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大家熟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读者的人生经历、价值取向不同,对文学人物形像的理解自然不尽相同。同样的道理,同样一篇文章,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自然有不同的看法。这种精神理念,也正在当前的语文课堂里发荣滋长。而实质上,这种多元化文本解读打破了原来以教师解读为主的课堂模式,是新课标下新的课堂理念的具体体现。那么,如何很好的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文本解读呢,当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了。
首先教师在思想上要抛弃原有的旧意识,建立多元的,宽容的,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的,追求创新的教学理念。不可一切从教学参考书出发,照本宣科,如果没有把作品文本和自己生活的真实体验结合起,那么老师自己的思想永远都只是停留在书本的层面上,就不会有什么有价值有创新的观点,也就不能在引导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享受到思维创新和撞击所带来的愉悦,更谈不上在课堂上灵活驾御课堂进行解读指导了。
其次,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真实出发,从自己原始体验出发来解读文学作品,不要动辄拿起参考书看,这样学生的思维马上就被束缚住了,根本就谈不上有什么多元的解读。学生用的辅导书,时下太多却又林林种种却千篇一律,全是照抄教学用书上的主流观点,什么分段、段意、中心思想……应有尽有,学生在课堂上多据此参加讨论“快速地”回答问题,无疑都会得到老师的“肯定”和“欣赏”。例如:学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批判了封建的教育模式对儿童的束缚,而忽略了作品中对童年美好生活回忆的情感。“朝花夕拾”什么是“朝花”,“早晨开放的鲜花”这本身就是很美好的意境,那是童年的美好生活;什么是“夕拾?人近黄昏,重新回忆,这是诗一般美好的意境。所以作品里更多的是美好的回忆和怀念,回忆童年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无疑是一个美好愉快的过程)怀念百草园,怀念三味书屋,怀念吾镜寿先生(实际上鲁迅对先生一直很尊敬先生,师生之间,书信来往不断),那都是非常美好的情感。如果我们仅以“批判”的目光来解读这篇作品实际上是很大程度的误解了作品原意,脱离了当时生活的真实,以“阶级意识来”肢解文学作品。
第三,多元解读既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真实出发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的观点来看待作品,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或理解。一部作品,一个人物,放到特定的生活背景下可以那样去解读,但是放在不同的时代,或许有更进一步的解读。例如“班门弄斧”的故事,放回古代, 也未免太自不量力了,甚至令人作呕。但是放到今天来解读,“弄斧到班门”这种勇气和优秀的个性,不正和今天新时代所提倡的大胆表现自我的理念,勇于剖析自我有所一致吗?现在不行不要紧,关键是如何发现自己的缺点并不断的改进,使自己的才能有所增进,现在出丑又有何惧呢?
最后,“多元解读”讲究从文本的不同侧面来解读,但要有“界”,这个界就是原则问题,不管做什么,怎么做,可千万不要违背了原则,否则,多元解读就是胡闹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一千个读者,只能读出哈姆雷特,而不能读出青蛙王子,这就是一个基本的多元解读原理。例如:章艳老师上的《安塞腰鼓》,它是文学性很强的,抒情性很强的一篇散文诗。她自己把握这个文本的时候,她就着眼于这篇文章的整体的气势。主要通过反复朗读,而且让学生选择自己觉得最喜欢、最有感受的段落来读,要读出感情来,读出自己感悟来。这个处理就反映出,章老师自己对这个文本有这种理解。而郑桂华老师,比较着重于细部的推敲。这就是两位老师在处理同一个文本的时候,已经贯穿了多元解读的思维这样一个原则。由于她们的不同的引导,所以课堂上都达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这就提醒我们教师:学生毕竟是未年人,总会有些欠考虑的观点,老师不能一味放任和鼓励,应该注意纠偏,误就是错误,要含蓄而确切的给学生指出来。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多元解读让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充分的发展思维,因文悟道,提高欣赏水平,提高认知水平,同时享受阅读所带来的快乐体验和成功愉悦,哪个学生还会说语文“皮厚难啃”?
② 郑桂华的着作编辑
着作
《听郑桂华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8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倪文锦主编 郑桂华副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 8
主编
语文教育研究大系( 1978 - 2005 )中学教学卷 (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年 3 月
参与编着的书籍:
国家课程标准高中实验课本(试编本) ( 1 - 5 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年 8 月
《大学语文》教学参考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年 10 月
教材:
高级中学课本—语文(试用本)(高一下、高二上下) 副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高级中学教学参考资料-语文(试用本)(高一下、高二上下)副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上海二期课改高中语文-学生学习用书 (高一下、高二上下) 副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高级中学课本—语文(试用本)(高一上) 副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高级中学教学参考资料-语文(试用本)(高一上)副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上海二期课改高中语文-学生学习用书 (高一上) 副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教学光盘: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 上海教育音像出版社 2006 年
项目:
教育部 “2007 年暑期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 ”“ 课堂教学专题 初中语文 ” ,郑桂华担任项目负责人
教育部基础司课程中心 “2007 年秋季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 初中语文 ” ,郑桂华担任项目主要负责人
③ 郑桂华《如何教好中学作文》
作者简介 郑桂华,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博士,原华东师大二附中语文高级教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浦东新区学科带头人,华东师大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青语会副理事长,上海二期课改高中语文教材副主编,初中语文教材特约撰稿人。 曾获全国中青年语文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着有《听郑桂华老师讲课》、《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 语文》、《写作新视点》、《初中生作文十日谈》等;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 中学教学卷》和《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初中作文教程》、《新语文个性化写作》、《新语文个性化阅读》等丛书。多次参加上海中考语文卷的命题。在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建设、网络与语文课程整合等方面有较多的关注和研究,致力于新课堂教学艺术的探索。
一、作文教学:过程指导
1.作文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2.作文教学的定位
3.作文教学的对策:落实过程指导 3-4集
二、课堂实录
1.打开作文思路:发散构思2.打开作文思路:类比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