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请问:谁知道关于革命烈士的故事
一, 淞沪会战中的四行仓库保卫战
1、照片说明:事隔70年,参加淞沪抗战和四行仓库保卫战的老兵们重访四行仓库。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
淞沪地区位于长江下游黄浦、吴淞两江汇合处,扼长江门户。由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淞沪停战协定》的限制,中国军队不能在上海市区及周围驻防,市内仅有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所辖上海市警察总队及江苏保安部队两个团担任守备,兵力薄弱。然而,日本在“一•二八”事变以后,即在上海虹口、杨树浦一带派驻重兵,专设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司令部,驻沪兵力有海军陆战队3000余人,大批日本舰艇常年在长江、黄浦江沿岸巡弋。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在华北扩大战争的同时,又积极策划侵占上海。8月9日,驻沪日军挑起战端,日本驻上海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和士兵斋藤要藏驱车闯入虹桥军用机场挑衅,被中国士兵击毙。驻沪日军以此为借口要挟中国政府撤退上海保安部队,撤除所有防御工事。日本的无理要求被中国拒绝后,即动员驻上海4000人的海军陆战队及舰艇登陆人员和“日侨义勇团”共万余人紧急备战。
至此,淞沪会战爆发。
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中国军队虽多,但分散在各自防区死打硬拼,注重正面防御,忽视侧翼安全;日军装备优良,取正面强攻,屡遭挫败,改从侧后登陆,迂回成功。日军参战达9个师团22万余人,伤亡9万余人;中国军队参战6个集团军约70个师共70余万人,伤亡25万余人。淞沪守军浴血奋战,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打破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为中国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忱。四行仓库保卫战是淞沪会战中的一个分支战事。
四行仓库位于上海闸北区南部的苏州河北岸,西藏路桥的西北角,地址为光复路117号。它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六层大厦,占地0.3公顷,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屋宽64米,深54米,高25米。创建于1931年,它原是四间银行: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共同出资建设的仓库,所以称为“四行”。
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谢晋元中校率领数百名士兵由1937年10月27日下午至10月31日抵抗了日本军队的进攻四天,掩护88师撤退到上海郊区。十余名士兵战死,三十余人负伤。四日后,由于国民党军已达到拖延日本军的目的,于是接受英国调解。10月31日凌晨二时,由宋子文电话转达蒋介石撤退的命令后,谢晋元和国民党士兵才撤退到英租界。在英租界,全体官兵被英国软禁长达四年。团长谢晋元于1941年4月24日,遇刺身亡。
2、照片说明:抗日战争中的谢晋元中校军官
一方面,由于当时四行仓库临近南岸的公共租界,谢晋元的防守尽为当时逃避到租界的大量平民和外国人士所目睹,其中上海战时服务团的女童军杨惠敏在10月28日午夜冒险夜渡苏州河送了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给守库士兵。
谢晋元进驻仓库当夜,曾有英国士兵询问驻兵有多少人,谢晋元为了壮大声势,回答八百人,遂造成了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事迹。事实上只有四百多名士兵防守。
现时四行仓库归属上海百联集团,仍然用作仓储用途。
二, 杨养正、郭兴发和王文川是四行仓库保卫战最后的幸存者
2007年“8•13”淞沪抗战70年,93岁的老兵杨养正、92岁的老兵郭兴发和90岁的老兵王文川是四行仓库保卫战最后的三位幸存者。
非常难得的,两年前,《重庆晨报》的夏显虎记者、甘侠义记者曾经带我采访了老兵杨养正。那时,他92岁了。这次,在上海见到了92岁的老兵郭兴发。当时,我不知道北京还有淞沪抗战老兵幸存者。今年2月,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沈建中副馆长来北京,告诉我,他去了90岁王文川老兵的家,并给他颁发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荣誉馆员”的证书。
90岁的王文川老人的夫人于今年2月病逝,家属在收拾王夫人遗物的时候,翻查出王文川的70年前的一张照片。王文川当时身穿国民党军人军装,容光焕发。解放以后,三反五反、镇压反革命、文化革命等等,王夫人担心王文川的历史出麻烦,所以,把王文川一身戎装的照片“齐脖子”下面剪了下去。这下,国民党军队领章、肩章都没有了!反革命的证据也就没有了。——这件事情,一转眼就是50多年前的事情了。
等王文川子女拿着这张照片,才知道70年前的事情。
今年是淞沪抗战70周年,所以,子女才给淞沪抗战纪念馆打了电话。沈副馆长是中国国内众多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在其位、谋其政”的馆长;敬业!他第二天就赶到了北京。
——原因很简单,淞沪抗战纪念馆不但有重机枪手王文川的名字,还保留有他当年的照片!
沈副馆长动员我尽快去王文川家采访。
沈建中副馆长的“逻辑”是独特的:
“从1931年‘9•18事变’至今76来,抗战历史的学术研究已经是透彻万分。时至今日,惟有亲历抗日战争的老战士是研究的最后课题。如果还抱着老的研究题目,我抄抄你,你抄抄我,这样的研究成果,不知研究者自己脸红不红?”
沈副馆长还有其他看法一语中的:
“我们如果年年出版类似70年前定稿的淞沪会战、四行仓库的新书,那还要我们干什么?战争博物馆的责任除去展览旧的,还要挖掘新的,这样的历史才是连贯的。”
沈建中副馆长的“语录”还有其他:
“昨天,前人把历史留给今天的我们,我们应该把今天的历史留给明天的人们!”
汤明德馆长、沈建中副馆长还说:
“人证、物证、口述史,是战争博物馆巨鼎的三足。我们一个不少地要抓住它们!”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已经出版《口述淞沪抗战》一、二、三集。沈建中说,近几年,参加淞沪抗战的老兵都会相继谢世,因为,淞沪抗战是70多年前的战争。所以,采访散落在各地的淞沪抗战老兵迫在眉睫!估计《口述淞沪抗战》一套丛书会出版到八集,就会终止了。
我知道沈副馆长的弦外之音:“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战争的警世恒言却不同。”
这次参加淞沪抗战、四行保卫战70年的老战士们在8月13日聚齐后,沈副馆长邀请上海电视台、文汇报、上海广播电台、上海宝山电视台的记者们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毫无疑问,这些资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中,将是最后的珍贵影视资料。这些影视资料的价值将在仅仅数年之后,就可以向公众显现其独有的珍贵性。
我很尊重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各位领导。我认为,面对历史,他们问心无愧。
我认为,中共中央宣传部应该表彰这样的战争博物馆。因为,爱国主义精神是需要一代一代的人们传承的;“精神食粮”是通过无数具体的、纷杂的、艰苦的群体劳动而完成的。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们正在实施这些劳动;他们种下的果实,会在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开出新的花朵,结出实在的果实来!
“8•13”淞沪抗战70年纪念日前夕,我从北京陪同王文川一家登上前往上海的火车之前,曾经给在重庆的杨养正打电话。93岁的杨养正谈吐清晰,思维清澈。他说健康状况良好,希望参加纪念淞沪抗战70年的各种纪念活动。我说:
“我已经给一位抗日战争博物馆的馆长打了电话,我希望他去重庆拜访您老人家。他的抗日战争纪念馆有无数物证,就是缺少人证、口述历史!就是没有那位馆长和您杨养正老兵的一张合影照片!他能一掷千金买文物,为什么不能采访一下您,并且,把您今天的照片,和800壮士在孤军营的照片放在一起展览?四行仓库士兵的70年前后!不但是人类战争历史的奇观!而且,是人类战争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战争历史沧桑的缩影!”
4、照片说明:战友相隔70载 重聚惟有泪千行
93岁的杨养正说:“你和我说了几次了,我一直等着这位抗战博物馆的馆长呢。”
我这次在上海淞沪抗日战争纪念馆还目睹了92岁郭兴发、90岁王文川、103岁张葆琛,和90岁张启元见面的情景,这个场面真是令目睹者百感交集,令旁观者为之动容!
尤其是四行仓库保卫战的两位老战友郭兴发、王文川见面,更是举座震惊。
当时,所有的旁观者都是鸦雀无声。
只见他们二人双手紧握,半日无语,惟有千行泪!
三,在光荣和耻辱之间徘徊的人生
我是研究抗战史的人,我是中国当代抗战文学的作家,我是记录抗日战争历史巨着最后一页的人。如果,我说:“90岁的王文川是一个一生徘徊在光荣和耻辱之间的人”的话,您可能不信。总之,在实话的海中,您第一次听到以实话组成的惊涛骇浪的声响时,您可能还有些彷徨。我有很多实实在在的事例可以证明我的论点;我们的观点,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后人的真实历史。祖祖辈辈,我们中华民族正是在自己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汲取经验教训的。
王文川会背诵毛主席语录:“八百壮士、民族典范”。毛主席的这句话,是在1938年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说的。王文川是八百壮士之一,这应该很光荣吧?
王文川一生没有告诉子女自己是“四行仓库保卫战”的英雄。
王文川把在抗日军队的几乎所有信息都销毁了,这是耻辱?还是光荣?
王文川一生没有领到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章。
王文川住在又黑又旧的房子里,所有家具都是半个世纪前的,除去电视。
王文川月收入900元,医药费可以报销80%。真是:贪官一席宴、文川一年粮。
王文川子女给相关单位打了无数电话,希望改善待遇。结果可想而知。
王文川在文革中不但自己受到冲击,而且,殃及子女的人生命运。
王文川及其家属这次去上海时,开始是打算自费的。这是光荣?还是耻辱?
王文川这次从上海回来,淞沪抗战馆和上海市民分别给他,及其家属,报销了全部车费和住宿费用。这是光荣?还是耻辱?
王文川70年前为上海作战,他和前市委书记陈良宇怎么比?那真是,天壤之别。
“8•13”淞沪抗战纪念日过去了,年逾九旬的王文川,除去在相关抗日战争的纪念日以外,再也不会有人能想起他来,他将在那间陈旧的屋子里默默地生活下去。直到自然消失。
你说他“耻辱”吧?他自己感到很是“光荣”。
你说他“光荣”吧?他自己又感到很是“耻辱”。
——现实就是这么矛盾!
而且,90岁的王文川自己不“蹦铛”,很可能就被淹没在“耻辱”的海里。
所以,他在七月,就给我来电话,希望在八月去上海。在“8•13”淞沪抗战70年的时候,他想去上海参观淞沪抗战纪念馆,想去参观分别70载的四行仓库。他说:“我在练习走路,我虽然瘫痪37年了,但是,在四行仓库,在谢晋元团长的雕塑前,我想站着敬礼!”
王文川是国民党的士兵,这是无疑的。国民党军人在中国已往的社会状态中,受到各种待遇也是历史在“那些阶段”的必然!——国民党因为腐败,被人民请出历史舞台!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年的纪念章只发到原国民党抗日军人的少将军衔的,这也是历史的史实。我这次陪同王文川参观四行仓库博物馆的时候,馆领导亲口告诉我:
“谢晋元的夫人原来也是倍受歧视的。谢晋元的儿子还是拉送煤车子的工人哪。”
——我将信将疑。我看见一件小事儿:有记者希望和他交换名片,他一脸的鄙夷。他哪里送过煤?送过煤的工人,一生都应该是伟大、谦和、友善、友好和善良的。
已往,就是已往。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58年了,多少风风雨雨!
——关键的问题就在这里:“8•13”淞沪抗战爆发70年!他王文川这次,如果自己不去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和四行仓库的话,这最后“光荣”的机会就会永远地失去了。
“8•13”,淞沪抗战70年的时候,淞沪抗战纪念馆的汤馆长、沈副馆长都是希望仅存人世的三位老兵光临淞沪抗战纪念馆的。但是,三位老人都90岁以上,谁能承担“发生意外”以后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及其“道德责任”?所以,需要一个现代抗战文学作家穿针引线、陪同前往。于是,我不但有幸目睹了四行仓库老兵王文川完成自己最后的人生夙愿,而且,亲眼见证了原国民党军人90岁的王文川,103岁的张葆琛,90岁的张启元,92岁的郭兴发老兵少有的人生光荣时刻!
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在四行仓库保卫战旧址现在的四行仓库,他们确实是光荣的;他们的面前有摄像机、照相机、录音机,有一群漂亮的女记者和帅气、高大的男记者。几乎是几个小时,记者都在采访他们;车轮战术、轮番轰炸。鲜花、掌声、微笑、赞扬、搀扶、尊敬、感叹、敬畏、叹息、关心、呼唤、赞美、美食、美酒,——完全是沉浸在美好的海里。
总之,腐败份子们天天过的生活,几个抗战老兵也尝了几天!
5、照片说明:王文川在家里练习走路,他说要站着给谢晋元团长敬个礼
我是一直希望英雄是永远光荣的。
虽然如今的社会是“各领风骚”两三天的时代。
我现在也这么认为:即使光荣几天也不错。也是时代的进步。
我甚至希望中国人向美国人学习,他们的南北战争以后,一方的耻辱并没有延续。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年,很多国家的元首不但在物质上,而且在精神上善待为国作战的老军人。我还没有听到参加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战役、和伦敦保卫战的军人们有待遇不同的报道。
我从1991年在日本采访原侵华日军老兵。
我一直研究原侵华日军的战斗力(在侵华战争初期)为什么比中国军队强。
我一直研究区区不到200万日军,居然占领我半壁江山、奴役我数亿同胞!
我一直研究侵华日军怎么占领了我们中国15年?从1931年到1945年。
四,淞沪抗战中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机枪手王文川在上海的浮光掠影
6、照片说明:事隔70载老兵王文川一下火车就受到上海市民的欢迎
上海的欢迎仪式非常实惠,人虽少,意更浓。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副馆长沈建中和王文川握手,代表政府、代表历史的瞬间。上海小学生乐队三人演奏了管弦乐《思乡曲》,代表上海人民对为保卫上海流血、牺牲军人们的思念和尊敬。上海教师二人,打出横幅“欢迎抗战老兵回家”,让王文川老人看了老泪纵横。上海记者去了数人,有上海电视台、上海宝山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文汇报等媒体。
7、照片说明:王文川在淞沪抗战纪念馆门口受到欢迎
8、照片说明:参加淞沪抗战的老兵们在四行仓库陈列室门口敬礼
90岁王文川抚摩老团长谢晋元雕像失声痛哭
❷ 3分钟红色经典故事有哪些
红色经典小故事3分钟篇1:海娃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红色经典小故事3分钟篇2:小侦察员张嘎
抗战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嘎子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员罗金保执行任务,表现得勇敢、机智。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他与小朋友胖墩摔跤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烟囱。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一支手枪,竟偷偷把枪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上缴。队长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
红色经典小故事3分钟篇3:小卫生员孙大兴
1943年,八路军小战士孙大兴腿部受伤,组织决定派小卫生员武建华护理孙大兴,到敌占区我地下党员家中养伤。于是孙武两人便以木匠靳锡武的小学徒和刘大爷的外孙身份在刘集隐蔽起来。日伪军强拉民夫,在田镇长家囤积粮食。大兴和小武乘夜色钻进田镇长院内,放火烧了敌人的粮囤。他们的冒险行动打乱了组织的安排,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日寇蓄谋更大的扫荡计划。一天,刘集的伪军中队突然开走,随即开来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军。老靳带着大兴和小武,摸清了敌人的真正意图。紧要关头,大兴毅然决定自己留下吸引敌人,让小武带情报向部队奔去。独立三团得到小武送来的情报,立即行动部署战斗。敌人遭到了歼灭性打击。
❸ 红色革命故事 红色革命故事有哪些
1、《一袋干粮》的故事: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2、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3、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4、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5、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6、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7、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8、“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9、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10、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❹ 海军故事
猫抓老鼠(1)
八十年代某一天,我观通站发现在我领海附近有一支快速运动的不明国籍的舰队。那天正赶上海面有强风暴。在一阵紧急出航的铃声中我们出发了,军舰一出港口大家就惨了,左右上下前后天旋地转,鼻孔里,嗓子里塞满了面条,吐不出咽不下(海军有条不成文的规矩,出海期间不吃面条和油条)。不过大家都在战位上准备了三宝之一的油漆罐挂在胸前。距离目标不远了,几艘军舰变换队型小心接近,打开强光灯一照,哈哈,原来是英国皇家海军驻香港舰队的七八艘巡逻艇,看来他们也怕大风浪。一组信号打过去,命令它们离开我领海,否则就不客气。从舷窗探出一个胖胖的脑袋打了一个OK手势。几艘英舰起锚
转了一圈突然加速向我大陆方向开去。“撞它们,赶出去“,接到命令后我三艘舰艇直插过去挡住去路。看着它们小小的舰身(我唯一一次感到自豪)在涌浪里漂浮不定,舰长倒犯难了。撞太重了它会翻沉,撞太轻了它还跑。我吨位大,它数量多,一会赶跑了这艘那艘又往里闯。一夜就这样过去了。天慢慢放亮,搞得大家精疲力尽。新鲜事又来了,它有两艘艇派人拿鸡蛋和薯仔砸我们。我们舰务长则组织人用洋葱回敬。还有一弟兄拿来一个菜筐,里面垫上毛毯专们迎接它们的鸡蛋,当然一完好的也没接着,自己倒成了蛋制品。老这样也不是办法呀,副长想了一个好办法,我一弟兄内穿全村防化服外套防火服顶着对方打来的棍棒,把缆绳挂在它的揽拄上,在它砍断前可把它们拖好远。
中午传来好消息,我方增派了十艘护卫艇接替我们。对方看站不到便宜,灰溜溜地加速跑远了。
结果:我轻伤三人。损失洋葱六筐。舰身轻微刮伤。竹竿四根。菜刀一把。缆绳一根, 对方轻伤数人。薯仔鸡蛋不详
海军故事(专栏)八十年代的台海军事对峙(2)
发生在八十年代的台海军事对峙
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对全世界宣布,台湾海峡及其周边海域的海图绘制完毕,结束了长期使用外国人绘制的海图。一纸声明看似平常,可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参加海绘和为其护航的我东,南两舰队的官兵心里才清楚。
为了顺利完成任务,我海测船一律被漆成白色。当时,东南沿海出现了一支白色的奇怪的舰队。就是这样的一支大规模的舰队(建国以来最大一次海军积结)让台湾当局大为紧张,台湾也出动了所有战斗舰艇与我在台海展开军事对峙。
这次军事对峙历时半年。其间,大小磨擦不断,双方最终没有攘成大规模战斗。
海军故事(专栏)侦察美海军编队行动(3)
一次近乎实战的侦察美海军编队行动(本人亲身经历 )
路线:台湾南部云澳岛——香港
时间:上世纪 我方:八艘猎潜艇
美方:巡洋舰三艘,驱逐舰四艘,护卫舰二艘,补给舰两艘
海情:十级风浪,猎潜艇摇摆40度
过程:双方有互相追逐,有信号联系。武器均装实弹,双方最近100米
结果:我方完成预订任务,录像,像片清晰。美方进入香港
总结:我方所有舰员呕吐,大批舰员吐血。一艘猎潜艇电舵失灵
❺ 红色故事有哪些
红色故事有哪些?有很多,下面是一部分。1、《小英雄雨来》,2、《烽火三少年》,3、《狼牙山五壮士》,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5、《井冈山的故事》,6、《刘胡兰传》7、《谁是最可爱的人》
(5)海军红色故事有哪些扩展阅读:
红色故事主要指革命期间的故事。社会革命是历史发展之火车头;它最深刻之根源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矛盾。相对于改革,则是由上而下的变革。例如在政治层面上,由下而上以暴力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制,称之为革命,但也有和平革命。当现存之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继续发展之严重障碍时,就要求通过革命,改变旧生产关系以及维护这种旧生产关系之旧上层建筑,即改变社会制度,解放被束缚之生产力,推动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相反,由上而下从帝制推行君主立宪制,成立民主议会,称之为改革。通常革命较激进剧烈,改革则较保守温和。在阶级社会里,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之必然趋势和集中表现,通常要使用暴力。在工业层面上的重大革新,称之为工业革命。通常是指对当前工业或生产模式进行变革,即以新的机器例如蒸汽机取代旧有的人力,提升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