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写好故事,抓住这五个要素就够了
有时候,我总会跟人抱怨,说故事太难写了,很多文友都回复我, 说他们也会因此而感到困惑。
不过,最近读了美国作家杰里·克利弗写的《小说写作教程》,我发现要想写好小说(故事),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你只需要抓住五个关键的要素即可。
这五个关键的要素包括:冲突、行动、结局、情感和展示。
而 冲突又分为渴望和障碍 这两个部分。
所以, 渴望、障碍、行动、结局 ,这些故事元素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 故事的形式 。
作者反复强调:渴望、障碍、行动,是写作者的第一道防线,屡试不爽的工具,是故事的三驾马车。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起来,并在这些上面反复下功夫。
当我们写作顺利的时候,不用去考虑规划的事情,只管去写就是了;但是,当我们遇到麻烦的时候,就必须马上回归到规划上来。
那么该规划些什么内容?又该如何规划呢?
其实,作者还是 要 让你回到渴望、障碍、行动上来,并且永远都是如此。
其实,正如作者说讲,要想写好故事就需要对上面这些要素进行规划,甚至在你的整个写作生涯中,始终都要用到这种规划。
一、渴望是什么?
渴望就是:首先要问自己,“什么人需要得到什么东西?”。没有这一点,任何故事情节都无法展开。
不过这个‘’渴望“”并不是那种普通的渴望,而应该是“具有戏剧性的渴望”。
要想人物的渴望要具有戏剧性,人物必须感觉到这个渴望的满足与否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这并不是说它必须是一件生存或死亡的事情,只是需要人物对此必须抱着强烈的感情,他内心必须深信不疑:除非这个局面有所改观,不然人物就无法继续容忍目前的生活。即使在最低程度上,它们也要有一种危机,有一种直面的对峙,另外还要有一个结局。
二、障碍是什么?
你要先把人物的渴望建立起来,然后再来问自己“障碍是什么”。
假如没有任何障碍,故事就没有冲突,也就没有任何戏剧性的张力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演变。当然这里的障碍也是指戏剧性的障碍。
那么新的问题也来了 : 我怎么知道这个障碍是否足够强大到可以算做一个戏剧性的障碍呢?
第一,这个障碍必须有同样强大的决心,同样强劲的动力,它拼死也要抵挡或者打消这种渴望,正如这个渴望试图征服这个障碍的动力一样强劲。
第二,衡量这个渴望/障碍的最好办法就是想一想,假如故事里的人物根本不理睬这个障碍将会发生什么情况?你设置了一个障碍,假如人物既不理会它,也不采取行动,以致他在情感方面、身体方面、社会方面、经济方面就要遭受严重危害或者遭遇灭顶之灾,那么这个障碍就是一个戏剧性障碍。假如这个人物可以无所作为而且毫发无损,那么这个冲突就是个冒牌货,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性,也就没有故事可言了。
三、如何去行动?
在你制造出一个具有威胁性的障碍之后,你要问自己,“人物要做什么事情(行动)才能克服这个障碍和实现他的渴望”。
需要注意的是:活动不等于行动,更加并非戏剧性的行动。有时思考问题也可以等于行动。假如人物针对难题展开激烈的思想斗争,或者精心谋划针对难题展开直接进攻或者积极防御,这些思想活动都属于行动。伟大的故事全都涉及了人物内心的思想变化,还有人物内心世界的种种冲突。
行动要想具有戏剧性,它要么必须针对难题展开直接进攻,要么必须针对难题展开积极防御。
渴望、障碍、行动这三大因素正是让故事波澜起伏,曲折生动的关键所在。
你手中最强大的武器是了解故事的形式和诸项要素,拥有了这一武器你就掌握了全盘规划。
四、情感该如何表达?
情感是打造终极关联所必需的材料,由此读者和人物之间产生认同,融为一体,从而我们能够体验人物的感觉。假如我们不知道人物有什么感觉,我们就没有办法和人物形成一种内在关联。
为了精确定位人物眼下有什么感觉,我们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那就是问以下几个问题:他担心什么?他害怕什么?他希望什么?
假如人物没有担心和顾虑,那么,故事就没有冲突。冲突的意思是说人物可能会丧失某种价值异常高昂的东西。
所以,你需要在心里,问问这些问题,然后用最好的方式把它们写下来。
五、展示
展示是基本的武器,它是把经验捕捉到纸面上来的基本方法,其手段几乎总是包括场景和对话。
展示迈着现实生活的步伐,分分秒秒地前行,逐字逐句地展开。展示(经验)的对立面是讲述(观念)。
展示就是让事情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眼前,作者不必使用抽象的词语来讲述事实给读者听。
一定要记住:在整个教程中,我们都是在使用展示的办法讲授创作知识。比如:你要描写一个疯子,你就不能直接说他是个疯子,而是要把他的语言、行动甚至是心理活动用文字的形式描述出来,让读者一读就能感觉到他是个疯子。这就是成功的展示。
需要注意的是,身份认同和塑造人物是一个成功故事的全部效果。它们就是故事要达成的效果内容,不过,它们并非故事取得效果的方法。
故事的目的、认同的目的都是让我们持续不断地跟自己保持接触。你必须首先产生身份认同感,然后你才能喜欢某个人,建立友谊或者坠入爱河。它是把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的力量。没有它,文明就无法持续。
其实,跟别人产生联系也是跟我们自身产生联系。故事的目的就是要构筑这种联系,创造这种认同。身份认同就是:我们怎样才能体验人物的生活?我们如何体会他们的感觉?我们如何变成他们的化身?此外,在这种身份认同的过程中,我们能体验到更加丰富多彩的自我。但是,除非故事把人物塑造出来,否则我们就无法产生认同。人物塑造是一个新的阶段,它是通向身份认同的一个铺垫。
人物性格只有通过他的行动才能得以揭示。行动就是性格。除非人物采取某种行动,否则即便是全世界最美妙的性格也不会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
而冲突又是我们用来强迫人物采取行动的元素,人物因此必须使尽浑身解数来展现自身。揭示人物性格是必不可少的,这样,身份认同才能出现。
假如你对人物身上的灾难敷衍了事,人物采取的行动将缺乏强大的说服力,故事就会松散拖沓,读者也会离你而去。所以,你必须对自己的人物狠心一点儿,这是你唯一的出路。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给人物那么多痛苦,制造那么多麻烦(冲突)?是不是太残忍了?
事实上,就如同上面所说,这是唯一的出路。因为作者把他们推到极限状态正是把握他们灵魂最深处的最佳手段,也是触动读者内心世界的最佳手段。
这种做法既能揭示人物性格,又能制造出认同感。因此,作为作者,你是故事中一切麻烦的最终制造者,也是让人物遭受种种痛苦的最终原因。你只能下此狠心不可。
我们把这个情况称为 戏剧的悖论。
现实生活中的坏东西到了文学作品里就成了香饽饽。
你越是让小说人物困窘不堪,读者就越能享受其中的妙处。
为什么呢?因为它迫使人物最大限度地使出浑身解数,而一旦人物将自身发挥到了极限,我们就最大限度地体验到了他们的生活。
一个精彩的故事必须具备两股势力,它们须旗鼓相当,奋力对垒,竭尽全力,最终精疲力竭。
六、结局
用行话来说,除非你拥有一个戏剧性的冲突(渴望+障碍),除非人物已经开始采取行动克服障碍,不然,你的故事就压根儿没有真正开局,更不用谈结局了。
一般的规律是:结尾就埋伏在开局之中。这意味着,假如你拥有两股旗鼓相当的势力,它们都全力战斗想要征服对方,那么你的故事就算开始了。经过一场全面对决之后,一方胜出,此时故事也就结束了。
现实生活并没有为我们预备现成的俗套,所以结尾也不必拘于一格,千篇一律。结局也可以是胜败参半、互有妥协、吃点儿小亏的情况,因为现实生活中同样也有这种情况。
综上所述,你的基本功就是冲突、行动、结局、情感和展示。只要掌握了这些基本功就足以让你取得成功。 每次它们都能帮你达到目的,因为它们提炼出了你内心世界那些激动人心而且富有戏剧性的东西。记住,你知道的东西比你意识到的东西要多得多。故事里的你要比任何一刻你内心想到的自己丰富多彩得多。探索和发现你自己成了故事创作过程中的一大惊喜。
最后,我们应该如何检查呢?
首先要问自己:“什么人渴望什么?”然后,在稿子上找到它。
再问自己:“障碍是什么?”它第一次出现是在第几页上?它能出现得更早一些吗?它能更强烈些吗?人物是否能够不理睬这个障碍,却毫发无损呢?(记住,障碍可以出现在渴望的前面。)
下一个问题是:“行动是什么?”人物通过做什么事情来克服这个障碍?它出现在稿纸的什么地方?它能够更早一些出现吗?人物能不能采取更多的行动或者更加坚定不移地主张自身利益,能不能表现得更加强烈或者更加直接?
最后一个问题是:“问题的最后结局是什么?”是胜利呢,还是失败(或者是局部胜利)?假如它是一个场面的结局,那么,你还有更多的战斗要开打;假如它是一个最终的结局,那么故事也就结束了。
检查你的作品的方法关键在于:事先定下尺度并经过深思熟虑,然后你就能辨别出你的故事是否已经具备这些要素了。
希望以上的内容,能对与我有着同样困惑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㈡ 怎样写好故事 写故事的十个常用技巧
“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
这是指作者为避免平铺直叙,在小说首段就设置提挈全篇、笼罩全文的悬念,故意给读者造成疑团,以激起读者产生兴趣读下去。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
世界艺术大师卓别林有一句名言:“我总是力图以新的方法来创造意想不到的东西。假如我相信观众预料我会在街上走,那我便跳上一辆马车去。
“淡化情节,形散神聚”法:
这种创作法,从表面看,没有出其不意的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平铺直叙,一直是淡淡的气氛。
“一箭双雕,一点两面”法:
作者在写小说中,似导戏的导演,常常让舞台上的角色拿这样或那样的道具。
“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
小说作者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偶然中隐藏着的必然性,学会在写小说时运用这种偶然中的必然性。
“银丝串珠,数点一线”法:
当今现代派小说家面对某些人的精神危机,产生了恐惧感。于是他们常常用荒诞的、超现实的、生活中还没出现的、纯粹主观想象的“抽象”物于以编织描绘——以反映他们的世界观。而且在写法上,从表面看,往往是分离的、意识流的、不易理解的。但是,仔细读,会发现,这些小说内部是互为联系,相辅相成,彼此烘托,合成一体的。可称之为“银丝串珠,数点一线”吧。
“明线暗线——双环连套”法:
这种小说技巧是运用文中两个一明一暗的线索,平行交叉,双环连套,从一个人物引出一个人物,从一个故事引出一个故事,不仅使两个人物、两个故事发生密切的关系,而且不断丰富人物性格,推动主题思想深化。
“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法
这种创作技巧是,作者把自己准备着力表现的人物,不妨先压一压,就如伸出去打人的拳头,先缩一缩。这样,击出去,更有力;而准备贬低的人物,则不妨先让他“威风威风”,然后,让他从“威风岭”上掉下来,便“摔”得更惨。
“盆中藏月,以小见大”法:
用这个技法的小说,一般题材单纯,场景单一,人物较少,情节相对来讲也比较平淡。但如何从单纯的题材和不长的篇幅里塑造丰满的形象和挖掘出较深的主题,就得“盆中藏月,以小见大”了。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法:
这是讲小说收尾的技巧。故事的开头好,发展好,但最后一个音符,最后一抹油彩,最后一个标点处理若不当,也会虎头蛇尾,归之失败。因为这不仅是作品的落脚处,还需把作品最精粹的地方展现出来。
㈢ 有没有什么方法提高自己的编故事能力
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写作者,光掌握技巧是不够的,还需要写出的作品有创意、有趣、语言文字措辞精准并有逻辑,这需要写作者长期坚持积累。大泽在昌在《畅销作家写作全技巧》中也提到“技巧可以教,才能没法教”。提高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反复锤炼文字。首先要确保文字的正确性,养成怀疑自己和勤查词典的习惯。其次,反复推敲,写作的过程中可以随性,把脑中的想法一股脑写出来,但写完之后,必须冷静地检查,看看有没有矛盾的表达,信息传达是否准确顺利。
2.坚持每日练笔。技巧掌握再多,如果不去实践,也是白费。每天坚持完成固定篇幅的文章,形成习惯。这样可以灵活写作思维。
3.写完重读原稿。与其做长时间的构思,不如提前写完,放置一段时间,再重读原稿。写好的文章尽量隔段时间再重读,会有新的发现,能有效提高作品的完成度。
4.学会勇敢放弃。写作者要有迂回周旋的勇气、挑战不同体裁的勇气、还有放弃作品的勇气。我们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总会想要把这篇文章写得尽善尽美,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写的时候发现写出来的东西和自己的想象千差万别,以至于无法继续,如果实在写不下去,果断放弃。但也可以以此为契机,坚持写完,作为激励自己写好下个作品的动力。
5.长期大量的阅读。写作是“输出”行为,如果持续输出,自己很快就会变得“中空”。所以需要多输入,尽量多的阅读,打好基础。阅读的时候,可以采取多维度,多视角看书,除了从读者角度看,也可以从主人公角度看,如果自己是主人公,会怎么去度过危机;如果自己是反派人物,如何对抗主人公;如果自己是写作者,会怎么创作这个故事,如何安排情节发展……
6.坚持写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一部作品是否流行,与题材无关。某个题材火,只是因为正好在那个题材上出现了几个优秀作家,他们写出了好作品。只有写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才有表达的强烈愿望,并且享受其中,引起读者共鸣。写不适合自己的东西,即使偶尔受欢迎,也很难坚持一辈子,因为过程很痛苦。要有自信,相信自己。只要你敢写,就有人敢看,有人看,就有人喜欢。
㈣ 如何写好一个故事
写好一个故事要从三个方面来构思和设计:故事开头要吸引人、故事发展要抓住人,故事结尾要启发人。
第三,故事结尾要启发人。好故事要回应一个时代的焦虑。作者要通过故事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并且通过故事传递这些价值观,影响后人。就像毕加索所说:好的艺术家模仿皮毛,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魂。但是你所要传递的价值观必须是正面的积极的,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㈤ 如何写好一个故事
要写好一个故事,首先就要构思好你的故事走向,人物关系,情节高潮,主题思想等……
美国好莱坞有一套编剧规律:开端、设置矛盾、解决矛盾、再设置矛盾,直至结局。
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编剧规律:起、承、转、合。
写作故事的基本和重要元素:
第一 基本理论。
态度——写故事最重要的是对故事的态度,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主题——在下笔写故事之前,你必须要问自己:你要讲怎样一个故事?是朋友之间的友情,男女之间的爱情,外星入侵地球的故事,还是控诉战争的故事等,这就是主题。
主题必须明确、贯彻、毫不怀疑。一个成功的故事是要观众看完后,清楚明白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和主题。
第二 创造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吸引观众的不二法门。这包括故事中角色和角色之间的冲突,角色和他自身价值观的冲突等。
方法一:故事里的人物想做一些事情,但有一股力量抗衡他 。
方法二:不能分解的关系。
第三 创造表面张力。
方法一:让你的观众知道一些事而故事中的角色是不知道的。
方法二:让你的观众感到故事中的角色是走在一条错误的路上。
方法三:时间限制。
方法四:转折点——使用转折点能制造意外效果,引起观众的预期心理,加强情节的张力,从而持续观众对故事的兴趣。转折点最常出现于故事的前段和后段。故事前段的转折点一般用于开启故事和陈列出主角即将面临的各项选择。至于后段的转折点则指向主角解决危机,收拢故事。
第四 其他技巧。
伏笔:埋下伏线可以吸引观众追看剧情。
关键匙:就是最能象征整个故事的对象。
蒙太奇:蒙太奇可以指一些不同而没有关系的画面,当它们连接在一起时,会产生另一种意义。
第五 三大忌:
剧本变小说:剧本写作和小说写作是两样完全不同的事。写剧本的目的是用文字去表达一连串的画面,所以你要让看剧本的人见到文字而又能够实时联想到一幅图画,将他们带到动画的世界里。小说就不同,它除了写出画面外,更包括抒情句子,修辞手法,和角色内心世界的描述。这些在剧本里是不应该有的。
用说话去交待剧情:剧本里不宜有太多的对话(除非是剧情的需要),否则整个故事会变得不连贯,缺乏动作,观众看起来就似听读剧本一样,好闷。要知道你现在要写的是电影语言,而不是文学语言,只适合读而不适合看的便不是好剧本。所以,一部优秀的剧本,对白越少,画面感就越强,冲击力就会越大。
故事太多枝节:很多人写剧本都写得太多枝节了,在枝节中有很多的角色,穿插了很多的场口,使故事变得复杂化,观众可能会看得不明白,不清楚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