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党史故事有什么了解一个党史的故事
1、五四运动,唤醒民众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努力最终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5月4日下午1点左右,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大游行,正式拉开帷幕。学生们火烧了赵家楼曹汝霖的住宅,痛打了章宗祥。学生的爱国行动,更是赢得了全社会民众普遍的支持。上海工人很快发起了反帝爱国大罢工。
工人罢工后,就和学生一道展开各种爱国活动,散发宣传品、上街游行。从5月4日北京学生运动的爆发,经过6月5日“三罢”斗争迫使6月10日曹、章、陆被免职,再到6月28日中国代表巴黎和会拒签和约,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2、首译宣言,传播真理
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但是,多数人却并不知道,它的第一个中译本是在浙江一个小山村里诞生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正处在时局大动荡和思想大解放的状态,各种新思潮来势汹涌,冲开了传统的思想禁锢,围绕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态度,那几年里知识界先后发生了三次论争。
通过三次论争,马克思主义理论脱颖而出,成为新思潮中的主流。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论争中廓清了思想上的迷雾,逐步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3、酝酿建党,各地响应
1919年6月9日,“五四运动”进入高潮阶段,陈独秀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传单,提出包括取消北京政府丧权辱国的对日签约;免除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卖国贼官职等五项要求。11日晚,他约好李大钊、高一涵去新世界游艺场散发传单。不料,一到那里就被暗探跟踪,在屋顶花园撒传单时当即被警察拘捕。
北京政府原本以为逮捕了陈独秀,便可以遏制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便可以压抑风起云涌的反帝爱国运动。北京当局本意是想控制陈独秀,却想不到适得其反,逼出了陈独秀到上海的秘密旅程,成就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历史佳话。
4、一大首聚,开天辟地
1921年7月23日晚8时,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一大会址就设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李书城与其弟李汉俊的寓所。一共有15位出席者。会议原定由陈独秀主持,由于他在广州公务繁忙未能出席会议,大会临时推选张国焘主持,毛泽东、周佛海担任记录。7月24日,大会召开第二次会议。7月27日、28日、29日,大会举行第三、四、五次会议。会议集中讨论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
7月30日晚上,按原先计划,代表们仍聚集在李公馆举行第六次会议。准备在这次会上通过《纲领》和《决议》,选举中央机构,宣告中共一大闭幕。但就在此时,有密探闯入,使得会议临时中断。随后,部分代表们转移到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进行了最后的会议决议。至此,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闭幕。中国共产党肩负着民族复兴的期望和人民解放的重托,在灾难深重的中国正式诞生了。
5、反帝反封,工运高潮
中共二大于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召开,其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从1922年1月开始,到1923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形成第一次高潮,前后持续了13个月时间。在这一系列工人运动中,最着名的有安源路矿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国际工人阶级的声援,鼓舞了京汉铁路工人的革命斗争。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虽然遭到残酷的镇压,但却是一次伟大的成功,它和其它工人运动一道,开启中国工人运动的新篇章。
2. 一个党史故事
你看看这个行吗?你是小学生吧?我也是。老师也要求让我找一个党史故事,我用的就是这个,你看看行不行?希望采纳,谢谢 。
了解一个党史故事:夏明翰舍身为国
夏明翰是湖南衡阳人。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的事业做了许多的事。不幸的是,1928年2月7日他在汉口被捕了。
夏明翰被押在狱中。敌人用了种种手段,想让夏明翰说出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但是毫无所得。又一次审讯开始了。夏明翰镇静自若地走进来,昂首对着那个恶煞般的主审官怒目而视。
主审官问:“你姓什么?”
夏明翰答:“姓冬。”
“你明明姓夏,为什么说姓冬!简直是胡说!”
“我是按国民党的逻辑讲话的。你们的逻辑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你们把杀人说成慈悲,把卖国说成爱国。我也用你们的逻辑,把姓“夏”说成姓“冬”,这叫以毒攻毒。”
主审官又问了几个问题,可是什么都问不出来。反动派在夏明翰身上连半根稻草都没捞到,而且失去了希望,只得使出了最后的一招儿,宣布“就地处决”。
2月9日,也就是夏明翰被捕的第三天,反动派把夏明翰押上了刑场。夏明翰泰然自若,连声高呼革命口号,接着又高唱起《国际歌》。周围的群众都感动得流下眼泪;反动派在这凛然正气的震慑下胆颤心惊。
行刑的时刻马上就到了。反动派问夏明翰:“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夏明翰说:“我要把我的话写出来,给我拿纸和笔来!”
反动派还希望夏明翰最后能供出点有用的材料来,立即给他了一枝笔和一张纸。
夏明翰接了过来,奋笔写了一首正气凛然的就义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
写完后,大声念了一遍,把笔往地上用力一抛。
夏明翰慷慨就义了。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烈的革命之歌。
3. 党史纪念地小故事大约50字左右的
1949年10月1日,彭德怀在张治中、陶峙岳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新疆首府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彭德怀走着走着,忽然在沸腾的人流里发现自己的画像,浓黑的眉毛顿时拧了起来。他一个箭步冲过去,挡住了那几个抬着画像游行的人。抬画像的群众一下子没认出彭德怀,诧异地问:“你要干什么?!”彭德怀指了指他们抬着的画像,说:“这个人模样太难看,你们就不要举着他过街了!”抬画像的人一怔,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彭德怀竟伸手一把扯掉了画框上的画像。抬画像的人气愤至极,一把揪住彭德怀,大声叫道:“你知道我们抬的是谁吗?这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常胜将军彭德怀!”几个民兵见状也围拢过来,指着彭德怀:“快!把这个坏人抓起来!”彭德怀不由得笑了:“同志们,同胞们,我就是彭德怀,就是这个画像上的人!”大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彭德怀接着说:“你们不用害怕,我只是想给你们提一点要求,以后不要抬着我的画框子来回走了,你们要举,就举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举象征革命的红旗!”众人闻言,热烈鼓掌。
4. 党史故事的内容我不知道
“三湾改编”的传奇故事
1927年9月,毛泽东奉命领导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暴动受挫后,他率领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在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着名的“三湾改编”,为创建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三湾改编”留了下许多动人的传奇故事。
毛委员真是穷人的大救星
三湾村南距永新县城39公里,过去是个住着十余户穷人的小山村,百分之培首卜八十的田地,竹、木山地被土豪霸占,贫雇农民靠租地种养过日子。该村为莲花经永新通宁冈的交通要道,虽是偏僻山沟,途经的人却不少。大路旁有协盛和、泰和祥等杂货铺,经过的部队也不少,每次过兵,村民都要遭受兵匪抢劫行恶之害,饱受苦难。
秋收起义部队到达高溪乡的高陇时,几个来赶圩的三湾村民看见了,十万火急地赶回枫树坪大喊:“兵来了,兵来了!”村民们怕再遭殃,匆匆收拾几样值钱的东西,携儿女带老人慌忙往山上躲。山上森林茂密、容易躲藏,居高临下能清清楚楚观察山下动静,听到山下说话的声音。奇怪的是,这支饥饿得发慌、衣衫褴褛的部队纪律严明,不打烂家门闯进抢劫,也不杀猪狗捉鸡鸭,只坐在枫树坪下休息,就是伤员也只躺在刚收割的稻草上。部队中走出一个高大魁梧,头蓄两三寸长浓黑头发,穿着老百姓衣服,带着湖南口音的人,亲切和霭地朝山上喊话:“我们是贫苦大众的军队,为反抗剥削压迫暴动起义的队伍,你们不要害怕,天下穷人是一家,都是自己人……”村民们起初半信半疑,怕像国民党军队那样欺骗老百姓下山,抓去当壮丁或挑夫。但观察半天,这支部队的行为不同以前过往的军队。有位年过半百的村民要下山看个究竟,并交待留在山上的人:“假如他们是欺骗我们,即使把我吊在树上打,威逼你们下山也千万别下来,我这么大年纪了死也不算什么。”下山后,他看到这支部队果然与国民党军队截然不同,胸中的疑虑与恐惧一扫而光,主动把村民们喊下了山。很快,村民们争先恐后让房子、床铺给战士们睡,送粮送菜给战士们吃,与工农革命军打成一片,亲如一家,整个山沟喧闹起来了。
那位向山上喊话的人就是毛泽东。他最容易贴近群众。协盛和杂货铺的老板邀请到他家里住下。有天半夜,万籁俱静,邻居姓钟的老贫农剧烈腰痛,呻吟苦叫。毛泽东听到后立即起床去看望,只见患者不满十岁的女娃在为父亲擦背减痛,他当即叫来卫生员为这位老贫农治疗,贴了片膏药就止了痛。毛泽东并且从自己身上掏出几个银毫子嘱咐他:明天去请郎中开药治疗。过了一天,毛泽东还惦记老钟的病,因忙于开会,便叫一位小战士背一袋米去看望。老钟见毛委员对他如此关心,感激配穗得热泪盈眶地说:“毛委员真是穷人的大救星。”当天就到高溪找回做苦工的儿子参加了工农革命军,儿子当上红军后,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牺牲。
三湾村钟家祠堂前面有口不满三尺深的水井,部队到来,人数增加井水变得浑浊。一天中午,毛泽东路过井旁见此状,便把一个帮老百姓挑水的战士叫到身边,吩咐去老表家借来几把铁铲和担箕。毛泽东卷起衣袖裤脚,带着几名战士挖深水井,铲宽水源,捡来鹅卵石围筑,不到两个小时井里冒出了清澈见底的泉水。在毛泽东的亲自带动下,另一口井也被战士们修筑好了。后来,当地群众称这两口井为“红双井”。
贺子珍到三湾村探虚实
1927年7月18日凌晨,天色未亮,袁文才、王佐带领农民自卫军闹起永新大暴动,攻打下县城。这年,被誉为“永新一枝花”的贺子珍才18岁,也参加了暴动队,救出了监狱中的哥哥贺敏学。暴动胜利后成立了永新临时革命委员会,欧阳洛任书记,贺敏学任主席,贺子珍担任了妇女部长和共青团书记。8月份敌军进攻永新,贺敏学、贺子珍兄妹随芹橡袁文才撤退到宁冈茅坪,当上“绿林好汉”成为“山寨王”。
当“绿林武装”在砻市一带活动时,听几位从莲花路过永新三湾的老乡说,他们见到一支军队驻扎在三湾村。消息传到袁文才的耳朵里,他怀疑是国民党军队,得早作应对准备,便派两名农军赶到三湾侦察。两位侦察员不敢贸然进村,钻在山上灌木丛林,远远观望动静。之后,他们回去报告,士兵有穿国民党军装的,却在老百姓家里进进出出帮助挑水、劈柴、干农活,枫树坪下有练兵的,也有士兵和老表聚在一起的。弄得袁文才摸着头脑苦苦思索,想不出究境什么军队。
贺子珍在旁见状,理了理发鬓,请求让她去探听虚实。袁文才劝阻说:“路途艰难,一个姑娘家去太危险了。”
“我化装成回娘家的媳妇,不会引人注意。”她固执地坚持。然后头戴土蓝布头巾,手提一个装着鸡蛋、米糕的篮子,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小媳妇。临行时,她又被袁文才叫住,带上了他的驳壳枪。就这样,贺子珍独自风风火火、脚不停歇走上了崎岖山路。
贺子珍到达三湾村已是中午时分。她看见村里的墙上贴着不少“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土豪劣绅,分田地给贫农”、“拥护中国共产党”等革命标语,落款是“工农革命军”。小小的山坳里到处呈现热闹气氛,军民同在一起吃午饭,亲如一家人,有的军人在给村民讲叙革命道理……贺子珍用篮子里带来的鸡蛋在泰和祥杂货铺换得干粮,回头赶路准备向袁文才报告。
当走到村头山上,却见一男子也从村庄随后跟出,她急忙藏身路旁林后观察:来人十分面熟!猛然眼睛一亮,这不就是大革命时期担任过乡农会主席的李秋发吗?互相定睛打量一阵恍然相识后,互问去哪里,贺子珍引他到隐蔽处,小声告诉来三湾村的原委。李秋发一听呵呵笑道:“好啊!真是同路的革命人,毛委员派我去给袁文才送信和商谈共同到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哩”。两人边说边笑赶路走向茅坪。
毛泽东率领经过整编焕然一新的部队,于10月6日来到了茅坪大仓村,等候多时的“绿林好汉”在拱桥前相迎,贺子珍此时胸头像有只小鹿撞击,在一片欢呼中,头领握手过后,她迎上前去不大自然地握住毛泽东的手,用清脆的声音说:“毛委员,欢迎您!”脸上飞起两朵红晕。
时隔不久,贺子珍成了毛泽东革命艰苦岁月的患难妻子。
党史小故事-康克清奶奶认错
抗大刚刚成立的时候,因为有文化的干部奇缺,所以很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担任着教员的工作。象我们敬爱的毛主席、朱总司令,都经常走上讲台,认认真真的给来自全国各地的我党我军青年骨干讲课。
主席爷爷最爱说的是哲学,尤其爱讲辩证唯物论,那深奥的道理啊,到了主席爷爷他老人家的嘴里,那可真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广大学员都激动地说:“原来唯物主义、辩证法也这么简单啊。我还以为有多难呢。都是主席讲得好啊。”
一次,敬爱的总司令朱爷爷给大家来讲《党的建设》这一课。课堂上有同学给朱爷爷递条子,想听听国际形势以及我党和国民党的最新关系。朱爷爷一打开这国际形势的话匣子,就停不下了,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下课时间快到了,可党的建设还没有开讲呢。朱爷爷为了节约时间,就念起了讲稿。
这时康克清奶奶站起来向朱爷爷开了一炮。康克清奶奶是谁啊?她就是朱爷爷的革命伴侣,就是爱人,又叫老伴。不过那个时候,康克清奶奶可不老,她才二十七岁,年轻漂亮着呐。只见康奶奶气呼呼地向朱爷爷嚷了起来:“讲课不能念讲稿。念讲稿,谁不会?我也会念。”当时同学们就制止了康奶奶:“让朱总司令讲下去。”
过了几天,党支部会上,同学们都严厉的批评了康克清奶奶 —— 你和朱老总是夫妻,关起门来咋吵、咋讲、咋整都没事,可是你不能把情绪带到课堂上来,你不能在课堂上这么说。这样就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领导、不尊重上级、不尊重组织,还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
康克清奶奶虚心诚恳地接受了大家批评,表示以后一定注意。
我们都要学习康奶奶这种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虚怀若谷的高尚的共产主义情操和伟大的无产阶级品德。
5. 党史故事300~400字~~~
简短的党史故事400字
在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的日子里,我们做为青少年应该多多了解党的历史,“以史为鉴”方能知得失。同时也能了解历史的艰辛,与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一、一台水力轧花机
1922年,21岁的陈毅回乡时,做过一件至今仍被乡亲们传为佳话的事情。当时,农村极为落后,只有一些人力驱动的前清时安装的农业机械。以轧棉花的机子为例,需要3到5个壮劳动力轮番上阵才能驱动,且效率十分低下。
一日,陈毅步行于羊岔河畔,看着潺潺流水,突然想到村里的轧花机太过笨重,费时又费力。为何不为乡亲们改装成水力驱动?也正好将学到的知识用之于民,让乡亲们认识到科学与知识的力量。
陈毅很快便将想法付诸实践,经过试用,陈毅改装的轧花机不仅省了劳动力,轧棉花的效率更提升了一倍多,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赶来“看稀奇”,面对大家的啧啧称赞,陈毅格外开心。
随后,他向留法的同学蔡和森去信,申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之后,他收到了蔡和森的回信,组织已经同意他的请求。1923年初,陈毅离开故乡。从此,坚定地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如今,这台水力轧花机仍然保存在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中。
二、一张折痕照片
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珍藏着一张带有深深折痕的照片,这张照片是随一封陈毅写给父母的信一起送达的。在抗战时期,这是殊为不易的,而它能保存到今天也体现了陈毅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崇高地位。
1943年底,陈毅留下一首《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即赶赴延安。到达延安后,陈毅参加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主席团成员、中央委员会委员。是时,全党全军正在开展“整风运动”,陈毅积极投身其中,时常与毛泽东促膝谈心,书信往来,向毛泽东介绍自己在“整风运动”中的收获。
毛泽东复信称赞道:你的思想一通百通,无挂无碍,从此到处是坦途了。其间,陈毅因思念远在四川的父母,将自己开展劳动的照片附信寄往。为了避免信件被日伪军拦截,陈毅将信中“延安”二字改为“西安”,并落款为“儿仲弘敬书”。信件几经周折,顺利送达父母手中。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父母将这张照片赠予陈毅的侄女陈德珍。
三、半截牛皮的故事
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31军93师274团8连(今该旅4连)和兄弟部队开始第3次穿越草地。刚进入草地没多久,战士们就陷入了断粮的困境,只好挖野菜、嚼草根,有的战士想到了吃牛皮腰带。
当班里其他6名战友的皮带都吃完后,年仅14岁的战士周广才不得不把自己的皮带拿出来。看着心爱的皮带被割掉一段,切成一根根皮带丝漂在稀溜溜的汤水里,周广才攥紧剩下的半截皮带,眼含热泪对战友说:“我不吃了!同志们,我们把它留作纪念吧,带着它去延安见毛主席!”就这样,大家怀着对革命胜利的憧憬,忍饥挨饿,将这剩下的半截皮带保留下来。
在随后的长征路上,周广才的6位同班战友相继牺牲,只有他随红四方面军到达了延安。周广才在皮带的背面烫上“长征记”3个字,并用红绸子包裹起来,纪念那段峥嵘岁月。
四,红岩精神
1939年初,中国共产党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加强国统区工作,在重庆成立了中共中央南方局,开始了在国民党统治区长达八年的斗争历程。
在极其艰苦险恶的环境中,南方局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周恩来、董必武等同志带领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努力实现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民族气节的融合,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种代表成熟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浩然革命正气的精神品质——红岩精神。
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精神成果。
以上内容来源 网络-党史100讲
6. 党史故事请列举出好几个。😭😭😭😭👍👍👍👍
党史故事稿件十岁抗日小英雄--郑振华故事发生在广东中山县(现中山市)的一个广场上。时间约在1943年。当时,一队日本兵驻扎在那里。一天,几 个日本兵在喂马,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好奇地远远望着这些高大的马匹。日本兵拘捕了他,审问不出什么名堂,便 对小孩说:“皇军写几个字,你照着写了,我们便放了你。”一个日本士兵蹲在地上写了“日本战胜中国”这六个字。 孩接过日本兵的石块,蹲在地上也写了六个字“中国战胜日本”日本兵唧唧喳喳讨论了一会,估计小孩不明白他们 的用意,一个日本兵又重新写了一遍“日本战胜中国”,指着这几个字朝小孩嚷道:“要按我们的意思去写,懂吗?否则, 枪毙枪毙的!” 小孩拿起小石块,重写:“中国战胜日本“。 日本兵暴怒,用马鞭抽打小孩,还把他捆绑在木住上。 过了一夜,日本兵把小孩放了。可第三天又把他抓了回去。原因之一是小孩的家人“顽固不化”,家长没带孩子向皇军“认 罪”。于是又在木住上将小孩捆绑了一天,然后押送到了监狱。经过近一个月的关押折磨,小孩已经气息奄奄,但他就 不向日本兵求饶,不将“中国战胜日本”这几个字颠倒过来。日本兵眼看小孩快要死了,便假装仁慈放了他。回家不到 七天,小孩就离开了人间。 小孩的名字叫郑振华--假如他还活着--现在应该是七十多岁的老伯伯了…… 小英雄--李爱民 1943年,李爱民的家乡白家庄被鬼子占领了,他们村的百姓都转移到了东沟。 又到麦收的时候了,白家庄的群众 夜里到他们的地里收割麦子。这真是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抢粮食啊! 天快亮的时候,人们背的背,挑的挑,急急往东沟 走去。 爱民背着一小口袋麦穗走在前面,和大伙拉开了一段距离,为的是一但被鬼子发现,就赶紧给大家报信,好迅 速转移。他想,不能让到手的粮食让敌人抢去。 眼看就要走出敌占区了,已经能看到东沟了。忽然,右面山上响了一 枪,接着,出现了几个人影。爱民判断,这是遇上了敌人的游动哨鬼子发现了他们。爱民转身想往回走,已经来不 一个鬼子从路边钻了出来,挡住爱民的去路,大喊道:“干什么的?”爱民沉着地应道:“自己人!” “口令!” 么口令?爱民被问住了,可他一点没有慌。只听他大声咳嗽了三声,这是暗号,告诉后面的人有情况。大家伙迅速疏散到路边的庄家地里了。 鬼子的机枪响了,子弹打中了爱民的腿,他倒下了。 爱民被带到了河滩上,翻译官问道:“你 是哪个村的?” “白家庄的。” “干什么来了?” “收粮食啊!” 鬼子军官一听说是白家庄的,问道:“你们庄上的老百姓 都躲到哪去了?” “太行山里呗!” “你们村的村长是谁?” “我不知道。” 那个狗翻译不耐烦了,恶狠狠地说:“你听着, 今天你要是说实话,就放你回家,如果不说实话,就一枪嘣了你!”说着,就用手枪冲爱民晃了晃。 爱民毫不畏惧地 说:“嘣了我也不知道!” 敌人没办法了,把爱民用绳子吊在一棵小树上用皮带使劲抽,但是,爱民还是那句话:“不 知道!” 硬的不行,鬼子军官又把爱民放下来改用软的办法。鬼子军官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日本糖,引诱爱民说:“小孩, 你的说实话,皇军大大的赏!” 爱民接过糖,使劲朝鬼子军官的脸上砸过去,说道:“谁稀罕你的臭糖!” 鬼子军官大 发脾气,用脚踹向爱民,一脚又一脚,爱民倒在了地上。爱民忍着疼痛,心想,打吧,打死我也不说,死就死我一个, 不能对不起八路军。 鬼子军官踢了半天,见爱民死活不屈服,恼羞成怒,抽出大刀向爱民刺去。为反抗日本鬼子,13 岁的爱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鸡毛信 华北抗日根据地龙门村,有赵姓父子俩,父亲老赵是民兵中队长,十二岁的儿子海娃是儿童团团长。一天,父亲 得到鬼子要进山抢粮的消息,便让海娃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 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遭遇鬼子,海娃急中生智,将信藏在了头羊的大尾巴下面。鬼子们抢了 海娃的羊,还逼迫他带路去龙门村。 晚上,海娃乘敌人熟睡时,取信逃跑。途中,信一度失而复得,但海娃却再次被敌人抓住。机智勇敢的海娃故意 把敌人引入歧途,至此,敌人才知中计,拔枪打伤海娃的手。千钧一发的时刻,八路军赶来搭救,全歼了敌兵。海娃 完成送信任务后晕倒了,八路军根据鸡毛信里提供的情报,炸毁了敌人的炮楼,并活捉了猫眼司令。 小英雄雨来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个小村庄叫芦花村,12岁的雨来就住在这个村子。雨来喜欢游泳,他的游 泳本领可高了。后来雨来上了夜校,在夜校里他知道了“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鬼子又开始扫荡,一天雨 来趴在炕上念识字课本,忽然听到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雨来把书塞在怀里往外跑,他刚迈出门槛,却进来一个人.他 抬头一看,是李大叔,随后听见鬼子呜哩哇啦地叫。李大叔忙把缸搬开,跑进洞里,小雨来忙把缸搬回原处,雨来刚 到堂屋,鬼子硬闯了进来,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被敌人抓住。他在敌人严刑拷打下,他坚强不屈把敌人气得暴跳起来, 嗷嗷地叫拉出去枪毙。这时河边响起几声枪响。敌人走后,乡亲们来到河边寻找雨来,雨来的朋友铁头等几人都哭了, 老人们都说:“有志不在年高。”铁头说,我们沿着河沿往下找雨来的尸体吧!就在这时突然水面上露出了一个小脑袋, 向岸上说道:“鬼子走了吗?”大家高兴的叫起来“雨来没有死。” 原来枪响以前,小英雄雨来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进河 里,从河底游到远处。 刘胡兰 1946年秋,国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 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 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 年12月,刘胡兰配合武工队队员将石佩怀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 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 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 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道:“一个样”。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牺牲时,尚 未满15周岁。 游击队员活捉敌人翻译官 1943年春夏相交的一天下午,鬼子的翻译官潘身穿鬼子军装,头戴鬼子牛皮帽,脚下一双黑色牛皮大马靴,骑 着一辆自行车来到麻峪村,到保公所找到保长王,带他到一家吸鸦片的人家吸足鸦片后,又骑车回保公所。游击队 安排的老乡发现了潘的行踪,立刻报游击队的炼星海同志。 当天下午,太阳快落山时,日本翻译官骑车走出东街要过大影壁时,被藏在影壁后的游击队员用河流石打了来, 潘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游击队员抓住,并夺下了他的手枪,带回了“安全户”,换了农民的衣服押送到河西去了。 第二天,日本鬼子来麻峪村,把人们都集中到西街一个叫“西口儿”的地方,临时找来北街杨某人的姑爷当翻译,说明 翻译官失踪之事,让大家举报,众人全说不认识那个翻译官,也不知道他来之事,敌伪保长说他在下午太阳下山时已 经回去了。敌人无法只得作罢。 小英雄--王朴生 王朴生长的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王朴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 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事变, 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在王朴幼小 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一次,村里的乡亲们被日寇赶到村子,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提拱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 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八路军的东西藏在哪里,王朴怎么也不回答。日寇猛地抽 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威胁王朴.朴面对日本鬼子的刺刀,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 就这样,王朴英勇的为自己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 为自己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 红星闪闪 1931 年,红军解放了柳溪乡。潘东子的父亲参加了红军,而潘东子也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什么叫作仇与爱。1934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撤退,临别时,父亲留下冬子一颗红五星。柳溪乡陷入白色恐怖之中,母亲为掩护乡亲,被捕后从容就义。在党和前辈们的照顾下,冬子迅速成长起来。他和宋大爹一起切断敌人退路,迫使“靖卫团”向游击 队投降。在游击队筹盐活动中,他机智地躲过敌人搜查。在搞情报时,他沉着地应付恶霸地主胡汉三的多次试探与盘 问,最后勇敢地砍死了胡汉三。1938 年,红军游击队奉命开赴抗日前线,冬子的父亲前来迎接。冬子终于见到了多年 未见的父亲,他带上了那颗心爱的红五星,光荣地加入到红军的行列中来。
7. 党史小故事
机上让伞
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我们伟大的周总理却可以为了祖国的下一代牺牲自己的一切,这是一种什么品质?
1946年1月30日上午,周恩来从延安飞往重庆。同机的有其随行人员,还有叶挺将军的小女儿叶扬眉。她是去重庆接爸爸出狱的,所以特别高兴。
飞机经过秦岭上空时,突然遇到一股强冷气团,飞机被迫下坠,情况万分危急。机长命令:全体乘客背上降落伞,准备跳伞。大家都在背降落伞,突然听到小扬眉的哭声。原来她的座位上没有伞包。周恩来在摇摆的机舱中,几步走到小扬眉身边,迅速解下自己的降落伞给小扬眉背上,并鼓励她,要像爸爸那样坚强。大家看到周恩来同志不顾自己的安危,把伞包让给了小扬眉,都要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周恩来。周恩来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你们要沉着,别慌张。”
由于机组人员的努力,飞机终于冲出了冷气团,脱险了。机舱里一片欢腾。
夏明翰的故事
夏明翰是湖南衡阳人。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的事业做了许多的事。不幸的是,1928年2月7日他在汉口被捕了。
夏明翰被押在狱中。敌人用了种种手段,想让夏明翰说出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但是毫无所得。又一次审讯开始了。夏明翰镇静自若地走进来,昂首对着那个恶煞般的主审官怒目而视。
主审官问:“你姓什么?”
夏明翰答:“姓冬。”
“你明明姓夏,为什么说姓冬!简直是胡说!”
“我是按国民党的逻辑讲话的。你们的逻辑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你们把杀人说成慈悲,把卖国说成爱国。我也用你们的逻辑,把姓“夏”说成姓“冬”,这叫以毒攻毒。”
主审官又问了几个问题,可是什么都问不出来。反动派在夏明翰身上连半根稻草都没捞到,而且失去了希望,只得使出了最后的一招儿,宣布“就地处决”。
2月9日,也就是夏明翰被捕的第三天,反动派把夏明翰押上了刑场。夏明翰泰然自若,连声高呼革命口号,接着又高唱起《国际歌》。周围的群众都感动得流下眼泪;反动派在这凛然正气的震慑下胆颤心惊。
行刑的时刻马上就到了。反动派问夏明翰:“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夏明翰说:“我要把我的话写出来,给我拿纸和笔来!”
反动派还希望夏明翰最后能供出点有用的材料来,立即给他了一枝笔和一张纸。
夏明翰接了过来,奋笔写了一首正气凛然的就义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
写完后,大声念了一遍,把笔往地上用力一抛。
夏明翰慷慨就义了。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烈的革命之歌。
8. 党史故事有哪些
《党史故事——周恩来一生中的三次重要谈话》:
周恩来一生,居功之伟,他是全党工作的典范,也是团结的典范。他终身从事的工作,就是如何把党内力量聚焦起来。这从他一生三次重要的谈话中,即可略见一斑。
第一次谈话
1934年长征之初,毛泽东曾经给中央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不走,要带领一三军团和红九军团的20师留下来,坚持苏区的斗争,最后欢迎中央再回来。这封信交到了中央主要负责人博古手中。博古当时很年轻,不知道怎么办,于是把信交给了周恩来。
周恩来看完信,带着三个警卫,连夜骑马从中央所在地瑞金赶到毛泽东的住处,与毛泽东彻夜长谈。那天晚上毛泽东与周恩来谈话的内容没人知道,但是,毛泽东在谈话后就决定和大部队一起走了。这个决定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是周恩来对中共极为重大的贡献。
第二次谈话
遵义会议开过以后,博古不适合再担任党的主要领导,由张闻天同志接任。但是博古同志不愿意把权力交出来。所以,周恩来与博古彻夜长谈。周恩来对博古讲,你我都是留过洋的,我们这些留过洋的人对中国的情况都不是那么了解。自从我领导的南昌起义失败,我就知道中国革命靠我们这些人搞不成,我们要另外找人,找真正懂中国的人。
毛泽东就是这样的人,他懂中国。我们共同帮助毛泽东,把中国革命搞成功。听了周恩来的这番话,第二天一早,博古就把全部权力交到了中共中央。在后来毛泽东与张国焘、与王明的斗争中,博古也坚决地站在毛泽东一边。博古后来说,周恩来那一席话影响了他的一生,中国革命确实一定要由一个懂中国的人来搞。
中国共产党的领袖集团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这样的领袖的结合,他们相互弥补,彼此完善。他们都是伟人,但并不是完人。他们互相之间也会有分歧,也会有意见。不像现在所拍摄的领袖电视剧那样,毛泽东不出来谁都不出来,毛泽东一出来大家都跟着出来。毛泽东不说话大家都不吭气,毛泽东一说话大家都赞同,都争着去执行。
我们党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党,领袖之间的矛盾是难以避免的,意见分歧,方法观点不一样的地方俯拾皆是。他们之间的斗争,他们之间的矛盾,使我们党更加有了生命力。中国共产党正是依托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活力四射的整体,才能够战胜中国近代史上空前强大的蒋介石集团。
第三次谈话
1935年6月,一、四方面军会合。张国焘骑着一匹白色的骏马,在十余骑警卫簇拥下飞驰而来,毛泽东率领政治局全体委员走出3里路,于蒙蒙细雨中恭候。当时,毛主席给予了张国涛极大的尊重。因为,自中共“一大”至“六大”,张国焘一直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一直在中共中央核心层。当时,张国焘在中共党内的资格,除了陈独秀,谁都盖不过他。
毛泽东却长期游离于中共中央核心层之外,一直到1927年8月的八七会议,才被增补为政治局候补委员。所以,以毛泽东当时在中共党内的资格,跟张国焘还无法相比。张国焘当时很感动,但张国焘随后发现,中央红军人数很少,而且衣衫褴褛,枪支长短不齐,没有一件重武器。一渡赤水后,最后一门50毫米山炮被扔到赤水河里面了,中央红军一门重火力炮都没有了,最重的火力就是60炮,这在今天属于步兵轻武器。
所以,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就出现了问题,四方面军8万人,中央红军1万人。张国焘对遵义会议的合法性产生了质疑。事实上,一、四方面军分裂不是因为政治的原因分裂,而是因为力量失衡。对于一、四方面军的分裂,今天有些描述写的很轻易:张国焘南下,走向失败,走向黑暗;毛泽东北上,走向胜利,走向光明。其实,当时毛泽东把一四方面军分裂和被迫北上称为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比1927年大革命失败还要黑暗。
毛泽东很难判断自己这7000人到底能坚持多长时间,他甚至准备把这7000红军打散,做白区地下工作,后来幸亏发现了陕北根据地。到陕北一看,红二十五军已经把陕北完全控制了。红二十五军是原来张国焘的势力。而陕北正在搞肃反扩大化,红军的高岗、刘志丹、习仲勋都被抓起来了。当时红二十五军的军长徐海东,他如果听张国焘这个伪中央的指挥,那中共中央真是毫无希望了。
毛泽东给徐海东写了一封信,要借2000大洋渡过难关。因为这时中央红军就剩6000多人,财政基本上已经完全破产。当然借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要试探徐海东的态度。徐海东接到信,把军中供给部长叫来问:我们还有多少钱。供给部长告诉他,我们还有6000多大洋。徐海东吩咐:我们留1000就行了,给中央红军5000大洋。是给,不是借。
还附了一封信,表示红二十五军完全服从中央红军指挥,毛泽东这才一块石头落了地。他后来多次提到,徐海东是于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如果徐海东在那个关键时刻,听张国焘的指挥,那中央红军的前景不堪设想。徐海东同志一生受伤9次,由于严重伤病,没有能够参加解放战争。1955年授衔时,徐海东同志讲,我不授衔也可以,因为解放战争我没有参加。但是毛泽东坚持给徐海东授衔,而且授大将,地位仅次于粟裕。
到延安后,张国焘与毛泽东的矛盾日益加深,周恩来与张国焘进行了长谈,但是这次谈话却失败了,最终没能说服张国焘。1938年张国涛叛变出走,做了戴笠的办公室主任,告诉了戴笠很多中共党内的派系斗争。1949年中共获得全国胜利,张国焘跑到香港,后来从香港跑到台湾,1979年12月病死于加拿大多伦多的养老院。
9. 党史小故事,非常短
主席爷爷最爱说的是哲学,尤其爱讲辩证唯物论,那深奥的道理啊,到了主席爷爷他老人家的嘴里,那可真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广大学员都激动地说:“原来唯物主义、辩证法也这么简单啊。我还以为有多难呢。都是主席讲得好啊。”
一次,敬爱的总司令朱爷爷给大家来讲《党的建设》这一课。课堂上有同学给朱爷爷递条子,想听听国际形势以及我党和国民党的最新关系。朱爷爷一打开这国际形势的话匣子,就停不下了,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下课时间快到了,可党的建设还没有开讲呢。朱爷爷为了节约时间,就念起了讲稿。
这时康克清奶奶站起来向朱爷爷开了一炮。康克清奶奶是谁啊?她就是朱爷爷的革命伴侣,就是爱人,又叫老伴。不过那个时候,康克清奶奶可不老,她才二十七岁,年轻漂亮着呐。只见康奶奶气呼呼地向朱爷爷嚷了起来:“讲课不能念讲稿。念讲稿,谁不会?我也会念。”当时同学们就制止了康奶奶:“让朱总司令讲下去。”
过了几天,党支部会上,同学们都严厉的批评了康克清奶奶 —— 你和朱老总是夫妻,关起门来咋吵、咋讲、咋整都没事,可是你不能把情绪带到课堂上来,你不能在课堂上这么说。这样就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领导、不尊重上级、不尊重组织,还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
康克清奶奶虚心诚恳地接受了大家批评,表示以后一定注意。
我们都要学习康奶奶这种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虚怀若谷的高尚的共产主义情操和伟大的无产阶级品德。
10. 关于党史的小故事
1、一台水力轧花机
1922年,21岁的陈毅回乡时,做过一件至今仍被乡亲们传为佳话的事情。当时,农村极为落后,只有一些人力驱动的前清时安装的农业机械。以轧棉花的机子为例,需要3到5个壮劳动力轮番上阵才能驱动,且效率十分低下。
一日,陈毅步行于羊岔河畔,看着潺潺流水,突然想到村里的轧花机太过笨重,费时又费力。为何不为乡亲们改装成水力驱动?也正好将学到的知识用之于民,让乡亲们认识到科学与知识的力量。
陈毅很快便将想法付诸实践,经过试用,陈毅改装的轧花机不仅省了劳动力,轧棉花的效率更提升了一倍多,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赶来“看稀奇”,面对大家的啧啧称赞,陈毅格外开心。
随后,他向留法的同学蔡和森去信,申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之后,他收到了蔡和森的回信,组织已经同意他的请求。1923年初,陈毅离开故乡。从此,坚定地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如今,这台水力轧花机仍然保存在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中。
2、一张折痕照片
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珍藏着一张带有深深折痕的照片,这张照片是随一封陈毅写给父母的信一起送达的。在抗战时期,这是殊为不易的,而它能保存到今天也体现了陈毅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崇高地位。
1943年底,陈毅留下一首《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即赶赴延安。到达延安后,陈毅参加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主席团成员、中央委员会委员。
是时,全党全军正在开展“整风运动”,陈毅积极投身其中,时常与毛泽东促膝谈心,书信往来,向毛泽东介绍自己在“整风运动”中的收获。毛泽东复信称赞道:你的思想一通百通,无挂无碍,从此到处是坦途了。
其间,陈毅因思念远在四川的父母,将自己开展劳动的照片附信寄往。为了避免信件被日伪军拦截,陈毅将信中“延安”二字改为“西安”,并落款为“儿仲弘敬书”。信件几经周折,顺利送达父母手中。新中国成立后,陈毅父母将这张照片赠予陈毅的侄女陈德珍。
3、 在休整中扩军
红一军团突破敌人封锁线后,来到江西宜章的白石渡,在这里休整了一天。这里是当时粤汉铁路的必经之地,铁路刚刚在这里开工,聚有许多来此打工的湖南农民。
他们住的是用松树搭成的窝棚,一棚要住20人上下。他们来此是因为家乡遭受天灾,原指望来此挣点工钱回去养家糊口,可工头却从来不发工资,遇有生灾害病,工人们饱受煎熬,一些体质虚弱的人,已经奄奄一息。
红军看到这批湖南农民,立即救济他们,给他们发放谷米和猪肉,并发放衣服物件,有工人急欲回家的,还给他们发了路费。在红军的感召下,工人们三五成群地来到部队,纷纷要求参加革命队伍。
一些年纪大的工人为不能参加红军而叹息:“可惜我老了,不然,我也要参加红军,跟着你们一道走。”他们说:“我活到这样大的年纪,从没有看到这样好的队伍,从没有看到这样真正为老百姓谋利益的队伍,你们一定要成功啊!”
对于参加红军的新战士,红军将士都亲切和蔼地招待他们。一大群衣衫褴褛的工人,一下子就成为穿上军装的新战士了。第二天,部队继续前进,队伍人数增加了数百人。
4、坐筐过绳桥会师
1935年6月14日,中央红军一部和红四方面军一部在达维镇会师。红三军团担负中央交予的维护交通、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任务。彭德怀亲自率领十一团来到维古村。
这是个依傍高山、面临大河的村庄。河上的桥已被敌人破坏,隔河而望,红四方面军的队伍正向这边走来。双方虽是面貌可辨,可使尽力气喊话,对方仍是听不清楚。
急中生智,他们互掷石头,在石头上缠上字条,相约在这里架设悬桥。听说在上游的以念有一道桥,彭德怀又来到以念。这里的绳桥也受到破坏,上下两条绳,只剩一条,河的对面就是红四方面军,双方仍然沿用维古的方法,向对岸掷石头。
十余分钟以后,接到这样的一个字条:“我是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之一部到达了”,“我们是三军团之一部,在此迎接你们。”虽然取得了联络,但双方依然不能讲话,也不能渡河,仍是隔河相望着。
就在为难之际,红军战士在河岸的树林中找到了。于是四方面军的一个战士坐在筐子里将筐子拴在绳子上,从河对岸慢慢地荡过来了。接下来便是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以及其他官兵一个又一个地渡过来。双方终于会师成功。两天后,维古的悬桥经红军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共同努力,终于架设成功了。
5、红军女战士“接受检查”
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翻越岷山,到达甘肃宕昌哈达铺。部队进入宿营地之后,所有小贩都向红军部队围拢过来。为避免买卖拥挤,各部红军战士都只派出采买员去购买东西,而且买卖用现大洋。群众觉得红军说话和气,买卖又公平,这样多的人马一点不嘈杂,都感到有点惊奇。
在这里更有意思的是几位汉族、回族农妇对于红军中做政治工作的女战士产生了兴趣,她们觉得这些女战士言语行动明明是女子,但细看她们穿着戎装、麻鞋,又缠上绑腿,配着手枪,雄赳赳地又引起她们怀疑。
于是几个农妇格外亲热地拉着一个女同志向他们家里跑,因为她们对女战士是男是女还抱一点怀疑态度,所以向女战士“实行检查”。
红军女战士当时被弄得莫名其妙,大家哗然一笑,然而那些“执行检查”的农妇们则更进一步“亲热”,请那些红色女战士上炕(北方睡土炕,凡有客人来了都请上炕,但女人的炕只请女客)。女同志不仅被请上炕,而且被农妇请吃了晚饭。
一般的战士们虽然没有农妇请吃晚饭,但各个伙食单位都买到了羊肉和白面、盐、油,与雪山草地吃野菜、青草,数月不尝盐油之味的情形比较起来,简直就像“困于囚笼之鸟儿,一旦逃脱而翱翔空中一样”。
红军经过短暂的休整,由此继续向陕北行进,由于宣传北上抗日的主张,由于秋毫无犯的纪律,沿途都受到群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