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朱自清有哪些故事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其散文和诗歌着称。他的故事主要体现在他的作品和生平经历中。
《背影》是朱自清最为人所知的作品之一,讲述的是他对父亲深沉的爱与怀念。文中描绘了父亲在火车站艰难攀爬月台为他买橘子的场景,这个“背影”成为了父爱的象征,深深打动了无数读者。
朱自清的生活经历也充满了故事。他在五四运动期间积极参与学生运动,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后来,他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如《荷塘月色》,展现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感悟。
此外,朱自清在困难时期坚决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以示对国家尊严的维护。这一事迹体现了他的高尚品格和民族气节,也成为了他生平中的一个重要故事。他的这种精神至今仍被后人敬仰,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② 你知道有关朱自清的哪些故事选择一个最能打动你的讲给在家听一听,要求语言简洁,中心突出
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美国面粉。”简单说就是: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2)朱自清的哪些故事打动你扩展阅读: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风格:
1、作者善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例如《荷塘月色》中,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
2、朱自清喜爱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非常熟悉。他写散文时能信手拈来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在散文中创造诗情画意的境界。
③ 朱自清的小故事50字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
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朱自清故事的启示: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3)朱自清的哪些故事打动你扩展阅读:
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短小,构思更见匠心。《背影》无论写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但在平实中却孕育着极为精巧的构思。全文共写了三次背影。
第一次,为儿子买橘子而艰难的在月台上爬上爬下的背影,深深的打动了作者的心灵,顿时使“我’获得了特殊的感觉。
第二次,父亲的背影渐渐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找小到了,犹如电影画面慢慢淡去,景越淡情越浓人越远心越近。
第三次,从信中得知父余困顿际遇,在晶莹的泪光中,又浮现出那“深青布棉袍的背影”,他将成为“我”终身难忘的一幅父子告别图。
《荷塘月色》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又处处见“静”。《春》从多侧面细描春之生机,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叙之中,毫无斧凿之痕。
④ 朱自清的为国的感人故事,100字左右
朱自清抗战胜利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1948年6月,在京参加了反对美国扶持日本的游行,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上签名。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生活更加困难。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