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处理导语、数据和引语的诀窍
多数情况下,读者之所以会产生好奇,不是因为作者在第一段中说了些什么,而往往是作者在第一段中省略了什么。
有的时候导语包括好几段内容,第一段里制造神秘,第二段解答读者的部分疑问,第三段才完全解开谜底的面纱。
但是千万记住“过犹不及”的教训,不要变成故弄玄虚,毫无实质性内容。
直截了当的硬新闻导语、具体事例导语、描述性导语、主题相关的引语或生活片段……选择什么类型的导语取决于故事的性质。
多数的特写故事缺少硬新闻的那种中心事件,更倾向于趣闻式的或者举例式的。
趣闻式/举例式导语 的使用标准包括:
1. 简洁:导语中的例子必须清楚明了,能够被立刻理解
最理想的举例式导语就像一个吸引鱼儿上钩鱼饵,优美简洁,其长度最多一、两行。
2. 与主题表达方向一致
3. 有内在趣味:只有精彩的生活片段才能让导语光彩照人
4. 有焦点:被导语中的描述所吸引的读者,会期望导语中的内容与故事的柱体有密切关系
通常情况下,导语中选择的事例都应该反映出故事主题的某个方面。如果导语中的事例选自故事的关键部分,而且很快在后文得到了重点强调,读者会有一种承诺兑现的感觉。
概括型/总结型导语 :
比较简单,很快将读者带入故事主体中去。
作者可以选择一种比主题陈述更加轻松、更具戏剧性的语气来写导语,省略主题陈述中的一个或多个重要元素,为故事制造一种神秘气氛,吸引读者兴趣。
留给读者的疑问:“为什么”、“如何”……
第一步:去掉那些无关紧要的数据。虽然有些时候像拔牙一样痛苦,但优秀的作者会彻底改造他的数据,让这些数据多一些形象,少一些抽象。
用比率代替庞大的数据。数字越小,越容易被记住;数字越大,越抽象
用最简单的方法把意思表达清楚。
提供一个参照对象,让数字更形象。250英亩-英尺=让整个纽约城浸泡在11英尺深的水里
故事因为拥挤的人物变得混乱不堪,不要让真正有意思的人物,被埋藏在一群无关紧要的人物里,让读者很难分清楚谁是谁。
作者不比像条件反射一样,必须引用太空宇航员的话,才能确定明天的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还有的在故事中大量使用没有必要的引语,是想告诉读者,他很认真地完成了功课。这两种都是因为恐惧而放弃了讲故事的原则,躲到了信息源的背后。
谁有资格出现在故事中?选择引语的标准:
可信度 :资历+实质内容
情感回应 :让一个人在讲话过程中能够真情流露,才是好的引语
鲜明有力 :尖锐有力度
多样性 :有时候是辅助工具;有时候充当陈述中最后那一记重拳
人物的行动,永远应该是故事的主导内容,故事的发展步伐会更加明快。
重点突出一两位主角同时,可以淡化其他人物形象,比如给配角分配一些工作。
信息源讲话枯燥零乱时,你可以用更清晰、更简要的语言来取代他的原话,但是保留他的头衔已确保信息的可信度。
选择引语时,一定要简短、犀利的,并且尽量剪裁到只剩下核心部分。千万不要在一句话中多次引用不完整的句子。
一个好的结尾能帮助你满足读者最后的要求:让我记住这个故事吧!
前后呼应型 :间接进行的,通过使用一些非事实性证据——象征、情感回应、观察后的评论甚至还有诗歌的片段。
展望未来型 :大多数故事结尾,这样的方式最自然。故事主体中没有太大用处的推测和展望,往往能够成为结尾处发人深思的好材料。
展开拓展型 :把突出报道重点的原则抛开,通过介绍给读者一些值得深思的新东西,让他们的视野在瞬间扩大。这会扩大故事的影响力,让整个故事更值得记忆和回味。
什么时候该出现?如何利用自己形象给读者施加多大影响?
概括者/ 总结者
记者得出的结论在强度和戏剧性程度上一定不要超过支持该结论的材料。
聪明的记者会放弃清楚地结论,小心翼翼把自己的意见穿插在整个故事或某个具体段落之中。
裁判
首先,记者把双方的批评和职责汇聚到一起。然后去掉大部分无理中伤的话(只留下一、两句来展示冲突双方的感情深度),同时把不能证实的话都去掉。剩下的,就是争论的核心内容。
双方轮流发言,不能在一个问题上来回反复。
观察者
在处理故事的中心章节时,记者要像一位向导一样,引导读者得出故事结论。
他可以对于一些不太重要的内容进行简单评论,让读者对故事的某些方面有更形象的理解。
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观点要来自人物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公平、足够的证据。
❷ 学着《华尔街日报》讲故事——怎么找到好故事
这几天看了一本书叫《<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这本书前身是为了培训日报社头版特稿的记者,专门形成一整套课程,目的就是如何用高品质的文章吸引堵着的注意力,介绍了一些让写作从本质上变得有趣和吸引人的元素。为了更好地记住书中的内容,这几天,我将结合自己内容运营工作特点,陆续将读书的收获体会写出来,加深印象。
1.怎么找到好故事
1.1获得好故事有哪些渠道
1.1.1阅读
1.1.1.1广泛阅读
作者说的阅读就是大量素材占有的过程,搜集的渠道很广泛。我自己搜索素材,一方面可以通过关注的几百个微信公众号,每天浏览这些信息,迅速进行思维力解构。另一方面,我经常用到中国知网,就某一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比较专业的问题会有相关的论文可以参考。再一方面,通过知乎、等公共信息平台,查找一些相关信息。当然最简单的是网络了。
还可以通过和君的BBS,内部有大量的资源宝藏,商学院1-10届学员在读期间的文章作品,和君员工的案例记录等等内容。
经过这样的阅读,肯定有不少内容可以进一步挖掘,好故事就在身边。有些专家说的每天写作会创作思路枯竭,文采耗尽,我不太认同,如果通过这样广泛的阅读,肯定会有不少内容可以作为创作的素材。
1.1.1.2随时记录灵感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自然会有一些故事和案例会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这就需要及时进行记录。目前,我的记录方式是在“幕布”上构建大的分类,按照13个能力版块(管理、战略、人力等),和19个研究中心(品牌、新媒体、人才评价与发展等)进行搭建框架,遇到相应的灵感就填写到相应的条目下。
1.1.1.3为选题做档案
选题和灵感是结合在一起的,有了灵感,大概的题目基本上也出来了,就写在相应的条目下。
这一部分,我觉得还应该补充一个素材积累,即把相应的好素材放到相应的条目下,如同相应的药材放到相应的抽屉里,看到一篇文章,基本可以知道配什么药方,拿药方抓药即可。
1.1.1依靠“中间人”提供信息
文中说相较高层人物,中间人往往提供更多细节。在我的环境当中,我觉得还是部分适用的,公司的一些声明在外的合伙人,他们确实也没有太多时间,但是他的团队有很多合伙人是需要机会,并掌握情况的,我可以试着找他们了解情况。此外,“群众路线”也很重要,新入职的咨询师是需要大量机会的,有些人的水平还是很高的。这就需要上往下和从下往上两种形式去进行沟通,前一种方式可以通过部门领导通知给合伙人,后一种要主动走进员工队伍当中。
2.如何从材料中找到灵感
2.1推断
向外辐射型的思维。可以通过5why法深度挖掘原因,通过“然后呢”提问法,延展事情的影响,从而使一个点状事物,变成一个线性事物。在通过每个点上的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编织成网状信息。这些信息的进一步处理,要与创作时候的主题思想相关联,先发散再聚焦。
2.2综合
不相干事情找到联系。这里介绍的方法有些类似归纳法,找出不同信息之间的相互联合和存在的共性。这样可以把分散的素材汇集到一个主题上,如同乐高吧,各个分散的形状,在我的主题的构思下形成一个我想要的形状。
3.如何处理报道过的故事
3.1具体化
颗粒度的问题,别人的文章用了沙尘暴的颗粒度,我就来搞个PM2.5的颗粒度。书上举了一个酒鬼公园的例子,作品从公园里几个典型居民的口述,让故事新鲜并富有人性,巧妙地避开了其他人从公园带来的矛盾视角写作。
3.2预测
故事的发生是有一定规律的,从发展、影响、反作用这个方向,可以对故事进行一定的预测。就如同我们学习的写作故事的技巧,发生、发展、高潮、结尾那样,故事也可以分为幼年期和成熟期。随着故事的发展,外界和内部的影响因素会不断地改变着故事的走向,每一个影响都可以成为故事的切入点。
3.3改变角度
这里举的一个关于墨西哥移民的报道写得非常精彩,通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挖掘,让故事生动起来,好像每个提及到的人就像站在你对面跟你聊天似的。中间有一句话写得我非常喜欢“为妻子治疗的账单,如同绳索一样时刻拴在他脖子上”,这个比喻手法的应用,让人印象深刻,一下子让你感受到这些非法移民工人家庭中的困难和自己穿越边境来到美国求生存的迫切。
4.读者喜好
4.1 动物和孩子
动物和孩子是永恒的话题,不但是写作,在很多的广告创作中也经常会用到,在电视节目的创作中,这一类的节目也非常吸引人,比方说爸爸去哪儿、萌宠小大人等节目,特别是萌宠小大人,把亲子、场景浸入、少儿、萌宠等主题融合,自然收视率居高不下了。这对写作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往往这些主题会更加吸引人。
这个方面可能对我来说应用起来有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自媒体文章的关注度和转发率来确定我们自己的粉丝最关注的是什么,找出他们心中的“孩子和动物”。
4.2 当事人
人物是故事的灵魂,人物冲突,自己与自己、与他人、与环境、与社会的冲突等等,要走入人物的心灵深处。他们是故事的促成者或是影响者,不走进他们,怎么能写出精彩的故事。
在以后的个人案例挖掘和项目故事的挖掘当中,要不断地深入到故事的相关人员中,了解真实情况。
4.3 事实
好故事要有清楚的发展动态,相关人员的感受,清晰的故事主旨。减少琐事和没有太多价值的信息。
故事主线清晰,所有的用词和句子尽量都能够服务于故事的主旨要义。
4.4观察者
写作时候,尽量少一些与故事没有直接联系的人员的场景。比如专家、顾问等,相对于专家对有关害虫正威胁美国先不棉花产地的长篇大论,读者更喜欢看到棉农的真实反应。
不是特别认同作者的观点,有时候,某个领域的权威,可能是支撑论点的有力论据,当然也需要特别慎重和恰当地应用。
4.5 慎用数字
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看到一段文字,有密密麻麻排在一起的数字,肯定会跳过去,特别是看到数字,我们还要个十百千万地去数数,看看到底是多少,不如2亿多三个字来的方便快捷。数字对人的感官刺激和注意力的集中是非常有害的。
❸ 故事思维——如何写出“华尔街日报”一样的故事
美国华尔街资深头版撰稿人威廉·E·布隆代尔说:“没有什么是比放弃阅读更容易的事了。”一句话道出现代人阅读习惯的真谛,也说出了一个写作者和媒体从业人不愿面对的残酷事实。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一篇三千字以上的特稿,如果没有一个充斥着暴力、颜色或悬疑的导语,阅读量可能就会少一半;如果中间叙事结构分散、逻辑混乱、例证失真,阅读量可能再少一半;再加上结尾寡淡不能引人遐思,阅读量可能就是个位数了。读者需要准确、新鲜、快速获取知识的信息,而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为他们提供这样的信息,“有趣”是我们将读者注意力牢牢钉在长达3000字文本上最长效的方式.王尔德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好看的脸蛋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有趣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稀缺能力,已经成为大家潜意识里筛选信息和、深入了解的准入标准。现在我们每天每个人平均打开手机的次数是267次,我们从早晨起来从朋友圈看到今天天气如何,到晚上睡觉之前看看星云大师布道方法论,甚至杜蕾斯策划人老金曾经做过调查,“平均下来每天每个人会有100到200个品牌接触,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什么样的品牌才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就是有趣,也只有有趣。”
在这里遇见美好的自己 微信公众号【洛洛莉ya】 ID:luoshuxy❹ 读书‖《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全球顶尖大报的故事技巧
《华尔街日报》:美国付费发行量最大的财经报纸,其内容足以影响每日的国际经济活动。
作为一家享誉全球一百多年的财经类报纸,《华尔街日报》的读者主要为政治、经济、教育和医学界的人士订阅此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华尔街日报》对美国和全世界的商业、金融领域的影响举足轻重。
那么,作为一家全球顶尖的主流大报,记者们又是怎样讲述故事的呢?
这家报纸又是怎样吸引住那些美国500家最大企业的经理高管们的呢?
从今天起,阅读第三本书——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一位面临着很多麻烦的记者,不知道该如何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蜷缩猜敏在一把椅子上,盯着墙上的装饰画发呆,旁边是一没袜堆没有头绪的资料:毫无关系的文件、找不出任何信息的采访记录、记录着未成形想法的简短笔记。
由于缺少一个明确的故事主题,他不知该如何下笔,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饱受困扰的他,再次发现——时间是他的敌人,而不是朋友。
相信从事写作的人看到以上这幅场景都会发出会心的苦笑:有谁没有遭遇过这样的情况吗?
优秀的写作从来都是痛苦的产物。可惜,许多作者体会到了痛苦,却很少得到这种满足。
本书的主要亮点如下:
【亮点一】
强调一直被忽视的、读者最普遍最基本的要求: 讲一个故事,一个有趣的故事。
报纸类媒体总是把注意力放在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上,而经常忽视所有读者最普遍最基本的要求:讲一个故事,一个有趣的故事。
其实,不论哪个时代,故事的要求从来没有改变:
【亮点二】
本书使用《华枯兆激尔街日报》的经典报道、故事作为精彩的案例。这些非常棒的新闻故事,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非虚构故事的各项要点。
【亮点三】
这本书确实能为深受交稿折磨的人们提供一种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指导方法,教给大家如何把真实的故事变成优秀的报道。
【亮点四】
这本书的前身,是一本没有正式出版过的内部刊物,是《华尔街日报》的内部教材。
【亮点五】
这本书要讲的,是在非虚构类作品写作中困扰着广大写作者的中心问题。
输入倒逼输入,写作倒逼阅读。
作为一个写作爱好者,阅读这本书,力争做好读书笔记,希望与各位有志于写作的朋友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