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读书笔记7:写出好故事的技巧
我们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有讲故事的冲动。我们从小时候起就听故事,我们知道应该怎么讲故事。
无论虚构还是非虚构写作,有一些共通的问题是写作者都要回答的:故事是在哪里开局的?开局在哪里结束而中间部分又在哪里开始?中间部分在哪里结束而结局又在哪里开始的?这三个问题是经典的三幕剧式结构,结构是叙事的关键。
故事具有一定的结构,如果过多地偏离结构,故事就会写不下去。故事在哪里开始?中间部分在哪里?结尾又在哪里?
亚里士多德曾说:“最重要的是事件的结构,事件与人物无关,而关乎行动和生命。”如果你做了关于结构的正确决定,叙事就变得清晰和简单。就像承包商在盖房子之前,有了设计图纸之后,一切都有迹可循了。
所有故事共通的部分都是在三个层次上展开。第一个层次是叙事,也就是发生了什么事;第二个层次是主要人物对事件的感受,并且让人物和读者的感情合二为一;第三个层次是在事实和情感之下,唤起故事的普遍意义,即故事的主题:爱的持久,智慧的盛行,孩子的成长,战争的残酷,以及偏见的歪曲。
第三个层次是让故事更有力量的部分,就是故事的意义。意义是故事的本质,也是抽象阶梯上端的部分。
叙事作家要有将故事和观念融合的技能,仅仅只是叙述故事的叙事性非虚构写作,永远无法上升到伟大的层次。
无论是在采编阶段还是写作阶段,写作者都要对故事层面和观念层面的相互影响有着高度的自觉,作者选择的情节点要有效率地推动观念的情节。
将观念层固定在叙事层上的关键情节点,被《纽约客》专栏作家尼古拉斯·莱曼称之为“婚礼时刻”。就像在主人公抱起吉他的电影场景中,观众的关注点会自动向声音层面分配,在这一刻,通过故事情节的推进,观念层面进入到了读者的自觉意识。
“婚礼时刻”经常在主要人物做出影响故事方向的决定时刻出现。在到达“婚礼时刻”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多个停止叙事而传达意义,或者暗示故事下一步的进展的时刻。能够最好地表达这个过程的新闻术语是:路标、告示牌和果壳段。
路标、告示牌都很好理解,果壳段是指人物性格复杂化的位置。俄罗斯作家安东·契诃夫从转折点或者情节点来定义一个小说。
他说:第一个转折点,在开局的结尾,是人物性格的复杂化,也就是果壳段,这个时刻是主人公卷入让他(她)的生活复杂化的事情的时刻。
复杂性并不一定是冲突,而仅仅是迫使人物付出精力的事情。但复杂性在西方文化的文学中常常是冲突。故事和观念的结合是复杂的、困难的,甚至是混乱的,生活不也是如此吗?
故事在进入困境和解决困境的过程中,人物都会经历一些变化,如果没有变化,作者可能完不成一个故事,关键就是要找到那个重要的转折点。
大部分将要死于癌症的人接到诊断书的时候都很害怕,他们否认、挣扎,最后他们和自己的癌症和平相处了。转折点是克服恐惧的时候,而不是接到癌症诊断书的时候。
意义就是:我们虽然无法改变命运,但是我们可以用保持尊严和控制感的方式来处理它。在大部分优秀的故事中,人物都是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现实生活中这种事却并不经常发生。在这个意义上,故事不像真实的生活。优秀的故事表现人如何存活,这就是结构反映意义的原因。
叙事方式和叙事节奏也是结构的一部分。大多数叙事性的文章都在概述和戏剧性叙事之间不断切换。概述提供了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连接,而场景通常是用戏剧性的叙事写出来的。
标准的新闻故事是用概述性叙事来写的,但是真正的讲故事却需要掌握戏剧性叙事。二者的区别就是写作者的立足点,是在故事之中还是在故事之外。
节奏感对讲故事也非常重要,讲故事可以像交响乐,故事的节奏存在于小到句子大到段落之中。
如果你把欧内斯特·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的第一部分,和着《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乐章的韵律大声朗读,你会发现海明威的词语听起来和音乐结合得非常完美。
我们了解了故事的结构和故事结构反映意义的原因,下面我们来看从开头到结尾应该怎样安排结构。
开头很重要,因为你在和读者建立一种关系。开始读一个故事应该像要开始一段旅程的感觉,开始朝一个目的地出发,作者必须决定这个故事反映的更大意义是什么,然后带着读者到达这个意义。
开头有很多方式可以选择。以最紧张的时刻来开头;一个小点来开头,然后扩展开来;用近景开头,然后拓宽;以私密时刻开头,然后用倒叙的方式拉回;从具体细节开始写起,然后诠释整个故事。
开头总是困难的,但是最困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就像是歌曲的第一个音符,可以“激起一个地方的灵魂”。
要让读者看到故事主人公的不同侧面,叙述距离是个重要的概念。在用第一人构建故事人物中,我们讲到作者要和“我”保持距离,这个距离是故事叙述者的位置,也叫心理距离。
作者选择的位置,应该是一个总能为读者观看故事,提供最好视角的位置。叙述距离的改变,可以多维度地展示人物的不同感受,和电影导演混合使用特写、近景、中景和远景的方式很相似。
作者直接将读者放到那里,让他自己目击、经历、感受,读者感受到的经验几乎就像主人公感受到的一样。这种方式比叙事更有力量。
比起叙述,对话更容易为读者阅读,也会让作者对故事节奏有更好的把控。使用引述和对话时应该精炼而谨慎,确切地引用对话的两条准则是:节制和真实。
要尽可能地保留对象的说话方式。当我们引用一段引语或者一段对话,我们是在告诉读者:“那个人就是这么说的。”作者对修改一个人的语法要有着清醒的决定,采访对象经历的故事是令人惊奇的,他们的人性通过不规则的语法而熠熠生辉。
每一个故事都要抵达一个终点,结尾是让你留在读者的记忆中,并回响数天的最后一次机会。当你写故事时,应该先写结尾。
记住,结尾是你的目的地。当你已经知道你去往何处,剩下的文章就好写多了。你在结尾必须做四件事情:向读者传达出文章要结束的信号,强化你的中心要点,在读者翻过最后一页后在他(她)的心中引起共鸣,及时结束。
在叙事中,难题的解决就是文章的结尾。一旦你到达了这一步,就可以赶紧结束了。写好结尾有很多方法,一个好的结尾可以是:
有些结尾也会给出一个读者没想到的、但恰恰打动他们的意外。电影《哥斯拉》是这样结尾的:怪兽被消灭了,人人都在庆祝,然后镜头就摇到了怪兽留在海底的蛋。这个结尾给出一种窥测未来的不祥预兆。
但是对于叙述性写作而言,结尾最重要;在故事的结尾,或者每一部分的结尾,你的叙述必须达到高潮。
一个好的故事结尾会有总结,还会有惊喜,也许是让事件完美收官,将主人公置于一个全新的境地。结尾不一定是整个故事的高光时刻,有的时候,安静的瞬间常常更加意味深长。
作者戴维·芬克尔说,每次他写作时,他都会先想好如何结尾,然后尽可能从接近这个结尾的方向开始故事。这让他能够聚焦,并保持紧凑的时间线。
1.写作就像从你自己身上刮下一块皮,人们能看到皮肤之下的东西。
2.开头很重要,因为你在和读者建立一种关系。
3.故事中的每一个句子都要建立在前一个句子之上,通过材料吸引读者,直到他们上钩。
4.好的故事就像好的歌曲。就像艾瑞莎·富兰克林的歌曲,涨落起伏;像詹姆斯·布朗的歌曲,不断重复;有时低沉有时高亢,起起落落;有时候只是尖叫。
5.我们喜欢故事,是因为我们在故事中思考,因为这是我们从世界获得意义的方式。
㈡ 文章的标题是《好的故事》,好的故事是什么
在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有几十处写到梦境,大多数梦境都是描写恶梦,而《好的故事》则于昏沉的背景之中,为我们打开了一种带着明亮的暖色和淡淡的温馨的回忆画卷,表达了鲁迅思想深处的那种执着的美好追求。
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而在这起结之中,以渐渐地缩小了的灯火,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
《好的故事》一如它的篇名,呈现出一种非常美好而又明快的美学意境,作者让我们“看见一个好的故事”中“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文章开头就为全篇奠定了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而“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以至于无穷”一句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文眼。
在展开的过程中,作者将那些带有明快色调的意象一一摄入:乌桕,新禾,野花,丛树,天,云,竹,闪烁的日光……而且,“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这些意象的铺叙与描写,引领读者进入到一种赏心悦目的明朗意境之中。
接着鲁迅仍然以明快的笔调,写到暖色调的事物:水中的青天的底子,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进的红锦带……
在这幅“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的画卷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产生着一种层次性的变化:先是于昏沉的夜里恹恹欲睡,再接着,“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然后,感受着“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以及“我就要凝视他们”都在表达“我”的感情渐向高峰与高潮状态掘进的过程。于是,即使“云锦也已皱蹙。凌乱……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我”还要“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去记下它们,最终则是:“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伴随着感情的层次性变化,背景同样存在着一种层次性的改变。
一开始处在昏沉的夜,是在灯火渐渐地缩小了的灰暗背景中,然后渐渐明亮起来,次第写到“蒙咙”、“闪烁的日光”、“清楚起来”、“分明”、“皱蹙”、“凌乱”、“影子撕成片片”、“碎影还在”,最后又回到那“昏沉的夜”里的凝视与沉醉,完成了一个美好故事的回环。
作者在极短的篇幅中,从多个角度,且每个角度都从多个层次来展开那种超现实的想象,这就使得《好的故事》中暖色的想象和回忆具有了一种明快清晰的美学风格。
文章中视觉形象的奇特和丰富令人惊异,而且这些视觉形象令人应接不暇地互相叠印、融合。超现实想象赋予了文章本身以诗的美学表征,而梦中美的境界又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难得的阅读记忆。在这美好的故事中,所有的形象都在表达诸多抽象的观念,这就使《好的故事》永远呈现出开放的、多层次的审美境界。而这样的审美境界,散文名家方令孺在其名作《在山阴道中》认为,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正是鲁迅先生所想望的好的生活。
熟悉鲁迅生平的人应该知道,《好的故事》是以从绍兴西南偏门出城,经鉴湖、娄宫而到兰亭那条路上的风光及历史为背景而写成的。1913年6月24日,鲁迅在长住北京后第一次返乡省亲,6月26日,他“同三弟至大路浙东旅馆偕伍仲文乘舟游兰亭,又游禹陵。归路经东郭门登陆,步归。”(见《鲁迅日记》)鲁迅之弟周建人后来也曾回忆起那天的情景:他们在兰亭逗留的时间较长,他们乘一只乌篷船,出偏门经鉴湖到娄宫上岸,到兰亭还要走十里旱路。兄弟凡人观看王羲之手书的“鹅池”石碑。游览右军祠、墨池、御碑亭、流觞亭和亭前的流觞曲水,遥想着晋朝的丈人墨客在这里饮酒、吟诗作赋,让酒杯随着曲水徐徐流动的闲情选致。
鲁迅在1919年12月24日最后一次离乡返京之后,再也没有机会踏上他所热爱的故土。然而,在1925年写就的这篇名文里,我们分明感受到他与着名的山阴道在精神血脉上一直保持着须臾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对家乡风物刻骨的追忆,就这样化为一个永无止境的“好的故事”,烙在了鲁迅审美精神的空间。 严格地说,鲁迅从十七岁便离开了故乡。去寻找自己的理想和民族的希望。离开三味书屋,是他不悔的选择;但弃医从文,却是他无奈的追寻。然而,在那时“狭小而黑暗的隧道中”,他始终相信并坚守自己的信仰与追求,因而,在这狭小而黑暗的隧道中除了有“狭小而黑暗”,有沿途的崎岖与辛酸,同时也有着非常浓重、浓厚的故园情怀与明亮记忆,一直闪烁在鲁迅的精神空间。关于这一点,《故乡》中的少年闰土,《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药》(特别是瑜儿坟上的花环这一细节)等均可为证。
鲁迅先生用如此暖色的笔触来描写他的想象世界和回忆中遥远的故乡,不仅是一种精神慰藉,更是一种美好的人生信仰和坚执的人生追求,因为,这里仍然有着鲁迅的另一种韧性:“好的故事”就在明天。 因此,像“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这些表达抒情主人公执着追求美好境界的句子,也就成为我们深入理解这篇散文诗的通道。
㈢ 鲁迅《好的故事》中“好的故事”指什么
好的故事
先总写。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有许多“美的人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飞动起来像“万颗奔星”,幻化无穷,充满生机。这既是“好的故事”的总体形象,又是作者憧憬的理想的象征。次回忆。写梦中回忆故乡绍兴山阴道上美的人美的事。澄碧清新的江南水乡,百花竞放的山野风光,勤劳朴实的农夫村妇,时聚时散的河中倒影,水中的萍藻游鱼,诸影诸物,摇动,扩大,融和,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瑰丽多姿,令人爱恋。这是对故乡绮丽风光的真实描写,非梦中的奇想虚化。
再具象。写梦中所见的“现在”和“好的故事”。一写“现在”的所见与“回忆”内容相似:“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动静结合,交相辉映,构成一篇“好的故事”。
好的故事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⑴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⑵的手搁在膝髁⑶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⑷,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坐小船经过山阴道⑸,两岸边的乌桕⑹,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⑺,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⑻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⑼,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⑽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⑾。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⑿。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注释
⑴石油:这里指煤油。
⑵《初学记》:30卷;中国古代的“类书”,唐朝徐坚等撰。取材于群经、诸予、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
⑶膝髁(kē):膝上骨,大腿骨。
⑷云锦: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云锦,云彩像锦一样美丽。
⑸山阴道:中国历史上着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在绍兴城的西南。《世说新语》的《言语》第二:“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⑹乌桕(jiù):即乌臼,乔木,高二丈余,夏开黄花,子可制油。
⑺伽(qié)蓝:梵语,指寺庙。
⑻参差(cēn cī):意为不整齐。
⑼一丈红:即蜀葵。高六七尺,夏秋开花产单瓣、复瓣均有,有红、紫、淡红、斑红、黄、蓝、白等色,鲜艳夺目,且花期很长,为宿根草本植物,每年初春,早于各种植物最先长出地面。且不用浇水施肥,自生自长,可以说是平民化的观赏植物。种子落地,随处发芽生根,不怕干旱和病虫害。
⑽缕缕:很细,接连不断。
⑾晕:日月四周之光气。或光影四周模糊者都叫晕。
⑿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大红花映在水中,被水的荡漾拉长了,在水里形成了一条红色的锦绣带子,随着水的奔迸波动作泼剌的声音。
㈣ 鲁迅的好的故事中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想改变旧社会的想法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
启迪人们摧毁“黑夜”,实现“好故事”的强烈生活愿望,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对理想的热切向往。全文的风景是真实的,细致的,和景在情,有意的。
(4)好的故事就像什么什么扩展阅读:
1、创建时间
这首散文诗写于1925年1月28日,最早发表于1925年2月9日的《Threads》杂志第13期。关于这首散文诗的写作日期,作者鲁迅在编纂《野草集》时,在文章的结尾处写了“二月二十四日”。
它比鲁迅误录的散文诗《语丝》晚发表了两个多月。查《鲁迅的日记》,其中清清楚楚地记载了关于《野草》的每一个记载,只有一次,就是1925年1月28日这一天,有一个记载:“写《野草》”。这一天是中国新年的第一个月的第五天,这与文章的开头是一致的。
2、历史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一九二五年,那时候,中国正处于大乱之中,帝国主义迫害中国,劳动人民生活艰苦。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笔者和广大人民一样,期待着早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㈤ 好的故事中在作者的梦中这个故事很美丽优雅有趣的就像什么寄予着什么
好的故事中在作者的梦中这个故事很美丽优雅有趣的就像梦对美丽的向往是人的期望,美丽的优雅就像给予着对今后美好生活的向往。
《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
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5)好的故事就像什么什么扩展阅读:
创作时间
这首散文诗写于1925年1月28日,最初发表于1925年2月9日《语丝》周刊第13期。关于这篇散文诗的写作时间,作者鲁迅在编成《野草》集子的时候,文章的末尾注的是“1925年2月24日”,这个时间,比此篇散文诗在《语丝》杂志上发表的时间晚了两个多月,这应是鲁迅误记。
查《鲁迅日记》,其中明确有关写作《野草》各篇的记载,只有一次,是在1925年1月28日这一天的项下,记有:“作《野草》一篇。”这一天,正是中国旧历新年的正月初五,与文章的开头相吻合。
㈥ 对小孩讲故事有什么好处
对小孩讲故事好处有:
培养积极思维
当幼儿聆听了许多故事之后,有些书籍中的故事可以帮助幼儿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和面对时代挑战的困惑。幼儿会把故事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向故事中的榜样学习,产生积极的思维、在生活中树立信心。这种思维来自于故事的启发和帮助,这对幼儿是很重要的。好的故事就像一个朋友一样,告诉你该怎样去做、怎样去想。
锻炼思维能力
故事是一种促进幼儿发展和思维活跃的丰富的营养。幼儿的学习模式可以通过讲故事、听故事中多种的主题得以丰富。我们平时在给幼儿讲故事的时候,要选择一些幼儿易于理解的、对幼儿具有启发性的故事。
让幼儿在听故事的同时,随着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尾而进行同步的思考。另外,教师也可以针对故事中的某些情节对幼儿进行提问,让幼儿进行积极的思考,锻炼思维能力。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让幼儿学习故事中的某些语言,用语言来丰富幼儿的思维。
丰富幼儿知识
故事可以用来激发和扩展幼儿的思维,增长幼儿的知识。不同的故事中包含不同的知识和概念,比如数学的概念、方位的概念、空间感知、猜测与理解、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不同的故事包含不同的内容,我们在为幼儿选择书籍的时候可以考虑各种书籍,丰富幼儿各方面的知识,让幼儿在书的海洋中汲取营养。故事可以让幼儿获得许多生活中学不到的东西、扩展幼儿的视野。
陶冶幼儿情操
另外,故事还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操,让幼儿获得更多的感性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故事是丰富幼儿思维的有效媒介。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也应该多用故事的教学形式,使幼儿的思维不断成熟起来。
家长在为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应该要为孩子选择一个好的故事,这样可以有效的开拓孩子的思维,激发孩子想象力。此外,家长讲故事的时候应注意语气,培养孩子听故事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