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古时候的人,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区的一小块地方,因此单凭直觉,就产生了种种有关"天圆地方"的说法.例如,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棋盘)"的盖天说.古代埃及人认识,天像一块穹窿形的天花板,地像一个方盒.俄罗斯人则认为,大地像一块盾牌,由三条巨鲸用背驮着,漂游在茫茫的海洋里.印度人也有类似的传说,不过他们认为驮着这块大地的,不是巨鲸,而是站在海龟背上的三头大象.大象动一动,便引起地震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各种知识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地在大范围内不可能是平坦的,而应该是弯曲呈弧形的.因为在海边看离岸的船,先是船身隐没,然后才是桅帆.在陆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会在南方的地平线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却在北方的地平线上出现.如果向南走去,情况就相反.这些现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释.
古希腊着名的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才第一次对大地是球形作出了论证.他观察天象,从月食时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等现象中,推断大地的形状为球形.当时,一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便提出:如果大地真是圆球状的,为什么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没有掉向下面的空中呢 那时候,由于人们还不懂得有地心引力,要回答这个问题是很难的.
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特别是1519-1521年,麦哲伦率领的一支船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成功,这为大地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来到我国,介绍了天文,地理,数学等科学知识,我国才出现"地球"这个译名
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利用,现在测得的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6千米,两者相差为2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如果我们把这个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一个直径1米的地球仪,赤道半径只比极半径长1毫米多,这点微小差别,在地球仪上是表示不出来的,所以我们使用的地球仪都还是正圆形的.
⑵ 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古代人们对于大地形状和大小的朦胧认识—由直观的臆测、神话传说到低级的理性认识。
古代人们对于大地形状和大小的朦胧认识—由直观的臆测、神话传说到低级的理性认识。大地球形说的产生,环球航行的完成:大地球形的认识首次在实践中得到证实,十九世纪地球形状和大小研究的新进展。
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启示
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是由通过可以说是愚昧和迷信的资料的感知,到实践证实正确的观点,再通过其他领域的高新技术具体测定。这说明,人类慢慢走向理性化,相信科学与实践,能灵活运用高新技术进一步解决问题。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人类仅仅迈出了一小步,关于地球形状还有更多的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进一步探索,所以,为了这些谜团,今天的我们应当不断努力,超越自我,为未来打下基础
⑶ 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说过,关于地球的形状,“在伦敦认为是一个
桔子,而在巴黎却把它想象成一个西瓜”。
最早提出地球可能是球形的看法,要追溯到公元前,古希腊着名的博物学家亚
里士多德引用人们熟悉的现象———船离岸后,总是船身先看不到而桅杆还留在水
面上,这说明洋面不是平的而是弯曲的,进而,他推测到大地是球形的。
震惊世界的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航队在16世纪初期进行的环球航行———历经
三年环绕地球一周后返回西班牙,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的一次伟大实践,它结束了
几千年来“地圆”与“地方”的不休争论。
然而,地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球?这正是以英国着名物理学家牛顿为代表的
一方与以法国天文学家卡西尼为代表的另一方争论的焦点———地球到底是一个扁
圆球,还是一个长圆球?
牛顿是从万有引力定律的验证上,涉及到地球的形状问题。经过周密的计算,
牛顿相信他关于地球形状是扁球体的认识是正确的。牛顿的这一看法,遭到了一些
人的反对,他们认为,地球不是在两极扁缩的扁球,而是在赤道处收缩、在两极处
外凸的长球。
到18世纪30年代,这一争论进一步激化。为此,法国巴黎科学院甚至专门派出
了两支测量队,对不同纬度上的子午线的弧长进行实地测量。测量结果表明,地球
的两极扁平,而赤道部分凸起。
这场争论使得牛顿的理论得到了传播和发展。18世纪末,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
识已经普遍接受了地球是极轴方向扁缩的椭球观念。
现在,根据人造地球卫星的测量,地球的形状被确认为梨状体。当然,这仍然
是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最新认识,而不是最后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