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关于编剧写作 | 影视公司从哪几方面审读剧本
影视公司对剧本提出差闹审读意见,先审核整体故事构架,再审核分集大纲,最后审读台词本。
通常会从这几方面进行考虑:
1、主线是否清晰,线头是否过多
故事是否紧紧围绕几个主要人物展开情节,集中精力将几大主要人物刻画好;尽量减少非主要事件的“线头”,增加非主要人物的戏份。
线头是指每段戏编剧给出的线索。最低的写法就是“写飞了”,写着写着,这个桥段上延伸出来的人和事莫名其妙的就没有了,有来头,没结果,没做到善始善终。
线索一定是围绕主题展开的,最终要做到对主角的行动有影响。如果线索给的和主题关联不大,通常会被称为废戏,就算拍出来了,也有很大可能会被剪掉,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影视作品拍完之后观众发现自己某个喜欢的演员的戏份全部被剪掉了的原因之一。
2、各类戏份所占的比重是否合理
谍战戏、爱情戏、家族争斗。。。,他们的占比,直接决定了收视率。而决定他们占比的,是每部作品的题材和主题。《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演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爱情来的,天族和翼族的争斗,水君和翼界的争斗,无论谁和谁打,无论各位妃子怎么宫斗,最终都是给杨幂和赵又廷增加相处的机会。开篇昆仑虚墨渊上神为镇压翼界而虚腊罩死,也是白浅和夜华之后相识的引子。《大宅门》里,前二十集基本都是家族争斗,刘佩琦演的白老三联合外人对付自己的二嫂,想争家产,所以这个阶段爱情戏就比较少。等陈宝国去了山东,整个故事画风就转变了,以爱情戏为主了。
所以无论用哪种戏份,都是为了主题来服务的,这个占比没有绝对。
如果影片是想以女性观众为主要收视人群的话,爱情戏的戏份增加就很重要。
1、主角之间关系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紧密
主角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
主角和二号三号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号三号的设置有没有对主角性格特点有推动作用;
2、人物出场时间点是否合理
主角的出场不能在几集之后,这样风险很大,代入感低。真正的正面主角和反面主角都要及早出场,立场清晰。真正好的故事内核都是非常简单的,繁复的是人性的变化。如果人性不深刻,节奏设置的多弯弯绕,这个人物终究走不进观众内心,是虚空的。观众能记住的人物,一定是活的,看完之后你好像认识了他(她),了解他(她)的行事作风了解他(她)的为人,就像你了解你身边的朋友一样那么熟悉。
3、人物在不同的环境中是否做出了正确的反应
例如在战争状态下,人物能够给出怎样的反应;经历过几件大事之后,人物是否有合理的成长和情感变化,这些应该是要着力表现的。反应要合情合理,观众才能局汪理解主角的经历,才会陪着主角去高兴去悲伤。如果主角反应不符合常理,观众没有代入感,j就会觉得这个主角莫名其妙。
举例:家人被欺负了,老二老三老四都来评理,去讨回公道,但是平时最照顾家的老大却没出现,这就不符合前面设置的故事逻辑了。除非前期给出老大没有去现场的合理解释,比如在出差,在住院。这些细节在创作中都要注意。
写作是系统工程,是凭空构建一个社会让观众去认同,因此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合理性,祝大家都能写出作品来哦。
共同努力,一起向前。
B. 怎么理解“电影首先要把故事讲好”
电影作为一个艺术形式并不是用来讲故事的。
这里讨论的电影默认为商业电影,资本主导,市场说话。市场就是观众,观众爱听故事,那我们就拍故事片,故事讲不好,就是烂片,这没什么错。
但是除了故事剧情片意外,还有很多种类的电影,不存在故事情节,或者故事情节并不是主要目的。
没有故事情节的比如很多偏向于纯艺术的电影,这个普通大众接触很有限,多在博物馆艺术馆有展映。这些艺术电影很大程度上想法要比故事更重要,概念比叙事更重要。
还有一类电影,有可能在电影院上映过,有可能只是大学生的电影短篇习作,但是更多的是一种对科技与拍摄技巧手法的尝试,比如李安的 比利林。
讨论的范围决定了讨论的结果。如果仅仅把电影局限于有龙标的商业片,那的确故事剧情占很大比重。你故事也没讲好就想让观众来注意你新奇的拍摄技巧与手法,或者是很深层次的寓意,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眼界放开了去,不讲故事的电影还是很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