(1)归我中夏;(2)遵守祖风;(3)留居汴梁。自此,这一支犹太人定居中国,衍续至今。�

金人攻破东京

【金人攻破东京】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军攻破东京外城。十二月,钦宗赴金营送上降表,宣布投降。金人烧杀之余,对城内金银丝帛、图书字画、文物珍宝等大肆掳掠。城内大批的百工艺人、宗室贵族被掠往北方,南迁避难者不计其数。这是开封城在历史上的一次大灾难。�

金再陷东京

【金再陷东京】建炎元年(1127)三月,金立张邦昌为楚帝(仅33天)。四月,金兵掳徽、钦二帝北返。宋以宗泽为东京留守,率兵拒金。金天会八年(1130),金兵再陷东京,立南宋叛官济南知府刘豫为齐帝,都大名(今河北大名)。天会十年(1132),刘豫迁都汴(今开封市)。�

岳飞大破金兵

【岳飞大破金兵】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岳飞大破金兀术于郾城,进驻朱仙镇。�

黄河改道流经开封

【黄河改道流经开封】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黄河于阳武(今河南原阳县)决口,主流经开封城北20里,向东流去。�

金宣宗迁都南京(开封)

【金宣宗迁都南京(开封)】金宣宗贞?二年(1214),为避蒙古军进攻,迁都南京(开封)。�

金末疫病流行

【金末疫病流行】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三月,蒙古军攻南京(开封),不克。五月疫病流行,军民死亡数十万人。闰九月,金兵在城内搜刮粮食,城内大饥,人相食。�

龙凤政权建都汴梁

【龙凤政权建都汴梁】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五月,红巾军首领刘福通率兵攻下汴梁(今开封市)。之后,刘福通把韩林儿从安丰(今安徽寿县)接到汴梁,建国号为宋,年号"龙凤",以此为"龙凤"政权的首都。次年八月,汴梁被元军将领察罕帖木儿攻破,刘福通和韩林儿退往安丰。�

明重修开封城

【明重修开封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重修开封城墙,改土城为砖城。城墙周长20里190步,高3丈5尺,宽2丈1尺;城濠深2丈,阔5丈。�

明代黄水灾害

【明代黄水灾害】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六月,黄河决口,水自北门入城,淹没官民房舍甚多。惠帝建文元年(1399),黄河决口,水自封丘门入城,宫廨民舍塌坏甚多,城内长期积水。成祖永乐八年(1410)秋,黄河决口,毁城200余丈,"民被患者万四千余户,没田七千五百余顷"。英宗天顺五年(1461)七月,黄河再次决口,水自北门入城,官私房舍,淹没过半,居民死亡无数。�

李自成三次攻城

【李自成三次攻城】明末李自成曾率义军三次攻打开封。第一次在崇祯十四年(1641)二月,义军围城强攻七昼夜后,主动撤退。第二次在同年十二月至次年正月,义军用大炮火铳,对准开封城昼夜攻打20天后,再次撤退。第三次在崇祯十五年(1642)四至九月。其间,城内官军为消灭义军,在开封之北的黄河大堤扒口两处,使城外一片汪洋,城内更是水深数丈,浮尸如鱼。洪水过后,城内原有的37万多人口,除去少数外逃者,大部溺死,仅剩3万多人。�

康熙重建开封城

【康熙重建开封城】清康熙元年(1662),在明代开封城墙的基础上重修城墙,城门五座,"营建如旧制"。城墙周长20里190步,高3丈5尺,宽2丈1尺,一如明制。�

林则徐参与堵复黄河决口修筑大堤

【林则徐参与堵复黄河决口修筑大堤】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六月,黄河自张家湾(今开封市水稻乡)决口,冲毁护城堤,水自南门入城,城内积水深丈余,水浸8个月之久。林则徐在被贬戍新疆伊犁途中,在王鼎的竭力保荐之下,奉旨参与堵复黄河,修成9公里长的大堤,人称林公堤。林则徐于次年二月离汴。�

道光重修开封城墙

【道光重修开封城墙】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修开封城墙,周长28里许,高3丈5尺,角楼4座。这次重修为开封继续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镇及未来发展打下了基础。�

太平军攻打开封

【太平军攻打开封】清咸丰三年(1853)五月十二日,太平天国北伐军在林凤翔、李开芳率领下,进至距开封城2里之繁塔,攻城不克;十三日再次强攻不克,十七日撤离。�

铜瓦厢黄河决口

【铜瓦厢黄河决口】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于铜瓦厢(兰考旧集镇名)决口。从此,黄河再次改道,不入淮河、长江,而从山东利津入渤海。�

清代最后一次会试

【清代最后一次会试】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十年(1904),癸卯顺天乡试、甲辰会试在开封河南贡院举行。两次考试仍各为三场,但内容却有重大改变,首场试中国政治史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并规定不得用八股格式。两次考试,应考人数大减,秩序混乱。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宣布停止科举考试。�

兴办学堂

【兴办学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开封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河南大学堂。1904年又创办开封府中学堂。1905年将义塾15所,裁并改为10所官立小学堂。�

河南铜元局的创办及撤销

【河南铜元局的创办及撤销】清光绪三十年(1904),河南巡抚陈夔龙在开封创办河南铜元局。始铸"光绪元宝"当十文小铜币;宣统时改铸"大清铜币"当制钱十文。1933年因铜料断绝而撤销。�

辛亥开封起义

【辛亥开封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同盟会员张钟端被推为河南起义总司令,定于12月23日凌晨起事,不料事泄,于22日夜在优级师范集合时,遭巡防营包围。23日晨,张钟端、王天杰、张照发、刘凤楼、丹鹏晏、徐振泉、张得成、李干公、张香坭、李鸿绪、崔德聚11人遭捕杀,起义失败。�

祥符县改为开封县

【祥符县改为开封县】民国2年(1913),废开封府,改祥符县为开封县,属河南省豫东道。仍为河南省会。�

陇海铁路贯通开封东西

【陇海铁路贯通开封东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陇海铁路汴洛段通车;民国4年(1915)6月,开封至徐州段通车。�

创办《心声》杂志社

【创办《心声》杂志社】民国7年(1918),冯友兰、嵇文甫等在开封创办《心声》杂志社,宣传新文化、新思想。�

创办《青年》半月刊

【创办《青年》半月刊】民国9年(1920),省立开封二中学生曹靖华等创办《青年》半月刊,每期发行四五千份,共出版5期。�

李大钊来开封

【李大钊来开封】1924年底,李大钊应胡景翼之邀来开封指导工作。经他指导,河南形成国共合作局面,建立了共青团开封地委。工人和学生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1925年7月,李大钊第二次来开封,促使建立了由王若飞任书记的豫陕区党委,并发表了题为《大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的讲演,引起轰动。�

创办《中州评论》

【创办《中州评论》】1925年8月,萧楚女受共青团中央的委派来河南工作,并在开封创办了《中州评论》,与王若飞多次发表重要文章,指导河南革命活动。1926年元月停刊。�

开封的一二·九运动

【开封的一二·九运动】民国24年(1935)12月9日,北平(今北京)爆发了学生爱国运动。开封水利专科学校于12月13日首先通电声援。23日,开封高中、河南大学等30余所学校学生13000余人,齐集省府门前请愿。26日,万余名学生赴南关火车站卧轨请愿,历时4天。�

解放先锋队开封队部成立

【解放先锋队开封队部成立】民国25年(1936)10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开封队部成立。河南大学学生邓子健(邓拓)任队长。�

开封沦陷与光复

【开封沦陷与光复】1938年6月6日,日军侵占开封,建立日伪政权。开封人民在日寇的铁蹄之下,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1945年8月,日军投降,结束了开封人民的苦难岁月。�

成立开封市人民政府

【成立开封市人民政府】1948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攻占开封。11月6日,成立开封特别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949年1月改为开封市人民市政府,4月改称市人民政府。�

省会西迁

【省会西迁】经政务院(今国务院)1951年批准,1954年10月,河南省省会由开封市迁往郑州,并带去三四万各行业人员。此后,开封改为省辖地级市。

阅读全文

与老开封在皇城墙根下有多少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猜美女体重多少 浏览:363
关于诸葛亮相关的故事还有什么 浏览:219
普洱健康城怎么样 浏览:916
安顺市健康码怎么设置 浏览:43
单过美女副本学什么技能 浏览:396
美女在哪里上班家里还有人 浏览:718
幸福在哪里哪年哪月出品 浏览:739
幸福树怎么浇水水温多少 浏览:233
婚姻挽回后怎么看出轨 浏览:161
华夏幸福什么时候爆雷的 浏览:628
早餐怎么吃安全健康 浏览:652
76肖龙女在19年九月婚姻如何 浏览:762
微信健康保险怎么选 浏览:836
都江堰市区幸福镇海拔是多少 浏览:925
美女卖绿豆汤是什么剧名 浏览:584
为什么上海这么多美女 浏览:313
免费爱情剧有哪些 浏览:458
女人怎么找幸福感 浏览:126
香花馨居至幸福建材市场如何走 浏览:85
什么花表示永不变的爱情 浏览: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