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昆明老街有什么历史故事呢
说到昆明市我想很多朋友都情不自禁地激动起来,小编作为一个“云南爱好者”,是云南风景的忠实粉丝,自然对昆明这座城市有着不一样的情感。这里气候舒适四季如春,这里环境优美景色迷人,虽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旅游城市经济增长太依赖游客,在今年这种特殊的经济环境下发展得不太顺利,但是我们都希望昆明能够重振雄风,来年重返“新一线城市”。
小编今天带大家来到“春城”昆明,我们既不去观赏那随手一拍就是画卷的景色,也不去城里参观现代化的摩天大楼,因为又有新的历史文化景点引起小编注意了,这儿就是传说中有着“昆明小上海”之称的昆明老街。
作为一个有900多年历史的历史遗迹,一定有不少的惊喜等待着我们前去打卡,赶快跟上小编的步伐,来童年回忆《仙剑奇侠传》的拍摄地看看吧。
你来过昆明旅游吗,如果说你去过一些“小众”的但是十分值得一览的景点,一定要给小编留言,我们把这些美好的事物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吧。
Ⅱ 青岛老街的故事
远近闻名的青岛中心商业街——中山路,贯通南北,起伏蜿蜒,如同一条历史川流,在老青岛人的心上已流淌了百年。
瞩目今日繁华洁净的商业街,回首百年的中山路,沧桑巨变,令人惊叹。世纪之初,中山路一带仅有一两个小村庄,青岛开端口方辟为南起前海栈桥北止大窑沟的斐多里街,二、三十年间世事多变,三次易名为静罔町、山东町、山东路。中国收回青岛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遂于1929年正式定名中山路,同时将第一(汇泉)公园定名中山公园。中山路路名沿用至今。
中山路在前五十年走过的足迹中,落满了旧时代的历史尘埃。德国占领青岛后,一度将中山路划成欧人、华人两个区域,以保定路口为界(当年的界石现存于青岛山炮台展览馆),南部是欧人居区,北部是华人居区,南段的路面比北段宽出六米。由于居区的分别,中山路的商业格局就形成了洋行与华人店铺分据南北的局式。青岛解放前夕,中山路的店铺仍残存着这种旧的斑痕。
三、四十年代,随着青岛城市规模的扩展,以中山路为轴线的青岛中心商区已经形成,中山路上银行、商店、饭店以及影剧院鳞次栉比,包括中山路附近的河南路、天津路、北京路、海泊路、潍县路,商店、饭店、旅店也比比皆是。这片中心商业区就是几代青岛人亲切地称做"街里"的地方,“逛街里”是当年青岛人时尚的消闲方式。旧中国的五十年中,“逛街里”的青岛人不仅用消费娱悦了自己,而且怀着朴素的爱国之情,用老青岛们的消费造就和支撑了一批至今仍然林立在中山路上的华商老字号,诸如:福禄寿、春和楼、宏仁堂、盛锡福以及那爿字号鲜明的青岛国货公司。当年的“国货”二字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何等的回肠荡气。
1949年6月2日,青岛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走过五十年风雨的中山路洗刷了历史的尘垢,光彩亮丽,百业俱兴。改革开放后的十余年里,中山路上现代商厦拔地而起,老字号们风韵犹存,“逛街里”的青岛人也不再满足到“谦祥益”扯几尺洋布,到“劈柴院”吃碗面条,而是进则时装店,入“肯德基”。洋荤已不仅是洋人的了。
入夜,迎着徐徐的海风,再看今日的中山路,“亮化工程”的片片霓虹已将中山路燃化成光明缤纷的川流。
青岛老街的故事
98威海路
台东镇,由台东一路到台东八路,形成一个长方型的“口”字,从登州路到海泊桥的威海路从中间穿过台东镇,从而形成了一个“中”字。
早期的青岛工厂,以日商资本为多,主要在辽宁路周围和四方一带,而工人居住多在台东镇,威海路是台东镇通向两个工业区的主干道。刘少文的《青岛百咏》中曾两次诗咏这一带工人生活。
垂鞭一一问工厂,东镇逶迤到四沧。三万弟兄齐泪洒,年年辛苦为谁忙。
“自台东镇逶迤到四方,皆工厂荟萃之区,率为日人有。工人二三万,劳顿终年,所入无几,却恨年年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也。”
尺余高髻足纤纤,踯躅长街意未堪。是处高楼临大道,沉沉鸳鸯梦初酣。
“……女子则恃工厂,远者距厂十余里,夜半即兴,趋跄而往,至则鹄立门前或坐卧树下,天尚未明也!变良苦矣!”
青岛以纺织厂为多,而纺织厂中又有八成工人为女工,过去不收有孩子的女工,所以青岛人叫女工为“工厂大女曼”,她们日工作12小时,加上往返路程,十分劳累,所以家务事由父母来做。许多“工厂大女曼”由威海路步行,冬季头裹长布,手持饭盒,三五成群,说说笑笑,苦中作乐,是威海路一道街景。
自长春路至海泊桥一段,威海路两侧集中了十几家木厂,由于是木厂,院樯是废旧木料的栅栏,院子里、人行道上都堆放着许多原木和木料。过去是人工解木,一上一下拉大路,这活十分辛苦,却是男工的天下。
威海路南段相当于台东区的中山路,主要部门都曾在威海路有分支机构。如中国银行在中山路,台东办事处在威海路;物华金店总店在中山路,分店在威海路……解放后新华书店总店在中山路,分店在威海路。原台东警察署也在威海路。
威海路中段曾有平民市场,也曾叫大陆市场,有几条小街巷,还有艺人演出山东琴书、茂腔。距平民市场不远还有一个新兴市场,长年经营的店铺有七十多家,包括旧货业、经工、手工业产品。
威海路上的“新华里”,虽然也叫“里”,但它和一般“里”不同,实际上相当于西镇的平民院,是一个大杂院,里面主要是平房,与“里”的格局完全不同。
新华里内有小商店,还有一家说书场,本市优秀评书演员王宝亨等在这里说“蔓字活”———长篇大书,如《三侠剑》、《大八义》等,每晚最后留一个大的“扣”———悬念,吸引观众第二天再来听。
抗日战争后期,日伪军节节战败,山东广大地区成为了抗日根据地或抗日游击区,战火燃至青岛附近,青岛当局十分恐慌,从镇江路沿长春路到5号炮台建了一道防线,大部分路口封锁,在威海路、长春路口设“卡子门”,有伪军站岗,看到所谓的“嫌疑犯”便上前搜查,有的伪军借机勒索。晚上则关闭卡子门,使百姓们无法通行。
解放后,威海路进行了拓宽,建了过街人行天桥,路两则的老房子已全部被拆除建了新楼,后又在威海路、台东一路口建了当代广场。
青岛区划调整后,台东区撤销并入市北区,市北区提出了“商业兴区”,威海路一带被规划为市北区的商业区,也是市的商业中心。(
Ⅲ 瑞安老街的故事和背景
瑞安有许多老街,承载着历史,凝聚着沧桑,孕育着挥之不去的记忆。岁月变幻,老街在一天天变老中慢慢沉淀。营前街、九里汇、湖屿桥街、林垟老街……它们在现代文明的脚步声中,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它们,或丰满,或绵薄,以小桥、流水、窄巷、老店、古榕,描画了一幅幅古色古香、疏淡隐约的《清明上河图》。它们的街头巷尾流淌着市井故事和民俗,令人向往、怀念,仿佛老街上嘈杂的叫卖声并未走远。
四县通衢——
营前街
地点:位于营前乡营前村,距今200年左右。
位于飞云江干流与祭门溪交汇处的营前街,上个世纪80年代前,平阳、泰顺、文成、瑞安人都赶到这里集市。老街保存完整,中途有一个顺着河道的转弯。曾经喧闹的营前街带有传奇色彩。
以前到营前的人,大多乘船而来,街边河道的水面并不宽,更大的面积是平坦的河滩,也是老街集市的一个延伸地带。清中晚期,这里老街车水马龙,河端口头上载满货物的木船,鳞次栉比。2层楼房的店面,下面开市,上面居住。4余米的开间,用4块可拆卸的朱漆门板隔成。
然而在民国14年(1925年)山洪爆发,老街毁于一旦。当时国民党政府拨款重建。街边有一棵歪脖子大榕树,寿命300年以上,据说是当年灾民的救命树。洪水经过街头时,因这棵大榕树的遮挡,水势稍缓,灾民揪住树枝,被人救出水面,于是,此树被街坊老人誉为“神树”。大树至今枝繁叶茂,老当益壮地守护在古街口。
重建后的街道,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一船船大米、地瓜丝、挂面运到瑞安,一担担海鲜挑回文成,最多时,老街接纳的日访客量超过千人。街面上,瑞安话、农村土话、闽南话不绝于耳。
街的南首是一个古渡口,上客点有一个古老的凉亭,过去凉亭边有人就地卖海鲜,现村民在此修建了一间观音庙。凉亭年岁已高,木质座椅都已被磨蹭得凹陷,现出清晰的木纹。当年用木船过渡,一支竹篙在清水里划拨,鱼儿时常跳出水面。现在因水库蓄水导致水面变宽,木船换成铁帆船。
老街上现在只有零星几间店铺,卖杂货或老式裁缝店。今年78岁的陈大妈,当年用100元钱买了一台西湖牌脚踏缝纫机,如今还能为村民做老式衣服。近15年来,老街的新房子不断盖起,村里年富力强的都走出山外,现只剩下妇女和老人30人左右。
入海商端口——九里汇街
地点:位于莘塍九里,距今约120年。
温瑞塘河从这里流过,因为众多水系均由街旁的伍公河汇入飞云江入海,“九里汇”由此得名。此处聚集着潘姓,号称“九里潘”。昔日,街沿河道里全是手划小船。采收农忙,走亲访友,置办日用,都穿梭河上。沿岸榕树、民居、石桥、祠堂、庙宇交相点缀。
九里汇老街长约300米,面河而建,但现在都被商户搭建的巨大雨棚遮盖,街头顾客稀少,卖的都是些简单便宜的小物件。九里汇走到今天,已变得陈旧、不起眼。
曾几何时,九里汇是飞云江入海口处的一个商业重镇。飞云江南岸、瑞安城、上望的居民都到九里汇来购买生活必需品。
在上望人还没下海捕鱼前,董田人就已将在海边滩涂上捕捉到的新鲜海鲜拿到九里汇集市叫卖。清晨,竹器店里的篾匠,抱出毛竹,放到青石板路上,用篾刀噼噼啪啪地将圆竹破开。在这清脆悦耳的破竹声中,老街开始忙碌起来。河端口头的长链上栓满了农民赶集的木船,街道上人流如织,摩肩擦背,九里汇天天是闹市,天天是大集。
“乾生”南货店里的香菇、木耳、糖果都是紧俏货,出现排队购物的景象,天天门庭若市。东街头的“同仁”药店,药杵声声,丹药飘香,学徒一大早就忙着中药切片炮制。准星细小精确的小秤杆在抓药者的眼里像是玩魔术一般,交易的银角子往抽屉里扔得啪啪地响,金元券大把地捆起,堆放在一起……
旧时,端午节和八月十五是老街热闹的巅峰期。且不说街市是如何的热闹非凡,单单就是沿街的河面上已是画船锦簇。30多米宽的河面上本来空阔,碧水纹丝不动,但只闻一阵锣鼓声传来,从上望过来的20多只龙舟潇洒游出,九里的30多只龙舟已备桨待命,董田的龙舟也在不远处的桥下锣声大作,不一会,河面上全部是龙舟,因为中间有强悍的划手正在比赛,其余的船只靠岸停歇,留下一条逼仄的小道让他们一决雌雄。岸上的小贩们甩着喉咙,叫卖莘塍五香干。
而八月十五,九里汇变得格外的斯文和喜庆,从“乾生”南货店开始,有许多书画摆出,手绘的,印刷的,一毛多一张,红彤彤的映红半边河水。
如今,街上还有一些做竹篾的、做圆木的,店堂狭窄拥挤简陋,整条街像是一个浓缩了的民间手工作坊。因为上望、莘塍都有大的农贸市场建成,老街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没落了。
五地中心——湖屿桥街
地点:湖岭镇大同村,距今600多年。
湖屿桥街与瑞安、平阳、文成、青田、永嘉的距离都在70公里左右,曾为商旅云集、百业繁盛的着名村街。
湖屿桥街位于湖岭三十二溪畔,呈现的街道建筑为清末民初风貌,这是一条集聚郑姓的古街道。据《郑氏宗谱》记载,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就有郑姓人家在此居住。但至今保存的老街建筑可能为清末民初。
老街背靠溪水,自东向西约500米,两侧都是2层清末店铺,石木结构、四扇挡板店门,青砖黛瓦,店面之间有风火墙相隔,有徽派建筑韵味,老街在中途向右折了一个弯,显示了小巷深深。据资料显示,目前该街保存完整的民居计85间,另有祠堂、老宫、岳殿、将军庙等4座。
今年92岁的潘鹤龄老人介绍,民国元年三十二溪发生罕见大洪水,附近街道全部被淹。灾后,当时的政府拨款修建了三十二溪防波堤。27岁那年,他从桂峰黄林搬到老街,开了一家染布店,当时的三十二溪除了这条街,其余地方都是农田,街道远看像一个农庄。那时老街上布满棉花店、布店、南货店和盐店。
老街的格局和遗存,每处都透漏着老街的昔日繁华和富足。这里的老居民都记得,民国期间,这条街上最大的南货店叫“郑裕丰”。如今还可见到一家临街95-97号叫“郑永昌”的南北货店,分前后两进,前为店堂后为住家。二层是走马楼,临街挑出的额梁上雕刻精美花卉瑞兽,墙柱上浮绘着许多栩栩如生的戏曲人物。
湖屿桥街的繁华中包涵着精致,在200号原“周太昌”布店旧址就能轻松找到注解。连接前后两进民居的是古老的月栋门,它也是这条街上最美的一处商用宅第,墙柱、栏杆、藻井都为镂空的花鸟,雕刻精细。店主的商贸兴隆、家大业大可见一斑,同时庭院的淡雅味道也可窥屋主的一点墨趣。
街上如今有很多陈旧的剃头店,使用的座椅和电推剪均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旧物,剃头师傅大多为60多岁的老师傅,刮胡子还用小刷子刷出肥皂泡涂抹。老街中途还有一家铁匠铺,两位皮肤黝黑的男子正在敲打一把镰刀。
这条街上走出过许多华侨,其中原罗马华侨华人联合总会会长潘仲骞先生,8岁时就随祖父移居湖屿桥街。
街尽头有一座四角凉亭,其上一副楹联令人寻思: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少坐坐;谋衣苦谋食苦苦中作乐多谈谈。可见古湖屿桥人也并非不懂休闲和豁达。
一线街道——
林垟老街
地点:位于林垟林南村,始建于明清,现存为民国时建筑。
林垟的美,美在水云之乡、人文丰富。但在林南村还有一条古街道,实在令人称奇。古时候这里为万全(船)垟,与平阳县的万全平原同属东吴国造船基地,已然声名显赫。
因这里土地肥沃,是温州的粮仓,在明清和民国时期,林垟一直是商贾繁荣之地,古街道溢满浓浓商气。
林垟街,沿河邻水而建,狭长幽深,街铺屋檐几近相接,最近处不到一尺距离,屋檐挨着屋檐,店铺傍着店铺,被称为“一线古街”。有的老店仍采用木板店挞和挑帘的招牌广告。老店铺里都卖一些农家的土特产和风味食品,加工一些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不少作坊仍采用传统的制作方式,连李毓蒙发明的弹花机在这里还可以见到。
村民不无惋惜地告知,这条街本来历史悠久,但不料在民国年间遭遇大火,一条繁荣无比的街道在大火中毁于一旦,今天所能见到的老店铺都是灾后重建而成。
如今“一线古街”虽然没有了当年的热闹繁华,但村姑们浆洗河端口头,小船悠悠往来的场景宛在。街头的大榕树高大挺拔,老房子较为完整的部分保存在16号一段。
据悉,老街过去是一个传统文化集大成的地方,有街头卖艺的、赛龙舟、中元河灯等。传统小吃有风仙、巧食、白糖(麦芽糖)、姜糖、枇杷梗、炒米糖、芥菜饭、油鸡卵、咸饼等。
遍布街巷之中有许多老宅院,可以证明当时这里是飞云江南岸的重镇名村。小镇上还留存着陈宅、谢宅、柯宅、金宅等古屋。这些宅院如今尚有族人居住,他们依然保留着悠闲淡泊的生活方式,耕读和商读的气息浓郁。
尾 声
老街在慢慢变老,虽古韵宜人,含义凝重,是一笔不可多得的人文和商业财富,但现代文明的滚滚车轮奋勇向前,老街的艰难固守,如果仅靠原居民的艰难支撑,不知还能坚持多久?老街的明天究竟在哪里?但愿老街留下的不仅是记忆!
Ⅳ 老街的历史或故事
老街故事
曾经无数次,听朋友聊起过泰州,聊起过泰州的风土人情,聊起过泰州老街的古旧与文明,于是在心里,一直是心驰神往的。终于有机会来到泰州,在友人的陪伴下,得以一游。
据友人介绍,泰州老街是凤城河风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泰州人悉心打造的一个旅游品牌项目,集饮食、民俗、历史等诸多文化于一身,极具商业价值和文化内涵。老街位于泰州古城的东南角、凤城河风景区桃园景区的东侧,是一条展示地方饮食文化的街。它汇集了许多特色小吃,特别是本乡本土的传统风味小吃尤为引人注目。
老街的两侧是分布整齐的明清式建筑群,街内青砖黛瓦,骑楼走廊,麻石条铺就的路面,古色古香的店铺,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在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的同时,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让一些记忆扑面而来。
老街占地面积3.5公顷,街长约600米,以茶楼饭庄,私房菜馆为主体,经营江淮菜系,另外还有源自浙、川、湘、滇等地的风味独特的美食。饭庄菜馆里,那一碗碗葱香四溢,润滑爽口的葱油面;那一盘盘卤香浓郁,余味不绝的小腊龙烧腊;那一个个色泽金黄,甘甜松软的六角形金刚脐,令人大快朵颐。
除了本帮菜系,还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风味小吃,比如老台门汤包、天津肉卷、特色火锅、过桥米线、嘉兴粽子等等,不胜枚举。游泰州老街,更令人开怀的,是在大饱口福的同时,还能够领略到凤城河景区的湖光山色,对于游人来说,实属两全之美。
老街与望海楼隔河相望,是一条极富民俗文化的街,环境优雅,别有一番古色古香的意韵。走累了,想歇歇的时候,你可以在戏曲茶楼,泡一杯清香四溢的茶,聆听评话艺人那神色飞扬、娓娓动听的评书,也可以在缕缕茶香中,欣赏精彩的戏曲表演。步入街头,更可以看到“福禄寿”走街、衙役巡街、“福娃”表演等极具民俗特色的表演,还可以看到更夫打更和老泰州人的婚嫁场景。
徜徉在老街的石道上,那些反映老去时光的生活场景的照壁以及反映老泰州街头小景的落地古石雕群,无一不引人入胜。迎风招展的旌旗、店幌,古老的宅门、明清家居式的院落、古风古韵的砖雕砖饰、透空花脊和匾额、让人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在回顾历史的同时,对历史的厚重肃然起敬。
泰州老街,浓缩了老泰州的历史精华,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我想,这就是它存在的意义。
摘自网络网友,谢谢。
Ⅳ 关于镇江小巷故事,镇江有许多有名的小巷,经典故事很多,请列举三四
其实,每一座城市都有许多老街小巷,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段关于巷子的记忆,镇江当然也不例外。镇江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很多小巷至今还处在城市的中心,院落老井、白墙黑瓦,江南独有的韵味都藏在那里。过去街巷的名字很多都有历史故事,在路边上随便问个老人某某街巷在哪里,他都能给你指点,甚至兴致勃勃地给你说上一段这个街巷的掌故。如大爸爸巷、小爸爸巷、梳儿巷、鱼巷……光听着名字,都会觉得它们是有故事的巷子。可是,随着镇江旧城改造大拆迁的进行,有许多传统的老街老巷正在逐渐地消失或被其他的新名字所取代。据有心人士统计,镇江市老城区至少有四分之一的街巷在近三四十年间消失了。
那些小巷纵横交错,隐于闹市,跟宽敞笔直的大街相比,它们相形见绌,与高楼大厦更是有些格格不入,但从古至今,带着厚重历史的小巷故事每一天都在延续。它们记录了历史,记录了许多人那难忘的童年……
好友娟说,她从小在小巷长大,老公就是一起在小巷长大的玩伴。四周邻里之间,彼此都非常熟悉,有事招呼一下就来了。邻里之间就跟一家人一样。成家后,她家住进了公寓房,回家门一关,再也找不回在小巷里的亲切感。父母亲年纪大了,她想把他们接来一起住,总是被拒绝,理由是他们离不开那帮子熟悉的邻居。直到房子在老城改造中被拆迁,才不得不离开那住了一辈子的小巷。娟说,虽然老房子都不在了,她妈还是对那里念念不忘,有时还独自走回去看看……
小巷的生活,悠闲自在。那些小巷老宅沉淀了许多历史人文信息,仿佛都在向你倾诉着它曾经的故事……同时也保留了中国最传统的生活方式。虽然,有些东西已渐行渐远,成为我们怀旧时的一种念想,有些还在,但味道已大不如往昔……但还是让人感慨,城市人心里的故乡在小巷。诚然,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谁也无可厚非,但一些有深厚人文历史的小巷,也应更好地保护起来。这不仅是为了一条小巷,更是为了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Ⅵ 深圳东门老街的故事
我说说我认识的东门吧,我出生就在东门,住也是住在那里,后来读小学的期间搬走了,对那里有很深的感情和回忆.
说起80年左右深圳是个小鱼村,那时候东门就是镇的中心,村民都集中在那里买卖,读书和安家.如果你走走东门中路,也有先残留的古建筑在那里,正因为当时集中了学校,所以深圳幼儿园,深圳小学,深圳中学,也是在那里,基本都是我的母校了,呵呵,而商业更不用说了,一直延续到今天.
80年后期,东门开始发展,除了集中学校外,戏院,书店,还有2-3层的房子开始出现,以前的东门是只有几个百货商场,而且很小,里面除了卖日用品,还卖些小玩具,商场的隔壁就是深圳市药店,药店的斜对面是深圳电影院(不是深圳戏院,现在好象没有了)和新华书店(曾经搬过两次,记得第三次就是搬到现在的书城了)以前这些都集中在现在的人民北路,记得以前小学看教育片都去那里,买书也是那里,可算是高度集中.
特别说明一下,现在东门步行街所有的大商场原来的位置是2-3层的民住房子,以前那些房子楼下很少店铺的,那些人都是摆在行人道上卖东西的,那时候那条路还走公交车了,所以非常拥挤,呵呵,不过那时候真的很热闹,我相信老深圳人都有印象,还有一个地方值得一提就西华宫,我们深圳人叫华城,宝华楼是后期才有的,那里基本在80年代后出生的人都会在那里买过东西,呵呵.
90年后,就开始拆旧房子,建商场,搞规划啦,所以我也不得不搬了,与其说喜欢现在东门的规划,我更忘记不了以前的那份热闹.
这就是一个80年代在深圳出生,一直在深圳成长,读书,工作的人对东门的印象.在此不多说了,如有兴趣可发信息和我交流,呵呵,
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