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成都名小吃龙抄手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呢
相传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十二月,黄巢起义军攻克洛阳,轻易拿下潼关并逼近长安。僖宗君臣束手无策,相对哭泣,宰相卢携因畏惧而自杀。田令孜率五百神策军匆忙带领僖宗和少数宗室亲王逃离京城, 先逃往汉中,后又逃到四川成都。继玄宗之后,唐僖宗成为又一位避难逃往四川的大唐皇帝。
那时唐僖宗住在成都青羊观,由于这道观成了临时的皇宫,“观”便改称为“宫”,从此这座道教庙宇有了“青羊宫”的美名。僖宗皇帝贪玩好吃,在这落难之地也忘不了他的宫廷美食,要厨师给他做宫廷馅饼,但当日逃难紧迫,未来得及将御厨带来,御膳房都是成都本地的厨师。
这些成都厨师虽然厨艺高超,然而不熟悉北方的宫廷馅饼,但他们不是等闲之辈,一起想出一个办法:将合好的面擀成很薄的面皮,切成小方块,将肉馅包起来,但作为皇帝的御膳,面皮的包法应很讲究的。
其中一个厨师发现皇上抄着手(两手在前交叉)观看寺外风景,姿势很美,提出面皮对折成菱形,两角向前抄包的包裹法,得到大家赞同。于是做出这形状特殊的“馅饼”。
当这种“馅饼”煮熟进呈僖宗皇帝时,皇帝生气地问:“这是啥馅饼?孤从未见过!”那个乖巧的厨师说:“这是创新的成都馅饼,我们看见皇上抄手观景,便学皇上抄手法包馅,所以这个专为皇上做的特殊馅饼就叫‘龙抄手’”。
僖宗皇帝一听高兴起来,便举箸尝了第一个“龙抄手”,觉得爽滑鲜香,味道好极了。于是龙吞虎咽地将奉上的龙抄手一扫而光,而且吩咐以后天天都要吃这“龙抄手”。
(1)小吃的故事是什么扩展阅读
抄手,北方多称为馄饨(亦作混沌),山东有的地方称馉饳,广东则称之为云吞。馄饨原是民间用来祭祀的食品。
龙抄手是中国大陆四川成都市的一家以制作抄手(馄饨)知名的饮食店。
该店制作的抄手,皮极薄,呈半透明状,很受欢迎。1960年代后,龙抄手迁至成都春熙路南段6-8号,不仅经营各种品种的抄手,而且增添了各种成都小吃等,发展成大型的小吃餐馆,吸引了不少游客。
龙抄手的创办者是张光武,他于1941年在成都悦来场创办此店。取名“龙”字是因为张光武在筹建该店时借用了“浓花茶园”的“浓”字的谐音。
1995年,龙抄手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
❷ 各地的特色小吃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很多小吃在人们没有发现的时候,被人研究出来都是有故事的。俗话说“人以食为天”,在我们中国就算是大诗人苏东坡也不能幸免,各地的小吃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炒疙瘩。传说民国一对母女是无意中发明的。有一次面条调和了,还没卖完,女孩就想出了一个主意,把面条擀成面粉,一个个切成小疙瘩,用开水煮熟,在阴凉处捞出,以防发酵。那天晚上,他们炸熟的结,切蔬菜和肉丝当晚餐。不料味道很好。
❸ 民间美食故事
美食是社会的主要纽带之一。美食使人们坐在一起,时间长了就培养出了友情。关于美食的 故事 你了解吗?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民间美食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民间美食故事篇一
在古代有一位大将,名叫李靖。李靖有个儿子叫哪咤。哪咤从小拜太乙真人为师,学了一身本领,后来失手打死了东海龙王三太子,龙王水淹陈塘关要报仇。李靖逼哪咤自尽。哪咤死后,一缕幽魂不散。太乙真人怜他命苦,让他以莲花为躯复活。哪咤复活以后,回到陈塘关。李靖怕他报复自己,骗哪咤进入宝塔,运起三昧真火,生生把他身躯炼化成莲蓉。李靖怕太乙真人发现自己的恶行,灵机一动,把莲蓉包到面饼里,说今天是 中秋节 ,大家都来吃。于是李府上下,人人都吃了莲蓉馅的月饼。太乙真人去找哪咤,只算出哪咤在李府,却怎么也找不到踪迹,只得无奈离去。这个风俗后来从李府流传出去,大家都说:吃了莲蓉馅,神仙找不见。从此中秋节,莲蓉馅月饼就成了必备的食物。
后来干隆下江南时,半路迷路,又饥又渴,走到一户农家院里。农户正在吃莲蓉月饼,遂分给干隆半个。干隆一闻,香气扑鼻,连声说好,欣然题诗一首。虽然他诗写的太烂没有流传下来,但莲蓉月饼的名字却得以广为流传。
民间美食故事篇二
清朝道光年间,六安有一在御膳房为皇上做菜的名厨告老回乡。其有一女儿,聪明美丽,又师承父道,做得一手好菜,只是年已二十八岁,尚未谈婚论嫁。父亲让她亲自选聘夫君,并让应聘者作诗一首,介绍自己。女儿则用一菜一汤名字表明态度。
招赘告示一出,应聘者如潮水般涌至。第一位进门后摇头晃脑地吟诗一首:鄙人本姓秦,熟读天下文,如果嫁给我,可做人上人。小姐一听,忙让丫鬟端上一盘臭干子和一碗酸梅汤上来递给秦秀才。
秦秀才不解其意,丫鬟说道,俺家小姐说你是“酸臭秀才”,没看上!第二个胖头胖脑地进来,作诗道:公子本姓阎,家有万贯钱,你若嫁给我,天天吃喝玩。小姐让丫鬟端上一碗蹄裤、丸子汤,外加两个咸鸭蛋。六安新周报
阎公子正纳闷间,丫鬟说道:俺家小姐说你是“纨绔子弟”,嫌(咸)你,滚蛋吧!第三个进来的人眉清眉秀,拱手作诗道:小子本姓张,天天磨豆浆,虽然有点累,换来人间香。
小姐连忙让丫鬟端上两根油条,一卷千张,并把油条裹在千张内递给他。小姐又让丫鬟端上一碗粉丝、韭菜汤让他喝。丫鬟高兴地对他说:恭喜你!俺家小姐看上你啦!这油条卷千张是“金玉良缘”,这汤是“天长地久”韭啊!
民间美食故事篇三
很久以前,湖区的人每年七月十五,必须祭奠鲤鱼神。人们用簸萁将供品端到湖边,烧香烧纸,顶礼膜拜,等大鲤鱼张开大嘴,赶紧将供品倒入鱼口,否则大鱼不走,户家非出大难不可。
因为鲤鱼是神,没人敢吃。久而久之,其他鱼越来越少,鲤鱼越来越多。因为供品难找,有一年,一个年者的厨师用以下做法,将鲤鱼炸好放汤,端到湖边想搪塞过去,谁知一个鲤鱼变成的胡子老头大声责问:“你怎么用鲤鱼上供?”
那厨子集中生智,不慌不忙回答:“岂敢、岂敢,这是面鱼嘛……”。老者见年者厨师机灵可爱,做得非常可口,不再追究让其搪塞过去,蒙混过关。
后来,王渔洋家中大摆宴席,请来了众多厨师,其中有个湖区厨师 做了这个拿手菜,受到了宾客的夸赞,其他厨师见湖区厨师出了风头,很是不顺眼,便从邻居院内偷来一个吊南瓜,将其雕成鱼状。也做了一个“面鱼”端上桌后,客人吃着没有鱼味,自然得不到赞赏,这时一个小孩揭发了他们的事,邻居老太太也过来非找偷南瓜的人不可,搞得做假“面鱼”的厨子们在众人面前无地自容,当客人们知道“面鱼”的故事后,感慨万千,异口同声把这种做法叫做“搪鲤鱼”。
鲤鱼谐音为“礼”,鲫鱼谐音为“吉”。自古以来,马踏湖畔流传着“没有鲤鱼、鲫鱼不成席”的说法。尤其男婚女嫁,必须有之。鲤鱼在鱼盘中的放法极有讲究,在饭店鱼头朝着主宾,在住宅中鱼头朝东,象征“福如东海长流水”,鱼肚不能朝着最尊贵的客人,象征“不能大肚子抻人”。很多人放错了,惹起矛盾,甚至伤了和气,大打出手。
❹ 关于一些中华美食的小故事 20分钟之内回答 谢谢
1、东坡肘子
宋朝,苏东坡曾到过江西永修一带,并为当地一个农夫的孩子治好了疾病。农夫为表感谢,特地留他吃饭。席间苏东坡吟了一句诗:“禾草珍珠透心香 ”。正在灶间做饭的农夫听了,以为这是苏东坡在教他怎样去煮肉--“和草整煮透心香”,于是赶紧将猪肉和系肉的稻草一起放进锅里去煮,后世称为东坡肘子。
2、叫花鸡
叫花鸡又称常熟叫化鸡、煨鸡,是江苏常熟地区传统名菜。是把加工好的鸡用泥土和荷叶包。制作材料有新鲜嫩荷叶、黄泥、活土鸡等。
叫化鸡的制法与周代"八珍"之一的"炮豚"相似,"炮豚"就是用粘土把乳猪包裹起,加以烧烤,然后再进一步加工而成的菜。其色泽枣红明亮,芳香扑鼻,板酥肉嫩,入口酥烂肥嫩,风味独特。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个叫化子,沿途讨饭流落到常熟县的一个村庄。一日,他偶然得来一只鸡,欲宰杀煮食,可既无炊具,又没调料。他来到虞山脚下,将鸡杀死后去掉内脏,带毛涂上黄泥、柴草,把涂好的鸡置火中煨烤,待泥干鸡熟,剥去泥壳,鸡毛也随泥壳脱去,露出了的鸡肉。
约100多年以前,常熟县城西北虞山胜地的"山景园"菜馆根据这个传说,去粗取精,精工效法创制此鸡。
3、东坡肉
东坡肉是杭州传统风味菜肴中的一朵奇葩,以色泽红艳,汁浓味醇,肉酥烂而不碎,味香酥而不腻为特点。说起“东坡肉”,还流传着一段有趣的故事。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于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触犯了皇帝,被贬到黄州,常常亲自烧菜与友人“品味”。
宋神宗驾崩后,苏东坡重新被起用调到杭州作官时,西湖已被葑草淹没了大半。他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后来被称为苏公堤。老百姓为了赞颂苏东坡的功德,到了春节时就给苏东坡送猪肉,以表示自己的心意。
苏东坡收到了猪肉,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用自家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册送给每家每户。但家人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然而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赞之,此后被人们命名为“东坡肉。”
4、臭豆腐
王致和是安徽仙源人。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进京赶考落第后,因手头拮据,在前门外延寿寺街羊肉胡同的安徽会馆寄居。为下次再考,他一边读书,一边拿出在乡里磨豆腐的小技,维持生活,有一次王致和做出的豆腐没卖完,时值盛夏,怕坏,便将豆腐切成四方小块,配上盐、花椒等佐料,放在缸里腌上。
过后,他把这事丢在脑后,到秋天才想起来,打开缸盖,豆腐成了绿色,臭气扑鼻。他尝尝,别具风味,分送会馆的邻居,尝后无不称奇。王致和屡试不中,便死了当官之心,尽心经营起臭豆腐来。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他在延寿寺街开办作坊,挂起“王致和酱园”的招牌,一时名扬京城。臭豆腐起初只是贫苦劳动者的佐餐佳品,窝头贴饼子就臭豆腐吃,别有风味。到了光绪年间,臭豆腐不但入了大宅门,而且上了宫廷的菜谱。
臭豆腐的“上用”,使其身价百倍。一些名流雅士也写诗称赞。清末状元孙家鼎写对联称道:“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酱配龙蹯调芍药,园开鸡跖钟芙蓉”。今天,王致和的臭豆腐远销国外,外国人称之为中国的起司(奶酪)。
5、皮蛋
皮蛋也叫松花蛋、胡彩蛋。相传几百年前,在鸭群云集的太湖之滨,有一家李姓夫妻开小茶馆,兼营一些小菜、卤蛋之类。夫妻俩膝下无儿,只有一女,名唤秀娟。
一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游湖人陡然增多,茶馆也宾客盈门,把一家人忙得手脚不停。忙乱中,秀娟没看到手头有两个鸭蛋滚到了灶灰里。一个月后,被一位前来借灰种菜的邻居发现了,唤来东家嗑破一瞧,蛋白不仅不流,而且还凝结在一起,露出一种透明的光彩,丢进嘴一尝,又香又绵,有种说不出的味道。
每人尝了一块,无不啧啧称赞。蛋好吃,取个啥好名呀?秀娟高兴地说:“你们看蛋上这么多花纹,就图个吉利,叫彩蛋吧!”从此,李家茶馆做起了彩蛋,远近顾客慕名而来。后因彩蛋出自太湖,又叫成了太湖彩蛋。传到北京,通县张辛庄一位姓陈的商人,改生包为浸泡,做成的皮蛋色彩鲜艳,蛋黄的中心部分像饴糖,叫做京彩蛋或糖心皮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