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历史故事:毛遂自荐的故事出自哪
毛遂: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荐:推举,介绍。毛遂自荐的故事是指毛遂自己推荐自己。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今少一人,愿君以遂备员而行矣。’”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去从事某项工作。
公元前251 年,赵国都城邯郸遭受秦军围困。相国平原君受命出使楚国,想游说楚国与赵国联手共同抗秦。平原君要挑出二十个有勇有谋的门客与之同往,可挑了十九人后就再也挑不出一个合适的了。这时,有个叫毛遂的门客向平原君自荐,要求随同前往,这就是毛遂自荐的故事的起源。平原君对毛遂根本不熟悉,也没听人说起过他,便认为他没本事,不愿让他同行。毛遂却大胆地说:“如果您早一点注意我,恐怕我早已像置入口袋中的锥子,锋芒毕露了。现在请您把我放入口袋吧!”听了此话,平原君终于同意了。来到楚国后,不料,楚王不想联赵抗秦,平原君也无计可施。毛遂便作为代表上前劝说楚王,分析了赵楚联合抗秦的好处。楚王终于被他的勇气和言论所折服,遂与平原君歃血为盟,同意联合抗秦。
‘贰’ 历史典故毛遂自荐,此故事教会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毛遂自荐''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意思就是自己推荐自己。但是,这个成语的出处——典故来自何处呢?
这是一个战国时代的故事。毛遂是一个人名,他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当时他在赵国的相国——宰相赵胜家里做门客。那时候名人政要都流行养门客,也就是谋士或者保镖。
赵胜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号称平原君。他家里养了三千门客,毛遂就是其中之一。
毛遂说服楚王签订合纵盟约
03 以理服人不失时机订立盟约
毛遂立即不失时机地说:商汤凭借七十里方圆之地统治了天下,周文王凭着百里土地使得天下诸侯臣服。难道是因为他们士兵多吗?不,这是由于他们善于把握形势,而又发挥了自己的威力。如今楚国领土纵横五千里,军队百万,这是你争王称霸的资本。如此强大的楚国理应天下无人可挡啊。秦国的白起看起来强大,其实不过是个毛孩子罢了。他竟然带着几万军队与楚国交战,第一战就攻克了鄢城郢都,第二战烧毁了夷陵,第三战便使大王的先祖受到极大凌辱。这是楚国百世不解的怨仇啊,连我们赵王都感羞耻,难道大王不觉得羞愧吗?合纵盟约看起来是为了赵国,但其实更是为了楚国。大王你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叁’ 毛遂自荐发生在哪里
毛遂自荐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邯郸。
详细来说,这个故事源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当时,秦军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救。平原君计划挑选二十名文武全才的门客一同前往,但只挑出十九人,剩下的一个名额始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这时,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我推荐,说自己愿意前往。
平原君对毛遂并不熟悉,认为他并没有特别出众的才能,因此有些犹豫。但毛遂自信满满地说:“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这段话的意思是,他之前之所以没有展现出才能,是因为没有机会,如果早有机会,他早就脱颖而出了。
平原君最终被毛遂的自信和决心所打动,同意带他一同前往楚国。在楚国,毛遂凭借出色的辩才和机智,成功说服楚王与赵国结盟,共同对抗秦国。平原君因此对毛遂刮目相看,感叹自己之前没有早点发现这个人才。
这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成为了一个激励人们自信、勇敢、自荐的典范。同时,它也提醒人们不要忽视那些平时默默无闻、但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