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涓锲藉叡浜у厷镄勬h兘閲忔晠浜
蹇幂収镞ユ湀娴╂皵瀛樷斺旈倱涓澶
銆銆钬滀竴涓浜轰笉镐旷煭锻借屾伙纴鍙镐曟诲缑涓嶆槸镞跺欙纴涓嶆槸鍦版柟銆备腑锲戒汉寰堥吨瑙嗘伙纴姝绘湁閲崭簬娉板北锛屾湁杞讳簬楦挎瘘銆备负浜嗕釜浜哄崌瀹桦彂璐锛岄偅涔堣嫙涓斿伔鐢熺殑娲伙纴涔熻兘澶熷彨锅氲槠鐢熺姽姝伙纴鐪熸瘆楦挎瘘杩樿交銆备竴涓浜轰负浜嗘渶澶氭暟涓锲芥皯浼楃殑鍒╃泭锛屼负浜嗗嫟锷冲ぇ浼楃殑鍒╃泭钥屾伙纴杩欐槸铏芥荤姽鐢燂纴姣旀嘲灞辫缮閲嶃备汉鍙链夌敓锻戒竴姝伙纴瑕佹诲缑链夊ソ澶勚佹湁浠峰笺傗濊繖灏辨槸鎴戝厷镞╂湡镄勪竴浣嶅崜瓒婄殑宸ヤ汉鎴峰栭呜栭倱涓澶忓湪镫变腑鍐欑殑銆
銆銆闾扑腑澶忥纴1894骞村嚭鐢熶簬婀栧崡瀹灭珷铡夸竴涓镰磋惤镄勫湴涓诲跺涵锛岀埗浜蹭腑杩囦妇浜猴纴褰撹繃铡块暱锛屼粠灏忓叆绉佸【璇诲彜涔︼纴钖庝妇锷炲皬瀛︺佽阒充腑瀛︼纴鍙堣冨叆婀栧崡甯堣寖鏂囧彶涓扑慨绉戙备粬鏄鍒版牎鍐呭吋镵岀殑𨱒ㄦ枪娴庤佸笀娆h祻镄勫︾敓銆傚湪缁忓父铡绘潹瀹惰锋暀镞讹纴缁撹瘑浜嗙涓甯堣寖镄勬瘘娉戒笢锛屽苟缁忓父鍦ㄤ竴榻愭寚镣规睙灞憋纴婵镓鏂囧瓧銆1917骞撮倱涓澶忛殢鐖跺叆浜锛岃冨叆鍖椾含澶у︽枃瀛︾郴銆傚湪镙″唴锛屼粬链宕囨嫓𨱒庡ぇ阍娿侀檲镫绉锛屽苟鍦ㄤ袱浜虹殑褰卞搷涓嬫姇鍏モ滀簲锲涒濇柊鏂囧寲鎴峰栥
銆銆鍦1919骞5链4镞ュ寳澶у︾敓涓婅楁父琛屾椂锛岄倱涓澶忔槸涓昏佺粍缁囱咃纴钥屼笖鏄鍐茶繘璧靛舵ゼ镣圭伀鍜岀棝镓揿崠锲借醇镄勫崄鍑犲悕瀛︾敓涔嬩竴銆傞殢钖庯纴浠栧张鍓嶅线闀挎矙锛岃仈缁滃凡杩旀箻镄勬瘘娉戒笢锛屽缓绔嬫箹鍗楀︾敓镵斿悎浼氥备粬杩桦彂璧峰缓绔嬮┈鍏嬫濅富涔夌爷绌朵细锛屼簬1920骞10链埚岗锷╂潕澶ч拪鍦ㄥ寳浜鎴愮珛鍏变骇鍏氩皬缁勶纴鎴愪负鍏氱殑寤虹珛钥呬箣涓銆傚缓鍏氩悗锛屼粬鎶曡韩宸ヤ汉鎴峰栵纴鍦ㄥ寳浜闀胯緵搴椼佷笂娴峰拰骞夸笢鐪佹腐缃㈠伐鎴峰栦腑濞佸悕杩沧壃銆(瑙傚悗镒熷ぇ鍏)
銆銆1920骞存汤锛岄倱涓澶忕瓑浜哄弹鍖椾含鍏变骇涓讳箟灏忕粍娲鹃仯锛屽埌闀胯緵搴楀紑灞曞伐浜烘埛澶栥1923骞达纴浠栧埌涓婃捣澶у︿换鏁欙纴骞跺垱锷炪娄腑锲介潚骞淬嬫潅蹇椼傚悓镞堕嗗肩罕铡傚伐浜哄悓镞ユ湰璧勬湰瀹惰繘琛屾枟浜夈1925骞达纴浠栧埌骞夸笢缁勭粐棰嗗煎弽瀵硅嫳锲界殑鐪佹腐澶х舰宸ワ纴𨰾呬换浜嗙舰宸ュ斿憳浼氱殑椤鹃梾鍜屽厷锲涔﹁般备竴骞村崐镄勬椂鍒婚噷锛屾湁浜屽崄鍑犱竾宸ヤ汉鍦ㄤ粬镄勬寚鎸ヤ笅琛屽姩銆傝惧湪骞垮窞涓滃洯镄勭舰宸ュ斿憳浼氾纴鍗虫寚鎸ョ潃鍦伴溃姝﹁呪斺旂籂瀵熼槦锛屽张链夋按涓婅埌阒颎斺旂级绉侀槦锛岃缮链夎礋璐g舰宸ュ伐浜哄悆浣忓缑璐㈡敛閮锛屽苟鍙戣屾姤绾搞婂伐浜轰箣璺銆嬶纴淇ㄧ劧涓涓鏀垮簻镄勬牱璨屻备腑鍏遍嗗肩殑闱╁懡鏀挎潈锛屾伆鎭颁粠闾扑腑澶忕瓑棰嗗肩渷娓缃㈠伐璧峰缓绔嬩简闆忓舰銆
銆銆1927骞村ぇ闱╁懡澶辫触浠ュ悗锛岄倱涓澶忚浆鍏ュ湴涓嬫椿锷锛屽湪骞垮窞璧蜂箟澶辫触镄勫嵄镐ユ椂鍒昏缮𨰾呬换杩囧箍涓灭渷濮斾功璁般1928骞达纴浠栬荡銮鏂绉戝弬锷犱腑鍏扁滃叚澶р濆苟褰挞変腑澶濮斿憳銆傚湪鑻忚仈链熼棿锛屼粬鍐欎笅浜嗐娄腑锲借亴宸ユ埛澶栧彶銆嬨1930骞达纴浠栧洖锲借娲惧线婀橀刚瑗夸换绾浜屽啗鏀垮斻傜繉骞存汤锛屽畠琚璋冨洖涓婃捣锛岀敱浜庡悇绉嶅师锲犱竴搴﹀弹鍒扳滆繃宸︹濋嗗肩殑鍐疯惤銆1933骞5链15镞ュ湪涓婃捣娉旷熺晫锛岄倱涓澶忎笉骞歌鎹曪纴琚鍙涘缅鍑哄崠浜嗙湡瀹炶韩浠姐傚湪镫变腑锛屼粬浠ヤ竴涓鍏变骇鍏氩憳镄勯挗阈佹剰蹇楁尯浣忎简鏁屼汉镄勬画閰锋懅娈嬨傞壌浜庡湴涓嫔厷鏀閮ㄩ忚繃闅惧弸瀵归倱涓澶忚达细钬滃悓蹇椾滑寰埚叧蹇冧綘锛屼綘链変粈涔堟墦绠?钬濋倱涓澶忓惉钖庢縺锷ㄥ湴璇达细钬滆蜂綘锻婅瘔澶у讹纴灏辨槸鎶婇倱涓澶忕殑楠ㄥご鐑ф垚𨱔帮纴闾扑腑澶忚缮鏄鍏变骇鍏氩憳銆傗
銆銆浠栫粰钖屽织浠涓婂厷璇撅纴璁查┈鍒椾富涔夛纴璁插叡浜у厷锻樼殑鐞嗘兂鍜屾皵鑺傦纴璁插伐浜烘埛澶栥备粬鍦ㄨ嚜鎴戞у懡镄勬渶钖庢椂鍒伙纴缁椤厷涓澶鍐欎简涓灏佷俊锛屾繁𨱍呭湴璇达细钬滃悓蹇椾滑锛屾垜蹇瑕佸埌闆ㄨ姳鍙板尯浜嗭纴浣犱滑缁х画鍙戝嫔嬫枟钖!链钖庤儨鍒╀腑灏辨槸鍜变滑镄!钬
銆銆1933骞9链21镞ョ殑榛庢槑锛岄倱涓澶忎粠瀹圭殑绌垮ソ琛f湇锛屽ぇ澹伴珮锻硷细钬沧墦鍊掑浗姘戝厷!钬浓滀腑锲藉叡浜у厷涓囧瞾!钬浓滃叏涓栫晫镞犱骇阒剁骇镵斿悎璧锋潵!钬濆悜鍒戝満璧板幓銆备复鍒戝墠锛屽鍏甸梾钬滀綘杩樻湁璇濆悧?钬濋倱涓澶忓洖绛旓细钬滃逛綘浠褰揿叺镄勪汉锛屾垜链変竴鍙ヨ瘽璇达纴璇蜂綘浠镌″埌鍗婂滀笁镟存椂濂藉ソ𨱍充竴𨱍筹纴𨱒姝讳简涓哄伐鍐滃叺璋嬬忓埄镄勪汉锛屽逛綘浠镊鎴戞湁浠涔埚ソ澶?!鏁屼汉瀹虫曢倱涓澶忓悓蹇楄繘琛岄潻锻藉d紶锛屽懡浠ょ珛鍗冲紑鏋锛屽氨杩欐牱锛岄洦鑺卞彴涓嬶纴闾扑腑澶忎负鍏变骇涓讳箟浜嬩笟鑻卞媷鍦扮尞鍑轰简骞翠粎39宀佺殑镐у懡銆傛澃鍑虹殑宸ヤ汉鎴峰栭呜栤斺旈倱涓澶忓厛鐢熺压鐗蹭简锛屼絾浠栫殑浜嬭抗灏嗘案杩沧縺锷辩潃鍜变滑銆傜殑纭锛屼汉鍙链夌敓锻戒竴姝伙纴瑕佹诲缑链夊ソ澶勬湁浠峰笺
㈡ 有没有关于党的感人故事
1、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2、詹天佑
近代科学先驱、着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爱国小故事。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
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3、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 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
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4、杨靖宇
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
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
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5、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㈢ 红色经典革命先烈故事有哪些
1、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她刚拿起扁担,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满,昨天水缸满,今天水缸又满了。这是怎么回事?她问小儿子:“小发仔,下午你挑水了吗?”
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我没挑。”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
“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 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 了,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笑笑说:“毛主席主张调查研究,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
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俩人商量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杨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纳好鞋底又上鞋帮,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边做针线活,边搞起“调查”来。但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半点儿动静,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太阳离西山只有两竿高的时候,杨大娘忽然听见屋里的后门响了,接着又听到水桶铁钩碰撞的声音。她俩惊喜地互相丢了个眼色,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这回捉到了!”说着站起身就往屋里跑。
杨大娘刚进门,差点跟一个挑着水桶的人撞个满怀。她抬头一看,见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红军制服,正冲着她和二婶笑。望着他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她觉得很面熟,但是又记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二婶一下就认出来了:“呀,这不是毛主席吗!”
二婶拉着毛主席坐下,杨大娘赶忙端上一碗茶,说:“毛主席,你来沙洲坝不久,可处处爱护体贴老百姓,叫我们怎么感谢你呀!”
毛主席喝着茶,和两位红军家属聊起家常来,问她们:生活有没有困难?代耕队耕的田满意不满意?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宁小学的功课好不好?一直谈到天擦黑,毛主席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满不可。杨大娘拗不过,只好答应了。
毛主席为杨大娘和二婶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
2、1948年5月25日那天下午,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正对隆化中学发起第二次总攻。突然,敌人的机枪像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面,抬不起头来。原先,这是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来的6条火舌。狡猾的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拦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
这时,董存瑞和战友们纷纷向连长请战,要求把这座桥型暗堡炸掉。但爆破手们都无功而返。董存瑞看到战友的伤亡,再次挺身请战。“你已经几次完成爆破任务了……”不容副连长说完,董存瑞抢着说:“我是共产党员,我的任务不只是炸几个碉堡。
此刻隆化还没有解放,怎样能算完成任务呢?”副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对董存瑞说:“好,你去吧,千万要注意隐蔽。”董存瑞紧攥拳头说:“放心吧,不完成任务就不回来!”
董存瑞挟起炸药包,弯着腰冲了出去。桥型暗堡里,敌人的机枪越打越紧,子弹带着尖利的啸声,从他耳边掠过。但董存瑞沉着机智,仍在忽左忽右地爬着。敌人的机枪打紧了,他就伏下不动。敌人的机枪稍一停,他就飞似的向前跃进几米。突然,敌人的机枪又集中朝他打过来,他的腿受了伤,鲜血直流。但他仍抱着炸药包猛冲到桥下。
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沟、没棱,哪儿也没有安放炸药包的地方。如果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着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火药支架。怎样办?董存瑞急得直攥拳头。
这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总攻的时间到了。大批的部队像潮水般地涌了上来。桥型碉堡上的砖头一块块被推开了,子弹像急雨一般向冲锋部队射去。董存瑞抬头看了看桥顶,又看了看身后一个个倒下的战友。不行,务必立刻把暗堡炸掉,否则有更多的战友要倒下,也会影响整个战役。
想到那里,董存瑞毅然决然地将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桥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型暗堡,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巍然挺立,纹丝不动,像是一尊雕塑。就听董存瑞高声喊道:“为了新中国,冲啊!”刹那间,一声巨响,地动山摇。敌人的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3、“八女投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与日军血战到底而决不屈服,最后集体投江殉国的英勇事迹。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
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5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兰、杨贵珍、郭桂琴、黄贵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
抗联队伍经过几日的奔袭,战士们又饿又累,师长决定在岸边休息一夜明天早晨过河。10月的北方天气已经非常寒冷,部队在河畔露营后,燃起了几堆篝火取暖。日伪特务葛海禄发现了江边有篝火闪动,向日本守备队报告有抗联战士在江边休息。后半夜,日军熊本大佐集合了一千多日军与伪军将抗联战士包围。
拂晓时,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日军,急忙向外冲。冷云比较冷静,命令七名女战士卧倒,敌人没有发现她们,向大部队逼近。此时情况十分危急,在此生死关头冷云果断地组织女战士殿后,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敌人一下子慌了神,以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们还击,大部队乘机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
冲出去的同志最后听到她们齐声喊――“快往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日军在得知她们只有八名女兵时,变的更加猖狂边打边叫:“乖乖投降吧!皇军不会亏待妇女!”当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军的包围后,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因日军的火力强大未能成功。
被包围的八名女战士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Z,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中??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
8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她们中最大的25岁,最小只有13岁。
“八女投江”体现了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事业敢于与日军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东北抗联第2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后,当即题写了“乌斯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
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以“八女投江”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电影《中华儿女》,女英雄们的高尚气节强烈地感染了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民。1986年9月7日,为纪念八名女烈士,建立了一座巨型“八女投江纪念碑”。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为其亲笔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一开创起,就处在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之中,红军和根据地老百姓的生活异常艰苦。毛泽东在1928年11月写给中央的报告说:"现在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
冬天,井冈山上格外寒冷,红军战士没有棉衣和棉被,只有两层单衣和薄薄的线毯。在生活上,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钱,吃的是粗糙的红米和没油盐的南瓜汤,晚上,没棉被就靠盖稻草取暖。毛委员在上井冈山当年的冬天,就指示工农革命军在桃寮和茨坪办起了被服厂。用打土豪得来的棉花、布匹自己生产军服。
一天,部队发下新棉衣,毛委员领新棉衣回到八角楼,走在房东谢槐福的面前说:你一家五口人,没有一件棉衣,你就把这件棉衣穿上吧!谢槐福见毛委员身上只穿了三件单衣,想起毛委员寒冬的晚上只披着一件线毯,还经常工作到深夜,怎么也不肯收下新棉衣。在毛委员反复给谢槐福做工作的情况下,谢槐福才穿上了新棉衣。
毛委员就是这样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战胜了严寒的冬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与爱戴,取得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
5、“牛儿还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听着这首优美而熟悉的歌曲,你一定会想起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动人故事吧,但你知道他是哪里人吗?让我揭开这个谜吧!
王二小原名阎福华,河北省平山县宅北乡南滚龙沟村人,在家排行老二,村里人都叫他阎二小。1941年9月16日,二小在一个大山坡上放牛,日军300余人向南滚龙沟袭来,当日军凶狠地用刀逼着二小为他们带路抓八路时,二小非常清楚《晋察冀日报》报社的工作人员和战士就在四面的山上隐藏着。
他牵着牛机智地领着鬼子在三道壕慢慢地转,从上午9点多转到了下午3点多。在二道泉山顶,他猛地抱住一个鬼子厮打,想与鬼子跳崖同归于尽,不料被另一个鬼子用刺刀从背后刺穿了胸膛。这时埋伏在轿顶山的报社武装梯队发起了攻击,一举歼灭了这股敌人。
住在两界蜂的西北战地服务团记者方冰对此事进行了采访,并结合他平时采访的其他故事,与作曲家劫夫合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发表在1942年的《晋察冀日报》元旦副刊《老百姓》上。后来,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今天,我们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重温那段历史故事,在缅怀抗日小英雄的同时,一定要不忘国耻,发奋图强,振兴我中华。
㈣ 有关党的小故事
1、周总理与机长的故事
周恩来总理去某地视察工作,飞机着陆后,他同机组人员一一握手,表示感谢。这时机械师正蹲在地上工作,周恩来同志和其他同志握手后就站在机械师身后耐心地等他,并示意别人不要惊动他。机械师工作结束后转过身来,才发现总理站在身后,不禁大吃一惊,忙说:“对不起,总理,我不知道您在等我。”
总理笑着说:“唤,我没影响你的工作吧?”“没有,没有”,机械师赶忙说。周总理这种尊重别人,讲礼貌的好品质、好作风深深地感动了机械师和在场的所有人。
2、孔繁森廉洁小故事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由于生活拮据,他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象。
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
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
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忙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3、毛泽东的廉洁故事
据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回忆,1929年1月,红四军下井冈山,迂回于赣南、闽西之间,毛主席行军,战士们沿途没见他骑马,可部队中的伤兵、病号、掉队的战士们都骑过他的马。虽说毛主席是前委书记,但他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吃一盆菜,没有丝毫区别。
1932年,红军打到漳州,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子,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主席发现他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伸,说:“这双袜子还是1929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
但是再不能换袜底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主席说着,还有些舍不得的样貌。毛主席行军中惟一御寒的一条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部队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
此刻想想,那时的毛主席已是红军的领导核心,毛主席的廉洁,在当时是少有的。
4、周总理与一只钢笔的故事
某次,一个美记者采访周恩来时,看见桌上放着一支美国派克钢笔。他以一种讥讽的口气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为什么还要用美国的钢笔呢?"
周恩来淡淡一笑,答道:"谈起这支派克钢笔话就长了。这是一个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他是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想,无功不受禄,就推辞。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派克钢笔。"
5、1920年4月,共产国际派代表维金斯基等来华,先后会见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始酝酿成立共产党。之后,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的基础上,于1921年7月下旬,在上海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出席大会的代表有: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十二人,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以及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和尼柯尔斯基。
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制订了我党的第一个纲领。规定了党支的奋斗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达到共产主义”。大会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由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㈤ 党的故事有哪些
1、李大钊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
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
他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8岁。
曾与杨靖宇等到工厂、学校宣传抗日,组织工人、学生参加抗日义勇军。1933年10月,任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1934年2月后,历任东北反日联合军司令、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等职。
在东北地区早期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作出了重大贡献。1942年2月12日,率部袭击梧桐警察分驻所,战斗中,为内奸打伤,昏迷中被敌逮捕,后英勇牺牲。时年34岁。
㈥ 建党90周年100字小故事
1、面对死亡,他高呼“共产党万岁”
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座绞刑架。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等20位革命志士就是在这座绞架下英勇就义的。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面对死亡,李大钊高呼“共产党万岁”。他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敌人虽然夺走了他的生命,但他开创的伟大事业和留下的思想遗产永远不可磨灭,他播撒的革命种子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2、陈独秀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的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俭学的他,在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中,详细地研讨了共产党问题,提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
3、李向群为共产党事业献身
李向群(1978--1998)新时期英雄战士。海南省琼山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集团军121师361团9连战士。1996年12月参军。共产党员、在1998年伟大的抗洪抢险斗争中英勇献身。
李向群生长在一个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家庭、他家富不忘报国,具有崇高的人生追求、强烈的进取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无私的献身精神、用灿烂的青春书写了壮丽的人生凯歌、是继雷锋之后我军涌现出的又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中央军委授予李向群"新时期英雄战士"的荣誉称。
4、为了共产党打江山,海娃牺牲自己的性命
12岁海娃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
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海娃。海娃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送信去了碰上了鬼子,他把鸡毛信藏起来了,深夜趁着鬼子睡觉送信,被鬼子发现,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5、陈望道信仰共产党宣言
1919年的冬天,在浙江义乌的一个小山村,一名年轻人正在奋笔疾书。母亲送来热乎乎的粽子,他下意识地把墨汁当成红糖,吃得满嘴是墨,却还不住地称赞:“甜极了。”这个年轻人就是正在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墨汁当然不是甜的,但在有信仰的共产党人心中,真理的味道比红糖更甜。正因为这种无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无数的革命先辈,才情愿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难,甚至付出鲜血与生命的代价。
㈦ 我想要一个简短而又把故事表达完整的党史小故事
一、一台水力轧花机
1922年,21岁的陈毅回乡时,做过一件至今仍被乡亲们传为佳话的事情。当时,农村极为落后,只有一些人力驱动的前清时安装的农业机械。以轧棉花的机子为例,需要3到5个壮劳动力轮番上阵才能驱动,且效率十分低下。
一日,陈毅步行于羊岔河畔,看着潺潺流水,突然想到村里的轧花机太过笨重,费时又费力。为何不为乡亲们改装成水力驱动?也正好将学到的知识用之于民,让乡亲们认识到科学与知识的力量。
陈毅很快便将想法付诸实践,经过试用,陈毅改装的轧花机不仅省了劳动力,轧棉花的效率更提升了一倍多,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赶来“看稀奇”,面对大家的啧啧称赞,陈毅格外开心。
随后,他向留法的同学蔡和森去信,申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之后,他收到了蔡和森的回信,组织已经同意他的请求。1923年初,陈毅离开故乡。从此,坚定地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如今,这台水力轧花机仍然保存在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中。
二、一张折痕照片
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珍藏着一张带有深深折痕的照片,这张照片是随一封陈毅写给父母的信一起送达的。在抗战时期,这是殊为不易的,而它能保存到今天也体现了陈毅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崇高地位。
1943年底,陈毅留下一首《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即赶赴延安。到达延安后,陈毅参加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主席团成员、中央委员会委员。是时,全党全军正在开展“整风运动”,陈毅积极投身其中,时常与毛泽东促膝谈心,书信往来,向毛泽东介绍自己在“整风运动”中的收获。
毛泽东复信称赞道:你的思想一通百通,无挂无碍,从此到处是坦途了。其间,陈毅因思念远在四川的父母,将自己开展劳动的照片附信寄往。为了避免信件被日伪军拦截,陈毅将信中“延安”二字改为“西安”,并落款为“儿仲弘敬书”。信件几经周折,顺利送达父母手中。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父母将这张照片赠予陈毅的侄女陈德珍。
三、一支睡在马路上的部队
在众多档案资料中,比手掌还小的《入城守则》十分引人注目,这是1949年5月由华东军区司令部印发的小册子。1949年5月27日,上海战役持续15天,终获全面解放,歼敌15.3万余人,整座城市完好无损。
就在枪声停息后的第一个清晨,市民们依然惶惶不安,可当他们打开家门那一刻,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深深感动了,湿漉漉的马路两侧睡满了身着黄布军装的解放军战士。
原来,早在4月1日,上海战役发起前,身为第三野战军司令员的陈毅就颁布了《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十项守则的第二条,白纸黑字写着进城后一律“不住民房店铺”。
5月,陈毅在苏南丹阳县发表讲话,明确指出:入城纪律是执行入城政策的前奏,是我们解放军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
这条纪律在制定之初,却不被很多指战员理解。陈毅始终坚持认为上海情况复杂,不能将过往经验完全照搬。他将自己意见和看法电报上海战役总前委,邓小平、刘伯承等前委委员一致赞同他的意见,并电报中共中央军委。
很快就收到了毛泽东的电报批示,只有八个字——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四、 在休整中扩军
红一军团突破敌人封锁线后,来到江西宜章的白石渡,在这里休整了一天。这里是当时粤汉铁路的必经之地,铁路刚刚在这里开工,聚有许多来此打工的湖南农民。他们住的是用松树搭成的窝棚,一棚要住20人上下。
他们来此是因为家乡遭受天灾,原指望来此挣点工钱回去养家糊口,可工头却从来不发工资,遇有生灾害病,工人们饱受煎熬,一些体质虚弱的人,已经奄奄一息。
红军看到这批湖南农民,立即救济他们,给他们发放谷米和猪肉,并发放衣服物件,有工人急欲回家的,还给他们发了路费。在红军的感召下,工人们三五成群地来到部队,纷纷要求参加革命队伍。一些年纪大的工人为不能参加红军而叹息:“可惜我老了,不然,我也要参加红军,跟着你们一道走。”
他们说:“我活到这样大的年纪,从没有看到这样好的队伍,从没有看到这样真正为老百姓谋利益的队伍,你们一定要成功啊!”对于参加红军的新战士,红军将士都亲切和蔼地招待他们。一大群衣衫褴褛的工人,一下子就成为穿上军装的新战士了。
第二天,部队继续前进,队伍人数增加了数百人。
五、坐筐过绳桥会师
1935年6月14日,中央红军一部和红四方面军一部在达维镇会师。红三军团担负中央交予的维护交通、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任务。彭德怀亲自率领十一团来到维古村。
这是个依傍高山、面临大河的村庄。河上的桥已被敌人破坏,隔河而望,红四方面军的队伍正向这边走来。双方虽是面貌可辨,可使尽力气喊话,对方仍是听不清楚。急中生智,他们互掷石头,在石头上缠上字条,相约在这里架设悬桥。听说在上游的以念有一道桥,彭德怀又来到以念。
这里的绳桥也受到破坏,上下两条绳,只剩一条,河的对面就是红四方面军,双方仍然沿用维古的方法,向对岸掷石头。
十余分钟以后,接到这样的一个字条:“我是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之一部到达了”,“我们是三军团之一部,在此迎接你们。”虽然取得了联络,但双方依然不能讲话,也不能渡河,仍是隔河相望着。
就在为难之际,红军战士在河岸的树林中找到了。于是四方面军的一个战士坐在筐子里将筐子拴在绳子上,从河对岸慢慢地荡过来了。接下来便是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以及其他官兵一个又一个地渡过来。双方终于会师成功。
两天后,维古的悬桥经红军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共同努力,终于架设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