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前程往事 > 初皇帝冕的故事讲的什么

初皇帝冕的故事讲的什么

发布时间:2024-10-17 15:48:55

① 代简王朱桂:大同百姓的梦魇,令明初四代皇帝头痛不已的刺头

前言: 大同是明代九边重镇,由于时时面对来自蒙古方面的威胁,不但城防完整,城内除了百姓之外,还有大量的驻军。可是在明朝宣德、正统年间,大同的大街小巷之上,经常会出现三个身穿短衣小帽,手执棍棒,袖藏斧锤的鬼祟身影。这三人一老二少,遇见落单的军民,便手持兇器上前追打。如此恶劣的行为,整个大同城内上至总兵官,下至普通百姓,却既无人敢管,也无人敢于反抗。究其原因,实在是三人之中领头的那个老头,不要说大同城内,就在大明朝堂之上也没几个人惹得起。

三人每当行兇完毕,就会大摇大摆地回到市中心的和阳街,走进隐藏在那座气派无比的九龙壁之后的王城之中。那座九龙壁,是当时京师以外绝无仅有的一座,高8米、厚2米、长45米。壁面由426块特制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壁上均匀协调地分布着9条飞龙,气势磅礴,飞腾之势跃然壁上。

这个老头,就是这座王城的主人,本文的主角大明代简王朱桂。这位代王仗着自己和明成祖朱棣的关系肆意妄为,从朱棣开始的四代皇帝都对他头疼无比。今天笔者就来聊一聊这位代王的生平故事。

朱桂,生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7月18日,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生母惠妃郭氏。郭氏是朱元璋引路贵人郭子兴的女儿,一共为老朱生了三子二女,而朱桂是其中的第二子,他的亲哥哥是明代着名的"贤王"蜀王朱椿。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四月,朱桂被册为豫王。豫王并非春秋时代的王号, 历史 上比较有名的豫王是唐睿宗。洪武二十三年,周王朱橚因擅自离开封国,被朱元璋贬去云南,豫王朱桂曾被短暂考虑接替周王在河南的地位。但很快老朱对朱桂另有任用,将其召回了南京。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九月,已故魏国公徐达的次女被册为豫王妃。次年三月,朱桂改封代王。四月皇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为了接班人的问题思考了小半年,这才定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可是在九月份皇太孙册封大典举行之前,燕王朱棣、湘王朱柏被召回南京观礼,原本在京中的代王朱桂却在八月被匆匆打发前往封国大同。随行的还有代王的大舅哥,徐达的次子大同护卫世袭指挥佥事徐膺绪。

代王到了大同之后,在军事上接受三哥晋王朱的直接领导。在《明史》和《太祖实录》上都提到代王在洪武二十六年三月率大同护卫出塞, "受晋王节制" 。而在大内密档《太祖皇帝钦录》之中,也记载着朱元璋对晋王所下的圣旨,里边明确了双方的主从关系:

而在开国勋贵被陆续清除之后,代王更是和晋王、燕王、辽王、宁王和谷王一同联合出塞,为大明王朝边疆的安全立下过功劳。但就在代王人生最有作为的时代,其性格的缺陷也暴露无遗,《明史》对朱桂的评价是 "性暴"

因此当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以后,性格粗暴、缺乏城府的代王成为了首当其冲的削藩对象。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四月,代王被废为庶人,于大同监禁。当年七月,和朱桂既是兄弟,又是连襟的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造反。三年之后,燕军攻入南京。皇宫奉天殿见证了皇帝朱允炆的殉国,和燕王朱棣的登基。

朱棣逆袭成功,朱桂借着王妃的光,自然也得到了平反。中军都督同知陈质,曾经在代王落难之时对其落井下石,现在自然也要受到清算。

但受了三年苦的朱桂,此时却早已不复当年的风采。在复封代王之后,朱桂的表现,只能用每况愈下来形容。他上怼皇帝,中怼王妃,下怼子孙。从大同到京师,从百姓到皇帝,无不对其摇头叹息。

上文说过,代王妃徐氏是魏国公徐达的次女,她的姐姐就是当今的徐皇后。从徐达的家风和徐皇后的贤德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代王妃应有相同的品行。这样的三观,和代王之间必然是不能调和,夫妻间的矛盾不可避免。

徐皇后在世之时,朱桂尚且忌惮几分。等到永乐五年徐皇后去世,代王和王妃之间的矛盾也集中爆发起来。夫妻打架,吃亏的是孩子。朱桂不喜欢王妃,顺带也不喜欢徐氏所生的嫡长子朱逊煓。朱逊煓生于洪武二十六年,永乐二年的时候被册为代世子。但是代王夫妇失和之后,王妃就和世子一起被赶出王府。

永乐七年的时候,朱逊煓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潜逃进京,找四伯朱棣哭诉。朱棣在震惊之余,对代王进行了严厉的斥责。

永乐十六年世子去世,朱桂对自己长孙朱仕壥也毫无怜悯之心。宣德元年,代府左长史戴礼向朝廷上报了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消息。朱仕壥在其父死后,一直和祖母徐王妃生活在一起,代王对其祖孙不闻不问,王妃和世孙靠着内使种地才勉强过活。

宣德二年四月,已经重病缠身的徐王妃在临终之前最后一次上奏朝廷,为两个孙子讨要名分。宣宗为之恻然,命册朱仕壥为代世孙,其弟朱仕墰为镇国将军。5月17日,代王妃徐氏去世。

徐王妃去世了,可她的故事并没有结束。由于姓氏相同,后世的史学家把代王的小妾徐氏所作的恶事,不加分辨地一股脑扣在徐王妃的头上,实在是令人唏嘘。比如"我大清"修纂的《明史》,就言之凿凿地写了如下这段内容:

真是冤乎哉也!根据《英宗实录》,这件事情发生在正统六年,此时距离徐王妃去世已经足足过去了十四年!真正做出如此恶劣之事,是在代王府内呼风唤雨的另一位徐氏,她只是代王的妾室,并不是王妃。

这位徐小妾,属实是位极其彪悍的人物,称得上是代王的绝配。早在代王刚复封之时,徐氏就让代王上奏朝廷,封她哥哥徐忠做指挥使。朱棣气个半死,明明白白告诉弟弟徐忠这厮 "党附群奸" ,不治罪就不错了,还封正三品的高官?但是最终徐忠还是封了个正六品百户,看来人不要脸果然可以天下无敌。

出于对这位徐氏品行的怀疑,笔者完全有理由认为代王和王妃之间不和,一定有她的一份功劳。直接证据没有,旁证还是有的。代王生育能力很强,总共有10个儿子、7个女儿。朱桂次子封广灵王,按理应该是本府中地位仅次于代世子的郡王。可就因为不是徐小妾亲生的儿子,广灵王连同其母一起受到了残酷的迫害。在宣德元年七月,广灵王向明宣宗朱瞻基奏称自己母子 "日被苦毒" ,希望皇帝能允许他们母子二人出居山西行都司衙门以保全性命。对宣宗来说,朱桂是叔祖,宗室元老,不好像他祖父朱棣那样痛加斥责。只能婉转批评,希望朱桂能放广灵王母子一马。

徐小妾为代王生了两个儿子,分别是第七子宣宁王朱逊炓和第八子怀仁王朱逊烠。徐小妾无法无天,竟然妄图帮助两个儿子夺嫡。不但将世子册宝、冕服偷偷藏起,还在朝廷派人索要之时拒不交纳。更因一次口角,徐小妾尽显泼妇本色,一路追打怒骂,将代世孙朱仕壥赶得落荒而逃,一路逃进都司衙门。托庇在大同总兵官、武安侯郑亨麾下。此外徐小妾还多次将王府内的金银罗叚藏在轿子之中,趁着每次去两个儿子府上之时,如蚂蚁搬家一般几乎将王府搬空。对此明英宗不得不在正统八年再次告诫代王,要求其对徐氏严加管束。

早在永乐初年,朱棣就曾经针对朱桂在大同 "纵杀戮,取财物,人甚苦之" 的行为提出过严厉警告: "吾弟纵恣暴戾如此,独不记建文时拘囚困苦之辱耶?" 面对朱棣的谆谆教导,朱桂一概当作耳旁风。甚至朱棣召他进京,他都胆大包天,拒不从命。气急败坏的朱棣下旨削去代府三护卫,只给朱桂留校尉三十人服侍。但是永乐皇帝看在徐皇后的面子上,毕竟没有废去朱桂的王位。

代王和徐小妾是这样的品德,受其二人熏陶的宣宁王朱逊炓和怀仁王朱逊烠,自然也是一丘之貉。宣德九年,宣宗朱瞻基听说代王带着朱逊炓和朱逊烠常常在大同市内微服私访。别人家微服私访都是了解民间疾苦,为老百姓伸冤去的,这三位倒好,是打架斗殴去的。

宣德九年,朱逊炓只有12岁,朱逊烠只有11岁,代王朱桂则已经有61岁了。老的为老不尊,小的顽劣异常,这父子三人实在是奇葩到了顶点。

在宣宗对其告诫之后,代王父子略有收敛。但到了正统三年,大同有司再次上奏朝廷,称代王父子三人再次 "短衣小帽,执大杖袖斧锤,出通衢 击人" 。此时皇帝已经换成了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按辈分来算,朱桂是皇帝的曾叔祖,宣宁和怀仁二王则是叔祖,实际上皇帝比这二人也只小了三四岁而已。对于这位曾叔祖不知悔改的行为,明英宗发出最严厉警告: "继今宜自改悔,副予亲亲至怀。不然则祖宗之法具在,予固不得而私也。" 一般皇帝说出这种话,藩王再不悔改,那就是要废人了。

此后朱逊炓和朱逊烠不敢再外出打人,但又把目标对准了侄子代世孙朱仕壥。二人不但在朱桂面前挑拨离间,还指使随从用砖石、铁锤,打破世孙府门,意图对其进行加害。在宣宗朝时,朱瞻基已经让命世孙代其祖父裁决府事。但是二人却和代王一起出灵星门外拦打本府官,不容其入府见世孙。

在明英宗一再严厉警告之下,代王父子稍有收敛,代世孙朱仕壥终于有惊无险地等到了朱桂的去世。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12月12日,作恶多端的朱桂终于死了,终年73岁。相信对于他的死,无论是皇帝朱祁镇,世孙朱仕壥,抑或是大同军民,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收到讣报之后,朱祁镇辍视朝三日,赐谥曰简。谥法: 一德不懈 曰简, 平易不 曰简。不知道礼部官员们把这个谥号报给皇帝批准的时候,良心会不会痛。大同军民在听到这个谥号的时候,会不会愕然无语。

结语: 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朱桂在大同五十多年,给当地军民带去了无尽的伤害,偏偏这厮寿命还挺长,最终来了个寿终正寝,你说气人不气人。

代世孙朱仕壥,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正月袭封代王。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八月去世,享年51岁,谥曰隐。

宣宁王朱逊炓,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五月去世,享年48岁,谥曰靖庄。

怀仁王朱逊烠,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八月去世,享年67岁,谥曰荣定。

小妾徐氏,正统十三年四月册封为代简王夫人,赐诰命,卒年不详。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义军攻入大同,传承两百五十多年的代王府至此灰飞烟灭。2011年3月,大同启动代王府重建工程,至2015年9月中轴线部分竣工。

② 小学历史故事作文

.霍去病倒看北斗

古人早就发现,越往北走,北极星就升得越高,当然北斗星也会同样升得越高。他们想,如果再往北走,北斗星会不会高过头顶,向南偏去?这是完全可能的,也真有人看到过这种景象,下面我给朋友们讲一个“霍去病倒看北斗”的故事。

霍去病是西汉年间的一位大将,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是另一位史称“不败将军”卫青的外甥。那时,北方的匈奴经常对汉朝边境进行掠夺。霍去病18岁时,被派遣领兵北征匈奴,他率领800名骑兵冲入敌阵,一气斩杀匈奴兵两千多人,生擒匈奴单于的叔父,威名勇冠全军,被汉武帝封为两千五百户冠军侯。

几次胜仗后,匈奴的军事力量大大削弱,不得不退到遥远的大沙漠以北地区。公元前120年的秋天,一万多匈奴骑兵又向南进犯,深入到右北平地区(今河北北部一带)烧杀抢掠,汉朝边民上千人死于匈奴铁骑之下。于是汉武帝决定远征漠北,彻底消灭匈奴军队。

这年,汉武帝调集10万骑兵以及步兵辎重队几十万人,由卫青和霍去病率领,分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军。霍去病率军从代郡(今山西代县),出发,在大沙漠地带纵横驰骋,行军两千多里,终于捕捉到敌军主力。于是霍去病指挥汉军发动猛攻,一场激战开始,长枪象稻草一样折断,莽莽草原,弃尸累累,山河变色,日月无光。几天血战之后,汉军终于胜利。这场战役,歼敌七万名,匈奴左贤王部几乎全军覆灭。霍去病率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狼居胥山(今蒙古国境内德尔山或杭爱山)。为庆祝这次战役的胜利,霍去病率众在狼居胥山顶积土增山,举行祭天封礼。

晚上他在营外散步,抬头仰望北斗时,吃惊地发现,北斗七星已经越过天顶,偏向南方了。他第一次看到倒置的北斗七星图案,第一眼几乎都没认出来,他赶忙招呼将士们一同观看,大家都对这奇特的景象啧啧称奇,觉得天圆如盖,地方似棋,宇宙奥妙,不可尽言。随后,霍去病又在附近的姑衍山举行祭地禅礼,并登临北海(今贝加尔湖),刻了一块记功碑,埋在那里,然后凯旋还朝。这就是“霍去病倒看北斗”的故事。可惜霍去病回朝后不久就因病去世,年仅24岁。这位军事天才不讲享受,一生为戍边事业奋斗,他有两句名言流传至今:“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贝加尔湖的纬度大约是北纬55_,北斗星上中天时就已转向南天了。这对于生长在中原地区的人们来说,确实算个稀奇事。唐代的刘商在《胡笳十八拍》诗中写道:“怪得春风不来久,胡中风土无花柳,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也是在感叹这种景象。
2.颜超贿赂北斗神

因为北斗七星所在的要害位置和醒目的形状,它在中国古代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一天比一天高起来。后来北斗成了管人生死的星座。东晋干宝撰写的神异小说《搜神记》有这样一段故事:

有一个叫颜超的人,请平原人管辂相面,管辂说:“你面相不好,有夭折之相。”颜超一听十分着急,便问有没有补救的办法。管辂闭目掐算了一会儿,说:“十天之后,你带上一大包煮好的鹿肉和一大壶清酒,去某某山中,那儿有一片割过的麦地,地南边有一棵大桑树,树下有两个下围棋的仙人,你什么也不用说,用酒肉服侍好他们就行了。”

颜超到这天带好酒肉赶到山中麦地那棵大桑树下,果然有两个仙人在那儿下围棋,颜超悄悄近前,将酒肉摆在棋盘两边,自己则站在一侧观棋。这两个仙人沉溺下棋,不知不觉摸过酒肉就吃,不到半个时辰,就把颜超的酒肉吃光了。这时棋还没有下完,坐北边的仙人抬头一看,说:“你不是颜超吗?这酒肉是你的吗?”颜超恭敬地回答:“是。”仙人说:“你的寿数已尽,还来这儿干什么?”这时坐在南面的仙人发话了:“老哥,你刚吃喝了人家的东西,怎么可以这样无情呢,给人家增加几岁吧!”北边的说:“生死簿子都定好了,怎么增加?”

南边的说:“你不好意思,我替你来。”说着,他向北面的仙人要来一个大帐簿,翻开一页,上面写着:颜超,一十九岁。南面的仙人在“一”字上加了两笔,成了“九十九岁”。

结果,颜超后来真活到了九十九岁。原来这两个仙人,在北面坐的就是北斗,南面的是南斗(二十八宿之一)。因为“南斗注生,北斗注死”,人的一生,都要从南斗手里过到北

斗,所以北斗的簿子决定着人的寿限。看来神仙也是好通融的,这真是“神仙自有神仙着,世事如棋下不完”。

北斗为什么能注定人间的命运生死呢?这种说法也是有根源的,中国古代人与人来往很少、交通不发达、障碍危难极多,北斗成了人们平时出门判断方向的重要依据,于是人们把它当成指路救生的“灯塔”,作为神来崇拜。

3.王莽与威斗

因为北斗绕“天帝星”所在的北极日夜不息,所以从很早开始,北斗成了天帝的车子。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意思是:北斗星是天帝坐着的马车,天帝以中央为枢纽,坐在马车上一刻不停地巡行四方。汉代的首都是长安,长安还有个别名叫“斗城”也是从这种观念来的。

东汉时一世纪中叶,山东嘉祥县的武开明墓石祠,刻有“斗为帝车图”,图中的北斗七星,由前四星组成车舆,有一帝王形象的人端坐在斗勺之中,后三星组成车辕。这辆车没有车轮,它是腾云驾雾而行的。

北斗七星有这么高的地位,所以历代帝王都对它极其崇拜,但是事情如果一过头,就会变得十分荒唐。下面我讲一个王莽与北斗的故事。

西汉末年,朝廷出了一个叫王莽的权臣,他既不是武将,也不是政治家,只能算是个儒者,他废掉了汉朝皇帝,自立为君,建立了名字叫“新”的王朝,一个儒者靠多年苦心的经营建立了自己的王朝,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王莽本是皇帝的外戚,在政治舞台施展了一阵之后,曾官至相位,后又退了下来。本来他有可能平静地度过自己的后半生的,不料过了不久,皇帝刘欣去世,皇族无后,连个主持丧事的男人也找不到。于是,太皇太后、王莽的姑母王政君就把王莽宣进朝来,让他主持丧事,并任命他为大司马兼任尚书。这样,王莽掌握了全国最高军权、最高行政权于一身,顿时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虽然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王莽却一直表现得非常谦卑,仁、义、礼、智、信,无一不做得让人心服口服,整日树立一个鞠躬尽瘁、为国事操劳的赤胆忠臣的形象。比如,当王莽把自己十四岁的女儿许配给皇帝刘衎作皇后时,朝廷赏赐给王莽二县二乡的土地和一万万钱的聘礼,但王莽拒绝接受,把钱全都捐出用以救济灾民了。这一举动让全国上下感恩戴德,全国人民都颂赞他是亘古未有的圣贤。

等他权倾朝野,连皇帝都对他言听计从时,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是无冕之王,就不再谦恭。瞧:一连几个皇帝都是庸才,大臣又多贪鄙自私,国困民穷、怨声四起,可见大汉气数将尽,自己应该当仁不让了!于是公元8年,王莽废掉了身边的小孩皇帝孺子婴,自己登上宝座,改国号为“新”,建年号为“始建国”。

如果王莽能把国家治理的很好,无论当时人还是后人,也会心悦诚服地承认这个王朝,不料靠两面派手法起家的王莽,在政治上只能算是个三流角色,绝无汉开国皇帝刘邦的雄才大略和翻云手腕。他特别向往先儒书上写的古代理想社会,于是就对全社会大动手术,搞托古改制,从货币、官制、法令、赋役到行政区划,想改什么就改什么。光赋税一项,就让善良的农民耕种所得,还不够缴税的,家家衣食无着,尚未饿死的,只好造反。

王莽认为,既然北斗是帝王之车,那么模仿北斗的形状造一个神符放在身边,它一定能保佑自己。在他登基的第九年头上,看到反贼太多,自己的位子不稳,他决定铸造一只“威斗”。这年八月,铸造工作在京城南郊开工,他亲自到场监督。威斗是用铜掺入五色石铸的,形状像北斗,长二尺五寸,他坚信,此物一定内能保佑自己稳在王座,外可帮助自己杀退叛军。所以,他睡觉时把威斗放在龙床边,上朝时搁在御座旁,出行时则让人扛着走在皇辇前面。

但农民造反愈演愈烈,终于爆发为全国性的大起义。公元23年,起义军的一支——绿林军包围了长安城,随后攻入城中,与官军激战。第二天,各衙门官员都跑个精光。眼见绿林军已逼近皇宫大门,王莽便率众人来到未央宫前殿,手执威斗席地而坐,一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样子,“天文郎”紧随在他身旁,不断操作星占仪器,模拟白天里北斗星的方位,以便让王莽调整坐位和威斗的方向,以与天上的北斗一致。——由此项动作,可见王莽作统治者根本不入流,他铸造威斗骗骗别人也就罢了,他却连自己也骗。一边骗自己,他一边还念念有词:“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王莽不愧是个大儒,这时候还文绉绉地套用孔子的话。孔子原话是:“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游学时,宋国的司马桓魋要杀他,随行的学生提议快逃,孔子气定神闲地说了这句话,意思是:我的德能是上帝赐给我的,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呢?

第三天清早,亲兵扶着王莽上车,跑到渐台——负责时间历法的天文台,天上的星座也有一个叫渐台的,是织女星梭子的一部分——渐台在一个大水池中,王莽想:凭水阻挡,兴许能多挺一会。这时他还怀抱着威斗不放。绿林军将渐台重重包围,先射箭,箭射完了,便短兵相接,王莽的亲兵死伤殆尽,傍晚,绿林军终于攻到台上,王莽被杀,“新莽”政权15年就垮了台。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何知?”的确,如果王莽在谋取大汉政权前就死去,一定会给历史留下一个辅佐幼主的诸葛亮式的人物形象,也许还有“王莽祠”供我们瞻仰呢,现在,我们只好随着历史一起去贬斥他了。

4.一行作法赦天下

关于北斗还有一个故事,这是从唐代天文家一行那儿引出的。

一行本名张遂,出家的法号为一行,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大天文家。据《明皇杂录》记载,一行幼时家里很穷,他的邻居王姥姥心肠很好,经常接济他。后来一行受到皇帝李隆基的礼遇,在朝中很有地位。有一次王姥姥的儿子因杀人被判罪,将要处决。王姥姥只好来向一行求救。

一行很为难,说:“姥姥要是缺钱,尽可从我这儿拿,但你儿子犯了国家的王法,我可没法徇私情。”王姥姥听了这话,恼火极了,说:“我认识你这个部级和尚有什么用呢?那么多年都白帮你了!”说完头也不回就气乎乎地走了。

看对自己过去的恩人无法相帮,一行感到十分愧疚,可他又确实不敢徇私枉法,于是决定动用“法术”,从根本上来一个大的“枉法”。他在浑天寺让人腾出一间屋子,搬进一只大瓮,又悄悄找来两个做工的人,对他们说:“从明天下午开始,你们在后院作坊的废园子里埋伏好,看到有动物进来,就上去把它们捉住,一共七个,一个都不能少。跑掉一个,当心挨一顿鞭子。”

那两人就在废园子里埋伏,到太阳落山时,果然不知哪儿来了一群猪窜进园子,两人七手八脚把这些猪全捉住放入瓮中,正好七头。一行用木板将瓮盖好,以神泥封口,并用朱笔在上写了一些谁也不认识的怪字。

第二天,皇帝李隆基急招一行上殿。一行一到,皇帝就问:“太史官来奏,昨夜天空中不见了北斗七星,这是什么征兆?”一行说:“过去后魏的时候,曾经发生火星不见的事。这次发生帝车不见的事,可是古来没有的。一般来说,代表草民的星不在其位的话,可能会有水旱霜冻的灾害;现在居然连帝车都不见了,恐怕于国家、于陛下您都非常不利。”

听了这番鬼话,李隆基吓得六神无主,忙问:“大师您有什么办法解救吗?”

一行悠悠道出:“我相信,只要陛下做一件盛德的大事,终究是能够感动星辰的。”

李隆基问:“怎样盛德的事才够感动星辰呢?”

一行说:“我们佛门是主张宽恕一切人的,要想作足盛德,莫如大赦天下。”

李隆基一拍大腿:“好!”于是宣布大赦天下。各种要砍头剁脚充军流边的罪犯全都无罪释放,王姥姥的儿子也得救了。

第二天傍晚,太史官奏说北斗星中的第一颗星出现了,以后一天出一颗,到第七天全部出齐。其实这也是一行一个个放出来的。

按这个故事来看,北斗星还是猪神,这也已经在辽宁红山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都找到了一些证据。

从这个故事还可看到,古代的那些天文精英是多么厉害,把皇帝都敢玩弄于股掌之上。

5.魁星的故事

瞧,在古人眼中,北斗是帝王的宝车,是人们的司命大神,又是猪神,可是还没完呢!朋友们一定听说过“魁星”这个字眼,对!魁星就是北斗七星的前四颗星,它们是主宰世间功名禄位之神,正因为如此,古代文人拜魁星拜得最凶。

中国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楼”或“魁星阁”,其正殿塑着魁星造像。没见过魁星像的人也许会想,既然魁星是主管功名科举的,一定是一位文质彬彬的白面书生吧?其实恰恰相反,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整个仿佛是鬼的造型。这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笔,称朱笔,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一种大龟)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扬起后踢,脚上是北斗七星。

魁星的故事是这样的:古代有一个秀才,名字已不可考,姑且就直接叫他魁星吧。此人聪慧过人,才高八斗,过目成诵,出口成章,可就是长相奇丑无比,所以屡屡面试时落第。他长得怎样呢?据说本来就丑陋,又长了满脸麻子,一只还脚瘸了,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但是他文章写得太好了,终于被乡试、会试步步录取,一次次高中榜首。到了殿试时,皇帝亲自面试他的文才,一看他的容貌和画着圈上殿的走路姿势,心中不悦,皇帝问:“你那脸是怎么搞的?”他回答:“回圣上,这是‘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皇帝觉得这人怪有趣的,又问:“那么你的瘸腿呢?”他又回答:“回圣上,这是‘一脚跳龙门,独占鳌头’。”皇帝很高兴他的机敏,又问:“那朕问你一个问题,你要如实回答:你说,如今天下谁的文章写得最好?”他想了想说:“天下文章属吾县,吾县文章属吾乡,吾乡文章属舍弟,舍弟请我改文章。”皇帝大喜,阅读完他的文章后,更是拍案叫绝:“不愧天下第一!”于是钦点他为状元。

这个丑文人的才学、智慧和发奋,使他后来升天成为魁星——北斗七星的前四颗,主管功名禄位。“魁”字拆开来,一半是“鬼”,应魁星的面目丑陋,一半是“斗”,应魁星才高八斗、也应北斗星座。据说魁星手中的朱笔批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文人中传“任你文章高八斗,就怕朱笔不点头”就来源于此。

据说从此开始,皇宫正殿台阶正中的石板上雕有龙和鳌鱼图案,一只魁斗放在旁边,殿

试完毕发榜时,应试者都聚到皇宫门前,进士们站在台阶下迎榜,状元则一手持魁斗,一脚站在鳌头上亮相,表示“一举夺魁”、“独占鳌头”。

现在各地的魁星楼的香火依然十分旺盛,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家长个个望子成龙,学子无不企盼金榜题名,于是都来拜魁星,每个魁星楼都有当地历年高考文、理状元榜。不过就我所知,古今成就大学问者,没有一个是拜魁星而成的。
七夕乞巧节的故事

和七月初七相连,还有个七夕乞巧节的故事。由于牛郎织女故事的深入人心,织女就被当成天神中巧妇的代表,妇女们希望通过祭拜织女星,使自己手巧。若选一个节日,最合适的日子当然是七月初七了,所以在牛郎织女故事形成后不久,七月初七就成了“乞巧节”,到唐代已经流传到各地,盛极一时。

最早的乞巧方法是在七月初七这天晚上,姑娘媳妇们都把瓜果摆在院子里,第二天早起,如果发现有蜘蛛在上面结了网,说明乞巧成功。据《开元遗事》记载,前一章提到的皇帝李隆基,在七夕晚上就与儿媳妇杨玉环在华清宫共进晚餐,然后把瓜果列于庭院,望着头顶上的牛郎织女,先感叹牛郎织女不自由,一年才聚会一次,而得意自己的潇洒,可以天天与心爱的人在一起;后指星发誓,愿来世再作夫妻。接着就乞巧,让人拿来蜘蛛,放在小盒里,搁在瓜果边,等天亮再来看,网织得越密,说明乞来的巧越多。李隆基发誓来世再作夫妻,是不是他已有了什么预感?李商隐有诗句:“此时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正表现了李隆基在这个七夕和后来在马嵬驿两种境况的对比。

乞巧的花样还有很多呢!有地方的人们认为织女是七仙女中最小的一个,故称之为“七姐神”。七夕晚上年轻女子们穿上最漂亮的衣裳,聚在一起对着织女星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这叫“拜七姐神”。她们还要用稻草扎一个草人,穿上花衣,取名“巧姑”,用瓜果供上,每个姑娘媳妇都从家里端来一碗清水,把豆苗、青葱剪碎放入水中,据说通过这样看月亮在水中的投影,就知道主人的巧拙。

有的地方则用脸盆接七夕夜的露水,说这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当然最多的还是比赛穿针,女人们在初七朦胧的月光下,都用彩线摸着穿针,穿得过的,就是得巧了,特别受大家尊重。不过有个文人说得好:“织女盼与牛郎相会盼一年了,好不容易在七夕见面,短短的几个时辰正忙,那有闲功夫到人间送巧。”

蜀人浮槎探银河

前面斗牛宝剑的故事里我们提到了张华和他的《博物志》。这本书就讲到一则蜀人上天访问牛郎的故事。

古人认为,天上的银河,一头通着黄河,一头通着大海。住在海边的一些人经常注意到:年年八月,有一些大筏子(浮槎)在远海驶过,而且还特别守时。蜀地有一个人想,这些大筏子到底是上哪儿的,我何不也探险一回?于是这人也做了一个大筏子,在筏子上盖了个小屋以供遮风避雨,带上足够的粮食,就乘着这个筏子浮海而去。

走了十多天,他知道自己还在海上,因为可以看见日月星辰的出没,能分辩白天黑夜,后来周围就变得一片浑浑茫茫,看不出昼夜来了。又漂浮了十多天,忽然发现了新大陆:前边是一处地面,遥望有一座城池,房屋整齐壮观。

他想:这是人间还是仙境?我何不走近看个明白。走近后他发现,他航行的河流恰在城市中穿过,岸右是一座豪华宫殿,从窗口望去,许多女人在用织布机织布;再瞧岸左,有一名男子,手牵一头牛,正在河边给牛饮水。乘筏人上前正要搭话,牵牛人先惊讶地询问这个远方来客了:“你为什么上这儿来?”乘筏人简略地解释了自己寻险探奇的志向和经历,问:“这是什么地方呀?”牵牛人避而不答,只说:“你回去后,问问你们蜀地的严君平,就知道了。”

乘筏人觉得这个地方有点诡秘和蹊跷,便不敢上岸,也不再逗留。乘筏子踏上归程,正好在次年八月,回到出发的海边。为解开这个谜,他回到蜀地,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严君平,把这件事的经过说给他。严君平说:“我这儿有记录:某年某月某日,有客星犯牵牛。”乘筏子一对日子,发现正是他和牵牛人说话的那一天。原来他到达的是天河,见到的是天庭、牛郎和织女,他自己那一刻也变成了“客星”。

现代有人把这个故事解释成古代外星旅行的记录:筏子(浮槎)即UFO,古宇航员从地球出发后,十多天间仍在太阳系中,所以可辨昼夜,飞出太阳系后就不分昼夜,浑茫一片了。它飞到牵牛星后,被地面上的学者严君平观测到,所以说“有客星犯牵牛”。这有点现代神话的味道了。
张骞与支机石

在这个故事之后,又出现了一个张骞乘筏子到银河的故事。

张骞是汉代的探险家,曾多次出使西域。据说他奉使去往西域的大夏时,也做了一个大筏子,沿黄河上溯,希望找到黄河的源头,走了几个月,不但没找到黄河源,反而发现黄河

越来越宽,越来越清澈,后来也到达了一处城郭,楼台错落,街道规整,河水从城中流过。

他好奇地划了进去,见河岸有一男子牵一头牛,牛正把头探入河中饮水;对岸有一位妇女在洗衣服。张骞把筏子划近那妇女,问:“大嫂,请问这是什么地方?”这回这个妇女没有卖关子,爽快地答道:“这是天河呀!你是从人间来的吗?”张骞回答:“是呀,走了好几个月,真不容易。”他见那妇女身边有一块石头,那形状和颜色都是人间没有见过的,就问:“这是什么石头?”那妇女说:“这叫支机石,你喜欢,就送你好了。”张骞接过石头一看,原来是织布机上压布匹的石条,惊喜地说:“噢,我知道了,你是织女!”那妇女点点头。

张骞在城中游历了一圈之后,就寻原路,沿黄河水顺流而下,返回中国。为了想搞清究竟,他也来到蜀地,想找严君平问问,但没有找到,把支机石也留在了成都。唐代成都有个天宁观,支机石就一直在观里陈列,据说它“高与人齐,略带青紫”(也许是一块陨石),前面讲文昌帝君时,曾提到过。现在成都还有“支机石街”。

看来,《博物志》里的乘筏人与这个张骞,一个是东渡大海探险,一个是西溯黄河寻奇,结果都到达了银河,颇有东西两面环球航行的味道。

关于后一个故事,有不少人在诗中提到。如唐代刘禹锡的《浪淘沙》写道: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宋之问的《明河篇》说得更明白:“……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明河”即银河,“成都卖卜人”指严君平。

李商隐《海客》写得最有趣:“海客乘槎上紫氛,星娥罢织一相闻,只应不惮牵牛妒,聊用支机石赠君。”“紫氛”指天界,“星娥”是织女,她竟不怕牛郎嫉妒,与张骞聊了半天,还把支机石赠给人家了。

也有人这样写:“如何不觅天孙锦,止带支机片石还。”意思是说,既然你见到天孙织女了,为什么不带点天上的织锦回来,只带回一片破石头呢?此人的见解有点西方探险家的味道。

阅读全文

与初皇帝冕的故事讲的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怎么样才是大帅哥和大美女 浏览:228
七夕节红色故事有哪些 浏览:681
19点27分爱情代表什么意思 浏览:134
跟黄河有关的小故事有哪些 浏览:312
哪个游戏里有四大美女 浏览:204
哪些星座的婚姻最不幸 浏览:699
什么叫有故事男人 浏览:189
有哪些生肖是美女 浏览:251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如何兼容 浏览:758
事业编报名没通过为什么 浏览:760
选一个动物编一个故事怎么写呢 浏览:751
你不来我不老爱情究竟在哪里 浏览:807
如何彻底断了爱情 浏览:94
女性如何吃出健康 浏览:380
北京健康宝不能扫码如何更改手机号 浏览:165
有精神病婚姻怎么办 浏览:435
怎么举报健康系统收费 浏览:173
颜值美女英文怎么说 浏览:534
海鸥的故事怎么写 浏览:191
健康养生寒露节气适合什么运动呢 浏览: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