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孔子有哪些着名故事
1:孔子误会颜回
孔子一次受困于陈蔡地区,七天未尝米饭。某日,颜回取米煮粥,孔子见颜回手抓锅中的饭,却未言明。当颜回请孔子用饭时,孔子起身称孟李祖先告知应先敬长。颜回解释,乃因看见米中有脏物才取之。孔子感慨:眼可误,心可靠。
2:丧家之犬
孔子至郑国,与弟子走散,在东门旁静待。一当地人描述孔子予子贡,称其似尧、皋陶、子产,却似丧家之狗。孔子闻之,笑而认同。
3: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记载,子路宿石门,晨门问子路自何处来,答称孔氏。晨门评价孔子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此语虽未提及孔子,却对其形象刻画深刻。
4:子见南子
卫灵公夫人南子,慕孔子名,欲见之。孔子初辞,后不得已往见。南子在帷中,孔子入室北稽首,南子回礼。子路不悦,孔子发誓以明心志,表明无不当行为。
❷ 关于孔子的10个小故事
1.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脏东西掉进锅里。他便用汤匙将其捞起,正想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因此,他便将其吃了。恰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他。得知真相后,大家才明白。孔子感慨地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都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呢?
2. 孔子幼年时家境贫困,难以受到良好教育。然而,他非常好学,常向他人求教,哪怕是向年仅七岁的小孩项橐学习。他曾向老聃请教礼仪,向苌弘学习音乐,向师襄学习弹琴,向郯子了解官制……一次,鲁国附庸国的国君郯子来鲁国朝见鲁昭公。郯子虽是小国之君,却自称是少康的后代。在鲁昭公举行的宴会上,叔孙昭子问少康为何以鸟名为官名,郯子便大谈了一通古代官名的由来,还借机炫耀自己的财富。孔子听后,觉得郯子虽然有些滑稽,但对古代官制确实有些研究,便于会后向郯子请教。
3. 孔子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衰落下来。他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迁居到离陬邑不远的鲁国都城曲阜,过着清贫的生活。鲁国是当时公认的文化中心,保留了诸多古老的商周文化。其中的礼仪繁多,如结婚、丧葬、祭祀祖先等,都有一套繁琐的仪式。穷人当然说不上这些,但是,无论是天王、诸侯、大夫,还是一般奴隶主富贵人家,都特别讲究这些,他们认为这正是炫耀自己财势的好机会。每逢大事,他们便会雇用一班子人来举行礼仪的仪式。那时,管这种职业的人叫儒。孔子从小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熏陶,学懂了许多古代的礼,以至于连做游戏,也常用小木块当祭器,小泥团当供品,演习着古代的礼仪,总是乐此不疲,并发展为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因此,后人把孔子倡导的学说称作儒家。
4. 孔子名言:“敬鬼神而远之。”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5. 孔子名言:“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间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另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6. 孔子名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而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7. 孔子名言:“敏于事而慎于言。”语出《论语·学而》和《论语·里仁》。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謟的记载。
8. 孔子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9. 孔子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❸ 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故事四则
故事一:孔子改错诗
一天。孔子带领着子路、子贡、颜渊等几个门生外出讲学。师生们来到海州,天空忽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大作。当地的一个老渔翁把他们领进一个山洞避雨。
这山洞面对着大海,是老渔翁平常歇脚的地方。孔子觉得洞里有点闷热,便走到洞口,观看雨中的海景,看着看着,不觉诗兴大发,吟成一联: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
老渔翁听了忙道:“先生,你说的不对呀!难道海浪整头整脑只有千层,沙坑不多不少正好万点?先生你数过吗?”
孔子觉得老渔翁的活有几分道理,便问道:“既然不妥,怎样才合适呢?”
老渔翁不慌不忙地说,“咱生在水边,长在海上,时常唱些渔歌。歌也罢,诗也罢,虽说不必真鱼真虾,字字实在,可也得合情合理,句句传神。依我看,你那两句应当改成这样:‘风吹海水层层浪,雨打沙滩点点坑。’ 浪层层,坑点点,数也数不清,这才合乎情理。”
子路在一旁火了,冲着老渔翁说:“哎哎,圣人作诗,你怎能乱改!”
孔子喝道:“子路!休得无礼!”
老渔翁拍着子路的肩膀说:“圣人有圣人的见识,但也不见得样样都比别人高明。比方说,这鱼怎么打法,你们会吗?”一句话,把子路问了个哑口无言。
老渔翁瞧着子路的窘态,也不答活,飞身奔下山去,跳上渔船,撒开渔网,打起鱼来。
孔子看着老渔翁熟练的打鱼动作,想着他谈海水、改诗句、议“圣人”、责子路的情形,猛然间发觉自己犯了个大错误,于是把门生招拢在一起,严肃地说:为师以前对你们讲过‘生而知之’,这句话错啦!大家要记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说罢,顺口吟出小诗一首:
登山望沧海,茅塞豁然开;
圣贤若有错,即改莫徘徊!
故事二:孔子被问倒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这“项橐”何许人也?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这项橐是燕国一少年。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圣人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说:“请讲――。”
项橐朝孔子拱拱手说:“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
从上面“孔子猜谜”中,我们应有两点启悟:一是学问(知识)是无止境的;二是要善于观察、分析、积累。若只是捧着现有的知识,坐而不学,将被社会淘汰。要不,孔圣人为什么会败在项少年的手下呢?
故事三: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
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
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故事四: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❹ 孔子有哪些着名的故事
孔子的着名故事有:
1、义利之辩: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学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获救者为了表示感谢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2、孔子问礼:
相传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
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请示当时鲁国的国君。得到鲁国国君的批准后。排遣一辆二马拉的马车,一个书童,一个车夫,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东周。
3、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
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最后,孔子通过反复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4、孔子相师:
一日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
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
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为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地化解了。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和蔼地对项橐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要不耻下问。”
5、诛少正卯:
少正卯与孔子同时。孔子之门人三盈三虚。孔子做大司寇的时候,就判处少正卯死刑,在宫门外杀了他。子贡向孔子进言道:“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老师您杀了他,会不会不恰当啊?”
孔子说:“人有五种罪恶,而盗窃比较起来还稍好一点:第一种是心思通达而阴险,第二种是行为乖僻而固执不改,第三种是言辞虚伪而能动人心,第四种是记取非义、多而广博。
第五种是顺应错误而认为理所当然。一般人要是有这五种罪恶之一,就不免被君子所杀;而少正卯同时具备五种恶行,正是小人中的奸雄,不可不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