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凿壁偷光的故事
凿壁偷光的故事讲的是在西汉时期,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1)凿壁偷光讲述的是什么的故事扩展阅读:
【成语】: 凿壁偷光
【拼音】: záo bì tōu guāng
【解释】: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造句】 学习是很艰苦的事,没有凿壁偷光、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不行的.
【用例】(元·乔吉《李太白匹配金钱记·第三折》):“枉了你穷九经三史诸子百家,不学上古贤人囊萤积雪,凿壁偷光,则学《金钱记》。”
【同义】囊萤映雪、焚膏继晷、凿壁借光
【反义】不学无术、目不识丁、胸无点墨
原 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 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启 示:由于匡衡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我们要学习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匡衡不怕艰难学习的恒心与毅力。
⑵ 凿壁偷光的故事内容是什么
凿壁偷光的故事简写:西汉丞相匡衡勤奋好学,幼年时期因家贫,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郑洞,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烛光,让烛光照在书上来读,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终于使自己成为一名很有学问的人。
匡衡,东海郡承县人。汉经学家,官至丞相。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费用,他“凿喊瞎枯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后世评神誉价匡衡勤奋无比、通古博今,经学绝伦,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是汉代着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匡衡被《汉书》列为一代名相而世代相传。
⑶ 成语“凿壁偷光”的典故,主要是讲述了什么故事
凿壁偷光讲述的是匡衡的故事,匡衡家里世代务农,但是匡衡是一个非常好学的人,勤奋而又努力。因为家境贫寒,所以他只能帮别人做工来获取读书的费用。他曾经在当时的博士那里学习了《诗经》,由于勤奋好学,所以他对《诗》的理解特别的透彻。虽然他勤奋好学,但是家里面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灯烛,但是无法照到他的家。匡衡就把墙壁上面凿了一个洞,然后引来了光亮,让光照在书上,然后他来读。
当地民众和其他官员都是怒不敢言,因为匡衡是宰相,位高权重,底下的人也只能默默忍受着匡衡的腐败,但纸终究遮不住火,匡衡的腐败最终被皇帝发现了。匡衡的腐败行为被发现后,皇帝将他贬为庶民。匡衡一路被皇帝提拔,最后因为腐败,皇帝把他贬为庶民,赶回了家乡。匡衡这一次也是彻底跌到了谷底,永无翻身之日。
⑷ 凿壁借光的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故事概括:凿壁借光的故事主要为你讲述的是在汉代又一个叫匡衡的人勤奋好学,但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白天要干活,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匡衡没办法就利用邻居家的小洞烛光刻苦学习,最后饱读诗书成了有名的学者。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而孩子们却不知道努力学习,要知道在古代穷人家的孩子到了晚上还得借助烛光才能学习。这就是着名的凿壁偷光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呢?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差念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笑肢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虚升困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⑸ 凿壁偷光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凿壁偷光讲述了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的故事。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有一名丞相叫匡衡,他学识渊博。匡衡小时候家境贫苦,上不起学,但是他特别渴望读书求知,每天帮父母干完活都会去私塾门口听先生讲课。
“那个穷小子匡衡又来偷听我们上课了。”
“文大郎,他不是你们家的邻居吗?”
“匡衡,送你个苹果。”文大郎把苹果砸到匡衡的头上,哈哈大笑的走开了。
这时先生走过来,说:“匡衡,你又来了。”
匡衡雀衡说:“是的先生,我很想学习。请问先生,是不是听了您讲的这些书,我就能学会所有的知识了呢?”
“不不不,这些书只是茫茫书海中的一朵浪花。要想成为真正有用的人,必须博览群书,做到胸中有文章。难得你这么好学,你每天都可以从我这拿走一本书,回家要好好地读,有什么不明白的你就来问我。”
(5)凿壁偷光讲述的是什么的故事扩展阅读:
近义词
囊萤游拦轮映雪,汉语成语,读音为náng yíng yìng xuě,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成语故事
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神信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好问,后来终有成就,官至吏部尚书。
⑹ 凿壁偷光是什么故事
凿壁偷光出自《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敏差灯烛,只是光亮拍则照不到,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居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寓意:
匡衡为了读书替别人打工,在夜晚,即使有一丝的亮光也要抓紧学习。这样的态度,以及努力刻苦的品质使匡衡成为大学者。
有时候,外部条件制约着许多人的进步,但是有心人会为自己创造前进的机会。艰袭拿棚辛只是一时的体验,而经历过这些艰难后所收获的知识,才是人生宝贵长久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