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还有哪些一字师的故事
故事一:
唐代有个叫齐己的和尚,很喜欢写诗。有一年冬天,下了整整一夜大雪,齐己和尚早上起来,看到院子里的梅花开了,不由诗兴大发,吟成一首《早梅》。
他非常得意,便把诗拿去给他的好朋友郑谷看。郑谷看到诗中“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之句时,就说:“你的这首诗主要是突出一个‘早’字,但梅花已经开了数枝,就不能算是早啦,你为什么不把‘数’改为‘一’呢?”
齐己和尚一听,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人们知道了这件事,就把郑谷叫做“一字师”。
故事二:
源于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亦见于宋陶兵的《五代史补》卷三。相传唐代诗人郑谷的诗文写得非常好,尤其《鹧鸪诗》写得更是超群出众。
因此,人们称他为“郑鹧鸪”。他的朋友齐已是个和尚,也很喜欢写诗着文。
有一次,齐已带了自己写好的一首《早梅》诗前去请教郑谷,当郑谷看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时候,总觉得有些不妥,经过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改来改去还觉不形象,最后认为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能体现出梅花的早开来。
齐已听了以后非常佩服郑谷的匠心独运,深深地向郑谷表示谢意。当时写诗作文的人,都佩服郑谷把齐已的诗只改换了一个字,就使整首诗显得确切生动,于是“人以郑谷为一字师”。
后来,人们用“一字之师”指在一个字上能对自己有帮助的.人,也泛指诗文的改正者。
2. 有哪些一字师的故事
在古代中国,文人墨客们对文字的推敲和斟酌达到了极致,一字之师的故事流传至今,展现了他们追求语言精确与意境完美的精神。
五代时期,王定宝的《唐摭言》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片段。李相在诵读《春秋》时,将“婼”误读为“敕晷切”,而正确的读音应为“敕略切”。小吏向他解释了正确的读音后,李相深感惭愧,并尊重小吏的学识,称其为“一字师”。这一故事不仅反映了李相对学问的严谨态度,也体现了古代文人之间对知识的尊重与传承。
唐朝时期,齐己创作了一首名为《早梅》的诗,其中有一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这句诗被郑谷建议改为“一枝”,以更突出“早”的意境。齐己认为郑谷的建议很有道理,于是读书人们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师”。这一事件展示了唐代诗人对诗歌意境的敏锐感知和对语言艺术的精湛掌握。
元朝时期,萨天锡送濬天渊入朝时,诵读了一句“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这句诗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誉,但山东一位老叟却认为应将“闻”改为“看”。当萨天锡问及原因时,老叟引用了“唐人有林下老僧来看雨”的诗句。萨天锡听后,深感佩服,并弯下腰向老叟行礼,称其为“一字师”。这一故事不仅展现了元代文人对文字的敏感和热爱,也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这些关于“一字师”的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对文字的严谨态度和追求,也反映了他们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这些故事至今仍被传颂,成为后世文人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3. 有哪些一字师的故事呢
一字师的故事举例如下所示。
一、齐己和尚
唐朝有个和尚,法号叫作齐己。齐己和尚很喜欢写诗,写的也很好,可算是所谓诗僧。他有个好友郑谷,也是当时的诗人。因为他们都写诗,自然能谈得来。
有一次,齐己写了一首诗,叫《早梅》,其中有这么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过了几天,郑谷来串门。齐己和尚对他说:我写了一首诗,你给我看看怎么样?郑谷看了半天,说:写得好,意境很好,情致也很高。
但有一点,你写的是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早梅就是早开的梅花,一般不会数枝开,数枝就是开了一片啦,我觉得应该把数枝改成一枝。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这就显得这梅花是早开的梅花。
齐己和尚一听,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说:改得好!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啊。因为郑谷只提出一个字的修改意见,但却堪称老师,所以叫一字之师。
二、杨万里
南宋时着名诗人杨万里,有一回在屋里写字,其中写到了晋人干宝,也就是《搜神记》的作者。杨万里不知不觉把干写成了于,变成了于宝。当时正好有一名小吏站在杨万里身边,便提醒说:老爷,好像应该是干宝。
杨万里很惊奇他没读过什么书,怎么能看出差错,便问:是吗?你怎么知道?小吏便翻开韵书,也就是字典,指着说:您看,这里讲晋朝有个叫干宝的。杨万里很欣赏他这种好学精神,称赞他道:好。这一次,你是我的一字之师啊。
三、大居守李相
大居守李相读《春秋》,把叔孙婼的婼(chuò绰)字误读为ruò字音。每天读一卷,一个小吏在旁边侍候,常有不高兴的神色。李相奇怪地问他:你经常读这书!回答:是。为什么听见我读到这里就神色沮丧。
小吏拜了一拜说:过去我的老师教我读《春秋》时,他把婼字读成绰字音,现在听您读婼字为ruò字音,方才醒悟到自己以前读得不对。李相一听,说:不对。
我没老师教我读,是照着书上注文读的,肯定是我错了,不是你错了。经过核查,发现书上的注文果真不对。小吏委婉曲折地做了解释。李相很惭愧,拜小吏为师,叫一字师。
四、王一亭先生
1935年,着名书画家王一亭先生受虞山某氏之托抄写百花诗。在写到其中一首藤花诗时,误将“茸”字写成了“葺”字。当时有一位客居常熟逍遥游公园的新华艺专毕业生,时才25岁的金尘僧见到了王先生的笔迹后,毅然提笔写下了一首名为《戏呈白龙山人王一亭文》的诗寄给了这位艺坛老前辈。
诗是这样写的:“丹黄甲乙究瑕疵,自昔曾闻一字师;那许紫茸成紫葺,先生想未橪吟髭。”指出王老先生在抄诗时未经思索细辨就信手写了这个错字。事隔不久,一首名为《七律·奉酬尘僧先生》的答谢诗送到了金尘僧的案头。诗云:多君只字摘瘢疣,极目天涯未易求。
自省衰年多事偾,频经尘劫念生浮。摇毫愧向碑三宿,得句疏悭酒一瓯。半偈有缘共佳话,阑干倚遍海云瘘。海云瘘,正是王一亭先生书屋之名,这首诗就是年逾古稀的王先生写来的,诗中表示了他对这位一字之师的`真挚酬谢。其勤奋好学,勇于改过的谦谦君子之心,跃然纸上。
五、郭沫若
一次,郭沫若在台下看《屈原》,第五幕第一场婵娟怒骂宋玉:“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听后,感到骂得不够份量,就到后台找“婵娟”商量。
郭老说:你看,在没有骨气的后面加上无耻的三个字,是不是份量会加重些?旁边一个演员灵机一动说:不如把你是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多够味,多么有力。郭老连声称好。后来,他还为此写了一篇《一字之师》的文章。
4. 一字之师成语典故
在唐代,有一位名叫齐己的僧人,他热衷于诗文创作,怀揣着精心撰写的诗稿,前来拜访当时着名的诗人郑谷。齐己逐首朗诵自己的诗作,其中《早梅》引起了郑谷的深思。
郑谷读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诗句时,他沉吟片刻,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他对齐已说:“梅花开放的枝数过多,就不够早春的独有韵味。”郑谷随即陷入了更深的斟酌,随后建议将“数”字改为更为简洁的“一”字,以突出早梅的清新脱俗。齐己听后,惊叹于这一改动的精妙,他满心欢喜地对郑谷表示敬意,深深鞠了一躬。
此事广为文人传颂,郑谷因此赢得了“一字之师”的美誉,他的洞察力和对诗歌艺术的独到见解,使他在齐已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段故事被载入《唐诗纪事》,成为了后人学习和赞美的佳话。
一字之师是解释为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之师。多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