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前程往事 > 艺术的故事买哪个写的

艺术的故事买哪个写的

发布时间:2024-05-27 11:11:32

Ⅰ 关于艺术的故事

达·芬奇从小被父亲送到好友,着名画家和雕塑家韦罗基奥的作坊当学徒。
达·芬奇来到作坊以后,老师韦罗基奥就拿来一个鸡蛋让他画。达·芬奇很快就画了几张,可是老师让他继续画,一连几天都是如此。达·芬奇终于不耐烦了,认为老师小瞧了他,让他画这么简单的鸡蛋。老师看出了他的心思,意味深长地说:“这个蛋可不简单,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蛋,即使是同一个蛋,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光线不同,它的形状也不一样啊。”
达·芬奇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是为了培养他观察事物和把握形象的能力呀!从此以后,他废寝忘食地训练绘画基本功,学习各类艺术与科学知识,为他以后在绘画和其它方面取得卓着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Ⅱ 如何阅读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知乎用户
姚逸凡

一、《艺术的故事》是本好书,百年难得一遇,上帝赐予艺术史门外汉的礼物。

二、《艺术的故事》是理论性论述着作,贡布里希帮我们提供了一套观看艺术史的方法。这套方法有几个要点:
艺术的目标
“所见与所知”,这是艺术的故事的主线,帮助理解艺术家的艺术目标。
“立体性与图案性的矛盾”,帮助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艺术家的社会地位演变
三、配合阅读:
一定要用范景中教授所作《<艺术的故事>笺注》这本书配合阅读,书中从学术角度展开了许多概念,提供了许多资料,对理解原着大有裨益。此书包括下文范景中教授的讲座原稿。

贡布里希受到卡尔·波普尔的哲学影响,波普尔的着作可以配合阅读。
艺术史与世界史、哲学史、音乐史相互连结,比如德拉克洛瓦与肖邦、乔治·桑,左拉与塞尚,极有趣。对年代的把握需要有一定的欧洲史基础,推荐阅读《欧洲文明十五讲 》陈乐民,《西洋史》陈衡哲 。

四、为什么要读艺术史?
海明威说自己饥肠辘辘的时候就去卢森堡博物馆看马奈、莫奈、塞尚……用那些画和雕塑充饥自己的灵魂。如果实在太饿,他就信步走到花园路27号的斯泰因小姐家去蹭点吃的以及喝一些用“紫李、黄李或野覆盆子经过自然蒸馏而成的甜酒”。曾经是“巴漂”(漂在巴黎)的海明威也有着和现在的“北漂”青年一样的落寞。

每一个作家“贫困写作”的泅渡方式都不同。海明威是用巴黎的艺术、音乐和展览喂饱自己,J.K.罗琳则是看到身边刚出生不久的女儿产生奋斗的动力。无论是海明威20年代的巴黎,还是罗琳90年代的爱丁堡,或是鲁迅20年代的四合院、张爱玲三四十年代的战后香港,当写作的灵魂物质上拮据,他们在精神上就愈见丰盛。作家总是尽自己最大可能去体验这个世界、感知这个世界、描写这个世界。多年后,当所有的物质都被白骨湮没,似乎只有他们的精神才得永存。

via J.K.罗琳的新书和贫困写作现象

五、最后提供我对范景中先生讲座的分析阅读笔记,提纲挈领,挂一漏万。

《艺术的故事》的讲述者
范景中教授于2009年10月为纪念贡布里希一百年周年诞辰所作的讲座
一、艺术的观念
“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是以爱好愈笃,近于成癖。” ~张彦远,九世纪中叶,中国第一位美术史家。把画看得如此重要,只得把生命和时间花费在它上面,否则就觉得此生难熬,这是一个惊人的观念。
“杜甫诗谓薛少保‘惜哉功名迕,但见书画传’,甫老儒,汲汲于功名,岂不知固有时命,殆是平生寂寥所慕。嗟乎五王之功业,寻为女子笑;而少保之笔精墨妙摹印亦广,石泐则重刻,绢破则重补,又假以行者,何可数也。然则才子鉴士宝钿瑞锦、缫袭数十以为珍玩。回视五王之炜炜,皆糠秕埃坷,奚足道哉!虽孺子知其不逮少保远甚明白。”《画史》米芾
”故中国数千年美术精技,一出旋废,后人或且不能再传其法。若宋偃师之演剧木人,公输、墨翟之天上斗鸢,张衡之地动仪,诸葛之木牛流马,南齐祖冲之之轮船,隋炀之图书馆能开门掩门、开帐垂帐之金人,宇文恺之行城,元顺帝之钟表,皆不能传于后,至使欧美今以工艺盛强于地球。此则我国人不知崇敬英雄,不知保存古物之大罪也。然不知崇敬英雄,不知保存古物,则真野蛮人之行,而我国人乃不幸有之。“
“吾游苏格兰时,自创汽机之瓦特,创生物学之达尔文,及诸诗人、文人、乐人、机器人诸遗宅,马夫扬鞭,皆能指而告我,各国皆然。其崇敬英哲,虽最鄙下人,皆能如是,而穷乡皆能行之。中国人非不好古,然自一二名士外,则鲜能知之。其趋时风或好言适用者,则扫除一切,此所以中国之古物荡然也。夫不知西人者,以为西人专讲应用之学者也,而不知其好古而重遗物,遍及小民,乃百倍于我国。”
”夫天下固有以无用为有用者矣。虚空,至无用也。而一室之中,若无虚空,则不能旋转。然则无用之虚空,之为用多矣。凡小人徒见其浅,而君子能虑其远。古物虽无用也,而令人发思古之幽情,兴不朽之大志,观感鼓动,有莫知其然而然者⋯⋯“
~康有为是第一个真正的中西美术比较者,他表明了艺术史对一个文明多么至关重要。
“邦堆翁庙(万神殿)二千年,画着名王棺并肩。叹甚意人尊艺术, 此风中土甚惭焉”《欧洲十一国游记》
文艺复兴之前,西方的艺术家只是工匠,从文艺复兴开始,意大利已经开始把艺术家看得如此重要,甚至可以与国王比肩而葬。到了十八世纪,欧洲掀起了一场Grand Tour运动,简单地说,艺术是任何一个绅士的必修课,要做一个真正的绅士,就必须到意大利,到罗马去接受艺术的教育,这种艺术的教育在德语国家几乎成为宗教。
as E. P. Thompson stated, “ruling-class control in the 18th century was located primarily in a cultural hegemony, and only secondarily in an expression of economic or physical (military) power.” via Wikipedia

二、贡布里希生平2.1Bilng/人文教育/修养/科学和艺术的宗教
父亲是律师,母亲是钢琴家,两位姐姐一位是小提琴家,一位也是律师。他们的精神依托不是神的宗教而是科学和艺术的宗教。
一个人不应当虚度一天的时光,他至少应当听一曲好歌,读一首好诗,看一幅好画——如果可能的话——至少说几句通达的话。~歌德
2.2 音乐
对绝大多数维也纳人来说音乐无疑是最重要的;演奏古典乐曲在精神上和信仰上都近乎宗教仪式。我当时在这种信仰中长大的,它认为伟大的音乐展示了更高的价值观。~贡布里希
2.3 文学
他读过《荷马史诗》《摩诃婆罗多》《水浒传》《二度梅》《玉娇梨》等,德国文学则谙熟歌德、席勒、莱辛,莎士比亚的诗句他也脱口而出。
2.4 美术史背景
简单而言,美术史的研究大致经过如下几个阶段,从文艺复兴到18世纪,主要由画家和美术爱好者撰写,如瓦萨里的《名人传》。19世纪出现了新的美术史家他们一方面查找文献和档案中记载的艺术家传记,一方面纪录教堂、宫殿和博物馆收藏的作品。到了19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把艺术史的重心集中在风格史上,例如李格尔和沃尔夫林。但在贡布里希求学时代,一些新的观念已经引人注目,美术史不再被看成仅仅是由艺术构造的历史,它也把美术史与历史的其他分支,例如政治史、文学史、宗教史、哲学史联系起来。这种新观念主要兴起于汉堡的瓦尔堡学派。但在维也纳什么关心的仍是风格问题。而维也纳学派的抱负,就是要对风格的变化做出科学的解释。

在学术领域,贡布里希通过《艺术与错觉》奠定了他思想家的地位,波德罗说:40年来,它一直是艺术哲学和艺术批评讨论中心。他的影响不限于美术史、美学和知觉心理学,也对研究莎士比亚、研究地图和研究科学哲学的学者产生影响,他在英国被授予爵士勋位,在世界各地获得过多种殊荣。

三、《艺术的故事》

3.1语言平易、结构完整、凭记忆写成,一气呵成
这本书的魅力何在,我想除了它的语言平易之外,简单地说,就是它的结构之美。它相当清晰,相当完整…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有一气呵成之感。又像读一部小说,因为它似乎隐藏着一条线索,连带着情节而层层展开,不像一般的史书,让人有豆腐块堆聚之感。也许这与贡氏的写作速度有关,那是他在经历了流年的战时监听工作后,想考验一下自己还记得多少美术史,只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几乎是凭借记忆写成的。
《<艺术的故事>笺注》
大师总是这样的记忆超群,幼学扎实。贡布里希凭记忆写艺术史,木心凭记忆写文学回忆录。让后人唏嘘不已。

3.2 贡布里希美术史观大致要点

3.2.1艺术品形式分析方法上的创见

3.2.1.1 艺术变化的知觉论[the perceptual theory of artistic change]
艺术变化建立在知觉心理学的基础上,人类的知觉有个体差异,每个画家看到的世界不同,因而画出的画面也不同。此理论能解释为何有风格的差别,但是不能解释为何艺术有一条清晰连贯的历史。

3.2.1.2 艺术变化的技术论[the technological theory of artistic change]
艺术的进步建立在绘画技术的基础上。艺术的发展有赖于再现技艺的发展,新的材料和技术使得画家能够更加逼真地描摹真实的景象。此理论能够解释艺术何以有一条清晰连贯的历史,但是不能解释为何我们还能够欣赏古老的艺术品,以及为何现代艺术并不是以写实为目标。

3.2.1.3 “所见和所知”理论[seeing and knowing]
所知,是知道事物实际的样子,我们知道一个人有一个鼻子两个眼睛一张嘴;所见,是描摹事物在特定角度所展现的样子,我们在侧面观察一个人的时候不总是能同时看到两个眼睛。
从古至今,所有艺术家总是在所知与所见之间做出妥协和选择,有时艺术家重视的不是美,而是需要把所有要素尽可能清楚完整地呈现出来,这个时候他们更像是在用图像书写文字,有的时候艺术家却希望能够忠实地把握一个特殊时刻和特殊角度下的完美瞬间。

埃及人重视所知,希腊人重视所见,中世纪回归所知,文艺复兴一直到印象派又走向所见,现代派又出现了所为观念艺术又走向所知,循环往复。正如T·S·Eliot诗云:We shall not cease from exploration, and 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 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

要获得纯粹的视觉艺术,就要恢复被知识污染的纯真之眼。
So if drawing had value even when it was practised by people with no talent, it was for Ruskin because drawing can teach us to see: to notice properly rather than gaze absentmindedly. In the process of recreating with our own hand what lies before our eyes, we naturally move from a position of observing beauty in a loose way to one where we acquir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its parts.On the Importance of Drawing-The School of Life

贡布里希,改造了“所见和所知”的理论,他认为所见和所知更精确地说,是思考和知觉[thought and perception]。理论和观察的相互作用,正确再现自然建立在良好的视觉和理智的理解基础之上。《蒙娜丽莎》利用了透视法、地平线的高低错位等等视觉技巧,但是在嘴角、眼角的模糊处理上,利用人们理智理解的空间。
深入探讨需要继续研读《艺术与错觉》以及《画论》达芬奇
实践活动:拿出一张白纸,画一只苹果和一个人或一只手。汇集起来,可以看到每个人采取的表现手法不同,有的偏向所知,有的偏向所见。

3.2.1.4 简化的[艺术品形式]分析框架:立体性 VS 图案性
伍尔夫林提出的五对概念分析作品方法:
- 线描与涂绘
- 平面与深度
- 封闭与开放
- 多样性与同一性
- 明晰与朦胧

e.g. 提香《圣母、圣徒和佩萨罗家族的成员》(图210) 线描 平面 封闭 多样 明晰
Titian,1519–1526, Oil on canvas,4.88 m × 2.69 m (16.0 ft × 8.8 ft),Santa Maria Gloriosa dei Frari, Venice
e.g. 鲁本斯《加冕的圣母、圣婴及其圣徒》(图256)涂绘、深度、开放、同一性、朦胧
Virgin and Child enthroned with saints ,c. 1627-8 ; Sketch for a large altar painting; Oil on wood, 80.2 x 55.5 cm (31 1/2 x 21 3/4 in); Gemaldegalerie, Staatliche Museen, Berlin

贡布里希将伍尔夫林的五对概念简化为一对:立体性和图案性。

这对概念也与所知和所见的矛盾联系在一起。艺术家越是想忠实描绘所见,就越是需要营造空间错觉和戏剧性动作,画面就会越混乱,损失更多图案性,失去秩序感,增大构图难度,要求使用柔和的混合色调,牺牲色彩;反之,艺术家越是靠近所知的概念,就能使用纯粹装饰性的方法安排人物和形状,越容易获得秩序感和和谐的效果,可以使用纯粹原色以得到强烈的色彩。在所知与所见、立体性和图案性二者之间取得平衡是艺术家永恒的任务,文艺复兴的伟大之处也正在于此。

比如,波提切利在《维纳斯的诞生》这幅画中就牺牲了立体性以获得清晰的轮廓。

[Knowing·轮廓清晰 几何形式的秩序感 浅谈的背景中凸显人物/哥特传统 波提切利]
在波拉尤洛失败之处,波蒂切利获得了成功;他的画确实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图案。然而波拉尤洛可能会说,波蒂切利是牺牲了一些他当初下了那么大苦功要保留下来的成就,才取得这一效果的。波蒂切利的人物看起来立体感不那么强,画得不像波拉尤洛或马萨乔的人物那么准确。他的构图中的优雅动作和具有韵律的线条使人想起吉伯尔蒂和安杰利科修士的哥特式传统,甚至可能是14世纪的艺术——例如西莫内·马丁尼的《圣母领报》(见213页,图141)或者法国金匠的作品(见210页,图139)之类,人物的体态轻柔袅娜,衣饰精巧飘落。波蒂切利的维纳斯是那么美丽,以致我们忽略了她脖子的长度不合理,她的双肩是直削而下,还有她的左臂跟躯干的连接方式也很奇特。或者更恰当一点,我们应该这样说,波蒂切利为了达到轮廓线优美而更改了自然形象,增强了设计上的美丽与和谐,因为这加强了她的感染力,更加使人感到这是一个无限娇柔、优美的人物,是从天国飘送到我们海边的一件礼物。
引自《艺术的故事》

再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Knowing · 轮廓清晰 几何形式的秩序感 浅谈的背景中凸显人物]
尽管基督的话已经引起了激动,画面上却毫无杂乱之处。12个使徒似乎很自然地分成了3人1组的4组群像,由相互之间的姿势和动作联系在一起。变化之中是那么有秩序,而那秩序之中又是那么有变化,使得人们绝对不能把起始动作和呼应动作之间相互和谐的作用完全探究清楚。如果我们回想一下在叙述波拉尤洛的“圣塞巴斯提安”(见263页,图171)时所讨论的问题,大概就不能不深深地认识到莱奥纳尔多在这个构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记得当初那一代艺术家是怎样努力把写实主义要求跟图案设计的要求结合在一起。我们记得波拉尤洛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在我们看来多么生硬,多么造作。比波拉尤洛稍微年轻一些的莱奥纳尔多显然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人们暂时不考虑场面画的是什么内容,那么仍然可以欣赏人物形象构成的美丽的图案。这幅画的构图好像有一种轻松自然的平衡与和谐,这一点正是哥特式绘画所具有的性质,而且是罗吉尔·凡·德·韦登和波蒂切利之类艺术家曾经各用各的方法力图在艺术中重新恢复的性质。但是莱奥纳尔多发现,并不需要牺牲素描的正确性和观察的精确性,就能达到轮廓悦目的要求。

引自《艺术的故事》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最后的晚餐》这幅画的立体性体现在餐桌-窗户-窗外景色的正确透视上,而人物分布在同一个平面上,这事实上降低了构图的难度。

所见-知觉性艺术[perceptual]-立体性-透视法和戏剧性动作-构图难度大-强烈浓重的纯粹原色
所知-概念性艺术[conceptual]-图案性-象征-装饰性构图方法/构图难度小-柔和的混合色调

3.2.2 批评艺术史领域的黑格尔主义,使用情景逻辑方法通过分析[艺术家的情状]从而解释风格的演变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传统:黑格尔主义的含义是在每个时代,所有事物都逻辑般地相连,它们都是绝对精神的展示。一个时代的所有具体显示,包括哲学、艺术、经济、社会制度,等等,都有一种共同的本质,如果你挖掘得足够深入,就能够发现这种整体的时代观,一种每个时代都极端统一的观点。

贡布里希认为时代精神根本不存在,而且认为它在学术上导致了一种智力的懒惰,而且造成学术专制,对艺术本身没有什么体验就夸夸其谈。艺术有一条进化的链条,但是无须承认风格的内部有什么神定的东西驱使它自动向前发展,艺术不是时代精神的传声筒,艺术家也无需把时代的表现当作自己的道德责任。

贡布里希认为不是集体意识创造了风格,而是风格得由某个人发明,对艺术的研究要回到一个更个人主义的态度上。在卡尔·波普尔哲学的启发下,贡布里希使用“情景逻辑”替代时代精神理论,以讨论风格的变化。
可联系到索罗斯的反身理论《金融炼金术》 ,系统思考《第五项修炼》
什么使得哥特式风格如此成功?人们为什么想要模仿它?为什么哥特式教堂比罗马式教堂更具吸引力?这些问题不容易回答,但有些还是可能的。比如它迎合了一种新趣味,他们满足了人们需要巨大彩色玻璃窗的欲望。
不久前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风格史中的需求与供应”[Demand and Supply in the History of Style]。在那篇文章中我说,首先某个人需要某种东西,然后另一个人找到了提供这种东西的手段,处处都有一种反馈,一种循环发展。
十九世纪本没有冬季运动,只有挪威例外。后来旅游业发展起来,1890年左右,基茨比厄尔[ Kitzbühel]的一个人从挪威订购了一套滑雪板装备开始练习,人们觉得很有趣,然后出现了大量的需求,冬季运动的形式完全被改变了。
哥特式教堂不是什么时代精神的体现。当时有建筑图样,石匠需要学习最新的建筑图样,一个师傅的徒弟可能会到另外一个镇子上去建另一座哥特式教堂。
情景逻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艺术目标(即[艺术家的情状]),因而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风格的变化。艺术家都想成功,都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艺术家总是面临着问题,他们既想要与众不同,但又要为人接受,他们要考虑怎样才能有所作为。

“每一件艺术品对当代产生影响之处,都不仅仅是作品中已经做到之处,还有它搁置不为之处。传统既留下了成就,也留下了悬而未决的问题,而艺术家正是想解决那些问题。比如当人们批评较早的艺术不够逼真时,透视的问题就应运而生。

透视问题是应用情景逻辑方法分析风格变化的绝佳范例。中世纪的画家不懂透视法,但是这让他们能够随心所欲地在画面上分布形象,构成完美的图案,当佛罗伦萨的艺术家发现透视法之后,可能有一种胜利的冲动,认为自己解决了一切困难,使得绘画艺术向前走了一大步,但是事实上,只要某一方面有所发现,其他地方就会产生新的困难。艺术家的新能力把他最珍贵的天赋毁掉了,使他无法创造一个可爱惬意的统一体。构图的问题在巨大的祭坛画的题材上显得尤为严重,因为需要照顾到教堂的建筑结构,同时还必须清楚地传达基督教教义。安东尼奥·波拉尤洛[Antonio Pollaiuolo](1432?-1498)在创作圣塞巴斯蒂安殉难的祭坛画时尝试解决这个问题,既保证精确的素描,又具有和谐的构图,但是最后的结果有些生硬,可以说是尴尬。意大利艺术在后一代达到高峰,正是因为解决了这个问题。

“必须要讲的故事”:“学者是记忆的保护者,我个人不太愿意在一种抹去对过去一切记忆的制度下生活或者工作。每个社会都有其”必须要讲的故事“。在一个学问衰落的社会,神话就会滋生。

贡布里希认为艺术中存在着竞赛,有竞赛就有英雄,英雄被人们记住,他们的成就变成传说甚至传奇:阿喀琉斯[Achilles]的勇敢,尤利西斯[Ulysses]的机智,代达罗斯[Daedalus]的技艺,每个人都可以凭想象去体会他们的杰出程度,这种杰出是超人的,只差一步就达到了尼采所说的阿波罗式[Apppllonian]和狄俄尼索斯式[Dionysiac]的神明。从人类学观点来看,往昔的大师有点像文化英雄[Culture Hero],这些英雄的艺术流传下来成为对后人的挑战。如果我们认为往昔的大师过时了,那将是我们自己的损失。因为他们不是因为出名而伟大,而是因为伟大而出名。他们的伟大构成了情景逻辑的一部分,没有这种逻辑,历史将陷入混乱。《艺术的故事》就是沿着两条线——艺术家的情状和艺术品的形式——来讲述艺术的故事。

3.2.3 富有音乐性的艺术史叙述方式

移情观想:贡布里希喜欢借用我们业已熟悉的作品来探讨另一件作品,以及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艺术目标。引导读者使用“移情”的方式观想,倘若一个从未见过达芬奇作品而只见过其前辈画作的人,会怎么看待达芬奇的艺术成就,从而形成预期与意外的张力,产生惊奇感。

音乐性的结构安排:全书情节的展开富有音乐性,一方面是预期到的秩序(主题或母题),另一方面是展开部(变调和偏离)。这种预期框架使读者在观赏艺术风格时有一种聆听音乐的体验。
我们甚至能够强加给过去一种交响结构,古典交响乐中有主题或母题,有展开部,其中有复杂的变化和变调。这些人们都可以在美术史中找到类比和隐喻,我们可以把美术史当作一种大型交响乐来观赏。我认为这是一种很有用的隐喻,但仅此而已,因为音乐和美术中的程式和发现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
美术史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一个预期的框架,不能把一件作品放在艺术史的链条当中去观想,我们就无法理解一件艺术品的艺术目标以及在此意义上的成就,美术史提供了这样一种框架。没有这个框架,尽管我们能欣赏作品,甚至陶醉其中,但却不能领略其真正的精髓。

美术史对艺术家创作来说价值不大,当对增强评论能力来说却有重要作用。(哲学家都是在解释世界,但是问题是改变世界。)一般人不仅相信所有伟大的艺术总会遭人反对,而且相信任何遭人反对的东西都可以是伟大的艺术。贡布里希认为,具有少量的美术上方面的知识,就很容易摧毁这样的观念。对于青少年来说,青春期的叛逆情绪很有可能导致对传统艺术的全盘否定,美术史的修养可以提供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使得经典作品不会被低估和忽略。

3.2.4 宗教、艺术与传统的价值

宗教精神:“我对宗教有某种尊敬感,因为它激发了伟大的艺,当我不相信任何传统意义上上帝的存在,我也不属于任何宗教派别。我观看宇宙和大自然的运转,体验到了一种敬畏感,产生了一种万物神秘的感情,但这并不能使我相信,有一位银发老人主宰着我们的生命。”

艺术的价值:“我可以简单概括说,我为西欧的传统文明而战斗。我知道西欧文明中有许多可怕的东西,我知道得很清楚。但我认为美术史家是我们的文明的代言人,我们想对我们的艺术精华知道得更多一点。记忆那些精华是我们的责任,但还不仅如此。我批评过说我们逃避现实的人,如果我们不能逃避到伟大的艺术中寻求安慰,那生活就不堪忍受。人们应该怜悯那些与往昔遗产脱节的人,人们应该为自己能够聆听莫扎特的音乐和欣赏委拉斯开兹的绘画而感恩,并怜悯那些不能这样做的人。”(《艺术与科学》)

传统的价值:“未来主义者……他们要求用一颗原子弹摧毁博物馆和往昔的遗产,。《未来主义画家宣言》[Manifesto of the Futurist Paingters]写于1910年,这种态度也许导致了法西斯主义。在此我不关心它的政治方面。我关心的是这样的事实,在这篇宣言上签名的人们,没有一个成长为伟大的艺术家。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们从来没有证明,甚至从来没有觉得有必要争米,一切对于往昔的艺术兴趣都是邪恶的。“《为什么要有美术史》扎克尔斯

Ⅲ 如何阅读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入门书,对于不了解艺术的人来说,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艺术?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关于艺术,以及艺术的目的,以及艺术家是如何创作的,以及创作的原则和背景。以及艺术家社会地位的演变。


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是一本艺术的入门书,也是一本很好的对一些艺术家评价的书。对于想了解艺术的人来说,是不错的选择。

阅读全文

与艺术的故事买哪个写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知道婚姻美满 浏览:196
东软医疗事业怎么样 浏览:299
博人传的故事有哪些 浏览:632
非洲埃及为什么经济发达 浏览:26
精卫填海后来怎么编故事 浏览:613
美女超市怎么买东西 浏览:228
什么是女人的经济 浏览:424
事业单位笔试选择题要多少分 浏览:298
河北有什么古代美女 浏览:960
我尿床怎么让你幸福 浏览:699
区委办是什么事业单位 浏览:250
网易怎么听鬼故事 浏览:243
为什么孤单是幸福的 浏览:188
汕头开婚姻介绍所要什么条件 浏览:909
黄村医院芦城分院办健康证多少钱 浏览:560
女生问故事什么时候开始怎么回 浏览:495
723爱情里什么意思 浏览:167
双十一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 浏览:576
人防事业编怎么转 浏览:777
今年幸福柳分校录取高分是多少 浏览: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