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前程往事 > 刘墉与郑板桥相见故事反映什么

刘墉与郑板桥相见故事反映什么

发布时间:2024-08-21 16:39:49

1. 刘墉和郑板桥的共同之处

刘墉和郑板桥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刘墉比郑板桥仅小27岁。都处于干隆时期。

郑板桥(原名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朝学者、书画家、“扬州八怪”代表人物。

干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至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着。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郑板桥集》等。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刘墉(1720~1805年1月24日),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清代政治家、书法家,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长子。

干隆十六年(1751年),考中进士,先后历任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冀宁道台、江宁知府、江西盐驿道、陕西按察使、内阁学士、湖南巡抚。干隆四十七年(1782年)初调入京师后,历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兼吏部尚书、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尚书房总师傅、管理国子监事务大臣等职。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刘墉以为官清廉着称,深得百姓信赖,早在任江宁知府时就获赞誉 “少时知江宁府,颇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孝肃比之”,朝鲜使臣称赞。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

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刘墉去世,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刘墉书法造诣深厚,是当时着名的帖学大家,有“浓墨宰相”之称。

阅读全文

与刘墉与郑板桥相见故事反映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父母爱情姑姑锁门是多少集 浏览:9
什么叫事业改为企业 浏览:107
什么是实体经济推广 浏览:389
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怎么发展 浏览:309
如何看事业编制改革 浏览:982
怎么考各地的事业编制 浏览:896
初中健康测评在哪里做 浏览:315
67年婚姻怎么样 浏览:820
讲了两个问题人为什么不幸福 浏览:774
健康玫瑰是什么 浏览:501
健康码是如何知道去过哪里 浏览:16
为世界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怎么理解 浏览:336
锦州经济总量是多少 浏览:595
俄罗斯美女很多怎么回事啊 浏览:972
红色故事微视频如何制作 浏览:780
利川和石柱县哪个经济强 浏览:578
幸福指数偏低是什么意思 浏览:188
当幸福来敲门人为什么能活下来 浏览:419
鸟笼婚姻te怎么打 浏览:504
中国第一公认美女校花叫什么名字 浏览: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