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前程往事 > 天津有哪些特别出名的民间故事

天津有哪些特别出名的民间故事

发布时间:2024-09-10 10:29:58

① 有没有关于天津的民间传说或者神话故事

天津的民间传说:

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揭开了天津城市发展新的一页。

(1)天津有哪些特别出名的民间故事扩展阅读:

天津地处北温带位于中纬度亚欧大陆东岸,主要受季风环流的支配,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临近渤海湾,海洋气候对天津的影响比较明显。

主要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旱少雨;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气爽,冷暖适中;冬季寒冷,干燥少雪,因此,春末夏初和秋天是到天津旅游的最佳季节。

冬半年多西北风,气温较低,降水也少;夏半年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加强,以偏南风为主,气温高,降水也多。有时会有春旱。

天津的年平均气温约为14℃,7月最热,月平均温度28℃;历史最高温度是41.6℃。1月最冷,月平均温度-2℃。历史最低温度是-17.8℃。

② 天津民间故事

天津民间故事:王藜阁捐修凤河东堤

--------------------------------------------------------------------------------
2008-8-26 16:29:05
简要内容:“孩儿,孩儿,你别哭,有你宝(石)庄王大叔!”这是流传在武清境内古凤河东岸一带的民谣。关于这首民谣,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孩儿,孩儿,你别哭,有你宝(石)庄王大叔!”这是流传在武清境内古凤河东岸一带的民谣。关于这首民谣,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凤河是武清一条古老的河流,河道较窄,落差较大。每逢汛期,常发水患,两岸乡民累遭其害。干隆五年,两岸乡民捐修堤埝,被称作“民埝”。嘉庆二十年(1815)九月,为保护县城(今城关镇)的安全,官府下令拆除东堤民埝。河东数十里村庄、田园尽被水淹。此后,东堤没再修复,河东一带几乎每年都遭水害。

至光绪三年(1877),凤河又一次暴发洪水。因官府扒堤后,洪水总淹河东,不淹河西,河东乡民群情激愤,便纠集起来,偷偷将凤河西堤扒开一段。河西人发现后,迅速聚集上千人,与河东人对峙,械斗一触即发。

相持期间,河西人直告京城,并托请本地在朝为官的进士李同仁出面,命武清县令严惩扒堤者。知县立即差人到河东各村抓人。眼见河东人纷纷被抓,各村街一起商讨对策。后来有人提出也找有头脸的人出面。众人想到了宝石庄的王藜阁,并托上刘庄的路秀才等人去请。

王藜阁名叫王炳麟,字藜阁,河西务镇宝石庄人,道光三年(1823)生,监生。在明朝时,其祖上曾五代世袭锦衣卫指挥使。入清后,又出过四位文武进士,任知府、知州、知县的先后有七人。其父王清选是道光癸巳科(1833)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起居注协修、河工议叙,后封光禄寺署正衔加一级。王藜阁轻财好义,乐善好施,在当地是颇有名望的乡绅。

听完事情缘由,王藜阁说:“家父已经过世,本人又无功名,所请之事恐难胜任。”后经众人再三恳求,王藜阁才应承下来。

王藜阁受托之后,立即赶往北京,面见直隶总督李鸿章,求其出面平息此事,并请朝廷拨帑银修筑凤河堤埝。李鸿章与王藜阁的父亲王清选原来同在翰林院供职,交谊很深。听王藜阁所述,深感同情,且事关凤河两岸民众福祉,便将此事上奏朝廷。不久,皇上下旨:“准修凤河东堤,款物自筹。”

王藜阁随旨来到县衙,时任武清知县的毛璋乐要送个顺水人情,便将所抓乡民全部释放。又从凤河两岸乡村选出几位有声望的乡贤,与王藜阁一道共商修堤事宜。最后议定,两岸共释前嫌,分头募捐修堤。王藜阁召集河东各村代表协商。大家公推他为总督办人,又对各村募捐任务进行分摊。经一段时间筹备后,于当年秋后动工。

年过五十的王藜阁,身体力行,昼夜奔忙,经常吃住在工地。新修的东堤,北起通县鲇鱼沟,南至东蒲洼的大南宫。工程刚刚过半,所捐款物就已耗尽。王藜阁为不使工程半途而废,便将自家的房产地业变卖,所得款物全部捐给了修堤工程。孝力慈航禅林寺受其感染,也再次加捐。经数月苦役,长达六十余里的凤河东堤工程终告竣工。

因积劳成疾,工程完工后不久,王藜阁就病倒在床上。而他的义举,也经各级官府层层上报朝廷。朝廷感念王藜阁的大义,颁旨封其到粤海(即广东海关)为官。但圣旨到宝石庄时,王藜阁已病至垂危。待圣旨宣读完毕,便溘然离世。出殡之日,送行的官民排出数里。

至光绪二十年(1894),李鸿章南下路过河西务,特意在朝阳寺(今河西务中学)驿馆召见过王藜阁的长子王寿同,追思往事进行抚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水利部曾几次来人,向王家后人征询当年王藜阁义修凤河东堤的旧事。

因捐修凤河东堤,号称“河西务大财主”的王家,从此家道中落。王藜阁的五个儿子中,有三个被迫搬到城关、河西务等处,靠仅有的零星薄田度日。宝石庄留下的后人,在土改中也被定为响当当的贫农成份。

凤河筑堤至今已经130年了,其间,虽屡遭洪水,但鲜有大灾。每到犯洪季节,家中老人哄孩子时总好念叨:“孩儿,孩儿,你别哭,有你宝(石)庄王大叔!”这首民谣伴随着滔滔凤河水,一直流传到今天。现今,凤河水患已经彻底根除,两岸百姓再无洪水之忧。经过加固、加宽的凤河大堤静静地矗立在凤河两岸,见证着两岸人民越来越富足祥和的生活。 (陈景山 马向东)

http://www.022net.com/2008/8-25/505542352916800.html

清末一代武术宗师霍元甲的“精武人生”

2008-5-8 16:26:57
简要内容:霍家父子霍元甲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武术大师,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他的事迹在天津曾被人们传为佳话。

霍元甲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武术大师,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他的事迹在天津曾被人们传为佳话。

霍元甲,字俊卿,静海县小南河村(现天津西郊)人,生于1868年。其父霍恩第,武艺超群,常出入关东,为客商保镖,在武林中颇有名望。霍元甲幼年身体瘦弱,常受乡里顽童欺负,在弟兄十人中也常被取笑。霍恩第中大为不悦。他怕有损家风,便禁止霍元甲练武,而让他去读书。这大大刺伤了性情刚毅的霍元甲的自尊心,他便偷着练武,暗中和兄弟们比赛。

小南河村西有个枣树林子,是一块坟地,平时人迹罕至。霍元甲每偷偷向父亲和兄弟们学个三招五式,便到枣林深处练习,边练边揣摩。夏天一身汗水,冬天一身风霜,进步很快。后来,他练武的事被父亲知道了,遭到了一顿训斥,但霍元甲决不半途而废,他答应父亲不与任何人较量,不丢霍家的面子。

1890年的秋天,霍家来了一个武林好汉,说是久仰霍家"迷踪艺"的大名,其实是来比武。言语之间,他侮辱了霍家父子,霍元甲三弟元卿便与之较量,哪知三个回合便败下阵来。霍恩第正要亲自上场,只听一声"看我的!"霍元甲旋风般地一跃而出。老人家一看是他,气得不得了,但挡阻已经来不及了,两人已经动起手来,只见霍元甲进攻如闪电,站马步稳如基石。只几个回合,霍元甲趁对手收腿未稳之际,俯身一腿扫去,对手一下子跌倒尘埃。霍元甲一步向前抓起对手,扔出丈余远,把对手的腿摔折了。

这出人意料的一幕,使大家又惊又喜。霍元甲"武艺高强"的名声也从此传扬开去。

从脚行到药栈1895年的腊月,霍元甲挑着一担柴到天津卫去卖。这时他已娶妻生子,日子过的有些窘困。他的柴担可与众不同,一条特制的榆木扁木扁担又长又厚,柴担足有三、四百斤,可他挑着却轻松自在,这使行人议论纷纷,赞不绝口。

霍元甲来到西门外的西头弯子,生意还未开张,便有"混混儿"前来要什么"过肩钱"、"地皮钱"。两人由口角,到动起手来。"混混儿"哪是霍元甲的对手,他当众出了丑,便一溜烟地跑了。一会儿功夫,一伙"混混儿"拿刀枪棍棒前来报复,霍元甲见势也抽出扁担严阵以待。等到那一帮人包围上来,他突然大喝一声,挥舞着扁担左突右刺,前扫后抡,只听见风声呼呼响,"混混儿"们手里的武器也纷纷落地;接着,他又来了个"古树盘根"大扫膛,把扁担冲着"混混儿"们抡了一圈,"混混儿"们哇哇大叫着抱头逃窜。

时间不长,又来了40多人,把霍元甲团团围住。霍元甲也红了眼,他把扁担"咔嚓"一声断为两截,一手拿着一截,准备应战。就在这剑拔弩张的时候,忽听有人大喝"住手!"原来是"混混儿"的头目冯掌柜到了。他把霍元甲邀入家中,设宴款待,并想让他接手脚行,维持这块地盘。霍元甲答应回去和家人商量再定。

第二年的春天,霍元甲因生活窘迫,便到天津卫投奔了冯掌柜。他接手脚行以后,陆续取消了勒索农民和商贩们的"苛捐杂税",招致了脚行里"混混儿"们的不满。此后,他辞去了脚行的差事,来到北门外竹竿巷怀庆药栈做了搬运夫。

一天,药栈进了一批生地,每捆重五百斤。有一个大汉想和霍元甲较量较量,便一个人扛起这五百斤重的生地捆,一连扛了三趟,然后当着众伙计的面说:"霍师傅,人们都说你武艺高强,力大无比,今日你何不当着众哥们的面露一手,也让我们开开眼。"霍元甲早就听说他在栈里依强称霸,便想借此机会扫一扫他的威风。于是,霍元甲向他笑了笑,找了一根最粗最沉的木杠,挑起两大捆生地,不慌不忙地走进库房。伙计们见他力挑千斤,无不啧舌喝彩。那大汉羞得满面通红,第二天就辞职不干了。

过了不久,又出了一件事。一天早晨,怀庆药栈的伙计去挑水,只见两个大青石碌碡斜靠着立在井口上,那形势,稍有触动,碌碡便会坠入井中。伙计无奈,只好回去请霍元甲。这时,井台周围已围了不少看热闹的人。霍元甲来到一看,笑着说:"这人真有本事,我佩服他。这分明是冲我霍元甲来的。"说着,他来到井台,猫下腰来,用两手捧住碌碡,只听"嗨"的一声,就把两个碌碡同时推了出去。

围观的人齐声喝彩。

后来,霍元甲才知道这事是北京源顺镖局的人干的。这几件事,更使霍元甲名声大震。人们给他送了一个绰号叫"霍大力士"。

海河岸边1900年初春,怀庆药栈掌柜农劲荪趁活计不忙,邀霍元甲出去闲逛。二人来到海河边,找了一个茶馆,边喝茶边聊天。农劲荪曾留学日本,知识渊博,他常给霍元甲讲一些古今中外的事,使霍元甲大开了眼界,明白了不少道理,也激发了霍元甲爱国报国之心。

二人谈兴正浓之时,忽闻河边有一阵嘈杂之声,原来是运皇粮的船只要在这里停泊。押粮的李刚跳上岸来,转了一圈,没找到打桩的地方,他有些着急,抬脚把一个席棚的立柱踢断了。席棚的主人是山东逃荒的,靠炸果子为生,席棚倒塌,便赶紧跑出来,向李刚求情。李刚不容分说,扯掉席棚,把木桩尖头朝下,以臂做锤,打起桩来。只见木桩一寸一寸地被打进地里,一下子惊动了不少的人。那果子铺的主人跪求李刚给点赔偿,李刚不耐烦地一脚把他踢开,在木桩上拴好缆绳,扬长而去。

就在这时,只听霍元甲一声大喊:"那黑小子,回来!"

李刚自恃是皇家粮船的保镖,怎把霍元甲放在眼里?他回转身来,对霍元甲说:"混小子,你是活腻了,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当他得知对面就是霍元甲时,不由倒吸了一口冷气。但他表面上不甘示弱,便说:""姓霍的,别不识好歹,这事你还是别管的好。"二人言语不合,终于动起手来。霍元甲见李刚身手不凡,便使出家传"迷踪艺"中的"闪步擗拦掌手雷"的式子,跳到李刚的背后,在其背上猛击一"铁沙掌",只见李刚朝前踉跄几步,"哇"的一声喷出一口鲜血,一头栽倒。

这时,船上的运粮官见保镖被打倒在地,大喊大叫,叫人捉拿霍元甲,清兵把霍元甲捆了起来。农劲荪急得顿足捶胸。他见当朝体仁阁大学士徐桐恰巧在此下船换轿,便去喊冤,徐桐问明情由,慨叹霍元甲是条好汉,又得知霍元甲是乡亲,便让人放了霍元甲。

1900年旧历6月18日,八国联军攻陷了天津。北京源顺镖局的"大刀王五"在与洋鬼子斗争中惨遭杀害。霍元甲耳闻目睹了不少洋鬼子血淋淋的罪行,这使他种下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清政府的愤懑。他回到家乡招众练武,以报效国家。

为国争光1901年,霍元甲33岁。有一天,他的徒弟刘振声拿来几张广告传单,上面印着俄国大力士在戏园卖艺的事,声称:"打遍中国无敌手,让东亚病夫们见识见识,开开眼界。"霍元甲看后拍案而起:"真是欺人太甚!"他立即带着刘振声赶往天津卫。

他们先找到懂外语的农劲荪,然后到戏园说明来意。戏园管事久仰霍元甲大名,不敢怠慢,安排他们在头等席坐定,便去向俄国大力士通报。

戏台上俄国大力士出场了。他身材高大,体壮如牛。他先打了一套拳来活动浑身的肌肉,然后仰卧台上,两手各举起一百磅的哑铃,双腿再夹住一个,在三个哑铃上放一木板,木板上放一张八仙桌,四把椅子,然后有四名大汉上去坐在椅子上打牌,而木板毫不动摇。接着,他又表演平卷铁板。他先拿一厚铁板让人用大锤咂三下,铁板毫无变化,然后他动足气力硬是将铁板卷成了筒。最后是断铁链。他把一条粗铁链一头用脚踩住,然后绕身几周,另一端从肩上回过来用双手拽住,只听大喝一声,铁链咔嚓挣断,落在台上发出巨响。这些表演,使台下的观众惊叹不已。表演过后,他吹嘘自己是世界第一大力士,并扬言表演三天,"欢迎东亚病夫’的能者上台较量"。

霍元甲哪里还坐得住,他一个箭步跳到台上,大声说:"我是‘东亚病夫’霍元甲,愿当众与你较量,怎么样?是君子斗还是小人斗随你挑!"

俄国大力士怕当众出丑,便让翻译向霍元甲解释说他刚才那番话都是夸张宣传,为的是挣钱,请不要当真。霍元甲再三叫板,他始终不肯比武,最后答应在报上承认错误,灰溜溜地离开了天津。

1903年,武清李侍卫邀霍元甲比武。第一项是在空簸箩的边上走三圈。霍元甲此功不深,只走了两圈半便把簸箩踢翻了,引起了李侍卫和门徒的嘲笑。第三项是每人各击对方三掌。李侍卫第一掌出去,霍元甲象没事一样,只是脚下的青砖裂开了。第二掌下去,霍元甲纹丝不动,脚下的青砖碎成了小块。李侍卫不由倒吸了一口冷气。他拼出全身力气击出第三掌,只见霍元甲的双脚陷进青砖地里三寸多深,而身体却稳如泰山。霍元甲拔出双脚,微微一笑说:"老师傅请了!"李侍卫哪知他"铁沙掌"的厉害?只一掌,他就经受不住了,晃了一晃,一头栽倒在地。

李侍卫笑脸相陪,承认失败,并邀霍元甲住下,以后再比。谁想到他居心叵测,竟把霍元甲锁到了小阁楼里。霍元甲在天黑以后使出神力把铁窗整个推了出去,墙壁也塌了一块,方才脱身。

1909年,上海来了个名叫奥匹音的英国大力士,在张园设擂,并在报上大登广告,自吹自擂,侮辱中国人。当时上海苦于无人对敌,便来函邀霍元甲前往。

霍元甲一到上海,便也在张园设擂,并在广告上写着"专收各国大力士,虽有铜皮铁骨,无所惴焉。"这在社会上立即引起了轰动。奥匹音感到事情不妙,便以一万两银子做赌注要挟霍元甲,没想到胸有成竹的霍元甲一口应承。奥匹音不得不签订了赛约。可是,在比赛的那天,奥匹音却再也不见踪影,原来他已溜到南洋去了。

日本柔道会得知霍元甲挫败英、俄大力士,很不服气,便精选了十几名高手,来找霍元甲一试高低。

霍元甲先让他的徒弟刘振声上场,刘依照师傅的嘱咐,开始时纹丝不动。日方武士见状猛扑过去,抓住刘的衣服想把他摔倒,哪知刘的站桩功夫较深,日武士使出多种招数,都无济于事,连败对方五人。

日领队非常恼火,便亲自上阵与霍元甲较量,他自恃技艺纯熟,但一交手便知道霍元甲的厉害。他企图黑手伤人,被霍元甲认破,虚晃一招,用肘急磕其臂,日领队骨断肋折。日方承认失败。

赛后,日方设宴招待霍元甲,席间,日本人知道霍元甲还患"热疾",就介绍一个叫秋野的医生为之看病。哪知服药后,病反而逐渐恶化,仅月余,一代武术大师就含恨离开了人间。事后,朋友们把药拿去化验,才知是一种慢性烂肺药。这是日本浪人暗下了毒手。

霍元甲卒于1909年9月14日,年仅42岁。国人闻此噩耗,无不深感痛惜。

霍元甲逝世后,他亲手创办的"精武体操会"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墓地在上海北郊,碑上刻有"大力士霍元甲之墓。

③ 民间故事集锦

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有的地方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民间故事集锦,欢迎大家阅读。

民间故事集锦一

“狗不理”创始于1858年。清咸丰年间,河北武清县杨村(现天津市武清区)有个年轻人,名叫高贵友,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好养活(按照北方习俗,此名饱含着淳朴挚爱的亲情)。狗子十四岁来天津学艺,在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做小伙计,狗子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加上师傅们的精心指点,高贵友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练就一手好活,很快就小有名气了。

三年满师后,高贵友已经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于是就独立出来,自己开办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他用猪肉的比例加适量的水,佐以排骨汤或肚汤,加上小磨香油、特制酱油、姜末、葱末、调味剂等,精心调拌成包子馅料。包子皮用半发面,在搓条、放剂之后,擀成直径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匀的圆形皮。包入馅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时用力将褶捻开,每个包子有固定的18个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最后上炉用硬气蒸制而成。

由于高贵友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来吃包子,生意十分兴隆,名声很快就响了起来。由于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高贵友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戏称他“狗子卖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们喊顺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经营的包子称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铺字号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据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在天津编练新军时,曾把“狗不理”包子作为贡品进京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尝后大悦,曰:“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从此,狗不理包子名声大振,逐渐在许多地方开设了分号。

狗不理包子关键在于用料精细,制作讲究,在选料、配方、搅拌以至揉面、擀面都有一定的绝招儿,做工上有明确的规格标准,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是18个褶。刚出屉的包子,大小整齐,色白面柔,香而不腻。

狗不理包子是中国灿烂饮食文化中瑰宝,被公推为闻名遐迩的“天津三绝”食品之首。历经一百六十多年的狗不理包子,经创新和改良已形成秉承传统的猪肉包、三鲜包、肉皮包和创新品种海鲜包、野菜包、全蟹包等六大系列一百多个品种。先后摘取“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中国最佳名小吃”、“国际名小吃”等多个国内外评选和大赛的金奖,被誉为“津门老字号,中华第一包”。

民间故事集锦二

相传在4000多年前,我国黄河流域连续发生特大洪水。黄河改道南流,夺取了淮河中下游河道,黄河夺淮入海使得整个民族陷入空前深重的灾难当中。这时候,尧主持召开部落联盟会议,研究水患问题。人们一致推荐有治水传统的夏族首领鲧也就是禹的父亲主持治水。鲧采用“堙障”的办法,修筑堤坝围堵洪水。但是洪水如此凶猛,所修筑的堤坝频繁地被大水冲垮。鲧因为治水不利而被处死。

禹继承父志,决心根治水患,造福黎民,为了找到治水的良方,他不辞千里跋涉,从黄河流域来到了淮河边上的涂山。最终禹凭借一片坚贞,从涂山氏国酋长蒙那里得到秘藏的《水经图》,同时赢得了蒙之爱女的芳心。蒙之爱女也就是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载的“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禹娶了涂山氏女,婚后不久便离家治水去了,一别十三年不回家园。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他开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一路引向了黄海。为了疏通淮河,禹劈开荆、涂二山,从此这两座山便夹淮河而对立了。而此时他的妻子涂山氏也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从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就此流传。

涂山氏女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远眺,但望穿秋水,也不见禹的归来。她朝思暮想,最终精诚所至,化作一块望夫石,端坐在涂山的东端,后人把它叫做启母石。而涂山氏女这一望,就望了4000多年。

民间故事集锦三

在今安徽省合肥城东有一个地方叫螺丝岗,也叫螺蛳岗。据说,这里曾经是南淝河的一处滩地,树木繁茂,草长莺飞,景色十分优美。后来,却变成了遍地是螺蛳空壳的荒岗,这原因还得从一段传说说起。

很多年以前,螺蛳岗附近的居民大多数以打鱼为生。有一个老渔夫无儿无女,老伴又死得早,就剩下他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因为离河不远,他便每天捕鱼,以此来维持生活。

这一天,老渔夫和往常一样,早早地起床,背上渔网出门。但他的运气实在是不好,一连撒了好几次网却只捕上来几条小鱼。这时,突然狂风大作,原本平静的河面掀起了层层巨浪,老渔夫往河心那边看去,只见那的鱼儿频频跳出水面。凭着多年捕鱼的经验,他认为如果在河心附近撒网,一定会捕到很多鱼。于是,老渔夫顾不得风大浪急,急忙向河心撒了一网。然而当他慢慢收网时,发现网里只有一条浑身通红,鳞片闪着五彩光芒的小鱼。

眼看着太阳就要落山了,老渔夫只好无奈地拎着渔网回家了。回到家,老渔夫躺在破床上休息,心想:今天真是倒霉,不仅没打到几条鱼,还遇到了大风浪。想着想着,他好像隐约听见有人在哭,老渔夫很奇怪,家里再没有别人了,这声音是从哪出来的呢?他顺着声音找去,发现是从鱼篓里传出来的。他急忙打开鱼篓,看见那条小红鱼的嘴一张一合地在向他说话:“老大爷,我是龙王的小女儿,因为今天偷偷跑出来玩,所以才被你捉住,请你放了我吧,你有什么要求我都能满足你。”

南淝河边说完,小红鱼的眼睛里流出了一串泪珠,老渔夫见小红鱼很可怜,就把它放回了河里。小红鱼回到了河里,对老渔夫说:“谢谢您!今后要是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只要喊三声‘红鱼姑娘’就行。”说完,小红鱼摇摇尾巴,游走了。老渔夫望着河面,惊诧不已,急忙磕头跪拜。

回到家中已是深夜,老渔夫的肚子早就饿得咕咕直叫了。他推开房门,只见桌上放着热气腾腾的饭菜。老渔夫没有多想,急忙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完以后,老渔夫高兴极了,心想:好人还是有好报的,今天救了那条小红鱼,就换来了一顿饱饭。不过要是天天都能吃上这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该多好啊!说也奇怪,自从那天起,无论老渔夫打鱼回来有多晚,饭桌上总是摆满了香喷喷的饭菜。

邻村的一个叫刁小三的恶霸知道了这件怪事,心里不禁盘算起来,老渔夫的家里没有人,却每天都能变出很多可口的饭菜,莫非这老头家中藏有什么宝贝?刁小三贼眼珠子一转,打起了老渔夫的主意。

“三月螺蛳四月蚌”是潜江的民谚,意为三四月正是潜江盛产螺蛳蚌的好时节。螺蛳的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还可以清热利水、除湿解毒。一天,刁小三带着几个彪悍的打手,闯入了老渔夫的家,见老渔夫正在吃饭。刁小三走到老渔夫的面前,恶狠狠地说:“老头儿,我听说你家出了一件怪事。你老实跟我说,是不是你家藏着什么宝贝,赶快给我拿出来,不然我就打死你!”

老实的渔夫见刁小三如此蛮横,再看看他身旁的几个大汉,不禁吓得直冒冷汗,只得把自己如何救了小红鱼,小红鱼又如何报答自己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刁小三。

刁小三听后,将信将疑,就对老渔夫说:“我今天想要一个元宝,你说的如果是真的,就赶快让那条小红鱼给我送来;如果不是真的,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老渔夫没有办法,只好跑到河边呼唤小红鱼,请小红鱼送给他一个元宝。当老渔夫回到家时,桌子上果然出现了一个金灿灿的大元宝。刁小三这回终于信了,拿起元宝乐颠颠地跑了。

然而,从这以后老渔夫的日子并没有好过多少,刁小三贪得无厌,知道老渔夫有这样的本事,便隔三差五地跑来威逼利诱老渔夫给他金元宝。善良的渔夫每次都照做了,可是他并不知道,小红鱼每给他一个元宝,就要掉一枚鳞片。

日子久了,小红鱼身上的鳞片全都掉光了,它再也没有金元宝可给了。老渔夫拿不出金元宝,刁小三以为他在跟自己耍什么花招,非常气愤,命令家丁用粗棍打老渔夫。年迈的老渔夫哪里经得起他们的毒打,不一会儿就被打死了。

螺蛳,中国各淡水水域均有分布。正在这时,天空中突然飘下一位美丽的女子,她走到已经死去的老渔夫身旁,伤心地哭泣,泪水滴到了老渔夫的眼睛里,老渔夫奇迹般地复活了。那位女子立刻变成了一块彩石,放射出万道光芒,射死了刁小三和那些打手们,随即那彩石又化做一缕青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④ 天津卫民间故事

1、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将他的儿子们分封为王,驻守在全国各地。其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守于北平,就是现在的北京。朱元璋去世后,传位给他的长孙朱允。朱棣为与朱允争夺皇位,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的“靖难之役”。

一三九九年,燕王朱棣率军南下,从天津三岔口渡河袭取沧州,于一四○二年攻入当时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宝座。朱棣登基后,对他争夺天下时经过的三岔河口十分赞赏,认为是块风水地,叫群臣献名。

最后,朱棣选中“天津”二字,意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不久,朱棣迁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门户,军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乐二年(公元一四○四年),在天津卫,“卫”是明朝的一种军事建制,天津共设三卫,驻军一点六万多人。

于是,人们又把天津叫做天津卫。设卫就要筑城,天津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城市历史由此而开始。

2、水鬼

话说这是在民国时期的天津,在那时期也被人们称为天津卫,说是在当地的一个小村庄,村庄里面有一对老夫妇,且叫这对夫妇为王氏夫妇吧!这对老夫妇五六十岁的样子,为了生计就在村庄不远处的小河边种了一片葡萄林,因为那时候害怕别人投啊!

就在葡萄园的旁边搭了一个窝棚,平时小两口就在吃喝在这个窝棚里面,守着自己的葡萄,但是最近这个老王头就有点不高兴了,因为最近下了大雨,附近的河里面就淹死了很多人,恰巧老王头的窝棚就在河边。

那个时候的百姓相信有鬼啊!就这么一天的晚上,老王头琢磨了这个事情一晚,好不容易睡着了,但是突然觉得腹部一阵疼痛啊!就要上厕所,但是他们平时解决这个问题都是到河边的大树下,这时候老王头就没有办法了,去又害怕,不去又憋不住了,随后一咬牙,拿上手纸就一溜烟儿跑到这个大树下,正准备解裤子,就听见一阵怪风。

随后只见河面上出现了两个人形的东西,只有一只脚,咚~咚~咚的就跳到了离大树不远的地方,老王头借着月光看了个一清二楚,这两人紫色的脸,绿色的长舌头,分明就是水鬼上岸啊!

吓得老王头话都不敢说,随后这两个水鬼就才是喝酒,推杯换盏间只听一个水鬼说道,“我明天就要投胎转世了,等了三年终于等到机会了,明年午时三刻在村子里面的井口,有一个瘸子,脸上还有一颗痣的年轻人回到井口打水,到时候我就把他拖下水,当我的替死鬼,我就可以投胎了”“哎呀,恭喜哥哥,贺喜哥哥啊!”

随后又和这个水鬼开始喝酒,这时候老王头吓得一动不敢动啊!最后那两个水鬼酒也喝完了,就把酒瓶一扔,跳到河里消失了,此时的老王头已经是瘫软在地上了,裤子也湿了,一溜小跑赶紧跑回了自己的窝棚。

冷静下来的老王头就琢磨,明天午时三刻有一个瘸腿的男子要到成为替死鬼了,突然!老王觉得不对劲,村子里不就自己外甥是瘸腿吗!村子不大,里面的人他都认识,一定是自己的外甥,越想越不对劲,他决定明天去看看。

第二天吃完早饭以后,就和自己老伴吩咐了一下,自己就往村子走去,到了以后恰好午时三刻,他干净跑到村子井口边,此时远方恰巧来了一个男性,一看确实是瘸腿的,但不是自己外甥啊!眼看他就要打水了,老王头心想,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啊!自己遇见了就不能不管啊!

随后他就把这个年轻人保住了,大喊道“这人欠我钱不还,大家赶紧来帮帮忙啊!”随后折腾了半天,抬头一看,午时三刻已经过去了,他就叫这个小伙子到了一个隐秘的地方,把昨晚的事情说了一遍,小伙子听完,那叫一个感动啊!

千恩万谢的谢完了老王头,老王头自己也觉得这个事情办得漂亮,就高高兴兴的回家了,走到一半的时候,才想起自己没吃午饭啊!饥肠辘辘的,恰好此时路边有个路边摊,就坐下点了几个小菜,开始吃起来了,酒过三巡,老王头突然抬头看见一个道士模样的人。

“南无无量天尊,施主可否赏贫道一顿饭啊!”老王头心想这有啥,吃吧!随后叫了一些酒菜,这个老道也是不含糊,顿时甩开了腮帮子大吃一通,吃完后老道就说“贫道不能白吃你的饭,我给你说件事,你自己听听”这个老道就把老王头今天早上救小伙子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说了。

随后又说道“你可闯了大祸了,你把水鬼的替死鬼给救了,他们今晚必定要来找你报仇啊!”老王头一听,扑通一下,跪在了地上,连说“老神仙救救我啊!”接着老道就说“我遇见了自然是要管的,但是我也弄不死这个水鬼,这样你伸手过来”随后就在老王头的手里写了一个“雷”字!

嘱咐他今晚水鬼来找他,你就他这个手拿出来对着水鬼,这个是“雷符”能伤到水鬼,随后你赶紧趁此机会向南跑,跑到太阳出来才停下,这样你就得救了,老王头听见后赶紧给老道道谢。随后回到了家里,他赶紧叫自己的老伴回家去住,自己一个人留下来。

明天早上再给自己送饭来,晚上的时候,老王头迷迷糊糊的就睡着了,突然就听见窝棚外面传来了咚~咚~咚的声音,随后两个水鬼跳进了窝棚,大喊道“老贼,拿命来!”老王头赶紧把手心朝向了水鬼,只听“轰隆”一声,两个水鬼应声而倒!

老王头赶紧推开门就寻了南方开始跑,只听身后水鬼追来,“老贼,休走,拿命来”,吓得老王头又加快了步伐,大概跑了两个多小时,跑到了一个山林里面,随后看见了太阳才停了下来。

随后老王头就倒在了地上,这一倒下就不知不觉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他赶紧回到了葡萄园,只见老伴蹲在地上大哭,葡萄园的葡萄也不见了,后来才知道,老道和那个小伙联合起来骗了老王头,偷走了老王头的葡萄。

3、汉沽城区南有一个营城庄。清光绪年修《宁河县志》说,“营城去邑五十余里,唐太宗有高丽之役,因筑土城驻中军。”故名营城。清干隆年间诗人邵兰谱有《营城题咏》:天策神威镇八方,垂衣犹欲捐扶桑。楼船选将方悬月,城堡屯兵剑拂霜。谁识垣墙犹历历,只看烟水正茫茫。

行人休问初唐事,古垒荒丘伴夕阳。明、清两朝,营城为海口军事重地。明永乐三年,调海防千总邵益谦戍防于此。清顺治三年设营城营,后改为营城汛,与北塘、新河合称“海口三镇”。清咸丰九年在营城西南沿河两岸筑炮台四座,设兵营两座,屯兵三千,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时,营城守军曾全力赴援。

寨上是汉沽区政府所在地。《宁河县志》载:唐太宗东征凯旋,其中军驻营城,“其前军、后军则更屯它村。所谓前后寨上者是也。”所以旧时有前寨上、后寨上之称。民初之后,寨上即为汉沽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宁河县志》载,其附近还有一处叫“晾甲坨”的。由思家坨再往东行三四十里,有一村名“洒金坨”。相传是因唐军东征凯旋时驻扎于此,曾在高坨子上洒落金银而得名。此村现属营城镇,是天津市最东端的行政村。

4、蓟县地名中的“擂鼓台”是李世民东征时筑台擂鼓点将之处;“东二营”、“西二营”是李世民东征时于此地驻扎兵马的两个营盘;“大安宅”、“小安宅”是李世民曾于此安营扎寨,初名大、小安寨,后改今名;“验甲宫”是李世民东征途中晾甲的地方;“邦均镇”原名“商君店”,因传说战国商鞅曾在此宿店,故名。

后唐太宗东征至此,因地名谐音“伤军”犯忌,故改名“邦军店”,后民间演化为“邦均镇”;“马伸桥”是李世民东征路过此地,御马劳乏伸腰,故村名马伸腰,后演化为马伸桥。

5、作为宋辽战争的另一方,关于辽国和萧太后的故事在天津地名中亦有反映。宝坻区有“打扮庄”,相传辽国萧太后督军南下,与宋兵交战,曾在此筑梳妆楼,梳洗打扮,故名。

宝坻区大口屯镇绣针河东岸有毗邻两村——大小“绣针口”,相传辽代建村,绣针河当时为萧太后的运粮河,此处为巡查护卫运粮河的哨口,故名。

另外,武清区有黄花店乡,始建于辽代会同年间(938~947),据《畿辅通志》转引《东安县志》载:“省抑宫在安次南,辽会同中建。以禁嫔妃之有犯者。元时屡迁废后于其地。今属武清县,俗名皇后店。”此地原属安次县,明初划入武清县。

今称“黄花店”,系由“皇后店”谐音演化而来。与之对应的地名是泗村店乡的“太子务”,辽代成村。传说辽太子曾前往皇后店(软禁失宠遭贬后妃的冷宫),探视被罢黜的母亲,途中在此留宿,故村落得名太子府,后演化为太子务。

⑤ 天津的历史名人及故事

【查为仁】(1695~1749)清代诗人。

字心谷,号莲坡,又号莲坡居士。

天津人。

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曾建查氏园林别墅水西庄。

查为仁于此广置图书金石鼎彝,结纳国内着名文人、学者。

杭世骏、江沆、厉鹗等着名文学家、经学家、诗坛领袖等都曾寓居水西庄,或吟诗作赋,或挥毫书画,或埋头经史,或着书立说,或鉴赏金石、书画、图籍,产生了大量诗词、文章、书法、绘画作品,使天津古代文学艺术事业以水西庄为中心进入了极盛时期。

其文人之盛,与扬州马氏玲珑山馆、杭州赵氏小山堂南北并称,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文化胜地。

查为仁本人也大展才华,与厉鹗合笺《绝妙好词笺》被收入《四库全书》。

着有《庶塘未定稿》9卷、《外集》8卷、《莲坡诗话》3卷等。

?

【梅成栋】(1776~1844)清代诗人。

字树君,号吟斋。

天津人。

道光年间倡立辅仁学院,主讲席10余年。

曾在天津水西庄与文人名士结成梅花诗社,有许多诗作在士林传诵,是当时天津诗坛公认的领袖。

着有《欲起竹间楼存稿》、《四书讲义》、《管见篇》、《吟斋笔存》等,辑有《津门诗抄》。

【张明山】(1826~1906)民间艺术家。

名长林。

天津人。

泥人张第一代。

幼初入塾,即喜为粘土之戏。

经成年累月地细心揣摩与刻苦实践,对捏塑泥人技术终获独得之秘。

操作时优游自得,若不经意,而得心应手。

为人捏像只须对坐谈笑,抟泥入手,顷刻而成;且能藏泥于袖,悄悄抟塑人像,形神毕肖,栩栩如生。

其作品有古装仕女、戏曲角色和各行业人像,驰誉遐迩,被称为南北塑像者之冠。

其作品曾获巴拿马赛会一等奖和南洋各地展览会奖状、奖牌20多件。

?

【孙菊仙】(1841~1931)京剧演员。

原名濂,字宝臣,号学年。

天津人。

早年是武秀才,曾参与镇压太平军。

30多岁以后由业余爱好京剧而下海从艺,师事程长庚,唱老生,噪音宽亮,唱腔淳朴苍劲,能以气行腔,吞放自如,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孙派,与汪桂芬、谭鑫培齐名。

孙戏以《完璧归赵》、《逍遥津》、《骂杨广》等着名。

孙菊仙不仅演技高超,品德也为人敬仰,不以名角自居,不卖高价票,90岁高龄时,还在津京两地为慈善事业举行义演。

在上海演出时,被旅沪天津人亲切地称为老乡亲,后来叫响,他便以老乡亲为艺名。

晚年终于天津故居。

?

【张兆祥】(1852~1908)画家。

字和庵。

天津人。

师从孟绣村,多才多艺,通晓西洋照相技法和诗文书画,尤擅写生,画花鸟,并吸收郎士宁西洋画法,开一代画坛新风,自成一派。

其作品传世甚少,尤为宝贵。

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的《石榴花》,色彩浓艳,风姿绝伦,堪称珍品。

其弟子陆文郁等人也在画坛名噪一时。

?

【严修】(1860~1929)教育家。

字范孙,号梦扶。

天津人。

清末翰林。

任贵州学政时,倡新学,以奏请开经济特科名于世。

1897年任满辞归,热心于乡里兴学。

先约张伯苓来教家塾,后又辟私宅为敬业中学堂(今南开中学前身),又联合士绅创办民立第一、第二小学,协助地方当局办起多所官立小学与半日学堂、补习所等多种教育机构。

之后,在私宅创办女子小学、保姆讲习所(幼师)、蒙养园,对天津新式教育的兴起,起到了启蒙与促进作用。

1918年与张伯苓创办南开大学。

晚年倡组城南诗社、崇化学会,讲义理、训诂之学。

着述存稿有诗、文、日记、函札多种,辑录出版有《严范孙先生遗着》、《严范孙先生古近体诗存稿》等书。

其书法俊逸潇洒,妩媚多姿,为近代天津四大书法家之一。

【华世奎】(1863~1941)书法家。

字启臣,号璧臣。

天津人。

清内阁阁丞,民国成立之后,以遗老自居,终生不剪辫子。

同严修组崇化学会,主其事。

其书法走笔取颜字之骨,气魄雄伟,骨力开张,功力甚厚。

手书的天津劝业场五字巨匾,字大1米,苍劲雄伟,可谓其代表作。

书法作品小至蝇头小楷,大至径尺以上榜书,结构都很凝重舒放,晚年更加苍劲挺拔。

居近代天津四大书法家之首。

?

【周学熙】(1865~1947)实业家。

字缉之,别号止庵。

安徽东至县人。

1894年中举。

初官于浙江,后为山东候补道员。

1900年入直隶总督袁世凯幕下,主持北洋实业。

1903年赴日本考察工商业,回国后曾作直隶工艺总局总办、天津道、长芦盐运使,民国后两度出任北洋 *** 财政总长。

任期内在天津先后创办商品陈列所、植物园、铁工厂、高等工业学堂、教育用品创造所、滦州煤矿公司、启新洋灰公司、京师自来水公司、耀华玻璃公司、华新纺织公司以及天津中国实业银行等,成为一个典型的企业集团,奠定了北洋实业的基干,本人亦成为与南方张謇齐名的着名实业家。

着有《止庵诗存》、《止庵诗补集》。

?

【张相文】(1866~1933)学者。

字蔚西,号沌谷。

江苏泗阳人。

光绪丙戌岁试补博士弟子员,后弃科举,殚心新学,尤喜中外地舆科学。

1899年入上海南洋公学专攻史地,后转该校教习。

1901年编写初、中等地理教科书。

1907年任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堂长,出版《地文学》,将生物界纳入地理学,有开创意义。

与张伯苓、吴鼎昌等创办中国地学会,任会长,编辑《地理杂志》月刊。

1920年从事佛学研究。

性喜游名山大川,足迹遍塞外,考证秦长城之旧址所在,发现成吉思汗陵寝故址及其碑志,纠正当时历史学家之误,对学术界颇有贡献。

着作有《佛学地理》、《南园丛稿》等书。

?

【梁启超】(1873~1929)学者,政治家。

字卓如,任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人称任公。

广东新会人。

1890年入京会试得识康有为,拜为师,并接触西学。

1895年从康有为入京,协助其发动公车上书,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风靡大江南北,与康有为并称康梁。

1898年再次进京,办理保国会,参与新政,多次上书请废八股、设编译局、奖励工艺制造。

7月光绪皇帝召见,命其筹备京师大学堂,主持译书局。

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创办《清汉报》、《新民丛报》,主张君主立宪,参加保皇会。

辛亥革命后回国,在津创办《庸言》月刊,后在袁世凯 *** 任职。

察觉袁的复辟野心后,于1915年定居天津。

同年袁谋称帝愈急,梁启超策动其学生蔡锷回滇起义,亲自在寓所草成讨袁檄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送沪发表。

袁倒台后梁启超赴欧考察,1920年回国办《改造》半月刊,并在清华、北大任教。

此后即脱离政界在津专心着述,完成《清代学术概论》、《墨子校译》、《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等专着,并在南开大学及寓所书房饮冰室讲学授课。

着述收入《饮冰室合集》,共148卷,约1400万字,涉及哲学、史学、文学、经济、法律、道德、宗教等许多学科,时间上囊括古今,地域上兼及中外。

尤其在先秦和明清、近代的学术思想研究方面,留下了一大批颇有见地的着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张伯苓】(1876~1951)教育家。

名寿春。

天津人。

北洋水师学堂毕业,任海军士官生,亲睹甲午之战,愤然立下教育救国大志。

1903年随严范孙赴日考察教育,1904年创办南开中学。

1917年,张伯苓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考察教育,研究私立大学的组织方式。

1919年,由江苏督军李纯赠50万银元,张伯苓在天津西南八里台一带购地400亩,建造校舍,创办了南开大学。

1923年创立南开女子中学。

1928年,又建南开小学,从而完成了南开由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制。

后来,又于1931年成立南开经济研究所,次年成立应用化学研究所。

1936年在重庆成立南渝中学。

1938年任国民参政员并当选为副议长,1945年出席 *** 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

1948年出任考试院院长。

张伯苓和严范孙创立的南开大学、中学、小学,是中国近代私立学校的典范,培育了周恩来等众多英才,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王襄】(1876~1965)学者。

字纶阁,号?室。

天津人。

从20岁起酷好考古研究,是中国较早鉴识和收藏研究甲骨文的学者。

所着《??室殷契类纂》、《??室殷契文证》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还着有《流沙坠简勘误记》、《秦前文字韵林》、《古文源流臆说》、《古陶今?》等书。

王襄的书法也颇具功力。

1949年后任《甲骨文会集》编委,天津文史馆馆长,天津市政协委员。

?

【李叔同】(1880~1942)艺术家,佛学家。

原名文涛,法号弘一。

天津人。

童年读诗书,喜好旧诗词,擅长书法金石。

1905年赴日本学习西洋画与音乐,并与曾孝谷、欧阳予倩组春柳剧社,主演《黑奴吁天录》、《茶花女》等名剧,开中国话剧运动的先河。

回国后曾执教于天津、上海、杭州、南京。

全国教音乐、西洋画的教师,多得其亲传,丰子恺、刘质平等名家皆其得意高足。

李叔同前半生既是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基人之一,又是诗人、音乐家、画家、书法篆刻家,均有名作问世。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专研戒律,被尊为南山律宗大师,律宗第十一世祖,是享誉海内外的着名高僧。

所着《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曾影印成书。

?

【马千里】(1885~1930)教育家。

名仁声。

天津人。

南开中学、北洋大学毕业。

曾在南开中学、直隶女子师范学校任教,既是周恩来的老师,又是邓颖超的老师。

马千里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之一,担任天津各界联合会副会长、 *** 日货委员会主席,发动群众 *** 罢市, *** *** 。

大革命前后,马千里积极支持 *** 的革命活动。

资助周恩来赴日留学,周恩来旅欧时常与马千里通信往来。

马千里还将周恩来写的《警厅拘留记》、《检厅日录》在自己创办的《新民意报》上发表。

1921年,马千里创立天津达仁女校,积极支持邓颖超、刘清扬等组织女星社,开展妇女解放运动。

还曾担任药王庙小学校长、河北省立一中校长、南开校友总会主席,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曾兼任天津红十字会干事长和副会长,一生忘我工作。

?

【刘奎龄】(1885~1967)画家。

字耀辰。

天津人。

南开中学首班毕业生,自幼学习郎世宁画法,研究五代、宋、元诸家,尤其是明代吕纪、清代沈铨的画技,并将西洋画之色彩、透视比例融合于中国传统工笔国画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

其作品纤细逼真,神态自然,以《孔雀图》最为着名,深得徐悲鸿赞扬,在中国近代画坛独树一帜。

?

【刘凤鸣】(1889~1978)民间艺术家。

*** 。

天津人。

15岁开始随外祖父马顺清学习刻砖技艺。

马顺清是天津着名刻砖艺人,在清道光年间,将天津砖刻发展为独立于建筑之外的民间艺术,并开创了堆贴法,扩大立体空间,使作品层次分明。

刘凤鸣继承和发扬了马顺清的贴砖法,创造了天津刻砖的独特风格,被誉为刻砖刘,以立体和半立体透雕见长,在方砖上所刻山水、花卉、人物、鸟兽形象生动逼真,构思精巧,极具艺术欣赏价值。

【杨石先】(1896~1985)化学家、教育家。

安徽怀宁人。

蒙古族。

1931年在美国获化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南开大学理学院院长。

1947年任南开大学教务长、代理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化学会理事和天津科协主席。

是中国有机农药研究事业的开拓者,曾在1956年参加周恩来亲自主持的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工作,担任综合组组长,先后发表过40余篇论文,研制成功10多种农药,并培养了大批人才,是中国教育界一代名师。

【哈荔田】(1911~1989)医学家、教育家。

河北保定人。

*** 。

出身中医世家,早年师从国医泰斗施今墨,三四十年代便享誉津门,在中医诊治和理论研究上造诣颇深,尤擅长妇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响应 *** 号召,创立了天津首家公立联合诊所,又遵照周恩来亲自指示,创建天津中医学院,为教育和培养中医人才、弘扬中华传统医学付出毕生辛劳。

其医术之精、医德之高蜚声中外,所诊治过的患者无论是普通群众还是高层领导或海外政要,无不交口称赞,临终之前还坚持为群众义诊

⑥ 俗世奇人有哪些故事

打这天起,津门的古玩铺都说锅店街的裕成公买到一轴大涤子石涛的山水,水墨浅绛,苍润之极,上边还有大段题跋,尤其难得。有人说这件东西是打北京某某王府流落出来的。来卖画的人不大在行,蓝眼却抓个正着。花钱不少,东西更好。这么精的大涤子,十年内天津的古玩行就没现过。那时没有报纸,嘴巴就是媒体,愈说愈神,愈传愈广。接二连三总有人来看画,裕成公都快成了绸缎庄了。
——《蓝眼》
一天,张大力来到侯家后,看见这把锁,也看见上边的字,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轻轻一撼,竟然摇动起来,而且赛摇一个竹篮子,这就招了许多人围上来看。只见他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空中。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赛举着一大把花儿!
――《张大力》
南门外那些水坑,哪个坑里有嘛鱼,哪个坑里的鱼大小,哪个坑的鱼有多少条,他心里全一清二楚。他能把坑里的鱼全钓绝了,但他也决不把任何一个坑里的鱼钓绝了。钓绝了,他玩嘛?
――《大回》
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别不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倘若没这一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
——《刷子李》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苏七块》

阅读全文

与天津有哪些特别出名的民间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经营一段婚姻矛盾 浏览:165
自私的基因解释为什么会有爱情 浏览:328
事业编制取消干部身份怎么办 浏览:54
小学课什么是幸福 浏览:946
你的爱情被遗忘了什么歌 浏览:964
美女去达州哪个景区好耍 浏览:716
事业单位考试做题有什么意义 浏览:764
柴村办健康证去哪里办 浏览:86
婚姻自由罪怎么处罚 浏览:664
经济危机如何保证财务 浏览:349
什么和什么的故事怎么拍 浏览:920
婚姻情感咨询的优势有哪些 浏览:312
健康甘肃出行码红码多久才能改 浏览:198
金庸武侠有哪些美女 浏览:944
老梁讲故事儿童是怎么被拐卖的 浏览:653
哪个3d国漫里的美女多 浏览:503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怎么查 浏览:378
为什么说他们的微幸福生活 浏览:557
考上事业编医保卡多久下来 浏览:425
有故事的汉字一本有多少页 浏览: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