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学传统文化的故事
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故事
1、陶宗仪:持之以恒
元朝末年,有一个叫陶宗仪的人,自小天资聪颖、机敏好学,但后来家里的生活条件变差,连买纸的钱都没有了,陶宗仪没有气馁,他把树叶收集起来,将读书心得写在树叶上,树叶写满了,就将树叶平平整整地装进瓦罐里。日子久了,陶宗仪积攒起来的装树叶的瓦罐有数十个。十几年过去,陶宗仪将这些瓦罐全部拿出来,分门别类、整整齐齐地抄录在纸上,整理成书,编成《南村辍耕录》,一共30卷。经过长期努力,陶宗仪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者。
2、花木兰:替父从军
汉朝时,北方匈奴人侵扰我国,战事吃紧,汉文帝下令征兵。花木兰的父亲年老又有病在身,可是朝庭一次又一次催逼,家中没有男孩子,花木兰勇敢地女扮男装代替父亲参了军。花木兰从军12年,竟然没有一个人发现她是一名女子。在战场上,她英勇善战,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受到皇帝的亲自召见和嘉奖。面对名利,花木兰从容淡泊,只要求皇帝批准她解甲回乡,侍奉年迈的父母。
3、陆绩:怀橘遗亲
三国时期吴国的陆绩,从小喜欢读书,见多识广,被称作神童。6岁时,陆绩跟随父亲陆康到九江拜见大名鼎鼎的袁术。对袁术提的问题陆绩都能对答如流,态度不卑不亢,袁术非常高兴,破例请他与大人一起坐,还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吃完橘子,悄悄地往怀里藏了两个。临走时,陆绩向袁术弯腰作揖,橘子从怀里滚落到地上。袁术很惊讶,问:“你来我家做客,走的时候还要偷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我妈妈最喜欢吃橘子,我想这么好吃的橘子妈妈吃不到太可惜了,所以带两个回去给她。”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不仅不责怪,反而更加赏识。陆绩成年后,才华横溢,有许多成就,并且一身正气,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
二 传统文化故事
美德篇 虞舜耕田 孔融让梨 温公爱兄 仲由负米 孟母三迁 陶渊明归隐 王羲之苦练书法 成语篇 百折不挠 半途而废 杯弓蛇影 不耻下问 东施效颦 断章取义 分道扬镳 负荆请罪 覆水难收 赴汤蹈火 高山流水 画蛇添足 画龙点晴 黄粱一梦 疾风知劲草 狡免三窟 刻舟求剑 滥竿充数 毛遂白荐 名落孙山 弄巧嵌拙 抛砖引王 塞翁笑马 掩耳盗铃 郑人买履 一呜惊人 白相矛盾 对牛弹琴 民俗篇 端午节与粽子 年的传说 元宵节闹花灯 清明节与踏青 牛郎织女初七会 中秋节的传说 九九重阳节的传说 腊八粥的故事 二日二龙抬头 生肖的由来 傣族的泼水节 彝族的火把节 藏旋的望果节 神话篇 盘古开天地 女娲造人 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后羿射日 天狗吃月亮 种子的来源 阿里山的传说
三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
农历 - 武术- 二十八宿 - 对联 - 龙 - 五行学说 - 八卦 -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古代哲学- 儒家- 气- 道 - 茶艺
学科
数学 :《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三国时刘徽着); 祖冲之; 算盘。
天文学:天象观察记录, 发明观测仪器:圭表;浑仪;简仪;高表;仰仪,制定历法(农历)。
医学 :《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黄帝内经》。
农学 :《齐民要术》贾思勰着 ,《水经注》郦道元着
四大发明 :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
建筑:参见中国建筑,园林 ,庙宇 ,宫殿 ,故宫,阿房宫,塔 ,万里长城,墓葬建筑。
绘画:中国画 ,清明上河图。
书法 :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硬笔书法 。
音乐:中国民族音乐,中国戏曲,传统民歌 。
舞蹈:古代舞蹈,周朝雅乐 ,大舞 ,小舞 ,汉朝乐府 ,唐朝乐舞 ,现代舞蹈,彩带舞,武功,扇子舞 。
戏曲:京剧,评剧 ,越剧 ,粤剧,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 。
曲艺 :相声 ,歌仔戏 ,皮影戏,布袋戏 ,南曲 ,高甲戏 。
戏曲影视: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史,中国电视,中国电视史。
服饰:参见中国服饰。
饮食:请参照中国菜。
菜系
川菜 (四川菜)
湘菜 (湖南菜)
粤菜(广东菜)
苏菜(江苏菜)
鲁菜 (山东菜)
浙菜 (浙江菜)
闽菜 (福建菜)
徽菜(徽州菜)注:不是安徽菜。
筷子
教育
国子监,太学 ,科举制度,私塾,书院 ,翰林院。
文学
古典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
中国神话
中国寓言
中国典故
典故即典制和掌故。
掌故原指旧制、旧例,后多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实或传说。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典故也可解释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词语。典故一词,出现在《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中,如“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山海经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从这则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开始,至今几千年来,到底发生过多少故事,没人能够说得明白。《尚书序题目》:“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春秋左氏传》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籍而修《春秋》。”“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主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确实是“俱往矣”。
大部分典故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烟消云散了。《韩非子》中有“心不在马”的典故,是说:赵襄主向王于期学驭术,不久与于期比赛,换了三次马都落在于期之后。襄主说:“先生教我驭术,没有教尽吧?”于期答:“驭术已尽,使用有错而已。凡驭驾,贵在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才可以加速致远。您落后则欲追上臣,领先则恐被臣追上。赛车非先则后,而您领先落后心都在臣身上,又何以调于马?此君为何落后也。”本来也是个好典故,无奈《礼记》中的一句“心不在焉”就使得极富哲理的“心不在马”湮没于书海之中了。即便是“心不在焉”本身也变得与本义完全不同了。《礼记·大学》原文曰:“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本义是说:修身在于正心,身有忿恨、恐惧、好乐、忧患则不能正心。只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不知味,这样修身才能正其心。如此看来,“心不在焉”已与原始本义南辕北辙了。
历代画家以绘画的形式反映典故,但由于画家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不同,美学修养不同……所以同一典故,即使用同一的绘画形式表达,也会有不同的体现方式,因而出现主题相同的不同画作。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些文人出仕后,仍以绘画作为雅趣,创作了一批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画作,被称为文人画。有人认为文人画是题材绘画中造诣最高的。众多画匠不识字,或者识字不多,往往靠耳濡目染、道听途说,凭理解用炭条在宣纸上形成草图,经定稿再用毛笔勾画。好画一经脱稿又引得许多后人临摹、修改……于是产生了一个典故有众多派生故事的现象。
体育
象棋
围棋
武术
气功
点穴
华夏文明的文化逻辑与“天圆地方”说存在密切关系。当然,如果我们认识到井田制度的文化来源——“疆理”农业和“疆理”规划对土地产权初始界定的作用和意义。那么,从“天圆地方”和“疆理”农业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与文明起源的历史脉络是非常清晰的,而这种文化关系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贾湖文化时代。所以,井田制度的破解不仅可以解决中国夏、商、周三代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文化与文明的起源问题。文化、政治、经济及其制度安排之间本来就存在整体性的结构关系,只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没有予以必要的揭示而已。实际上,重商主义并非谁试图摆脱就可以摆脱得了的。制度安排应当是探讨文明的一条重要路径,同时也是讨论一定社会结构经济性质的一种重要方法。
四 学讲一个传统文化故事10字
除夕的来历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我国人们以祛病防疫的节日,后来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也同时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且吴越之地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好评谢谢
五 传统文化故事大全
有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这个故事跟老子一样古老。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说明孔子是个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
六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故事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
当他们住在墓地旁边时,孟子就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于是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住!”
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6)学传统文化的故事扩展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七 传统文化故事
董永,传为东汉时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树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遂结为夫妇。女子一月之内赶织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八 传统文化的故事内容
美德篇
虞舜耕抄田袭
孔融让梨
温公爱兄
仲由负米
孟母三迁
陶渊明归隐
王羲之苦练书法
成语篇
百折不挠
半途而废
杯弓蛇影
不耻下问
东施效颦
断章取义
分道扬镳
负荆请罪
覆水难收
赴汤蹈火
高山流水
画蛇添足
画龙点晴
黄粱一梦
疾风知劲草
狡免三窟
刻舟求剑
滥竿充数
毛遂白荐
名落孙山
弄巧嵌拙
抛砖引王
塞翁笑马
掩耳盗铃
郑人买履
一呜惊人
白相矛盾
对牛弹琴
民俗篇
端午节与粽子
年的传说
元宵节闹花灯
清明节与踏青
牛郎织女初七会
中秋节的传说
九九重阳节的传说
腊八粥的故事
二日二龙抬头
生肖的由来
傣族的泼水节
彝族的火把节
藏旋的望果节
神话篇
盘古开天地
女娲造人
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后羿射日
天狗吃月亮
种子的来源
阿里山的传说
九 传统文化故事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故事
孟母三迁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
当他们住在墓地旁边时,孟子就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于是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住!”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奇怪的鳝鱼
中国古代有一位叫周豫的读书人,有一次朋友送了他最喜欢吃的鳝鱼,刚巧这天闲来无事,周豫一时技痒,亲自动手,试试自己久未展露的厨艺,想煮上一锅清炖鳝鱼汤来喝。
周豫把鳝鱼放进锅里,让它们在冷水中自由自在地游,锅下用小火缓缓地加热,水温一点点增高,鳝鱼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慢慢就会被煮熟。据说这样煮出来的鳝鱼没有经过被宰杀的挣扎,肉质不会紧绷,味道最好了。
汤煮开了,周豫掀开锅盖一看,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锅里有一条鳝鱼的身体竟然向上弓起,只留头和尾巴在煮开的汤水里。这条鳝鱼整个腹部都向上弯在了水面之上,直到死了,仍然保持这个姿势而不倒下。
看到这种情形,周豫十分好奇,赶快把这条鳝鱼捞出来,用刀剖开它的肚子,想看看它究竟为什么要如此辛苦地把肚子弯起来。剖开之后,周豫惊奇地发现,鳝鱼肚子里藏着满满的鱼卵,数量多得难以计算,原来它是想保护自己的孩子。
木兰替父从军
汉朝时,北方匈奴人侵扰我国,战事吃紧,汉文帝下令征兵。花木兰的父亲年老又有病在身,可是朝庭一次又一次催逼,家中没有男孩子,花木兰勇敢地女扮男装代替父亲参了军。
花木兰从军12年,竟然没有一个人发现她是一名女子。在战场上,她英勇善战,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受到皇帝的亲自召见和嘉奖。面对名利,花木兰从容淡泊,只要求皇帝批准她解甲回乡,侍奉年迈的父母。
陆绩怀橘遗亲
三国时期吴国的陆绩,从小喜欢读书,见多识广,被称作神童。6岁时,陆绩跟随
父亲陆康到九江拜见大名鼎鼎的袁术。对袁术提的问题陆绩都能对答如流,态度不卑不亢,袁术非常高兴,破例请他与大人一起坐,还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吃完橘子,悄悄地往怀里藏了两个。
临走时,陆绩向袁术弯腰作揖,橘子从怀里滚落到地上。袁术很惊讶,问:“你来我家做客,走的时候还要偷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我妈妈最喜欢吃橘子,我想这么好吃的橘子妈妈吃不到太可惜了,所以带两个回去给她。”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不仅不责怪,反而更加赏识。
陆绩成年后,才华横溢,有许多成就,并且一身正气,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
吴猛恣蚊饱血
晋朝的吴猛,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因为家里很穷,没有蚊帐,每到夏夜,爸爸总是
被蚊虫叮咬得不能安睡。吴猛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自己脱掉上衣坐在爸爸的床前,任凭蚊虫怎么叮咬自己,吴猛都不去赶,就担心那些蚊虫离开了自己会去叮咬爸爸。
张良敬老拜师
张良是战国时期的韩国人,一天走在桥上,正好看到一位老人坐在桥边,一只鞋子掉到桥底下去了。老人对张良说:“年轻人,帮我把鞋捡起来。”张良赶紧到桥下捡回鞋子。老人又说:“替我穿上!”张良想做好事做到底吧,于是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给老人穿上了鞋。老人神秘地一笑就走了。
没走多远,老人又返回来对张良说:“年轻人,我看你是值得教诲的,五天后的早晨,你还到这里来见我吧。”张良虽然觉得奇怪,还是乖地答应了。
五天之后,张良来到桥边,见老人早已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老人很不高兴地说了一句“五天后再来吧!”就扭头走了。
过了五天,鸡刚一叫,张良就起床去赴约,没想到老人又先到了。这次老人更生气,说“又迟到了,五天后再来吧!”
又是五天以后,张良半夜就去桥边等候。没过多久,老人来了。这次老人面露微笑,从怀里掏出一卷竹简递给张良说“读通了这本书,你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
张良回家后,发现这本书叫《太公兵法》,从此刻苦攻读。后来张良跟随刘邦打了很多胜仗,成为一位历史名将。
重阳敬老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在1989
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❷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1、乐羊子半途而废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乐羊子的人,他的妻子知书达理、温柔贤惠。有一年,乐羊子决定外出求学,妻子一人留在家中纺线织布。但是,有一天他突然返回家,跟妻子说他太想家,不想求学了。妻子听后,什么都没说,而是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的布剪成了两半。
然后才语重心长地说:“织布机上的这些布看起来很美丽,但他们都是由一根根丝线慢慢累积起来的,现在我一刀就把他们剪断了,等于前功尽弃。你在外求学,和我纺线织布一个道理,你这样半途而废,怎能学有所成?”乐羊子觉得妻子说的很有道理,就又去继续求学了。
2、钟繇习书
三国时期有个着名的书法家叫钟繇,他是楷书的创始人。钟繇小时候聪颖好学,酷爱书法艺术。为了练习书法,他经常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场合地点练习书法。有一次,他与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时,还趁玩耍的间隙蹲在地上写字呢。
他的一生有三十多年时间在练习书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钟繇终于成了一代书法名家。后来,有人登门去向钟繇请教书法秘诀,钟繇笑着说:“我哪有什么秘诀啊!我只不过是比别人更加努力一点,付出的心血更多一些罢了。”
3、子游治武城
春秋末年,吴国有个叫子游的书生拜圣贤孔子为师。孔子教导他说:“当政者要用礼乐教化老百姓,这样他们就会听从政令,安居乐业。”子游学成后,当上了鲁国武城的地方官。他谨遵师训,以礼乐教化百姓,使人们遵从礼仪。
这天,孔子带着几个弟子来到武城,听到城里到处有弦乐歌声,他非常高兴。子游见到老师后,恭敬地说::“我听从老师的教导,用礼乐教化百姓。现在人们不再野蛮粗俗,而是懂得礼貌了,治安自然就好了。”子游学以致用,受到了孔子的赞赏。
4、齐己和尚一字之师
唐朝有个叫齐己的和尚,非常喜欢梅花。有一年冬天,他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不由诗兴大发,当即吟了一首《早梅》,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齐己云游天下时,曾拿着自己写的这首《早梅》向诗人郑谷请教。
郑谷看了以后,说:“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经过反复推敲,他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郑谷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却使《早梅》更贴近题意了。齐己非常佩服,叩地膜拜。从此,人们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之师”。
5、武丁中兴
商王武丁是历史上着名的贤君,即位初期,他就雄心勃勃地想复兴商朝。为此,他向天下招贤纳士。有一次,武丁听说有个叫傅说的奴隶非常有才能,便想任用他,但又怕大臣们因为傅说出身卑贱而反对,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一天上朝时,他对大臣们说:“先王昨夜托梦给我,说将派遣重臣来辅佐国事。”说完,就让画师按照他的描述,画了一张重臣的像,并派人按此画去找来傅说。大臣们见傅说是先王在梦中推荐的大贤人,就不敢反对了。武丁在傅说的辅助下,励精图治,仅用三年时间就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盛世——“武丁中兴”。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
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❸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的故事
1、春节的由来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2、除夕的由来
俗称年关,腊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是日午后,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整理室内外环境,接着贴春联、门神、半帘子,挂黄钱,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旧。晚上,家家吃青粉烩菜,叫;装仓,表示全家团聚,人寿年丰。全家老幼饱食后,还要剩厂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余。是夜,全家人彻底不眠,叫;熬年或;守岁。小辈给长辈磕头辞岁,长辈要给小辈发;福钱,也叫;压岁钱。
3、元宵节的由来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灯会)。据干隆十四牛张绍美编的《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武威县志》载:;元宵,四市竖坊,悬灯,杂扮花鼓.高跷.演百戏。旧时,金塔寺等地有黄河灯会,情景亦十分壮观。建国后,历年元宵节的灯会胜似往昔。节日之前,企事业职工,纷纷结扎彩门,悬挂花灯。有花卉灯、动物灯、八仙过海灯、西游记故事灯,争奇斗艳,气象万千。有爱好者在灯内装置微型电动机,胜似走马灯。最引人注目的是腾云驾雾的金龙灯,足有10多米长。是夜,城内和城郊居民,蜂拥而至,万头攒动,人流如潮。武威习俗,观灯时必从龙灯下钻过,祈求合家平安,万字如意。又说龙是吉祥物,钻了龙灯,就会人丁兴旺。
4、二月二的由来
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据旧志载:是日城乡居民以牲醴祀土祈丰年,各家炒豆类和麻籽食之,意示杀蚤灭虫。如今祀土祈年活动已不存在,乡间仍有炒麦豆之俗。
5、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是农历时令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日扫墓祭祖,谓之;春祭。武威城乡习俗,凡有坟莹者,须于清明前一、二天到坟上供祭品、烧纸钱、添土;无坟茎的在清明前一日夜间,到郊外或于自家门前、街道巷口烧纸钱。禁忌在清明节当日上坟、烧纸。传说当日烧的纸钱就成铁钱,死者不能用。
6、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是日清晨,家家户户门头插柳枝,有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小孩手腕系五色棉线或丝线绳,身佩香囊荷包,并在口、鼻、耳边涂抹雄黄酒,相传这样可以避五毒(即蛇、蝎、壁虎、蟾蜍、蜈蚣)。武威有'五月端午穿出来的说法,男女青少年身着时兴的夏装,尽情游玩。青年妇女讲究绣香草荷包,缀上流苏,赠送亲友。旧时,未出嫁的姑娘将荷包带在衣襟或系在发辫上,诱人摘取,如不被人摘去,便会自惭貌丑。是日,家家吃粽子或油饼子卷糕,亲友间相互馈送。下午,城乡居民成群结伴,游览寺庙,旧时游海子,现在海水干涸,庙宇也毁于地震,改游文庙、古钟楼、雷台、海藏公园、西郊公园等。小孩到野外攀树折枝,编制柳帽,以预防暑气。
7、中秋节的由来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日城乡居民家家蒸月饼,以示全家团圆。武威人的月饼是发面蒸的,如倒覆的脸盆大,种类繁多,有分层月饼、拧丝月饼、对瓣月饼、桂香俱全,食之爽口。有;八月十五端出来的俗语,意思是八月已经秋收,食物丰盛。亲友之间,互赠月饼,有攀比之意。八月十五晚上,蛟洁的朗月冉冉升起,家家在院内,摆设香案,供上月饼及瓜果等祭品,点蜡燃香,全家围坐赏月。少许,由主妇切开月饼和西瓜;全家食瓜果、月饼,谈笑风生,颇有情趣。相传祭月神供的西瓜,须剜成锯齿形的两个瓣,如家中有孕妇,可数瓜牙数预测男女,奇数生男,偶数生女。
8、冬至节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是;交九的开始,从这天起,白天渐长,夜间渐短各家要吃冬至饭。有的人家吃肉汤面条;有的人家用肉丁、面丁、豆腐、粉条:饭;也有人家吃;杏皮坛鞑子,也叫;擞耳子;也有吃羊肉香头饭或臊子面的民间有垒火堆,放麦草火的习俗。
9、小年的由来
农历腊月二十三(称;小年)送灶神。民间有;腊月二十三,灶爷上了天的歌谣。是日晚上约八点左右,户户提前备灶书<用黄表纸书写全家人的姓名、生年月日)、灶糖(麦牙糖和豆糖之类)、灶干粮(烙饼)、灶马(黄表纸上印有备鞍的马),并备一碟碎麦草,拌几粒豆,子均供于灶神牌位之前焚烧,意示送灶爷上天庭。民间传说灶爷为一家之主,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腊月三十日晚回府,祭灶是祈求灶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过了腊月二十三,已接近春节,家家户户购置年货,制作食品菜肴,拆洗衣服,打扫房屋,准备过大年。
10、元旦节的由来
在历法上,人们习惯称地球绕太阳转1周为1年。但是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转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所以一年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为规定的,这就造成了各种历法的不一致。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3)传统故事怎么说扩展阅读: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数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