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关西安的传说故事
西安是中国最佳 旅游 目的地、全国文明城市之一。那你知道有关西安的 传说 故事 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有关西安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西安的传说故事:金山大门
丽山之阳,渭水之阴有一座古老而广袤无垠的土原。相传很早很早的时候,这儿住着一个勤劳善良的小伙子,名叫王小二。他每天早出晚归,开荒种地。春天,麦苗青青,菜花金黄,门前桃李盛开,屋后榆茂柳荫;秋天,五谷丰登,瓜果满园,小日子过得满有乐趣儿。
一天,王小二又去开荒。一镢头下去,轰隆一声,两扇金光闪闪的大门在他们面前打开了。只见里面金光耀眼,隐隐约约看见有一个金光灿灿的大碾盘,一头毛驴拉着金黄的碌碡滴溜溜地转着。他大着胆子走到跟前,原来是一个白胡子老头和一个长辫儿姑娘在碟米,看那谷子,也是金黄金黄的。老头儿很和气的问他:“小伙子,你叫王小二吗?”“是啊!老大爷。”王小二又好奇地问老头:‘这是什么地方?我在这开荒种地整整十年,还从没见过。”老头儿哈哈大笑说:“这里叫‘金山’,你现在不是来了吗?你手里那不是打开‘金山’大门的钥匙吗?王小二直看着自己手中的那把镢头,心想:“这玩艺挖挖地罢了,咋就是个钥匙呢!”老头儿看他直发呆,便说:“走吧!我领你到里边去逛逛。”王小二跟着老头朝里走,只见路旁树木丛茂,小溪流水淙淙,林中百鸟鸣啭,池溏鸳鸯嬉戏。沿途房屋全部雕梁画栋,金瓦盖顶,水晶砌墙,门窗珠帘垂挂。看不尽的花团锦簇,说不完的荣华富贵。王小二看得眼花缭乱,老头儿催促道:“王小二,你快回去吧!金山要关门了。”王小二恋恋不舍地说:“我下次想来,怎么进来呢?”老头儿回答:“只要你的钥匙不丢,就能进来。”王小二跟着老头儿回到碾子跟前,老头儿对他说:“这金山里边什么都是金子的,这碾盘儿,碌碡、毛驴儿,全是金的,谷子是金豆儿,连毛驴拉的屎尿也是金蛋蛋银水水哩!”王小二听了,连忙把那金谷子往口袋里装。两个口袋全装满了,他后悔来的时候没带一担筐。
老头把他送到外边,一声巨响,金山大门关上了,回头再望,那老头已不见踪影。他想,这个地方得记牢,便灵机一动,在金山门口的一棵树上挖了个坑作为记号,回去了。
回到家,他连忙把两个口袋的金豆儿 收藏 起来,便挑起一对大筐,扛了镢头,就去找那个坑儿。谁知到地一看,满山遍野的树木,下边都有一模一样的坑儿,怎么也认不出哪是自己挖的,没 办法 ,只好又回去了。
从此,王小二再也不开荒种地了,反正金子有的是,用完了再说,金山大门总会找到的。人常说,“死水怕的勺儿舀”,一年一年过去了,他手里的金子终于花光了。后来,当他想起了白胡老头说的开金山大门的那把钥匙时,却不知早已被扔到哪儿去了,他也懒得去寻,更不想再去开荒种地了,结果被活活地饿死了。从此,金山大门再也没有打开过,只在群众中留下了一句话:“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有关西安的传说故事:洩湖的来历
相传很早以前,现在的洩湖镇是一片草莽地带,灌木丛生,古树参天。以后一个逃荒的王木匠在这儿落了脚,他找木伐木盖屋,斩草垦荒。没几年功夫,这儿居然变成了肥田连片,炊烟缭绕的人间乐园。
一天,王木匠又去挖地,突然,挖出一块大石板。上边还有字迹,但他却不识字,正对着石板发愣,思量着如何把它弄回去,当凳子来坐。这时,一队围猎的人来到身边,他们好奇地看了看石板,一个扛着猎物的对另一位说:“少爷!这上边不是个‘商’字么?说不定……”那少爷摆了摆手,他赶紧把后半截话咽了回去。他们交头接耳说了几句后,一齐哈哈大笑而去。他们走后,王木匠想起他们诡秘的神气。对自己肯定不怀好意,一气之下,把石板打得粉碎。
却说那个围猎的人,原是长安城南商大财主的少爷和家人。少爷回府将当日所见向父亲说了一遍,老财主喜出望外,说:“有这么好的地方,还有商朝东征的碑文,好!就拿这个‘商’字作文章!”
于是,商老财坐轿,少爷骑马,家人恶仆前呼后拥,来到王木匠地头。
商老财下轿,他装模作样地脱帽撩袍,带着众人一步三拜,最后抱住残碑杀猪般地大哭起来:“我的老祖宗呀!不孝男一步来迟,被野人将你墓啤毁掉,望老祖宗恕罪!”
折腾毕了,商老财对王木匠怒斥道:“你毁坏我家墓碑,破了我 风水 宝地,该当何罪?你说!”王木匠分辩道:“这是我挖地挖出来的,再说这里根本就没有坟冢,怎么能说是你家墓碑?”少爷家丁一拥而上,叫骂着:“你瞎了眼!”“没看见碑上的‘商’字吗?”商老财指着连片活土说:“这方园一百里都是我商家祖业,现有碑文为证,不许任何人随便开荒。”又要把王木匠扭送官府治罪,说是侵占商府财产,破坏商府祖茔风水。最后经人相劝,才罚他给商家干活折罚。
从此商家大少爷商天宝便在此动工修筑庄院,创家立业了。王木匠在商家一干就是三年,到了这年腊月三十,商天宝把王木匠叫去说:“我家现在不用你了,你干了三年活,给你从北边岭上拨一块地,你咱去吧!记住商家的大恩。”可怜的王木匠被轧干了血汗,赶出了家门。
一天,王木匠在一个悬崖边救了一个中年妇女,原来她被当官的丈夫抛弃,要寻短见,经王木匠一再解劝,二人同病相怜,便在一个破窑洞里凑合成了家。
两个人在那块地里没黑没明地干,总算种出了第一料庄稼。但是自禾苗出土以后,滴雨未下,眼看着庄稼一天天发黄、枯萎,两口日夜心急如火。一天早晨,老婆对丈夫说:“昨夜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老头儿对我说,我们这地东北角能挖出水来。”
于是两个人便照梦中老头指点的地方不停地挖,挖呀挖呀,挖到晌午端,还是一镢头一团白烟。丈夫没劲了,老婆接着挖。突然,“崩”的一声,又挖出了一个石板。王木匠赶紧挡住:“快别挖了!填土埋了。”老婆说:“说不定不就在下边。”王木匠连连摇头说:“你还不知道我为啥落到这个地步的吗?快埋!快埋!”老婆要看个究竟,把土又创了创,石板上又露出了个‘商’字,王木匠可吓坏了,边说:“不好了!不好了!”老婆认得字,她又扒了几下土,石板上出现了四句话:“商南小河有件宝,日落西时去寻找,用时三声‘清泉来’,回头一声多谢了。”悄悄念毕,才把石板深深埋掉。
太阳快落山时,王木匠两口便挑着水桶来到商家南边的小河边。好容易等到酉时,他提桶曳水,果然曳出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铜壶来。两口子连忙放在桶里,飞快地挑回家去。
到家后,老婆对着铜壶轻轻喊了三声:“清泉来!”果然,那壶咀冒出了清亮清亮的水平。很快流满了水缸。王木匠说了声:“多谢了”,壶里立即空荡荡的了。
晚上,两口子兴高彩烈地提着空壶来到地头,浇了一夜,第二天满地绿油油的一片,不久,便结出了沉甸甸的穗子。
商家几百亩庄稼眼看快干死了,听说王木匠的庄稼长得绿油油的,一点也没受旱。便带着人到王木匠地里用镢头乱挖一气,把一地的庄稼糟踏得不成样子,什么也没发现,连那个石板也不见了。后来一打听,王木匠每天晚上提一把铜壶浇地,浇一夜,壶里的水还流不完,便闯进王木匠的窑洞,抢走了铜壶。
商天宝捧着壶,左看右看是一个空壶,便把王木匠两口抓来追问:“这里头到底有什么鬼名堂?”王木匠一句不吭,家人一拜见而上,把王木匠捆了起来,要往大梁上吊,王木匠老婆忙说:“老爷,你放了他,这是神仙送给我们的一把宝壶,用水时喊一声‘清泉来’就行了”。
商天宝叫人放了王木匠。急不可待地对着铜壶连喊两声‘清泉来’,仍不见动静。正要发作,王妻说:“要全家人围住喊,不停地喊水才会来。”商天宝把全家男女老少都叫来,围住铜壶大喊“清泉来!清晨来!”……
这下可热闹了,铜壶冒水了,越冒越欢,壶咀壶口的水一齐往外涌,好象大河决了堤,商天宝一家慌了手脚,怎么也至不住流水。找王木匠时,早已不见了;这时水越来越大,冲翻了粮仓,冲走了牛羊,冲垮了前庭后院,冲光了万贯家产,商家大大小小被冲到大海里喂王八去了。
仇报了,气出了,王木匠夫妇边走边念叨“多谢了!多谢了!”那水势渐渐小了、小了,最后露出了一马平川。可是,那把铜壶却不见了,只在地上留下了一股清清的泉水。
从此,这儿便取名叫“曳湖”,后世人不知谁改成了“洩湖”,那股泉水,至今仍在洩湖镇中间潺潺地流着。
有关西安的传说故事:韩干画马
韩干,蓝田人。少时在一家酒店当学徒,经常到王维的府上去送酒。年幼贪玩的韩干喜欢在地上 画画 儿,时间长了,画个人呀马呀的,居然维妙维肖。精通丹青的王右丞看了,十分惊奇,觉得他的画已初具神韵,意赶不凡,便把他叫到书房,与他亲切交谈 绘画 。最后告诉韩干:“今后我每年供给你二万钱,你好好去学画吧”!韩干听了十分感激,决心致力于丹青。
始师曹霸。十年以后,玄宗时,他作了大府寺丞的官友,绘画技术已相当高超,善写人物,尤工鞍马,在京城颇有些名声。
当时元宗皇帝爱马成癖,御厩好马达四十万,诏令韩干为他的御马图形,韩干画成了名骏图《玉花聪》、《照夜白》,为千古丹青之绝笔,祖国艺术宝库之珍品。
安史之乱时期,韩干闲居无事,一日忽然有人进门自称鬼使,要求给他一匹马,韩干于是画了一张马给他烧了,过了几天,果见鬼使骑着那匹马前来向他致谢。
天宝初年,韩干入朝作了供奉,当时有位叫陈宏的画家,画马也很出名,很得唐明皇赏识,明皇令韩干拜陈宏为师,干不奉诏,明皇问他:“为何不愿师事陈宏?”韩干答曰:“臣自有师,陛下之内厩马,皆臣师也。”唐明皇听了,更加器重韩干了。
猜你感 兴趣 :
1. 西安传说故事
2. 关于景点的传说故事
3. 有关地名的传说故事
4. 兵马俑的传说故事
5. 关于山的传说故事
B. 有什么关于西安城墙的传说,故事
一、明代四门
朱元璋本意就是要藩王镇守四方,因此作为西北龙头的西安,肯定要格外重视,西安城墙的建设工程当然要作为重点。洪武年间修建的城墙有四座城门,分别为长乐门、安远门、永宁门和安定门,取“长安永定”之意。
长乐门,即城墙东门,“长乐”带有祈福大明江山长久欢乐之意,不幸的是,明末闯王从此门攻陷西安,清顺治年间,对东门城门进行过重修。安远门,即城墙北门,“安远”意指要边远少数民族归顺朝廷,对他们采取安抚怀柔的政策。
永宁门,即城墙南门,作为网红的它,想必并不陌生。但恐怕没人注意到,南门很少打开,因为南方主火,为免火灾,关闭南门,永保安宁。安定门,即城墙西门,“安定”二字寓意西北边疆安泰康定,西门箭楼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
二、民国四门
民国时期,在已有基础上,西安城墙又开辟四门,后来称为“四小门”,分别为中山门、玉祥门、中正门和勿幕门,这四座门和军政人物颇有渊源。中山门,在西安城墙东侧的一座城门,即“小东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中山门。
玉祥门,即“小西门”,1926年,军阀刘镇华包围西安城达8个月之久,使西安人民冻饿战死4万多人,直到冯玉祥将军率国民联军击败刘镇华后,西安才得以解围。解放门位置原是开于民国时期的中正门,1952年拆除,成为西安城墙一豁口,2005年重新连接,形成大跨度的桥拱式城门。
勿幕门,即“小南门”,开通于1939年,位于南城墙含光门与朱雀门之间,是民国时期新开辟的城门。为纪念辛亥革命中陕西革命先烈井勿幕先生而修。西安勿幕门为单门洞,门内为四府街,门外为红缨路。
三、险躲拆除
700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带着他引以为傲的骑兵队伍南征北战、叱咤风云,虽然他顺利攻下了一座又一座城,直至整个中原大地,但整个过程十分艰难,尤其是那些“高大威猛”、坚如磐石的城墙,让这支战术灵活、令人生畏的旋风部队吃了不少苦头。因此,忽必烈对城墙深恶痛绝。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就迫不及待地推行了拆毁城墙的政策,脑补他当时的内心旁白应该是:“我堂堂大蒙古骑兵,怎能被这些黄土堆起来的破墙挡住去路,给我拆,一个都不许留。”于是,当时的元朝就像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一样,全国都在拆城墙。
《元史》、元代方志,以及马可波罗的《寰宇记》中都有大量拆除城墙的记载,这场风波蔓延整个中国南方地区,所拆城墙不计其数。西安城墙很幸运地在这次风波中保存了下来。如今,我们很难考证其中原因,因此许多文献中都忽视了这次劫难。
四、克林顿沉迷西安城墙
1998年6月,克林顿入主白宫后第一次访问中国,第一站就选在了西安。
在中国众多城市里,西安的经济并不算发达,但它有两个非常霸道的武器:中国封建王朝的起源,以及众多保存完好的文物。中国四大古都中,北京、南京把那些值钱的家当拆的拆,丢的丢,洛阳在封建王朝中又不占主流地位,唯有西安还保持着十三朝古都的韵味,值得细细品尝。
俗话说,想要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就要知道这个国家和民族是从哪里来的。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这西安,便是了解中华民族的最佳起点。克林顿选了西安,他很睿智。纵观整个西安,虽然文物古迹众多,个个都是价值连城,个个都能惊艳世界,但最适合做大型接待活动的,非西安城墙莫属。
也正是这座连世界文化遗产都没进入的城墙,让克林顿冒着耽误外交行程的风险,在上面多吹了1个小时冷风。当时,克林顿对接待他的中国官员说:“我参加过世界上很多欢迎仪式,但是今天晚上,在古城墙脚下,你们有悠久历史内涵的这种仪式,我会终身不忘。”
五、护城河
西安城墙的前身是唐长安城的皇城,因为是内城,修建时并没有挖护城河。唐朝快灭亡时,唐昭宗李晔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唐长安城的地位迅速下降。这时,留守长安的节度使韩建决定把城市的范围缩小,拆掉了最外围的郭城不说,中间的宫城也被拆除,只留下孤零零的皇城。出于军事防御需要,当然要先挖一条护城河。
古人对于护城河是十分重视的。韩建挖河的时候,战火纷争,挖出的河并不是很好用,常常淤堵,因此后来五时期,经常对此河进行疏浚,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这条护城河才算焕发生机。
1374年,也就是642年前,朱元璋任命宋国公冯胜“往陕西修城池”,西安城墙的格局在此时奠定,护城河的规模也被扩大。冯胜主持这项工作花了8年,拓展出的护城河深6.4米,宽2.56米,环城一周。又在护城河的内沿修了高1.92米,厚0.64米的壕墙,这第一道防线,足以让敌人生畏。
C. 西安的传说故事和风俗习惯
西安的传说故事:
1、西安城民国时期被围城八个月,城中男女老少饿死一大半。冯玉祥带兵来救。后来西安人为了纪念冯玉祥,特在城墙上开一门,名为玉祥门。
在今日长安城墙西北处。此事,在陈忠实的《白鹿原》中有过描述。
2、朱雀大街曾是盛唐时期长安城的中轴线,宽一百五十余米。
顺着朱雀大街一直向南走,有个地名叫做明德门。此地虽说今日只是一个地方而已,然而明德门是长安城中轴线的主门,据说也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门。
3、盛唐时,长安城内有大小学习巷两巷。供西域之人学习汉文与经文。今日西安城墙内有一大片回族聚居区,便是以这大学习巷为中心,向四周发散。
而来源,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西域人士在此地学习汉文之缘故。
4、阿倍仲麻吕的故事就不多说了。中日恢复建交之后,西安与奈良在两城各建一座纪念碑,为阿倍仲麻吕纪念碑。西安城的在东郊兴庆宫内。
5、盛唐时,京都直接从长安搬去了长安城的城市规划。然后将京都城一分为二。左边叫长安,右边叫做洛阳。后来由于长安这片地势比较低,常常积水。
慢慢的年久失修,这片也就荒废掉了。于是京都只留洛之名。而在日语中,上洛,去洛似乎也是去首都的意思。玩过织田信长的人应该都知道。
6、据说长安城的龙脉,南从秦岭发源,一直到今日中部偏北一个叫做龙首的地方。这便是西安城的龙脉。大前年西安地铁二号线贯通之时,西安城整整下了三个月的雨。几乎从未间断。
西安地铁二号线也是走南北中轴线,过龙首原。有人说,这场雨,是因为挖地铁挖断了龙脉的缘故。
7、有未统计过的数据显示,西安人分辨东南西北的能力明显比其他城市的人要高一点。原因无它,在这座城市里,路都是横平竖直。只要心中能想到钟楼的地方,就能分清楚东南西北。
9、西安城墙是可以环绕一圈的,这在中国还有城墙的大城市中,只有西安是这样。
10、西安的路名,除了类似于“解放路”、“红专路”或是“东大街”这种明显带有泊来意的名字外。
很多路名传了上千年是不足为奇的。像上文提到的学习巷,自是一例。除此之外,有个地方叫做端履门。是唐时期大臣上朝前,要在此地整理着装之地。
还有你所背诵过的“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蚂陵下住。”你看这虾蚂陵,即是下马陵。意思是骑着马,到了此地,就要下来了。这事情,是源于汉武帝骑马至董仲舒墓前下马的缘故。
因为关中人本就将下(xia)念成(ha)。所以这虾蟆陵才有了(ha)(ma)(ling)之音。久而久之,就将这下马写成了虾。
而从董仲舒之时,算到今天,算算也两千年了。类似路名的传说,还有很多,几乎能写一本书出来。
11、小雁塔与地震的故事
曾经有一次地震,把小雁塔从中震开了一个口子。顶上震掉了两层,一直未修。于是你看今日的小雁塔,头上有个疤。脑袋掉了,碗大个疤。
西安的风俗习惯:
面条像裤带
歌谣:
三秦面条真不赖,擀厚切宽像裤带。面香筋道细(宽像裤带)又白,爽口耐饥燎的太。
解说
陕西关中地区自古盛产小麦,因此,自古以来关中地区人们以面食为主,一天到晚三顿饭,天天离不开面食,其中以面条和馒头为主。
一般在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女孩子长大成人,首先不是会缝一件衣服、绣一朵花,而是会擀上满满的一案板的面条,这样以后女儿出嫁,才能得到婆家的赏识。
关中地区的面条就是个实在。其厚、宽、长超出人们的想象,其形状如同腰间所系的裤带。然而,您可别被它雄浑的外表所吓倒。
当您捧上一老碗正宗的陕西关中地区的面条,再调和上红彤彤的油泼辣椒、红褐色酱油、醋、雪白的盐、撒上绿莹莹的芫荽(即香菜)和葱花,上面再卧上金灿灿的荷包蛋。
那么,这碗面条简直就是艺术品了,让您不忍心下箸去破坏这美妙的面条了。
您看,端上来的这碗面条,红、白、绿、黄四色相间,寓意春、夏、秋、冬四季,美不胜收;闻起来,淡香扑鼻,连天上的神仙也会摇三摇;吃起来,入口软如糯米,嚼起来又筋如牛皮。
只要这一碗面条下了肚,准保您看到山珍海味以后,也绝对没有什么胃口了。
碗盆难分开
歌谣
老陕饭碗特别大,面条菜肴全盛下。一碗能把肚填饱,老碗会上把话拉。
解说
关中地区把饭碗不叫饭碗而叫老碗。由此可见,这个“老”字并不是代表了老碗的历史多么悠久,而是碗中“老大”的意思。其实老碗在饭碗当中,老碗绝对也是碗家族中当之无愧的“老大”。
说起这老碗,产地耀县(今铜川市耀州区),属于青花粗瓷。虽然,这老碗表面打眼一瞅有点愣头愣脑。
但是,骨子里却透着一种朴实和憨厚劲儿,这就像关中人的秉性一样。正宗的关中地区大老碗,碗深而圆,其容量起码有一般吃饭用的小碗七八个之多。
关中人吃饭无论是青壮年、老人、孩子还是妇女,一律都用老碗。用这样的碗绝对省事,一次就能盛够,绝对不会再来第二次。
关中人吃饭图得就是个热闹劲儿,他们喜欢一起扎堆儿吃饭,人们把这叫做“老碗会”。有时候,谁家的饭好吃,都会给别人家孩子毫不吝惜的盛上一碗。
比起那些关上大门,在自家里偷偷地享受的美食的南方人来说,关中人则显得豪爽和洒脱了几分。
当一群人三三两两地蹲在大门外,各个捧着自己的老碗,一边晒着暖洋洋的太阳,一边山南地北谝着闲传。
而今,生活好了起来,人们平时吃的副食也多了起来,所以人们的饭量也没有以前那么大了,饭碗也越来越小了。因此,陕西关中地区的老碗逐渐成为了历史。
手帕头上戴
歌谣
陕西农村老太太,花格帕帕头上戴。防晒防尘又防雨,洁手擦汗更风采。
解说
当您漫步在关中地区农村乡间的小道上,时不时地看到头顶手帕的老太太手拄着拐杖,迈着三寸金莲慢悠悠的踱步。头顶的手帕,成为关中地区老太太区别与其他地方老太太最显着的特征。
要说这老太太头顶手帕的历史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是陕西关中地区由来以久的风俗。由于关中地区地处北方,这里日照强烈,干旱少雨,而且风沙天气较多。
所以农村妇女在辛勤劳作的时候,都要头顶着手帕。说起这一方小小的手帕的作用,那可是大发去了。
手帕既可以防止强烈的日光对皮肤的侵害,又能阻止尘土进入到头发,而且头发也不能被风吹乱。当在外劳作,没有随身携带毛巾的话,手帕又可以擦汗抹灰,实在既实惠有美观。
其实,老太太们带手帕也是和以前的生活联系起来,由于以前生活比较窘困,人们没有钱来买美丽的帽子。
所以便宜实惠的手帕,就成为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的必然选择。今天,当人们生活富裕起来以后,千奇百怪的帽子逐渐取代了手帕。手帕也成为古老的历史中一道风景。
房子半边盖
歌谣
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风挡雨又耐寒,冬暖夏凉好运来。
解说
在关中地区农村处处可见半边盖的房子。俗称:揭北子。其实这是陕西关中地区独有的民居特色,这与陕西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是分不开的。
由于关中地区地处内陆,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燥气候,因此关中一带天气干旱、风沙大,加之当地木材稀少。所以,人们根据当地的条件,就发明了半边盖的房子。
建造这样的房子,用的材料当然就地取材,用当地黄土和成泥,打成高40厘米、长50厘米、厚10厘米的泥胚,凉干以后用来砌墙,条件好的话烧制成青砖以后,关中地区把这叫做“糊葺”。
真有点“胡砌”的意思了。但是,这样的房子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木材和砖瓦,而且省下了人工。省工省材的半边房子绝对不是意味着粗制滥造的代名词。
其实,每一处房子都是主人多年的心血和汗水换来成果,同时,这也是以后子孙几代的庇护所。
由于房间的面积缩小了,因此保暖性和透气性相对较好,比起大瓦房来更显得冬暖夏凉。因此,经济而又实惠的半边房成为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的首选。
今天,在关中地区半边盖的房子已经成为历史,随着人们生活改善,当地的农民也住上了水泥钢筋的楼房。
姑娘不对外
歌谣
长安建都十几代,人杰地灵春常在。风调雨顺生活好,陕西姑娘不对外。
解说
陕西关中自古人杰地灵,土地广袤肥沃。因此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衣食无忧,所以长久以来养成的封闭意识,关中地区的保守在全国是出了名的。
关中地区对于自家姑娘的保守意识,那更是出了名的。自古就有关中地区姑娘不对外的传统。关中人绝对不让外人占着半点便宜的。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关中人自家的姑娘只限于在关中地区内部交流,而很少和外地人通婚。
关中地区的姑娘一般就比较传统和守旧。同时由于长安十八代帝王在此建都,所以天子脚下的臣民,就更显得牛气了一点,底气更足了一点。
再加之,平日辛勤地耕作足以温饱无忧,尽情享受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天伦之乐。因此,关中人更愿意在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里面,享受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不是为了事业,离开家乡而四处闯荡。
关中地区的姑娘由于生活在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于是,结婚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般都是靠着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关系,四处打听,然后选择一个比较满意的人家将闺女嫁过去,这样也是作到知根知底了。
但是,那段历史已经是以前的老黄历了,在新时代的青年,更有他们自己的选择,已经打破旧婚姻的樊笼的年轻人。
积极地争取自我的自由幸福的婚姻,走出陕西,走向了世界,和外国人也谈婚论嫁了。
不坐椅蹲起来
歌谣
老陕脾气真古怪,有凳不坐蹲起来。问他为啥不坐着,他说这样很自在。
解说
陕西关中地区喜欢蹲(圪蹴)在凳子上吃饭、抽烟、聊天,在别人看起来很遭罪的事情,但是在关中人看来这是关中地区的享受。
在关中地区的农村,在闲暇时候,一般上年纪的老人都喜欢不穿袜子,光脚穿着布鞋,嘴里叼着一根哈烟袋,手里掐着收音机,蹲在凳子上,一边喝茶,一边抽烟。
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感觉到的是一份自在和欢畅,远远比那些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人幸福的多。因此天性随意的关中人更愿意自在地蹲着,做一个快乐无忧的乡下人。
也不愿意很拘束的坐在凳子上,去享受阳春白雪的高雅生活。
也许关中人天生与黄土地的亲密地接触,使他们更愿意接近和亲近黄土地。
睡觉枕石块
歌谣
三秦大地庄稼汉,不爱软枕爱石块。冰凉坚实有奇效,醒脑提神金不换。
解说
关中人不喜欢柔软的枕头,而选择木制的枕头和石制的枕头。这是和关中人憨直的秉性分不开的。
在关中地区,当夏季酷热难耐的时候,庄稼汉晚上睡觉的时候,更愿意枕着一块砖头或者石头当作枕头,枕在上面而酣然高眠。
而且,关中人亲切地把它叫做:“金不换”,意思就是用金子也不换的宝贝,足以见得关中人对于这个头下石块和木块做的枕头,其依恋和痴迷的程度是何等真切了。
秦腔不唱吼起来
歌谣
民风淳朴性彪悍,秦腔花脸吼起来。台下观众心欢畅,不怕戏台要震翻。
解说
在十大怪中,最怪就是秦腔吼起来。秦腔产生于民间,生动的反映出人民的愿望、爱憎、痛苦和欢乐,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斗争。
秦腔的很多剧目都是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
由于秦腔音乐反映了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因此秦腔有着深厚的根基。
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农村,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对于辛勤劳作一年的人们来说,最大的享受就是听一场秦腔。
如果有老人在过大寿时候,儿孙们要是能请上一个戏班子,美美地唱上那么一回,那可是莫大的荣耀了,这可得让十里八村乡亲起码能唠叨好几个月。
秦腔并不是阳春白雪,而是下里巴人都可以亲近的艺术,当人们辛勤劳作,高兴的时候,可以放开嗓子吼上一段,高亢的吼声激荡长空,回荡四野,让人心中豪迈之极。
如果在悲伤的时候,悲愤地吼一段秦腔,苍凉悲戚,低沉婉转,山川为之动颜,草木为之悲戚。
秦腔就像一根脐带,一头连接着秦人的未来,一头连接着秦人的过去,为生活在这片黄土地的人们,提供着思想的乳汁。
秦腔的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
秦腔演出地点最好是选在露天的场所,那样才能有秦腔的味道,更体味到秦腔的精髓。正是因为秦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吸引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看秦腔时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摇的时候,你才会此刻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是关中人的血性。
如果婉约秀丽的江南,那里是永远不会发出这样雄浑的声音。即使是在仅仅秦岭相隔的陕南地区,民间戏曲的唱腔曲调都柔美婉转得多。
在那片方圆天地,台下一声声地叫好,更激起了台上演员的表演欲望,尤其是演员的水平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定,观众就会自发在台下鸣鞭放炮,给演员批上红绸缎。
这可是对演员最高的褒奖了,于是在这样热烈的气氛中,一个接着一个的高潮连续不断……
新中国成立后,秦腔除以本剧种长期演奏用的乐器为基础外,还吸收了其它一些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以丰富其音乐的表现力。
秦腔角色分老生、须生、小生、幼生、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等十三门。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在脸谱(如秦始皇的金色正三块瓦花脸、带一字须)、身段(如趟马、拉架子、担柴担、水担等)、化妆(如改包头为梳水头)、特技(吐火、吹火、踩跷),以及语言声韵(秦腔是十四韵,内有入声)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记得在我儿时记忆深处,最让我迷恋的就是丑角,演者将一盏油灯点着,置于头顶,耍各种动作。秦腔《三进士》的丑角常天保因赌博被其妻处罚顶灯。
常天保头顶油灯,跪地、行走、仰卧、钻椅、钻桌、上桌等,均很自如,并能使油灯不掉、不洒、不灭。这全凭演员脖颈的平衡技巧。
秦腔丑角演员刘省三、晋福长和汉调桄桄演员王半截、赵安学及汉调二黄演员蔡安今等,均擅长此技。王半截还能自己将头顶之灯吹灭。
秦腔也是多个剧种的鼻祖。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路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
秦腔所演的剧目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剧目超过1万本。
剧目之丰富,居我国三百多剧种之首,因时代久远,佚散颇多,据统计,截至2013年仅存约4700多个,而且,这些剧目还正以惊人的速度继续流失。
时代在飞速发展,而今的“十大怪”有的早已消失,而流传下来的也逐渐减少。但这仍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风俗,承载着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
D. 西安有哪些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
指鹿为马、洒金桥、玄武门之变、金花落、马螝坡、鸿门宴、瓮中捉鳖、西安事变、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扶眉大战、蓝关古道、子午峪、皇帝传说、华清池、西游记、丝绸之路、秦镇凉皮、天下第一门、玉祥门、赵公明故里。。。。。。。。。太多了!
E. 寻找关于西安的历史典故
财神”赵公元帅故里
赵公明是我国民间颇具传奇色彩的“财神”,在大陆、港澳台及东南亚华人社会备受尊崇。据史载及传说,赵公明(即赵公元帅,西周时代人)出生羽化均在西安市周至至集贤镇赵大村(因赵公明曾官居大夫而得名)。清《周至县志》载:“财神赵公明,赵大村人,村中有赵公明墓。”明万历九年(1581年)、清光绪戊子年(1881年)曾先后对赵公明墓进行修葺,其建筑风格保留了明清时代的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近年来,众多炎黄子孙特别是港澳台、东南亚地区的仁人善士、商界代表多次来赵大村财神故里进香朝拜,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梨 园
中华梨园历史悠久,梨园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国粹,更是联系海内外华人情感的精神纽带。承古续今,华清池的梨园文化与温泉沐浴文化两大品牌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的热切关注。华清池温泉馨泉香汤,细腻柔滑,以历代帝王专用、贵妃出浴芳香凝脂的动人故事名冠诸泉之首,赢得“天下第一御泉”的美称。且与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结下不解之缘,“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六宫粉黛无颜色”,自白居易的《长恨歌》问世以来,华清池作为唐明皇与杨贵妃传奇爱情故事的发生地而家喻户晓。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及随驾梨园弟子在唐华清宫中开创了梨园艺术先河,后世梨园弟子将唐明皇奉为梨园鼻祖。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唐华清宫遗址区域内获得重大考古发现,并在此基础上将唐玄宗与杨贵妃教习梨园弟子演练歌舞的场所唐华清宫梨园恢复和建立起来,这是目前全国仅存的3座梨园遗址中唯一展出的一座。华清宫不仅仅是唐代梨园弟子活动的重要场所,也堪称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
关中八大怪
当你畅游在西安的大街小巷时,会发现这里的一砖一瓦都烙下了历史的印记,散发着强烈的文化魅力。而给人印象更深刻、震撼更大的,却是流传在民间的民谚“关中八大怪”。它所展现出的关中民风、民情、民俗,历史的印记更深刻,文化的沉淀更厚重!
第一怪 房子半边盖
关中农村的房屋,如同把双坡形式的房屋从中间一刀切开,背面是从屋顶到地面的一堵高墙。另一面是斜坡的屋面,这名独特的“半边式”建筑,堪称一绝,在国内其他地方是罕见的。
第二怪 头帕头上戴
关中一带的中老年妇女都喜欢头上顶一幅大手帕。手帕前边的两只角打成两个“结儿”用发夹别住,后面的两只角任其飘拂。戴手帕的目的,既可以防止太阳直射头顶,同时也起到了防尘的效果。
第三怪 面条像腰带
关中面切得特别宽,人称“裤带面”,虽说有点夸张,但其宽度也有15毫米,长的一条可盛一海碗,饭量大者“一条”足矣。饭量小的就不敢问津了。
第四怪 锅盔赛锅盖
锅盔是一种形如锅盖的发面饼,草帽大小,足有10斤重,吃时切开,可一连吃好几天,而且炎夏半月不变味,隆冬百日不变质。相传,女娲在骊山“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死后被尊为“骊山老母”。为了缅怀这位造福人类的女神,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女娲生日这天,人们都要烙饼纪念。饼烙熟后,先向房上扔一张,叫做“补天”;再往地上扔一张,叫做“补地”。既是补天补地之饼,当然就越烙越大了。
第五怪 油泼辣子一道菜
油泼辣子是关中人家的看家菜肴,不论是拌面夹饼,还是啜粥吃馍,都少不了它。西安传统风味名吃羊肉泡馍,之所以成为“名吃”,关键在于油泼辣子。故有“无辣不下饭,无辣不成席”之说。人们都知道四川、湖南人最爱吃辣子,殊不知关中人把辣子视命根子。
第六怪 唱戏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吼戏者,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只要观众叫声“好”,这吼戏者的高兴程度不亚于获得什么大奖,人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秦腔,听起来“过瘾”“解馋”“燎得太(好极了)。”
第七怪 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县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拉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碗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第八怪 有凳不坐蹲起来
关中人平时宁蹲不坐,村头树下,房前屋后,大人小孩吃饭、抽烟、下棋、玩扑克、听故事,一蹲就是几个小时。就连大姑娘、小媳妇,也都在一块儿蹲着做针线、聊家常。可以说,关中人的“蹲功”是练到家了!
风趣方言
方言、俚语是在千百年的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陕西方言在唐代时达到鼎盛,上至皇帝、妃子、大臣,下到黎民百姓、国外使节均说陕西话。
文化艺术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在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汉唐两代尤为突出。悠久厚重的西安历史文化,不仅蕴涵着丰富的文物资源,同时衍生出一批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形式,如地方戏曲、长安古乐、民间工艺、风俗文化和特色饮食等。其中地方戏曲不仅有被誉为戏剧鼻祖的秦腔,还有眉户、碗碗腔、皮影戏等。民间工艺有泥塑、剪纸、户县农民画等。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成为西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西安的文化艺术人才阵容庞大。如文学界的陈忠实、贾平凹,美术界的刘文西、王西京,书法方面的钟明善、吴三大,音乐方面的赵季平等。艺术表演方面,先后涌现出戴春荣、李梅、李东桥、李岚、侯红琴、齐爱云等获得全国戏剧“梅花奖”的年轻演员;张艺谋、郭达、李琦、尤勇等一批艺术人才也是从西安走向全国的。
文化形式色彩绉呈。由于历史文化的滋养,秦腔、书法、绘画、影视、泥塑、剪纸、社火、民间工艺、皮影等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艺术风格、艺术魅力。
秦腔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主要地方戏曲,是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此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现“恍恍”声)。它的发源和成长虽无十分可靠的材料考证,但大体上可以肯定,它是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这一地区就是周代的“秦”,直到现在,人们还都习惯称之为“秦”,“秦腔”也就以此而得名。
长安古乐
长安古乐又称西安鼓乐、长安鼓乐等,是唐代宫廷的“唐大曲”,自唐朝至今已流传逾1300多年,是我国境内迄今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器乐乐种之一,被誉为“古代的交响乐”、“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千年以来,长安古乐在我国乃至世界广为流传,我国南方的“南音”和日本的“雅乐”中,都能听到长安古乐的遗韵。长安古乐流传至今有文字记载、有乐谱相传的曲目近500首,类别可分为4种:古代佛教音乐、古代道教音乐、唐代宫廷音乐、民间祭祀喜庆音乐。
长安乐舞
长安乐舞也称仿唐乐舞、唐乐舞,是中国古代盛唐时期的一种乐舞,兼收西域众多少数民族及国外文化之精华,充分体现了盛唐王朝百国朝贺、民族交融的鼎盛景象和风土人情。唐乐舞气势磅礴,场面壮观,集诗、词、歌、赋于吹奏弹唱,融钟、鼓、琴、瑟于轻歌曼舞。乐曲高亢悠扬,动作舒展流畅,服饰华丽多姿,堪称历代歌舞之最。
“仿唐乐舞”被誉为中国第一台仿古乐舞,自1982年9月推出以来,至今已在陕西省演出近2万场,出访过世界上的40多个国家,接待过数以百计的国家首脑和go-vern-ment要员。从1987年起,陕西歌舞大剧院与国旅合作,将自己多年创排的《仿唐乐舞》《长安乐舞》《秦风古韵》中的精彩部分重新加工,在唐乐宫以全新阵宫推出一部精华浓缩的《仿唐乐舞》,舞美、服装、布景、乐器均焕然一新,获得极大成功。
皮影
西安地区的皮影在全国久负盛名。此剧种最早见于宋代,13世纪传入东南亚各地,18世纪传入欧洲。皮影的表演形式是将刻有图案的皮影透过灯光,映现出剧中的人物或背影。因皮影表演仅限于平面,人物形象只能以侧面表达,故对皮影的磨制、造型和雕镂都有极高的要求。常常只用几根线条,就把剧中生、旦、净、丑的人物性格刻画得形神兼备。一张皮影不仅是表演的道具,也是一件独具风格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