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前程往事 > 红军战士有哪些感人的故事有名

红军战士有哪些感人的故事有名

发布时间:2024-07-14 18:25:26

㈠ 红军长征的感人故事

1、一袋干粮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

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2、半碗青稞面

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红军战士只有可怜的一点青稞面做干粮。周恩来副主席和战士们一样,绝不多吃一点青稞面,还教育战士们,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别爱惜粮食。

战士们听了他的话,都把仅有的青稞面装在粮袋里,拴在腰上。 青稞面越来越少了,战士们只能用一点青稞面掺在野菜里煮汤喝。战士吴开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经饿了两天。周副主席知道后。

就让警卫员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给吴开生两碗。他看着吴开生蜡黄的脸,语重心长的说:“这是革命呀!”吴开生流着眼泪说:“我只要有一口气,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

这天晚上又是狂风暴雨,用被单做成的帐篷自然挡不住风雨的袭击。战士们都淋成了落汤鸡。周副主席命令战士们都到他作为办公室的帐篷里去休息。大家怕影响他工作,都不肯去。

他冒这大雨亲自来了,说:“你们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话像火烤暖了战士们的心。这样走了几天,草原仍然无边无际。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军马也杀掉吃了。

战士们只好烧皮带吃,甚至把随身带的纸张咽下去充饥,红军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周副主席命令把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给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么呢?”警卫员急了。

周副主席两只大眼睛放出了严峻的光芒,清瘦的脸上肌肉抖动着,“有同志们活着,就有我。只要多留一个战士的生命,就给革命事业增加一份力量,拿出来分掉!”

这掺上一点青稞面的热水,分到战士们的手中。战士们流泪了,这不足半碗的青稞面,是周副主席的心意和生命啊!战士们又上路了,在茫茫的草地上。行进着摧不垮的钢铁红军。

3、魂驻小红桥

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春 地点:甘南。出征的队伍绵亘十几里,风萧马嘶秋冷,红军将士们行色悲壮。每次突破敌人的封锁线,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战斗队减员严重,而担架队却越来越长,任务也随之越来越艰巨。一个清瘦干练的姑娘穿梭在队伍里,像踩着风火轮似的,跑前跑后,安排抬担架的、照顾负伤的。

这是她的职责,她是担架队队长。据说她是自己从家里跑出来参加红军的,英子这个名字也是当兵后她自己取的。20岁的她,已参加红军4年、入党3年。

麻利、果断、机智、勇敢的作风常让人忘了她是个姑娘。因此在长征前她受领了队长一职。临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权力,而是用性命兑现所有的责任。困难、问题、危险,接踵而来。

担架不够用,伤员有增无减!有的担架员受伤了,雇来的民工逃跑了。十几个担架被扔在路上,重伤员血污模糊地躺着,较轻一点的伤员发出阵阵痛苦的呻吟。触目的情景让她心如刀绞。

血直往头上冲。年轻的队长杏眼瞪圆,咬着嘴唇,狠狠地说:“背也要背着走!”她对担架员的任务进行了分配,尽力找回逃走的民工,尽量安顿好每个伤员。可安排到最后。

再也匀不出担架和人来抬一个伤势严重、生命垂危的小战士了。看着前方的路,看着奄奄一息的小战士,英子决定背着他走。队员们反对,劝她留下这个伤员。

因为矮小、单薄的她看上去实在不堪重负,而且这个伤员伤势太重。可英子看着四周的荒山野岭,说:“丢下他,不就等于让他死嘛。决不能!”于是,再没有多说什么。

她背着他在崎岖泥泞的路上,迈开了沉重的步子……伤员的手无力地搭在她的肩上,微弱地声音说:“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充耳不闻,薄薄的嘴唇坚强地抿起。

是奇迹吗?弱小的她,背着比她高、比她重的战士,翻山越岭,竟然走过了许多路程。而受伤的战士,也顽强地抗争着,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居然开始好转!一路辛苦,一路历险,一路化险为夷。

担架队艰难而曲折地前进着。而英子却越来越瘦,她总是将少得可怜的食物分给担架员和伤员;她也越来越弱,她总是将金贵的盐和水送进战友的嘴里……队伍来到山里的一座小桥时。

仿佛春天正好等在这里,娇嫩的小花与新绿扑面而来。劳顿不堪的战士们愣了一下,然后,都恍然大悟似地停下脚步,深呼吸……那个重伤的战士已经可以拄着棍子走了。

也许是受了这美景的鼓励,他走到英子队长面前,说:“队长,我要编个花环给你!”英子笑了,那开心而生动的笑脸让人想起她也只是个孩子,她点点头回答:“嗯,好。”

可接着又故意板起脸说:“但是,你现在还需要休息。”这是她一生中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为了给伤员舀水喝,她坠到了桥下的河水里。

4、红军鞋

我们来到大雪山下。当地的老百姓把大雪山叫做“神山”,意思是说除了“神仙”,就连鸟也飞不过去。还有的说,有一年天旱,人们抬着菩萨上山求雨,事先没有吃斋。

“神仙”一怒,把人都扣下了,一个也没下来。我们不信什么“神仙”,但也感到大雪山有点神秘可怕。毛主席知道了这情况,教育大家说:“神山”不可怕,红军应该有志气。

和“神仙”比一比,一定要翻过山去。这些话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军团首长也向我们讲明了雪山的情况。出发前,上级规定每人要准备两双鞋,把脚保护好,而且特别强调要认真执行。

我除了脚上的烂草鞋,就剩一双拴在皮带上的“量天尺”了。我把它解下来,用手掂量着,心头涌起很多感想。一首在江西中央根据地流行的山歌在耳旁萦绕着。

送得哥哥前线去,做双鞋子赠送你。鞋上绣了七个字:红色政权万万岁。想起这首山歌,也就想到我们离开老根据地时的情形。那时候,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十分难过。

舍不得离开那里的亲如骨肉的人民群众。老乡们的心情也和我们一样,知道我们要出发,清早就抬着各种慰劳品来送别。一位老大爷拉着我的手,把一双“红军鞋”塞给我。

这是双非常结实的布鞋,鞋帮上绣着“慰劳红军战士”“杀寇立功”的字句。他嘴角抽动了半天才说:“孩子,带上这双鞋吧!这鞋一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

地再广,山再高,你们也能把它“量”完。”我看着老大爷,看着手里的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从那以后,这双鞋就挂在我的腰间,成为我最好的伙伴。

5、年龄最小的11岁女红军

在红军女战士队伍中,有一位年仅11岁的小姑娘,只见她身背一条线毯、腰别一把横笛,手拄一根木棍,一路歌唱、吹奏为大家鼓劲,她就是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

王新兰,1924年出生于四川宣汉一个富裕家庭,她的叔叔王维舟是着名的中共早期党员。在叔叔的影响下,王新兰的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先后加入共产党。

王新兰7岁时,因为人小,不易引起白匪注意,党组织常让她传递秘密文件。1933年红四军入四川,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他任军长。

当时王新兰只有9岁,虽然年幼,但在家人的熏陶下,也领悟了不少革命道理。红军要长征了,家里只留下王新兰和多病的母亲。看到王新兰终日如坐针毡的样子。

15岁的姐姐、红军女战士王新国看出了妹妹的心事,知道她希望跟着红军一起走。于是,在姐姐王新国的鼓励下,王新兰鼓足勇气报名参加红军。

深明大义的母亲对此感到特别欣慰,只是担心王新兰年龄太小,红军不收。时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徐立清接待了她们。当他见到王新兰扎着两个羊角辫、个头还没有步枪高时。

便微笑着问:“你这么小能干什么?”王新兰惟恐红军首长把自己看小了,便大着嗓门说:“我什么都能干!”徐主任见她率真的样子,哈哈大笑:“哦?什么都能干?那就说说你能干些什么。”

“好!”听首长话有松口,王新兰的劲头更足了:“我会写字,会跳舞,会吹奏,还会唱歌!”说着她还用手在地下写了几个字让徐立清看。

这时,姐姐王新国也在旁边帮腔:“首长,您就收下我妹妹吧!您别看她年龄小,可她已经为党工作好几年了。”她如数家珍般把王新兰几年来为党传递情报的事讲给徐立清。

徐立清一边听,一边连连点头:“嗯,不错,不错。”专心听王新国说完,徐立清转而对王新兰说:“小妹妹,不是红军不要你,只是你的年龄太小了……”

一听又没希望了,王新兰发起了小孩脾气:“小?小怎么了?哪个天生会打仗,还不是一点点学起来的。我虽然年龄小,可学东西还快呢!”

看王新兰参军的决心很大,徐立清最终同意了:“好吧,那你明天就过来吧!”王新兰当即兴奋得跳了起来。随着一声“是”,王新兰拉着姐姐就往外跑。

徐立清突然想起了什么,对着她们喊:“你妈妈同意吗?”“早就同意啦!”一句愉快的回答从门外飘了进来。几兄妹把母亲托付给地方苏维埃组织后,第二天一大早,王新兰就到红四军报到了。

王新国被分配到红四军政治部宣传委员会工作,王新兰则安排在委员会下属的宣传队当宣传员。一到宣传队,姊妹俩就开始编演节目、书写标语。长征路上,王新兰和战友一起穿山越岭。

爬冰卧雪,无论吃多少苦,受多大罪,从不叫苦叫累,也从不掉队。不过,王新兰确实太小了,爬雪山,她是靠拉着马尾巴才攀上去的。过草地,她有些时候也不得不趴在红军大哥哥的肩膀上。

尽管这样,王新兰只要有机会,就会立在风口、站在路边,为战友们送歌献舞,加油鼓劲。小红军王新兰愣是用稚嫩的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随同大部队胜利到达陕北。

㈡ 红军25000里长征中有多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如什么什么什么

1、断肠就义红军师长

1934 年12 月初,中央红军突破敌军三道封锁线后,在湘江进行了一次惨烈的血战。红军伤亡很大,由出发前的8.6万人锐减至3万。在这场战斗中,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负责掩护中央机关转移。主力红军西渡湘江后。

敌军切断了他们的通道,全体官兵血战数日,与敌人拼尽弹药。最后,除少数红军突出重围外,6000名将士几乎全部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江面。至今,当地还有“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中央红军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带领的百余名官兵在突围中因寡不敌众全部阵亡,他本人腹部受重伤,不幸被捕。

在被敌军抬往县城的路上,他从昏迷中醒来,乘敌不备,用手伸进腹部伤口,绞断了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 岁,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用生命诠释了理想和信念。

2、贺子珍舍身救伤员

贺子珍是毛泽东的妻子。长征开始时,她已怀有身孕。1935年4月的一天,贺子珍随干部休养连在黔西盘县境内隐蔽休息时,突然遭到国民党飞机的袭击。一个担架员被炸死,伤员暴露在田地里,敌机又一次俯冲下来。

在这危急关头,产后虚弱的贺子珍立即冲过去扑在伤员身上,用自己的躯体掩护着伤员。伤员得救了,贺子珍却倒在血泊中,她身上嵌入了17块弹片。当时医疗条件很差,只得把表层的弹片取出,有些深入体内的弹片伴随了她一生。

部队又要出发了,贺子珍为了不拖累大家,影响部队行军,主动要求留下来。毛泽东和战友们坚决反对。在战友们的帮助下,她继续随部队长征。贺子珍这种舍生忘死救伤员,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激励着战士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走向最后的胜利。

3、一封血信

1935年2月,红三军团与敌军为争夺娄山关展开了激战。军团长彭德怀十分焦急,因为不拿下娄山关,红军大部队就有被围歼的可能。突然,军团宣传队长钟明彪发现,敌人阵地里跑过来一个人,他一手捂着肚子,一边往山上招手。钟明彪立即冲出掩体,跑去接应。

跑近一看,原来是半年前刚入伍的小战士。他的衣服已被鲜血染红,肠子流了出来。见到钟明彪后吃力地喊着:“十团已冲上主峰,又被敌人压下来,快派部队增援!”钟明彪想给他包扎,他说:“别管我,快去报告!”钟明彪只好飞速跑回指挥所汇报。

彭德怀立即命令干部团增援,一鼓作气拿下了娄山关。后来,钟明彪和战友们沿着一条血路,在一棵大树下,找到了已经牺牲的小战士。大家忍着眼泪掩埋了小战士,悲痛万分地踏上新的征程。

4、毛主席爱兵如子让担架

长征初期,毛泽东大病初愈,组织上给他制作了一副担架,配备了坐骑。但他很少用担架,不是让给生病的警卫员,就是让给冻脚的小战士。

坐骑更是秘书、警卫、勤杂人员轮流使用。渡赤水河时,警卫员黄泽九因肚子痛掉队了。毛泽东马上将担架留给他,自己和战士们夜行军走了100里山路。尽管很疲劳,他们一路上还给战士们讲笑话,鼓舞大家。

一天,红军来到雪山脚下,机要秘书黄有凤又突然得了疟疾,打摆子发高烧。毛泽东亲自找卫生员给他服药治疗,又让他躺在担架上,一再鼓励他要坚持下去。

可毛泽东自己却拄着拐棍,迎着刺骨的寒风,一步一滑地向着雪山走去。黄有凤躺在暖暖的担架上,望着毛泽东那举步维艰的身影,感动得热泪盈眶。长征中,红军将领们像这样爱兵如子的动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5、彭德怀宰杀坐骑救急

1935年8月,红三军团在过草地时,由于连续长途行军作战,干部战士都十分疲惫。因为缺粮,他们只能靠吃野菜草根充饥。此时,军团长彭德怀决定把仅有的六匹骡子全部杀掉,以解燃眉之急。身边的警卫员和饲养员一听要宰杀全部骡子,包括彭德怀的坐骑大黑骡子后,都不同意。

这头大黑骡子在长征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一路上,它不是驮着粮食、器材,就是驮着伤病员。过湘江时,许多不会游泳的战士就是它一次次地运过江去的;过雪山时,一些疲劳过度奄奄一息的战士,也是靠它翻越了雪山。

彭德怀耐心地做大家的思想工作:“不杀它们,部队靠什么走出草地?人比牲口更重要!”最后,骡子全部杀掉了,军团部只留下了一些杂碎,其余都留给了后面的部队,这些肉不知救了多少红军战士,使部队渡过了难关。

㈢ 长征中有过哪些感人的事件

1、一袋干粮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

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2、半碗青稞面

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红军战士只有可怜的一点青稞面做干粮。周恩来副主席和战士们一样,绝不多吃一点青稞面,还教育战士们,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别爱惜粮食。

战士们听了他的话,都把仅有的青稞面装在粮袋里,拴在腰上。 青稞面越来越少了,战士们只能用一点青稞面掺在野菜里煮汤喝。战士吴开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经饿了两天。周副主席知道后。

就让警卫员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给吴开生两碗。他看着吴开生蜡黄的脸,语重心长的说:“这是革命呀!”吴开生流着眼泪说:“我只要有一口气,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

这天晚上又是狂风暴雨,用被单做成的帐篷自然挡不住风雨的袭击。战士们都淋成了落汤鸡。周副主席命令战士们都到他作为办公室的帐篷里去休息。大家怕影响他工作,都不肯去。

他冒这大雨亲自来了,说:“你们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话像火烤暖了战士们的心。这样走了几天,草原仍然无边无际。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军马也杀掉吃了。

战士们只好烧皮带吃,甚至把随身带的纸张咽下去充饥,红军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周副主席命令把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给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么呢?”警卫员急了。

周副主席两只大眼睛放出了严峻的光芒,清瘦的脸上肌肉抖动着,“有同志们活着,就有我。只要多留一个战士的生命,就给革命事业增加一份力量,拿出来分掉!”

这掺上一点青稞面的热水,分到战士们的手中。战士们流泪了,这不足半碗的青稞面,是周副主席的心意和生命啊!战士们又上路了,在茫茫的草地上。行进着摧不垮的钢铁红军。

3、魂驻小红桥

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春 地点:甘南。出征的队伍绵亘十几里,风萧马嘶秋冷,红军将士们行色悲壮。每次突破敌人的封锁线,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战斗队减员严重,而担架队却越来越长,任务也随之越来越艰巨。一个清瘦干练的姑娘穿梭在队伍里,像踩着风火轮似的,跑前跑后,安排抬担架的、照顾负伤的。

这是她的职责,她是担架队队长。据说她是自己从家里跑出来参加红军的,英子这个名字也是当兵后她自己取的。20岁的她,已参加红军4年、入党3年。

麻利、果断、机智、勇敢的作风常让人忘了她是个姑娘。因此在长征前她受领了队长一职。临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权力,而是用性命兑现所有的责任。困难、问题、危险,接踵而来。

担架不够用,伤员有增无减!有的担架员受伤了,雇来的民工逃跑了。十几个担架被扔在路上,重伤员血污模糊地躺着,较轻一点的伤员发出阵阵痛苦的呻吟。触目的情景让她心如刀绞。

血直往头上冲。年轻的队长杏眼瞪圆,咬着嘴唇,狠狠地说:“背也要背着走!”她对担架员的任务进行了分配,尽力找回逃走的民工,尽量安顿好每个伤员。可安排到最后。

再也匀不出担架和人来抬一个伤势严重、生命垂危的小战士了。看着前方的路,看着奄奄一息的小战士,英子决定背着他走。队员们反对,劝她留下这个伤员。

因为矮小、单薄的她看上去实在不堪重负,而且这个伤员伤势太重。可英子看着四周的荒山野岭,说:“丢下他,不就等于让他死嘛。决不能!”于是,再没有多说什么。

她背着他在崎岖泥泞的路上,迈开了沉重的步子……伤员的手无力地搭在她的肩上,微弱地声音说:“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充耳不闻,薄薄的嘴唇坚强地抿起。

是奇迹吗?弱小的她,背着比她高、比她重的战士,翻山越岭,竟然走过了许多路程。而受伤的战士,也顽强地抗争着,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居然开始好转!一路辛苦,一路历险,一路化险为夷。

担架队艰难而曲折地前进着。而英子却越来越瘦,她总是将少得可怜的食物分给担架员和伤员;她也越来越弱,她总是将金贵的盐和水送进战友的嘴里……队伍来到山里的一座小桥时。

仿佛春天正好等在这里,娇嫩的小花与新绿扑面而来。劳顿不堪的战士们愣了一下,然后,都恍然大悟似地停下脚步,深呼吸……那个重伤的战士已经可以拄着棍子走了。

也许是受了这美景的鼓励,他走到英子队长面前,说:“队长,我要编个花环给你!”英子笑了,那开心而生动的笑脸让人想起她也只是个孩子,她点点头回答:“嗯,好。”

可接着又故意板起脸说:“但是,你现在还需要休息。”这是她一生中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为了给伤员舀水喝,她坠到了桥下的河水里。

4、红军鞋

我们来到大雪山下。当地的老百姓把大雪山叫做“神山”,意思是说除了“神仙”,就连鸟也飞不过去。还有的说,有一年天旱,人们抬着菩萨上山求雨,事先没有吃斋。

“神仙”一怒,把人都扣下了,一个也没下来。我们不信什么“神仙”,但也感到大雪山有点神秘可怕。毛主席知道了这情况,教育大家说:“神山”不可怕,红军应该有志气。

和“神仙”比一比,一定要翻过山去。这些话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军团首长也向我们讲明了雪山的情况。出发前,上级规定每人要准备两双鞋,把脚保护好,而且特别强调要认真执行。

我除了脚上的烂草鞋,就剩一双拴在皮带上的“量天尺”了。我把它解下来,用手掂量着,心头涌起很多感想。一首在江西中央根据地流行的山歌在耳旁萦绕着。

送得哥哥前线去,做双鞋子赠送你。鞋上绣了七个字:红色政权万万岁。想起这首山歌,也就想到我们离开老根据地时的情形。那时候,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十分难过。

舍不得离开那里的亲如骨肉的人民群众。老乡们的心情也和我们一样,知道我们要出发,清早就抬着各种慰劳品来送别。一位老大爷拉着我的手,把一双“红军鞋”塞给我。

这是双非常结实的布鞋,鞋帮上绣着“慰劳红军战士”“杀寇立功”的字句。他嘴角抽动了半天才说:“孩子,带上这双鞋吧!这鞋一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

地再广,山再高,你们也能把它“量”完。”我看着老大爷,看着手里的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从那以后,这双鞋就挂在我的腰间,成为我最好的伙伴。

5、年龄最小的11岁女红军

在红军女战士队伍中,有一位年仅11岁的小姑娘,只见她身背一条线毯、腰别一把横笛,手拄一根木棍,一路歌唱、吹奏为大家鼓劲,她就是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

王新兰,1924年出生于四川宣汉一个富裕家庭,她的叔叔王维舟是着名的中共早期党员。在叔叔的影响下,王新兰的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先后加入共产党。

王新兰7岁时,因为人小,不易引起白匪注意,党组织常让她传递秘密文件。1933年红四军入四川,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他任军长。

当时王新兰只有9岁,虽然年幼,但在家人的熏陶下,也领悟了不少革命道理。红军要长征了,家里只留下王新兰和多病的母亲。看到王新兰终日如坐针毡的样子。

15岁的姐姐、红军女战士王新国看出了妹妹的心事,知道她希望跟着红军一起走。于是,在姐姐王新国的鼓励下,王新兰鼓足勇气报名参加红军。

深明大义的母亲对此感到特别欣慰,只是担心王新兰年龄太小,红军不收。时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徐立清接待了她们。当他见到王新兰扎着两个羊角辫、个头还没有步枪高时。

便微笑着问:“你这么小能干什么?”王新兰惟恐红军首长把自己看小了,便大着嗓门说:“我什么都能干!”徐主任见她率真的样子,哈哈大笑:“哦?什么都能干?那就说说你能干些什么。”

“好!”听首长话有松口,王新兰的劲头更足了:“我会写字,会跳舞,会吹奏,还会唱歌!”说着她还用手在地下写了几个字让徐立清看。

这时,姐姐王新国也在旁边帮腔:“首长,您就收下我妹妹吧!您别看她年龄小,可她已经为党工作好几年了。”她如数家珍般把王新兰几年来为党传递情报的事讲给徐立清。

徐立清一边听,一边连连点头:“嗯,不错,不错。”专心听王新国说完,徐立清转而对王新兰说:“小妹妹,不是红军不要你,只是你的年龄太小了……”

一听又没希望了,王新兰发起了小孩脾气:“小?小怎么了?哪个天生会打仗,还不是一点点学起来的。我虽然年龄小,可学东西还快呢!”

看王新兰参军的决心很大,徐立清最终同意了:“好吧,那你明天就过来吧!”王新兰当即兴奋得跳了起来。随着一声“是”,王新兰拉着姐姐就往外跑。

徐立清突然想起了什么,对着她们喊:“你妈妈同意吗?”“早就同意啦!”一句愉快的回答从门外飘了进来。几兄妹把母亲托付给地方苏维埃组织后,第二天一大早,王新兰就到红四军报到了。

王新国被分配到红四军政治部宣传委员会工作,王新兰则安排在委员会下属的宣传队当宣传员。一到宣传队,姊妹俩就开始编演节目、书写标语。长征路上,王新兰和战友一起穿山越岭。

爬冰卧雪,无论吃多少苦,受多大罪,从不叫苦叫累,也从不掉队。不过,王新兰确实太小了,爬雪山,她是靠拉着马尾巴才攀上去的。过草地,她有些时候也不得不趴在红军大哥哥的肩膀上。

尽管这样,王新兰只要有机会,就会立在风口、站在路边,为战友们送歌献舞,加油鼓劲。小红军王新兰愣是用稚嫩的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随同大部队胜利到达陕北。

㈣ 长征中有哪些感人故事

1、哑巴排长。

红军在翻越雪山途中,一位因伤致哑的排长负责团给养队的工作。为了给雪山上的部队送粮,他背着一百多斤粮食,顶风冒雪向上进发,可数日不见归队。

战友们焦急地上山寻找,在半山腰发现了“哑巴排长”,他趴在洁白的雪上,沉重的粮食压在身上,右手使劲地向前伸出,手指深深地抠在冰雪里,身体保持着向上爬行的姿势,怀里还揣着两个没舍得吃的山芋。

2、女战士小董。

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

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阅读全文

与红军战士有哪些感人的故事有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规范经济行为的法律有哪些内容 浏览:697
情缘和姻缘哪个是爱情 浏览:170
武汉海王的故事是什么梗 浏览:57
岱山健康码怎么搞 浏览:404
什么样的女人对婚姻不靠谱 浏览:84
有关尊师的故事有哪些 浏览:465
近亲撤销婚姻需要提供哪些材料 浏览:674
怎么看待中国人的婚姻变动 浏览:741
苦瓜和什么榨汁健康 浏览:680
为什么有那么多坏人过得很幸福 浏览:200
事业和家庭怎么做 浏览:10
光彩事业是什么事业 浏览:48
经济学家郎闲平是哪里人 浏览:805
小故事翻译过来用英文怎么说 浏览:464
经济增长到什么程度 浏览:847
如何检验家庭幸福 浏览:620
婚姻合同公证怎么收费 浏览:697
广州健康通审核排队要多久啊 浏览:128
江南幸福里房价多少 浏览:349
欧洲哪些国家经济发展 浏览: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