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么样才能把一个故事讲得感人或搞笑有哪些技巧
故事是一切叙事艺术的第一要素。在影视创作中,它既是形式,也是内容。同时它还是影视作品的文学层面的和谐与主体。故事既事件。在影视作品中故事1)真实的故事;
2)假定的故事;
3)虚幻的故事。
故事的要素是情节、人物、环境。
一、确立主题。
主题首先来源于对生活的积累和观察。可以说主题无处不在,只是你是否发现。其次,仔细观察细节并作好笔记尤为重要。选择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影视作品创作中主题的选择从来都是放在第一位的。简言之,主题就是主要的题目。它是你讲故事的前提条件和依据。(举例}确立主题就确定了你的故事的中心内容。往往一个事件会有多个主题,这时你必须根据你对事件的把握找出最能吸引人们的主要事件作为你的主题。要知道主题是由你去发展的。主题就在你所见的事物中,在你做的种种事情中,在你碰见的每一个人身上,在你读的每一本书里。当然,也将会出现在你将要面临的命题考试中。
二、结构故事
进入------情节 ----人物 ------矛盾冲突(形成高潮)-------结局。人物关系1)主要人物2)次要人物。有了人物以后,下一步便是将人安排在一些似乎是无法解决的难题与逆境中。他们必须面临同他们相对立的人或事(情节的安排)。也就是说必须有矛盾冲突。
具有正面特点的人物和具有反面特点的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是举不胜举的。你只消找一本同义字和反义字的大辞典,其间就有取之不尽的词儿,可供你用一辈子。你不妨试着用一对词儿,看看如何去写成一个故事冲突。
一旦掌握用对立面去安排冲突的技巧后,你就将代表对立的正反两方面的不同份量加在人物身上。并且通过并列对立的表现,将冲突放在运动中去表现的工作就比较容易了。
事实上,没有矛盾,也就没有生活,没有世界,没有作品。
文学作品中的情节,是某一个特定的矛盾冲突的形成、发展和转化的过程。它是一个过程,它必然受到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制约。它是被作家反映出来的生活长河中的一段,有它自己的开端和终结,在开端和终结之间,还有一个发展变化,这个发展变化,也必然像现实生活一样,有微小的、不明显的、量的变化向巨大的、显着的、质的变化发展。这就形成了情节在一般情况需所具有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几个部分。因此,在文学创作中,情节与人物的安排都极为重要。
情节是作家从生活之树上结取下来的一枝一节。生活之树有千枝万叶,一篇作品不可能把他们全部截取下来,只能一枝一节,也许只有几片叶子,但他们总是生活之树的一部分。我们把经过重新安排的事件称作情节。关于情节我们给大家归纳十五点供大家在创作中参考。
三、讲故事
1、根据命题,选择主题、设置情节;2、根据情节设置人物,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以及他们的关系;3、注意对环境的描述,以烘托人物;4、寻找或设计矛盾,制造矛盾冲突,形成高潮。高潮可以从解决问题或未解决问题中获得,它终于把中心人物带到他一生中的特定时刻,故事也就此结束。5、选择结局。
讲故事,有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每一个故事都应该包括这五项内容,才算表达清楚,何时的表述要注意开门见山,警示性的引起听众注意,何地的表述要尽快的进入场景,这样才会突出你想表达的主题,何人的表述要有名有姓,有名有姓才显得真实,也方便听众理清思路,何事的表述应注意具体化、描述细节化,何故的表述相对不太重要,是对听众一个心理释放。
讲故事,最重要的是对何事的讲解,换句话说也就是重现场景,重现场景的一个技巧就是表达具体化、描述细节化,这才能使听众以一个一致性的画面进入情节,限制听众的随意思考,你让他思考了,听众的反应就是不一致的,不一致在社会心理学中,就意味着心理互动的失败,心理互动失败,你就不能在讲话中达到最佳效果。
注意事项:
1.不要用模糊的概念,可能是甲,可能是乙,好象是1978年等句子,模糊的概念可以会转移一部分的注意力,再一个显得你的故事的真实性有点下降,你的准确性可能会导致你说服力的下降,相比之下,直接确定为甲,或是直接说是1978年,故事则显的更有说服力。
2.不要用解释性的语言,尽量使用描述性的语言,因为……所以……,在描述故事的天气时,你要说"那天因为天气很热,所以我穿的很少",就不如"那天天气太热,我只穿了个裤衩","因为台子有8米高,所以我站在上面发抖",也不如"我站在8米高的台子上,双腿发抖"这样不会使人的思维走叉路。一个表述要是这种不一致的思维方式,势必会影响到内容的表达能力。
3.讲故事时,不要有谦虚的开场白,这样无疑会打击听众的信心,认为从你的讲话中学不到什么东西,而且你自己连这个自信也没有如何让听众有这个自信。经过观察,我认为合理的做法是,勾起听众的注意力,人们的心理往往会被后期的期待所吸引。
4.在讲故事之前,我认为第一句话语音语调语速,是非常关键的,如果第一句话较有力,那么首先会吸引听众的吸引力,再者下面的故事陈述就会流畅的多,所以在讲话之前,要吸一口气稳一下自己的心神,然后再开始,不要慌慌张张的开始。
5.在讲一个事情或心理的效果时,尽量使用事实来侧面反衬,这样给听众的印象是生动的,形象的,记忆深刻的,如说害怕,说事后发现衣服湿透了,则更加逼真。
6.快速的进入场地,能快速的进入场地,就能够抓住主题,迅速的将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对方。一般现象,一个话语啰嗦的人往往是讲半天话还在兜圈子,这时听众已经听烦了,大量的圈外活动使听众的心理期待数次落空。这时你的讲话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7.避免使用抽象化的语言,如果你想陈述你的学习成绩,你要说你总是优秀,是一个笼统概念,你要说,你考试成绩不是第一,就是第二,这种效果对听众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8.如果你想表达一种戏剧性的效果,你就应该使用原因倒置技巧,原因倒置往往使听众的恍然大悟,也可能是心理期待的骤然落空。这时笑声自然也就出来了。
不知道这样说对你有没有帮助,但是我倒从回答你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不少讲故事的方法技巧,呵呵。。看来将来给宝宝讲故事的大任就非我末属了。
⑵ 讲故事怎么讲
讲故事的方法如下:
一、设置故事开场
开场部分是故事的开头,也是一个故事背景的展示,同时也为整个故事定下了一个总基调。一般来说,开场部分需要交代故事的背景,包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提示等。特别是情节提示,将为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伏笔。
二、展开故事情节
从第二部分开始,故事开始复杂化,打破了开场时的平衡,潜在矛盾渐渐凸显,矛盾和冲突开始激化。故事情节也从简单变得复杂,从平缓变得激烈。
五、完成和平结尾
对读者来说,结尾是最具诱惑力的。结尾不仅是矛盾解决的部分,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人生的中间状态,不能永远处在开始部分,也不可能知晓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格外喜欢具有梦幻色彩的故事结尾。
⑶ 讲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怎么设置
进入------情节 ----人物 ------矛盾冲突(形成高潮)-------结局。
⑷ 故事情节怎么设计
漫谈故事的情节设计——悬念
在我们展开探讨故事情节设计的有关问题之前,我们先将故事和小说的区别给大家简单地梳理一下。故事和小说在古时候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我们的古人区分文学作品只有韵文和散文两大类,小说属于散文类。“盖小说者,能讲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捏合”。表明小说其实就是讲故事,它的产生要追溯到宋元时期的话本。所谓话本其实就是今天我们的故事员(当时称为“说话人”)说讲故事的底本。“说话”之事在当时盛极一时,以至文人墨客竞相仿效,模拟话本创作的拟话本便应运而生了,至明大盛,集大成者当数明人冯梦龙的“三言”和其后凌蒙初的“二拍”。我们从话本到拟话本的发展可以看出白话小说体制的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如今故事和小说虽已成为了两种不同的文学创作体裁,不过若论出处,仍可谓同宗同族。源于故事口耳相传,小说以笔代言的缘故,造就了二者在题材选择、情节处理和人物刻画方面各有千秋。
一,题材选择
由于故事与小说表述的方式不同,前者用口,后者以笔;流传的方式以及传播对象也不同,前者口耳相传,对象是听众;后者需借助一定的载体,对象是读者。因此在题材的选择上,故事有着不同于小说的尺度和标准。一般来说,故事要求题材具有鲜明、曲折的故事性,表现为主要情节的传奇性、趣味性和连贯性,要有利于故事讲述者进行曲折化、紧凑化等一系列情节处理,因此最忌平淡和陈旧,所以它和讲究内涵深刻,蕴意隽永的小说在题材的选择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二,情节处理
情节处理得当与否是故事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故事基于口耳相传,因此为了抓住听众使他们能够听下去,故事员就得使故事本身能够吸引人,因而他们尽可能地采用误会法、喜剧式、矛盾式、三叠式等一系列情节处理的方式,来使故事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大悲大喜。这些方式在日长天久的实践中日渐完善,成为今日故事情节处理的一大特色。相对而言,小说作者并不刻意追求情节的离奇和人物性格的超常,往往花雕琢于平淡之处,以揭示社会生活的深刻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见长。事实有时是这样的:一个好听的故事可以改写成一篇很好读的小说;但是一篇很好读的小说未必能够改写成一则很好听的故事。其中情节及其处理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三,人物刻画
故事主要以情节取胜,以情节吸引人,但是对于串联起情节的人物的刻画,故事有它独到之处。
首先它强调通过人物的行为或事件的进程来写人,提倡动而反对静,这和故事传播受时间和空间条件限制有关,所谓故事要三分钟入戏。这一特点表现在人物刻画上也和小说截然不同。小说作者可以静下心写上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活动,但这种静态式揭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却是故事创作之大忌。
其次,故事着重刻画人物性格突出方面的特征,强调典型化处理,这样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营造气氛,产生效果,抓住听众。而小说往往注重人物性格的立体化表现,强调人物形象的丰满,通过人物去描写事件,展开情节,不温不火,不急不噪。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原本同宗同族的故事和小说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取长补短,或将形成一种新兴的“新故事”、“轻小说”的样式,成为大众读物发展的一种趋势,这里不作探究。我们主要从故事体裁出发,谈故事情节设计的一些基本技法,和故事作者切磋这方面心得。
好的故事一定是记叙文,所以故事说来主要有记事和记人两种。记事都以所要记叙的事件为主,事件的来龙去脉、起承转合都需要在文中交代清楚,突出的是事件本身,或者说事件需要有不一般的地方;记人都以所记叙的人物为主,人物的言行举止,形象刻画,突出的是人物本身,或者说人物要有不一般的地方。不过故事记人也需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展开,所以说,不管是记事还是记人,故事作者最终落笔都会在事件上面,而构思则应围绕着如何不一般来做文章。这种不一般,在故事创作领域归纳起来就叫“新、奇、巧、趣”四要素。新:就是创作题材要新颖,一是题材本身新颖;二是对原有题材元素的创新;奇:就是题材的奇特,奇思妙想,不同凡响,不入窠臼;巧:就是巧妙,巧合,无巧不成书,解决的是偶然和必然的关系;趣:就是生动有趣,妙趣横生,趣味盎然。运用并结构好这四种要素,这就是情节设计的问题了,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制造悬念。悬念运用得当,在情节设计中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提起电影导演希区柯克,大家都知道他是位了不起的悬念大师,由他执导的影片总是悬念迭起,让人欲罢不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非常叫座。其实我们每一位故事作者都应该是制造悬念的高手。因为故事的传播要受时空条件限制,要想让听众坐得住,听得下,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钓住他们的胃口,制造悬念就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之一。
一,悬念的构成因素
1,人物命运
众所周知,故事中的很多戏都做在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之上,原因很简单,故事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是要给人看的,为了使故事能打动人、吸引人,引起读者的共鸣,把握好故事中主人翁的命运安排显得极为重要,因此我们在结构故事时,可以将人物的命运作为制造悬念的重要因素去考虑。读者为了探究故事中主人翁的命运,常常会不得不随着你的结构安排看下去,直到你最终揭示出人物命运的结果,悬念消释。
2,扣人心弦的事件结果
按逻辑分析,事情的发生发展以至结束,都表现出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你有了某种打算,在一定条件下实施这种打算,然后再是实施的结果。但故事却不能那么“老实”地按照这种逻辑关系去创作。流水帐似的、自报家门式的故事现在已很少被故事作者运用。他们变得越来越“狡猾”,往往把因果颠倒,先果后因,这个“果”是怎么结出来的?没人告诉你,要想知道的话只有看下去,看下去就知道了。如果你构思的不是一般的“果”,可想而知读者对这个“因”的探知欲该有多强。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其实这是我们故事创作最丰富的源泉所在。
3,事件的奇特起因
我们将扣人心弦的事件结果作为制造悬念的因素,先果后因,以驱动人们的好奇心。现在我们谈事件的奇特起因,先因后果,如果处理得好,同样能产生强烈的悬念效果。当然,由于事件起因直接导致事件结果,因此你抛出一个事件的奇特起因之后,必须立刻加以抑制,所谓引而不发,人们的好奇心才会被钓起来。读者不会满足只知道事件的奇特起因,他们会按照自己的经历或想象去猜测这一起因会催生出怎样的结果来。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量不能让读者猜透,要尽量和他们捉迷藏,要使他们上你的当,让他们跟着你的感觉走而不是跟着他们自己的感觉走。那样的话,读者会佩服你,佩服你结构故事的本领。但是,如果读者对你所设置的事件起因不感兴趣,那么他就不可能去关心你故事的结果了。“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这个事件起因的“奇特性”非常重要。
4, 蕴含机密的道具
“道具”原指在戏剧舞台上被用来实施或表现某种思想或行为的用具,能否借用到故事创作中来做为设置悬念的因素呢?当然能。不过道具的选择应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某种机密关联,道具因此也就富有悬念的色彩了。有的还可以直接将道具作为篇名以突出悬念效果,如《一双绣花鞋》,读者一眼便知这双绣花鞋肯定不一般,“绣花鞋”的悬念效果也就被充分地体现出来了。
5,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4种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也可以构成悬念,诸如人物的特殊身份。《故事会》前些年曾经发表过的一篇故事叫《喜宴上的来客》,写的是省长微服私访。开篇就写两个言行奇怪的陌生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让人吃不透,难以捉摸。这两个陌生人是谁?随着事件的一步步发展,读者心头的疑团越来越大,兴趣被作者紧紧地抓住了。
也有可以利用人为的误会。不过采用这种因素设置悬念的故事篇幅不宜过长,这样故事可以在解开悬念进入高潮后马上结束。
还有可以利用某种社会上广受关注的问题或现象来设置悬念。你要让你笔下主人翁关心的问题也成为读者关心的问题,那么读者也会不知不觉被你牵着鼻子走。
总之,悬念的构成因素来源于生活素材,但不必拘泥于生活素材,要求我们在故事创作过程中,通过艺术处理使之高于一般的生活。
二,悬念几种表现形式:
悬念构成的几种因素明确了,但怎样在具体创作中表现呢?
悬念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是隐密式,第二是显露式,第三种是半隐半露式。现在我们先来谈第一种隐密式。
1,隐密式
“隐密式”也就是把读者完全蒙在鼓里不辨东西,云遮雾罩,让他一点光线都看不到,凭你袖里干坤。这种方法现在看来比较粗糙,因为读者不太情愿完全被动地接受你的安排,他们喜欢你透露一些东西好让他们去猜,如果你把“底”完全隐藏起来,有时会打击读者的阅读兴趣。
隐密式悬念的特点是悬念性强,然而要把故事结局捂得死死的,一点风也不透,其实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一旦有个闪失,露出马脚,那就要前功尽弃。
2,显露式
“显露式”就是将事件的结局全部抖露出来,这样做似乎已经没有悬念可讲了,但事情往往并不这么简单。故事作者没有那么傻,他肯定后面藏有一手,会耍一点鬼花招。读者也没有这么笨,他们还要想知道这个结局是怎么产生的。这里面就有一个技巧。
技巧在于你抖露结局的同时,对产生结局的原因只字不提,或点到为止,或有意疏忽,为下文埋下伏笔。作者要给自己以后的编排留有余地,俗语说,“留条尾巴掸苍蝇”。这个余地越是宽裕、合理,下面的故事就越能编得游刃有余。相反故事作者将事件的结局抖露出来之后不留任何余地,后文就再无戏可做,故事就算编砸了。当然这个余地要留得恰如其分。
3,半隐半露式
有了隐密式和显露式就有半隐半露式。它使事情的真相在故事中隐露参半,既不想让你知道,又怕你不知道,抛给你一点信息,令你产生想了解更多一点的兴趣。这种悬念往往多见于破案故事或一些中篇故事,它的特点是适合于篇幅较长的故事,因为故事作者不断有新东西写进来,抛点出去,加点进来,步步为营,让你知道一些,再迷茫一点,再想知道一些,好比牵住了牛鼻子,诱之深入直至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面还有个将读者“引入歧路”的技巧,也就是在透露给读者的那些信息中要存有假相,诱使读者上当,从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兵法上讲“兵不厌诈”。这样读者就猜不到你的下文,也就不得不照文读下去了。
我曾经编辑过的一篇故事,叫做《甜井村奇案》。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方法:一个小小的甜井村不到几天工夫,一个男孩失踪,一个男孩被害,而线索一断再断,从而使案情迅速朝着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下去。作者就是这样先抛出一个线头,然后主动掐断,然后再抛出一个线头,再主动掐断,真相时隐时现,结果似是而非,读者心头的疑团越来越浓,再加上一而再三的猜不出真相,他们的阅读兴趣陡然强烈起来。
上述这三种形式各有千秋,隐秘式在故事揭底后让人豁然开朗,如释重负;显露式会因作者的余地充分而使情节峰回路转,别有洞天;半隐半露式则使读者的心悬而不决,以至于追随情节,欲罢不能。
三,悬念的设置
悬念的形式我们以上讲到了,现在我们来谈如何设置悬念。因为任何理论的研究其关键都在于怎样运用而不限于如何认识。
做人要诚实,写故事则要“圆滑”。写故事不能一杆子插到底,也不能竹筒倒豆子。你把豆子倒完了,读者听众也跑光了。有很多故事不“抓”人,关键就是因为没有把握好悬念的设置。设置悬念的方法很多,我们逐一来剖析。写故事的人习惯上称悬念为“结”,也称“包袱”、“扣”。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结扣方法。
1,套结法:
所谓套结法就是指总“结”中套了诸多个小“结”,也就是总的悬念中包含许多个小的悬念。这种打结的方法往往是在故事的开头先设下总的悬念,挽上一个总结,目的是先抓住读者,然后随情节的发展一步步、一环环去设置分悬念,系小结,直到最后水落石出,真相大白,总结自然解开。
这种套结法的特点在于能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波澜曲折,产生强烈的艺术吸引力,因此,一些情节比较复杂、内容比较丰富的故事,作者大都采用这种方法设置悬念。
2,连环结
所谓连环结就是指故事作品中一个悬念还没有被消释的同时再设置一个新的悬念。它和套结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第一个悬念为整个故事总的悬念,统领着之后一系列的分悬念。而后者第一个悬念不会覆盖以后出现的悬念,各个悬念之间有着相互的独立性,或递进、或重复。这种打结法能使故事情节层层推进,读者脚下忽暗忽明,令其产生渐入佳境的感受。
我们以故事《王奶奶的枕头》为例。故事通篇说的是一只貌似普通的枕头。第一个悬念作者写道,孤身一人的王奶奶生前不允许任何人碰她那只油腻腻的枕头。为什么?不知道。接着王奶奶临死前把这只枕头郑重地留给了一对好心赡养她的夫妇。一只破旧的枕头值得老人如此郑重,为什么?不知道。第三个悬念是该夫妇的小孩偶然发现这只枕头里藏有四颗夜明珠,好家伙,什么样的夜明珠?不知道。哪里来的?不知道。再接着,男主人翁把其中的两颗送去鉴定,被人一语道破天机,“此珠要么不出现,一出现就应该是四颗!”语气如此肯定,为什么?不知道。就这样,作者运用连环结法,将故事一层层推进,犹如抽丝剥茧,读者被紧紧地引导着走向故事的结束。
3,重复结
重复结在悬念设置中用的比较少,因为重复结指的是一个悬念在开篇设置之后,下文反复出现,每一次出现在程度上都较前一次更为强调。但作者有时很难把握几个悬念之间程度上那些细微的变化,而且较难找到既能重复几次设置而又不至于被读者识破的悬念素材。
运用重复结应注意一个问题,一个悬念的重复出现,要尽量使其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不能为重复而重复,导致人为痕迹过重,让读者产生被欺骗的心理。
在谈了以上几种悬念设置的常见方法后,在实际创作中还有两种手法值得大家参考。
一是故弄玄虚。
生活中有些事情貌似平常,但由于当事人的故弄玄虚,往往可以使这些貌似平常的事情引起人们不平常的关注。古人就很会“故弄玄虚”。看过一些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人都知道,在每一回结束的时候,作者常不忘添上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他这般不厌其烦的目的就是想让你再听他说下去。每一回结束后,在你心中留下的不是句号而是问号、省略号,把真相层层包裹起来,然后逐一解开。欲知后事结果,必须要听下回。我们的古人的确聪明,但他们觉得还不过瘾,每当情节进展到紧张的时候,你急他不急,非但不将实情直率地描述出来,而是来个 “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到底怎样一个“如此”,哪样一个“这般”,读者无法得晓,必须顺着作者的思路看下去。作者故弄玄虚,读者雾里看花,心中的疑团自然就消释不了,故事抓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现在故事作者似乎也学会了这一招,行文关键之处,往往机关重重,常常让读者心痒难抓,心中那种急切期待的心理被全部诱发出来。
二是巧设迷魂阵。
迷魂阵。望文生义,让你魂迷,让你莫名奇妙。用这种方法设置悬念往往能令读者猜不透你下面的结局。作者有想法,读者也一样,他们会不断地将他们自身的想象力糅合到阅读过程中来,在文学原理上这叫做读者的二次创作。最常见的二次创作就是猜,瞎猜,猜到什么就是什么。如果你的谜底叫他猜破了,他会说你没水平,对你的故事不屑一顾。如果没让他猜破,他就会说你有本事,居然把他“耍”了。
设迷魂阵的关键一步就是“巧”。巧就巧在貌似往东实则往西,声东击西造假象,并且让这种假象一直维持到故事结束,维持到悬念的消释,这样会使悬念的气氛加强。读者一次没有猜破,按理在他心中的疑团就会加深一层。如果你关键的情节都没让他猜破,那么他已是满脑子疑团了,到了非要你给他揭底不可了,否则他多难受呀。
我们有的故事作者可以说是布迷魂阵的老手,刚才讲的有篇叫《喜宴上的来客》的故事,作者成功地制造了假象,整则故事迷雾满天,两个陌生人的身份一直未被读者识破,作者把大家都耍了。这的确需要技巧,在具体故事创作中并无捷径,只有靠多练习。
但故弄玄虚也好,巧设迷魂阵也罢,我们都不应该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它必须符合故事情节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我们讲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高于生活讲的是艺术创造,不能简单地对生活琐事照单全收,需要我们进行包括如何设置悬念等在内的艺术加工。源于生活讲的是必须符合生活客观规律,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如果我们随意故弄玄虚或乱设迷魂阵,反而会使读者倒胃口,兹事体就大了。这里有一个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
四,悬念的维持
有些故事作者不同意说写故事的关键是悬念设置,他认为悬念设置并不难,难就难在怎样维持它。的确,古人开弓就得放箭,开弓不放箭的人,想法和臂力一定异于常人。悬念一旦设置完成,要做到引而不发,悬而不决,写作技巧一样需要异于常人。如果你不能将悬念的作用维持下去,你就不能维持读者的阅读兴趣,你的故事就无法叫人读下去。下面我们来探讨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悬念维持下去。
1,抑制和拖延
悬念的抑制就是对悬念消释的控制,不能让它一泻千里,要懂得如何在奔腾澎湃的发展过程中驾御它。要学闺房小姐,“只听楼梯声,不见人下来”;拖延则是指延迟悬念的消释。二者的道理和作用是一样的,都要使故事通篇能够抓得住人。
2,间隔或穿插
就是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把主线情节搁置起来,把辅线情节穿插进来,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再把主线接回去。“花开两枝,各表一头”。迂回一下,钓一钓你的胃口,拖一拖你的兴趣,然后再把好戏抬出来,这个方法的确很“鬼”,也很灵。
我们中有些故事作者注意到了这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而且用起来得心应手,屡试不爽。不过戏法人人会变,各人招数不同。稿间隔或穿插有一个时机适合不适合的问题。如何恰到好处地把主线情节放下,插进辅线情节,然后又恰到好处地把主线情节接上去。你要做得神不知鬼不觉,不能让读者识破你在耍花招,存心拖延悬念,这的确是一种技巧,需要我们通过大量的习作练习去细细体会,慢慢琢磨。这里有一点可以提供给大家参考,就是你在创作时,当写到兴头正浓,思如泉涌、踌躇满志的时候,你不妨放下笔,找一些你结构故事时的辅线情节,看看能否穿插上去,将主线情节置换下来。如果符合情节发展的规律,接上了,你就成功了。如果接不上,那么你只能再找。千万不能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再想到找点什么来间隔或穿插,那样只能使你的故事变得臃肿、虚假,丝毫不能让你起死回生。碰到这种情况,你还是干脆赶紧揭开悬念,结束故事。
3,假设
假如有人说我找不到合适的辅线情节怎么办?这里还有一个方法可以救救急,那就是假设。你要有意把读者的思路引入歧途,给读者造成错觉,使他们在错觉引导下不辨真伪,实际上也就使悬念得以维持下去了(具体做法可以参照前面谈的“巧设迷魂阵”)。有些故事的成功完全是借助于这种假设。譬如有篇叫《土瓦罐案件》的故事,说的是国家级文物“土瓦罐”失踪了,怎么找也找不到下落,原因其实是出在那个博物馆的馆长身上。因为他是个外行,在整个寻找工作中瞎掺和、瞎指挥,弄得寻找工作一再陷入困境。作者这时弄来一个外行馆长,却对读者假设为内行,其实也是一种维持悬念的办法。
4,导入新因素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导入新因素,这和“间隔或穿插”有点相类似,这里就不再展开去谈。
五,悬念的消释
悬念设置后也要防止悬而不释,你不能老是把读者的心悬在那里,到了必要的时候你必须把悬念消释掉。任何“结”挽好之后都必须把它解开,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但是不要以为挽结难而解“扣”容易。扣子解得巧与不巧大有讲究,有些故事就是因为扣子解得不够艺术而导致失败。
这里我们来分析一下扣子的两种解法。
1,总解
所谓总解就是将整则故事的悬念到故事结束时一次性解开,一了百了,把事情的真相告白于天下。这种解法有一个好处,就是当故事进入高潮,悬念被一次性解开之后情节发展嘎然而止,将故事的结尾收得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要知道故事创作最忌的就是在没有任何“包袱”(悬念)的情况下还在那里喋喋不休。
某种程度上讲,故事的结尾要比故事的开头更重要,因为你不再有机会了,必须毕其功于一役。如果运用“总解”就有可能使你的故事尾巴“翘”起来。
2,分解
所谓分解就是指在整篇故事里,悬念是在叙述过程中逐一被消释的,这种方法常用于连环结的消释。“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前一个悬念的消释,又构成下一个悬念的素材,循序渐进,丝丝入扣。
实际上我们说的悬念,归根到底是我们对细节、情节和场面如何进行妥善安排。有时候一篇很平淡的故事,只需将其情节的前后顺序稍加变动就能使它柳暗花明,这其实就是悬念的作用。当然这种对细节、情节以及场面等诸多因素的安排绝不能主观随意,它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要把生活中的事情平铺直叙,简单罗列并不难,但要使它既符合生活逻辑,又具有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不那么容易了,这需要我们大量的理论探索和更多的创作实践。
⑸ 如何写好小说故事情节
如何写好故事情节,让你的小说故事情节更具美感?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说一下。
一情节构思的四个步骤。
许多人想写小说,情节构思是关键。
情节构思,其实是小说故事的情节设计和方案设计。
好的小说故事能像钩子一样紧紧的勾住读者的注意力。故事情节也像一张路线图,没有构思,作者会在写作的过程中容易迷路。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构思小说的故事情节?
要说故事情节的构思,其实有四个简单步骤。
第一,按照次序在纸上写下小说故事所用到的,一系列的事件和场景。
这是情节构思的主要部分。
在纸上写下小说中所要,用到的人物名单,务必将每个人物简单说明,方便读者们认同这些人。
最后用一句话概括出你的故事。
好的构思是不管是多么复杂,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例如飘可以概括为一部关于一位南方初入社会的少女在南北战争中发现和失去爱情的故事。
第二步,将上述故事扩展开,写成章节大纲。
这时候你需要寻找机会,不断完善你的构思。这是主要情节,哪些是次要情节?有时是你的情结,可能不符合时间顺序,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调整一下顺序,看一下如何出场?
第三步,通过浏览你的章节提纲,检查一下你的故事。
确保它能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剔除那些不能推动故事发展的部分,不要让你的小说偏离主题。
可以使用一些陪衬情节,但是你的小说必须向高潮迈进,越来越近,直到小说的结尾。
第四步,开始写作。
写作中,你可以看到哪一块你是需要改进。
一些故事情节不是刻在石头上。
写完第一稿后,又有许多的工作,例如编辑你的第一稿包括标点符号和错别字,删除一些对于情节发展没用的东西,保证小说的步伐和故事情节相一致,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目的是让你的小说看起来又符合专业标准。
但是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构思,那就是好的小说都遵循一个规则:1.小说始终在解决一种困境或者是冲突。如越狱与不公平待遇的斗争。2.小说情节千万不能脱离主题。不要为了欲达到预先设定的篇幅,减少或增加小说的字数。
二修炼情节的方法。写作小说,不论是从现实生活中出发,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对某些事件或人物被他们打动。觉得这些感触可以写成一篇小说。于是,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比较完整的情节。
小说中常见的题情节提炼方法。
一依据主干,充实血肉。作者在生活中发现某一件事是比较完整,又有一定的意义。作者对这样的事件往往不作大的改变。而是充分调动自己的记忆来充实和丰富这一事件。
二改头换面。作者在生活中听到某个事情。这个世界应该比较有意思。但具体到某个环节还不够理想。把这个故事稍加改动。
三移花接木,揉合在一块。作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阶段,见到的不同的事情,加工改造,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统一体。
四记忆片段片段。作者在生活中积累了很多的片段和细节。但这些片段和细节之间没有太大的联系。这时候作者往往通过自己思想感觉,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依据因果关系,环环推导。作者在生活中获得某个片段,某个细节,都很有意思,但又缺乏相对的独立性,不够丰满。于是依据这个片断,根据他的可能性,规律性来创作出和他相互联系的一些场景或事情。
六对人物性格加以揣测。生活中有特定的人物性格,创作过程中把他放到特定的环节设置人物的性格,推想他会怎么做,做出什么?从而构思出人物作品的情节。
⑹ 设置故事情节
设置故事情节先要了解的是什么是冲突,没有冲突就形不成故事,故事是意外事件,如果一个事件只知道做了这个又做了那个,中间没有冲突和变化,那这样的事件是非事件。
我们设置一个场景,也就是故事事件,它必然包含冲突和变化。冲突就是两股不同目标的力量产生矛盾和分歧。比如一个人想要什么,他内心求之不得,这就是内心的冲突,他通过怎么样的努力去达到自己的目标。
当然还有外界的冲突,一个人想要什么,另外一个人去阻止它达到这个目标,就是搞破坏,这就是外界的冲突。
一个人想要什么却受到各种环境的限制,这就是环境冲突。
也就是一个人首先他有目标,然后也有干扰,然后他自己去克服干扰去达到目标。一篇故事里面基本上是有主冲突和小冲突,主冲突体现故事的核心事件,贯穿整篇故事来体现主题。小冲突是每一段里面涉及到的每一件具体的事情产生的一个冲突,小冲突是为主冲突服务的。
⑺ 编讲故事的7个方法
编讲故事的7个方法
编讲故事是编导考试内容之一,在影视创作中,故事它既是形式,也是内容。同时它还是影视作品的文学层面的和谐与主体。故事是一切叙事艺术的第一要素。故事既事件。那么编讲故事的技巧有哪些呢?下面和我一起看看吧!
编讲故事技巧
一、制造误会,谋划诱人的曲折之美
“文贵曲,人贵直”。记叙文要想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事情叙述得娓娓动听,把人物刻画得性格鲜明,就应很好地掌握“尺水兴波”的谋篇技巧。“制造误会”就是这样的技巧之一。
这一技巧就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先故意安插一些思维上的逻辑性错误,给人一种常识性的“错误”印象。然后随着故事情节的步步推进,将谜底层层展开,给人以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艺术享受。
我们来欣赏这样一个鲜活的片段:
离上晚自习还有两分钟,F才一手拎着暖瓶,一手拿着微型收音机,耷拉着脑袋蹭进教室,像面粉口袋一样落座,把收音机重重地摔在桌上。
“准是上课听音乐被班主任发现了。”
“是不是被捕了?(我们管违反宿舍纪律被住宿办老师抓住叫‘被捕’)”
我们正窃窃私语,只听得“砰”的一声巨响,是拳头砸在桌上的声音。接着是F的一声怒吼:“我不想活了!”我们大惊失色地回过头去。只见F痛苦地以手掩面,有气无力地吐出六个字:“中国队,又输了!”
原来如此!
——《青春奏鸣曲》
这段描写,巧妙运用“设置误会”技巧,生动的塑造了一位“铁杆球迷”、“爱国志士”的鲜明形象。在短短的百十字中,制造出了一个小小的波澜,读来饶有趣味。
二、故置巧合,追求生动的意趣之美
由于出人意料的因素造成事件偶合或人物奇遇,称为“巧合”,也就是古代一些章回小说中说的“无巧不成书”。由于偶然巧合,才构成了动人的故事,使得文章波澜起伏,妙趣横生。
“巧合法”常常会使故事更具戏剧性。失去戏剧性的巧合,故事的也就谁失去很多情趣。当然,由于“巧合法”在作品中的运用,使得情节也将更为复杂、多变。比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小人鱼在海上巧遇王子,又在暴风雨中救起了王子,但王子始终不知真相,一再误会了她。
三、一波三折,营造摇曳的参差之美
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性文章要避免平铺直叙,记流水账,如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事情写得波澜起伏,一波三折,自然就能引人入胜,就会给读者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审美享受。平铺直叙,没有变化的文章是使人不忍卒读的。也正因此,古今中外的作家们无不刻意构思,精心安排,力图使文章峰回路转,波澜迭起,往往在有几百字甚至百十字的短小篇幅里达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奇效果。
让我们来看一篇极短的小小说《三封电报》: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刀子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
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具狮尸。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运回巴布尸。”很快得到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这篇小说之所以有着迷人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尺水兴波,一波三折,高潮迭起,妙趣横生。在仅仅一百五十字的篇幅中,竟先后掀起了三次大的艺术波澜。
四、虚实相映,追求丰厚的蕴藉之美
要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有时需要对描写对象作直接的具体的描写,有时则需要对描写对象作间接的侧面描写。前者称为“实”,后者则称为“虚”。“实”和“虚”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
一般说来,比较复杂的记叙文以实写为主,虚写为辅。写“实”显得厚重,写“虚”显得空灵,“虚”“实”相衬则形神兼备,既可使人感到具体实在,可触可摸,又可收到气氛浓烈。
想象飞腾的效果。虚实巧妙地结合起来,能够使所写的事物或人物更加真实,使读者增加美的感受,同时使文章富于变化,更显得多姿多彩。
五、巧妙剪辑,展示飞扬的灵动之美
巧妙剪辑,就是依照文章要表达的中心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的需要,把没有连贯性的几个生动的场景画面连接在一起,或把某一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用分场景描绘的形式组合起来。这种剪辑拼贴的构思方法,在材料的选择和安排上,有较大的自由灵活性;从内容上可以体现出形散神聚、浑然一体的特色;结构布局上,又有起有伏,错落有致。它体现了作者思维的跳跃,突出了生活中的精彩片段。
六、巧设悬念,打造引人入胜的包袱
悬念,是引起读者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应用此法,往往是把正在发展的主要情节或尖锐的矛盾搁置起来,暂时不把情节的结局告诉读者,让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期待心理。然后在适当时候再交“底”。这就象相声艺术中常用“抖包袱”来吊听众的胃口一样。“包袱”抖好了自然就能迷住读者,使之饶有兴趣地进入你的“圈套”。这就需要精心构思,匠心独运,将故事安排得一波三折,层层相扣,象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去铺垫,一层层设置悬念。
如有一篇题目为《圈套》的文章,写的是“我”与本班的一位叫Kate女孩吵架了,她几次要与我和好,我就是不领她的情。可她的人缘总是比我好,同学们都爱和她说话,她还总爱向别人“献殷勤”。她有时给这个讲讲数学,有时和那个侃侃英语。“我”对她不屑一顾。
有一次,她向全班同学发出邀请去参加她的生日Paty,纬度没请“我”。晚上,我家的电话响了,原来是她打给我班阿梅的,却错打到“我”家。原来他们商量准备在Paty上捉弄Rose。哼,看“我”不揭出你的狐狸尾巴。“我”飞快地闯上她家的楼,推开门。“其实,Kate是要给你过生日。”黑妹对“我”傻笑。还没等明白过来,“我”就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被拉到了蛋糕前……
这篇文章高妙的戏剧性,主要来自它的重重悬念。kate主动要与“我”和好,可她过居然又不请自己,此悬念一也;而“我”的生日居然没人来给庆祝,难道“我”在班里如此“臭”吗?此二也;两个悬念还未解决,Kate这时却又打“错”了电话,那么“我”能否“揭穿”她?此悬念三。这就更悬起了读者的心,便使之急着想知究竟,因而也就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这也就中了作者的“圈套”。这也正是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
七、笔锋突转,引爆审美想象的传爆管
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是叙事文章的灵魂,似画龙之点睛,下围棋之做眼,也有人把它比喻为“引爆审美想象的传爆管”。编故事时,故意顺着某个方面发展下去,层层推进,直到情节高潮时,笔锋突转,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一下子把读者带到一种意想不到的境界。这突转的一笔,既出读者意料之外,又在情理逻辑之中;既增加了情节的波澜起伏,又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创造独特的艺术魅力。
有一篇题目是《红灯》的文章:一位双唇紧抿的美丽***拦下一辆出租车。她合上了眼,斜倚在后座上,似乎很累。车行一半,司机“我”在镜中,忽然看到她潸潸泪下,就像一枝带雨的梨花,惹得“我”有说不出来的怜爱。她说她要去医院去看一位“处于弥留之际的病人”。于是“我”加足马力,闯了一个又一个红灯,甘冒被警察罚款的危险。“嘎——”到了,踩稳了刹车,油然而生的英雄感,使“我”无限骄傲。好啦!现在就等着她谢意的眼光……谁知,“啪——”一记清脆的耳光声响自“我”左颊。她原本姣好的脸孔,一阵青一阵绿地扭曲成一团,从牙缝中恨恨地挤出一句话:“都是你们这些没道德的司机,专抢红灯,否则我先生也不会被撞得奄奄一息,躺在医院里!”她像丢垃圾一样扔了两百块钱在“我”脸上……
这是一篇颇具戏剧性的小说,极其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因“情”而“甘冒危险”,“闯了一个又一个红灯”的违规驾驶员。这一出人意外的结尾,可谓神来之笔,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