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胸有成竹是谁的故事
胸有成竹的典故源自北宋画家文同。文同,字与可,人称石室先生,是北宋时期着名的画家与诗人。
该成语的基本释义为:原指画竹子前需在心中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胸有成竹,成竹在胸,即心中已有完整的谋划和计划。
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宋代苏轼的文章《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中提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句话成为了“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来源。
文同生于1018年,逝于1079年,享年61岁。他的一生充满了艺术才华与文学造诣,尤其在绘画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文同虽未能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任职至终,但他的艺术成就却流传千古,为后世所敬仰。
文同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作清新自然,意境深远,与画竹的技艺相得益彰。通过“胸有成竹”这一成语,我们得以领略到文同的艺术风格和人生智慧。
在今天,当我们面对挑战和决策时,“胸有成竹”依然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处世哲学。它提醒我们在行动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规划,以应对各种可能的情况。正如文同画竹前需先在心中形成竹子的形象一样,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也应先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计划。
2. 胸有成竹成语故事原文
胸有成竹来历:
北宋有个大画家叫文与可,他首创了画竹叶时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写意墨竹,开创了墨竹画派,对后世的画坛影响深远。
文与可画竹可是下了一番苦功的,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记录竹子在不同季节的生长情况,一有灵感就铺纸研墨,把竹子的印象画在纸上。时间一天天过去,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各种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了,只要凝神提笔,在画案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形态各异的竹子就好像在眼前晃动一样。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栩栩如生。可每当人们夸奖他的时候,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诗人晁(cháo)补之对文与可的画很有研究,他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文与可 “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的创作方法,对后世绘画影响很深,后来文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句成语“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有成熟的思考和完整的计划。
胸有成竹的近义词有哪些?
近义词:胸中有数、心中有数、胸有定见、成竹在胸
反义词:束手无策、不知所措
3. 胸有成竹的来历概括
胸有成竹的来历概括:最早出自宋代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胸有成竹的例句:
1、他对答如流的态度是那么的胸有成竹,那十拿九稳的神情,真是让我无地自容,暗暗发窘。
2、骄傲不是自信,骄傲不是胸有成竹,骄傲更不是知识渊博,骄傲只是高傲自大。
3、小明参加这次比赛,不急不躁,看他胸有成竹的样子,可真是神枪手打靶十拿九稳呀。
4、小明看了今天布置的作业,胸有成竹的说:“我肯定拿全部答案对。”
5、有的潇洒地走出去,显得胸有成竹;有的慢慢腾腾的站了起来,眼睛还盯着试卷;有的急三火四的加紧动作,赶忙再添上几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