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关于对联十个有趣的小故事,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机智
小小的一幅对联,虽貌不惊人,却传承了华夏文明。古往今来,流传下来不少与春联有关的趣闻趣事。
1。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喜书门联,但每次刚刚张贴就被别人偷走,某年除夕,他想出了一个防“贼”的妙法:在门楹上贴出这样一副对联: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偷联的人到王宅前一看,都摇头而去。初一清晨,王羲之又在上下联尾各续三字,遂成意义全新的一幅佳作: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2。北宋文学家王禹偁幼时家贫,放学后常帮大人磨面。12岁那年,一位师爷命他以磨面为题做联一副,王禹偁即道:
但取心中正
无愁眼下迟
一日,当地太守设宴时即席出句征对:
鹦鹉能言难似凤
满座宾客对答不出,次日消息传开。王禹偁知道后,当即对出下句:
蜘蛛虽巧不如蚕
3。宋人吕蒙正对当时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愤愤不平。某年春节,一位穷苦人请他代写一副春联,吕写道: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额:南北
春联贴出后引来了无数人围观。众人始觉其“怪”,继而称其“妙”。这副春联妙就妙在它的“联外之意”:上联缺“一”,下联少“十”,正是“缺衣少食”的谐音:横批“南北”亦即意味着“没有东西”,作者以独特的修辞手法写尽了穷人的生存窘相。
4。宋代词人晏殊路过扬州时在大明寺里小憩,无意间看见壁上所书的一首诗很不错,经打问知道作者是当地人王琪,便请王来一起用饭。饭后二人在池边散步,其时正值遍地落红的春末,晏殊说:“有时想起一个佳句,比如我曾做出过这么一句:
无可奈何花落去
至今也没想出下联。王琪应声说:
似曾相识燕归来
不久,这一联句被晏殊写入他的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成了千古名句。
5。北宋名相寇准与众友同游郊外,即景乘兴出句求对:
水底月为天上月
众友无句答对,杨大年刚好赶到,对曰:
眼中人是面前人
众友皆齐声喝彩。
6。宋人刘贡父善对,王安石出句试之:
三代夏商周
刘对曰:
四诗风雅颂
王安石拍手叫好:“此天造地设也!”对句的妙处在于以“四诗”概括“风雅颂”:因为《诗经》中的“雅”诗又可分为“大雅”和“小雅”,与“风”、“颂”合起来恰成“四诗”。
7。梅尧臣以诗知名,但浮沉三十年而不得重用。到了晚年,他应欧阳修之邀参加《唐书》的修撰。成稿之后还未上呈皇帝,梅就病故了,士大夫们莫不叹惜。先前梅尧臣受命修《唐书》时,曾对他的妻子刁氏说:
吾之修书,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
刁氏笑道:
君于仕宦,又何异鲇鱼上竹竿耶。
虽是夫妻日常对话,却自然成联,闻者皆称善对。
8。苏轼(号东坡)与黄庭坚于松下走棋,阵风吹来,松子掉落棋盘,东坡即景出句: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黄庭坚对曰: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9。苏轼一向恃才傲物,宰相王安石很器重苏的才学,但又觉得该杀杀他的傲气,有一年的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八月又是一个闰月,王安石即以此为题出了上联要苏轼答对: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苏轼苦思多日,终不能对出。直到几百年后才有一位无名氏勉强对出了下联(宽对):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10。一日,苏东坡邀黄庭坚来家作客。黄到门外,苏忙着出去迎接,两人就在门旁的柳树下攀谈起来。正在窗前捉虱子的苏小妹见此情景即戏语道:
阿兄门外邀双月
苏东坡笑对曰:
小妹窗前捉半风
“双月”谓“朋”,“半风”(“风”繁体作“风”)指“虱”。不得不赞叹苏氏兄妹的才思敏捷,聪慧过人。
作者:蜗牛每
❷ 关于春联的故事有哪些
1、刘孝绰在建康做官,这个人非常有才,喜欢帮助别人,但帮了别人之后又常常挖苦、戏弄别人,所以虽然做了许多好事,但最终没有人说他好。
后来辞官不做,怕别人打忧他,就写了一副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对子贴在门上,拒绝别人上门访问,这应是中国第一副对联。
2、谈到对联的发展史,必须谈到朱元璋。 明朝开国初年,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下了一道圣旨,春节时家家户户必须得贴对联。
3、帝都金陵,除夕前传旨公卿士庶之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皇帝亲自倡导贴对联,当然效果好了。
不仅如此,每年大年除夕的晚上,他还微服私访,看谁家的对联写得好,谁家的写得不好,谁家如果没写对联还必须补上,有的家庭不识字,不会写对联,他还亲自给写对联。于是春联遍布当时首都金陵各处,所以金陵又有楹联之都美誉。
春联的起源
在东汉以后,形成与门神配套的文化仪规,强化门神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功能。古代对于贴年画和贴春联,有个专用名词叫“封印” ,不论是挂桃符、贴年画和春联,皆有操作的规矩。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❸ 春联的传说有哪些呢
1、相传在很早的远古时期,人们就有贴桃符的习惯,那时候文明还没有开化,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还是蒙昧不清,所以采用这样方式来驱邪避魔。
2、据说很久以前有个怪兽极其凶狠残暴,经常出来祸害人间,百姓疾苦不安,可是又无可奈何,后来从天上来了两位老神仙,用桃树枝赶走了凶兽,接着百姓们就把老神仙的名字刻在桃木上,每年春节前后就挂在自家门前,妖魔鬼怪果然从此不敢再来了。就这样挂桃符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3、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的君王孟昶,他让张逊在桃木上题词,一开始不满意,经过一番修改写成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就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诞生了。
春联的起源
春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福字、窗花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一说春联来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❹ 关于春联的故事有哪些
关于春联的故事有:
1、过关人对对过关
据说,一行人天暮时要过关口,守关的出联让他对:“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过客应口而出:“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等了半天,守关的问道怎么还不对,行人说:“我不是已经对上了吗。”守关的人这才恍然大悟。
2、秀才讽赃官
清朝末年,山东省有个县令,贪赃枉法,用贪赃的钱财为自己和儿子买了个进士的头衔,混到京城做了京官,而且恬不知耻地在自己的京宅门口的柱子上写了一副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
此联俗不可耐,无非是小人得志,自鸣得意。一个秀才来到京城,看到赃官门柱上的对联,可笑又可恼,便想治治这赃官。几天后,秀才连夜来到赃官家门口,将门柱上的对联添上几笔,然后悄悄离去。
第二天,赃官门前围满看对联的人,有的捧腹大笑,有的窃窃私语。赃官开门出来一看,差点气昏过去。原来门柱上的对联已变成: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失夫。
3、添联讽贪官
清代,有个县官贪财如命,酷刑多如牛毛,冤死在他手里的穷苦百姓,真不知有多少。但是,如果有财物送给他,那么,就是有天大的罪行,也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当地流传着“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怨言。
但这个贪官却装聋作哑,恬不知耻,不但无视百姓的呼声,而且贪赃枉法,变本加厉。有一年除夕,他自己写了一副春联贴在大门两旁,联文是:
爱民若子;
执法如山。
这副自我标榜的对联贴出后,贪官满心欢喜,除夕夜开怀痛饮,大醉方休。
次日是大年初一,天刚亮,只听管家在房门外禀告:“老爷,对联出岔子了!”
贪官听说对联出了岔子,连忙披衣下床,跟着管家奔去。朱漆大门一开,围观的群众便一哄而散。贪官一看,发现自己写的对联加长了,白纸黑字写着: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贪官气得暴跳如雷,急忙叫管家将对联撕掉,垂头丧气地关上大门。
4、口大吞天
清朝干隆年间,江苏南汇人吴省钦中进士后,被任命督学四川。吴省钦不但崇尚八股,压抑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且滥用权,贪赃枉法,四川民众对他深恶痛绝。
一年,乡试时吴省钦为主考官,有一个家境清贫的书生因缺钱贿赂,自忖此次没有获中的希望。待放榜时,他果然名落孙山。愤于以钱取人论才的腐朽现象,这个穷书生就在考场门口题了一匾一联,讽刺吴主考。匾额题:
口大吞天
对联是:
少目焉能识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口大吞天”暗喻吴姓;拆“省”为“少目”,拆“钦”为“欠金”。这一匾一联用拆字的方法,既嵌入“吴省钦”的名字,又揭露、讽刺其营私舞弊,贪赃受赂的丑行,实在绝妙。
5、梁启超巧对父
梁启超10岁那年,有一次随父亲到朋友家作客,刚进大门就被庭院一株蓓蕾初绽的杏树迷住了,他偷偷地折了一枝,并掩掩遮遮的藏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举动被他父亲和朋友家人看到了。朋友设宴款待他们父子。
宴席上,梁启超的父亲为儿子偷折杏枝的事惴惴不定,一心想不露声色地暗示儿子一番。为了活跃气氛,梁父当众对梁启超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果你对得上,而且对得好,方可开杯;否则,你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
小启超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略显难色,但他转念一想,凭自己的才学,相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梁父略加思索,念出:
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小启超听后一惊,稍顿,恍然大悟,但未显大惊失色,随口从从容容地对道: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众人听后,连声赞道“妙!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