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么才可以写好童话
童话是儿童的精神乐园,童话故事的创作必须遵循应有的规律,必须体现童话故事的基本特征,把握好以下几点就可以创作出质量高的童话作品,详解如下:
一、童话的悲剧美与喜剧美
1、悲剧美
尽管儿童文学的总格调是倾向于欢快明朗的,但也并不排斥反映生活中悲剧的一面,因为生活中总是存在着种种不尽人意的方面,悲剧是难免的,即使儿童生活也不例外。关键是如何表现悲剧,和怎样表现悲剧。对儿童文学和童话来说,或许更多的不是采取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主要是通过悲剧来展示一种崇高悲壮之美,体现一种精神的力量。所以它更倾向于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美的注解。而且对悲剧人物命运的展示,还尽量采取一种弱化或淡化悲剧性的表现手段。不像成人文学那样尽量来强化悲剧的激烈冲突。
比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和奥斯卡·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是童话中最具典范意义的悲剧童话。但这两部童话都写得极美,“小人鱼”为爱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王子却混然不觉。最后在为爱而作出的生死抉择中,“小人鱼”又为了成全他人的幸福甘愿使自己化为泡沫。这里“小人鱼”的悲剧命运被尽量弱化了,突出的是她对爱的执着追求,以及为爱而献身的纯洁、高尚的精神品德,表现出美学理想的崇高境界。
同样,“快乐王子”也是为爱而献身的,只是他是为了关心帮助穷人而献出了自己所有最珍贵的东西,最后又由于同情曾帮助过他的小燕子,悲痛得铅心爆裂而最后被毁。这里突出的也并非是“快乐王子”的悲剧命运,而是“快乐王子”善良、高尚的美德,以及为爱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两部作品可以说是表现童话悲剧理想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2、喜剧美
当然,童话的悲剧美还可以用喜剧化的手法来表现。也就是故事本身充满了喜剧味,然而,悲剧性的结局却又十分耐人寻味。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的俄罗斯儿童文学作家米哈尔科夫的童话《狗熊捡了一个烟斗》,就既是一篇充满了喜剧味的十分幽默谐趣的童话,而同时它的结局又是悲剧性的,以悲剧性的结局来告诫孩子们一定的生活哲理。狗熊抽烟上瘾,恶习难改,以至终于一天天把良好的天赋条件糟蹋怠尽,而最终成为守林人不费吹灰之力俘获的战利品。狗熊的悲剧结局的确让人既好笑,而又品味再三。
二、童话的逻辑性:
童话的逻辑性是指幻想和现实结合的规律。所有的童话都是虚构的,但有的读起来似乎入情入理,而有的却觉得牵强附会,原因就在于前者符合童话的逻辑,而后者却忽略了这一点,以至破坏了整个故事的合理性。
童话的逻辑性建筑在假定之上,即作者必须为幻想人物的活动、虚构的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一个假设的条件,然后从这一假定的前提出发,使事物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下去,使假想的人物在假想的生活环境条件下,合理地自然地发展。在一些超人体的童话中,并不是随意地让一个平常人腾云驾雾,各种魔术仙法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施展,只有童话人物被赋予超人的能力,获得某种“宝物”,或者当这个人物进入一个足以产生魔法的境地以后,才会发生奇境。例如《五彩云毯》中,主人公采集云朵、织云毯、到日宫去拜访太阳神等等,就因为她是仙女,才能完成这些事情,而换作凡人,若无一定的条件,就不符合童话的逻辑了。因此,如果超人体童话,不揭示出种种超人力量产生的原因,童话所描写的一切就会成为无源之本、无本之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例如《音乐树》中,地上长出了音乐树,也是有一定童话逻辑的,正如作品中所写:“这树是那块小提琴的碎片长成的,贝西的血汗浇灌了这块土地,他的音乐又给了它生命,使它变成一种奇特非凡的树。” 童话的逻辑性还要求在安排人物思想活动、角色之间相互关系、事件发展变化等方面,必须遵循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也就是说,童话描述的虽然是超脱现实的幻想世界,但其中的人物、现象却仍然要严格地遵守真实生活的逻辑性。比如,作者尽可以讲述小羊如何和凶恶的狼打交道,但如果写一只初生的羊羔竟然吃掉了狼,那就显得十足的荒唐。在《山米,猫妈妈的孩子》中,小松鼠山米之所以能成为猫妈妈的孩子,是因为它失去母亲,而母猫正好又失去小猫,在这种特殊条件下,山米由母猫喂养长大,彼此才能互相接纳。作品中,山米并未成为小猫,而仍然保持松鼠的种种特性。如果把它写得如同小猫,就不符合童话逻辑了。常人体童话也是如此,人物的种种活动都与他们的身份、性格等相符。
三童话的荒诞性:
这里所指的“荒诞”概念是一种美学意义上荒诞感、荒诞性,概念较为宽泛,与现实生活中所指的荒诞一词有所区别。它涵盖幻想、奇异、怪异、稀奇、善变、荒诞可笑、无稽之谈、难以置信等多种含义。正是这种宽泛意义上的荒诞性,才能使童话产生出趣味盎然的美学效果。荒诞是儿童文学作家用以进行童话艺术创造的手段,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在童话中常常离不开强烈的夸张、离奇的幻想、扭曲变形和机智的反讽,其中夸张和想象是最重要的。在幻想世界中,什么样的事情都可能发生,不可思议的事也能当作事实的体验,按照无限的想象和丰富的表现,创造出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奇幻世界。比如《大林和小林》所表现的世界就是一个极其荒诞的、贫富悬殊的世界。为了突出这个社会的荒诞性,作者极尽夸张之能,将人物扭曲、变形,将行为丑化,以极其荒缪的故事来揭示出剥削阶级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阶级本性。因此,荒诞的本质乃是透过表面的荒诞,体现出本质的合情合理,因为人们在形象的奇异中,看到和感觉到的是新的和谐统一。荒诞以牺牲“自然可能性”为代价,同时在保全“内在的可能性”中得到补偿,从而创造出一个蕴含着现实生活种种意蕴的,别开生面的幻想世界,因此,出色的荒诞创造的应是一种新的美学意义。
那么,什么样的荒诞才是出色的荒诞?出色的荒诞应该是荒诞得离奇、荒诞得新鲜、荒诞得美妙、荒诞得机智幽默。
只有荒诞得离奇、新鲜、大胆才能出效果,否则步人后尘永远也不会给人以新奇感。孙子兵法上有一计“出奇制胜”,说的就是策略上的变化多端,以“奇”胜。同样,童话的荒诞也必须出奇,奇得超出了常人想象的程度,使想象和生活的真实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那么,荒诞的最佳效果就体现出来了。比如《敏豪生奇游记》中的46则故事就是以其离奇的幻想、大胆的夸张、荒唐得极其可笑而令人感到趣味无穷的。
应该说只有新鲜、别致的荒诞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新鲜、独出心裁之不易也正考验着童话家的敏锐性、机智感和创造力。
当然,荒诞有时候却也可以美妙无比。人们有时候形容美丽的情景,总说就像进入了“童话境界一样”,充分说明在童话荒诞中的确也包含着许多美的因素。比如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海底人鱼世界”这一荒诞的美丽境界。当然,这美不光表现为意境的美,还应包括人情的温暖、心灵的美好、高尚的精神境界等等,都可以通过荒诞的幻想来加以表现。《海的女儿》通过小人鱼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为爱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来表现小人鱼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美好善良的心灵,其荒诞的美学涵义十分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四、童话的具象象征性:
所谓具象象征,一般是借助于一些特定的具体形象并以之为核心,来组织作品的整体形象体系。它既是童话有机构成中不可缺少的外在成分,更是童话内容的运作原动力,童话中各种场景、人物与情节、故事都是围绕着这一具象来展开,具有一种潜在的磁场吸引力,进而使整篇作品体现出整体的象征寓意。比如《大林和小林》就是以“大林”和“小林”这两个童话人物为核心来构筑作品的整体形象体系的。这两个童话人物分别代表了剥削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具象体现。于是围绕着他们之间发生的许多光怪陆离的奇遇故事,作品深刻地揭示出两大阶级阵营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于是整个形象体系也便显示出深刻的现实寓意。
德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甘特·斯本的短篇童话《向日葵大街的房子》,也是一篇运用具象象征来体现现实寓意的典型作品,写了一幢很有意思的老房子。作品以富有灵性和执着情感的“老房子”为核心来构筑童话的整体形象体系,可谓别出心裁。老房子与主人伯姆泼利先生一家世代相居,因此感情深厚,几次从危难中解救和保护了主人一家,对主人始终忠心耿耿。然而伯姆泼利先生并没有因为老房子的忠心而心怀感激,相反,他却嫌老房子旧了,要卖掉它,买幢新房子。老房子很伤心,它不愿离开主人,于是,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主人出售它。它的种种鬼把戏吓走了一个又一个的买主,然而,却引起了一对喜爱新奇的新婚夫妇的极大兴趣,非要买下老房子不可。老房子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选择出走。最后,伯姆泼利先生千辛万苦才找回了老房子,当然,他也就此真正醒悟到老房子的珍贵,决定不再出售,并把老房子装饰一新,决心永远与忠诚的老房子为伴。
当然,这篇童话的出色不光表现在作者以荒诞的手法,塑造了这么一个别出心裁的童话形象,赋予老房子以神奇魔变的能力,更主要的是体现了老房子忠心不二的精神品质,相比较伯姆泼利先生就有些忘恩负义的味道,当然,伯姆泼利先生最后还是醒悟到了自己的错误而加以改正。可见,作者通过对这一新鲜奇特的童话具象的塑造和围绕它而展开的一系列故事,意在赞扬一种朋友间的忠诚守信,哪怕遇到任何意外变故也不变心的为人的高尚品质,其现实象征寓意是不言而明的。
第二类总体象征:这一类童话的象征涵义并非来自某一特定具象的提携或渗透,而是来自总体形象体系本身。这总体形象体系同时具备作品的表象演绎与内涵体现两方面品质。比如《海的女儿》中所描写的“海底人鱼世界”,这里所发生的一切故事,实际上都隐含着现实社会中人类生活的百态及其观念品质,一个“人鱼世界”就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当然,它最突出的还是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以及人性中最珍贵的精神品质。其深刻的象征涵义是通过作品整个形象体系表现出来的。但“小人鱼”本身也是一种完美人格和高尚精神的具象象征的体现。
这一类的作品还有很多,如张天翼的《秃秃大王》、《金鸭帝国》都是运用这一手法创作的。一个充满了丑恶、残酷、血腥的“秃秃宫”就是当时黑暗的统治社会的缩影;一个荒唐无聊的“金鸭帝国”更是一部资本主义罪恶的发迹史的童话式的演绎。作品的表象演绎与内涵体现都鲜明地构成了童话总体抨击现实的象征寓意。
五、善意讽刺性:
当然,童话中的喜剧也并非都是讽刺敌对的或坏人的,也有对人民内部或孩子身上的缺点进行善意讽刺的,同样可以表现得童趣盎然。比如米哈尔科夫的《狗熊捡了一个烟斗》,这篇童话讲述了一个狗熊抽烟上瘾,以至最后瘫软,束手受擒的有趣故事。童话的想象从一开始便赋予了喜剧的谐趣意味——作家把童话主人公选择为体壮力大、爪牙锋利,天赋条件不错的笨狗熊,可谓绝妙。然后,通过各种细节描写了狗熊如何抽烟上瘾,而又如何一再戒烟,又缺乏必要的意志力,终于一天天把良好的天赋条件糟蹋怠尽,而最终成为守林人不费吹灰之力俘获的战利品。那种意味深长的讽刺幽默趣味,的确让人既好笑,而又品味再三。
作品充满了寓言式的哲理意蕴,然而通篇又无一句说理,完全通过诙谐、充满了喜剧味的故事来表达。对狗熊懒散、笨拙、缺乏意志品质的个性特征的讽刺性的细节描写十分精彩、传神,使小读者不难从狗熊身上体验到作家隐含在这个童话人物身上的某些人性的弱点,其善意的辛辣嘲讽着实让人警醒。
金近的《狐狸打猎人》也是一篇对内的充满了喜剧味的讽刺性童话,嘲讽的是一个胆小如鼠的年轻猎人。年轻的猎人平时好吃懒做、不好好学本领,只会背着枪装装样子,连狐狸假扮的怪狼都分不清。以至被狡猾的狐狸交了枪不说,还被逼着上山去教它们枪上膛。幸而被老猎人所救。为突出年轻猎人的胆小,作者极尽夸张之能,将他胆小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小读者在他的丑态中,充分认识到胆小而又没有本事的危害性。当然,其尖锐的嘲讽仍然是善意的,寓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
除了讽刺性的喜剧,童话中喜剧美的体现当然更多地还是通过童心和童趣表现出来的。比如其中一则《喷嚏王》,这个故事写的是大个子老鼠为整治大家的感冒打喷嚏,而主动当上“喷嚏王”的有趣故事。马老师得了感冒,为避免他的喷嚏传染给大家,分给每个同学一只口罩。大个子老鼠为照顾体弱的小个子猫,把自己的口罩给了小个子猫。但其他同学还是被马老师强大的喷嚏打倒了。为救大家,大个子老鼠主动去找面包店“喷嚏王”熊老板,让他把喷嚏传给自己。在吃下一个“喷嚏王”的面包后,大个子老鼠便也成了“喷嚏王”。他到处发射喷嚏王,消灭了大家大大小小的喷嚏,但自己却因打喷嚏声音太响影响大家,而被马老师劝说回家休养一个月。正当他为此而发呆不知所措时,听到小个子猫说会来为他补课,又高兴起来。其实打喷嚏的故事本身是很荒诞的,但作者对童心和童真的把握却是真实感人的,从大个子老鼠憨厚可笑的行为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儿童纯真善良的本质精神。所以在童真童趣的喜剧中,也许故事本身并无多大的意义,但童趣中闪耀的童真光辉却也熠熠闪光,让人回味。
㈡ 怎么写故事才能引人入胜
在构思故事的时候,应该做那些准备
一 必须有四个阶段
1:想对"点"字
俗话说:好的点子,就完成了一半故事.也就是说,有了好点子,是非常重要的.
2:写出个性
故事是情节的艺术,可是,情节也是有人带出来的,所以,故事里的人,个性应该是鲜明的,刻画出性格鲜明的人物个性,才可以使故事更丰满更真实更贴近生活.
3:想出人情
根据人物的思想变化,人的性格里的对面性,去构思情节情节也就出来了,就避免了编造的痕迹.
4:写出人性
任何一个故事,都应该有他的中心思想.只有抓住了人性了,反映出可人性,就提炼出了中心思想.
二 达到"四个家"
1:哲学家
故事里是包含哲学的,每一个故事里的人物,都有其自己的行为哲学,生活哲学和行为哲学,所以,在创作故事作品的时候,每一个作者,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把自己行为哲学,生活哲学和行为哲学融入故事人物身上,所以,同样一个故事不同的作者,写出来,会迥然不同.
2:史学家
做为故事人,还应该懂得历史,这样就有了社会的责任感,就会用社会的眼光写故事.
3:外交家
这就是需要一个故事作者,要吸收百家之长,从而丰富自己的故事作品.
4:语言学家
故事是语言的艺术,在故事创作上,可以说通俗晓畅、简单生动的语言总是要比曲折费解、雅致复杂的要好。故事要发展,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语言的革命,也就是要通过语言的革命,进一步丰富故事读者的层次。
小说和故事属于不同文学体裁。语言要求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我们无法拿对于小说的语言要求来衡量故事。同样,对于故事来说很好的语言,套用到小说上也可能失之平庸。这里要明确几个方面:一是不存在这样一个评价,即小说语言一定比故事语言高明,反之亦然。因为服务的对象不同,所以评价体系完全不同。就像你不能拿越剧唱腔的标准来衡量京剧一样。二是由于同属文学体裁,所以这两者之间的艺术手法并非毫无关系,也是可以互相借鉴的。只是,这种借鉴是否成功还得回到各自的体系中来评价。例如,你也可以将京剧的一些唱腔活技巧移至到越剧中来,但好不好要看是否适合越剧的基本要求,要看越剧观众是否接受。三是语言的重要性在故事和小说中是完全不同的。在故事里,语言只是一种媒介和形式。而在小说中,语言不仅是表现形式,也是作品内涵的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举例来说。同样一个故事,你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讲述(事实上,故事就是这样口口相传的),而故事的主题内容可以完全保留。而一篇小说,尤其是现代小说,你要换种语言写一遍,那基本就是另外一篇小说了。
三 怎么想出"新"故事
故事之“新”其根本不在于创作技巧的新和选材的新。这两者固然也很重要,但故事作品要“新”,最重要的是观念的新、内涵的新。就是要体现一种时代的精神。有些故事从材料上看写的是过去时代的事,但从中传递的观念和精神却是与时代合拍的。这样的故事就是“新”故事。反之,一些故事虽然以当代为背景,甚至很多情节都涉及了当下流行的一些话题和热点,但由于观念陈旧,仍然只是“旧”故事。因此大家在思考一个故事的主题和切入点时,要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想提供给读者一种怎样的观念和导向?这种观念和内涵是否具有时代意义,而不是新瓶装旧酒。
在故事创作问题上,再和大家交流一个不算新但很实用的技巧:换位思考。当别人给我们讲一个故事时,我们往往很快就有自己的真实感受:新鲜还是老套,有趣还是乏味,符合逻辑还是胡编乱造。但当我们作为作者在构思故事、创作故事时,却往往丧失了一个普通读者具有的识别能力,编造出很多毫无意义的生硬可笑的情节。所以在创作时,我们要时常提醒自己跳出创作思维,站在读者立场上看问题。有时当你陷入构思较深无法自拔时,不妨把自己的构思说给身边朋友听。他们会帮你指出故事中最大的问题
㈢ 写作技巧:一个好故事要怎么写
1故事,这个不能再拿来当做写小说必要的前提条件,你在创作一部小说之前,一个好的故事已经萌芽在你的脑海之中,这个故事的模型在你所有的灵感之中会简化为一部小说的轮廓。
2 当一个故事在你的脑海中形成较深的印象,甚至你可以把这件事情娓娓道来,不论这件事情是否来自于你的生活经历或者是一个不着边际的梦,你都应该把她当做你一个创作的点。
3 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所写的小说也都是在凭着自己的想法所创作的,每个作者都是自己故事中的主角,但是一个好的故事不仅仅是来源于那些自己所谓的生活经历或者不着边际的梦。
4 如果你有一个好的故事,那可能是你的一些情感经历,你的前任女友因为背叛了你,看上了一位富二代,你是个穷酸的大学生,却有无比的向往的志气,所以当她背叛你之后,你发奋图强,终于当上了大款,又重新找了一个女朋友,然而就在这时你的前任女友忽然找到你,说她其实是喜欢你的,因为种种原因等等。
5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人,发生了太多的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不同,或许你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世界每个人都在重复做着前面人所做过的事情,每个人都在不耐其烦地活着。”或许我们是在重复别人的故事,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描述方式,你可能方式和别人相同,但这就是你自己的故事。
6你可能会说,我看过很多书,我可以仿照别人的写作手法。对啊,这是一种不合逻辑的方式,但也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方式。现在的故事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版本,可是在这之中也不缺乏有别出心裁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着另类的描述方式。
7 我们可以尝试从生活中发现故事,也可以从书本中仿写剧情,这些都不是一个写作者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因为一个写作者的使命是将自己的生活用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故事。
㈣ 如何编个小故事
第一,创作好故事要先做好人。如果故事作者三观不正,编出来的故事也会打上令人匪夷所思的烙印。如果不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在故事中,这样的故事是不会被大众所接受的,也会被各种平台所抵制。
第二,创作好故事要有一定的生活底蕴。生活是故事创作灵感的不竭的源泉。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活,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故事。好故事离不开生活的土壤,一个有生活的人本身就是故事。人生的阅历、经历和思考、感悟都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是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写实的故事,也可以是科幻的、玄幻的、神话的、童话的故事,归根结底是都是生活、理想和现实碰撞出来火花。比如根据生活创作出来的许多民间故事《大禹治水》《夸父追日》,比如根据人们的爱憎理想创作的地域传说《秃尾巴老李》等故事。还有《孟姜女哭长城》这样的历史故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样的爱情故事。以及《刻舟求剑》《自相矛盾》《郑人买履》这样的哲理故事。上述例举,无一不来自生活,直到现在,类似的情节也能在生活中找到影子。
第三,创作好故事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好故事不是人人都可以信手拈来的,段子手和故事创作者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故事创作有很多讲究,要讲究文笔、人物架构和故事情节。要创作出有血有肉的故事,不下一番苦功夫是不行的。比如说文笔,创作者要有极强的文字功底,在故事里,不仅需要保持文字通顺、简练,而且有时还要设计出精彩包袱和精彩桥段。再比如人物塑造,一定要让读者感同深受,最好有代入感,主角的经历、遭遇等等要与读者产生共鸣。
第四、好故事一定要有好包袱和好情节。故事好不好,关键看包袱抖的响不响,包袱抖得响,故事就成功了一大半。好包袱来源于对生活的锤炼好而作者精巧的而设计。有了好包袱,还需要有好情节,故事情节是故事的灵魂,没有情节的故事不能称其为故事。好情节最终需要作者传达故事的目的,凝结着作者对理念、信仰、人生等的思考。
第五,好故事切忌流水账。好故事必须有精彩的开头,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脉络清晰,环环相扣,吊人胃口,既要出其不意,又要过目
㈤ 故事的创作思路是什么
创作思路:故事要具有合理性。合理性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人物性格、情节在故事前后保持一致,不能有矛盾。二是故事情节不能违背生活逻辑、情感逻辑、思维习惯等。
正文:
从前,小兔、小鹿、小猪和小鸟是好朋友。
有一天早上,太阳都已经晒屁股了,小猪却还躺在床上呼呼大睡。小鸟飞到小猪家的窗台上,叽叽喳喳地叫,好像在说:“小猪,我们出去玩吧!”但是,借助树的弹力把球弹了回来,砸到了小鸟,并且把它砸到小猪家的地板上,小鸟的翅膀受伤了。小兔看见了,把小鸟带回了家。
小兔每天给小鸟疗伤、喂食、洗澡和陪它睡觉,一直到小鸟的伤好了为止。小鸟的伤好后,决定在小兔家住了。
一天,小鸟对小兔说:“我翅膀的伤是被小猪砸到的,走,我们现在去报复它。”小兔说:“不能这样。”小猪知道这件事后,就主动来到小兔家向小鸟道歉:“小鸟,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会打你了,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和好吧!”小鸟和小兔听了,都夸小猪是个知错能改的好容孩子!
㈥ 怎样写好故事
怎样写好故事(写故事的十个常用技巧)
因为学习广播电视编导在考试的时候会考“故事写作”,所以查一些关于写故事的技巧,供给大家和自己查阅使用。
故事重点写事,不重点写人,这是故事和小说的区别之一。、人物、物品、事件、感情、主题、情节,情节是第一位的。语言要用精炼的口语。故事是大众文化,老百姓的文化。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通过情节来体现。
(一)“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
这是指作者为避免平铺直叙,在小说首段就设置提挈全篇、笼罩全文的悬念,故意给读者造成疑团,以激起读者产生兴趣读下去。
如1964年7月5日《湖北日报》发表的一篇《一双明亮的眼睛》,就采取这一手法。此文一开头是:夜,墨黑,伸手不见五指。我(即文中主角)到一个生产大队去。由于第一次去,路生,加上碰到天阴,没月亮,没星星,自己又没带手电,真是把人急坏了。就在这时,我碰到一个社员,恰恰住在我要去的大队,就把我引去了。沿途,他一会说:“同志,注意,前头有条沟!”一会,又指点我:“同志,注意左边是口塘!”最后,进了村,又指着一条巷子说:“里面住着咱们队长,他会招呼你的。”可第二天清早,我从队长屋里出来,看到一个强壮的中年人,挑着桶,哼着轻快的曲子,向稻场旁边的堰塘走来。待他走近,我一瞄,哎,多好的一条汉子,眼怎么瞎了?正想着,只见他蛮不在乎地下塘挑水。我大吃一惊,喊:“……是塘,你不要掉到水里了。”他回过头,眨眨眼,好像看到了我:“你不就是我昨夜给你引路的同志吗?”……看到这儿,读者一定禁不住问自己:他是个瞎子吗?为什么能那么利索地引人走夜晚呢?为什么他比有眼睛的人的“眼睛”还明亮呢?这就叫作“切入悬念”,下面就等着作者“倒叙事件”——读者也就非读下去不可了。
(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
世界艺术大师卓别林有一句名言:“我总是力图以新的方法来创造意想不到的东西。假如我相信观众预料我会在街上走,那我便跳上一辆马车去。”(引自《卓别林——伟大的流浪汉》一书),这就告诉我们,创作结构要巧,首先要“出其不意”,这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所叙述的情节,必须在情理之中。所谓情理之中,是指这种“出其不意”,与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发展合拍,合乎客观规律,合乎生活逻辑。它不是荒诞的,不是臆造的。既曲折离奇,又理所当然。
如美国作家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就非常巧妙地作到了这一点。小说是叙述美国圣诞节这一天,一对恩爱夫妇准备互赠礼物,并都想买件使对方意想不到的东西。妻子看到丈夫有个祖传的金表,但没有表链,就剪掉自己最珍爱的金色长发,拿去卖了,并用卖金发的钱去买表链。丈夫呢?看到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金发,但缺少一套适用的名贵梳子,就卖掉自己祖传的、一直伴随在身边的、也是自己格外珍爱的表,用卖表的钱买了一套美丽华贵的梳子。结果两人一碰面,丈夫拿着妻子送的新表链,表没有了;妻子拿着丈夫送的一套新梳子,长长的金发没有了!夫妻俩只好凄然相对而笑。在这里,尽管有对故事主人公与读者的“出其不意”,但统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们夫妻恩爱,超过了对“金发”、“表链”的感情。而“金钱第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对下层的小人物来说,也只能是这样辛辣的结局。
(三)“淡化情节,形散神聚”法
这种创作法,从表面看,没有出其不意的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平铺直叙,一直是淡淡的气氛。但是,在这平铺直叙中,带有涌袭心灵的感情;在这淡淡的凄凉中,带有一种说不出的人生韵味,常常是“无情”更有情,无声胜有声。
如张洁写的《拾麦穗》,是讲农村的一个小姑娘,家里很穷,每年夏天割麦时,她总是挽个篮子,到打过麦的麦地里拾麦穗。这个时候,一个卖麦芽糖的老汉来了。别的孩子用拾的麦穗与老汉换糖吃,而这个小女孩舍不得。老汉便常常免费敲糖给她吃。别人就笑她,说她嫁给这个老汉算了。她对此并不怎么懂,老汉也觉得没什么,大家也只是开开玩笑,以后也再没提起此事。可她——这个小小的姑娘,当老汉没再来卖糖时,却在村头等着,等着……她在等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吃老汉的糖吗?不,这里面有说不清的味,有一种淡淡哀恋,一种人与人之间能相互沟通的情绪……这就叫“形散神聚”,是“无结构”的结构,是用一种内在精神编织的“情结”文体。
(四)“一箭双雕,一点两面”法
作者在写小说中,似导戏的导演,常常让舞台上的角色拿这样或那样的道具。好导演会利用这个“道具”,不只让一个角色,而使许多角色与这个“道具”有关系;不只让一方,而是让矛盾的双方都与这个“道具”打交道。这样,就可以从这个“道具”身上挖掘人物心灵世界,揭露生活本质,完成作者在这发现上的美学思想。
当代英国作家斯丹.巴斯托的短篇《二十先令的银币》就是如此。我们看到,“20先令的银币”本身就是作者的一个道具。作者就利用这个道具,首先让文中的、有钱的马斯顿太太故意把它放进一套衣服里,然后让她的仆人弗斯戴克太太送这套衣服到洗衣店去洗,但交代了一句,送洗之前,得把衣服口袋掏一掏。弗斯戴克是个穷人,丈夫又瘫痪,急需钱用。这银币该给她带来多少欢乐呵:可以给可怜的丈夫买水果,买烟,加上一瓶酒;还可以去买几件必须添置的衣服……而马斯顿太太,就希望弗斯戴克悄悄地瞒下这枚银币,并把这二十先令花掉,然后她再叫弗斯戴克交上这笔钱。弗斯戴克若交不出,她的目的就达到了,证明穷人穷得卑劣、下流,而她自己才是高尚的。你看,作者利用这个道具,自然而然地“一箭双雕”了。既展现了世界穷人物质的贫穷,还暴露了富人精神上的无耻,并深刻地揭示了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么残酷!这篇小说的结尾是:弗斯戴克太太经过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后,总算没用这个“设下圈套”的钱。当马斯顿太太一过问,她就颤悠悠地交还了……可这“二十先令的银币”却深深地在读者脑海里打下了烙印。
(五)“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
小说作者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偶然中隐藏着的必然性,学会在写小说时运用这种偶然中的必然性。它能引发读者寻根盘底地、津津有味地追读下去,而且能揭示生活中不易发现的本质意义。
如法国小说《项链》的作者莫泊桑,对此技巧就运用得非常漂亮。故事是这样的:小职员的妻子路瓦裁夫人为了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在准备参加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时,向她的女友借了串项链配戴。当晚,这项链加上她的美貌,确实让她出了风头。不料,乐极生悲,在归途上她竟丢失了项链。为了赔偿这项链,她不得不承受经济上的压力。经过十年艰苦努力,她和丈夫还清了因买项链所欠的债。谁知待她刚还完债,便发现她原来借的项链是假的。真是一夜风头得到的是十年辛酸,片刻虚荣换来的是半生痛苦。这“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项链债务”——“发现项链是假玩意”的一系列情节,节节都隐蔽着“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读来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
(六)“银丝串珠,数点一线”法
当今现代派小说家面对某些人的精神危机,产生了恐惧感。于是他们常常用荒诞的、超现实的、生活中还没出现的、纯粹主观想象的“抽象”物于以编织描绘——以反映他们的世界观。而且在写法上,从表面看,往往是分离的、意识流的、不易理解的。但是,仔细读,会发现,这些小说内部是互为联系,相辅相成,彼此烘托,合成一体的。可称之为“银丝串珠,数点一线”吧。
如美国作家亨利.斯莱萨写的短篇小说《……以后》。它是反映核战争恐怖,谈世界进行核大战以后的情况。核大战如今没有发生,如何描绘?现代派的作家就用他们打碎当代世界的“碎片”,主观荒诞地串起来叙述。《……以后》共分四段:“博士”、“律师”、“商人”、“酋长”。这博士、律师、商人、酋长之间毫无联系,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博士”段讲的是——他原来教《记忆学》,训练学生养成完美的记忆,已出版了六本这方面的专着。可核战争后,他失业了,人们再不要记忆了,核战惨状令人不敢回忆!所以,他只好改教“速成课程”——“如何忘记”。“律师”段讲的是:过去的杀人犯是要判极刑的,但核战后,人口减少了百分之九十,女人与男人的比例是800∶1。因此,这位男性杀人犯现在的极刑是:与18个女人结婚,使他妻子的总数达到31个。“商人”段讲的是:原来他以为核战后,人死的多,服饰用品销售量会直线下降,但一个优生学教授对他说,由于原子辐射,变种生育—一个孩子有两个头,已经接近生育总数的65%,所以,包括帽子的服饰用品会逐渐畅销,供不应求。商人也就放心了。“酋长”段讲的是:几个文明的白种人跑到一个很远的孤零小岛上去躲避原子辐射毒。他们随身带了个仪器—一个开着小口的金属物。凡是有原子幅射毒的人,只要一瞄它,它会发出声响。这些白人与岛上的土着酋长见面后,就用这仪器试验:当时,岛上的土人瞄仪器,仪器不声不响;而白人看仪器,仪器狂呼乱叫。白人大喜,请求留下。可白人进村后,酋长下令把他们杀掉,并与部下吃了他们的肉,结果染上了原子辐射毒,再瞄仪器,仪器便响起来。从此原子辐射毒在哪儿也不能幸免了。这四段无连贯的情节,堪称“笔断意不断”,藕断丝连,以四个不同的荒诞侧面,反映了世界一些阶层在核战争后的心态。现代派作家就是这样把当代与未来采用他们的人生观穿起来了。
(七)“明线暗线——双环连套”法
这种小说技巧是运用文中两个一明一暗的线索,平行交叉,双环连套,从一个人物引出一个人物,从一个故事引出一个故事,不仅使两个人物、两个故事发生密切的关系,而且不断丰富人物性格,推动主题思想深化。
如鲁迅写的小说《药》就是如此。故事的明线是:清末年间,华老栓的儿子小栓得了痨病,人们说此病吃了血馒头就好了,所以老栓等到一天清早衙门杀人,就拿着洋钱去买用囚犯血染的馒头,并匆匆拿回家给小栓吃。此文暗线是:老栓去取血馒头那天清早,被杀的囚犯是革命者夏瑜,小栓就是吃的他的血馒头,但这剂“药”并没把小栓的病治好。小栓最终还是被痨病夺去了生命。作者就将这明暗两线交叉,结成双环连套——在本文结局的坟场上,让小栓的墓和夏瑜的墓错落地挨在一起,小栓的母亲、夏瑜的母亲又都在给儿子上坟、烧纸……《药》的主题:“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就自然而然地从坟地里奔出来了。
摘自:编辑写作
(八)“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法
这种创作技巧是,作者把自己准备着力表现的人物,不妨先压一压,就如伸出去打人的拳头,先缩一缩。这样,击出去,更有力;而准备贬低的人物,则不妨先让他“威风威风”,然后,让他从“威风岭”上掉下来,便“摔”得更惨。
这里,先看看“欲扬先抑”的典型例子,它就是马烽写的《我的第一个上级》。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县农建局的田副局长。从表面看,这个老田衣冠不整,披个烂棉袄,无精打采,疲疲塌塌,慢慢吞吞,简直不象个领导样子。可随着作品的逐步深入,突然异峰崛起:他在海门决堤抢险过程中,熟谙全局,胸有成竹,果敢勇猛,不顾1954年防汛中患上的、一直没有好的、十分严重的关节炎,身先士卒地带头在大风大浪中搏斗,一直到战胜险情才收兵!作品正是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主义英雄人物。而“欲抑先扬”的例子,各类小说中都有,象《水浒》中的“武松醉打蒋门神”,作者先把蒋门神描绘得如何厉害,如何了不得,很多武艺高强的人都不是他的对手,这是”先扬“,可武松一出场,几个回合,蒋门神就趴下了:一方面衬托了武松威武,一方面也把蒋门神欺软怕硬的虚弱本质揭露无遗。这两种写法常常是交叉使用,互辅互补。
(九)“盆中藏月,以小见大”法
用这个技法的小说,一般题材单纯,场景单一,人物较少,情节相对来讲也比较平淡。但如何从单纯的题材和不长的篇幅里塑造丰满的形象和挖掘出较深的主题,就得“盆中藏月,以小见大”了。
下面是作家叶文玲用此法结构的《藤椅》简介:一个中学教师杨健,领回了学校发给他的一把新藤椅,全家都感到高兴。可高兴之后,大家想,新藤椅往哪儿放呢?这个三代同堂、老幼六口住的15平方米的房间里,现在是连一把椅子也挤不进去了。于是,老杨只好婉惜地将藤椅退给学校。看,这个作品,一无传奇色彩,二无复杂的情节,就这么平凡人小事,就这么平铺直叙,就这么淡淡然,凄凄然……但它确实震撼了读者的心!解放三十年了,一直勤勤恳恳干教育事业的杨老师一家,为什么还窝在蜗牛似的小房里?!诚然,是“四人帮”十年的“愚民”政策,是“白卷大王”散发的精神污染……除此之外,我们是不是应该清醒清醒,尽快地、实实在在地清除这些“愚民”的余毒和“白卷”的偏见!让藤椅、还有比藤椅更重要的东西能来到杨老师的家呢?!大海能容下皎明的月亮,小小的一盆水也能容下皎明的月亮,如何以小见大,一叶报春,就看作者运用此法的功力了。
(十)“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法
这是讲小说收尾的技巧。故事的开头好,发展好,但最后一个音符,最后一抹油彩,最后一个标点处理若不当,也会虎头蛇尾,归之失败。因为这不仅是作品的落脚处,还需把作品最精粹的地方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