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甘肃地区有哪些神秘古老的传说或者故事
甘肃秦安羊皮鼓祭礼舞蹈的遗存 鼓与中国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一部中华文明史几乎是伴随着隆隆的鼓声而走过的。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西北地区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对于鼓的运用不仅表现出偏爱对于鼓具和鼓舞的创造更表现出特有的灵性。从高原到山区,从黄土高坡到戈壁绿洲只要有炊烟升起的地方就有鼓声响起只要有鼓声响起的地方就有随节而舞的身影。
在众多的鼓舞中广泛流传于甘肃天水陇南以及定西一带的羊皮鼓舞独树一帜。羊皮鼓,顾名思义是以羊皮蒙面而制成的鼓具属握执型的单面鼓。因其形状呈扁圆形团扇形桃形等故又有扇鼓、旋鼓等不同的称谓。每一种形制的鼓都联系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每一种鼓舞显示出一地居民的性格和审美特征。每逢正月、 端午节以及夏收和秋收之后这里的老百姓都要甩开膀子手执羊皮鼓美美地艘上一通用隆隆的鼓声表达他们美好的心愿。
关于羊皮鼓舞的起源有看较多的民间的口头传说以及许多研究者自己的推测而我们也只能从今天的现状中得到一些零星的,隐约而模糊的判断还没有足够的史料将这些看似熟悉且具有发生共性的现象顺畅的在人类的记忆长河中串联起来。但可以明确的一点则是, 羊皮鼓舞积淀了久远的历史厚载着生活干这里的人民的传统与文化。随着时光的流逝,天水各地的羊皮鼓依托自己生长的士地存当地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的熏染下分别沿着不同的轨迹传承发展。目前, 尚具有典型意义依然保留羊皮鼓原始遗风的则是秦安县干户乡的羊皮鼓舞。
一、秦安羊皮鼓祭礼活动的基本概况
秦安古称成纪,是负有盛名的我国新石器早期原始家耕部落遗址一大地湾文化的诞生地。且城坐落在兴国昂镇距省融会兰州市309公里。传说始画八卦教民佃渔的伏羲和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女娲均生活于此因此这里又被称为羲里蜗乡。干户乡王咀村位于秦安雁城西17公里处全村共有500多人口姓氏以王周成为主。农历的八月中下旬是千户农闲的时间此时家家户户都在惦记着每一年一度的传神。以传神为名的秦安羊皮鼓舞是项程式化的民间祭札舞蹈以歌颂伏羲祈神降福谢神感恩为土要内容。“传神”活动为期三天,从农历的八月十七至十九日这种民间自发的祭礼活动牵动着每个人的心无论男女老少都会自愿出资,各户的集资款项被用来购买制作祭品的材料。过会期间还要呈上面食制作的小供品, 以及当年收获的各种水果五谷等。届时大家推举出本届会长, 由会长与掌握活动程序和具体细节的年长者商议共同操持本年度的传神活动活动场所每年流动因此各家都会有承接此项活动的机会,活动期间,个人可以在自家吃饭也可以在会上集体就餐小商品以及农家自产的蔬菜在过会期间也被允许兜售。无论在外打工或上学的人只要时间允许也都会尽可能能赶回来参加这一活动。
这里百姓以农耕劳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维持着自己的生存和延续。特有的文化孕育了独特的秦安羊皮鼓舞独特的羊皮鼓舞又深深地扎根于这古老的土地。从舞蹈基本动态到舞蹈道具从贯穿于舞蹈中的。唱词到人物装扮无不反映出这里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方式。
(一)三个不同时段羊皮鼓祭礼活动的意义
以传种为名的秦安羊皮鼓舞自明代形成以来代代相传流传至今。所谓传神,可以有多重理解既可以理解为传唤神灵代神向人间传达旨意也可理解为代人向神传达美好的祈愿。以秦安县的千户为龙头羊皮鼓舞在各乡村的其体活动时间略有交错但每年三次活动是一定的而且每次活动的仪式和意义都不尽相同。这三次分别是农历正月端年节前后和农历八月的农闲时节。
1、正月十六据说正月初十至十六人们跳起羊皮鼓舞主要是为纪念伏羲发明钻木取火的伟大功绩。火的发明使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将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为歌颂伏羲的这一功德,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六(相传这一天是伏羲的诞辰日)人们跳起羊皮鼓舞庆祝和纪念他的这一伟大贡献。随着时代的变化今天千户正月里跳的羊皮鼓舞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社火活动。
2、端午时节是走庄的时间在各乡村之间都会有羊皮鼓舞的片段表演或根据各乡村需求进行羊皮鼓舞祭礼的片段但式表演。这时的羊皮鼓表演带有浓郁的感召神灵驱灾避难的巫术色彩。历史上的秦安千户冰雹和干旱是主要的自然灾害每年的端午前后正值秦安农忙时节村民以期通过羊皮鼓的舞动祈求雷神不要在这个时候有突发的雷电引发冰雹和狂风暴雨从而触发山崩地裂火灾击毙人兽的一系列难以想象的恶果。也希望诵过鼓声的渲染产生巨大的轰响, 以能够驱散天上随时都可能弥漫的乌云因为这时候的坏天气可能会使辛苦一年的粮食作物毁于一。
3、农历八月十七至十九此时的羊皮鼓舞祭礼活动是千户一年当中最为隆重的一次它集中了乡民们祈神降幅谢神感恩等全部愿望。每逢此时全村村民无论老少都会极其虔诚地聚集在一起。
(二)羊皮鼓祭礼活动的基本程序
农历八月十七至十九的传神祭礼活动为期三天共包括以下16项程序整个活动虽然过程复杂但联系紧密井然有序,并歌舞乐伴随始终。
在喜神单元里每个村民都使出自己的绝活尽其所能的使神得到愉悦神得到了精神的愉悦人自然也就会欢喜。因此这是个娱神的段落也是个娱人的段落更是个人神共娱的段落沉稳的舞姿与震天的鼓声营造了庄严的气氛杂技的绝活体现了个人超凡的果敢和技艺然而鼓手们虔诚的《打神歌》却真实的歌唱了人间的智者,在娱神的过程中人神其娱、天人合一。
在背鼓单元中两名师公由手持两面鼓到身背四面八面鼓嘴中咬着两面鼓在身十二面鼓的情况下做逆时针和顺时针的旋转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人随鼓转鼓随人旋。已经不能够看清楚被鼓围在中间的人,只看见十二面鼓在不停的转动。
坐坛则是以说唱为主要形式的祭礼活动,夜深了人累了可神的功绩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围着篝火追忆祖先的功德说说先朝唱唱后朝从三皇五帝到各路神仙一一道来。人们用心灵的歌唱和舞蹈取悦诸神灵以此渴望得到他们的呵护保佑和赐福。与此同时在漫长的生活中农人们不断的总结经验在阳光土地山川河流树木相互协调及运作下逐渐与他们周围一切生息相关的天地万物达成了一定共识即统一在同样的结构与节奏中运行并从耕播收藏和对无时地利的依存这种人天关系中抽象出了一套天人合一的本体论观点。从而建立起了属于这一方的传统的中国文化的图景,这是秦安人生存的归宿也是他们农耕生活和信仰的根基。
二、秦安羊皮鼓祭礼舞蹈的表演机制
(一)羊皮鼓舞的传承:
1、参与人员不仅限于该村的王氏家族成员,凡附近对此有兴趣的男性,不管其年龄大小均可学习该鼓舞。
2、传授方式:(1)家族代代相传(2)由德高望重表演能力较强人传授给他人。
(二)羊皮鼓舞的角色分配:
该舞在表演时有三种主要的角色即
1、师公
红色包头巾,额头正前方镶有黄色绒花。上身着黑色对襟上衣对襟领口袖口均镶有红边。腰系黑色或红色绸带下身着黑色灯笼裤。脚穿黑色布鞋。
2、师婆(男扮女装)
头饰当地人叫做龙马头。用黑色红色或彩色细绳编制的网状帽子镶以红色布条的勒头带系于脑后留有两条红绸分别垂于胸前网状的头饰后缀有一条长长的辫子。上身着红色对襟无袖褂子。红色裹裙脚穿黑色布鞋。肩披紫红色对襟长袖过膝长袍。
3、众鼓手
黄色包头巾,上身着粉色圆领对襟上衣对襟领口襟边均镶有红边。腰系红色绸带下身着粉色灯笼裤,脚穿黑色布鞋。
(三)羊皮鼓的造型特点
秦安羊皮鼓祭礼舞蹈的主要道具是羊皮鼓它既是种舞具也是一种乐器和祭器。羊皮鼓由三环九扣组成。传说这三个环形分别象征着伏羲女娲和轩辕黄帝。也许因为九在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味羊皮鼓的小鼓环又连套了九个小环称为九扣。羊皮鼓的制作十分考究从选料加工到养护使用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作为吉祥与神圣的象征每次使用完毕百姓们都要用厚重的布袋包起来集中在一起郑重地存放在本村有威望的村民家里。
1、鼓形与鼓面
羊皮鼓的鼓形为团扇形由扇形的铁圈蒙以单面羊皮通常分为大小两个号大号鼓的直径为62cm在使用前通常将鼓平放于地面给鼓面上喷洒少量的水进行短时间的渗透,以防间隔使用后鼓面的爆裂。
2、鼓柄与鼓圈
鼓圈以扁平的铁条弯曲而成铁圈弯曲至合拢抻直即为鼓柄长约13cm。鼓柄外部用布条或麻绳缠绕一是以防铁柄磨手二是易于握持。此外还可以起到将鼓圈与鼓环连接在一起的作用。
3、鼓环
大鼓环是直径约18cm的铁环铁环上缀有直径约7cm的六个小的铁环铁环中间缀有一个钤铛。大鼓环的下端镶着个直径约8cm小鼓环小鼓环上同样缀有直径约7cm的三个小铁环。当地人称之为三环九扣摇动时互相碰撞“唰啦”作响。
4、鼓鞭
羊皮鼓的鼓鞭是用来击打鼓而的道具长约40cm。以木削刻而成。鼓鞭的顶端倒磨成椭圆或圆头以增加鼓鞭的弹力。鼓鞭的鞭杆用布条或藤条缠裹。以防击打时损坏鼓面。鼓鞭的尾端以彩色布条拴挂成穗为装饰用。
(四)羊皮鼓舞的其它道具形制(或伴奏乐器)
除羊皮鼓外秦安羊皮鼓舞还有板斧三尖两刃九环刀板板等相辅的道具。这些道具伴随着农耕信仰年复一年的被赋予了与其经济生活相适应的特定含义。
1、三尖两刃九环刀
长约22cm宽约6cm的矩形双韧刀面中间稍厚向两韧方向逐渐变薄。矩形的刀面上方呈齿状的三个尖,下方呈半圆开,中间镶接长约9cm的把柄。下缀有和羊皮鼓同样形状的大鼓环和小鼓环。大鼓环直径约13cm,小鼓环直径约7cm。九个小环直径约1.5cm。
2、板板
长16cm.宽5cm厚度约O.5cm的木板六块,上方凿有眼用麻绳或红布条将六块木板串连在一起,每块木板上方凿眼处垫有像皮铆。首尾两块木板顶端系有红布穗。
3、板斧
总长约58cm。共分为三段。前段长约25cm直径约2.5cm的铁棒顶端呈三角形。在前段10cm处接自直径10cm的扇形斧面铁棒的另一侧是形为反S的斧柄与前段铁棒相连并裹以红色布条。中段是长约19cm的木棒尾段铁棒长约15cm中间成圆球形逐渐变细成锥形。
4、总旗
长约63cm的木捧顶端缀有各丝绸或色布条。
5、棍子
直径约4cm,长约168cm的柱形木棍。
三、秦安羊皮鼓祭礼舞蹈的表演场图
注:民间舞蹈中表演者人数往往不是固定的,在笔者三次的调查中每次表演的人数都不尽相同,但其动作和队形的变化却是不变的,因此为使整个示意图看起来清晰特选8人为一组作为标示。
羊皮鼓舞蹈贯穿于整个祭礼活动的始终不同阶段里有不同的舞态不同的舞态诉说着村民们不同的意愿。秦安羊皮鼓舞中最具典型意义的舞蹈是与伏羲文化相联的舞蹈动律与装扮。师婆头饰名为龙马头似鱼鳞般的网状帽子及连在脑后并反复甩起的束辫与祭祀舞蹈中不停流动但却万变不离其宗的s形将整个祭礼活动推向了高潮。在我们的实地调查中从来见到有直线型的队形而二龙吐须旋8宇旋四角蛇蜕皮两龙摆尾旋蜗牛剪子股双旋8字等形都是在s形蜿蜒流动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所有的观者是肃穆的所有的舞者似乎是被某种情感所激发的动作的单一体。一种无形的感召力,使他们在那一刻放弃所有的需求和欲望,为一种动机一种情感和种目的而舞跟随舞队的头人鼓手们有序地变化着各种队形,由此一套完整的龙图腾舞蹈的祭祀场面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四、吾歌,吾舞三叩首——高度程式
化的祭祀仪式
在秦安的“传神”祭礼中, 由工咀村全民参与的集体活动,实质上是这个村落共有文化信念的集中体现。而这种共有文化信念就存在于一系列的仪式中各种仪式借助十民间艺术的诸形态杷不可见的、无形的精灵化作有形的具体的直现的可感的形象既增加了祭礼的生动性同时也为祭札活动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民间祭礼活动中有着高度程式化的仪式
1、传种程序中的17个段落清晰完整;
2、在每个段落中几平都依照执鼓舞蹈击鼓歌唱占卜跪拜等固定的程序进行。
3、击鼓歌唱时呈现出一人唱众人和;对唱(类似对歌)独唱三种形式。
4、三种形式的歌唱又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个段落的旋律和调式各不相同但同一段落的调式和旋律则相同仅唱词不同而已具有一叠三唱的特点;
5、每一段落的舞蹈中典型舞畴突出:
6、每段落后都有击鼓三叩首的行礼仪式。
这些程式化仪式的产生决非一朝一夕,而是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民间祭祀仪式和民间艺术形式高度成熟的标志。这些固定程式中的舞姿唱腔序列等体现了农耕文化影响下的人的哲思理趣下淡的人生境界和平淡的做人风格借助民间艺术的形态与民间祭礼的程式融为一体这些由来已久的信仰和仪式并非平庸浅淡而是洗却铅华后的练达老成深刻宽厚平稳宁静。就这样岁岁年年循环往复的按照程序进行处处透露着理性化的深思熟虑。这高度程式化的祭礼仪式其实质是这一地域上的集居者社会生活的缩影。不仅仅是与他们共同生活的环境以及进行着的共同事务相关联更与他们在祭礼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行为上的协力性质紧密相连这种协力性质所透露的是社会规则或习惯。因而程式化的祭礼仪式在定程度上是具有共同社会生活的集居者其同需要的集中体现是他们人体的或者心灵的习惯能够间接或者直接的满足集居者的需要。(例如在秦安的祭礼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男女在日常生活和劳作中的不同分工男与女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村干部与普通百姓之间的地位与关系, 村民与外来人之间的沟通以及他们对周围一切事物的态度等等)当然伴随看 社会的发展这程式化的祭礼活动本身已经逐渐远离了最韧的巫术的实用功能但由程式化的祭礼所潜藏的传统力量(史化手段的迫力思想及道德的迫力等)却仍然影响着这一地区集居者的精神生活和行为方式。从而使集居者的人生举动和社会契约公开化传统化标准化在保证彼此的利益和强调彼此责任的同时唤起公共的行动和追忆这对于维系集居者的团结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具有高度程式化的民间祭礼活动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产物除了上述功能外还有消除生活的紧张与拘束的功能。人们为文化担负了许多艰难的工作之后文化为他们备下了一些补偿调剂一下单调的生活减轻一些人生的担子。因而,在秦安的民间祭礼活动中民间艺术在发挥这一功能的同时营造了松弛和自由的气氛使得歌者舞者及观者都得到了心灵的释然激发了人们生活的灵感使社会关系有了一次重新调整的机会民间艺术在程式化的祭礼活动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正是人们在信仰仪式中最为生动和真实的情感流露。从而成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他们共同的信仰自身的由来先祖和现实生活中彼此的认同有着重要的影响。
秦安的羊皮鼓舞就艺术形态而观之是融歌舞乐的综合体,以文化形态而观之秦安的民间祭礼是民间信仰民俗和民间艺术的综台体。正是这一特性决定了其重要的文化价值这种混合状态隐含了“原始文化的基本形态。这神以羊皮鼓贯穿始终的民间祭礼活动在急剧变化的时代里依旧以自己的固有的程式和不变的节奏每年三次井然有序地进行着这是乡民们朴实无华的信仰在天地之间的自然流露。羊皮鼓还在铮铮作响人影还在舞动歌声仍然回响耳际虔诚的心灵依旧会在一刻间俯首叩拜。
以秦安羊皮鼓祭礼舞蹈为起点的民间舞蹈文化的研究已将我们牵入了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对待的境遇。然而每次当我们踏上秦安的土地置身于庄严肃穆的民间祭祀活动中,感受那里独具的情形体味那份隐含在形式背后的和谐深沉与厚重时我都会台什祈愿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就让它们在这坦荡的天地间自由的呼吸任性的流淌吧!
② 古代民间传说故事
民间 故事 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古代民间 传说 故事,欢迎查阅。
古代民间传说故事1
很久以前,九曲溪畔有一位老农夫,他酿造的米酒醇美甘冽,只要酒坛一开,武夷山就三天三夜都飘逸着浓浓的酒香。种田的乡亲喝了老农夫酿造的米酒,干三百六十五天活都不劳累;赶路的喝了老农夫酿造的米酒,走九千九百里都不觉得辛苦。
人们对老农夫,从心底里喜欢,尊敬地称他为“田父”。田父的名字,随着他的酒香飘荡,传遍了四面八方。
那时节,下八洞的八仙,各显神透过了东海,游玩了不少名山大川。这一天,闻到武夷山的酒香,暗暗称奇。铁拐李忍不住垂涎欲滴,对同伴嚷道:“错过这等好酒不喝,真枉为一世神仙,我老拐可要到武夷山走一遭了。” 其它 仙人一听正合心意,于是,有的打扮成贩茶商客,有的打扮成云游道士,一齐寻到九曲溪畔田父家里来喝酒。
田父象往常一样,舀出自己的美酒,热情款待这些客人。八仙喝了田父的美酒,连声称好,赞不绝口。他们虽然尝过仙家玉液,也尝过人间佳酿,却从来没有喝过武夷山农家如此香浓味美的米酒,真是上品。
打这以后,八仙就不愿到别的地方游山玩水了。尤其是铁拐李,自喝过田父的米酒以后,可算找到“亲家”了,天天柱着拐杖,一瘸一瘸,到田父家买酒喝,喝完还要装一葫带走。日子久了,倒和田父交上了朋友。
那天,铁拐李在田父家喝酒,三杯落肚,面泛红光,晃着脑袋问田父:“你怎样能酿造出如此奇妙的上等美酒呢?”
田父指着远处的丹山回答:“这酒是武夷山下良田里长出的稻米酿造的。”
铁拐李点点头:“还有呢?”
田父指着门前的碧水回答:“这酒是取九曲溪里的甜美溪水酿造的。”
铁拐李又点点头:“还有呢?”
田父指着桌旁酒坛回答:“这酒是用遇林窑烧制的瓷坛酿造的。”
铁拐李眼睛亮了,兴奋地叫起来:“好啊!这三件都是武夷山的奇珍,难怪你能酿出这么绝好的美酒!”他连连夸赞田父,高兴地手舞足蹈,竟忘记了还要和其它七仙一道去赴瑶池的蟠桃宴会呢!
等七仙找到田父家中,拉走铁拐李,赶到瑶池的时候,蟠桃宴会已经开始了。只见一排排桌面上,摆着老大老大的仙桃,一位位客人面前,斟满了喷香喷香的仙酒。众仙云集,杯觥交错,好一派热闹景象。那铁拐李赶忙坐入席中,举杯便喝,酒刚入口,却“哇”一声吐出来,筵席上的众仙都看懵了。
王母见了觉得奇怪,便问八仙。铁拐李是个直性子的人,抢先答道:“你这瑶池琼酿算什么酒,还不如武夷山田父家的米酒好喝!”
正在这时,从武夷山飘来一阵酒香,萦绕在瑶池之上,宴会上众仙闻到,馋涎欲滴,那王母也禁不住直咂嘴巴,责备酿酒大仙,竟不如人间的一个农夫。酿酒大仙羞红了脸,半天说不出话来。
铁拐李眼睛眨眨,对王母说:他愿与酿酒大仙一同去向田父买回一坛米酒,让众仙也尝尝人间佳酿,享享口福。王母这才转怒为喜,吩咐二人快去快回。
二仙人飘然来到田父家中,铁拐李一五一十说明来意。田父听说仙人要喝凡酒,心里也乐了。
田父说:“行,我送你一坛米酒就是了。”
二仙大喜,铁拐李连声称谢,酿酒大仙抱起田父送的一坛美酒,辞别田父,急着赶回瑶池。
那铁拐李腿脚不方便,又这样来回奔波,累得够呛。半路上,他只好叫酿酒大仙把酒先送回去,自己慢慢地走,但他再三交代:“这酒好,你千万要给我留几碗!”酿酒大仙一口答应,抱着酒坛先走了。
王母见了武夷山田父的米酒,一尝果然美极了,真是名不虚传,十分高兴,命酿酒大仙斟给席上的众仙品尝。酿酒大仙只顾给大家斟酒,忘记了铁拐李的交代,等铁拐李到了,酒坛里的酒已经不多了。
铁拐李回来,累得气喘吁吁,早想喝上几碗米酒解乏,一看他的酒碗空空的,再看酿酒大仙抱着酒坛给众仙斟酒的样貌,明白坛里没剩多少酒了,顿时怒从心起,火冒三丈,举起拐杖就打酿酒大仙。酿酒大仙慌忙躲闪,只听“当啷”一声,人没打到,倒打中了田父的酒坛。酿酒大仙抱不住,手一松,酒坛骨碌碌滚出瑶池,落到人间。
真是巧,那酒坛不偏不倚,竟落到武夷山五曲南岸的山中。只是被铁拐李打裂了一道口子,剩下的米酒从裂缝涓涓流入九曲溪。
之后这只酒坛化成了武夷山的一座奇峰,象根擎天柱,也象个石坛子,壮观极了。人们便叫它天柱峰,明白它的来历的人,都称它为酒坛峰。
人们说,那酒坛里剩下的米酒,至今还日夜向九曲溪流淌,那酒香便也飘逸不尽。因此,用九曲溪水造的佳酿,美味芬芳,大家给它取了一个很美的名字“武夷流香”。
古代民间传说故事2
在北京钟楼顶上,悬挂着一口巨大的铜钟。钟声浑厚有力,宏亮绵长,方圆数里都能听到,堪称“古钟”。如此巨大的铜钟是如何铸造的呢传说钟楼原有一口铁钟,但声音不够宏亮,于是皇帝下令召集天下工匠来铸钟。但是三年过去,铜钟仍然没能铸好。皇帝发怒了,斩了监铸太监,并限令八十天内铸好大钟,否则就把全体工匠处斩。
负责铸钟的师傅姓华名严,是当时有名的铜匠。为铸这钟他茶饭不思、夜不能寐,耗尽了心血。这天回到家里,他嘴里仍然念叨着:“什么原因铸不了钟呢怕是缺什么东西吧!”这时,女儿华仙过来了。提起华仙那可真是个好姑娘,她自幼聪明伶俐,跟父亲学会了不少铜匠活儿。由于母亲早丧,她十四岁就挑起了家担。如今她十六岁了,出落得如仙女一般,谁都夸老铜匠养了个好闺女。
为铸钟的事,她也琢磨好多日子了。见状,忙上前说:“爹,是不是因为火候不到”老铜匠一拍大腿:“有道理!”转念一想:“但是,如何提高炉温呢”“我有办法。”华仙胸有成竹地说,“铸钟那天您带我去吧。铸钟这天到了,朝廷命官、大小工匠也都到齐了,可炉温仍然上不去。
眼见这最后一炉铜水又要失败,华严急得眼睛都红了。就在这时,一个姑娘突然从人群里飞奔出来,正是美丽的华仙。她穿一身红袄红裤,着一双绣花小红鞋。只见她冲到炉边,纵身跳进炉去。华严一把没抓住,只抓住一只绣花小鞋。刹时间,炉火升腾,铜水翻滚。老铜匠忍痛下令:“铸钟!”工匠们一齐努力,铜钟最后铸成了。
为纪念这位献身铸钟的美丽姑娘,人们尊称她为“铸钟娘娘”。每逢风雨之夕,钟声凄凉悲切。这时,昔日北京城的妈妈们就会对孩子说:“睡觉吧,钟楼打钟啦,铸钟娘娘要她那只绣花鞋啦…。”
古代民间传说故事3
大约在五千年前,我国的黄河、长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部落。黄帝就是传说中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
黄帝是少典族的子孙,姓公孙,名字叫轩辕。据说他一生下来就有非同一般的表现:七十天时会说话,几岁大的时候就懂得了许多道理。成人后,更加朴实敦厚、机敏神灵,且知识渊博、明辨是非。
黄帝的部落最早分布在我国西北的姬水附近,后来迁到河北涿鹿,开始发展畜牧业和农业,并且定居下来。和黄帝同时期的另一个重要部落的首领是炎帝,他和他的部落最早居住在我国西北的姜水附近。据说炎帝和黄帝还是近亲,只是黄帝的部落正在兴起,炎帝的部落却渐渐衰落。
这个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部落,就是九黎族。他们的首领叫蚩尤,带领部落生活在今天的河北、山东、河南交界的地方。传说蚩尤十分强悍,黑脸、红须、碧眼,力大无比,性情残暴,经常带领他的八十一个兄弟攻打弱小的部落。
他的八十一个兄弟被传得更神,个个具有猛兽的身体,长着铜头铁额,吃的全是沙石。他们随着蚩尤一起向黄河一带扩张,没有哪一个部落能够战胜他们。
蚩尤侵入了炎帝的地方,炎帝奋起反抗,但不是蚩尤的对手,被蚩尤打得节节败退。
黄帝分析形势,认为蚩尤战胜炎帝之后,一定会和自己开战。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于是,他先在涿鹿的郊野与炎帝开战,迫使炎帝归顺自己,与自己的部落合二为一,渐渐融合成华夏族。这就是“炎黄子孙”说法的由来。
两股合力一形成,黄帝就和蚩尤在涿鹿广阔的原野摆开了战场。黄帝希望蚩尤向自己投降,可蚩尤哪里肯听,他一声号令,向黄帝的人马展开了攻击。
据说黄帝平时驯养了熊、罴、貔、貅、、虎等六种野兽,打仗的时候就把它们放出来。蚩尤的兵士虽然凶猛,可遇到训练有素的黄帝的军队,便不是对手了。
很快,蚩尤败下阵来。
蚩尤见势不妙,慌忙带上残兵败将,落荒而逃。黄帝一见,哪里肯轻易放过,带着人马便追。追杀中,忽然天昏地暗,黑雾迷漫,沙飞石走,风雨雷电,致使黄帝的队伍无法继续前进。原来,蚩尤请出了“风伯雨师”前来助阵。
黄帝哪肯示弱,请来天女帮助,驱散了风雨,刹那间,风止雨停,晴空万里。黄帝的军队在指南车的引导下,很快就追上了蚩尤,终于把他给杀死了。
从此,黄帝统一了中原。
中原统一之后,黄帝并未就此停手,他继续扩大自己的版图。向东,他抵达了海滨,登上了有名的泰山;向西,他到达了今天甘肃省境内的崆峒山;向南,他到达了长江边,登上了湘山;向北,他踏进了北方少数民族聚居之地。
他还在位于今天河北省涿鹿县境内的釜山接受了各部落首领的朝拜,从此成为华夏大地上的一位。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有许多发明创造,如造车、造船、制作五色衣裳等等。虽然不一定都是黄帝一个人发明的,但后人也乐于把这一切归功于他。
黄帝居住在一座名叫“轩辕小丘”的小山旁,娶了嫘祖为妻。据传嫘祖亲自参加劳动,并教妇女们养蚕、缫丝、织帛。
黄帝还有一个史官名叫仓颉,据说文字就是他创造的。
黄帝共有十五个儿子,他和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叫青阳和昌意,他们的后代都分别掌控过整个华夏大地。
黄帝死后,被尊为“华夏始祖”。
古代民间传说故事4
古时候,人们为老人祝寿,是有男女之分的,男的挂男寿星图,女的则挂女寿星图。女寿星图上通常画的就是麻姑,因此称为《麻姑献寿》。画上的麻姑美若天仙,腾云驾雾;或是飘麻姑然行走于云端;或是双手托盘奉献寿礼:一壶美酒,数枚仙桃。酒是麻姑自己酿出来的长寿酒,桃则是王母娘娘所赠送的蟠桃;有时候是她肩挑一根细长的竹枝,枝上挂一壶美酒,旁边一个童子背着一个巨大的仙桃相随。但是,不管哪样的麻姑图,桃和酒总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因为在人们的心中,桃和酒都是长寿的象征,《麻姑献寿》图就是通过献桃与献酒来表现出献寿的。
麻姑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后赵的一位少数民族姑娘。长得俊俏美丽,穿着光彩夺目的衣裳,头顶结一个大大的发髻,脑后的长发乌溜溜的垂到了腰间。麻姑不仅长得好看,而且心地善良,常常帮助穷苦的人。但是,麻姑的父亲却是性情暴虐、凶神恶煞、傲慢专横、心存歹毒,经常欺压老百姓的人。
虽然她父亲名声不好,但是作为女儿的麻姑仍然很孝顺他。有一次,麻姑到山里去采果子,好不容易才摘得一个桃子。那时候,桃子可是水果中的上品,是非常难得的东西。麻姑自己舍不得吃,就把桃子揣在怀里,回家拿给父亲吃。
麻姑拿着桃子往家里赶,忽然看到路边上围着一群人,于是她就好奇地走过去看个究竟。原来是一位身穿黄色衣衫老婆婆病倒在路旁,已经奄奄一息了。围观的人说:“这老婆婆肯定是饿坏了,要是能给她一点东西吃,或许还能活过来。可是这兵荒马乱的,到哪里去找吃的呢?”因而大家只是站在那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话,并没有人走回家去给这老婆婆拿什么吃的东西来。眼看老婆婆很快就不行了。麻姑实在看不过去了,赶忙从怀里拿出那个桃子来,蹲下身子,一小口一小口地喂着她。
麻姑这是一个又大又甜、汁水很多的桃子,老婆婆吃了之后,很快就苏醒过来了。旁观的人忍不住地啧啧称赞麻姑心眼好,并说她定会得到好报的。
老婆婆实在是太饿了,吃了桃子后,虽然醒过来了,但是还是没有力气,于是开口对麻姑说:“好孩子,太谢谢你了,请问你还能不能给我煮点粥汤喝呀?”
那时正值灾荒,人们都只有不多的粮食,还有很多的人都因没有吃的而饿死了,所以粮食显得极为珍贵。但是,麻姑确实不忍老婆婆饿死,就爽快地答应道:“我这就给你去煮点东西来,您在这里等我一会儿。”说完麻姑就飞快地跑回家给老婆婆做粥去了。
不巧,麻姑的事被父亲麻秋知道了,当他听说麻姑把桃子给老太婆吃了,而且还在给老太婆做粥,非常生气,就把麻姑关了起来,不准她出去。
麻姑可是麻姑怎么也放心不下路边的老婆婆,等到半夜里,她的父亲睡着了,麻姑悄悄地端着粥出了门。可是等她来到白天老婆婆躺着的地方时,却不见老婆婆的一点影子。月光下,在老婆婆坐过的地方,有一个桃核留在那里。再也找不到老婆婆,麻姑只好捡起地上的桃核回了家。到家躺在床上,麻姑一合眼,就看见白天的那个老婆婆,仍然穿着黄色的衣衫,笑呵呵地朝她走了过来:“好孩子,委屈你了。你不用难过,我还好好的。以后我们也还有机会见面的。”说着,就飘然逝去了。
早上,麻姑起床之后,就把晚上捡来的那颗桃核种在自家的院落子里。一个月之后,就长成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桃子树。第二年正月,桃树上就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麻姑用这些桃子来救济逃难的老人。奇怪的是这些老人吃了麻姑的桃子之后,不仅不觉得饿了,而且精神倍增,连以前的小毛病也没有了。麻姑也这才明白当初的那个老婆婆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来的,并不是一个要饭的叫化子。
后来,麻姑的父亲麻秋因为打仗立了很大的功劳,皇帝封了他一个大官,并要他负责新建皇宫。麻秋为了早日修好皇宫,以便能到皇帝那里去邀功受赏。于是就拼命地奴役老百姓,让他们没日没夜地干活,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麻秋还规定,只有当鸡叫了时,老百姓才能有片刻的停歇。麻姑非常同情这些老百姓,于是到晚间的时候,她就躲在鸡窝边学鸡叫。这样,只要麻姑一叫,所有的鸡就会跟着叫起来,这样老百姓就有了休息的时间。可是这件事很快就被麻秋发现了。他查出来竟是自己的女麻姑献寿儿在妨碍自己的功名,十分的恼怒,便要狠狠地痛打女儿一顿。
麻姑听到这个消息,就逃到山上去了。麻秋怒上加怒,决心烧山,要把女儿烧死。正在这危急的时刻。王母娘娘经过此地,她早就听说过麻姑做过很多好事,现在见她受到如此的灾难,当下就把麻姑救了出来,并收她为弟子。
到了三月三日王母娘娘的诞辰,天间举行蟠桃大会,各路神仙都来祝寿。百花、牡丹、芍药、海棠四位花仙特来邀请麻姑一同参加。四位花仙子送上各自的仙花为王母娘娘祝寿。麻姑没有带花,只带了一个极老的坛子,里边装的就是在绛珠河畔用灵芝酿造成的寿酒。这酒特别的醇厚,一打开坛盖,立即浓香四溢。来祝寿的各路神仙都夸麻姑心灵手巧,赞王母娘娘有口福。王母娘娘也美美地赞扬了麻姑一番。这就是麻姑献寿的来历。麻姑由此被王母娘娘封为“女寿仙”。
古代民间传说故事5
吴刚又叫吴权,是西汉河西人。这是一个非常庸俗的人,整天无所事事,到处游手好闲。但是,有时候,因为天天都吃喝玩乐,就也觉得十分无聊,闲得难受,所以又常常异想天开。
有一天,他从外面鬼混回来,忽然就把自己独自关在一间屋子里,茶饭不思,累了就顺便倒在床上呼呼大睡。家里人也不知道他怎么了,可是他又将房门从里边拴了,进不去,就只好由着他。到第三天的时候,吴刚突然从房里冲了出来,还背着一个收拾好的包袱。他与妻子道别道:“我要寻师学道去了。”说完这样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便跨上马背,扬长而去。
吴刚离家之后,他走访了不少的名山大川,到处去寻求高士名僧。可是因为他生性懒散惯了,不愿遵循太多的礼数,结果每到一处,学不了三五天就又离开,另找他处。有的修道高僧干脆就不肯收他为徒。这样,吴刚在外面晃悠了三年,还是一事无成。接着,他又有些怀念家里的妻子了,于是不顾长途的跋涉回家了。
但是吴刚的妻子缘妇,在家里苦苦等了这么多年,见吴刚一个口信都从未捎回过家,觉到吴刚是没有什么盼头了,就和乡里的伯陵好上了。两个人结成夫妇,住在了一起,并且在吴刚外出学仙的时间里,还生了三个儿子。一家五口美满地生活在一起。这时候吴刚回来,对这个家来说完全是多余的了。
等到吴刚推开自家的门,他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马上就感到无比的愤慨和深深的侮辱。三个孩童在院子里叽叽喳喳地玩耍游戏。这是谁家的孩子呢?当他还在纳闷,就一眼看到妻子正在屋檐下的织布机前织布。他刚要过去跟妻子打过招呼,忽然看到在不远处的葡萄架下,一个陌生的男人在劈柴,他仔细一瞧,原来是同乡的伯陵。吴刚一切都明白了,他知道妻子在他走后,跟伯陵结了婚,还生了几个孩子!
吴刚怒火冲天,一股无名的力量支撑着他,让他不顾一切地奔到伯陵的身后,拿起一根碗口粗的大木棍,对着伯陵的后脑就是一阵猛打。直打到伯陵头破血流,栽到地上再也爬不起来为止。吴刚还不肯罢手,把他平时的地痞脾性全拿了出来,提起双脚对着伯陵的头部乱踢,边踢边骂。在一旁的妻子缘妇,吓得惊呆了,早就停下了手里的织布机。可是她也觉得自己做了对不起丈夫的事,不敢上前去劝,又没有去叫左邻右舍,只是站在那里一个劲地哆嗦。三个孩子,看到这样一个蛮横的“乞丐”冲进家门就打自己的父亲,立刻哇哇大哭起来。
孩子的哭惊动邻里的乡亲,吴刚家里一下就围满了人。可是,对于这事,各人褒贬不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议论纷纷。
乱轰轰的场面很快就吵到了已上天成仙的炎帝的耳朵里,炎帝就再也按忍不住了。原来,伯陵是炎帝子孙。吴刚杀了他的子孙,炎帝当然要责罚吴刚。后来,当他知道自己的子孙伯陵有不可轻恕的错误后,也就减轻了对吴刚的处罚。吴刚不是想成仙吗?那就让他到孤寂的月亮上去吧。于是炎帝就把吴刚赶到了寒冷、荒凉的月宫。
月亮上果然很冷,吴刚一到上面就立刻感到寒意彻骨。在他的身边有一棵高有五百丈的桂树,树干大得一百个人也合抱不过来。树上结满了数不清的很小很小的花朵,花虽然小,可是异香扑鼻,特别浓郁。这桂树是天上独有的树,地上的后来也有了桂树,这是吴刚从天上偷到凡间来的。
吴刚还如醉如痴地嗅着这花香,忽地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宫殿,写着“广寒宫”三个字。宫殿建得很华丽,但是,寒气逼人,好像这月亮上的寒气都是从那里迸放出来的。宫殿里还有一个异常美貌的嫦娥。吴刚正想走到近处看看嫦娥,不知一位什么天神飞了过来——这是炎帝派来监管他的天神辛。辛对他说:“吴刚,我是炎帝派来监督你的,给你一把斧子,你若是把这桂树砍倒了,就能回到你的妻子身边,要不然就永远也回不去了。”说完就扔下一把斧吴刚伐桂子给他。
“这么粗的树干,叫我怎么砍得倒?”吴刚心里只有埋怨,埋怨炎帝的不公。也就不理这位天神的话,他把斧子踢到一边,就找个地方睡觉去了。
吴刚这一睡就睡了七天,等到他醒来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有用不完的力气,浑身都是劲,就是无事可做。后来,他转念想:我这样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这树虽然巨粗无比,但是只要我每天砍一点点,还是有出头之日的。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桂树刚被砍开一个小口,立马就又合上了。无论他怎能样拼命地砍,树干都能一下就回到原来的样子。但是吴刚并没有因此放弃,他把对炎帝的不满全部发泄在这棵树上,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地无休无止地砍,砍下来的木屑都堆出了好几座山。
在地上的吴刚的妻子缘妇也深感负疚,就叫她的三个儿子:一个叫鼓、一个叫延、一个叫殳,等他们稍大的时候,就要他们到月亮上面去陪伴吴刚。又有人说,大儿子鼓变成了蟾蜍,二儿子变成了兔子,还有一个不知道变成了什么。又有的说,殳制作出了箭靶,鼓和延他们两却对乐具特别感兴趣,并自行研制成功了钟、磬等乐器,而且还创作了乐章,时常在月宫里演奏,所以有时候,当我们静静地在月下驻听时,还能听到仙乐飘飘。到了后来的唐明皇漫游月宫的广寒宫,听到他们的乐曲,就把它记了下来,当他回到了地上,就叫人又谱了出来,就成了历很有名的《霓裳羽衣曲》的由来。
古代民间传说故事相关 文章 :
★ 古代民间故事传说五篇
★ 中国古代传说故事大合集
★ 中国古代短篇民间传说故事
★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传说故事
★ 关于古代民间传说故事
★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大全
★ 关于古代经典民间故事大全
★ 经典的古代传说故事集锦
★ 经典民间传说故事2020最新整合
★ 中国古代经典民间故事
③ 兰州故事介绍兰州的历史或者兰州的故事
1、兰州的来历
西汉时渣氏笑,匈奴以及羌族时常骚扰,到汉武帝时国力昌隆,为了堵截匈奴以及羌族之间的接头,汉武帝于元狩二年春夏令骠骑将霍往病两次过黄河,击匈奴,在河西走廊击败匈奴,一连建河西四郡,汉朝把握了河西,'断匈奴右臂'。
这年,霍往病派大行李息在黄河南岸今西固城附近构筑城堡,设置设置设备摆设展排了金城县。后来汉朝运营湟水流域,屹立汉县,随着汉县的增多,于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设金城郡,郡治允吾(今青海民以及古缮),这就是兰州的'雏形'了。
2、白马浪的传说
唐僧取经前去时,在兰州碰着当年的通河汉金鱼妖与东海龙王联手,贪图打劫佛经以及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由于金鱼妖雕虫小技,利用花果山猴王出身时的仙石碎块狐疑了孙悟空,使他如含中计被困而丢掉了金箍棒。后来太上老君、不雅世音菩萨赶来相救,都不能降伏妖怪。
这时候白龙马现出原身盘起来紧紧护住佛经,身受轻伤而矢志不渝。后来多亏咱们甘肃的上古圣人伏羲赶到,他运用后天八卦运转的威力,把变革成头尾相衔两条金鱼的妖怪付出八卦盘中,构成为了齐全的太极八卦图形。
伏羲又依白龙马身上的血迹,点化成《河图》图形,副手白龙马脱出逆境核燃,并且与不雅音菩萨、太上老君联手冲破金鱼妖的魔阵,救出唐僧师徒。此后儒、释、道三教合一,以龙形为其象征,成为中华文明的泉源。为了纪念白龙马在此地的超卓默示,兰州人遂把这里命名为“白马浪”。
5、兰州牛肉面的传说
马保子家景穷苦,为生计所迫,他在家里制成为了暖锅牛肉面,肩挑着在城里沿街鸣卖。后来,他又把煮过牛、羊肝的汤兑进牛肉面,其喷鼻扑鼻,大师都喜欢他的牛肉面,他突出一个清字。
接着他开了本人的店,没必要沿街鸣卖了,就想着推出收费的“入店一碗汤”,有人来了,伙计就即刻端上一碗喷鼻暖的牛肉汤请主人喝,爽,醒胃。
马保子的清汤牛肉面名气大振,马保子运营到1925年,由其子马杰三领受运营,马杰三持续在清字高低工夫,时时改造牛肉面,直到后来名振各方,被赠予“闻喷鼻上马,知味停车”的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