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芙蓉楼送辛渐的背景故事(400字)
这首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据《唐才子传》和《河岳英灵集》载,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开元二十七年被贬岭南即是第一次,从岭南归来后,他被任为江苎丞,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可见当时他正处众口交毁的恶劣环境之中。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B. 芙蓉楼送辛渐背后的故事
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辛渐的官员,他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大臣,官至太常博士。他有一位忠诚的朋友名叫王昌龄,两人情谊深厚。然而,辛渐的官位却因为政治斗争而被撤职,他被贬到了南海。
王昌龄的忠诚
王昌龄得知辛渐的消息后,决定前往南海探望他。他不顾朝廷的禁令,携带着精美的礼物,来到了南海。在那里,他与辛渐相遇,两人相拥而泣。王昌龄为了支持辛渐,不惜冒险带着他逃离南海,一路送他回到了故乡长安。
芙蓉楼的相聚
辛渐回到长安后,王昌龄把他带到了芙蓉楼。这是一座高耸入云的楼阁,可以俯瞰整个城市。在芙蓉楼上,两人喝酒谈笑,畅想未来。他们相信,辛渐的才华和品德迟早会得到重用。
辛渐的悲剧命运
然而,事情并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样顺利。辛渐回到长安后,依然受到朝廷的排挤和打压。他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困难,最终在病中离世。王昌龄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他写下了《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好友逝去的悲痛和不舍。
结尾
芙蓉楼送辛渐背后的故事,讲述了一位忠诚的朋友和他的悲剧命运。王昌龄为了支持好友,不惜冒险带着他逃离南海,一路送他回到了故乡长安。然而,辛渐依然受到朝廷的排挤和打压,最终在病中离世。王昌龄的悲痛和不舍,被写进了《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C. 芙蓉楼送辛渐的背后的故事
王昌龄被称为唐朝的“七绝圣手”他的七绝写得深情幽怨,含蕴无穷,为世人所推崇。这首诗是送别之作,艺术性高,个性鲜明。王昌龄此诗的写作是在江宁丞任内,时间是在天宝元年(742)后。在此以前,王昌龄于开元二十七年(739)从汜水尉任上被贬到岭南。手又贬到江宁为县丞。至天宝七年(748)又被贬到荒远的龙标(今湖南黔阳)一带,可谓屡遭贬斥,仁途乖蹇。与王昌龄同时代的殷在《河岳黄灵集》中说:“昌龄为人,仁有余也。奈何晚节不细行,谤议沸腾,再历遐荒,使知音者叹惜”,其意为王昌龄晚年不注重小节,故惹得众人议论纷纷,并两次被贬到荒僻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