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凿壁偷光是出自谁的苦学故事
匡衡。
凿壁偷光,汉语成语,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成语出处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白话释义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奋学习而没有蜡烛,邻居家有蜡烛而不逮捕。张衡于是穿壁引来了隔壁的光,把书照着光来读。”
(1)偷光是出自什么的故事扩展阅读:
近义词
囊萤映雪,汉语成语,读音为náng yíng yìng xuě,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成语出处
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一折:“虽无汗马眠霜苦,曾受囊萤映雪劳。”
白话释义
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一折:“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
⑵ 凿壁偷光是出自谁的苦学故事
凿壁偷光是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成语启示:由于匡衡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我们要学习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匡衡不怕艰难学习的恒心与毅力。
(2)偷光是出自什么的故事扩展阅读:
关于匡衡出生地,目前有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鲁城镇匡王村、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境内等说。还有一种说法,说匡衡的祖籍是东海承人,到了匡衡时代迁到了山东邹城,又把山东邹城匡庄村视为匡衡的故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凿壁偷光
⑶ 《凿壁偷光》出自哪位人物
《凿壁偷光》出自匡衡。
故事的主人公是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匡衡小时候勤奋好学,但是家里贫穷没有蜡烛,于是他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借用邻居家的蜡烛光亮来读书。之后,他去到了一家大户人家做雇工,主人家赏识他刻苦好学,于是用书籍资助他。匡衡成了一代的文学大师。
凿壁偷光的启示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名。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告诉我们:条件再艰苦并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缺乏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学习关键在于愿意学习以及拥有顽强的意志。
⑷ 成语“凿壁偷光”是出自哪位古代人物的苦学故事求大神帮助
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
(4)偷光是出自什么的故事扩展阅读:
关于匡衡出生地,目前有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鲁城镇匡王村、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境内等说。还有一种说法,说匡衡的祖籍是东海承人,到了匡衡时代迁到了山东邹城,又把山东邹城匡庄村视为匡衡的故乡。
匡衡墓,位于山东枣庄峄城西南14华里。墓封土堆高约4米,直径35米,墓区遍植林木。
“文革”期间,封土堆南部被红卫兵挖一坑,深2米许,未及墓室。墓南原有匡衡祠,于清干隆四十年重建,但历经沧桑,今已无存。仅留墓碑一座,为干隆年间峄县令张玉树亲题:“汉丞相乐安侯匡衡之墓”。
⑸ 凿壁偷光是出自谁的苦学故事
凿壁偷光是出自西汉匡衡苦学的故事,讲的是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的故事,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凿壁偷光典故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凿壁偷光的启发
1.匡衡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好学,最终获得了成功。他这种刻苦读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这个典故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