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蒙古草原上的传说和故事有哪些
1、金代边壕的传说
在满洲里市区东北部,有一道形若巨蟒的金代边壕从今俄罗斯境内蜿蜒而入。成吉思汗等人跳下战马,来到泉水旁,人马共饮,顿时疲劳即消,浑身力气倍增。然而,这些边壕并没能挡住以成吉思汗为首的统一蒙古草原的进步势力,蒙古铁骑在一阵阵冲锋的号角声中,毫不犹豫地冲过了边壕。
2、下马酒
据说,下马酒是从成吉思汗世代流传下来的。相传,成吉思汗有两件心爱的宝物,一件是象牙做的扳指儿,套在右手大拇指上做射箭时钩弦之用。另一件则是雕花的饮酒杯,喝酒时用。然而,成吉思汗怎么也没想到,他这两件宝物,在一次与他自小结义的兄弟札木合合聚时却救了他的命。
札木合见成吉思汗势力大,就想杀了他,就准备和他合聚时杀了他。
成吉思汗在三思熟虑后,终于骑马去了,到了那里,成吉思汗接过来迎宾酒,用扳指一蘸,象牙扳指变了色,成吉思汗耐住火,把酒敬了天,札木合又连敬两杯,都有毒,他大怒,拿出银酒杯来干杯,札木合没办法,只好放弃。
就这样,成吉思汗干逃过了一劫,下马酒也成为时尚,敬自然三杯酒和下马酒就这样传了下来,这个故事也成为传奇。
3、马头琴的故事
从前,草原上有一个叫苏和的牧民,和一匹聪明的白马相依为命,形影不离。一天,白马突然病死了,苏和非常难过,总盼着白马能再回来。一天晚上,他梦见白马回来了,对他说:“你不是在想我吗?那就用我的骨、筋、尾做把琴吧!这样我们就可以天天在一起了。”
第二天,苏和按梦里说的做了一把琴,并在琴杆顶部精心刻上白马的头。琴声和白马的叫声一样亲切、动听,后来人们便给这琴起了个好听的名字———马头琴。
4、成吉思汗的板指与银杯
相传,成吉思汗有两件心爱的宝物。一件是象牙做成的板指,套在右手大姆指上作为射箭时钩弦之用。另一个是雕花银酒杯,每次饮酒时都使用它。没想到,成吉思汗的这两件宝物,在一次与他自小结义的兄弟扎木合聚会时,却救了他的命。由此引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传说。
5、达尤
成吉思汗征战打天下的时候,他的都是能征善战的英雄。其中有个叫达尤的,更是智谋深广。他带领的军队,往南行进,刀刃不沾一滴血,就能长驱直入,他的军队占领了一个有一个重要的城市和乡村。他有个绝妙的智战方法。
达尤行军出发时,比别的的兵马并不多,可是他有一个出奇的兵营,那就是骆驼队。他的军队走到哪里,既不住店,也不骚扰城乡百姓。一到夜间,他就把一个营的骆驼拉成一条龙,再圈成一个圈,全军的兵马在中间打野盘。
他们烧火做饭,吃饱喝足后,就点起松枝,燃起一堆堆大火把营地照的通明通亮。让后士兵们围成一个圆圈,踢起皮球。他们踢半空高,玩的非常快活。踢累了,玩够了,他们就地躺在皮毡上睡觉。
第二天早起,他们生火做饭,吃饱后装好牛皮球,扔下大铁球,赶着骆驼队又走了。达尤的军队开拨以后,当地的居民百姓一看,他们打营盘的地方扔下了几个大铁球,他们搬都搬不动,别说用脚踢了。
于是,人们立刻传说起来,说达尤的兵将们如何如何有力气,几个人搬都搬不动的大铁球,他们一脚踢到半空,和这样的军队打仗,神兵也不会打胜。
宋军有些军队听到这话,当时就吓得酥骨了。也有那不信传说的中良,他们带着军队去交战。可是,不管是正面交战,还是夜袭偷营,都被达尤带领的蒙古军队杀得尸骨横飞,有时一个兵都逃不脱。
宋军再也不敢交战了,一听到英雄的蒙古军队开过来,立刻吓得软了腿。只有带着士兵,跪立两厢,捧盏称臣。
达尤带领军队一直战到云南还往南。据说如今大理那地方的蒙古族,都是带过去的军队留下的后人。
㈡ 红色草原红色传奇【下篇】(有温度的故事)
(接上篇)
杨宝山 隐姓埋名为革命不顾个人安危,曾受到毛主席,任弼时的赞扬, 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忠贞不渝的革命气度。
那么, 折高舍己救人英勇就义,则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的临危不惧,凛然大义。 他留下的资料并不多,仅凭他的义举,就足以感动所有人。
折高 是时代的英雄,必须沉入历史的深处,才能听到她大义凛然的声音。
萨颤山拉乌苏河流经鄂尔多斯千转百回,形成了一条长达近一百公里的大峡谷。峡谷内共有十六道湾,其中滴哨沟湾就坐落于河谷南端。它北连城川、乌审两大革命根据地,南连陕甘宁边区,是当时三边牧场向陕甘宁边区输送物资的必经之地。围绕这个交通要道,历史上曾爆发过不计其数的战斗,许多革命先烈长眠于此。
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宁夏马鸿逵策应进犯三边。被国民党授予准将军衔的东乌审保安司令奇玉山和城川地方部队突然变脸, 调转枪口对付共产党, 形势十分严峻。由于滴哨沟湾特殊的地理位置, 伊克昭盟蒙汉支队曾和马鸿逵、齐玉山等匪帮以及钦克、乔达赖两股叛军在这里发生过一百多场战斗,党史称为“伊盟革命扯锯战场”。
当时伊克昭盟的精锐部队都被派到东北等前线作战,城川一带留守的只有成立不久的 蒙汉支队, 敌我力量十分悬殊。面对党交给的重要使命, 蒙汉支队 勇担大任,用高超的作战能力和顽强抗敌的精神打了很多漂亮仗。茄辩中
1947年7月, 钦克、黄玉堂 一伙叛匪,联合东乌审 奇玉灶姿山 匪帮及西乌审叛变的 铁木尔 大队共约五百余人,气势汹汹地向城川办事处扑来, 留守的蒙汉支队共有二百余人,在弹药奇缺、处境艰难的情况下顽强抵抗三天,保卫了城川。
在这场战斗中有位英勇就义的烈士叫 折高, 土生土长的城川当地人,1944年参加革命,是连长 杨明山 的通讯兵。他熟悉这里的一沟一坎、一草一木, 折高 背着掷弹筒在连长 杨明山 的指挥下向敌人精准开炮,打得敌人无处藏身,无法靠近河边。
关键时刻, 折高 突然发现叛军狙击手举枪瞄准了正在指挥战斗的 杨明山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箭步向前,一把推开了 杨明山 ,自己却中弹倒地……
当杨明山抱起血泊中的折高时,半晌他从昏迷中醒来,微微睁开眼睛,只说了一句话:叛军过河没有?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长眠于此, 他的义举,不仅仅是救了杨明山连长一命,而是保留了革命的火种,保住了革命的新生力量,他的英雄事迹可与英雄王杰齐名,与董存瑞、黄继光也不逊色。
滴哨沟战场纪念园巍巍耸立的纪念碑是英烈们的归宿。 在碑的中上处有一个“骑马射箭”的蒙古骑兵雕像, 像展翅欲飞的雄鹰,直击长空,俯视和守卫着脚下这方热土,那应该是 折高 光辉形象的化身,也是 蒙汉支队 横刀立马的象征。
中国人民的革命曾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和许多国际友人的鼎力相助。我们熟知的有 白求恩、 柯棣华 、斯诺、 史沫特莱 等等,其中 斯诺 的一本 《西行漫记 ― 红星照耀着中国》 则影响了世界,一名叫 欧文 ・ 恩格斯特 的美国进步青年,在读了这本书后,打开了新的视野,使他更倾心于神话般的中国革命。
他到中国不久,进步的新闻记者 羊枣 死于国民党狱中, 恩格斯特 便起了与 “羊枣” 同音的中国名字。
不久,党中央撤离延安,在光华奶牛场工作的 阳早 ,赶着八十三头奶牛转移,来到荒凉偏僻的三边地区建牧场,帮助当地牧民改良牛羊。
寒春,原名Joan Ilinton, 出生在一个美国的知识分子家庭。两岁父亲去世,母亲是一位中学校长。慈母的教育使她立志要做一个对人类有用的人。她的 哥哥韩丁 以及哥哥的朋友 阳早 等常在一起谈论国内外大事,关心各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她触动很大。当时她已是核物理的研究生,是少数几个参加过“曼哈顿计划”的女核物理学家,并参与了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发。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 寒春 决意放弃科学家的梦想,毅然动身也要来中国。1948年在 宋庆龄 主办的福利会的帮助下, 寒春 首站来到上海。通过地下党于1949年三月到了延安,跟志同道合的 阳早 久别重逢。
四月, 寒春与阳早在边区政府礼堂举行了气氛热烈的婚礼。 中共元老、边区政府主席 林伯渠 亲自到场祝贺,并书赠喜幛: “爱情与真理的结合” 。自此以后,这对喜结连理的美国夫妇,开始了携手共同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的新旅程。
为了发展中国的奶牛事业, 阳早寒春 从延安―三边―草滩―南郊―昌平,一生未离开农牧场,孜孜不倦地推广科学养牛技术,发展奶产业,在中国奶牛业发展中凝结了他们毕生的汗水和辛劳。
2003年12月25日,八十六岁的 阳早 因病去世。在阳早的讣告上,有一句评语: “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是阳早的夫人 寒春 执意添加,她解释说: “我们在中国呆了一辈子,不是为养牛来中国的,是为信仰而来的。”
一对外国夫妇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自己毕生的追求和信仰,其精神是难以用“伟大”二字能表达清楚的!
阳早寒春 晚年时,他们专程回到阔别多年的三边牧场看望老乡,一部纪录片把大家从相逢时的欣喜带到离别时的伤感,全体学员洒下了追思的热泪。
树碑昭英烈,存史启后人。今天,踏上这片血与火浸润过的热土,踏上这片烈士鲜血染红的草原,革命先烈为了民族大义和心中的理想信念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深深震撼到了我们。
在王震井纪念园旁边的营房,我们全体学员支起炉灶,按照当年八路军的编制,分为几个班, 体验当年359旅大生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实验。 尽管只是生米煮成熟饭这么简单,但从中体验的味道与现代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还是很不一般。
面对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全体学员庄重地举起自己的右手,在鲜红的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做出了庄严的承诺: “……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在鄂托克前旗党校,我们聆听了老师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党性教育课。 从历史到现实到未来,“我们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有了一个清新的脉络,我们党九十八年奋斗的历程始终贯穿着一条宏大的主线,那就是新华门前永远不变的那五个鲜艳的大字— “为人民服务” 。至此,我们主题党日活动也有了一个圆满的答卷。是什么力量支撑先驱们在如此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奋勇向前、毫不退缩呢?
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是忠贞的革命意志!
一位学员深有感触地说 “耳闻目睹了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及丰功伟绩,对于我本人是一次思想境界的升华及心灵的洗礼。”
离开红色草原已有时日,耳畔还会不时地响起滴哨沟战场的枪声;城川、三段地解放的炮声;城川民族学院朗朗的研讨声,眼前就会飞杨出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尽管历史早已湮没了边城古道,但岁月带不走那些熟悉的英名! 今天,在这片血与火的草原上,一股英雄气息,依然在驰骋纵横!
㈢ 红色经典故事有哪些
一、刘胡兰的故事
有一个星期天,雷锋肚子痛,他趴在床上忍了一会,想硬挺过去,但又一想,明天还要出车,这样疼下去可不行,赶快爬了起来,跑到卫生连。
值班医生问了问病情,按了按肚子,给了些药片,嘱咐说:不要紧,回去用热水袋压一压肚子,好好休息休息就好了,可别再累着呀! 雷锋往回走,路过一个建筑工地,工地上那热烈的劳动场面,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
他心里赞叹着:嘿,真了不起,不久以前,这里还是一片煤渣地,现在就要盖起高楼大厦了。在这里劳动的人,个个汗流浃背,干劲十足。砌砖的和运砖的,展开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扩音器里响着一个尖嗓子姑娘的声音,鼓动得整个工地热气腾腾的。
他正要离开这里,忽听得那尖嗓子姑娘喊道:……砌砖的同志大显身手,以惩每小时一千二百块的速度,打破了过去的纪录,运砖的同志加油呀!
雷锋回身一看,见运砖的两人一辆小车,一个拉一个推,个个干得挺欢,还是供不上砌砖的需要。他忘了肚子痛,跑到推砖场,操起一辆小车就干起来。
他一个推一辆车,装得满满的;上坡时挺费力,几个工人赶来帮助他,有个工人问道:同志,谁叫你来的?雷锋笑着逗他说:你们叫我来的呀!我们?是呀,你们为了社会主义,干得热火朝天,就不许我来吗?
㈣ 红色经典故事
一、刘胡兰的故事
有一个星期天,雷锋肚子痛,他趴在床上忍了一会,想硬挺过去,但又一想,明天还要出车,这样疼下去可不行,赶快爬了起来,跑到卫生连。
值班医生问了问病情,按了按肚子,给了些药片,嘱咐说:不要紧,回去用热水袋压一压肚子,好好休息休息就好了,可别再累着呀! 雷锋往回走,路过一个建筑工地,工地上那热烈的劳动场面,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
他心里赞叹着:嘿,真了不起,不久以前,这里还是一片煤渣地,现在就要盖起高楼大厦了。在这里劳动的人,个个汗流浃背,干劲十足。砌砖的和运砖的,展开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扩音器里响着一个尖嗓子姑娘的声音,鼓动得整个工地热气腾腾的。
他正要离开这里,忽听得那尖嗓子姑娘喊道:……砌砖的同志大显身手,以惩每小时一千二百块的速度,打破了过去的纪录,运砖的同志加油呀!
雷锋回身一看,见运砖的两人一辆小车,一个拉一个推,个个干得挺欢,还是供不上砌砖的需要。他忘了肚子痛,跑到推砖场,操起一辆小车就干起来。
他一个推一辆车,装得满满的;上坡时挺费力,几个工人赶来帮助他,有个工人问道:同志,谁叫你来的?雷锋笑着逗他说:你们叫我来的呀!我们?是呀,你们为了社会主义,干得热火朝天,就不许我来吗?
㈤ 红军长征路上的故事有那些
一、半碗青稞面
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红军战士只有可怜的一点青稞面做干粮。周恩来副主席和战士们一样,绝不多吃一点青稞面,还教育战士们,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别爱惜粮食。战士们听了他的话,都把仅有的青稞面装在粮袋里,拴在腰上。
青稞面越来越少了,战士们只能用一点青稞面掺在野菜里煮汤喝。战士吴开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经饿了两天,周副主席知道后,就让警卫员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给吴开生两碗。他看着吴开生蜡黄的脸,语重心长的说:“这是革命呀!”
吴开生流着眼泪说:“我只要有一口气,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这天晚上又是狂风暴雨,用被单做成的帐篷自然挡不住风雨的袭击。战士们都淋成了落汤鸡。周副主席命令战士们都到他作为办公室的帐篷里去休息。大家怕影响他工作,都不肯去。
他冒这大雨亲自来了,说:“你们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话像火烤暖了战士们的心。这样走了几天,草原仍然无边无际。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军马也杀掉吃了。战士们只好烧皮带吃,甚至把随身带的纸张咽下去充饥,红军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周副主席命令把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给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么呢?”警卫员急了。周副主席两只大眼睛放出了严峻的光芒,清瘦的脸上肌肉抖动着,“有同志们活着,就有我。只要多留一个战士的生命,就给革命事业增加一份力量,拿出来分掉!”
这掺上一点青稞面的热水,分到战士们的手中。战士们流泪了,这不足半碗的青稞面,是周副主席的心意和生命啊!战士们又上路了,在茫茫的草地上。行进着摧不垮的钢铁红军。
二、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
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
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
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
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政府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三、三次遇到母亲
1934年,刘湘围攻川陕苏区。红军撤离时,红军战士李中权全家9人参加长征。其中,李中权的父亲李惠荣、母亲王理诗、大哥李中泮、二哥李中池、妹妹李中珍在长征途中先后牺牲。1937年,兄妹在陕北团聚时,只剩下4人。虽然和母亲同在长征队伍中,但李中权和母亲只有过3次短暂相见。
第一次是在1934年春天,当时母子两人已经知道李中权父亲的死讯,但都向对方隐瞒,最后还是母亲告诉了李中权。由于任务在身,李中权匆匆离开了母亲。
第二次见面是在1936年3月,李中权在宝兴县意外遇到母亲,那时正准备二过草地。母亲拉着他的手,高兴得顾不上回答他的问话。李中权没有告诉母亲二哥李中池、五妹李中珍夫妇的死讯。第二天一早,队伍就要出发了,李中权又一次匆匆和母亲告别。
第三次见面是在1936年6月,在西康省丹巴县东边耳时,李中权当时任红四方面军大金川独立二师政委。行军路上遇见了母亲、一个弟弟一个妹妹,李中权留下自己的战马和部分干粮,含泪而去,不忍回头。
李中权后来回忆当时的情形说:“母亲面容极度憔悴,神情忧郁,只是呆呆地望着我,似乎累得已经不能开口了。”虽然凭着惊人的毅力和战马的帮忙,李中权的母亲和弟弟妹妹翻过了雪山,但1936年7月7日,在西康草地炉霍县,李中权的母亲再也走不动了。
幼小的李中衡、李中秋兄妹掩埋了老人,带着老人留下的拐杖,一直走到陕北。
四、金色鱼钩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
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
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五、半截皮带
红四方面军战士周广才,十三四岁参加长征。过草地的时候,干粮野菜、枪皮带都被战友们吃光了,开始轮流吃周广才的皮带。估摸着要走出草地了,他哭泣着恳求战友:“不吃了,同志们,留着做个纪念吧,我们带着它去见毛主席”。
就这样,这条被吃了一小截的皮带留存了下来。为缅怀先后牺牲的战友,周广才一直珍藏着这条皮带,还在上面烫了“长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