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诸葛亮的“空城计”故事具体内容是什么
空城计的故事梗概
诸葛亮为实现刘备夙愿,率领大军北伐曹魏,但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和2500名士兵在城里。
诸葛亮传令,藏起旌旗,打开城门,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谈笑风生。
司马懿率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状认为,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于是撤退。
2空城计的启示?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我们先要冷静下来,想一种办法来解决它。人生本来就有一些困难,不可能整个人生都是一帆风顺的,这些困难就要看你怎样去解决,怎样去面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做一个机智聪明,善于思考,懂得变通的人。
反之谨慎过头,代表胆怯,勇往直前、胆大心细——才是真正克敌制胜的法宝。
‘贰’ 空城计故事梗概
空城计的故事梗概:
诸葛亮为实现刘备夙愿,率领大军北伐曹魏,但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和2500名士兵在城里。
诸葛亮传令,藏起旌旗,打开城门,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谈笑风生。
司马懿率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状认为,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于是撤退。
(2)三国演义空城计之前讲的什么故事扩展阅读
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实者实之,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
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
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此事虽是小说家演义,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真的出现过用空城计的出色战例。
‘叁’ 空城计的故事简介
空城计的故事取自《三国演义》,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下面整理了空城计的故事简介,供大家参考。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
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
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空城计》选自《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
‘肆’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故事
空城计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故事如下:
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错用马谡,失去街亭后,只有2500军士驻守在西城县忽然,哨兵飞马来报:”司马懿引大军15万,往西城蜂拥而来!”
这时,诸葛亮身边无一员大将,只有一班文官。
众官员听得这个消息,个个大惊失色。
诸葛亮登上城头,果然尘土冲天,魏军分路往西城县杀来。
诸葛亮当即传令道:”将旌旗全部隐藏起来,军士们各守卫在城上巡哨的岗棚,如有随便出入城门及高声讲话的,杀!大开四个城门,每个城门用20个军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
魏兵到时,不可乱动,我自有计谋对付。”
传令下去后,诸葛亮披鹤氅,戴纶巾,引两个少年携带一张琴,来到城头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演奏,魏兵的前哨急忙将这个情况报告司马懿。
司马懿立刻命令军队停止前进,自己飞马向前观望。
果然见诸葛亮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弹琴,左面一个少年,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少年,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仅有二十余名百姓,低头打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看后怀疑城中有重兵,连忙指挥部队撤退。
他的儿子司马昭说:”莫非诸葛亮没有多少兵力,故意这样的?父亲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板着脸说:”诸葛亮平时一向十分谨慎,从不冒险。
今天大开笑谨城门,必定有重兵埋伏。
我们若是冲进去,一定中计。
你们懂得什么?还不快退!”
诸葛亮见魏军远去,哈哈大笑起来。
众官员问他说:”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今统率15万精兵来到这里,见了丞相,慌忙撤退,这是什么原因呢?
诸葛亮说:”他料定我平生谨慎,从不冒险,见我们这样镇定,怀疑有重兵埋伏,所以退去。
我并非在冒险,只因为不得不这样啊!”
大家敬佩地说:”丞相的计谋,鬼神也不能预料啊。
如果我们来指挥,必定链察会弃城而走了。
”诸葛亮说:”我们只有2500人,如碰唤基果弃城而走,必定走不远,不是很快就会被敌人追上吗?”
‘伍’ 空城计的故事
空城计讲的是《三国演义》的第九十五回,司马懿在夺取街亭后,乘胜连夺三城,直逼蜀军的后方机关西城。诸葛亮来不及撤退,手下只有一些老弱残兵。万分焦急时,诸葛亮忙命人把旌旗隐藏,又叫士兵把城门打开,派几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领着两个小书童,到敌楼上弹起琴来。知道消息后的司马懿便令三军原地停下,自己带一对人马前去观看。看到此景后,司马懿十分疑惑,便令全军急忙撤退。
但又有人认为,诸葛亮兵出祁山,连连获胜,曹魏诸将无人敢迎战。在危亡之际,曹睿不得已重新启用司马懿。司马懿知道此次得到重用完全是诸葛亮的功劳。所以司马懿害怕此战取得胜利后,魏明帝曹睿卸磨杀驴,所以才故意放走了诸葛亮。
事实上,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与诸葛亮在街亭对战的是张郃,街亭失守后诸葛亮也迅速撤回了汉中,所以此空城计是虚构的。
据《三国志》记载,豫州刺使孙坚驻军鲁阳,准备讨伐董卓,在东门外为部将饯行时,董卓派骑兵前来迎战。孙坚临危不惊,依旧行酒说笑,严令其部下不得妄动。敌兵逐渐变多后,孙坚方才离座指挥部队有序撤入城中,董兵见孙坚军队临危不乱,不敢贸然进攻而被迫撤退。孙坚这场战役也是一场着州渗裤名的空城计。
公元前666年,楚国的公子元率兵攻打郑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上卿叔詹建议让士兵喊高全部埋伏,并大开城门,摆出完全不设册简防的样子。公子元赶到城下后认为不可贸然进攻,于是按兵不动。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救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公子元闻报后急忙撤退。
在三十六计中,空城计意指虚虚实实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敌强我弱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