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前程往事 > 晋剧故事有哪些简洁语言

晋剧故事有哪些简洁语言

发布时间:2023-05-27 02:26:17

Ⅰ 晋剧名剧故事梗概

《狸猫换太子》
《打金枝》
唐代宗将女儿升平公主许配汾阳王郭子仪三子郭暧为妻。时值汾阳王花甲寿辰,子、婿纷纷前往拜寿,拦坦惟独升平公主不往,引起议论,郭暧怒而回宫,打了公主。公主哭诉父母,逼求唐王治罪郭暧,郭子仪绑子上殿请罪,唐王明事理、顾大局,并加封郭暧。沈后劝婿责女,小夫妻消除前隙,和好如初。
《卖画劈门》
《卖画劈门》是晋剧传统戏《日月图》中一折,为丁派经典剧目。明代常苏画师白茂林与女儿相依为命,卖画为生。边关总兵胡定之子胡林城郊撒野,遇见茂林之女,欲抢霸成亲,此时,因献《日月图》反遭胡定追杀的茂林外甥汤子严潜来白家,白误为胡贼抢亲,劈门杀之。汤说明原委,白方知家仇未报又添国恨。胡贼轿到,汤急中生智,替表妹装成新娘,进府杀贼。
《汴梁图》
后汉昏王乾佑王,宠爱偏妃听信谗言自己也中了奸计险些丧命幸得正宫刘桂莲护驾生还。昏王被迫舍弃偏妃,在兵围皇宫正宫战死的紧急情况下,昏王亲手杀死一双儿女逼皇后自刎自己也悬梁自尽,短命的后汉王朝就此而终。
《慎衡清齐王拉马》
战国初期,鲁国元帅吴义统兵伐齐,被齐国打败,吴义施美人计,献鲁国公主夏艳春为齐宣王西宫。宽前钟无盐与丞相田婴冒死直谏,齐宣王逆耳不听,钟被贬为庶民,田气愤还乡。大夫何仁勾结吴义围困齐都,田婴上殿请宣王屈驾钟府

Ⅱ 晋剧的有关知识

山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因兴起于晋中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一带,所以又称为“中路梆子”或“中路戏”。它和蒲州梆子、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流传外地后,被称为“山西梆子”,建国后改今称。晋剧在形成初期,仅流行于晋中盆地十县和西部八县以及东四处(平定、晌模昔阳、孟县、寿阳),主要观众是农民。后以太原为中心,逐步扩大到晋北、晋南与晋东南个别县份。随着晋中商人赴外磨谨仔经商,晋剧的活动范围又逐步扩大到张家口、北京、天津以及陕北、甘肃的部分地区。清末民初,中路梆子的班社还曾到上海演出。在张家口和冀西井陉一带,它己成为当地主要剧种,设有许多职业剧团,一些晋剧着名艺人在那里安家落户,为当地培养出许多演员。 S}

关于晋剧的渊源,老艺人中传说不一。一说是蒲州梆子向北发展,为了适应晋中地区观众的欣赏要求,逐渐形成中路梆子。一说晋剧与北路梆于原是同一个剧种,后在晋中地区逐渐地方化,才从北路梆子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剧种。还有一说认为它是在晋中祁太秧歌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蒲剧、北路梆子等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上诸说,都有一定道理,但从晋中地区早期组班要约蒲州艺人,设科班教戏要请蒲州艺人当教师,以及学戏语音要以“蒲白”(晋南地方官话)为准等事实来看,一般认为中路梆子是由蒲州梆子演变而来。在演变过程中,艺人们吸收、融化了祁太秧歌和汾孝干板秧歌的腔调和打击乐器等,在语音、唱腔、表演上均发生了变化,形成了自己高亢激越而又清新委婉的风格。 早在晋剧形成之前,晋中一带,就有瞎汪关于“并州腔”、“三例腔”的记载。到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中路梆子已非常盛行。清咸丰、同治(1851-1874)以后,晋中票号兴旺,商业发达,中路梆子的发也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先后出现了许多着名班社和演员。不少爱好戏曲的豪商巨贾,出资邀请着名艺人组成实力雄厚的“字号班”。一些文人也参加了戏曲活动,如太原北后街“字号班”。一个研究晋剧的艺术团体。民间“闹票”、“打座场”等演唱活动更为频繁。晋中平原及东西山,民间迎神赛会很多,如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庙会、四月初八奶奶庙会、五月十三日关帝庙会等。这些庙会正日都要唱戏敬神。此外,正月天地会要唱“人口戏”,粮行要唱“添仓戏”;四月和七月龙王庙要唱“雨戏”,民间祈雨时要唱“安神戏”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侵占太原及晋中各县,中路梆子受到严重摧残,班社纷纷解散,艺人四处逃亡。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晋绥边区,于1939年后,曾先后成立了七月、人民、吕梁三大剧社,在战争环境中,还能培养出大批晋剧人才,编演了不少新戏。这期间,除移植上演了《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外,还编演了以岳飞被害为题材的古装戏《千古恨》和表现边区劳模事迹的现代戏《新屯堡》等。 建国后,山西、内蒙、河北等地,先后建立起许多晋剧演出团体,整理和创作了一批传统和现代戏,并培养出大批中、青年演员。 e

晋剧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过去晋剧纯由男演员演唱,一般定F调;后逐步发展到以演员为主,改定G调。除“二音子”用假音演唱外,乱弹分七种板式:平板(亦称:“四股眼”)4 /4为拍;夹板为2 /4拍;二性为 1/4拍;流水为1 /4拍;另外还有介板、倒板、滚白等。每种板式还有许多变化。如流水板中即有大流水、小流水、紧流水、慢流水、二流水等。此外还有三花腔、五花腔、走马腔、三倒腔、倒板腔等许多花腔。 晋剧十分注意运用二人以上的对唱、轮唱手段发挥其唱腔的艺术特色。如《忠报国》,通过大花脸、须生正旦的轮唱,追述以往故事,交流当前感情。轮唱中多用适于叙事的二性板,旋律舒展。《走雪山》中是以老生与青衣的对唱,来表现曹府遭祸后,老家人保姑娘仓皇逃难的故事。先以介板对唱,表现主仆脱离虎口时的狼狈状态;继以二性轮唱,追叙受迫害的经过,男声方落,女声又起,交替歌唱,别有韵味。 在晋剧中也有大段独唱。这种独唱,一般用慢垛板;如《空城计》、《见皇姑》、《打金枝》中的孔明、秦香莲和沈后的单独唱段,无锣鼓之响,有丝弦之音,行腔运调有如甘露细雨,点点入地。在晋剧唱腔中,还有用平板、夹板、二性、流水等组成的套唱腔。一般用于追叙、忏悔、思考问题等。 滚白是用以表现泣不成声,极度悲哀的情绪。从过门到唱腔,都有极大的感染力。如《芦花》中闵德仁的两闪滚白,往往是演员挥泪而歌,观众弹泪而听。 过去晋剧文武场编制为九人,称“九手场面”,即鼓板(指挥)、铙钹、马锣、小锣、梆子、吸胡、三弦、二弦、四弦。有时伴奏中需用铰子,由弹四弦者代操;需要唢呐伴奏时,则由弹三弦、拉二弦者代吹。文场乐器,呼胡是中音乐器,亦名“葫芦子”。椰壳,比板胡壳大,状如鸡心,口面直径约12-13厘米,粘以桐木板。主档以硬木质制作,长70厘米。安有腰码,固定在档之中部。下码置于桐木面上端六分之五处。马尾竹弓,音质柔和,酷似男中音声腔。呼胡拉主旋律,二弦、三弦、四弦配合伴奏。艺人说:“呼胡、三弦是肌肉,二弦是骨头,四弦是筋。”又说:“呼胡立杆子,二弦加塞子,三弦补窟子,四弦掌尺子、定调子。”打击乐器中的马锣,既重且大,直径55厘米,厚约1厘米,声音不散不躁,现多用“六”字马锣,与弦乐“sl”音相全,故有用马锣定音的传统习惯。 晋剧弦乐牌曲很多。表现愉快情绪的有〔绣荷包〕等。表现苦恼的有〔太阳神针〕等,紧张用〔紧杀鸡〕,舒缓用〔大寄生〕。这些曲牌可单独使用,也可联辍使用。如《打金枝》中的《闹宫》与《春秋配》中的《拣柴》的音乐,就是用若干曲牌组成的联奏曲。唢呐曲牌也很多,如“坐帐”用的〔开门鼓〕、〔慢拜场〕等,能渲染元帅升帐时隆重庄严的气氛。《战宛城》中用的〔对舞〕,有千军万马奔腾攻战的气势。 打击乐的锣鼓点,约有四、五十种。如〔硬三锤〕、〔五锤子〕、〔三翻鹞〕、〔小战〕、〔战煞〕、〔海沙〕、〔披头〕、〔帽子头〕、〔回头〕等。使用时,可根据剧情发展需要来选择。如〔闷场〕(俗称揉肚子),可配合人物捶胸、顿足、立坐不安的动作与呼喊节奏。《斩黄袍》中高怀德上场,《回荆州》中赵云上场,《长板坡》中张飞斥责赵云之后,都是用这种鼓点来衬托人物烦躁和焦急情绪。中路梆子有时在四股眼、夹板、二性唱腔之前,使用〔七锤子〕与弦乐接,必要时带〔撩子〕配合剧中人耍马鞭、或“接门”的动作。《坐楼杀惜》中宋江杀死阎婆惜,从她身上搜索梁山书信时,用〔小战〕伴奏,有力地渲染了其战战兢兢,极度紧张的状态。 Rh{auO

晋剧中,分传统的生、旦、花脸三大行为红、黑、生、旦、丑五行。清末民初,晋剧中已形成五大行,十五小行。五大行指的是:红(胡子生)、黑(花脸)、生、旦、丑。十五小行指的是:正红、老生(正红、大黑兼)、大黑、二黑、小生、武生、娃娃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马旦、文丑、武丑。中、北路梆子清代时大致与蒲州梆子的脚色行当相同,后逐渐发展变化。到清末民初,中、北路梆子已形成五大行、十五小行。五大行:红(胡子生)、黑(花脸)、生、旦、丑。十五小行:正红、老生(正红、大黑兼)、大黑、二黑、小生、武生、娃娃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马旦、文丑、武丑。 晋剧的脚色行当,根据演员的技艺高低及在群众中的影响程度,分为头套(亦称头路、头牌)、二套(二路、二牌)、零碎三类。头套演剧中主要人物,二套演次等人物,零碎应杂。《蝴蝶杯》为便,田云山为头套胡子生应工,胡晏为二套应工,零碎则扮演家院田明。 晋剧的脚色行当中,生行中的胡子生为最主要的行当,一般戏班以其为挑班演员,故称之为挑大梁的,在戏班中所挣“戏份子”(即工资)最高。胡子生可分为黑胡子生、老生、红生,多扮演中老年的正派人物。戴三绺(关羽则为五绺)髯口为其主要标志。一般群众和演员在习惯上都称胡子生演员为唱红的。四大梆子中的胡子生演员以“红”为艺名的尤多。胡子生中戴黑髯(一般为黑三绺)称黑胡生,居胡子生之首,多扮演帝王将相、官吏员外等有地位的中年男子,须生演员必须具备过硬的唱念功夫和扎实的腰退功、武功;另外还须掌握梢于功、髯口功、帽翅功、幅子功、靴子功、鞭子功等高难度技巧。唱功戏、做功戏、功架戏均要能拿得起。能唱不能做或能做不能唱,称不上好把式,只能算片(撇)子演员,不够挑班资格。在唱念上讲究吐字清楚、喷口有力、缓疾有致,以本嗓为兼用假音(背弓音),具有高亢激昂之特色。身段、功架则讲究仪表庄重、英武刚健。因因子生演员表演难度大,扛戏分量重,故四大梆子的胡子生历来均由男演员担任,已成传统。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晋剧中涌现出以丁果仙为代表的一批胡子生女演员,称之为坤角。她门以嗓音明亮清脆、扮相俊美大方、做戏逼真细腻见长,赢得广大观众欢迎,迅速取代了男角胡子生在晋剧中的头牌地位。但是,由于女胡子生演员生理条件所限,一些身段、功架、武功较重的戏难以胜任,致使一些剧目逐渐从舞台上消失,如《出棠邑》、《观阵》、《上天台》、《五雷阵》等。 胡子生行当中还有老生。红生之分。老生,扮演老年长者,挂白三缮或苍三绺,表演以倡做为主,苍老、凝重、朴实是其主要特色。红生戴黑三绺,勾红脸,扮演勇武忠直的人物。 小生:分文生、武生、娃娃生。文生有纱帽生、翎子生、巾子生、穷生等。主要扮演青年男子。纱帽生,戴纱帽,穿蟒袍或官衣,扮演有功名的人物,表演上要求仪态端庄洒脱。翎子生以头插锥尾为主要标志,多扮演武将和文武双全的人物。一般由文武小生扮演,。要翎子为这类脚色绝活。巾子生,戴巾于,穿褶子,持折扇(故又称扇子生),主要演风流儒雅的公子,表演上要求风流潇洒、儒雅俊秀。穷生,穿素道袍或富贵衣扮演落魄书生一类人物。要求表演出人物穷困潦倒及贫而有志的神情形态,娃娃生,扮演少年儿童,戏的分量不重,多由童伶、学员扮演。武生:分短打、长靠两种。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短打武生,戴罗帽,穿箭衣、侉衣、豹衣,表演上以武打、翻跌为主,武生扎大靠,着厚底靴,表演上以开打、功架为主。 旦行:主要有正量(包括闺门旦)、小数点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马旦。正旦,又称大旦、青衣,多饰演已婚、正派的中年妇女。以唱做为主,宁静端庄、晓理贤慧为其主要特色,另外有一些唱功戏中的未婚女子(所谓“闺门旦”)。也由正旦应工,正旦常与胡子生配戏,戏的分量一般都较重。小旦,多扮演青少年女子,有小旦、花旦之分,二者的区别在于人物的性格及表演特点。小旦多扮演正派纯真的青年女子,表演以唱做为主。以活泼伶俐、天真烂漫、举动敏捷见长。花旦则以做功和念白为主,多扮演放浪泼辣或妖艳俏丽的青年女子,以泼辣刁狠为主要特点。正旦、小旦为梆子戏中的主要行当,故有“一窝旦(正旦和小旦)吃饱饭”,“一旦挑八角”之说。老旦,扮演老年妇女,彩旦,也称丑旦、丑婆子,扮演滑稽或刁奸的妇女,武旦,扮演勇武的女性人物,一般为小打扮,不穿蟒靠,重武打。一般班社由刀马旦兼任。刀马旦、多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身扎大靠,头戴七星额子,插翎子,唱做打和舞蹈并重。这类脚色大都由功底扎实的小旦演员扮演,故亦称为刀马小旦。 花脸行:也称净、黑头。分大花脸、二花脸。多扮演相貌、性格、品质特异的人物,均以面部勾脸(即在面部勾画各种颜色的脸谱)为主要标志。大花脸,偏重唱、念、做、举止稳重,主要扮演身份地位较高的人物,如包拯、曹操、徐彦昭等。大花脸有花脸、白脸、黑脸、红脸、净脸之分,由人物的性格、品质及行为所定。如包拯黑脸,以示其秉公执法、铁面无私;曹操、潘仕美由因其奸诈、残忍,勾白胸;关羽勾戏脸,以表示其忠心不二的品质和英武刚强的性格。过去,有“花脸不挑班”之说,但也有个别艺术成就高的演员仍可以挑班,如晋剧花脸学员乔国瑞(狮子黑)即曾挑班多年。 过去,梆子戏有代脚制(也称代行制),这是由于旧班社中演职人员不足所致。彩旦通常由丑行代,个别小旦演员也代之,如晋剧演员冀美莲演《拾玉镯》的刘媒婆、《风筝误》的丑姑娘,深得广大观众赞誉。建国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观众的要求,剧团编制逐渐扩大,演职人员大大增加,戏校和训练班也注意培养老旦演员,除少数剧团外,多数均有专人扮演。但彩旦、娃娃生的代脚制仍延用至今。

晋剧,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代表性剧种,为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由于它的活动地区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晋中一带,而且这一剧种历来受到山西中部广大群众的欢迎、喜爱,因称中路梆子。

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中路梆子渊源于蒲州梆子,清道光、咸丰年间已经盛行。它吸收了蒲剧的许多特点,又经过许多艺人的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可以说,它是在蒲剧基础上大胆突破和创新而形成的一种别具一格的梆子戏。

近百年来,中路梆子的一些前辈、老艺人对这一剧种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孟珍卿(艺名“三儿生”)、张景云(艺名“十三红”)、高文翰(艺名“说书红”)、乔国瑞(艺名“狮子黑”)、田桂子、毛毛旦、油樵旦等,在唱腔和做派上,不断创新,不断改进,路子越走越宽,戏越演越精。尤其是着名晋剧演员丁果仙登台后,由于她的艰苦的戏曲舞台实践,在唱腔、道白、做派等方面,都有新的改进,对今日晋剧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中路梆子最早主要活动在太原周围,很容易吸收兄弟剧种的长处,融会贯通。因此,这一剧种演出范围也随之逐步扩大。抗日战争以前,已经扩展到河北西部、陕西北部、内蒙地区。在以上地区,相继建立了固定的中路梆子剧团,演唱晋剧。抗日战争中,许多中路梆子艺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挽救民族危亡的英勇斗争,在晋察冀、晋绥、太行等革命根据地演出。他们不仅演传统戏,而且还演现代戏、新编剧目。在前方和根据地公演,受到人民的赞扬,对鼓舞人民的士气,起到一定的作用。晋绥七月剧社(中路梆子)曾随军到西安、成都、甘肃天水等地进行过较长时期的演出活动。

解放以后,中路梆子剧团逐渐增多,尤其在晋中、吕梁、太原地区,差不多县县有专业剧团,许多村镇有业余剧团。着名剧目《打金技》已拍成电影。

山西省晋剧院是山西省晋剧主要演出团体。成立于一九五九年二月。这个剧团演出历史较久,多年来,培养了不少青年演员,积累了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许多优秀演员荟萃于此,受到了山西省晋剧到好者的拥戴。

山西省晋剧院设在太原,现有演职人员二百八十七人。这个剧院,在历史上曾经汇集了山西省内晋剧的老艺人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梁巧云、冀美莲等人。这些老艺人,经过舞台生活的千雕百凿,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表演风格、唱腔,在群众中留有很深的印象和很高的威信。

现在,这个剧院的着名演员有王爱爱、田桂兰、冀平、马玉楼、刘汉银、郭凤英、王宝钗等。山西省晋剧院的代表剧目有传统戏《打金枝》、《含嫣》、《小宴》、《杀宫》、《算粮》等。

中路梆子溯源及发展概况

晋剧,原名中路梆子,它是在蒲州梆子孕育下产生的一个剧种,起初主要活动在山西省中部地区,即清代的太原府、汾州府及平定州所辖的各县。后来,由于发展迅猛,流传地区逐步扩展,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直至成为今天山西省戏剧的代表剧种——晋剧。

起源探讨

关于中路梆子的起源,曾经是晋剧史研究工作者多年争论的一个问题。从我掌握的资料考证,中路梆子的起源应在清代咸丰年间为妥。因为在此之前,从大量舞台题所揭示的山西中部城乡戏剧演出中,主要为蒲州梆子、京都花腔班(今北京剧)和江南丝竹班(南昆曲)三种,根本未见有关“中路梆子”的记述痕迹。只是到了道光初年,被当时称作山西梆子的蒲州梆子再度复兴,所谓:“道光皇帝登龙廷,山西梆子又时兴”时期,蒲梆北上,来到了晋中、太原一带演出,不仅轰动了太原,而且也震撼了北京,这也正迎合了中路地区崛起的一批富商大贾们的娱乐要求,于是他们就以承包形式,邀请蒲梆班社在中路演出,这就是中路富商承办戏班的开始,但剧种仍为蒲剧。其代表班有平遥县的万和班、小平遥班,及介休县的吉庆班等。

到了咸丰初年,蒲梆开始冷落下来,此时正值太平天国起义发生,义军一部于咸丰三年八月到达山西平阳府(今临汾市),其矛头直指清王朝的首都北京。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包括蒲剧在内的外地剧种,很少再来中路地区演出了,致使中路地区出现了一个戏剧活动相对空缺的时期,这对酷爱着戏的中路群众,尤其是富商们来说倍感失望,于是少数人便开始邀请赋闲文人、票友以及秧歌、皮影艺人等,组织研讨班子,拟创立自己的剧种。到了咸丰中后期,经过众多班子的努力研讨,终于在继承蒲梆音韵和锣鼓经点的基础上,结合中路秧歌等的唱腔特点,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雏形班社,并开始试点演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榆次黑店班和祁县三庆班,参加艺人,除了滞留的蒲梆艺人、秧歌及皮影艺人外,还有吹鼓手、店员、矿工、票友等。

到了同治初年,山西社会秩序好转。新型中路梆子的出现,也受到了更多富商财主们的亲睐。于是以祁县城城金财主为代表的太谷、榆次平遥、孝义、介休等地的财主们,先后成立了上、下聚梨园班、四喜班、四兴班、四庆班等班社,他们在演出实践中,互相学习,不断改进,使唱腔及文武场面日趋完善;又学习外地剧种管理班社的经验,使戏班逐步走向了正规化。戏班人员,除文武场保留中路籍艺人外,其他演员大都以高薪从蒲州聘来,所以民间有:“祁太镏子,蒲州丸子”的谚语。其次,大商家还修建戏房院,购置苏杭刺绣行头,增添运输车辆,制定演出计划。如戏班自负运输,每个台口大都演出三天,每天上、下午,晚三开戏,戏班自办伙食。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垛箱歇班,艺人放假,次年正月再来组班。班主宏观领导,具体事物由承事人、掌班人负责。戏班不属商业性质,盈亏全由班主自负。只是每到一处,将木制的、标有某某县某某财主所承戏班名称的虎牌立在前台,以示夸耀,还要在后台粉壁墙上题笔留名。这些舞台题笔内容广泛,成了我们今天研究晋剧发展史的金石之证。

随着中路梆子的日益定型,引起了中小财主和中等商人的承班兴趣。他们也从蒲州请来艺人或招来儿童,成立科班。至同治末年,中路梆子班社已在山西中路、以至北路少数州县初具规模。比较出名的新承戏班有:介休的和盛班、徐沟的五义园、太谷的四盛和班、祁县的双庆园、太原的郝店班、汾州府的义庆班等。出名演员有一千红、八百黑、王彩云、云遮月、天明亮、棒杵红,以及鼓师杨青、宋兴儿,琴师彭根只等。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和氏璧》、《棋盘街》、《春秋配》、《普救诗》、《御果园》、《渔家乐》、《赵家楼》、《炮烙柱》、《锋箭头》、《吉庆图》、《落马湖》、《北天门》、《抚琴》、《偷鸡》、《扫雪》、及昆曲戏《草坡》、《赐副》、《庆顶珠》等。由于艺人的精湛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晋中仍有“四喜班,是好戏,秃红、吐丑、盖陕西。人参娃娃、大嘴丑,后边跟的一杆旗……”等戏谚流传。不过,此时的中路梆子,在山西戏苑中仍是一枝新秀,而以金和班为首的蒲州梆子、三庆班为首的京都花腔班、鸣福班为首的江南昆曲班等,仍活跃在中路地区,形成了多剧并存、争芬斗妍的时代。

可惜上述局面维持不久,一场前所未有的劫难发生了。光绪元到四年,山西与邻省陆续遭受特大旱虫等自然灾害,在此情况下,多数戏班停演,艺人失散或丧身,就连曾解囊资助的富商大贾也改变了初衷。到光绪六七年后,中路梆子才开始恢复,起班社有原来长年包份制的娱乐性团体,变为以名老艺人承班、或以财主领衔承班的商业性经营组织。此时,搭班艺人严重短缺,不得不就近收留中路籍贫苦儿童加入科班培养使用,他们经教学3-5月,便强行登台,俗称“犟出窝”。有的靠打骂体罚逼迫学戏,当时比较出名的科班有榆次流村的而保和班、清源杜村的喜梨园、孟封村的小梨园等。其中二保和班,培养的演员最多,几乎遍及中路各地。

辉煌时期

光绪十年后,中路梆子再次兴起,出现了中路艺人演中路戏的新气象,使旧日那种蒲梆艺人演中路戏的局面开始改变。从光绪十五年后到清末中路梆子进入一个辉煌时期。此时,中路各地的富商、财主、职员等,再次支持中路梆子的发展,他们有的自己承班,有的做艺人承班的后台,使戏剧班社像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每个府、州、县在同一年里,承办班社不下两三个,最多的为太谷、平遥两县,常年班子不下5个。演出活动有庙会戏、集市戏、踩台戏、开光戏、商行戏、开市戏、求神戏、还愿戏、祭祀戏、婚丧寿庆戏及官戏等。一般村庄,每年也唱戏一台;大型集镇,每年多达5-10台,中路梆子已成为中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要剧种了,而且它也随中路商人远足张家口、包头、归化等地,与当地剧种竞献技。中路梆子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关系,吸收民间艺术等成份的不同,在表演程式、演唱风格,前场经谱上形成了三大流派,即以太原府辖县的上路班;汾州府辖县的下路班;平定、辽州所辖县的东四处班而区分。直到解放后上述三者的较小差异,合为一体。

这个时期,中路出名的班次有榆次的三保和班、会音班、太谷的坤梨园,祁县的荣升班、永盛园,平遥的同春园、祝丰园,介休的全福班、同盛园,汾州俯的春和园、如意班,孝义的长盛班、翠梨园,寿阳的小万顺园、三鸿班,盂县的福顺班、魁梨园,交城的仁义园,平定的四喜园等。北路有忻州的兴盛班、峰县的小景翠园、大同府的万盛班、五台县的昌盛园、天城(镇)县的合义班等。名艺人有三盏灯、二八黑、福盛生、玉石娃娃(刘玉富)、十里麻、核桃红、玻璃翠、玉昌红、金大丑、狗儿旦、玉印里、夜壶丑、没骨头、草上飞、六月鲜、五月鲜、黄芽韭、晒鞋旦、子都生,及文武场师傅任应只、杨甲成、孙三蛮、马锣三、赵毛蛮、杨七成等。上演代表剧目有《北游宫》、《雁塔寺》、《葫芦峪》、《干坤带》、《日月图》、《牧虎关》、《忠孝义》、《赞王宫》、《芦花河》、《黄河阵》、《光武兴》、《南阳关》、《豫让桥》、《乌玉带》、《朝金鼎》、《铁冠图》、《奚皇庄》、《表功》、《戏叔》、《八蜡庙》、《宁武关》、《玉虎坠》等。广大观众公认的上三班好戏为太谷的坤梨园、锦梨园和祁县的荣升班。坤梨园在班主三盏灯的带领下,演的很红,被冠以“字号班”的美名。谚云:“三盏灯,进了城,买卖人,冒了魂……。”“三盏灯进了村,长工放羊的歇了工。前晌看了七星庙,后晌再看凳王宫。”可见演况之盛。

中路梆子的辉煌,还有一个标志是,遍布城乡的票儿班、自乐班。所谓票儿班,就是由商人、农民、私垫先生等自发建立的娱乐组织,参加者称票友,艺高的称“合文家”,大多是业余农闲聚集起来,自拉自唱,吸引不少观众。这种组织起到了义务向群众宣传戏剧、加深群众热爱戏剧的桥梁作用。所沥富乐班,是富豪人家利用歇班机会,将名艺人及文化名人请到家中一边演唱、娱乐,一边研讨修改剧本、曲调,或改进表演招式等。这种活动也叫“走暗场”,待成熟之后,上台正式演出,这叫“走明场”。这种由富人、知识分子和名老艺人组成的三结合自乐班,是中路梆子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其中,成效卓着者有太原县(今晋源镇)的聚文会、太谷北恍村曹家班、祁县城渠家班等。

中路梆子走向极盛之后,这时江南丝竹班、京都花腔班等基本退出了中路舞台,只有蒲梆偶尔还来,已势头大减。

辛亥革命后,中路各县一度动荡不安,有钱有势者大都采取回避观望态度。因此,中路梆子的承班人多改为前清衙门、镖局遗老等人充任。同时中路籍艺人队伍也已成长壮大,蒲梆艺人中除定居者外,其余已不再来中路搭班了。民国5—19年(1916—1930),山西局势相对稳定,中路梆子又进入第二个辉煌时期。特点是:

(一)班社林立,流派扩大。此时的中路梆子,不仅扎根雁北、占领口外,且在河北省西部、陕西省东北部,以及省内原平阳府、潞安府所辖的北部各县,也发展建立了班社,形成了横跨我国北方的山西、陕西、河北、绥远、察哈尔5个省区的大型剧种,从而被人们称为山西梆子。仅就中路地区30个县来讲,这个阶段出现过的戏班就有120余个,其中寿阳最多,陆续承办过21个。着名的上三班好戏为太谷县杨成斋的锦梨园、胡万义的万福园和徐沟县陈玉的自诚园等。

(二)、名伶荟萃,竞争激烈。由于班社林立,互争高低。民国14年后,徐沟自诚园班主陈玉,第一次从张家口调回大牛牛、二女只等坤角艺人,与本班男艺人同台共演,引起轰动,观者如潮。接着是河北梆子武打艺人来晋搭班,他们的真刀真枪、实打实拚的武功戏赢得了观众的好评。再是以太谷万福园为代表的一些班社,也不甘落后,二返蒲州,选聘新秀。这样就使中路梆子形成了一个人才济济、实力强大、互相竞争的大好局面。此时的名艺人,中路籍的有:盖天红、说书红、李子健(后唱了京戏)、十三红、小十二红、三儿生、天贵旦、毛毛旦、狮子黑、十七生、福义丑、彦

Ⅲ 晋剧《打金枝》的主要内容

有一年,唐朝名将郭子仪办寿宴那天,郭府张灯结彩,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喜气洋洋。突然传来一个消息:驸马郭暖打了升平公主!

这本来只是一个家庭风波,传开后却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后来还成为多种戏剧的素材,如《打金枝》《醉打金枝》等等。

Ⅳ 晋剧走山故事简介 晋剧走山故事介绍

1、《义仆忠魂》是晋剧的传统剧目,又称《走雪山》、《走山》、《反大同》等。

2、明嘉宗时,魏忠贤谋位,约文武官过府画押,天官曹模不服,全家问斩,曹模及夫人自刎,家人曹福,保曹女玉莲奔山西大同投亲,途径四十里广华山,天降大雪,曹福病死,打豹兵护送曹玉莲至义父李德政府上。魏忠贤又假使圣旨捉李德政问斩,副将张守信约会十四路之兵进京讨魏,魏忠贤被杀,曹模平冤。

Ⅳ 晋剧剧目简介(一)

《傅山进京》

清朝初年,年轻的康熙皇帝为笼络人心,泯除士人的反清意识,命令各地官员推荐“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上京应博学宏词科。作为享誉学林的一代宗师,当时已年过古稀的傅山也在被推荐之列。傅山坚辞不就,地方官只得强行将其以篮舆架窝抬往北京。到京后,面对清王朝满汉大员、达官显贵多次劝诱,傅山不为所动,并怀着必死的信念大闹午门,坚决不向康熙皇帝叩头,康熙无奈之下,赐他“内阁中书”头衔,放其回乡养老。

《芦花》

传说孔子门徒闵损(子骞)年幼丧母。继母李氏偏爱己生之子,虐待子骞。一日隆冬大雪飘,北风吹,子骞为经商远归的父亲御车拜客,子骞棉衣厚实却萎缩畏寒,而兄弟英哥衣着单薄,并无寒意,其父气怒,鞭打子骞,鞭到衣破,棉衣中芦花飘扬,闵父见状后悔,抱子痛哭。回家后,请来岳丈岳母与李氏对质,并欲休弃李氏,子骞跪求其父,李氏深受感动,立誓待子骞为亲生,闵父也为其情所动,全家合好如初。

《拾玉镯》

孙玉姣坐在门前绣花,被青年傅朋看见了。傅朋爱慕上孙玉姣,便借买鸡为名,和孙玉姣说起话来。傅朋的潇洒多情也打动了孙玉姣的心。傅朋故意将一只玉镯丢落在她的门前,她便含羞地拾起了它,表示愿意接受傅朋的情意。两个人的心愿都被刘媒婆看出了,她便出头来撮合这件好事,完成了这幕喜剧。

《秦香莲后传》

包公铡死陈世美,十八年后,秦香莲赴京寻找阵前立功的儿子英哥。宋王将皇姑再婚所生之女紫云郡主赐婚英哥,香闻讯怒归,在韩琪庙中哭诉衷情,巧遇韩家母子,暂住韩家。英哥逃婚亦到韩家,紫云寻夫追至,香做亩莲深为所动。黄姑得知女儿认香莲为婆,大为恼怒,包公说服众人,成全婚事,和睦相处 。

《崔秀英尺胡闷》

《崔秀英》改编自传统晋剧《假金牌》,其中的《三上轿》一折,是前辈着名晋剧表演艺术家花艳君的拿手好戏。该剧说的是明代书生李桐青春年少,因好学用功,血亏体弱,病灾缠身,父母为其成亲“冲喜”,遂恢复元气,并与爱妻崔秀英生下一子,日子相安甜蜜。后李桐欲赴京应试,央好友张秉仁代求其父张居正从中相助,为此,请张秉仁到家饮宴,并让妻子与其相见。张见崔貌美,顿生恶念,借请李桐之名,用药酒将其毒死,强娶崔秀英为妻。崔氏假意应允,上轿时暗藏利刃,洞房内,将张刺死,为夫报仇。

《生死牌》

明代,衡阳贺总兵的儿子三郎,在郊外打猎 董宣简介 ,陵弯遇见少女王玉环,垂涎她的美貌,竟要强抢为妾。王玉环畏惧逃跑,三郎追上桥头,不慎落水淹死。贺总兵是严嵩死党,一贯纵子行兇,作恶多端。他诬陷王玉环害死三郎,威胁衡山知县黄伯贤将王玉环开刀问斩,为儿子抵命。黄伯贤知道王玉环的冤屈,不愿意屈杀无辜,又知道王玉环是自己恩人王志坚的女儿,决定私放她逃生。黄伯贤的女儿秀兰和义女秋萍,知道如果父亲放走王玉环,性命难保,都愿舍身代王玉环去死。王玉环不肯嫁祸于人,三女争执不下,决定在黑暗中设“生死牌”,谁摸得死牌谁就去死,结果秀兰摸得死牌,黄伯贤忍痛将女儿绑缚刑场。王玉环的父亲押送军粮路过家乡,回家探视女儿,听到凶耗也急忙赶来。他不知道黄伯贤已经在暗中救了自己女儿,大骂黄伯贤助纣为虐,忘恩负义,冤害无辜。他上前与死刑犯相见,才发现不是自己女儿,贺总兵也发现死刑犯不是王玉环,王玉环和秋萍赶到法场喊冤,都自称自己是王玉环,并痛斥贺总兵的罪恶。贺总兵恼羞成怒,竞要将三女一起处死。幸而,“南包公”海瑞私访到此,查明冤案,当场释放三女,惩办了贺总兵,人心为之大快。

《卧虎令》

东汉初年,陈留人董宣被任命为洛阳令。洛阳是东汉的首都,城里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多如牛毛,最难治理。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家里有一个恶奴,倚仗公主的势力,到处为非作歹,最后竟然 *** 杀了人,又躲进了公主府中。衙门里的吏卒不便进府搜捕,只得回去向董宣禀报。董宣也知道堂堂公主的府第,衙门里的人无论如何是闯不进去的,但是他不相信那个恶奴从此就不再跨出府门一步,就布置便衣,在府第附近暗暗监视。这天,公主乘车外出,让那个恶奴在自己右边陪乘。董宣闻讯,立即亲自带着吏卒,守候在公主的必经之地夏门亭,把她的车队拦了下来。董宣用刀在地上比划着,一边高声数落公主纵容恶奴、践踏法制的过失,一边喝令恶奴滚下车来,当场把他格杀了。公主何曾受过这种屈辱,立即调转车头,直奔皇宫,向弟弟刘秀哭诉。刘秀听了公主的一面之词,勃然大怒,立即把董宣召进宫中,当着公主的面,喝令侍卫将他乱棍打死。董宣磕头请求道:请陛下让我说一句话再死。刘秀怒冲冲地说:你侮辱了公主,还有什么话可说?董宣从容不迫地说:陛下因广行仁德、除暴安良,才中兴了大汉朝的天下,如今却袒护亲属,纵容恶奴残杀良民。长此以往,法制毁坏,民心丧尽,还凭什么去治理天下呢?臣一入仕途,就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不用乱棍,臣请自杀于此!说罢,站起身来,一头撞向殿上的柱子,顿时血流满面。刘秀连忙命令小宦官上前拖住了他,并声称只要他向公主磕头陪罪,就饶他一死。董宣却道:臣这件事没有做错,为什么要赔罪?刘秀便命小宦官强行用手按着他磕头。董宣双手使劲撑住地面,无论如何不肯俯首求饶。两个小宦官用尽吃奶的力气,也未能使董宣低下头来。

湖阳公主在旁边越看越恼火,就挖苦刘秀道:想当初你不过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却能够隐藏逃犯、掩护死囚,朝廷官吏尚且不敢上你的门来搜查。如今贵为天子,竟然连一个小小的洛阳令也奈何不得了吗?刘秀笑道:天子与老百姓确实有点不同啊。又对董宣道:硬脖子县令可以回去了。为了嘉奖董宣执法不避权贵,还赏赐了他三十万钱。董宣一文不留,全部分给了下属。从此,京城中强梁不法的豪门贵戚再也不敢作威作福、恣行无忌了。百姓们对董宣钦佩不已,京城内外到处有人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他在金殿之上,两手撑地斗宦官的故事 董宣简介 ,说他威武不屈,势若卧虎。于是人们就敬称董宣为卧虎令。(晋剧戏迷的博客)

加微信号:xijucn-com (或扫描二维码)为好友,好礼送不停!免费送戏票,纪念品,戏曲MP3播放器,戏曲动漫卡通玩偶,戏曲T恤,戏曲鼠标垫,手机壳等!准时为您推荐戏剧热点信息。

Ⅵ 中国的晋剧有哪些

晋剧广为熟知的剧目有《打金枝》、《辕门斩子》、《卖画劈门》、《游西湖》、《风雨行宫》、《算粮》、《见皇姑》、《樊梨花》、《徐策跑城》、《芦花》、《程婴救孤》(又名《赵氏孤儿》)、《范进中举》、《周仁献嫂》、《忤逆坟》。

《富贵图》、《空城计》、《钟馗嫁妹》、《杨八姐游春》、《教子》、《大脚皇后》、《五女拜寿》、《十五贯》、《狸猫换太子》、《卧虎令》、《下河东》、《小宴》等。

晋剧的特点和新知:

1、晋剧的特点是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其具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犷的特点,有比较圆润和工细的独特风格。因而,既能表现慷慨激昂的历史故事,也能表现优美健康的民间生活。

这种粗犷与细腻巧妙结合的艺术形式,是晋剧赢得众多观众喜爱直接的因素。

2、根据流传范围的广泛,影响力大小。晋剧属于地方剧种,和沪剧,锡剧,淮剧,苏州评弹一样,在全国没有形成大气候,收看率稍低,观众相对少些,排名自然往后退。

五大剧种 ,音乐和唱腔设计得动听悦耳,演技精湛,令人注目,受到人们的喜爱,产生共鸣。

3、晋剧的表现技巧也多姿多态,难度也较大,如翎子功、帽翅功、椅子功、鞭子功、梢子功、耍茶碗、耍头巾、甩辫子等都很有特色。

山西的四大梆子——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均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立档保存、创作研究、加强传承、实地演出方面均取得了显着成效。

Ⅶ 晋剧龙头拐剧本简介

剧本简介:
皇帝驾崩,传下遗诏,太子继位后,欲杀太子的亲生母亲淑妃,以保江山社稷,淑妃临死道出真情,原来太子并非是她亲生,到底谁是太子游携配的亲生母亲?一个象征皇权,祖宗遗训的龙头拐,演绎了一曲人间真情。

1、晋剧《龙头拐》
第一场 新皇登基
皇上英明将祖制定 嘱咐老臣代执行 偏宫生子登皇位 绞死其母定干坤 十六年前神指祖皇崩
传位先皇坐龙庭 谁知母妃起歹意 唆使其子把皇位争 五王夺位起干戈 即使江山社稷轻
前车之复引为鉴 立下组制托老臣 偏宫生子隐槐登皇位 绞死其母定干坤 组制即定代代传
谁不执行格杀无论 老监国念淑妃 是皇儿的亲生母 新皇登基她是有功人 我若依允放淑妃
老臣落个不忠名 老监国你请放心 这不忠罪名我担承 不忠的罪名事尚小 只怕内乱迭起
江山不安宁 淑妃呀莫忘了先帝恩重 暂寄下母子情深 遵祖制江山为重 请淑妃鹤驾西行
……
2、戏剧网 晋剧《龙头拐》http://www.xijucn.com/html/jinju/20140124/54027.html
晋剧戏词 全本《龙头拐》栗桂莲版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1030/09/8795438_421062171.shtml

Ⅷ 晋剧御碑记讲的是什么故事

讲述了宋代,朝廷为了纪念杨家重臣,特封御碑。

山西省晋剧院成立于1959年2月,是全省最大的艺术表演团体。由原山西人民晋剧团第一、二分团和太原市晋剧一分团合并组成。历任剧院主要领导为张一然、高凤岐返冲、张健、方冰、张焕、郭德玉、邢化一、梁波、夏平、陈柱。现任院领导孙志勇,郭耀宏。

2020年3月,将原山西省晋剧院、原山西省京剧院、原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和原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剧院简介

剧院不仅实力雄厚,名家荟萃,而且好戏纷呈,人才辈出。拥有丁果仙、牛明尘桂英、郭凤英、冀美莲、梁小云等一代宗师,有王爱爱、田桂兰、马玉楼、冀萍等老艺术家,还拥有栗桂莲、宋转转、崔建华、张智、张瑞杰、孙昌、王二庆、苗洁、陈转英、李建清、孙红丽、刘建萍、师学丽等一批青年新秀,成为当今舞台上的艺术骨干。

晋剧表演艺术,不仅以唱工取胜,以大段唱腔抒发感情、塑造人物,而且运用漏槐歼翅子功、梢子功、翎子功、髯口功、水袖功、椅子功、耍帽子、耍手绢、耍牙、喷火、担担子等特技绝活,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和外在表露,演来多姿多彩,情趣盎然,颇具观赏性。

Ⅸ 山西晋剧的传说、故事不少于55个字

据记载,清代康熙年间,已有“三倒腔”、“并茄祥州腔”,在太原一带流行,但它们与中路梆子的关系尚难确定。从晋中局纳销地区早期组班要约蒲州艺人,设科班教戏要请蒲州艺人当教师,以及学戏语音要以“蒲白”为准等事实来看,一般认为中路梆子是由南路梆子(蒲剧)北上,流传到晋中演变而成。

在演变过程中,艺人为适应当地群众的欣赏习惯,吸收、融化了祁(县)、太(谷)秧歌和汾(阳桐游)、孝(义)干板秧歌的腔调及打击乐等,在语音、唱腔、表演各方面均发生变化,形成了自己高亢激越而又清新委婉的风格。

(9)晋剧故事有哪些简洁语言扩展阅读:

晋剧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并有新剧仄出。

晋剧的表现技巧也多姿多态,难度也较大,如翎子功、帽翅功、椅子功、鞭子功、梢子功、耍茶碗、耍头巾、甩辫子等都很有特色。

Ⅹ 晋剧《深宫情魂》是讲的什么故事呢

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英俊萧洒的皇子,射猎中结识了美丽善良的民女秀姑,二人相爱并身怀有孕。 适逢老王选美,将秀姑征选入官,册立为后。于是在皇室引起了一场宗法与亲情王权与人性之间难孝蔽以调和的冲突,结果酿出了一场人间悲剧。

(10)晋剧故事有哪些简洁语言扩展阅读:

晋剧即为山西梆子,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戏剧剧种,也叫中路戏,中国传统戏曲。因兴起于山西中部的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而得名。

晋剧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并有新剧仄出。

在发展过程中,晋剧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同时形成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

晋剧着名表演艺术家有张宝魁耐轮,丁果仙,张美琴,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程玉英,花艳君,梁小云,郭兰英,张鸣琴,李月仙,郭彩萍,阎慧贞,武忠,刘宝俊,马玉楼,苗洁,宋昌慎信转转等人,他们对晋剧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阅读全文

与晋剧故事有哪些简洁语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理解爱情生活 浏览:109
关于革命事业的领袖人物有哪些 浏览:860
去哪里找胶州第一美女 浏览:686
美国经济霸主多少年 浏览:408
美女怎么这么不爱笑 浏览:856
老挝美女嫁到中国办证需多少钱 浏览:664
有哪些英雄以及故事让你难忘 浏览:244
幸福置业哪里最好 浏览:157
蛇跟羊女婚姻如何 浏览:200
使命召唤战区故事模式怎么搞 浏览:864
事业单位工人的技术工有哪些等级考试 浏览:9
你幸福吗拼音怎么写 浏览:544
美女用什么眼妆好看 浏览:586
经济学有哪些选修课 浏览:842
小孩子体脂率多少才算健康 浏览:749
有什么由囍转悲的故事 浏览:77
王者荣耀如何出健康系统 浏览:141
醴陵市疾控中心办健康证要多久 浏览:844
你是怎么看待现在的婚姻 浏览:115
渝中婚姻登记档案在哪里 浏览: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