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鸿雁传书源自于什么历史故事
鸿雁传书源自于苏武牧羊的典故。
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匈奴人谎称汉使苏武已然死去,企图赖账不交还扣留的使者。汉朝有官员向匈奴单于交涉道:“我大汉天子在上林打猎时,射下一只鸿雁,大雁足部绑着苏武写在丝帛上的一封信,说苏武及其随员被你们软禁在某水泽边呢!”
匈奴单于大吃一惊,不得不把扣留的苏武释放。鸿雁脚上是否有苏武绑上的信,汉帝是否真的射下过大雁都不可考了,但“鸿雁传书”成了佳话。有人称邮差为鸿雁,即由此典而来。
鸿雁的象征寓意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在古代诗歌中,鸿雁一般比喻情人间传递书信的使者。最早是在《诗经》里出现的这个寓意,然后,后人多采取这个寓意。
鸿雁还有自喻,也就是以物喻人,喻意鸿雁孤高的形象。
B. 鸿雁传书源自于什么历史故事
“鸿雁传书”源自于苏武牧羊的典故。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并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
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
(2)鸿雁传书起源自哪个历史历故事扩展阅读
另一种更为人所知所喜欢的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王宝钏苦守寒窑十数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爱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前者是对国的忠心,后者是对感情的忠贞,这两种故事的流传,让“鸿雁”成为古代通信的使者,也让这两个故事本身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清干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C. 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哪个历史故事
鸿雁传书源自于苏武牧羊这个历史故事。
说的是汉朝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故事:
汉武帝时期,有个特别有名的人物叫苏武。苏武那时候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不过匈奴兵没有按来使的礼节对待苏武,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劝苏武投降。不过苏武并没有出卖汉武帝,这种态度惹得匈奴的首领非常气愤,但是他又不敢杀了苏武,就把苏武安排在北海边,让苏武放羊,有个非常出名的故事名字就叫“苏武牧羊”。
匈奴首领为了让苏武投降,用放羊的方式消磨他的意志,甚至从吃穿住行上面也是各种限制,可惜这样十九年过去,苏武依然没有背弃汉室朝廷。
在苏武牧羊遭受威逼利诱期间,汉武帝和他的臣子们也是想尽各种办法希望能把苏武救回来。但是中原地带距离匈奴何止千里,汉武帝几次派使臣希望对方把苏武放回来,但是匈奴一直回复的是苏武已经死了。
使臣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告知他苏武还没有死,只是被流放到北海放羊。于是使臣便告诉匈奴首领,谎称汉武帝在狩猎的时候射下来一只鸿雁,这只鸿雁的脚上有苏武写给汉武帝的书信,苏武肯定没有死。匈奴首领至此才承认苏武的事情,放苏武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