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前程往事 > 论语里的哪个故事是把柱子搬走

论语里的哪个故事是把柱子搬走

发布时间:2022-01-25 15:06:48

① 论语中的故事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② 关于《论语》中的故事

鲁国的政权自从操纵在季康子手里后,季氏就不断地聚敛百姓之财,以致国内政事混乱,偷盗之事不断发生,盗患防不胜防,而盗贼则抓不胜抓。季康子觉得没有办法,就去问孔子该怎么办?孔子对他说:“如果你真不欲有盗,虽赏之不会有窃。”言下之意:这些盗患都因季康子而起。这其中的缘由,季氏似乎一时不能明白。于是,季氏转变了话头,对孔子说:“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他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象风,小人之德象草,风吹草偃,草随风倒。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③ 论语中的故事典故

《论语》中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的典故

相传孔子教导学生,喜欢用“设喻”的方法,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奥的道理。子贡问推行仁政的方法,孔子说:“工匠想要顺利完成工作,必须先把工具磨锋利。居住在一个地方,必然选择这个地方有贤能的大夫为师,结交有仁德的士人为友。”这个故事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根据孔子对子贡的教导,意思并不是说把贤德者作为工具来使用,而是说要充分吸取他们的优点,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敏锐,策略更加明智。
如今我们使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往往是说在做某项工作之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④ 城门抱关,柱下朱文是什么典故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皓王龚传论》——故晨门有抱关之夫,柱下无朱文之轸也.
翻译:既然这样,那么有贤德的人因为出身卑微而多被遗忘(即指上文中的“柳下惠见抑于臧文”),出身显贵的人因为有升官晋爵的途径而易被引荐(如上文中的“淳于长受称于方进”).所以,掌管城门的贫贱之人中有侯嬴那样的贤人,而殿柱下面没有华丽的朱纹车轸.

⑤ 论语中的小故事,不要太长,白话文的

1、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述而》。

译文:一天,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事后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何不这样说,他这个人,一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内心一快乐就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

2、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想做好工,必须先把器具打磨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结交士中的仁人。”

3、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子路》。

译文:子夏要到鲁国的莒父当地方官,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不要一味求快,不要只顾眼前小利。如果一味求快,往往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反而使得大事不能成功。”

4、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颜渊》。

译文: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役使民众好像去承担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邦国做事没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无抱怨。”仲弓说:“我冉雍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5、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为政》。

译文: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⑥ 论语十则中的小故事

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看来,孔子把朋友是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人们的惯常思维中,圣人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难免曲高和寡。其实孔子并不是这样的,他特别喜欢交朋友。 《孔子家语》里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孔子到郯国去,在路上碰到了一个叫程子的人。程子是个博学善辩的人。能遇到程子,孔子特别高兴,“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就是说当时两个人都在车上,就把车都停下来,两个车盖紧紧地靠在一起,两个人各自坐在车上,谈了很久,非常亲热。孔子还回头对子路说:“拿一束帛赠给程子先生!”子路不太愿意,他对孔子说,“我听说,士人不经过中间人的介绍,女子出嫁而不经过媒人的介绍,君子对于这样的人不和他们相交,因为这是礼节的问题。”子路心想,先生和程子是第一次碰见,没有人从中介绍就交了朋友,已是不合规矩,居然还叫我送东西。孔子劝子路说:“《诗经》上说,‘有一个美人,眼睛清澈明亮而宛丽。邂逅相遇,正适合我的心愿啊’。如今我能在路上碰到程子这样的贤士,在这时候不赠送给他,则终生不能见到了。子路你就按我的话去办吧。”孔子路上偶遇贤士,就像邂逅相遇美人那样高兴。他的那种“倾盖而语终日”的亲热劲头,那种子路送“束帛”的告诫,都可想见孔子是个好交朋友、待人真诚的人。

⑦ 《论语》十二章相关的故事有哪些

鲁庄公娶了齐国哀姜为妻,第一次来到鲁国的时候,鲁庄公让鲁国贵族的夫人们带着玉帛去拜见哀姜,这种做法是违礼的,按照立法女人见面携带的礼物应该是枣、栗子等物品,玉帛是男人会见时才能携带的礼物,而且按照品级的不同有不同的规格要求。

有的大臣就据此出来反对,说了三个字:非故也。鲁庄公听了之后,也说了一句话,也只有三个字:君作故。

非故也,就是说制度中没有这样的规定,过去也没有这样的成例,你这是属于创新。

君不是单纯地指自己,而是指国君,故在此代指制度,因为制度本身就是由前人留下的好的法则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所以有时候人们也用它代指制度。

鲁庄公的意思就是我这样做了,后来的人跟着效仿,就有故了,它就会变成制度。

对方一听,毫不客气地给予了反击:国君的创新如果合乎礼法的精神,就会被后人立为制度(君作而顺则故之),如果违背了礼法的精神,就会被当成违礼事件记录下来,变成反面教材(逆则亦书其逆也)。

鲁庄公不听,结果真的成了反面教材(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这个故事领悟前面“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含义)。

⑧ <论语>中,谁知道关于这个故事的原文

‘1.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0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0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0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0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0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0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0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0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⑨ “自己治理天下,还没有用到一半完整的论语,只是用了其中的一半就把大难事给摆平了”

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的故事

匡胤有一柄“柱斧”从不离手。那是一个象牙柄水晶头的斧头,很名贵,打起人来也很疼。公元967年,当时是宋太祖的乾德五年。当时,君臣几个人谈起年号来,赵匡胤对“乾德”这个年号相当得意。赵普跟着拍马屁,列举了几年来不少好事,然后归功于赵匡胤改的这个年号。谁知,旁边站着一位名叫卢多逊的翰林学士,极有学问,而且死看不上赵普。他等赵普特别起劲地拍完马屁后,不动声色地说了一句:“可惜,乾德是伪蜀用过的年号。”皇帝大吃一惊,马上命人去查。结果真是前蜀的年号,而且是亡国的年号。这一下赵匡胤的羞惭恼怒可想而知。想起赵普这厮身为宰相,却不读书不看报,让自己在天下臣民面前出了这么大的一个洋相,真是可恶万分。皇帝阴沉着脸在那儿运气,坐了半天,实在还是压不住心头的怒火,便招手叫道:“赵普过来。”
赵普以为要挨那柱斧的揍了,就战战兢兢地走向御案前,只见皇帝拿起御笔,蘸饱了黑墨,在赵普脸上就是一阵乱写乱画,弄得他满脸满身翰墨淋漓。一边涂,皇帝还一边骂:“你不学无术,怎么比得上卢多逊?”
从此,大宋宰相赵普受此奇耻大辱,开始发愤读书。他有一个大书匣,不许别人动。人们只是看到他每天从里面拿出一本书来读,但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书。等到这位宰相死后,人们打开书匣,发现里面只有《论语》的前半部分。从此以后,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就传遍天下了。
在赵匡胤攻城略地之后,他制定了这些政策制度、祖宗家法。大宋帝国的“郁郁乎文哉!”就是在此基地上,成长起来的。赵匡胤和他子孙那个时代是中国经济、文化达到巅峰的时代,是中国在全世界最文明、最发达的时代。这一切,可能都与它的开国皇帝、好汉赵匡胤的那个“卧榻”情结有关。

⑩ 孔子说借伞那个典故,论语里面哪一块

答:《论语》中的这几个典故,令人受用终生
1、逝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凝视着奔流不息的河水,发出了“逝者如斯”的千古一叹。这是孔子对于生命和时间的悲凉感悟:奔流入海的河水从不复还,时间的洪流不会倒流,而湮灭在时间中的一切,亦不复存在,遑论渺小的个人,就算是王朝的盛衰,也终将被流逝的时光抛诸身后。
2、箪瓢陋巷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颜回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据说他住在陋巷中,起居饮食都极为简单。“箪”是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是舀水的器具。“陋巷”指破陋狭小的地方,可以理解为清贫穷困的生活环境。虽然身居陋巷,颜回却生活得很愉快,并没有改变自己的人生志趣。孔子曾经说过:能够生活在简陋的破巷里,每顿饭只吃些简单的、仅能填饱肚子的食物,喝水也只喝到不让自己口渴的程度,这样还能够以勤学苦读、不辍学习为乐的,恐怕只有颜回一个人。
3、富贵浮云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孔子对学生说:“吃着糙米饭,喝着清水,枕着弯曲的胳膊入睡,其中也自有快乐。倘若去做不合道义的事换取荣华富贵,那样的富贵对于我来说,跟天上的浮云没有区别。”

阅读全文

与论语里的哪个故事是把柱子搬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oppo为什么这么多美女 浏览:266
金安幸福嘉园怎么样 浏览:64
香车美女桃花盛开的春天会怎么样 浏览:859
乞丐的婚姻如何 浏览:909
幸福树的叶子淹了是怎么回事 浏览:734
海南美女哪里的多 浏览:759
民政局批复事业单位成立需要多久 浏览:835
守望幸福怎么发说说 浏览:493
辽宁省哪个城市能办海员健康证 浏览:166
九江事业单位什么时候出公告 浏览:208
湘潭事业单位工资多少 浏览:511
二两九婚姻如何 浏览:968
在你没有钱的时候如何经营好爱情 浏览:386
什么是商品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浏览:227
杨浦哪里医院可以办理健康证 浏览:211
什么样的婚姻就像万箭穿心一样 浏览:773
楼兰古城美女叫什么名字 浏览:455
幸福怀仁标志在哪个学校 浏览:38
农村集体超市经济怎么形成内循环 浏览:890
经济过热会带来什么问题 浏览: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