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关家风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一、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二、曾国藩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对他的评价估且不论,但他的家庭教育却有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以“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自己身体力行,教育子女也养成勤劳作风。要求“诸男在家勤洒扫”“诸女学洗衣,学煮茶烧菜”。还为曾家妇女规定了“日课”四项:“食事”,每天早饭后做各种小菜;“衣事”,已午刻纺花或绩麻;“细工”,傍晚即晚饭后做男女布鞋或缝制衣服。曾国藩作为封侯拜相之人,对“日课”还要定期检查,亲自抓落实。俗话说:“人贵勤”,可见,曾家的“崇勤”家风着实可赞。
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写过一副对联传给后代:“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意思是说,如果子孙像我一样正直、果敢,那我留钱做什么?贤良的人拥有了大量钱财,就会玩物丧志,失去了远大志向。如果子孙不如我,那我留钱做什么?愚蠢的人手中有了钱,不仅不思进取,还会去做坏事。
‘贰’ 关于家风家训的故事有哪些
1、司马光教子有方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
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2、吉鸿昌不忘父训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3、鲁迅教子顺其自然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
据周海婴所着《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
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4、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
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5、梁启超全方位爱子女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叁’ 家风家训小故事精选5篇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训是指 对子 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家风家训小 故事 精选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更多故事相关内容推荐↓↓↓
经典的二岁儿童睡前故事
有趣的三岁儿童睡前故事
七岁儿童睡前故事
经典的宝宝睡前故事
家风家训小故事1
七月的普洱,炎炎夏日中附带着丝丝的细雨,而我却沉浸在《历代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一书中,看着书中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读书时代早已认识,却仅仅认识其本人及其优秀 事迹 ,但对各位名人的成长经历及其对后辈的返漏悉 教育 也知之甚少,但通过阅读《历代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一书,我从中看到了司马去的大孝之道在立身,看到了苏洵三兄弟的团结共患难,看到了司马光告诫子孙贪婪多欲身必败,看到了曾老的居官不以钱为本等等,其中包含了为人之道、做官之道、求学之道及处世之道四个大道理,但其中我受到的启发不仅仅于其中,生活中先做人后做事,作为一名基层项目管理员,需要协调各方参建单位工作,对内对外都必须合理安排,提前策划,为人、为管理员、处事必须学会,必须严于律己,善于学习。
首先,为人之道,作为一名基层项目管理员,在项目的日常管理中,必须学会为人。“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这段话出自《颜氏家训》,大意是古来圣贤书,教人诚实孝顺,谨言,经常检讨自己的行为,立足于养成良好的家风,修身齐家。在日常的项目管理中,细小琐碎的事情繁杂,这就要求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漏乎常反省自己的行为,而且项目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公司的 规章制度 ,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在对外交流中要慎言,把握好语言的尺度。在苏洵的:兄弟团结共患难一文中,更是要我们学会团结,项目参建单位众多,配合难度颇高,因此需要我们紧密团结,各方配合才能完成项目的建设工作,尤其是室外施工,土建管道,绿化、智能化及市政配套,并不是单独一个单位就能完成的,如果不能通力合作,每一家单位各做各的,那最后将会造成无休止的返工,费时费力,这就体现了合作团结的重要性,而我们甲方现场管理员,正是作为合作团结的桥梁出现的,链接各单位完成此工程项目,可想而知,我们首先要明白团结的重要性,才能做好项目的管理工作。
其次,为官之道,首要廉。“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到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这句话是司马光训诫子孙的一封家书,大意是,节俭是德行里面最主要的,勤俭者欲望淡薄,在人生的路上受物质条件左右的程度也小,不会为了钱财去犯罪,不管君子搜扮小人,只要勤俭,都能远离犯罪,丰裕家庭。俭,不仅仅是勤俭,古代的俭其实也是廉的一种说法。廉俭不分家,在项目管理中,作为基层管理员,受到诱惑甚多,比如签证的办理,参建单位的打招呼等等,要求我们基层管理员要学会俭,其实更主要的是廉,廉并不是一句 口号 ,这是一种行动,杜绝诱惑,才能不被事情所左右。一旦失去了廉,意味着工作上也会失去了公正,自然就做不到廉洁自律了。比如陕西省副省长冯新柱,利用分管扶贫工作职权谋取私利,长期接受私营企业主安排的宴请和旅游,接受公款宴请;收受礼品、礼金,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收受巨额财物。已被开除党籍和公职,严重违纪,这是失去了廉洁自律,最终酿成苦果。还有李贻煌、季湘绮、刘君、杨晶、王晓光等等这些在2018年因贪腐违纪而“出名”的领导干部,廉政奉公,任重道远,基层廉俭管理从我做起。
最后为求学及处世之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两千多年前,屈原已经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求索”不仅仅指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对真理的追求。“人之能为人,由腹由诗书。读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此句出于韩愈的《符读书城南》,读书要勤,有诗书才能称之为人,因此学习必须勤。作为年轻人,学习必不可少,我们从大学出来走上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学习生涯结束,恰恰相反,其实才刚开始。作为基层项目管理员工,初到项目,学习工程 管理知识 必不可少,学习图纸、施工、安全规范等等,学习的东西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勤。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党的历史,党的规章制度,党的思想路线、政策,党的廉洁自律政策必须经常学习,必须经常警醒自己,因此我们要学的东西将会更多,正如康熙帝的求学尤需勤,勤奋方能有学。学习处事之道,马援的例子告诉我们,祸从口出,学会少说话多做事,白居易诫高后辈言行要一致,要知足。于成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陆游的宽容之心,太史慈的孝义双全等等,处事之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这需要我们多看、多听、多学才能够学会,在复杂的项目管理中,处事之道尤其重要,多单位合作,要有宽容之心,要有大局意识,要有谦虚谨慎的心态,这都需要慢慢磨练,求学之道,处世大道,当如是学。
为人之道、为官之道、求学之道、处世之道,本书中所讲的名人家风家训中的四个大道,给予我很大的启示,对我今后的项目管理工作及生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学习为人之道、为官之道、处世之道,任重道远。
家风家训小故事2
家风家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正所谓孩子是父母的缩影,我们若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应从我们自身做起,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家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古代家风家训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古代家风家训小故事篇一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 总结 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古代家风家训小故事篇二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 党军长和宁夏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 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古代家风家训小故事篇三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 文章 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 文化 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家风家训小故事3
这是一个朋友的故事。如果不是这次家风家训征集活动,也许这些将永远尘封在心底,没有机会向大家叙说。
由于业务关系认识朋友L有很久了,有事没事总电话沟通或者于周末、假日相约一起闲谝,渐渐的也就成了无话不说哥们,相互家里的一些事情也就从日常的交流中得到的点点滴滴串成一个家风家训的故事。
朋友已是知天命之年,出身农家,三十多年前高中 毕业 参加了当年千军万马独木桥的高考有幸成为那个年月的天之骄子,四年大学生活,完成了一个农家子弟到国有企业员工的华丽转身,而今供职于一家国有大型企业,从事过技术工作、管理工作,现在是一个分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员。
朋友生于六十年代,成长之时经历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关中农村虽不是特别富裕,但也可以维持基本的温饱。那时世代务农的农家都有一种让孩子走出家门的奢望。朋友的父辈中伯父是五十年代的大学生, 其它 几位也上过中学,其父亲由于上过中学且为人机敏,在当地也算是小小的个人物,当过会计、外出从事过副业生产、管理过村办企业。朋友说自小就知道伯在很远的地方吃着公家饭。父亲则一直在大队和公社做着副业。自己从小也没有受过多少当时的苦难。
关于自己的成长,朋友说,这是得益于祖父及父辈从小对自己及弟妹们不时的言传身教。祖父兄弟二人,解放前务农兼做小生意为人,谨小慎微,勤俭持家,到解放初也置了有十几亩地。父辈堂兄弟五人,和睦相处,共同生活,直到七十年代才分家另过。虽说共居一院,但也相对于别人家要相安无事,和睦开心。朋友从小就是在这种.种谐的家庭氛围中长大,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没有间断,但是同村的孩子则是很多小学、初中没有上完就辍学,从事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工作。据朋友回忆说,自己七三年上一年级时有六十多年同学,等到八十年代初高中毕业时一起上小学的只剩下三个。自己也感到很幸运,能够一真读到大学,这些也都是得益于家人对于读书的敬重和对自己的支持。姊妹五人有三个在八十年代上了大学,两个九十年代分别上了中专和大专,算是读书终有所成。
多年的农村生活,朋友养成了节俭的习惯,每每出外总是保持着那纯朴的乡风,从不浪费,从不奢靡,没有半点的娇柔与做作。跟朋友们相处的时候总是让人有一股清新的感觉,言谈中充满风趣,让人开心快乐。
每当问及单位中有些人为了所谓的升迁,不择手段时,朋友总是淡淡地说,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其实朋友的业务能力与为人处事,在单位口碑还是相当不错的,带出了好多业务骨干,理顺了许多业务流程。关于升迁,关于人与人之间的那些事,朋友有着自己的原则和为人的底线。平淡、平安的生活,无忧、无虑的日子,就是幸福的漫延。
一个从如果看淡了所谓的名利,本本分地做好自己,于我们来说不失为一个看齐的榜样。
家风家训小故事4
好家规创造好家风,好家训创造好家庭。每个家,都有家风家规,它可以让一个家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我们家的家规体现在孝顺上。爸爸妈妈经常说:“百善孝为先。”孝顺长辈,孝敬老人,就是每一件事都让老人称心如意。老人说话,我们小孩子一定要听,老人说错了,也不能当面指责。吃饭时,长辈没有动筷子,我们晚辈绝对不可以先吃,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到齐了,才可以吃。长辈生病了,我们小孩也一定要尽自己所能,照顾老人,虽然你们可能听上去像一些死板而又老土的规定,但是只要你养成了这些好习惯,你就会发现,其实它们一点也不死板,反而觉得这是必须的。
我们的家训体现在诚信上。诚信,也是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中的一个词,奶奶因为诚信,在她们的 广场舞 队里,大家对她的印象都特别好。爷爷因为诚信,在他的工作单位上,交到了许多的好同事。爸爸因为诚信,在工作中,与他们公司合作的人日渐增多。妈妈因为诚信,在家里有急事的时候,她的同事和领导也都会帮它干活。现在,这个品质传到了我的身上,所以在学校里,我找同学们借书,约定好了什么时候还,一定按时归还,绝不失约,在日常生活中,我跟朋友们一起玩,和家人约好了几点回家,也绝不会误点。在我看来,诚信是从每一件小事中看出来的,是一个人必备的品质。
这些家风家训,是自古以来存在每个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却少之又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它们定为家训,是为了让下一代牢记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璀璨。我希望我家的家训,家规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有朝一日,实现幸福的四大目标:和谐、文明、健康、富有。虽然这个愿望不太大,但它也是我们一家八口人共同的愿望。
家风家训小故事5
每人的心中都会有四五条父母要你铭记于心的家训。我也不例外,现在就让你来跟我体验一下我家的家风吧!
有一年新年,我远方的姑姑来我家做客,爸爸让我去接大姑,要我客客气气的跟大姑打招呼、热情的和大姑打招呼、热情地帮大姑拎东西。我把大姑请进了屋里,姑姑坐下了,我突然发现桌子上有水,我就想去擦水,妈妈马上把我叫了回来,说:“你在擦水的时候要注意一件事,不要朝着客人的方向擦,这是对客人的不敬,要往自己的方向擦。”我当时还嫌妈妈啰嗦呢。饭做好了,是我最爱吃的饺子,我要吃了,爸爸赶紧拦住了我,说:“孩子,等一下,吃饭的时候要等客人,这是礼貌。”姑姑坐下来吃饭的时候,还夸我是懂事的好孩子呢。
记得还有一次,我在家里自己做木偶,做木偶的事对我这个笨手笨脚的男孩来说简直是天大的难事。做木偶既费时有费力,做到一半我就生气的把木偶扔到了一边,坐在边上生闷气。这是爸爸走了过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这只是人生当中很小很小的挫折,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要有不服输、坚持不懈的精神,再苦再难也要坚持,只有坚持才能取得成功。”听了爸爸的话,我又重新拿起了木偶,耐心地做出了一个木偶。这只木偶到现在我还一直保留着。
就是这样,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教育我、鼓励我。教育我怎样做人、怎样为人处事,应该具备着什么样的精神,使我健康、快乐地成长着。现在我也渐渐懂得了,父母为什么要对我进行这样的教育:因为我们是祖国的希望,祖国也要靠我们这一代去建设。
这就是我的家风,相信你们的家风也和我一样吧!
家风家训小故事精选5篇相关文章:
★ 家风家训小故事精选5篇
★ 家风家训故事演讲稿5篇
★ 家风家训小故事500字
★ 家风家训小故事500字
★ 适合家风家训的小故事有哪些
★ 家风家训小故事2021总集
★ 家风家训小故事2021最新
★ 家风家训作文精选5篇
★ 家训家风家教小故事3篇
★ 我的家风故事优秀征文5篇精选大全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肆’ 家风家训小故事( 50字)6篇
尊老爱幼,为人谦和,诚实守信,孝道当先。
量入为出,勤俭持家,积德行善,和睦相处。
内容如下: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 为弘扬良好家训家风,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深刻领悟家风的力量,近期,峨眉一小正积极开展“传家训 立家规 牵手父母树新风”系列教育活动。
孔子世家教育子女十训
1、虽然生活贫困,但绝不抱怨自己所生存的环境;
2、即使生活在困境中,母亲依然倾注所有的热情教育子女;
3、越是伟人,越要自我学习与自我感悟;
4、失败也绝不气馁,用顽强的挑战精神武装自己;
5、通过长途旅行考验和锻炼自己;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结交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8、不亲自教授子女,只监督和考察其学习情况;
9、人性的弱点有时反而会成就一代伟人;
10、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
关于家风家训的名言:
1、做人要做老实(遵纪守法)、诚实(表里如一)、善良人,多做好事,终有好事。
2、族内子孙人等,妄作非为,有干名教者,不待鸣官,祠内先行整治。
3、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4、重道德修养,严情操品性;扶正义,斥邪恶。
5、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6、有百世之德者,必有百世之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就有十世的子孙保之;如果是斩焉无后者,那是德至薄也。
7、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8、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9、一戒是(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10、学生要三勤:手勤、脑勤、读书勤。
11、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分之事,休专公共之利。
12、行军打仗,兵最怕骄,骄兵必败;儿女也最怕娇惯,一娇惯,那一定出现问题。>
开头:
1、校有校规,家有家风”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一问道“家风是什么?你家有什么家风?”这些问题,很多人就会傻眼了。不用担心,今天我就想跟大家一起谈谈家风。
2、我每次去好朋友家去局空玩,都会忘记妈妈或爸爸规定回家的时间,玩的很尽兴的时候就会很迟才回去。让大人们很着急。于是妈妈就很认桐迟瞎真的对我说:“咱们曾经定过一个规矩,就是同样的错误不犯三次,对吗?”我点了点头,并跟妈妈保证下一次一定遵守约定,按时回家。
3、家风是一盏灯,照亮我前方的路。家风是一条路,伴我走向光明。家风是一面镜子,时刻发现自己的弊端。
结尾:
1、家风伴我成长。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会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吃苦是我们的美德,因为所有的努力都不是白费的,它会给予你超出你想象的回报。家风牢记我心。也会伴随着我一直传承下去。
2、“百孝顺为先”,“孝敬无底线”,我要牢牢记住这几句话,把它作为我们的家风家训,从小做一个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我还要把这几句话告诉其他小朋友,让他们和我一样,大家共同做新时期的优秀少年。
3、我家的家风是“孝”,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父母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家风是一条应该牢记的座右铭。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铭记家风,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故事写作技巧
写故事的要点:
1、合理分配情节
2、人物关系的合理设定
3、无论大事小事都要设定好原因和结果
4、情节不要死套,要合理运用,并要符合人物的思想与行为
5、要注意细节部分,不要把该略的留,该祥的去掉
6、要让人物有血有肉,更要让故事给人感觉起来是真实的!
7、内容要创新。就算题材很老土也要想办法使故事变得生动有趣。方法很多,比如在叙述方法上创新一下,或者从新的角度来分析故事,总之就是要有新的突破。
如何设定一个故事?
1、最开始要设定背景。而且要好好地设定,因为背景占了主导位置。
2、通过故事北京来设定人物的性格。要注意同样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会产生不同的性格。同时也要考虑星座生肖之类的。
3、情节要通过人物的性格表现,行为和环境来设定,不然很容易离题。
4、要注意主要人物的生活细节,可能对剧情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怎样才算是一个故事?
1、要有故事背景。
若故事发生在一个空洞的场所或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可不能算是一个故事。
2、人物。若没有人物,哪能组成一个故事?
另外注意,人物有中心人物,线索人物,周旋人物和次要人物和临时事件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为什么会形成那种关系要好好地设定。因为人物的地位是很高的。
3、生活。人总要生活,若人没有了日常生活就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了。
4、要有突出的主题。主题有很多,如和平啦~理想啦~等等。主题就是形成这个故事的原由,所以要好好地选。
5、中心。
主题所围绕的就是中心。故事也是围绕着中心来发展的。例如,你选择了和平这个主题,那么中心就可以是通过战争来争取幸福和和平。或者通过爱的改造世界而得到和平。很多很多。
6、全故事最重要的一点,意义。若一个故事没有明确的意旨,就不算是故事。若一个故事的情节多好,没有一个另读者感动的意义,就不能算是一个故事了。
司马光官至宰相,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
放生青蛙
今天外公外婆叔叔阿姨们要来我家吃饭。一大早,我和妈妈去市场买菜,市场里有好多新鲜的青菜,活蹦乱跳的鱼和虾。走过一个个摊位,渐渐的我们手里提了不少菜蔬。
突然间,我看到了一个摊位前围着好多人,我和妈妈也挤了进去。“这么大冬天的,还有人在卖青蛙啊”“是啊,买回去图个新鲜”大伯大姨们正在谈论着,想买点回去招待客人。
“呱呱,呱呱”可怜的青蛙在袋子里叫唤着,好像在向我求救,我该怎么办呢?
妈妈好像也有点动心了,我拉拉妈妈的衣服,“妈妈,你是不是也想买青蛙呢?”妈妈笑着说:“青蛙可是很补的呢,而且外公最喜欢了,买去尝个鲜” , “可是青蛙是益虫,是保护庄稼的卫士。我们应该保护它。”妈妈说“傻孩子,那你说怎么办吧?”
我和妈妈商量了一下,妈妈假装跟那个人谈了起来,拖延时间。我呢,连忙跑到菜场门口,把管理员叔叔拉到了那儿,对管理员叔叔说:“那个人卖青蛙”就这样管理员叔叔把老板带走了。
我和妈妈高兴极了,抬起装青蛙的袋子,把青蛙放回了小河里。青蛙们扑通扑通跳进小河,看着它们远去的背影,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家风家训小故事
中国是礼仪之邦,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
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
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
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
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
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
之风!
每一个家庭都有淳朴的家风,
每一个家长都会以自己体悟出来的
处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
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
在孩子身上处
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可以说,家风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
智慧和处事方略的潜移默化。
记得小时候,每到节日,特别是春节,年三十,一家人在一起看
春节晚会,吃年夜饭,我父亲就开始给我们讲他小时候的事:他爸爸
(她的爷爷)是一个大家庭
20
多人,吃饭的时候,我爷爷先给我太
爷盛饭,太爷动筷了,他们才敢吃饭,我太爷就把好吃的给我爸吃一
口,这就体现了我们“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家风。每到节日,农
闲时节,
村里的有些人就聚在一起赌博,
父亲就告诫我禁止参与赌博,
赌博能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准吸菸:烟有百害,无一利,酒
少喝怡情,喝多伤身,我就养成了不吸菸不赌博,少饮酒的习惯。母
亲每天都讲:
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吃饭时不能说不吃或不想吃什
么什么菜,不剩饭,不浪费;尊老爱幼,不能顶撞父母,从小养成懂
礼貌的好孩子
;
不说谎话、不爱占小便宜,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父母身传言教的教导我们,
“和为贵、孝为先、勤为宝、俭为德”
“知
足常乐,待人以善” 这些至理名言今天正以“家训”的形式出现
在我们的生活中。
好的家风才能创造出好的家庭,
俗话说:
家和万事兴,
相互体谅、
相互宽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是家和的前提,在此基础上的家庭,
才是幸福美满的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会
稳定。
好的家风需要传承,
也需要总结,
不光要靠潜移默化还要作为教
育理念固化形成家训。
寒门家风好,少年早成才。作为平凡而普通的我们,要努力将前
辈的优良家风传承下来,让它成为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引领我
们健康成长。
无瑕之玉,可以为国器;孝悌之子,可以为国瑞。--宋·林逋《省心录》
不严不能成器。--清·曹雪芹《红楼梦》
人道之兴,必由夫妇。--《孔子集语·易者》
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宋·林逋《省心录》
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古今图书整合·家范典》
成家子,烘如宝,败家子,钱如草。--清·石天基《传家宝》
我今仅守读书业,汝勿轻捐少壮时。--宋·陆游《小儿入城》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着
人遗子孙以财,我遗子孙以清白。--《梁书·周舍徐勉传》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元·无名氏《渔樵记》
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遗产的人。--陶行知《怎样选书》
凡是不 爱已的人,实在欠缺做父亲的资格。--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有财无义,惟家之殃。--《古今图书整合·家范典》
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分之事,休专公共之利。--《古今图书整合·家范典》
为子孙作富贵计者,十败其九。--宋·林逋《省心录》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这些建构成一个家庭或家族独特的特色。我们稍加梳理,解读一下历史,不难发现,许多长盛不衰、地位显赫的家庭家族,度会有各自兴旺发达的秘诀——家训,又可称为家风,它贯穿于整个家庭或家族辉煌的始终。
我借了同学一本书,借期为六天,但是书时在太好看,所以,我想在拖上几天在还他;他同意了,不过,以后我不会在出现这种情况了!
‘伍’ 历史上着名的家风故事是什么
1、焦裕禄的家风
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留下的家风非常赞赏。2014年他到兰考考察的时候,连焦裕禄家过去的家风小故事都能娓娓道来。
焦裕禄一向反对不劳而获。所以,他留给后代的家风主要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让每一个孩子都靠自己的能力活着,有力气就靠力气活着,有才艺就靠才艺活着,不能搞特殊化。
在焦裕禄家风的影响下,他的子女都力争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老大焦守凤从开封市总工会退休,老二焦国庆从开封市地税局退休,老三焦守云从郑州科技情报研究所退休,老四焦守军从成都军区档案馆退休,老五焦跃进现任开封市政协主席,老六焦保钢于2013年病逝。
焦裕禄去世50多年来,所有普通人家遇到的生活难题,他的子女都遇到了。但是,无论过得好与不好,他的子女都一直守护好父亲的英名这是焦家儿女必须恪守的底线。
2、钱学森的家风
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市,其父钱均夫早年赴日本求学,1911年回国,曾担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钱学森从小天资聪颖,悟性极高,3岁时就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母亲章兰娟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而且计算能力与记忆力极强,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
上小学前,母亲在自己家中教钱学森读书、识字。母亲还常常教育他学习要勤力,不能懒惰。这让钱学森养成了一个每天早起的好习惯,他不用母亲催促,自己按时起床。早饭后,就开始跟母亲背诵古诗文。累了,就读一些儿童读物。下午,或者画画,或者练习毛笔字。每日如此,从不间断。
母亲还常常教给钱学森传统的中国文化。钱学森最爱听母亲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陆游仗剑去国、杜甫忧国忧民、诸葛亮忠于汉业,为辅佐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故事。每当听到这些故事时,钱学森都聚精汇神,心里对那些英雄崇敬不已。古人的高风亮节在钱学森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如果说母亲给钱学森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那么父亲钱均夫对钱学森思想品格的养成则起了至为关键的作用,钱学森自己就曾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在父亲的教育下,钱学森很小就立下了很大的志向,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一个自己向往的大英雄。他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善于思考,做任何事情都喜欢把它做到极致。
193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决定赴美学习,他渴望以自己的知识来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现状。临行时,母亲特意为他买了《老子》、《庄子》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母亲嘱咐他:“熟读这些书籍,可以对祖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摸到一些头绪。”母亲和父亲一样,还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观,都具体体现在它的历史中。因此,精读史学的人,往往是对祖国感情最深厚、最忠诚于祖国。”
告别在即,父亲钱均夫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郑重塞到儿子手里,转身离去。钱学森等到父亲的背影消失后,急忙打开纸条,上面写道:“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寥寥数言,即成训导,让钱学森铭记一生。
在美国留学后,虽然美国方面为钱学森提供了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物质待遇,但身在美国的钱学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始终没有忘记报效祖国的愿望。远在国内的母亲每次在给钱学森写信时,都提醒努力学习,好早日回国。钱学森始终把母亲的教诲牢记在心头。多年后,钱学森几经辗转,终于回到了祖国,投身于“两弹一星”的研究,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钱学森和妻子蒋英在有了儿子钱永刚后,也像父亲对待自己那样严格要求儿子。虽然钱家家境优渥,但儿子小的时候,还常常穿着带补丁的裤子,儿子七八岁时,钱学森还要求儿子每天每天早晚扫两遍楼前过道。这个习惯,钱永刚一直到现在还保留着。
在儿子钱永刚的记忆里,父母从来没有给自己上过政治课,也从来不会跟他说你要这样或者不要那样,而是用他们做人做事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孩子。
有一次,家里的炊事员很郑重地对钱永刚说:“你父亲是个有学问有文化的人。”钱永刚当时就说:“这还用你说,我当然知道了!”但炊事员接着解释的话却让钱永刚记住了一辈子:“你看你父亲每次下来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钱永刚从此也向父亲学习,至今保留着吃饭要穿戴整齐的习惯。
长大一些的时候,钱刚曾经问过母亲:“你和爸爸好像从来都没有管过我们兄妹。”妈妈很温和地说“你不是很聪明吗,你不是会看吗?”钱永刚一直铭记着此话,也是看着父亲母亲如何去做,来对照自己的日常行为,检讨自己。
1957年,钱学森回国后的第三年,他因撰写《工程控制论》,被授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钱学森为此拿到了1万元奖金。钱学森没有拿这些钱来改善条件,而是购买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5年后,他连本带息拿到约11000元。彼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刚创办,钱学森是近代力学系主任,他把钱捐给学校,希望用于购买教学用品。钱财身外之物,把它运用到有用的地方,这是钱刚对自己父亲最直观的记忆。
钱学森在家时,有空就看书。受家庭影响,钱永刚自幼也很爱读书。小学二年级时,识得几百个汉字的他,天天抱着字典读小说。家长会上,老师夸钱永刚好读书。蒋英听了很高兴,回头给儿子零花钱的时候,总是很痛快,有时甚至还多给一些。“她知道我不会乱花,所有的钱都拿来买书了。”
钱学森平日工作繁忙,并不检查钱永刚的读书情况。到了周末,才稍有空闲,晚饭后,他往沙发一坐,问钱永刚书看得如何。“我赶快让他看我做的标记。一个暑假读下来,加上他的解答,我就感到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事。这就是他对我读书的推动。”钱永刚说。
时间一久,钱永刚发现,父亲给他解答问题时,不像上课老师那样事无巨细。“每个问题,他就几句话,把关键讲好,你自己再去思考。”这让钱永刚也养成了善于思索的好习惯。
江南钱氏人才济济,代有名人。他们的老祖先吴越王钱镠留下的《钱氏家训》,传颂至今。其中一条写道:“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钱永刚认为,《钱氏家训》的核心是两点,一是“要有为”,二是“守底线”。“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家的家训,那应该就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了。”
“一个好的家风就像春风、春雨,你不觉得它在一件事上对你有多大影响,但随着时光流去,影响积累,就足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钱永刚说。
《钱氏家训》摘选: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中箴宜佩。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严以驭役,宽以恤民。
3、袁隆平的家风故事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
现任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名誉院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
2014年1月3日,袁隆平团队回应转基因水稻研究,尚未用于实践。挪威议员提名中国着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印度遗传学家和巴基斯坦人权活动家角逐201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袁隆平有三个孩子。一个学金融,一个学管理,小儿子学农,按说是遗传了他的事业。袁隆平对孩子的教育是“无所谓”,尊重孩子的选择,相信他们的奋斗。如今他们都是事业有成。在家风家教方面,袁隆平似乎选择“身教”大于“言传”的方式,用自己的奋斗的一生,为孩子树立了正确的榜样,使他们在“于无声处”得到最好的教育。从某中意义上说,这是最好的家风,更是永恒的家训。
袁隆平名言:追名求利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有些人没有干多少事就去争名夺利,得什么奖,发表什么文章,都要去争。有些老实人做了很多事反而没有在乎什么名利。我认为,把名利看淡泊一点,不要去争名夺利,心里就会好一些。
4、曾国潘的家风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风家训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以俭持家。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勤于治学。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
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
重视家教。曾国藩有3子5女,小女儿曾纪芬最长寿,活到91岁。1875年,曾纪芬嫁入湖南聂家。曾国藩规定,每个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200两银子,同时嫁妆中还有父亲亲手书写的功课单。曾国藩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实际上女儿做得比父亲期望的更好。
5、陶渊明家族的家教故事
陶母、陶侃以他们的言传身教成就了一个着名家族——浔阳陶氏,也造就了许多人才,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陶侃的曾孙陶渊明。
世人皆知陶渊明洒脱豁达,以“隐逸诗人”“田园诗派创始人”“不为五斗米折腰”和诗歌“篇篇有酒”等扬名,鲜为人知的是,陶渊明还十分注重教育子孙。
当年,陶渊明到彭泽当县令,家里劳动力缺乏。为此,他请了一名劳力,帮助儿子料理砍柴挑水之类的杂务,同时给儿子写了一封简短的家书:“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意思是说,每天的生活开销靠你一个人很难应付。现在我请一名劳力回家,让他帮你做些砍柴挑水的力气活。但他也是别人家父母养大的孩子,你要好好对待人家。
另一封家书《与子俨等疏》则告诫子孙要和睦,“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要重德修身,以圣贤为榜样,“虽不能尔,至心尚之”。
陶渊明这么重视兄弟和睦,同自己的亲身经历有关。陶渊明与两个堂弟仲德和敬远,以及同父异母的妹妹,即程氏妹,从小互相扶持,感情深厚。程氏妹去世后,他不仅立刻辞官奔丧,还写下了一篇感情真挚的《祭程氏妹文》,寄托自己的哀思。
陶母、陶侃、陶渊明等陶氏先祖的家教故事深深影响着陶氏后裔,也逐渐形成了系统的陶氏家训,共20条1300余字,包括诚修身、择交游、守廉洁、孝人子、正伦纪等内容。
陶氏家训的特色在于以“贤”和“廉”为精髓,把陶母、陶侃、陶渊明等人的思想精神转化为家规家训的具体内容。“不学刁诈之术,不交无益之朋”,继承了陶母结交贤友的主张;“修身不可不诚”“法度不可不守”,继承了陶母“廉洁奉公、谨守法度”的教导;“昔侃公为刺史时,尚惜分阴,则游惰辈,实不肖之尤”,则把陶侃珍惜光阴、勤勉努力的人生实践转化为对后世子孙的明确规劝。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天地悠悠,千年岁月倏忽而过,“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已然找寻不见,但浔阳陶氏先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经久流传。
‘陆’ 古代家风故事
1.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着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着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5.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 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家风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
家风,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对家族的传承,民族的发展都起到重要影响。
“家风”,一般指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
家风是家庭成员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约束其成员,又能促使家庭成员在一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发展。
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文学家潘岳的作品中。西晋文学家夏侯湛,将《诗经》中有目无文的六篇“笙诗”,补缀以成《周诗》,并给潘岳看。潘岳认为:这些诗篇不仅温文尔雅,而且可以看到孝悌的本性。为与友人唱和,潘岳因此写作了《家风诗》,自述家族风尚:“绾发绾发,发亦鬓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
靡专靡有,受之父母。鸣鹤匪和,析薪弗荷。隐忧孔疚,‘我’堂靡构。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在该诗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述自家家世,而是通过歌颂祖德、称美自己的家族传统以自我勉励。
家风词语和“士族”“世族”“势族”“大族”“世家大族”成为社会上的统治力量有关。无论是以宗族为根基、以武力为特征的地方豪族,还是以官宦为标志、以文化为特征的名家大姓,他们政治上累世贵显,经济上广占土地,文化上世传家学,垄断了全社会的主要资源。除了通过九品中正制和婚姻关系来维护门阀制度之外,自矜门户、标树家风,也是这一时期士族抵御皇权和寒人侵渔的手段。
两晋以后,这个词语渐次流行,尤其是在北朝,更是使用甚广。从它发轫之初,就往往和门风互用。由“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而言色恂恂,出于诚至,恭德慎行,为世师范,汉之万石家风、陈纪门法所不过也,诸子秀立,青紫盈庭,其积善之庆欤”(《魏书》卷五十八),“少而清虚寡欲,好学有家风”(《北齐书》卷四十二),“昶年十数岁,为《明堂赋》。虽优洽未足,而才制可观,见者咸曰有家风矣”(《周书》卷三十八),等等。
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藏有对传统的继承意义。例如,“齐有人焉,于斯为盛。其余文雅儒素,各禀家风。箕裘不坠,亦云美矣”(《南史》卷二十二)。这里的“禀”字,就生动地传达了下对上、后对前的承继接受。至于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以及“家风克嗣”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把家风世德作为最优先的题材。当时的大家族皆以“世守家风”为要务。
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也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映出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有的家风可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有的家风可能是狡诈刻薄、游荡为非、忿戾凶横。
正因为如此,对家风、门风或称誉或贬损,也就并存于历史文献中。如《魏书》卷三十八说:“刁氏世有荣禄,而门风不甚修洁,为时所鄙。”卷四十七也有:“及道将卒后,家风衰损,子孙多非法,帷薄混秽,为论者所鄙。”《隋书》卷四十九也说:“子实不才,崇基不构,干纪犯义,以坠家风,惜哉!”可见,即便是在传统社会,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也只有耕读、忠厚、清廉这样一些美好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