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中秋的神话传说有什么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八月节”或“团圆节”。
在这二天,有些人家常于庭院摆下桌子,放上水果,对月空拜,俗称“拜月娘”;拜毕,全家分食丹饼,赏月纳凉;有些要好的朋友还聚在一起,谈艺吟诗,饮酒赏月;亲戚朋友之间,还以月饼相赠,称为“送节礼”。
八月十五日所以叫中秋节,乃是因为它处于三秋之中,因而得名。《周礼》载:“中秋夜近,寒亦如之。”可见“中秋”这一名称在周朝就有了。
但是中秋赏月则起于唐代,而吃月饼赏月又是从宋朝开始的。现将有关中秋节的神话传说介绍一二:
(1)《中秋博物志》中说:武夷者,地官也。相传于八月十五日,大会村人于武夷山,置慢亭,化虹桥,通山下。八月十五日,太极王、皇太姥、魏真人、武夷君,并坐空中,然后命鼓官行酒,命歌师唱人间可怜之曲。
储山谱》中还说:武夷山神号武夷君,秦始皇二年,有一天他告诉老百姓在山顶相会。这一天,山下老百姓都聚于山顶,果然看到山上有绿屋宝殿,内中众神分男女而坐;仿佛还听到空中有人声和乐器声,但不见人。
(2)唐明皇游月宫。据唐逸史载:“罗公远,鄂州人,开元中中秋夜,侍明皇于宫中玩月,奏曰:‘陛下能从臣月中游否?’乃取桂杖向空中掷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帝同登,约行数十里,精光夺目,寒气侵人,遂至大城阙。公远曰:‘此月宫也。’见仙女数百,合唱歌曲。帝不识其曲名。问之,‘霓裳羽衣曲也。’帝密记其声调而回。却顾其桥,随步而减。即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之曲。”
(3)嫦娥奔月:相传在夏代,穷国君后羿恃其善射而疏远贤臣,听信谗佞,残暴欺压百姓。他的妻子嫦娥,美丽而贤惠,常常不同意后羿的所作所为。
有一天西王母派人给后羿送来长生不老仙药。嫦娥怕后羿吃了药真的会长生不老,长期欺压百姓,就把仙药偷吃了,并飞向月宫而成仙。
后世感念嫦娥恩德,都为她在广寒宫里的孤苦而惋惜。有一首诗写道: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4)馈赠月饼:据传元世祖至元十年,降将张弘范兵至山,文天祥被俘,陆秀夫背着卫王跳海自杀,宋朝基业尽败,而全国各地忠贞之士,多矢志匡复,约期中秋举事,主事者以面粉和糖做成圆饼。饼中藏着“八月十五夜杀鞑子”一张传单,分赠各家,名为“节礼”。
当时的老百姓既怀国破家亡之痛,又恨元朝残暴,果然按传单所说,在八月十五日夜啸聚起义,可惜组织不严密,又缺乏作战经验,终为元兵所歼。
这就是中秋送月饼的由来。
Ⅱ 求有关于中国古代神仙鬼怪等神话传说的书,最好是古代典籍,不要聊斋。
《西游记》、《山海经》、《封神演义》、《搜神记》、《博物志》等。
1、《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斯(斯瓦西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中外学者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着,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着。
2、《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3、《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一般俗称《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是明代许仲琳(存在争议)创作的长篇小说,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
《封神演义》全书一百回,写武王伐纣的故事。前三十回着重写纣王的暴虐,姜子牙归隐,文王访贤,得姜子牙之辅佐,武王才完成讨伐纣王的大业。
后七十回主要写商、周两国的战争,并且掺杂有宗教的斗争,阐教帮助周,截教帮助商,各显道术,互有杀伤,结果截教失败,纣王凶而自焚,武王夺取天下,分封列国,姜子牙回国封神,使有功于国的人和鬼各有所归。
该小说,以历史观念、政治观念作为支撑全书的思想框架,掺杂了很多宏大的想象,表现了作者对于仁君贤主的拥护和赞颂以及对于无道昏君的不满和反抗。
4、《搜神记》
《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原本已散,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
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中《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了反抗者的斗争,常为后人称引。
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着作,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
5、《博物志》
《博物志》,中国古代神话志怪小说集。西晋张华(232~300)编撰,分类记载异境奇物 ﹑古代琐闻杂事及神仙方术等。
内容多取材于古籍,包罗很杂,有山川地理的知识,有历史人物的传说,也有奇异的草木鱼虫、飞禽走兽的描述。
还有怪诞不经的神仙方技的故事等等,其中还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材料。如所记八月有人浮槎至天河见织女的传闻﹐是有关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原始资料。
Ⅲ "鲛人流珠"的传说
鲛人,鱼尾人身,谓人鱼之灵异者。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的鲛人即是西方神话中的人鱼,他们生产的鲛绡,入水不湿,他们哭泣的时候,眼泪会化为珍珠。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此说《博物志》、《述异记》并载之而文小异。《述异记》卷上且云:“蛟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出蛟绡纱,泉先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入水不濡。南海有龙绡宫,泉先织绡之处,绡有白之如霜者”。又《太平御览》卷八0三引《博物志》(今本无)亦云:“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博物志》:“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南朝梁任昉《述异记》:“鲛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有龙绡宫,泉先织纱之处,绡有白之如霜者。”《述异记》又载:“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金,以为服,入水不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