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杜牧《渔父》
《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四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
在第一部分中,屈原开始露面。文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时间是在“既放”之后粗纳举,即屈原因坚持爱国的政治主张遭到楚顷襄王的放逐之后;地点是在“江潭”、“泽畔”,从下文“宁赴湘流”四字看来,当是在地近湘江的沅江或沅湘间的某一江边、泽畔;其时屈原的情况是正心事重重,一边走一边口中念念有词。文中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在这部分中,渔父上场,并开始了与屈原的问答。对渔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写出他心中的两个疑问。一问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官名),显然渔父认出了屈原,便用反问以认定身份。第二问才是问话的重点所在:“何故至于斯?”落魄到这地步,当是渔父所没有料想到的。由此一问,引出屈原的答话,并进而展开彼此间的思想交锋。屈原说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即自己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由此引出渔父的进一步的议论。针对屈原的自是、自信,渔父提出,应该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榜样,并以三个反问句启发屈原“淈泥扬波”、“哺糟歠酾”,走一条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保护的道路。他认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举”,从思想到行为无不高标独立,以致为自己招来流放之祸。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徒。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老子》)庄子说:“虚而委蛇。”(《庄子·应帝王》,后世成语作“虚与委蛇”)渔父所取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正是从老庄那里继承过来的。他所标举的“圣人”,指的正是老、庄一类人物。儒家的大圣人则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坚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九歌·橘颂》)的高尚人格的屈原,对于渔父的“忠告”当然是格格不入的。他义正辞严地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主张。他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两个浅近、形象的比喻,说明自己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又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污的两个反问句,表明了自己“宁赴湘流”,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屈原在《离骚》中就曾旗帜鲜明地表示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渔父》中的屈茄漏原,正是这样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司马迁将《渔父》的文字作为史料载入屈原的传记中,当也是有见于所写内容的真实性,至少是符合屈原一以贯之的思想性格的。
全文的最后一部分,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渔父“莞尔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他唱的歌,后人称之为《渔父歌》(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第八十三卷将此歌作为《渔父歌》的“古辞”收入),也《沧浪歌》或《孺子歌》。歌词以“水清”与“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所谓水清可以洗帽缨、水浊可以洗脚,大意仍然是上文“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意思,这是渔父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的一种较为形象化的说法。
最后这一部分,不见于《史记》屈原本传中。从全篇结构来说,这一部分却是不可或缺的:它进一步渲染了渔父的形象;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不少研究者认为《渔父》这篇作品是岩碧歌颂屈原的。但从全文的描写、尤其是从这一结尾中,似乎很难看出作者有专门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意思。《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与此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后世众多诗赋词曲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渔父》。如果一定要辨清此文对屈原与渔父的感情倾向孰轻孰重,倒不妨认为他比较倾向于作为隐者典型的渔父。
《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从文体的角度看,在楚辞中,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采用问答体,与后来的汉赋的写法已比较接近。前人说汉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在文体演变史上,《渔父》无疑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的。
附带说几句,传统上一般将楚辞作为诗的一种别体——一种带有地域性的诗体,《渔父》虽是散文(部分语句也押韵)却又饱含诗意,颇似现代所称的散文诗。所以本文也将《渔父》列入“先秦诗”之中加以评析。 (陈志明)
Ⅱ 渔父曲的引证解释渔父曲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渔父曲的引证解释是:⒈即渔父引。参见“渔父引”。引清孙枝蔚《赠吴光其》哗野诗:“把酒暂听乱漏喊《渔父曲》,论文重见古人情。”。
渔父曲的引证解释是:⒈即渔父引。参见“渔父引”。引清孙枝蔚《赠吴光其》诗:“把酒暂听《渔父曲》,论文重见古人情。”。注音是:ㄩ_ㄈㄨˇㄑㄨˇ。拼音是:yúfùqǔ。结构是:渔(左右结构)父(独体结构)曲搜敏(独体结构)。
渔父曲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1.即渔父引。
二、网络解释
渔父曲渔父曲是汉语词汇,读音是yúfǔqǔ。即渔父引。
关于渔父曲的诗词
《渔父曲》《渔父曲·雨过暮云收》《渔父曲·黄蓑老翁守钓车》
关于渔父曲的诗句
渔父曲暝闻渔父曲数联渔父曲
关于渔父曲的成语
竭泽而渔渔阳鼙鼓涸泽而渔耕稼陶渔渔阳_鼓弯弯曲曲从中渔利
关于渔父曲的词语
东猎西渔竭泽而渔从中渔利涸泽而渔渔翁得利耕稼陶渔渔人得利坐收渔利渔阳_鼓渔人之利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渔父曲的详细信息
Ⅲ 渔父的网络解释渔父的网络解释是什么
渔父的网络解释是:渔父(《楚辞》篇章)《渔父》出自《楚辞》,东汉文学家王逸认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政治上被迫害,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茅盾《楚辞与中国神话》和郭沫若《屈原研究》认为非屈原作品,而是屈原的学生宋玉或战国时期楚国的人而作。蔡靖泉《楚文学史》亦引以上观点。主张各异,但说服力似还不充分。也有人力主《渔父》《卜居》为屈原之作,如朱熹、洪兴祖、王夫之等。今人姜亮夫在悄祥《屈原赋校注》《楚辞今绎讲录》《屈原赋今译》诸书中亦反复的论证,认为是困逗屈原作品。《渔父》与《卜居》可看做是姊妹篇,《卜居》偏重于对黑暗政治的揭露,《渔父》则主要表明自己的高尚品德。两篇都是以问答的方式表现的。渔父是一位避世隐身、钓鱼江滨的隐士,他劝屈原与世俗同流,不必独醒高举,而诗人则强调“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这种精神与《离骚》中“虽体解吾犹未变”的精神是一致的。全文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两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其中“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思想对后世道家道教影响极大。
渔父的网络解释是:渔父(《楚辞》篇章)《渔父》出自《楚辞》,东汉文学家王逸认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政治上被迫害,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茅盾《楚辞与中国神话》和郭沫若《屈原研究》认为非屈原作品,而是屈原的学生宋玉或战国时期楚国的人而作。蔡靖泉《楚文学史》亦引以上观点。主张各异,但说服力似还不充分。也有人力主《渔父》《卜居》为屈原之作,如朱熹、洪兴祖、王夫之等。今人姜亮夫在《屈原赋校注》《楚辞今绎讲录》《屈原赋今译》诸书中亦反复的论证,认为是屈原作品。《渔父》与《卜居》可看做是姊妹篇,《卜居》偏重于对黑暗政治的揭露,《渔父》则主要表明自己的高尚品德。两篇都是以问答的方式表现的。渔父是一位避世隐身、钓鱼江滨的隐士,他劝屈原与世俗同流,不必独醒高举,而诗人则强调“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这种精神与《离骚》中“虽体解吾犹未变”的精神是一致的。全文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两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其中“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思想对后世道家道教影响极大。结构是:渔(左右结构)父(独体结构)。注音是:ㄩ_ㄈㄨˇ。拼音是:yúfù。
渔父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渔父yúfǔ。(1)渔翁,捕鱼的老人。
二、引证解释
⒈老渔翁。引《庄子·秋水》:“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唐罗启尺搏隐《别池阳所居》诗:“雨夜老农伤水旱,雪晴渔父共舟船。”清查礼《岚光洞》诗:“渔父举网来,舴艋两三_。”刘半农《游香山纪事诗》之九:“渔舟横小塘,渔父卖鱼去。”⒉词牌名。唐张志和创制。单调二十七字,平韵。
三、国语词典
年老的渔夫。
关于渔父的诗词
《渔父引·渔弟渔兄喜到来》《渔父词/渔父》《渔父词/渔父》
关于渔父的诗句
渔父灯下读玄真子渔歌便欲往从渔父渔是个不识字渔父
关于渔父的成语
从中渔利渔阳鼙鼓渔阳_鼓竭泽而渔耕稼陶渔涸泽而渔
关于渔父的词语
从中渔利坐收渔利渔人得利渔人之利渔翁之利涸泽而渔渔阳_鼓渔经猎史东猎西渔渔翁得利
关于渔父的造句
1、大致而言,中国文学中的渔父具有隐士的特征,而西方文学中的渔夫形象堪称智者。
2、渔父作为中国古代一个隐逸的形象,历来为画家所喜爱。
3、渔父作为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一个意象,历来为古代文人所喜爱。
4、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5、啸歌于川泽之间,讽味于渑池之上,泛滥于渔父之游,偃息于卜居之下。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渔父的详细信息
Ⅳ 《庄子》第31章 渔父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客问其族。子路对曰:“族孔氏。”客曰:“孔氏者何治也?”子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又问曰:“有土之君与?”子贡曰:“非也。”“侯王之佐与?”子贡曰:“非也。”客乃笑而还行,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
子贡还,报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与?”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拏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孔子反走,再拜而进。客曰:“子将何求?”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窃待于下风,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学也!”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修学,以至于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客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官治其职,人忧其事,乃无所陵。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赋不属,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廷无忠臣迹闷,国家昏乱,工技不巧,贡职不美,春秋后伦,不顺天子,诸侯之忧也;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诸侯暴乱,擅相攘伐,以残民人,礼乐不节,财用穷匮,人伦不饬,百姓淫乱,天子有司之忧也。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且人有八疵,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非其事而事之,谓之总;莫之顾而进之,谓之佞;希意道言,谓之谄;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好言人之恶,谓之谗;析交离亲,谓之贼;称誉诈伪以败恶人,谓之慝;不择善否,两容颊适,偷拔其所欲,谓之险。此八疵者,外以乱人,内以伤身,君子不友,明君不臣。所谓四患者:好经大事,变更易常,以挂功名,谓之叨;专知擅事,侵人自用,谓之贪;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人同于己则可,不同于己,虽善不善,谓之矜。此四患也。能去八疵,无行四患,而始可教已。
孔子愀然而胡慎叹,再拜而起,曰:“丘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丘不知所失,而离此四谤者何也?”客凄然变容曰:“甚矣,子之难悟也!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子审仁义之间,察同异之际,观动静之变,适受与之度,理好恶之情,和喜怒之节,而几于不免矣。谨修而身,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矣。今不修之身而求之人,不亦外乎!”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屯,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其用于人理也,事亲则慈孝,事君姿做弯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为主,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功成之美,无一其迹矣;事亲以适,不论所以矣;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惜哉,子之蚤湛于伪而晚闻大道也!”
孔子再拜而起曰:“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先生不羞而比之服役而身教之。敢问舍所在,请因受业而卒学大道。”客曰:“吾闻之,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乃剌船而去,延缘苇间。
颜渊还车,子路授绥,孔子不顾,待水波定,不闻拏音而后敢乘。子路旁车而问曰:“由得为役久矣,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今渔父杖拏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应,得无太甚乎!门人皆怪夫子矣,渔父何以得此乎!”孔子伏轼而叹,曰:“甚矣,由之难化也!湛于礼义有间矣,而朴鄙之心至今未去。进,吾语汝:夫遇长不敬,失礼也;见贤不尊,不仁也。彼非至人,不能下人。下人不精,不得其真,故长伤身。惜哉!不仁之于人也,祸莫大焉,而由独擅之。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之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
Ⅳ 渔樵问答背后的典故
《渔樵问答》背后的典故
《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几句“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可做古曲《渔樵问答》的妙解。
《渔樵问答》是一首古琴曲。存谱最早见于明代萧鸾撰写的《杏庄太音续谱》(1560年)。萧鸾解题为:“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近代《琴学初津》说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令人有山林之想”固然不假,但此话并非正解。虽然此曲有一定的隐逸色彩,能引起人们对渔樵生活的向往,但此曲的内中深意,应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及“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兴亡得失这一千载厚重话题,被渔父、樵子的一席对话解购于无形,隐答禅这才是乐曲的主旨所在。那么,他们的对话中到底蕴藏了什么玄理呢?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北宋一部奇书《渔樵问对》。琴曲《渔樵问答》与《渔樵问对》也许有一定的内在关联。前者通过渔樵对话来消解古今兴亡等厚重话题,而后者则试图通过简洁的对话对世界做出根本性的哲学解释。《渔樵问对》的作者是邵雍,北宋儒家五子之一。邵雍学贯易理,儒道兼通,他毕生致力于将天与人统一于一心,从而试图把儒家的人本与道家的天道贯通起来。
《渔樵问对》着力论述天地万物,阴阳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奥妙和哲理。这本书通过樵子问、渔父答的方式,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目的是让樵者明白“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的道理。《渔樵问对》中的主角是渔父,所有的玄理都出自渔父之口。在书中,渔父已经成了“道”的化身。
渔父做为“圣者”与“道”的化身,由来已久。《庄子·杂篇·渔父》中曾记述了孔子和一个渔父的详细对话,对话中渔父对孔灶尘子大段阐述了道家的无为之境,孔子叹服,尊称渔父为“圣者”。
屈原所着《楚辞》中的《渔父》一章讲了这么一则故事,屈原被放逐后,游于江边,看起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问屈原为何流落于此。屈原回答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因而被放逐到这里。渔父劝屈原该看破世人世事,不必“深思高举“。屈原不听,执意欲“葬于江鱼之腹中”。渔父莞尔而笑,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歌子远去。举凳渔父在这里已成为一个欲引屈原“悟道”的先知。
历史上最有名的“渔”的代表是东汉的严子陵,早年他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很赏识他。刘秀当了皇帝后多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严子陵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李太白曾有诗云“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清代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举重若轻,轻描淡写便绘就一幅渔人秋江独钓的胜景。
历史上“樵”的代表则是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朱买臣早年出身贫寒,常常上山打柴,靠卖薪度日,后妻子因忍受不了贫困而离开了他。有人说“樵”有禅意,这种说法待考。
中国自古以来有渔樵耕读的说法。民间的.屏风上常画有渔樵耕读四幅图。渔图和樵图画的分别是严子陵和朱买臣的故事。耕图和读图画的分别是舜教民众耕种的场景和战国时苏秦埋头苦读的情景渔樵耕读是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这四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不同价值取向。其中渔为首,樵次之。如果说耕读面对的是现实,蕴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么渔樵的深层意象是出世问玄,充满了超脱的意味。
《渔樵问答》一曲是几千年文化的沉淀。“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尘世间万般滞重,在《渔樵问答》飘逸潇洒的旋律中烟消云散。这种境界令人叹服,然古往今来几人能够?虽向往之,实不能也。
Ⅵ 伍子胥渔父辞剑故事出自哪本书
他列出的是出自《吴越春秋》的翻译,原文为:
子胥入船。渔父知其意也,乃渡之千浔之津。
子胥既渡,渔父乃视之有其饥色。乃谓曰:“子俟我此树下,为子取饷。”渔父去后,子胥疑之,乃潜身于深苇之中。有顷,父来,持麦饭、鲍鱼羹、盎浆,求之树下,不见,因歌而呼之,曰:“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如缓让是至再,子胥乃出芦中而应。渔父曰:“吾见子有饥色,为子取饷,子何嫌哉?”子胥曰:“性命属天,今属丈人,岂敢有嫌哉宏哪州? ”
二人饮食毕,欲去,胥乃解百金之剑以与渔者:“此吾前君之剑,中有七星,价直百金,以此相答。”渔父曰:“吾闻楚之法令: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岂图取百金之剑乎?”遂辞不受。谓子胥曰:“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子胥曰:“请丈人姓字。”渔父曰:“今日凶凶,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子胥曰:“诺。”既去,诫渔父曰:“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渔父诺。子胥行数步,顾视渔者已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矣。
“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以前看以为是自杀了,还觉得不可思议,现在想想应该是追兵快到了,他要躲起来。《越绝书》中写伍子胥鞭楚王尸后,渔夫有出现劝他停止,伍子胥也和他相认了。《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吴使子胥救蔡,诛疆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蔽蔽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
Ⅶ 《楚辞.渔父》都讲了什么
渔 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棚世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链州肢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译 文
屈原被放逐以后,来往于江潭之间,在水边且走且叹息,看起来憔悴枯瘦,一副病态愁容。渔夫看到了就问他:“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流落到这个地方来呢?”屈原回答说:“全天下的人都污浊了,只有我是清白的,所有的人都昏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就被放逐了。”渔夫说:“一个才德兼备的人是不会执着拘泥于外物的,而且能够配合时局转变作为。全天下都污浊了,为什么不跟着同流合污呢?所有人都昏醉了,为什么不跟着饮酒享乐呢?为什么要思虑得那么深远,表现得那么清高,而使自己遭到放逐呢?”屈原回答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把帽子拍乾净才戴上;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把衣服抖乾净才穿上。怎么可以用洁净的身体去承受污秽的东西呢?宁可投身到湘江的流水中,葬身在江中的鱼肚里;怎么可以用清白的人格,去蒙受人世间的尘土呢?”迹明渔夫微微一笑,敲击着船板要离开了,一面唱着歌说:“沧浪的水清澈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帽带,沧浪的水污浊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脚!”然后就离去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注:“沧浪之歌”复见于《孟子.离娄》,讲述孔子听孺子唱出沧浪之歌,便引之以告诫 弟子,明白儒者自取(自由选择)之道。水清只是清水,水浊仅是浊流,濯缨濯足皆凭自决 ,但这是逆解发挥,若顺取发挥,应是渔父诵歌之意,劝儒者改行道家之路:说“众人皆醉 我独醒”,应有倒过来说“众人皆醒我独醉”之胸襟;由是随波逐浪 ,或能潜移默化,纵无前景,也乐得逍遥(此逍遥自当与个人快乐或缩头乌龟式的安逸详细 分辨)。]
出自:楚辞
Ⅷ 屈原《渔父》原文及译文
《渔父》的写作背景,按司马迁本传和东汉文学家王逸的说法,大约是在楚顷襄王执政时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个人和楚国面临着厄运的情况下,诗人心情忧愤苦闷,来到汨罗江畔,边行边吟而成的。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屈原《渔父》的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阅读!
渔父
先秦:佚名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注释
⑴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⑵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⑶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屈原曾任此职。
⑷是以见放,是:这。以:因为。见:被棚汪。
⑸淈(gǔ):搅浑。
⑹哺:吃。糟:酒糟。歠(chuò):饮。醨(lí):薄酒。
成语:哺糟歠醨
⑺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举,举动。
⑻沐:洗头。
⑼浴:洗身,洗澡。
⑽察察:皎洁的`样子。
⑾汶(mén)汶:污浊。
⑿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⒀莞尔:微笑的样子。
⒁鼓枻:摇摆着船桨。.鼓:拍打。枻(yì):船桨。
⒂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沧浪之水清兮"四句: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⒃濯:洗。
⒄缨:系帽的带子,在颔下打结。
⒅遂去,遂:于是。去:离开。
⒆不复与言,复:再。
内容拓展: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雹和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源携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以最着名的篇章《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Ⅸ 渔父引的内容
本词谱依据《四库全书》影印本标点、录入;录入时,统一用“○”标平声,“●”标仄声,应平可仄、应仄可平分别用“⊙”、“◎”标识。“☆”标平韵,“★”标仄韵。“d”标句读. 渔父引 唐教坊曲名。 渔父引 单调十八字,三句三平韵 顾 况 新妇矶边月明 ○●○○●☆ 女儿浦口潮平 ●○●●○☆ 沙头鹭宿鱼惊 ○○●●○☆ 此与张志和《渔歌子》,极为宋人传诵。黄庭坚、徐俯,曾取二词合为《浣溪沙》歌之。见《乐府雅词》做羡注。
渔父引
基本解释:
--------------------------------------------------------------------------------
1.词牌名,本为唐教坊曲名。单调十八字,三句三平韵。亦称"渔父行"。
词语分开解释:
--------------------------------------------------------------------------------
渔父 : ①渔翁,捕鱼的老人。 ②《楚辞》篇名。写一渔父因见屈原憔悴困苦,劝他随波逐流,与世浮沉;而屈原则表示决不妥协。篇中表达了两种处世哲旦胡稿学的对立,并明显赞同屈原的立场。一般认为是后模孝人假托屈原之名所作。
引 : 引 yǐn 拉,伸:引力。引颈。引而不发。引吭高歌。领,招来:引见。引子。引言。引导。引荐。抛砖?
Ⅹ 孔子和渔父
孔子带着学生游学,来到缁帷之林这个地方。孔子坐杏坛之上,一边弹琴,一边吟唱。
曲子没弹一半,有个渔夫,须眉尽白,披着头发,踏岸而来,听到弹琴吟唱,停下来听。曲子终了,渔父问孔子的学生子路和子贡:“弹琴者谁?”
子路回答说:“他是鲁国的君子。”
渔父又问姓氏。子路回答:“孔氏。”
渔父问孔氏精通什么学问。子路还未来得及回答,子贡抢着说:
我老师孔子,本性忠诚守信,以身作则身行仁义,修治礼乐规范,排定人伦关系。对上忠于国君,对下教化百姓,造福天下民众。这就是我老师孔氏钻研精习的事业。”
渔父又问道:“孔氏是拥有国土的君主吗?”子贡说:“不是。”
渔父接着问道:“是王侯的辅臣吗?”子贡说:“也不是。”
渔父于是笑着背转身去,边走边说道:
“仁爱是仁爱,但是难免让自己受到拖累,苦心劳力,却危害了本真,离“大道”越来越远了。”
子贡回来把渔父说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推琴而起:“那是个败液禅圣人!”赶紧跑过去追。追到湖畔,渔父正准备开船走,回头看见孔子,停篙而立。孔子走上前,深施一礼。
渔父问:“你来找我有什么事?”
孔子说:“刚才先生只说了个开头,我不太聪明,不能领受其中的意思。所以特意跑来,在这里等候先生,希望能有幸听到你的高论,帮助我学习!”(“幸闻咳唾之音”,孔子说话确实很谦卑。)
渔父说:“咦,你确实好学啊!”
孔子又施一礼,站起身说:“我少小时就努力学习,到如今,已经六十九岁了,没有能够听到过真理的教诲,怎么敢不虚心请教!”
渔父先说:“同一类东西相互吸引,同一类声音相互附和,这本是自然的规律。
“你的理论依靠的是人事,即天子、诸侯、大夫、庶民埋慎,这四种人。如果这四种人能够各守其责,就是理想社会;如果四种人偏离了自己的位置,则会引起社会动乱,而且没有比这再乱的了。
官吏处理好各自的职权,人民安排好各自的事情,就不会出现混乱和侵扰。
所以,田地荒芜,居室破漏,衣服和食物不充足,赋税不能按时缴纳,妻妾不睦,老少无序,这是普通百姓的忧虑。
能力不能胜任,本职工察尘作做不好,行为不清白,属下贪玩敷衍,没有功劳没有名声,守不住爵位和俸禄,这是大夫的忧虑。
朝廷上没有忠臣,国家混乱,技术落后,贡品不好,朝觐时落在人后,不能顺和天子的心意,这是诸侯的忧虑。
阴阳不和,寒暑无常,损害万物生长;诸侯暴乱,随意杀伐征战,残害百姓;礼乐不合,财物匮乏,人伦关系混乱,这是天子的忧虑。
如今,于上你不是天子国君,于下也不是王公大臣,然而,你却擅自修治礼乐,制定人伦,以此来教化百姓,不是太多事了吗?
况且,人有八个毛病、四个祸患,不可不察啊。
(原文:)
非其事而事之,谓之摠(同“总”管事太多);
莫之顾而进之,谓之佞;
希意道言,谓之谄;(揣度人意)
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
好言人之恶,谓之谗;
析交离亲,谓之贼;
称誉诈伪以败恶人,谓之慝(邪恶);
不择善否,两容颊适,偷拔其所欲,谓之险。
此八疵者,外以乱人,内以伤身,君子不友,明君不臣。
所谓四患者:
好经大事,变更易常,以挂功名,谓之叨;
专知擅事,侵人自用,谓之贪;
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
人同于己则可,不同于己,虽善不善,谓之矜。
此四患也。
这八种毛病,四种祸患,渔父说,根除了以后,才能进行教育。
孔子听后,又惊又愧,再次行礼“我被鲁国驱赶过两次,在卫国被清除了行迹;在宋国被砍掉了乘凉的树,在陈国、蔡国久陷困顿。我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要遭受这四次羞辱?”
“你真的很难领悟啊。”渔父满脸悲悯:
“有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和脚印,拼命想要摆脱。他跑得越远,脚印就越多;跑得越快,影子也就跟得越快。他以为自己跑得慢了,于是加速奔跑,不休止,最终力竭而死。
他不懂得,只要停留在阴暗的地方,影子就会自然消失;只要停留在静止状态,脚印就不复存在。哎,这个人实在是太蠢了!
你探求仁义的道理,钻研事物的同异,观察动静的变化,把握取舍的分寸,疏理好恶的情感,节制喜怒的程度,但却还是不能免于灾祸。
如果你能认真修养你的内心,谨慎地保持你的真性,把身外之物归还于身外,那么你就没有了负累和约束。
如今你不提高自己的修为,反而来要求他人,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孔子愀然心动:“请问何谓真?”
渔父: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其用于人理也,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
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为主,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功成之美,无一其迹矣。
事亲以适,不论所以矣;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
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
惜哉,子之蚤湛于人伪而晚闻大道也!”
(礼仪,是世俗人的行为;纯真,却是受于自然,出自自然,因而不可改变。所以先圣哲人,总是效法自然看重本真,不受世俗的约束。愚昧的人则刚好相反。不能遵守自然规律而天天担忧,不知道珍惜真情本性,却庸庸碌碌地随着流俗而变化,总不满足。
可惜啊,你过早地精通了世俗的伪诈,很晚才听闻了大道。”)
孔子再次拜谢:
“今天能遇到先生,真是上天降了下来的幸运。先生如果不嫌弃的话,可否收我为学生,我向您学习“大道”。”
渔父答道:
我听说,善于自省的人,可以与他同行,直至领悟玄妙的大道;不能自省的人,不会懂得大道的,不要与他交往,这样就不招惹灾祸。你自己多保重,我走了,我走了。”
说罢,驾舟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