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古代英雄故事有哪些
1.蒙恬破匈奴
秦国兼并天下后,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5](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自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阴山,设三十四县。又渡过黄河,占据阳山,迁徙人民充实边县。其后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
长城利用地形,藉着天险,设置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进。后受遣为秦始皇巡游天下开直道,从九原郡(今内蒙包头市西南)直达甘泉宫,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可惜没有修竣完工。蒙恬驻守上郡十多年,威震匈奴。
2.霍去病、卫青远征匈奴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时年21岁)各率骑兵5万,“步兵转折踵军数十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
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沙漠别称或曰即今俄罗斯贝加尔湖)。
经此一战,匈奴被汉军在漠南荡涤,匈奴单于逃到漠北,“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他和卫青发起的对匈奴的进攻性战争,改变了汉朝长此在对匈奴战争中的守势状态,一举打败匈奴。从而长久地保障了西汉北方长城一带,也就是在漠南地区的边境安全,此战为汉朝进击 匈奴最远的一次。
3.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着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4.郑成功收复台湾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5.岳飞抗金
岳飞于北宋末年投军,从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起到绍兴十一年(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靖康元年(1126年)岳飞应招在相州参加赵构为大元帅的部队。金军南下江南,岳飞独树一帜,坚持抗金,收复建康。
绍兴三年(1133年),被任命为沿江制置使,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次年春,岳飞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下了伊、洛、商、虢等州,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
蒙恬早筝传说
汉代应劭着《风俗通》记载:“仅按《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后人根据这段文字,又有如下说法:“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后加十三弦。”
西晋傅玄驳斥这种说法,见《筝赋》序:“筝以为蒙恬所造,今观其器:上圆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十二,似十二。设之则四象存,之则五音发。体合法度,节究哀乐,斯乃仁智之器也,岂亡国之臣所能开思运巧哉,或以为蒙恬所造,非也。”
蒙恬为秦国大将,傅玄用“亡国之臣无法创造乐器”的阴阳五行论调,似嫌勉强。《旧唐书·音乐志》也称筝非蒙恬所造:“筝本秦声也,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制与同而弦少。”在中国的第一部纪传通史的《史记·蒙恬列传》中并没有蒙恬造筝的记载。
而《风俗通》的说法也仅用疑问的口吻说蒙恬造筝,一件乐器若出现在史籍上,其必已经流传一时间了,很可能记史者将此乐器的创造记为当时某领导者之功,或者蒙恬为了适应自己的戎马生活,将筝改制为瑟。
⑵ 历史英雄故事 历史英雄故事有哪些
1、汉文帝亲尝汤药
有一次汉文帝母亲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不分曰夜尽心照顾母亲,把侍奉母亲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汉文帝服侍母亲的病,总是很殷勤,看护得精心周到。
夜间睡的时候,眼睛没有闭好过,衣带没有解开过,没有睡过一个安稳的觉。对于母亲的汤药,必定亲自尝尝,看看会不会太烫或太苦,才放心地端给母亲服用。汉文帝侍奉母亲,却从不懈怠,母亲足足病了三年,他也服侍了三年,母亲的身体才好转过来。
2、苏轼之房梁挂钱
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3、范仲淹断齑划粥
北宋着名学者、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在童年时期,就酷爱读书。由于家境清贫,上不起学,10岁时住进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发愤苦读,每天煮一小盆稀粥,凝结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再切几根咸菜,就着吃下去。这就是后世传为佳话的“断齑划粥”的故事。
⑶ 中国历史英雄人物故事有哪些
一、荆轲
荆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于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
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
计划进展得很顺利,当荆轲献地图时图穷匕首见,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荆轲是个英雄,他不畏强大的秦国势力,毅然刺杀秦始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何等的豪言壮语,何等的气魄。这便是上古的“侠”,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将生命置于度外。这便是“侠”的动人心魄的悲壮。
在刘邦和项羽的形象对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出,项羽从小就有雄心大志,而刘邦年轻时是好吃懒做的酒色之徒;起义以后,项羽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对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更有破釜沉舟的勇气,而刘邦表现为一个胆小鬼,极端个人主义者,为自己逃生,六亲不认,把子女三次推堕车下。
霸王项羽确实让人怀念。他英雄一世,敢作敢为,这是真正的男子汉,铮铮铁骨,豪气冲天。“力拔山兮气盖世”,这是何等的豪迈!真乃盖世英雄,震古烁今,光照日月。英雄末路,他没有选择逃生,而是从容自刎。
⑷ 有哪些英雄事迹
1、赵一曼,抗日女英雄,18岁参加革命,30岁为掩护同志被俘,敌人用竹签扎进他的指甲,她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2、小英雄雨来,面对敌人的软硬手段,不供出李大叔。培睁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刘胡兰,宁死也不说出党的秘密。董存瑞,为了胜利,舍身将碉堡炸毁。邱少云,为了战斗胜利,宁愿被烈火烧死。
3、黄继光在朝鲜上甘岭地区597.9高地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机关枪的枪口,使得后续部队能够改誉攻下高地,积极却牺牲了。
4、叶挺:新四军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被毛泽东称为“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后来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关押核中段,因为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在监狱中写出了着名的《囚歌》明志。
5、小二放牛被鬼子抓住,鬼子给他糖,让王二小带路找八路军,王二小故意收下了鬼子的糖,王二小七拐八拐的拐进了八路军的埋伏,于是鬼子发现被骗就杀了而鬼子也中了埋伏死了。
⑸ 历史英雄人物及事迹有哪些
1、 岳飞
岳飞是中国历史的传奇英雄。他亲眼目睹北宋灭亡前后的惨痛史实,和当时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呼吸相通,有坚决抗击女真贵族民族压迫,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要求。
2、 罗宾汉
对于罗宾汉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对于罗宾汉有着无休止的争论。他联合小约翰、温里奥等人,劫富济贫,整治暴戾的路德曼贵族、官吏,并把得来的钱财用于救助贫苦百姓,体现了中世纪英国人民反抗封建压迫的精神。
3、匈奴大帝阿提拉
在公元5世纪的时候,阿提拉是匈奴族的统一者。曾多次率领大军入侵东罗马帝国及西罗马帝国,并对两国构成极大的打击。
4、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大帝,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马其顿帝国最富盛名的征服者。他雄才伟略,勇于善战,领军驰聘欧亚非大陆,使得古希腊文明广泛传播,是世界古代史上最着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5、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是中华发展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其本人及其子孙的军事征服活动,克服了当时东西方陆路交通的人为障碍,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⑹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英雄的故事都有哪些
智勇双全威震诸侯 国事为重知错能改
——爱国名将廉颇的故事
所向披靡 卫国安民
——西汉大将军卫青的故事
出击匈奴 威震漠北
——西汉爱国名将霍去病的故事
献身边陲的一代名将
——西汉后将军赵充国的故事
中流击楫 奔赴国难
——志在统一的爱国名将祖逖
历经三代 忠心不改
——岭南巾帼英雄冼夫人的故事
忠勇爱国 力挽狂澜
——唐代爱国名将郭子仪的故事
出奇制胜 以少胜众
——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将李光弼
杨门虎将 忠烈雁门
——北宋爱国名将杨业的故事
子承父志 再振雄风
——抗辽大将杨延昭的故事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抗金名将宗泽的故事
抗金义重泰山 富贵轻如鸿毛
——宋代抗金英雄李纲的故事
建炎第一功终属
——抗金名将韩世忠的故事
顺昌城的旗帜
——抗金名将刘铕的故事
⑺ 英雄故事有哪些
如下:
1、精忠报国——抗金英雄岳飞
岳飞,字鹏举,河北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着名军事家、战略家,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岳飞北宋末年投军,临行时其母在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大字。面对金军步步紧逼,南宋危如累卵,岳飞坚持抵抗,十战十捷,收复建康,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旗赐之。
1140年,金军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率领“岳家军”所向披靡,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精锐,进军朱仙镇,两河义军纷起响应,金军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无奈赵构、秦桧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诏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年仅39岁。
2、威震敌胆——抗倭英雄戚继光
戚继光,字符敬,号南塘,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着名军事家、战略家,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戚继光出身将门,少年即抱定“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志向,刻苦学文习武。1555年至1565年期间,戚继光在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一带坚持抗击倭寇十余年,训练出一支“戚家军”,令倭寇闻风丧胆,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我国东南海防和沿海人民安全。
后又在北方边境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拱卫北疆,闻名天下。戚继光还是杰出的兵法家、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着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两部军事名着。
3、碧血丹心——抗元英雄文天祥
文天祥,字履善,自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状元,抗元名将,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1275年,元军攻破长江,南宋危急,一介儒生的文天祥散尽家财,组织义军赴临安勤王。元军兵临城下,文天祥出城与援军谈判被扣,在押解回北方的途中脱逃。
但他不改匡扶社稷之志,又组织兵力陆续收复许多州县。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被押送到元大都,面对各种威逼利诱,文天祥不为所动,誓死不降。
充分诠释了“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铮铮铁骨,在狱中写就流传千古的《正气歌》,最后终于从容就义,年仅47岁。
4、忠烈赤胆——抗清英雄史可法
史可法,字宪之,号道邻,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抗清名将,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明末崇祯年间,史可法拜南京兵部尚书。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史可法到扬州一带督师防清。1645年5月10日,清军重兵围困扬州,派人劝降,史可法写就着名的《复多尔衮书》,慷慨陈辞,拒不投降,不卑不亢。
史可法率领四千军民坚守孤城,与来犯之敌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城破被害,年仅44岁。事后,清军统帅多铎下令屠城十日以为报复,军民死亡逾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
5、收复台湾——抗荷英雄郑成功
郑成功,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后由南明皇帝赐国姓朱,名成功,抗清名将,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1646年,郑成功父亲郑芝龙投降清朝,郑成功为国家大义舍弃父子亲情,与父决裂,募兵抗清,与清军交战中互有胜负,后败退厦门。
1661年,郑成功亲率将士2.5万,战舰120艘,横渡台湾海峡,东进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据的宝岛台湾。
经过激烈的海战,收复“赤嵌楼”,又在其后近一年争夺中,重创驻岛荷军,终于在1662年2月1日逼迫荷兰殖民投降,被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重归祖国怀抱。同年5月,郑成功病逝,享年39岁。
⑻ 中国古代英雄人物简短的故事有哪些
1、徐达-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与徐达密不可分。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2、蒙恬破匈奴
秦国兼并天下后,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自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阴山,设三十四县。
又渡过黄河,占据阳山,迁徙人民充实边县。其后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
长城利用地形,藉着天险,设置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进。后受遣为秦始皇巡游天下开直道,从九原郡(今内蒙包头市西南)直达甘泉宫,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可惜没有修竣完工。蒙恬驻守上郡十多年,威震匈奴。
3、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
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着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4、霍去病、卫青远征匈奴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时年21岁)各率骑兵5万,“步兵转折踵军数十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
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
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沙漠别称或曰即今俄罗斯贝加尔湖)。
经此一战,匈奴被汉军在漠南荡涤,匈奴单于逃到漠北,“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他和卫青发起的对匈奴的进攻性战争,改变了汉朝长此在对匈奴战争中的守势状态,一举打败匈奴。从而长久地保障了西汉北方长城一带,也就是在漠南地区的边境安全,此战为汉朝进击匈奴最远的一次。
5、岳飞-力反和议
绍兴八年(1138年)二月,岳飞还军鄂州,坚持“戮力练兵”,“日夜训阅”。赵构为“屈己求和”,进一步重用秦桧,并令其与金接通关系。韩世忠、岳飞对和议一事都表示坚决反对。岳飞在临安朝见时对赵构说:“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赵构不听。
十一月,金廷派出江南诏谕使张通古、萧哲,携带诏书,来同南宋“讲和”。金人不称宋朝而称“江南”,不说“议和”而说“诏谕”,把南宋完全置于藩属地位,消息传开,朝野上下,舆论沸腾。
宋廷诸大臣对此议论纷纷,多有反对者,然而这些主战派人物如枢密副使王庶、枢密院编修胡铨等,或被罢官,或被贬谪;赵鼎也被罢相。
十二月二十七日,秦桧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赵构跪在金使脚下,答应取消宋国号,作金的藩属,并每年纳贡,南宋与金的第一次和议达成。
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宋廷宣布大赦天下,以庆贺"和议"的成功。岳飞接到赦书之后,让幕僚张节夫起草了一份《谢讲和赦表》,表明自己不趋附和议,誓要"唾手燕云,复仇报国"。
岳飞对朝廷加封的开府仪同三司官衔,虽三诏而不受,他在辞书中说:"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训兵饬士,谨备不虞;而不可论功行赏,取笑夷狄。"赵构特下“温诏”,岳飞才不得已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