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成长教育》:从三个角度剖析珍妮迷失自我误入歧途的原因及思考
前言:《成长教育》 这部电影是根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琳·巴贝尔(Lynn Barber)的回忆录改编而成。曾获2009年圣丹斯电影节观众选择奖和摄影奖,被提名剧情片陪审团大奖,并获2009年奥斯卡最佳电影奖。
这部电影讲的是萝莉少女偶遇心机大叔,陷入爱河放弃学业,最终发现大叔已婚,被抛弃后又重拾学业最终考入牛津大学的故事。
这是一部关于 女性成长 的教育故事,是一部每个少女都应该看的 教育片 。同时,这部电影讨论的主题时至今日都仍旧是个问题:
•女孩子为什么要读书?
•读得好还是嫁得好?
•为什么宝贵的青春要用来好好上学,而不是浪费在谈恋爱上?
•为什么强调女性要上大学,要变得独立、强大、优秀?
今天我就从家庭、个人、社会三个角度来谈谈女主珍妮,十足的学霸最终误入歧途的原因,为追求向往的生活选择退学,最终被生活狠狠的抛弃后幡然醒悟又重新找回初心的心路历程。此外,在影片最后我会探讨下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深刻思考与现实意义。
首先,体现在对珍妮的学习态度上。
珍妮不能拉自己喜欢的大提琴,却不得不参加不喜欢的青年管弦乐队。原因是大提琴已经是她的爱好了,而爱好是不需要再浪费时间练习的。而不参加管弦乐团就会被认为不守规矩,对申请牛津没好处。而珍妮,只有无奈却又讽刺的回复父亲杰克:“牛津可不想招能为自己着想的人。”
杰克只想着通过考上牛津大学让珍妮融入上流社会的圈子,只允许做对申请牛津有用的事,其余的事,似乎都不值得为之浪费时间,他根本不关心珍妮是否真的喜欢。
当珍妮在自己的房间听着歌曲沉浸在美好的旋律中时,突然父亲来了:“我不想听到法国歌曲!法国歌曲不在我上次看到的教学大纲上!”。于是,珍妮赶紧坐起来关掉音乐,杰克的做法实在令人紧张与无奈。
珍妮在第一次见到大卫时说:
“等我以后上大学了,要看自己想看的书,听想听的音乐,看画展、法国电影,和见多识广的人聊天。”
她是如此的渴望自由与美好。而这些向往的事,只有上大学真正获得自由后才能去做,此时,现在的她只能每天重复枯燥又乏味的生活。
珍妮喜欢的音乐会,父亲却说没意义,想看的书不能看,想听的音乐不能听。这也导致珍妮渴望美好、浪漫的生活,为之后的误入歧途埋下了伏笔。一直生活在枯燥乏味生活中的她,当有一天遇到如此会制造浪漫、深谙人性的大卫,误入歧途对于珍妮来说就是迟早的事旁颂弯。
其次,体现在对待金钱的观念上。
珍妮的拉丁语考试不及格,当母亲提出五先令一小时报个辅导班时,杰克却不停的抱怨生活中处处都在用钱,并且认为供珍妮读书最后也可能是在浪费钱。
足以体现出杰克是个没有格局和眼界的人。对珍妮抱有很高的期望,却不愿意花五先令一小时让珍妮上辅樱逗导班。而这种原生家庭带来的金钱观在一定程度上也深刻的影响着珍妮。
有钱的大卫能让珍妮出入高档餐厅、享受高雅的音乐会、喜欢的名画能高价拍下、到法国为她过浪漫的生日。而这一切,运闷都是并不富裕的家庭给不了她的,这也是她最终选择爱情放弃学业的重要原因。
最后,体现在父母爱慕虚荣的本性上。
当珍妮告诉杰克要和大卫一起去听音乐会时杰克的反应很坚决地说不同意。但见到大卫后,面对如此绅士优雅、风度翩翩的大卫,杰克竟然结巴的说不好话了。而母亲也被他的赞美而冲昏了头脑,于是,夫妇两人心里对大卫的戒备和不信任感瞬间烟消云散。
听说大卫是牛津毕业的,且认识牛津的刘易斯。杰克夫妇抑制不住的满心欢喜,对大卫的好感明显又多了几分。认为大卫可以帮助珍妮争取到进入牛津的机会,从此过上上流社会的生活。
而大卫也很会打心理战,成功说服杰克同意带珍妮去听音乐会。讽刺的是,当妈妈问到能多定几张票一起去吗,杰克竟然说不能。大卫一二再,再而三的突破杰克的底线,同意带珍妮去听音乐会,同意十一点半之前送珍妮回来,同意带珍妮去牛津、去法国巴黎。
影片的最后,失望的同时,也理解和心疼这位父亲。 一切虚荣的背后都是为了珍妮不再重复自己曾经内心的害怕,为了让珍妮接受最好的教育,过上上流社会的生活。宁愿内心害怕也愿意赌一把相信大卫能带给珍妮他们想要的。然而,这一赌代价太大了。
首先,除了学习别无选择,枯燥的生活令人想逃离。
上什么大学、听什么歌、干什么事都得听父亲的,导致珍妮的内心其实是极度叛逆的。在父母同学眼里是乖乖女、优等生,成绩优秀,名列前茅。其实内心还是渴望自由,渴望离开父母的管束:
等我大学毕业后,我要去法国,去巴黎,抽烟,穿黑色的衣服,听雅克布雷尔的音乐。
一方面要极力的配合父母学习他们认为有用的知识,另一方面要压抑自己的喜好。生活本已经枯燥,还不能有兴趣爱好,内心与现实的冲突和矛盾导致了她更向往美好浪漫的生活,而她所幻想的一切美好生活在遇到大卫后都一一实现了。
其次,珍妮本性其实是个追求浪漫的人,渴望时尚有品味的生活,但同时又涉世未深,容易被骗。
大卫带他参加音乐会,去高级餐厅用餐,她见到了大卫热情友好、穿着时髦的朋友。在富有情调的夜晚和歌声中,一切都看起来那么美好梦幻。这似乎给珍妮心里强烈的冲击,珍妮有生以来第一次体验到了如此浪漫的生活。这个夜晚,用珍妮的话来说,是人生中最棒的夜晚。
接下来大卫带她参加名流派对,出入艺术品拍卖,住高档豪华的酒店,给她奢靡的生活,带她享受浪漫,她完全沉迷于灯红酒绿的生活了。甚至在发现大卫真正的工作就是以偷窃为主时,虽然她不能接受,但还是被大卫说服了。
此时,她显然不愿意再回到曾经的生活了,相比于实现牛津梦,她更愿意过这种所谓的上流社会的生活,她享受这种有趣的生活。
对于校长认真的忠告,提醒她“每个有价值的工作都需要学位”时,她不以为意,不屑的表情,转身离开。
面对英语老师苦口婆心的劝说,告诫她“你聪明、漂亮,但你的男朋友会对你的聪明感兴趣吗?”,她却毫不留情的反驳。
此时的她,或许觉得自己已经不需要靠牛津梦来实现她梦想的生活了,她已经找到通往上流社会的方向和道路了。既然不用付出和努力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为什么还要再努力学习呢?此时的珍妮已经完全迷失了,更没有人能劝的了她。
最后,受父母价值观的影响:既然靠男人能得到的生活,为什么要苦苦努力呢?
当大卫向珍妮求婚的时候,珍妮并没有正面回复他,当她问父母如果不上大学,而是去结婚,会怎样?
而父亲的回答却是令人失望的:
不管是大卫还是上牛津,其实都只是通往上流社会的手段而已。 正如杰克所想的,上了牛津和可能会遇到一个好律师,可明晚的宴会舞会就也能遇到好律师。所以,何必要再上牛津呢?面对如此令人满意的金龟婿,靠男人能得到的生活,为什么要苦苦努力呢?
此时的珍妮已经完全迷失,被爱情冲昏头脑了。如果父母能清醒点,在关键时刻拉她一把或许还能救回珍妮,然而,一切都晚了,父母也被大卫蒙蔽了双眼。同时,父母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默许了珍妮放弃学业和大卫在一起的决定。
大卫满足了珍妮所有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个优雅风度的成熟男人为她枯燥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乐趣和惊喜。带她参加音乐会,出入高档餐厅,参加拍卖会,体验大城市的灯红酒绿和浮华奢靡。满足她去渴望已久的巴黎过17岁的生日,带她体验了所谓上流生活的浪漫奢华。而这,一直都是珍妮希望通过牛津来实现的,而大卫满足了她所有的美好愿望。
充分骗取了父母的信任和认可
只能说大卫这个男人太会演戏了。在杰克夫妇面前总是幽默风趣、彬彬有礼。会编故事,投其所好,很快就赢得了父母的信任。
大卫欺骗杰克夫妇自己是从牛津毕业的。此时的杰克认为大卫或许会对珍妮进入牛津有帮助:
你需要这个,有人能帮你找到关系,我们认识的人总有限。
一开始杰克并不接受大卫带珍妮去牛津的邀请,但听到大卫说现在不去那就等两年后再去好了,他们显然等不到两年后。此刻母亲赶紧接过话说这或许是个机会。
而当杰克心中还有某些疑虑的时候,大卫早已准备好说辞:克莱夫会给她在学院里找个房间,非常的容易。让杰克夫妇放心,并暗示自己不会和珍妮住一起,这样一说,他们自然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不得不说,大卫深谙世故,摸透了人性背后的心理,可以说,杰克在他面前所有的拒绝似乎都显得太无力和苍白了。
杰克夫妇为了让珍妮离上流社会的生活更进一步,为了能进牛津,为了他们所渴望的关系,底线真的一退再退,他们完全不担心珍妮是否会受到伤害、被骗。或许,此时的杰克夫妇正因为认识这么一个成熟的大卫而满心欢喜。
在这部影片的最后,珍妮终于觉醒了,明白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没有捷径的,同时,也真正明白了考上牛津的意义。
最后,结合珍妮成长过程中的故事谈谈本片带给我的几点思考和启发:
①父母的格局和见识,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于丹说:成长的关键在于给自己建立生命格局。
大格局才能有大作为。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作为父母,眼界和格局不仅决定我们自己能达到的高度,更能决定我们的孩子以后能走多远。只有能看得更远,才能走的更远。
为什么有的人宁愿早早出去工作挣钱也不愿意上大学?因为上大学所带来的回报是漫长而充满不确定性的,而当下通过工作所获得的回报却是即刻的。所以他们愿意放弃能产生无数倍回报却需要等待的上学机会而选择能看到眼前利益的工作。再者,这种生活是无比枯燥的,能坚持下来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而这些,是涉世未深的孩子们所不能预见的。只有父母们有远见,才能在关键时刻为孩子们指点迷津。同时,有远见的父母教给孩子的是价值观,而不是各种规则。不是条条框框的限制和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要求。
②生活没有捷径,想要的生活要自己争取。
作为女性,到底是要通过自己努力得到想要的生活还是通过找个有钱的另一半来实现自己人生逆转?
现在这个时代,或许只能靠自己,别人能给你一时的满足却不能给你一辈子的安全感。所以想要的东西要自己去争取,这样得来的安全感才更可靠。
珍妮最终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已经付出太大代价了,或许我们很多人都像珍妮一样,只有吃了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最后才能真正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上帝给的一切都是明码标价的,也不要总是期待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这种几率太低了,与其苦苦等待别人带给自己什么,不如自己努力获取想要的一切。
③跌倒了,要勇敢的站起来。改变,一切都不晚。
如果珍妮从此一蹶不振,放弃未来。那这一辈子就真的没有任何希望了。还好,珍妮终于醒悟了,从此心无旁骛发奋读书最终考取了牛津大学。正如珍妮校长所说的“每个有价值的工作都需要学位”。学习,终究是最正确的事。
所以,想要改变任何时候都不晚。能击垮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犯错误不可避免,能从错误中吸取经验重新开始也是一种勇气。
最后,希望我们能摒弃读书无用论一说,不仅仅是女性朋友们,所有的人都能清醒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专一且专注的为之奋斗。
㈡ 成长教育小说的情节主要是关于()
成长教育小说的情节主要是关于(青春、成长和幻灭等问题)
关于成长的小说推荐: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的是小阿廖沙3岁丧父后跟随母亲来到外公外婆家生活的故事。
在外公家里,外公和舅舅都是自私、暴躁之辈,过着“野蛮的俄罗斯生活”。母亲则离开后又改嫁,只有慈祥、善良、乐观的外婆给敬扒阿廖沙的童年带去了一些阳光和诗意,让这段时光不全是艰辛,外婆也影响了阿廖沙,帮助他成为了一个正直孝顺、善良聪明的人。
不得不说,《童年》里的外婆形象是真的光辉又动人。外婆非常热爱生活,哪怕年幼时乞讨,也记得的是四季的美丽风景,她会跳舞,会组织有趣的聚会,大家一起喝酒聊天讲故事。
即使家人因为家产而争执吵架,外婆也依然帮助他们,为他们祈祷;就算晚年外公和她分家之后,依然会买好菜好肉,也宽慰阿廖沙:“我来挣钱养活你,也养活我自己,不要担心”。
生活纵使困苦,一个内心丰盛的人也会看到诗意和美好,就像阿廖沙的外婆。在现实主义之中,也会有浪漫主义的存在。
而我们的身孝稿芦边,也许就有这样一位长辈,在默默地影响着我们,指引着我们,为我们的人生铺垫底色。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经典自传体小说,回忆了6岁小女孩英子居住在北京城南时所经历的童年往事,也是直接的第一人称视角,更显童真。
这其中,英子曾帮助邻居“疯”女人秀贞找女儿,也认识了供弟弟读书的厚嘴唇年轻人,还曾想办法断了爸爸对兰姨娘的念头,问被生活所迫的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而最终她也迎来了自己的长大。
孩童视角的文学作品,其好处就在于真实敏感,孩子自有其敏锐的洞察力,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也有自己探索世界的方式。
可惜的是,时间流逝下,谁都终将长大。小英子也逐渐和那些亲人、玩伴、朋友一一告别,开始承担起肩上的责任和义务。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或许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曾渴望成长,但真到时候了却又害怕长大。
可人生只能向前走,只有一次的童年会变成我们珍贵的宝藏,你说呢?
㈢ 《成长拉索尔贝克》课文概括是什么
《成长》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单亲家庭中的小男孩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成才的故事。《成长》既是典型的美国式的励志故事,也可以说是一本家庭教育指南。即使在今天,书中所提及的问题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拉索尔·贝克,出生于1925年,母亲是乡村教师,父亲是工人。拉索尔天生羞怯,体格瘦弱,性格内向,资质平常。父亲死后,他随母亲从农村辗转来到城市,寄居在舅父家中。
时势的艰辛,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过早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分担了家庭的责任。历经人生变故而愈发意志坚强的母亲就把年幼的他推向一家之主的位置。
在母亲的不断引导、敦促甚至驱使下,拉索尔八岁做了报童,之后学过音乐,当过仓储市场搬运工、邮局小职员等。
经过不断尝试和数次失败,他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自尊和他人的尊重。太平洋战争爆发,拉索尔应征入伍,成为预备役海军飞行员,退役后从地方小报的调查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终于成为一名优秀作家。
作品介绍:
《成长》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单亲家庭中的小男孩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成才的故事。
《成长》既是典型的美国式的励志故事,也可以说是一本家庭教育指南。即使在今天,书中所提及的问题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㈣ 关于教育孩子成长的故事有哪些
父母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怎么 教育 孩子,不过别担心,我来帮你。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教育孩子成长的 故事 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关于教育孩子成长的故事
故事1:《用上所有的力量》
星期六上午,一个小男孩在他的玩具沙箱里玩耍。沙箱里有他的一些玩具小汽车、敞篷货车、塑料铲子和塑料水桶。在松软的沙堆上修建公路和隧道时,他在沙箱的中部发现一块巨大的岩石。
小男孩开始挖掘岩石周围的沙子,试图把它从泥沙中弄出去。他的力气很小,而岩石却很大。手脚并用,看起来没费多大的力气,岩石便被他连推带滚地弄到了沙箱的边缘。不过,这时他才发现,他无法把岩石向上滚动,翻过沙箱边墙。
小男孩下定决心,用尽了各种 方法 ,一次又一次地向岩石发起进攻,可是,每当他刚刚觉得取得了一些进展的时候,岩石便滑落了,又重新掉进了沙箱。
小男孩气得大叫,使出浑身的力气猛推石头。但是,岩石再一次滑落了下来,弄伤了他的手指。
最后,他伤心地哭了起来。这整个过程,男孩的父亲从起居室的窗户里看得清清楚楚。当泪珠滚过孩子的面颊时,父亲来到了他跟前。
“儿子,你为什么不用上所有的力量呢?”父亲的话温和而坚定。
“但是我已经用尽全力了,爸爸,我已经尽力了!我用尽了我所有的力量!”垂头丧气的小男孩抽泣道。
“不对,儿子,你并没有用尽你所有的力量。你没有请求别人的帮助。”父亲纠正了他的说法。
父亲弯下腰,抱起岩石,将岩石搬出了沙箱。
面对困难,抱着顽强的态度与执着的精神固然不错。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有时,借用你周围人的力量,可能会使你更快更好地完成,教育孩子从小具有团队精神尤为重要。
故事2:《最大的苹果分给谁》
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母亲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美国一位着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纪录的人,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一位着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位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同。我一眼就看中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
那位来自白宫的着名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做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大苹果!”
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
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她一直都是这样教育我们,同时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在我们家里,你想要什么好东西都要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相应努力和代价!
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孩子未来世界的手。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你可以教他说第一句谎言,也可以教他做一个诚实的、永远努力争第一的人。
父母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1、体验志愿者生活,从中学习本领
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孩子们很少有付出心态,都是在享受当中,父母对他们的给予也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说把孩子送到一些贫困的地方去从事一段时间的志愿者,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好事。
2、训练孩子的体力和意志力
温室的花朵哪能经得起风吹日晒呢。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 户外运动 ,比如说爬山什么的,既能锻炼孩子的体力,还可以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
3、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作息习惯
养成一个规律的作息生活习惯真的很重要!这样孩子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什么时间段做什么事,有效的避免了拖延、偷懒等习惯。
4、培养一个独立的生活习惯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和年龄段真没太大关系。要知道国外一些父母,在小孩子一岁多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们自己洗尿布....父母帮孩子做得太多,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性...
国外教育孩子的 名言 名句
1.紧急避险的权力。“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
为了保护自己, 儿童 有权打破所有规章与禁令。告诉孩子,在紧急之中,他们有权大叫、大闹、踢人、咬人,甚至打破玻璃,破坏家具。司马光打破缸就是典型事例。
2.向父母讲真话的权力。“小秘密要告诉妈妈。”
向孩子保证,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只要孩子向父母讲明真情,父母都不会怪罪的,而且会尽力帮助孩子。当儿童向大人说实话时,他们应被充分信任。大人应当马上信任儿童并及时帮助他们。例如,在性骚扰事件中,如果儿童向大人诉说,而未得到信任,这种骚扰会经年累月持续下去。
3.果断逃生的权力。“遇到危险可以自巳先跑。”
遇到坏人、地震、大火孩子应当果断逃生,拔腿就跑。自警、自救、自助。可以不要等大人的指挥。
4.生命第一的权力。“生命第一,财产第二。”
内心却很胆怯。所以许多儿童齐心协力,一齐高喊:“滚蛋!”这通常能把坏人吓跑。万一遇到真正的身体威胁,儿童身小力薄,一般只能向坏人屈服。有时,孩子们会担心被坏人抢去财产回家挨打受骂。例如有的小孩会想:如果坏人抢了我的自行车,父母准会打死我。应告诉孩子,他们的身体安全比自行车更重要的多。
5.对坏人可以不讲真话的权力。“坏人可以骗。”
遇到坏人,可以不讲真话。机智应对,才是好孩子。
6.安全的权力。“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教育儿童人人有若干权力,如呼吸权、生命权、隐私权 。这种权力任何人不能剥夺。告诉儿童,任何人也无权剥夺儿童的安全权。安全重于一切。
7.拒绝毒品与危险品的权力。“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生人的糖果。”
有权不听陌生人的话,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生人的糖果。有权对毒品、烟酒坚决说不。
8.面对侵害不遵守诺言的权力。“不保守坏人的秘密”
告诉儿童,即使他曾发誓不告诉别人,但遇到坏人欺负一定要告诉家长,这些秘密千万不要埋藏在心里。
9.保护自己身体的权力。“被心裤衩复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
儿童应当知道身体属于自己,身体的某些部分应被衣服所覆盖,不许别人看,不许触摸。儿童有拒绝亲吻、触摸的权力。
10.不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权力。“不与陌生人说话。”
孩子有权不和陌生人说话。当陌生人与孩子说话时,孩子可以假装没听见,马上跑开。生人敲门可以不回答,不开门。告诉孩子,对陌生人不理睬是对的,小孩没有能力帮助陌生人。大人绝对不会认为这是不礼貌的。
所以每个孩子都要知道,在关键的时候可以踢人、可以咬人、可以撒谎、可以砸东西、可以夺路而逃、可以不讲礼貌。我们好多女孩子被侵害,都是总觉得面子上过不去,总觉得要给领导一点面子,不是这样的。所以紧急避险的时候还不遵守诺言的权利。比如领导或者老师欺负了你,他往往说:“小朋友,这个事不能告诉爸爸妈妈,告诉爸爸妈妈是不对的,咱俩拉个钩,这是咱俩自己小秘密。”这个对不对?坚决不对。要告诉孩子有不保守秘密的权利。
猜你喜欢:
1. 教育孩子的经典励志小故事
2. 教育孩子的经典励志故事
3. 教育孩子励志的小故事
4. 教育孩子的简短励志故事
5. 教育孩子经典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