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布依族的名人
王囊仙
王囊仙(1777—1797),女,布依族,本名王阿崇(又作阿从),自幼习武,能以巫术为人治病,以宗教形式组织布依族人民起义,民间称为囊仙(布依语,意为仙姑);嘉庆二年正月初五(1797年)起事,号称皇仙娘娘,其军最多时达数十万众,义军先后攻下普坪、贞丰、兴仁、兴义,直扑紫云、长顺、织金等地,各地的布依族、苗族、彝族人民纷纷揭竿而起,直指省城贵阳;清廷派大军镇压,使布依军渐陷困境,逐步退守;攻陷布依军根据地,生擒王囊仙等;用囚车押送北京,于农历十一月初七(1797年12月24日)将王囊仙凌迟处死,时年仅二十岁 。
清代嘉庆年间南笼布依族大起义是嘉庆年间的历史大事之一,布依族因此在清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朝统治者在贵州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后,加剧了阶级剥孙和山削和民族压迫;清代官吏、地主、高利贷者纷纷进入布依族居住地区,与当地农村中的土目、亭目、把事勾结起来共同剥削、压迫农民,霸占了大量土地的土司,不仅强迫农民种靠“印田”,而且平时要强迫农民为其服各种劳役,以供其婚丧、宴客、住、行及一切吃喝玩乐使用。封建地主、官吏、甚至差役兵士也利用一切机会敲诈勒索人民,连穿民族服装也被指为“违制”而受罚。在残酷剥削之下,清嘉庆二年(1797),暴发了以布依族为主体,有苗、汉各族人民参加的反清起义——南笼布依族起义——起义斗争历时8个月,震惊清廷,是清朝时期贵州一次震动面大,影响深远的农民革命斗争,也是布依族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起义。
韦朝元
韦朝元(1768—1797)清贵州南笼(治今安龙)人,又名德明,号七绺须。布依族。善拳能医。由于不满土官、流官、地主、高利贷者对布依族人民的残酷压迫,在乾嘉苗民起义影响下,于嘉庆二年(1797年)2月,联合王囊仙等组织本民族人民共同发动反清起义。义军势力全盛时期,占领了西北至今威宁、黔西,西抵云南边境,半个贵州及广西、云南部分地区。
王乃
王乃元朝罗斛县(今贵州罗甸县)人。布依族农民起义军领袖,性格豪放,专为穷人打抱不平。
王海平
王海平(?—1941)贵州省望谟县人。民国时期黔西南地区的实力派人物。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争取下,一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革命形势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对革命队伍的建设作出了贡献。1934年,王海平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内战”,“北上抗日”的主张,参加了由共产党组织的抗日民主联军,并从组织上和思想上改造他的部队。王海平作为一个布依族地方实力派人物,积极追求进步,向往光明,是值得称道和怀念的。
莫友芝
莫友芝(1811—1871)字之偲,别号紫泉、郘亭,晚年又称眲叟。嘉庆十六年出生于布依族史上享有盛誉的独山莫氏之家。莫友芝在诗词、目录校勘和声韵训诂方面有较高建树,在书法上面造诣较深,是咸丰年间着名的书法家、藏书家。
陆瑞光
陆瑞光,布依族,外号“陆麻二”,1901年出生在贵州省镇宁县。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组织农民武装,成为劫富济贫、保卫家乡的农民领袖。
程莲珍
程莲珍(1921~1998)又称陈大嫂,乳名程幺妹,布依族,贵州省长顺县广乡顺朝摆村人。少女时由于长得窈窕高挑,皮肤细嫩白皙,面容清秀,被当地群众称为大美人。1957年冬,程莲珍安排进县城当工人。1960年7月4日,成为县政协委员。1998年10月21日,程莲珍病故 。
程莲珍,是被称为“宜林山国第一美人”的布依族女匪首,当棚链年丰姿绰约,跃马驰骋在贵州崇山峻岭之中,她双枪神射、胆略过人、心机多端,历经了新旧社会的人间风雨……解放初期,在解放军3年多的剿匪斗争中,“女匪首”屡屡侥幸漏网,并使解放军战士伤亡,某部司令员为此引咎写下辞呈。当女匪首被捕获要枪决时,毛泽东主席认为难得有个女匪首,还是少数民族,就对她宽大处理。程莲珍由此获释,后来她积极配合解放军进行剿匪斗争,屡立战功,被人称为“女孟获”。
女孟获的故事最早由布依族作家王廷珍发表在1989年8月四川《处女地》杂志上,题为毛泽东片言释女匪 ;2003年,王廷珍再次以女孟获故事为素材出版了长篇小说《一个女匪首的传奇经历》;2005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王廷珍和周唯一合着的《风雨莲花--被毛泽东义释的女孟获传奇》。这两本书均由当年亲自处理过程莲珍问题的见证人、原贵州省政协副主席王思明写序,成为仅有的两部真实反映程莲珍传奇经历的纪实小说。
程莲珍是个传奇人物,以她的传奇故事为蓝本编成10集电视剧《则中女匪首》,于2008年在电视荧屏上播映。2009年浙江长城影视有限公司改编拍摄40集连续剧《最高特赦》(又名大西南剿匪记)。由马苏演女匪首。
㈡ 秦朝的篆书代表人物都有哪些
一、李斯
李斯(公元前284~公元前208年),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 。秦代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有书法作品(刻石)传世的书法家,被誉为中国书法鼻祖、小篆第一人传世书法作品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等
二、李阳冰
李阳冰(生卒不详),字少温、仲温,谯郡(治今安徽亳州)人,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其工篆书,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罩侍',主要着作有《三坟记》、《怡亭铭并序》、《城隍庙碑》、《易谦卦》、《滑台新驿记》
三、 周伯琦
周伯琦《1298-1369),字伯温,号玉雪坡真逸,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元代书法家、文学家主要代表作品有《六书正伪》、《说文字原》等
四、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名琰,字石如、顽伯,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人清代着名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主要着作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篆书文轴》、《篆书中堂》、《游五园诗》等
五、钱 坫
钱坫(1744-1806),字献之,号小兰、十兰自署泉坫,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嘉定区)人清代书家。主要着作有《十经文字通正书》、《汉书十表注》、《圣贤冢墓志》、《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浣花拜石轩镜铭集录》、《篆人录》等
六、伊秉绶
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清代着名书法家,传世书法作品有《留春草堂诗抄》、《节临唐宋人书屏》、《临柳公权尺牍轴》、《自书诗册》、《七绝诗轴》等
七、吴熙载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号让之、晚学居士、方林丈人。江苏仪征人,清代着名篆刻家、书画家。主要春闷判代表作有《再生人三乐三忧帖》《梁吴均与朱元思书》、《宋武帝与臧焘敕》等
八、莫友芝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号郘亭,又号紫泉、眲叟,贵州独山人晚清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宋诗派重要成员。莫友芝为有清一代十大书法家之一,主要代表作有《知见传本书目》,《恃静斋扒改藏纪要》等
九、杨沂孙
杨沂孙(1813-1881),字子舆、子与,号泳春、濠叟,江苏常熟人,清代着名书法家其工篆书,融会大、小篆,篆法精纯,学力深厚,主要代表作有《赠少卿尊兄七言联》、《文字说解问伪》、《完白山人传》、《石鼓赞》等
㈢ 斋号趣谈·莫友芝
斋号趣谈·莫友芝
莫友芝 (1811~1871),字子偲,号郘亭,晚号眲叟,贵州省独山人。清藏书家。道光十一年举人。曾任遵义府学教授,后入曾国藩幕府,为其收购江南遗书,后又为曾国藩督领江南官书局,以校经史为任。善书法,精目录、版本之学,代表作有 《宋元旧本书经眼录》《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其中后者为版本目录学史上的扛鼎之作。还着有《黔志》《郘亭遗文》《影山草堂书目》《郘亭行箧书目》 等,并为着名藏书家丁日昌编有 《持静斋藏书纪要》2卷。
主要书斋号有: 影山草堂。
影山草堂莫友芝的藏书处名为 “影山草堂”,这是他在7岁时诵读元珲 “竹外山犹影” 的诗句时,望着自家周围竹山田园的秀美风光,对父亲提出要以 “影山”为名、造其书室的想法。其父十分赞赏他的聪慧,高兴地答应了他的要求。莫友芝之子莫绳孙在 《宋元旧本书经眼录·题识》 中云: “吾家影山草堂僻在黔南,旧藏粗备,尤多先人手泽。” 可见莫友芝在青少年时期,在影山配档郑草堂中已有收藏。但只是 “旧藏粗备”,谈不上有多丰富。莫迁居金陵后,继续从事藏书事业,书屋仍然沿用 “影山草堂” 之名。
“影山草堂” 的藏书特色是多明本、清抄本和稿本,其中多为初印本和祖本。这些书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是稀世之珍宝。还有大量的仿宋本、聚珍本、精刊本、旧抄本及《四库全书》未收本等,皆为难得的培颂善本书。他的藏书共有165箱之多,庋存于楠木箱中。其中164号楠木箱中收有毛晋汲古阁桃花纸初印本 《十七史》、局本宋、辽、金、元史及《旧唐书》、《旧五代史》、《辽史》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莫友芝还藏有一部最为珍贵的《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提起这本书的来历,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同治元年之夏,莫友芝之弟莫祥芝告诉他: 黔县知县张廉臣得到一本唐人写本《说文》,系残本。莫友芝经访后,高兴异常,云: “果李唐手迹,虽断简,决资订勘,不争字画工拙,特虑珍弆。” (《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小引》见《影山草堂》丛书) 后经商议,张廉臣慨然将此书转让于他。经考证,此书写于唐宪宗李纯元和十五年 (820年),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曾国藩见此书后,赞叹不已,特出资刻板传世,并为之题词: “插架森森多于笋,世上何曾见唐本。莫君所得殊瑰奇,传写云自元和时。”
莫友芝早年的家境并不富裕,但他还是千方百计地寻觅古籍。每次进京赴试,他都要遍访书肆,求购图书。进入江南官书局后,他有机会来往于一些着名的藏书家之间,见闻更广,藏书也愈加丰富,终于成为黔南地区一位赫赫蠢烂有名的藏书家。
影山草堂
影山草堂
㈣ 贵州古代名人有哪些
一、孙应鳌 一代帝师
孙应鳌(1527-1586),字山甫,号淮海,溢文恭,明朝贵州清平卫(今凯里)人。着名朝廷大臣、学者、诗人、教育家和贵州教育的先驱。自幼聪颖,好学上进,喜读诗文,善作文章。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公元1546年)举人,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进士,选庶吉士,改户科给事中,出为江西按察司佥事,迁陕西提学副使,晋四川右参政,擢佥都御史,抚治郧阳,后为朝廷大理卿,户部右侍郎,又改礼部,充经筵讲官,掌国子监祭酒事(即全国最高教育行政长官兼全国最高学府校长),后任刑部右侍郎,南京工部尚书等。他当官勤于体察民情,善于调查研究,知识渊博,曾提出"勤学、励政、亲贤、远奸"等事,受到皇帝的重视和采纳。
二、杨龙友 诗书画三绝
杨龙友(1596-1646)名叫杨文聪,以龙友为字,又号山子。明代万历二十四年(1596),杨龙友诞生于贵阳城南郊的石林精舍。故居已荡然无存,大概就是在南明畔某一风景佳丽的地方吧。这里住着一个书香人家,父亲杨师孔是个有学问的人。杨龙友少负不羁之才,文章剑术兼擅其能,尤耽书画,意有所会,即伸纸泼墨,如风驰电掣,不能自休。他自幼癖嗜山水,十岁即从父登临泰山,朝观日出暮谒月为“烟峦翠霭”所迷。天启四年(1624),阖家随父移居南京,住在"二水中分"的白露洲,时年二十八岁。居南京,对秦淮秋月,流连忘返。偕同父亲畅游天台、雁荡,湖光山色,月影松明,冲惟相狎,恰如读旧书,见故人。遍历江浙山水,情随景移,景随情迁,跌宕风流之气,大为抒发,于是为诗、为文、为画,成为誉满江南的风流才子。杨龙友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是一个“得诗画之中三昧”的奇才。
三、周渔璜 黔中诗帅
周渔璜(1665~1714年),清初着名学者,诗人。字渔璜,号起渭,一字桐埜,别号载公,贵阳青岩骑龙人。父亲周国柱有四子,渔璜排行第一。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渔璜22岁乡试第一。三十三年(1694年),29岁时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三十六年(1697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四十四年(1705年)任浙江乡试正考官。四十九年(1710年)擢升翰林院侍读。五十年(1711年)简任顺天学政。五十一年(1712年)升侍读学士。五十二年(1713年)晋升詹事府詹理,奉命祭禹陵、明太祖孝陵,检阅浙江、江南两省兵。五十三年(1714年),终因操劳过度,年近半百即逝世于任上。
四、郑珍 西南巨儒
郑珍(1806——1864),字子尹,晚号柴翁,别号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长。生于遵义西乡天旺里一个仅有几亩薄田的农家。自幼勤奋好学,记忆力过人,寓目辄能背诵。为了给他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他的父母在1818年放弃了西乡的田产,把家搬到东乡乐安里的垚湾,靠近其外家居住。他的舅父黎恂,曾任浙江桐乡县令,藏书甚多。郑珍常走读于舅父家。他刻苦研究三十多年,终于在经学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他在经学和文字学方面的主要着作有《巢经巢经说》一卷、《仪礼私笺》八卷、《轮舆私笺》二卷,《凫氏为钟图说》一卷、《亲属记》一卷、《说文扒含逸字》二卷、《附录》一卷、《说文新附考》六卷、《汉简笺正》八卷、以及《深衣考》、《老子注》、《辑论语三十七家注》、《说文大旨》、《说文谐音》、《转注考》、《释名证读》、《说隶》、等等。
五、莫友芝 西南巨儒
莫友芝(1811-1871) 字子偲,号郘亭,贵州独山人。出生春颂笑在一个书香之家。父亲莫与俦(字犹人),清代嘉庆四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四川盐源知县和贵州遵义府学教授,着有《二南近说》、《仁本事韵》、《贞定先生遗集》等书。莫友芝樱瞎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三岁开始识字,七岁诵读诗书。他有感于元晖“竹外山犹影”的诗句,曾用“影山”二字命名其读书的草屋;二十一岁,即考中举人,名冠乡里。官至知县。为晚请宋诗派诗人。
六、丁宝桢 晚清名臣
丁宝桢,晚清名臣,(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人。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他考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1863年,43岁的他由长沙知府调任山东按察使,次年迁任布政使,1867年3月晋升为山东巡抚。光绪二年(1876年)升任四川总督。1886年,66岁的丁宝桢死于成都。他在山东做了近10年巡抚,为官廉洁刚烈。其智杀权监安德海一事,令朝野震惊,至今被老济南人广为传说。
七、黎庶昌 晚清大使
黎庶昌(1837—1896),字莼斋,贵州遵义人,是中国晚清时着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黎庶昌六岁丧父,家贫多疾,但却刻苦攻读,寒署不懈。十四、五岁时赋诗作文,犁然成诵,在府、县考试屡获第一。二十一岁即成为府学廪贡生。一八六一年,黎庶昌离遵义赴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两试不中。一八六二年,因应诏上万言书论说时事,受到朝廷重视,被赏为知县,派往安庆听候曾国藩调遣。于是,黎庶昌便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同为“曾门四弟子”,踏上了仕途。曾署理江苏吴江、青浦知县。一八七六至一八八○年,黎庶昌以参赞身份先后随郭嵩焘、陈兰彬出使英、法、西班牙等国,开始其一生的外交活动。一八八一至一八八四年和一八八七至一八八九年,黎庶昌两次以道员身份出任中国驻日本国大臣,为促进中日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贡献。离任时,日本送行的人塞巷盈途,饯行至数百里外。西方各国使臣啧啧称赞,说这是使臣返国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八、张之洞 晚清重臣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7岁时随父到兴义府城就读,13岁始回河北原籍应试,考取秀才;15岁时赴顺天府乡试中举人第一名,成“解元”;26岁考取进士第三名,成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1867-1873年任湖北学政。1874年起任四川学政、山西巡抚。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因力主抗争任两广总督。1889年7月调任湖广总督。1906年升任军机大臣。在督鄂17年间,张之洞力主广开新学、改革军政、振兴实业,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财赋称饶,成为当时中国后期洋务新政的中心地区。 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九、何应钦 一代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