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老鼠嫁女儿。从哪里来的故事。
《老鼠嫁女儿》的故事出自中国民间传说故事。
老鼠嫁女儿是流传广泛的中国民俗故事。
在中国民间,相传正月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大日子,会听到老鼠吱吱叫的声音,为了不打扰老鼠娶亲的好事,在该晚都会尽量提早熄灯就寝,并且在家中的厨房或老鼠常出入的角落,撒上一些米盐、糕饼与老鼠共享新婚的欢乐和一年来的收成,这些东西俗称“米妆”,或称“老鼠分钱”,希望与老鼠打好交道以求今年的鼠害少一些。
(1)资兴有什么故事扩展阅读:
《老鼠嫁女儿》原文:
老鼠家里办喜事,老鼠姑娘要出嫁。女儿嫁给谁?鼠妈妈问鼠爸爸。爸爸是个老糊涂,他说:“谁最厉害我们就把女儿嫁给他。”
爸爸去找太阳,太阳说:“乌云有时候会遮住我,乌云比我厉害多了。”
爸爸又去找乌云,乌云说:“我也不是最厉害的,大风有时会吹散我,大风比我厉害多了。
爸爸又去找大风,大风说:“遇到围墙我就出不去了,围墙比我厉害多了。”
爸爸又去找围墙,围墙说:“老鼠会在我身上打洞,老鼠比我厉害多了。”
太阳怕乌云,乌云怕大风,大风怕围墙,围墙怕老鼠,老鼠怕谁呀?爸爸乐的笑哈哈:“原来猫最神气,女儿应该嫁给猫呀。”
于是,敲敲打打打打敲敲,老鼠女儿坐上了花轿,一抬就抬进了老猫的家。
老鼠爸爸,老鼠妈妈,第二天来看女儿。咦,女儿不见拉!
女儿在哪里?女儿在哪里?猫咪说我怕别人欺负她。把它藏在我的肚子里了。
B. 真实感人的简短小故事
在中国很多角落时时刻刻都发生着感人的 故事 ,跟亲情有关或跟爱情友情,下面这些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几篇真实感人的简短小故事。
真实感人的简短小故事1:
从湖南安化县高明村到安化县城,然后从安化县城到长沙,再从长沙到大连,将近三千公里的路途,罗瑛坐了两天一夜的车。本来,大连方面让她坐飞机,可是一听价钱,她觉得还是能省就省吧。沿着儿子韩湘上学的路,最远只去过镇上集市的罗大妈东问西打听,总算上对了车。
坐在座位上,汗还没擦干,罗瑛的眼泪就掉了下来—不出来不知道,世界这么大。她的湘儿从那个穷乡僻壤走出去,真是太不容易了。
两年前,乡亲们在村口敲锣打鼓地给湘儿送行,嘱咐他:“好好读书,将来接你妈去城里享福。你妈一个人把你拉扯大,不容易。”
两年后,乡亲们在村口含着眼泪给罗瑛送行,告诉她:“一定不能放过那个撞人的司机,他把你们这个家都给毁了!”
乡亲和亲戚有要陪罗瑛去大连的,可是,她想了半天,还是拒绝了。她怕人一多,她的心就乱了。
(二)
到了大连火车站,湘儿的老师、同学,还有公交车集团的领导以及那个肇事司机小傅都来接她。公交车集团和校方都为罗瑛安排了宾馆,可是罗瑛却要求去司机小傅家看看,让其他人先回。
对于罗瑛的要求,大家唯一能做的就是满足。公交车集团领导对小傅说,不管人家怎么闹,你都受着。人家唯一的儿子没了,怎么闹都不为过。
罗瑛去了小傅的家。五十平方公尺不到的房子,住着一家五口—小傅的父母和小傅一家三口,孩子刚上幼儿园。就在小傅的媳妇不知道该跟罗瑛说什么好时,罗瑛说:“你们城里人住的地方也太挤了吧。”
罗瑛的话让小傅媳妇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她藉机诉苦:“从结婚就和老人在一起过。都是普通工人,哪买得起房子?一平方一万多的房价,不吃不喝两辈子也买不起。”
罗瑛惊呆了:“一万一平方,就这跟鸽子笼似的楼房?”
小傅媳妇说:“可不是。小傅一个月工资两千不到,一个月只休三天,没日没夜地跑,跑的公里数多就多赚点,跑的公里数少就少赚点。从当公交车司机那天起,就从来没有睡到自然醒的时候,生生落下一个神经衰弱的毛病。这些年,他也没跟家人过过一个团圆的节日。现在可好,又出了这么大的事故…”
小傅媳妇干脆放声大哭起来。
罗瑛见状,赶紧对小傅媳妇说:“姑娘,大妈想在你们家吃顿饭。”
小傅媳妇赶紧擦干眼泪,忙不迭地让小傅出去买菜。可是,罗瑛坚决不同意,她说:“家里有啥就吃啥。”
吃完饭后,罗瑛要去湘儿的学校看看。从进门到走,关于湘儿的死,罗瑛一个字都没提。
(三)
湘儿的同学领着罗瑛,把湘儿生前上课的教室、睡过的寝室等有过湘儿足迹的地方都走了个遍。校方为罗瑛组织了强大的律师团,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严惩肇事司机,二是最大限度地争取经济赔偿。
罗瑛没见律师团,只是把湘儿的系主任叫了出来,跟他说:“湘儿给你们添麻烦了。我还得继续添个麻烦,帮我联系把湘儿的尸体早些火化了。再派一个和湘儿关系最好的同学,领着我和湘儿把大连好玩的、他没去过的地方都转转。其余的事,我自己来解决,不能再给你们学校添麻烦了,也不能再让孩子们为湘儿耽误学习了。”
系主任还想说什么,罗瑛说:“湘儿昨晚托梦给我了,孩子就是这么说的,咱们都听他的吧。”
罗瑛把湘儿的骨灰盒装在背包里,像抱着一个婴儿那样,用一天的时间把滨海路、金石滩和旅顺口都走了一遍。
一天下来,湘儿的同学把眼睛都哭肿了,可是,罗瑛一滴眼泪都没掉。湘儿的同学对她说:“阿姨,你就哭出来吧。”
罗瑛说:“湘儿四岁没了爸爸,从那时开始,我就没在湘儿面前掉过眼泪。孩子看见妈妈哭,那心得多痛……”
(四)
第二天,校方四处找不到罗瑛。原来,她一个人去了公交车集团。对于她的到来,集团做好了各种准备。他们已经将公司按交通伤亡惯例赔偿的钱以及肇事司机个人应赔付的钱装在了信封里。家属能接受就接受,接受不了那就走法律程序。
为了不使气氛太激烈,集团领导没让小傅露面,几个长官带着一个律师来见罗瑛。领导们做好了罗瑛痛不欲生、哭天抢地的准备—从下车到现在,罗瑛表现得过于平静,他们知道,这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平静—反正他们人多,每个人说一句好话,也可以抵挡一阵。有些事情,磨,也是一种办法,尤其是这样的恶性事故,就更需要用时间来消解。
罗瑛和公交车集团领导的见面没超过十分钟,掐头去尾,真正的对话不过五分钟。罗瑛说:“我请求你们两件事。第一件,希望你们别处分小傅司机;第二件,小傅司机睡眠不好,你们帮我转告他一个偏方—十粒去核的红枣,拌上盐、油、姜煮熟,早晚热着吃,吃一个月左右,肯定管用。”
集团领导一时反应不过来,罗瑛顿了顿,说:“湘儿给你们添麻烦了。”
罗瑛走了,对集团领导非要塞给她的钱,她怎么也不肯收:“这钱我没法花。把小傅司机的那份儿还给他,其余的你们给司机们吧。城里车水马龙的,行人不容易,开车的也不容易。”
(五)
罗瑛走了,比来时多了一件东西,那就是湘儿的骨灰。她小心地把湘儿抱在怀里,看上去像一尊雕塑。
公交车集团上上下下全震惊了。不久,集团出资,买了整整两卡车的米、面、油向高明村进发。尽管走之前,他们知道那是湖南一个偏远的农村,可是,到了目的地,还是被那真实的贫穷惊呆了—破败的房屋与校舍,孩子们连火腿都没见过;罗瑛家的房屋由几根柱子支着,摇摇欲倒。
罗瑛带着公交车集团的人,挨家挨户送米送面送油。她说:“你们看,我说得没错吧,这些人的心眼儿好着呢。”
一行十五人,走的时候除了留下回去的路费,把其余的钱全拿了出来,大家恨不得把罗瑛一年的吃穿用度都给准备好。
时至今日,那场车祸已经过去五年了,但依然有大连人络绎不绝地来到高明村,不光是公交车集团的人,还有对此事知情的其他人。他们不光去看望年岁渐长的罗瑛,也为那个村庄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投资、修路、建新校舍……
湘儿是寡妇罗瑛这辈子最大的骄傲…但正是这位母亲的放弃,让一个悲剧有了昂扬的走向,有了最出人意料的后来。
真实感人的简短小故事2:
1960年5月,他出生于浙江省江山市保安乡的一个贫困家庭。
他是一个贫苦的汉子,从没过过一天富足而安逸的生活。他早年丧父,家庭贫困,9岁就外出谋生,给人放过鸭子,做过基建,捡过垃圾,当过货郎,摆过地摊……居无定所,在闽、浙、赣边界一带的山区里过着流浪汉的生活。
他更是一个善良的男人,在飘泊的路上,遇到别人有难,都会伸出援手,甚至倾尽所有。
有一回,他路遇一个脚受伤的女孩,连忙将她背回她家。女孩昏迷,她的家人以为他欺侮了她,将他扭送到派出所。女孩醒来才指认他是救命恩人。女孩的家人要酬谢他时,他已挑起担子匆匆离去。
1989年9月,他挑着货担途经江西瑞金,在河边洗脸时,听到不远处的河里传出扑通一声。他看了一眼,以为是谁投了块石头。走了几步路,他忍不住又往那看了一眼。就因这多看了一眼,他大叫一声:“不好!有人投河自尽!”
衣裤也来不及脱,他就下河救人。那是一位老妇人。他把她拖上岸后,又带她到附近的诊所检查。见老人无大碍,他正准备转身离开,老人却一把抓住他,哭道:“你何苦救我这个要死的人,如今我死不了,你救我就救到底吧!”
老妇人时年60岁,丈夫和儿子相继病逝,孤苦无依。听完老人的哭诉,他心软了,便收留了老人。
就这样,他多了一个母亲——他认老人作义母,叫***妈。
带着义母四处漂泊很不方便,为了能让老人安顿下来,这年年底,他辗转来到福建省明溪县,租了间简陋的民房住下,结束了长达20年的流浪生活。
定居后,因一时找不到事做,他便以收破烂为生。有了一点儿微薄的收入,他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而是想办法不让义母挨饿受冻。
1993年冬天的一个早晨,他外出收废品。天气寒冷,路边的柴草上都结着一层霜,他听到从柴草堆里传来一阵嘤嘤的啼哭声。开始他以为是小猫之类的动物发出的声音,可听了几声后,又觉得不像,便循声走过去。他看到了一个包袱——就因为多看了这一眼,他看到了包袱里的婴儿,婴儿的脸蛋冻得发紫。
善良的男人动了恻隐之心,他将婴儿抱回了家。这是一个刚出生就被抛弃的女婴。
女婴一进家门,义母就将她抱在怀里,欢喜得不得了,说什么也不让他再往外抱。
于是,他决定将女婴当作自己的女儿来养。
就这样,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了一个特殊家庭。
义母体弱多病,他从未嫌弃,竭力赡养。后来,老人双目失明,紧接着又因摔倒造成腿部骨折,无法正常行走,他皆尽心照顾。
有一回,老人连发高烧,为了给老人治病,他二话不说卖掉了借钱买来载客的摩托车。
女儿在他的抚养下健康成长。孩子小的时候,他忙碌一天后还要照顾孩子:孩子饿了,起来喂米糊;孩子尿了,立即换尿布;孩子病了,整夜地守护。
女孩8岁那年,看到同龄人背着书包上学,已知自己身世的她默默哭泣:“我好可怜,父母不要我,现在连书都不能念……”
他听后如万箭穿心。他决定无论多苦,也要让女儿上学。
母亲多病,女儿读书,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拼命地干活,摆地摊、卖馒头、送液化气、修自行车……最辛苦的是挑松油。三伏天,他从山上把松油挑到山下,晚上回到家,衣服粘在肩膀上,揭下来一看全是血。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女孩聪颖、勤奋、懂事,她不再在意自己的身世,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庆幸有慈祥的奶奶和疼爱自己的父亲。
奶奶双目失明行动不便,12岁的女孩就会煮饭、洗衣、侍奉奶奶,将家里的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一年到头,一家人几乎没吃过肉,女孩对此从未抱怨过。有几次,他让女孩去买块肉来改善伙食,她买回来的依然是腌咸菜。女孩知道,手里的一分一厘都是父亲的血汗钱。
读初一那年,尽管每天还要照顾奶奶,但女孩还是利用周末的时间兼了一份家教。这个品学兼优的“阳光少年”,看到谁都是一脸纯真的笑。
这个家是贫困的,也是幸福的。
邻居们都说,这祖孙仨可亲热了。父女俩做晚饭时,会各炒一个菜,然后抢着让奶奶尝:“还是我炒得好吃吧?”“别听我爸的,他那菜都糊了。”每每逗得老人咯咯地笑。其实哪有什么好菜,无非是白菜、豆腐。
2010年初,老人下身瘫痪不能动弹,每隔一段时间就疼痛难忍,加上患有脑血管硬化、脑萎缩等疾病,烦躁哭闹,大小便失禁,昼夜需人服侍,父女俩就轮流陪护。因为晚上要做功课,女儿就要求下半夜来陪护。他担心女儿睡眠不足影响学习,就让她好好休息。可女儿认为,父亲劳累了一天,更应该休息,她说什么也要在夜里轮流给老人按摩,端屎端尿,擦身换药。
2010年5月,父女俩失去了他们“最亲爱的人”——这位“捡来的母亲”因病去世,享年81岁。因为他和这个家,这位老人多活了21年。她的晚年,感受到的是人间的亲情与家庭的温暖。
后来,他们搬进了政府安置的廉租房,房子虽小却干净整洁。
51岁的他潸然泪下:“可怜我的老妈,无福享受到这么好的房子。”
17岁的女儿则轻声地说:“他为了奶奶和我,至今未娶。我真希望有个善良的阿姨能嫁给他。这样,将来我去外地上大学,他才能有个伴。”
他叫柴裕财,因义母叫范玉英,他们又在福建生活,他便将女儿取名柴建英。2007年和2009年,父女俩分别入选“中国好人榜”。
只因多看了一眼,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演绎出了一段感天动地的挚爱亲情!
真实感人的简短小故事3:
“大哥出事了。”接到大姐打来的电话,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
我心一紧,头嗡嗡作响,我无法相信这是事实。一个三十多岁的大男人,能出什么事呢?白天不都好好的吗?从小到大不都是大哥护着我么?关键时候不都是大哥让着我么?此时,一大家子人都在奔光明前程去,大哥怎么能够出事呢……
人到中年,生老病死也渐渐看多了,但大哥会在三十六岁的时候弃我而去,教我如何相信呢?大哥是一大家子人的顶梁柱啊!高大强壮的身板,声音洪亮,干活利索。大家遇到什么难处,他都不费吹灰之力就帮解决了。
记得父亲过世那年,我三岁,大哥四岁,大姐七岁。为了生计,母亲每天下地干活就把我和大哥反锁在土砖屋里,把大姐送到寄宿学校。我和大哥好像笼子里的小鸟,透过老式木窗呆呆地望着窗外的大山,却怎么也无法到达。大哥看出了我的心思,于是央求母亲让我们在天气晴好的日子出门玩耍。母亲拗不过,只得大哥说,那你要保证看管好弟弟,不能跑远了。就这样,比我大一岁的哥哥成了我的保护神,成了家庭的保护神,俨然是个家长……直到他出事的那一天。
父亲过世两年后,母亲改嫁给了继父。母亲和继父结婚那时,继父已经四十多岁了,因为家境贫寒还好酒、性格粗暴,一直没能娶妻生子。于是,母亲带着我们姊妹三人寄在继父篱下成了当地人的笑柄,我们姊妹自然成了继父受辱后的“出气筒”,经常挨打不说,还常常挨饿。每次饥肠辘辘的时候,大哥总能够找来一些吃的,虽然只是一些山里的野果或者是土地庙里的贡品,但足使让我饱餐一顿。记得有一次,我和大哥因为偷了土地庙里的贡品被人瞧见,继父大发雷霆,大哥一个劲地承认是他一个人干的,祈求继父打他一个人,即使那样,我还是没有幸免一顿暴打。但我从此深深地懂得了大哥对我的关爱。
我和大哥读初中的时候,大姐正在读高中,此时,家里是一贫如洗。因为我们姊妹都不是继父的亲生骨肉,继父不愿意拿出些钱来供我们读书,年纪尚幼的我们不得不寻找赚钱的门路,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初二那个暑假,我和大哥顶着烈日去山里的林场搞抚育,我们拼命地在山里干了一个多月,加上母亲卖菜的钱,但还是没能够凑齐三个人的学费,这时候,大哥主动向母亲要求辍学。大哥说,他的成绩很差,干活有力气,唯有他才可以帮助母亲多干些活。但我知道,大哥的成绩才班级一直排在前10名以内,个头也比我高不到哪去,只是他把宝贵的学习机会让给了我。从那会开始,我知道大哥是要用自己的命运来改变我和大姐的命运啊。
初中 毕业 后,我就读在地区中专学校。大哥很少和我写信,但我可以从他邮寄给我的小额汇款看到他打工的地方,透过那些零零散散的钱,我看到了大哥的心血,看到钱被大哥长满老茧的手抚摸过的痕迹。每当我把那些钱小心翼翼地放在贴胸的口袋里,我的泪水就止不住地滑落到嘴角。
因为过早过重地参加劳作,大哥成年后,背有些微驼,个子比我还矮一截。母亲还经常拿我和大哥的身高说事。大哥却不以为然,说,你们不知道啊,因为我的肩膀受到了压迫,所以才长得结实啊,人家邓小平比我还矮呢?不都说,浓缩的是精华吗?大哥的自我解嘲,让母亲哭笑不得,让母亲知道这个儿子没有责怪她,没有怨恨家庭的贫困。
年轻的我,不谙世事,不懂得当家的难处,直到自己也做了父亲。中专毕业后,我东奔西走,辗转在很多城市,把家里大小事务交给了大哥打理。记得资兴市9.1洪灾那次,屋后山体滑坡,虽然房子没有被泥石流冲毁,但灾后菜园子、稻田、护坡的恢复都是大哥一个人忙里忙外地做好了。那时,我还在个东莞打工,我后来新闻里看到受灾的消息,于是打电话询问。大哥一个劲地告诉我,家里没有事,一切都好好的。当然,这次真的让我体会了什么是“长兄如父”。
大哥对长辈也是毕恭毕敬。就说大哥娶媳妇吧,大哥硬是推辞了好几个面容姣好的女人,娶了一个思想传统,为人老实,同样出身在大山的女人。他还不让母亲多操心,所有的彩礼都是自己一手准备的。继父临终时,大哥亲自为为继父穿寿衣,擦洗身子,把葬礼安排得妥妥当当。虽然继父从未对大哥笑脸相迎,我们和继父也没有血缘关系,但大哥在继父苍老的日子里默默地孝顺着,从未抱怨什么。
还记得,每年给父亲扫墓,都是大哥带着我们。因为安葬父亲的那座山,山高路远,只有大哥才找得到。大哥知道我身子骨薄弱,总是把墓边的杂草清理后,才叫我过来一起祭拜。祭拜的时候,大哥总是说,父亲啊,我们大家子人都好,继父待我们也好,还有母亲经常惦记着你啊,如果你在天有灵,一定要保佑大家平平安安哟。
大哥出事那天,天气异常的沉闷,闷得人有些透不过气来。大哥是在小煤窑上班的时候出事的,因为煤窑安全 措施 不到位,造成塌方,人被煤矸石掩埋了。我做梦也没有想过大哥会是这般残忍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大哥的生命确实是这样结束了。煤窑负责人为了推脱责任,说,这是一场无法预料的灾难。我去过了小煤窑塌方现场。阴森森的煤窑巷道,悠长,恐怖。可是我从来没有听过大哥喊一声苦,待我懂得那份苦的时候,他和我却是阴阳两重天。就这样,连一句道别的话都没有说,大哥就走了,这是我莫大的伤痛,也一定是大哥莫大的不情愿,永远的痛。
等安排妥当大哥的后事,嫂子问我该把大哥的遗像挂在哪,我看着那年轻的如此眼熟的面容笑貌,顿时泪如泉涌。母亲说,大哥终于不再是我们的家长了,撒手丢下一大家子人不管了……教我们如何能心安呢?原本是要安慰我的母亲,此刻却抽噎着,泪水啪嗒啪嗒地落了一地……
时光偷偷地从指缝间溜走,悄然步入了炙热的夏季。我去接母亲同我一起住的时候,我才看到,这个没有大哥的乡村的家已不再是家了——稻田荒废;犁靶锈迹斑斑;窗台上结满了蛛丝;闷热的屋里再也没有了欢声笑语……
母亲生日那天,我和大姐都向母亲敬酒。而母亲却有些无动于衷,好像在等待着什么。看来,母亲是始终无法走出岁月的累累伤痛。等宴席散开的时候,母亲把末尾那杯酒散在了黄土里,算是敬大哥一杯吧,可这杯酒,该是大哥端给母亲喝的啊!!
哎!大哥啊!来年的 清明 节,你教我如何对父亲说啊?你教我如何走过那些蜿蜒陡峭的路啊?你的离去,让我不得不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只是,我再也找不到那么一份依靠,我无论如何地努力生活,都无法回报你这个“家长”啊。只愿,你在天有灵,庇佑活着的家人们,幸福,安康,长长久久;只愿,在我无助的时候,你在天堂赐予我一点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