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还有下句吗
下一句是一念之间,一线之隔,截然不同。
出处:出自《佛经》。据说当年佛祖讲经,没有说话,只是拈着花笑一笑,大家都不明白,唯有迦叶尊者回以微笑,佛祖便说:得我道者,唯迦叶矣。
全文:一念而从善,一念而从恶,一念而成佛,一念而成魔。一念之间,一线之隔,截然不同。好与坏,一念好,一念坏;成与败,一念成,一念败;得与失,一念得,一念失;善与恶,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一念之间,已然明了!
释意:如同世俗的讲一念成善一念成恶。佛是自性佛,魔是自性魔。贪嗔痴魔五蕴魔等等,凡是障碍自性智慧光明平等的都是魔。一念起后以自性智慧观照念念平等相续,就是一念成佛。如果一念起后,即成贪嗔痴心念念流转变异增上,就是一念成魔。
《佛经》的翻译过程:
汉文佛经的翻译有四个时期:东汉,初创翻译时期;东晋、隋代,官方翻译时期;唐代,全盛翻译时期;宋代以后,刻本翻译时期。
东汉明帝年间,朝廷派遣使者从西域请来了摄摩腾[27]和竺法兰[28]两位僧人,这两位僧人不仅从西域带来了佛像,还带来了佛经。由于这些佛经是从印度传入的梵文经书,为了便于传教,摄摩腾和竺法兰将佛经翻译成了汉文。
自此以后,中印两国的僧人来往不断,更多的佛经传入中国,经过200多位译师10个世纪的辛勤努力,由梵文翻译过来的汉文三藏达到了1690余部、6420余卷,佛教的声闻乘、性、相、显、密各部学说都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从而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巨大宝藏。
根据汉文佛经翻译的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1、东汉,初创翻译时期。
我国最早的汉译佛经是《四十二章经》[29],相传为摄摩腾和竺法兰所译,这是我国翻译梵文佛经的开始。
东汉时期,大多数译经僧来自西域,其中以来自安息的安世高王子和来自西域大月氏的支娄迦谶最为着名。
这个时期,我国的佛经翻译事业还处于初创时期,还不能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翻译,所译的经书很少是全译本,翻译的经书也有很多问题,这时所译的经书大小乘并行,佛教在中国思想界已占据了一席之地。
2、东晋、隋代,官方翻译时期。
从东晋至隋代,梵文佛经大量传入中国。这一时期,佛教得到了统治者的信奉,佛教翻译也得到了官方的支持,由私人翻译佛经转为官方翻译佛经。
前秦初年,开始了官方组织的集体翻译工作,由僧人道安主持译场翻译佛经,据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型佛经翻译场。
20多年后,西域人鸠摩罗什在长安组织了官方译场,集中了800名高僧共同翻译佛经。继鸠摩罗什之后,外国译师来者相继,主要经论不断被翻译出来,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第一个译经高潮。
3、唐代,全盛翻译时期。
在唐代,梵文佛经得以全面系统地翻译,由官方组织的译经场规模更加宏大,组织更为完备。这时,以玄奘组织的译场最为着名,他系统的翻译规模、严谨的翻译作风和丰富的翻译成果,在中国翻译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典范。
这个时期,中国佛教形成八大宗派,标志着中国佛教理论的成熟,不但各大宗派都有自己的经典和着述,而且还产生中国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佛典,即禅宗的《坛经》[31],汉文佛经的数量日益增加。
4、宋代以后,刻本翻译时期。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宋太宗重新组织译场,恢复了自唐元和六年(公元811年)中断了100余年的佛经翻译事业。
自宋以后,佛经翻译逐渐减少,但由于雕版印刷技术的广泛应用,佛经的印刷和流通速度得以加快。北宋开宝年间,宋朝官方主持完成了《开宝藏》,这是中国第一部刻本佛教大藏经。
❷ 拈花使者,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本来,佛与魔之间是没有界限的,如同混沌一样,如阴阳一样开始是一体的。
佛与魔的不同,就是善与恶的区别。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而在同一件事上,有好的发展,有坏的发展。在这个十字路口上,一个念头,就会让慈悲与残忍分开
❸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有什么寓意呢
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么一句话,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是什么意思?很多人都不明白其中的意思,无天佛祖给出了答案。
在佛的眼里没有好与坏之分,所以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并不是坏人变好了,不再做坏事了。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是过来人,而人是未来佛,佛心不二,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看过西游后传的人都知道,其中就是一个人非常特殊,用他来解析什么是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再好不过了。无天非人非仙非佛非妖,反正是一股恶念。
话说三千三万年前,佛界有一位大护法叫紧那罗菩萨,是世尊的得意的门生,为了传教,他被派往南部传教,弘扬佛法,功德无量,谁知,却发生了变故,让三界不安。
一个拥有佛力量的人,却被一名女子给打败了,因爱生恨,最后,一念成魔,幻化出魔罗,成为了一个终极魔王,统治魔界,自称大圣。
❹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是什么意思
人的念头决定了人的未来:
如果一个人心地清净,以无我的精神为众生服务,那他就会以智慧超越生死而得到究竟解脱;如果一个人心地染污,处处以我为中心,他就会因为执着而烦恼不断,以致扰乱众生。
佛法讲,万法唯识,三界唯心,就是讲我们每个人的心念决定着我们的生活环境。
(4)一念成佛故事出自哪里扩展阅读
这句话出自《佛经》
据说当年佛祖讲经,没有说话,只是拈着花笑一笑,大家都不明白,唯有迦叶尊者回以微笑,佛祖便说:得我道者,唯迦叶矣。
佛教典籍主要有如下几种分类:
1、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类,可以分为经、律、论三种。这三种合称为三藏,也叫大藏经。唐僧玄奘 [2] 又被称为“唐三藏”,就是因为他熟知佛教所有的经、律、论三藏,而对他的一种尊称。
2、按照佛教的派别来分类,可以分为小乘佛教三藏、大乘佛教三藏和密宗三藏。
3、按照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的不同来分类,可以分为汉文大藏经、蒙文大藏经、藏文大藏经、日文大藏经 、巴利文大藏经等。但现存佛教大藏经中比较成系统和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三大类,即巴利文大藏经、汉文大藏经、藏文大藏经。
4、按照制作技术的不同来分类,又可以分为手抄大藏经、刻版印刷大藏经、石刻大藏经等等。
❺ "花开生两面,人生佛魔间.浮生若骄狂,何以安流年."出处和意思
出自《世说新语》
一朵花可以包含一个世界,一片叶子里有佛心;事物分正反两面,人性在善恶之间。有些事物往往会因为人的一个意念而改变,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是要看你的感悟。人生在世如果狂妄无知,不知以善相待;怎么可以心安理得,安度流年。
(5)一念成佛故事出自哪里扩展阅读:
《世说新书》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今存最早刊本为宋绍兴八年董弅所刻三卷本,共36门。其上卷为"德行"、"言语"、 "政事"、"文学4门,这正是孔门四科,说明此书的思想倾向有崇儒的一面。但综观全书多有谈玄论佛的内容,其思想倾向并不那么单纯。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从《世说新语》及相关材料中魏晋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晋时期谈玄成为风尚,而玄学正是以道家老庄思想为根底的,道家思想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❻ 一念成魔一念成佛全句
原句:一念而成魔,一念而成佛,一念之间,一线之隔,截然不同。
出处:出自《佛经》。据说当年佛祖讲经,没有说话,只是拈着花笑一笑,大家都不明白,唯有迦叶尊者回以微笑,佛祖便说:得我道者,唯迦叶矣。
全文:一念而从善,一念而从恶,一念而成佛,一念而成魔。一念之间,一线之隔,截然不同。好与坏,一念好,一念坏;成与败,一念成,一念败;得与失,一念得,一念失;善与恶,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一念之间,已然明了!
释意:如同世俗的讲一念成善一念成恶。佛是自性佛,魔是自性魔。贪嗔痴魔五蕴魔等等,凡是障碍自性智慧光明平等的都是魔。一念起后以自性智慧观照念念平等相续,就是一念成佛。如果一念起后,即成贪嗔痴心念念流转变异增上,就是一念成魔。
(6)一念成佛故事出自哪里扩展阅读:
关于善恶的论述:
1、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善恶一念间,果报总不同,别图一时快,且看几十年。
一念悟成了佛,一念痴成了魔。总要明白,人在做,天在看,别以为善恶只在心间,无人看见,其实,滴水穿石,善恶也是量的积累过程,不到时候,看不到结局。
善恶总有天作证,人善人欺天不欺。付出当时不一定看得见,耻辱仍心有余悸,但是万事万物都在变化,这些岂能不变,欺负过的人,不妨一笑置之,忍他,再忍他,再过几年,再看他,为虎作伥,狐假虎威者,不会持久,只要耐得住艰辛,忍得住痛苦,福报不请自来。
2、善恶一念间,果报总不同,若能尽善去,可享一生福。
人要有分辨善恶的思维,更要分清懦弱和善良的界限,善良不是懦弱,人也需要活出自尊,活出自己的风骨,但绝不是忠奸不分之辈,人要懂得宽容,但宽容一定有度,过度则叫麻木不仁,善是做人的大方向,对于真正的坏人,一味的仁慈,放纵其肆意而为,遂为恶也。
3、善是恶的益,恶是善的损。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善与恶,相对着人生两端的好与坏。道德的名义下,存在于人心深处,是非可分,善恶可明。
善未必能成英雄,恶却永远是宵小。向来鞭挞着人性,而不仅止是蛊惑,善恶即是这般,营造着山雨欲来,也映造着喜上眉梢。
❼ 一念成佛 一念成魔 故事出自那个故事
《撞车》里面的年轻警察
❽ 一念成佛 一念成魔 故事出自那个故事
据说当年佛祖讲经,没有说话,只是拈着花笑一笑,大家都不明白,唯有迦叶尊者回以微笑,佛祖便说:得我道者,唯迦叶矣。
何谓道?道,就在拈花一笑之间;道,就在天地之间。一念悟道,决定人的一生。
(8)一念成佛故事出自哪里扩展阅读:
一念成佛, 一念成魔含义: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人在堕落地狱的时候,难免会被路上的一些东西给诱惑,最终迷失了本性,成为一个杀人如麻的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