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长陪孩子读绘本的重要性,睡前故事如何讲,塑造价值体系
好的绘本故事往往值得家长和孩子反复共读,在享受高质量的亲子陪伴之外,绘本中的内容也能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现在的家长多多少少都会给孩子准备一些绘本读物,但在挑选的时候大多没有太多想法,其实挑选绘本是有必要的。
一些家长希望晚上给孩子读绘本伴随入睡,但绘本一本接着一本,孩子反而表现的很兴奋,毫无睡意,其实这可能就是因为讲的故事不对。
给孩子读绘本的意义在于透过故事中的一些内容增加孩子的认知,塑造价值体系,但其实大多时候家长不得其法,对绘本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没有深入地思考过。
1.引领孩子发现自己的心灵宝藏
对认知发育期的孩子来说,绘本故事中的小小主人公其实就是自己,通过绘本中的场景和故事,孩子们很容易会将自己代入其中,跟随着故事内容去经历小主人公的奇妙旅程。
在《我的大喊大叫的一天》中,小贝拉一天的经历相当糟糕,从吃饭太烫了,到洗澡水太凉了,从牙膏薄荷味太浓了,到洗完澡感觉太湿了,总之一天下来贝拉都在大喊大叫中度过。
这一幕幕孩子听上去一定很有代入感,但故事的最后,小贝拉知道了就算是糟糕的一天,也有妈妈的拥抱在等着她,在妈妈的爱中小贝拉能够忍受糟糕的一天,而第二天太阳还会照常升起。
故事中的贝拉其实就是千千万万小朋友的缩影,孩子们读这种贴近生活的读物就很容易代入其中,而故事慢慢发展,通过主人公的经历,一些内在的能量也能顺利传递到孩子的内心。
在读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和《我妈妈》时,孩子跟随故事而引发的思绪一定是想着自己的爸爸妈妈的,他们通过绘本故事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爱,这种 情感 孩子的感受尚且懵懂,但已经帮助他们打开了自己内心的宝藏。
2.开启智慧大门
绘本故事中有一扇扇门窗,大多数绘本故事都很简单,但细节却很多,一些绘本的设计会在图画中藏有暗示,大人们如果不仔细看都未必能发现,但对绘本充满好奇的孩子们来说,这些细节却足够他们去 探索 、发现,并因此得到更深层次的启发。
一些不起眼的小细节会扎根孩子的记忆深处,一段时间了还能联想到这些不算起眼的内容。比如孩子看到绘本中一种奇怪的鸟类,嘴巴很长,下面还有大大的喉囊,可以将鱼整个装进去,这时候孩子会联想,过去我在哪里看到过,叫什么呢?
其实这种鸟类的名字叫鹈鹕,不常见也不长被提到,但孩子曾经在绘本中看到过,没有可以的记忆却能想起来,这就是通过绘本带来的记忆以及逻辑思考的能力锻炼和提升。
图像、文字相结合,是普遍有效的记忆方式,未来孩子们开始背单词基本也少不了用到这种方法。图片信息会在人脑中形成智慧图像,在启迪孩子大脑发育过程中是必要环节。
一个让一些家长困惑的问题,睡前讲故事挺好,但架不住孩子要求一个接一个的讲,明明是为了让孩子安稳入睡,为什么讲故事适得其反,最后家长们口干舌燥了也没把孩子哄睡着,其实是方法没找对,或者说是绘本没有挑选对。白天和晚上的绘本故事选择还是有讲究的。
帮助睡眠的绘本故事不宜过度复杂以及设置过多的悬念,这样反而会让孩子不自觉的随着故事去思考,开动脑筋,如果猜对了,孩子反而会兴奋睡不着。睡前故事不能只着眼于“做教育、学知识”,不要忘了睡前故事最基本的要求,帮助孩子入眠。
2. 绘本故事在教育中的作用
听故事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事情之一,绘本故事以它靓丽的色彩简洁的文字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今天给孩子们讲了一个绘本故事《大卫上学去》。我先根据绘本给孩子们讲了一遍,又让孩子们在一体机上看了三遍。
接着我就以大卫为原型分析孩子们中的各项不足之处,让孩子们加深印象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下决心改正。
像大卫上学迟到这一问题,班里的学生大多数都犯过,迟到了首先要在门口喊报告,经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
大卫回答问题很积极可是不举手就说,班里的孩子也有这种情况,经过故事孩子明白了这样做很不礼貌,应该先举手老师允许后才可以起立回答问题。
上课吃东西班里的孩子也有这种现象,经过老师的教育现在班里的孩子已经改正了。通过观看视频又得到了强化。
上课后要立即进入教室,不可以在教室外再玩。像自闭症小志有时就是上课铃响了还在教室外玩,得由妈妈送到教室。
不可以大喊大叫,不可以推人,不可以在楼道内奔跑。这几种现象也时常发生,通过绘本故事孩子们又进一步理解了这样做不好的原因。
上课去厕所,我班有三个学生就经常上着课去厕所,经过多次观察发现有的孩子是因为下课贪玩耽误了去厕所,上了课才去;有的孩子是为了去教室外放风去厕所。所以老师平时不会因为学生一要求就答应,而是针对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做法。久而久之时间长了上课去厕所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上课时不可以在书桌上乱画,这样不好,这是不爱护公物的表现,通过主题班会的讲解和故事书的提醒,这一情况也逐渐解决。
还有放学要排队,上课注意力要集中……等问题都有。
通过绘本故事的讲解,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和回忆,都能再现以前的那个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