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清山的故事
很早以前,三清山南麓的一个小村子里住着一家穷人。他家有个十七八岁的女儿叫伏英,长得五大三粗,俊秀洒脱。她经常上三清山砍柴捡蘑菇。她还练得一身好射技,可拉300斤强弓,百步穿杨,百发百中。她为人和善,乐意助人。邻居们都很喜欢她。
有一天,她到南天门捡蘑菇,忽然听见:"救命呀!救命呀!"的喊声。她大吃--惊,寻声望去,见天空中一只老鹰捉住一只小鸟,正是这只小鸟在喊救命。她取下弓箭,张弓搭箭,"嘎"的一声,救了小鸟,而老鹰却不见了。小鸟一落地即变成一个笑貌女子。这女子方脸大耳,浓眉细眼,她对伏英说,"你别怕,我是三清山山神的女儿,大家都叫我"三清公主",那个老鹰是个恶魔变的。它打伤了我的爸爸,要抓我去做它的夫人。谢谢你救了我。今后如果你有什么急难之事,请来找我。你只要站在这里拍3下手,喊3声"三清公主",我就会站在你面前。"说完就不见了。过了几天,伏英正在天门峰砍柴,突然,三清公主出现在她面前。她拉着伏英的手说:"救命恩人,为了我,你的灾难就要临头了。那个恶魔已经养好了箭伤,逗渗为了报一箭之仇,今晚要撞开山泉,让洪水暴发,洗平全村。你赶快跟我走吧。"伏英说:"不!我得回去告诉乡亲们,叫他们赶快离开这里。"三清公主说,"不行,你告诉了别人,魔鬼知道了更要加害于你。"伏英说:"我一人做事一人当,就是剥皮抽筋,粉身碎骨,也心甘情愿,决不连累乡亲们。"说完立即下山。三清公主满含热泪,目送她下了山。乡亲们都悄悄地离开了村庄,伏英最后一个走。这时,天已暗下来了。伏英往三清山走去,准备去找三清公主。刚翻过两座山,就见电闪雷鸣,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天崩地裂,山洪暴发了。洪水像一群发怒的猛兽,咆哮着俯冲下山,洗平了村庄。伏英想到乡亲们已全部脱险,脸上露出了微笑。坐下来想休息一下。洪水过后,恶魔发现村庄里空无一人,气得咬牙切齿,恨不得一口吞下伏英。它正要腾云驾雾去找伏英,却见她已经上了三清山。它想:"一烂斗口把她吃掉,太便宜她了,要叫她永世受难。方解心头之恨。"魔鬼使出妖法,口吐黑烟,喊了声"变"。伏英刚要往上走,已经起不了身,变成了一尊石像。
后来,这山下的村庇就叫平(坪)溪,村中河边黑压压的那一堆大石头就是山洪暴发时冲下来的。因为伏英心地善良,与人为善,玉皇大帝本想救她,但见已成石火,也无可奈何,就把伏英的灵魂照进天宫,封她为女神。人们认为她不仅救了三清公主,还救了全村人的生命,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因此又称女神峰为观音石。
东皇太乙原是远古时代,三皇五帝之一的神农帝的女儿。她从小就喜欢花木和绿的颜色。性格坚强,心地纯洁,长大起来,体格丰满,健康俊美,脸色如美玉,白里透红,光彩照人。头发乌黑发亮,长长的披在肩上。她身高个大,很有力气,虽是帝王的女儿,尊为公主,但她从不仗势欺人,也没有贵族骄横和生活奢侈的娇气,遇事敢和哥哥们比试高低。因此,神农帝很喜欢她,经常带她出巡天下。
那时候还是远古社会,还有许多人住在山洞里,有些地方知道钻木取火了,有些地方还是靠打野兽来吃,过着"茹毛饮血"的野人生活,野兽越打越少了,生活也越来越困难。不知道什么是粮食?什么是衣服?生了病也不知道用药而在痛苦中自生自灭。神农帝决心要为民众改变这种野人似的生活方式,于是他带领儿子们大臣们和东皇太乙,出巡天下,去做三件大事:第一、教民众种五谷,生产粮食。第二、教民众种麻织布,穿上衣服。第三、教民众采用药草,治疗疾病。东皇太乙紧紧跟着父亲,边做边学,从黄河流域到大江南北;从湖北、湖南、又到了江西,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她遇事非常认真,而且抢在前头去做,学会了耕种五谷、织布缝衣、采药治病,成为神农帝的得力助手,过了好几年,神农帝年纪老了,又操劳过度,在湖南去世了。临终前嘱咐东皇太乙要秉承遗志继续去推行这三件大事。哥哥们安葬了神农帝,回京都接位去了。饥指磨东皇太乙带领几个得力大臣继续东巡,到达江西东部与浙江交界处。东皇太乙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自己带头亲手做出样子来给民众看,因此民众很亲近她,敬爱她,愿意照她教的那样去做,深得人心。她看到这地方很不错,有山有水,水碧山青,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土地肥沃。不仅能够种玉米、小麦,还可以种水稻。可是当地民众没见过种庄稼,于是东皇太乙就一件件做给他们看。
东皇太乙带领助于们亲自下田,从耕耘到播种,从插秧到收割,春出了大米,煮出了香喷喷的大米饭,成千上万的人来看东皇太乙端着饭碗,感动得双手颤抖,热泪盈眶,他们望望碗里的白米饭,再看看东皇太乙,她的手磨出了血泡,她那美丽的脸晒得红彤彤的,满头大汗,她那白玉般的双脚沾着泥巴,人们的心颤抖着,激动着,由衷地发出齐声呼喊:"东皇太乙"!难怪人们如此激动,因为从此结束了野兽式的生活,大家学会了种田,从此吃上饱饭了。
可是却有一件事压在东皇太乙的心上。因为她看到大家没有衣服穿,男女老幼都赤身露体,特别是寒冬腊月十分可怜。心里非常的难过。于是她从成千上万的野草丛中,找到了芋麻,把它们收割回来,浸在溪水里泡上几天,再剥开发涨的皮,然后在溪边石块上用木棒槌打,打出了银丝般的雪白纤维来,再分成一根根挂到术制的织机上去,一上一下分成两排交错的纬线,用织梭穿上经线,横插在纬线之间,踏动织机,经纬线就紧紧织在一起,麻布也就织成了。妇女们:很快学会了织麻布,缝制成衣。从此,人们第一次穿上了自己创造的衣裳,很快传遍了江南,传遍了中国。人们穿上了衣服,又住上了用树干和草搭成的房屋,学:会种田生产粮食,生活好多了。然而,我们的东皇太乙却没有停止她的脚步。她看到人活得好好的忽然生病死了,一家人总是很悲伤,很不幸,这件事一直叩击着她那善良慈爱的心扉,她决心把父亲神农帝.的第三件大事去完成。
她来到三清山,进入那原始洪荒的大森林,亲口去品尝了那成千上万的野草,区分它们酸、甜、苦、辣的滋味,辨别它们"温、平、寒二热"的治疗作用。
有一天,她碰上了一点有毒的草,她中毒昏迷过去,同去的助手以为她死了,伤心地哭喊着她的名字,把她从山上背下来。她又从死亡的边缘活过来。她很高兴地说:"我终于认识了哪些是良药,哪些是毒草"。有一天,东皇太乙又到三清山森林里采药,冷不防窜出一条毒蛇,在她脚上狠狠咬了一口,女神捡起一根树枝狠狠打那毒蛇。毒蛇装死躺下,一动也不动了。东皇太乙感到头昏,心里作呕。她知道蛇毒在发作,循血脉上行,要是进入心脏就要死了。幸亏身边有颗毒草,生有七片绿叶,曾经使她中毒过。她想:"能不能以毒攻毒呢?就让自己做个试验吧"。于是,她摘下七片绿叶,放入口中嚼烂,咽下那苦涩的毒汁,又将嚼烂的叶敷在脚上蛇咬处。她等待死亡的到来,可是那苦汁在她胃里翻腾搅动了一阵,伤口处流出了紫黑色的血'她知道这蛇毒被药草解除了口她非常高兴地采药下山,因为她为民众找到了急救良药口从此,东皇太乙更加热爱三清山,这里山青水秀,还有采不完的药草,父亲留下的第三件大事不愁没有用武之地了。这里民众纯朴善良,她愿意和他们在一起,经常为他们除害治病,然后制定丹方药书,再传到天下去,这该是多好啊!她哥哥接了皇帝位,派大臣来接她回宫享福去。她让使臣转告她哥哥:"她不愿回去过宫廷生活,她要秉承父皇遗嘱,把第三件大事推行下去"。过了许多年之后,本来很安宁的村庄,忽然又闹起巨蟒精来。闹得最厉害的是龙王庙附近几个村子,有人看到了巨蟒精吞吃了人和牛羊牲畜,巨蟒精能云来雾去,凶恶非常。东皇太乙知道了这件事,就带领得力助手,用竹木制成锋利的箭和强硬的弓弩。教练民众练习射击,然后埋伏起来,以敲响竹在为号,等待巨蟒精来。巨蟒精不知道东皇太乙布下伏兵,又一次借着阴云黑雾,窜到村寨上空,刚要张牙舞爪扑食牛羊,忽听得笃、笃、笃……一阵梆子响,无数利箭象飞煌一般向空中飞来,差点儿射中了她的眼睛,有几支已经射中七寸致命处,痛得巨蟒精翻下云头,一连滚了十八个跟头,逃回洞穴。后来这地方成了十八龙潭。!巨蟒精逃回洞穴之后,拔掉利箭,箭上有东皇太乙四个火印,从此结下仇恨,决心要报此仇。但又不敢再飞到村寨上空,害怕利箭飞来。于是心生毒计,伏在溪水上流,将毒汁吐入水中,要毒死东皇太乙和衬里人。村上人哪知水中有毒,饮用之后,全都中毒病倒,面色发紫,呕吐腹泻,十分危急。东皇太乙得抱后,赶紧背上药囊来到村子里,察看病情后,知道这是中毒所致,连夜煎熬解毒汤药,让病人喝下她为民众找到了急救良药。从此,东皇太乙更加热爱三清山,这里山青水秀,还有采不完的药草,父亲留下的第三件大事不愁没有用武之地了。这里民众纯朴善良,她愿意和他们在一起,经常为他们除害治病,然后制定丹方药书,再传到天下去,这该是多好啊!她哥哥接了皇帝位,派大臣来接她回宫享福去。她让使臣转告她哥哥:"她不愿回去过宫廷生活,她要秉承父皇遗嘱,把第三件大事推行下去"。
过了许多年之后,本来很安宁的村庄,忽然又闹起巨跻精来。闹得最厉害的是龙王庙附近几个衬子,有人看到了巨蟒精吞吃了人和牛羊牲畜,巨蟒精能云来雾去,凶恶非常。东皇太乙知道了这件事,就带领得力助手,用竹木制成锋利的箭和强硬的弓弩。教练民众练习射击,然后埋伏起来,以敲响竹棒为号,等待巨蟒精来。巨蟒精不知道东皇太乙布下伏兵,又一次借着阴云黑雾,窜到村寨上空,刚要张牙舞爪扑食牛羊,忽听得笃、笃、笃……一阵梆子响,无数利箭象飞煌一般向空中飞来,差点儿射中了她的眼睛,有几支已经射中七寸致命处,痛得巨蟒精翻下云头,一连滚了十八个跟头,逃回洞穴。后来这地方成了十八龙潭。
巨蟒精逃回…蜘利箭叩驮乙四个火印,从此结下仇恨,决心要报此仇。但又不敢再飞到村寨上空,害怕利箭飞来。于是心生毒计,伏在溪水上流,将毒汁吐入水中,要毒死东皇太乙和村里人。村上人哪知水中有毒,饮用之后,全都中毒病倒,面色发紫,呕吐腹泻,十分危急。东皇太乙得披后,赶紧背上药囊来到村子里,察看病情后,知道这是中毒所致,连夜煎熬解毒汤药,让病人喝下去,不能起床行走的,又亲自送汤药上门,接连几个日夜治疗,村里人渐渐恢复健康,为防止再中毒,就把解毒药交给村民,教他们放些在饮水中,就不会再遭害了。东皇太乙背起药囊离开时,村里人纷纷送到村头,拉着她的手,牵着她的衣裙,热泪盈眶,依依难舍,久久地望着她那远去的身影。东皇太乙象春天的风,她到了哪里,哪里就温暖如春,生机蓬勃,她又象春天的雨,洒到哪里,哪里就万物复娃,欣欣向荣!东皇太乙的功德,感动天地仙灵。有一天女神来到三清山的玉台,忽见玉台上大放光明,当中坐着一位自须白发老,人,慈肩善目,鹤发童颜,手执五明宝扇,身背七宝葫芦,i 背后闪耀着八景光华。她心中一动,想到"这莫非是天上仙军灵吗?"便赶紧行礼参拜。忽昕老人笑呵呵地说:"吾乃三清教祖太上老君,知你功德感天,特来点化,有何所求,不妨直说"?东皇太乙福至心灵,赶紧对教祖说:"求教祖让我终身永留三清,一为黎民消灾除害,二为三清仙境培育更多更美i 的松杉乔木,珍卉奇花,仙草灵药,永济世间人"。教祖昕了连说:"善哉!善哉!难得你有此一片至诚至善自至美之心,我今封你为三清仙子司春女神,执掌万物生机。'务使人间花常开、树常绿、五谷丰盛、年年有春天二并赐你'九转仙丹一粒,你可以腾云驾雾,白日飞升,与天地同寿,'山岳同存,好自为之"。教祖说罢,便从七宝葫芦中倒出一粒E 仙丹,芳香四溢,东皇太乙俯首服下仙丹,再拜叩谢教祖。忽见教祖周围金光闪耀,祥云朵朵,结成七宝莲花,托起教祖,'冉冉向玉京飘去。女神服下仙丹之后,顿觉紫府通明,如同脱胎换骨,神采焕发,容光照人,脚下生云,身体飘飘,可以在空中自由飞翔,女神得道之后,就把玉台作为洞府,留下人间化身。
有时化成原来模样,常去山下村里走走。后来村里人都知道东皇太乙在三清山得道成神,也常来玉台参拜女神的化身,世代传为佳话。内谁知那凶恶的巨蟒,一心要找女神报仇泄恨,当她探昕到女神常在玉台炼丹修道,就决定前来报仇。一天午夜,女神在玉台上参星拜斗之后,便静坐炼丹。巨蟒精趁女神入定突然喷出龙丹烈火,霎时间熊熊烈火将女神团团围住,烈!焰l 腾空,附近的秘杉也被燃烧起火,火势愈加猛烈。巨蟒精得意忘形,望着烈火中的女神。她心想,这下可泄了心头之恨,从此可以横行乡村,饱食人肉了。当她仔细看时,只见烈火中女神端坐如常,面不改色,好象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不禁心里奇怪,便赶紧助火煽风,手忙脚乱。不料此时此刻,女神座下现出金光,金光结成一朵七宝莲花,女神端坐莲花之上,冉冉从烈火中升起,仙颜焕发,容光照人。巨蟒精大吃一惊,惊惶万状,刚想转身逃走,忽然一道电光闪过,照得巨蟒精丑形毕露,只昕呱啦啦一声春雷,震得巨蟒精脏腑如裂,连连滚了几个跟头,慌忙钻入地下逃走了。雷声过后,大雨倾盆,烧着的树木立即熄灭,只可惜烧毁了几棵青松,逃走了巨蟒精此害不除,黎民不得安宁,女神决心要为民众除害,便四处留心察访巨蟒精。
一天早晨,女神刚到玉台散步,忽见泻玉谷中隐隐有妖雾升起,忙用慧眼神光观察,原来是巨跻精和几个妖怪在窥探三清玉石宝藏,急驾彩云飞向玉京峰禀报教祖,教祖授于女神五明宝扇一把,法旨一道,协助潘元帅捉拿巨蟒精,潘元帅正带领神将在空中与巨蟒大战。女神手持五明宝扇升起高空,以上视下,盯住巨蟒。当巨蟒精喷出龙丹烈火宝珠时,女神用五明宝扇一抬,便将龙丹收去。巨蟒精破空飞去,女神挥动五明扇,万道金光织成天网,向巨蟒罩来,巨蟒精吓得魂飞魄散,赶紧钻地遁逃,女神又挥宝扇,地下坚硬如钢,当巨蟒精重新钻出地面时,恰好被天网罩住,由众神将押往镇妖谷中,只见女神把宝扇一挥,天空降下一座万例刀山,将巨蟒精压在刀山之下。只留出一个丑恶的头颈来,昭示后人,以示天网恢恢,恶有恶报。
至今,女神的化身还留在玉台,她永远地监视着这作恶多端的巨蟒,让山下黎民过着安宁的日子,她要为三清仙境培育更多更美的松杉乔木,珍卉奇花,仙草灵药,为人间花常开,树常绿,五谷丰盛,年年有春天,锦山秀水千万年!直到现在,她手中还捧着一对可爱的小青松,成为世界罕见的仙迹。
2. 泰山是什么山,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故事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列中华十大名山之首,位于山东泰安,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着名风景有天烛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第一个自然文化双遗产。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 。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裤明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
泰山山体雄伟壮观,景色秀丽。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盘古死后,头部化为泰山。据《史记集解》所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古人形容“泰山吞西华,压南衡
中华国山 世界泰山[2]
,驾中嵩,轶北恒,为五岳之长”。古代传统文化认为,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称誉。因其气势之磅礴为五岳之首,故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誉。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显示出这一带早期的人类活动。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也反映出早期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动状况。战国时期,齐国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进入秦汉之后,泰山逐渐成为政权的象征。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毕吵皆安”的说法。古代历朝历代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
泰山后山--姊妹松(5元人民币图案)
绵。缥缈手纯侍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平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它既有秀丽的麓区、静谧的幽区、开阔的旷区,又有虚幻的妙区、深邃的奥区;还有旭日东升、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等十大自然奇观及石坞松涛、对松绝奇、桃园精舍、灵岩胜景等十大自然景观,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人文景观,其布局重点从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顶,形成“地府”、“人间”、“天堂”三重空间。岱庙是山下泰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前连通天街,后接盘道,形成山城一体。由此步步登高,渐入佳境,而由“人间”进入“天庭仙界”。泰山风景区内,有山峰156座,崖岭138座,名洞72处,奇石72块,
溪谷130条,瀑潭64处,名泉72眼,古树名木万余株,古遗址42处,古墓葬13处,古建筑58处,历代刻石2500余处,石窟造像14处,近现代文物12处,文物藏品万余件。其中城子崖遗址、现存最早的石塔-四门塔、大汶口遗址、灵岩寺、岱庙、千佛崖石窟造像、龙虎塔、九顶塔、冯玉祥墓,唐大观峰石刻,北齐经石峪金刚经,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山风景以壮丽着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泰山日出是岱顶奇观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标志,每当云雾弥漫的清晨或傍晚,游人站在较高的山头上顺光看,就可能看到缥缈的雾幕上,呈现出一个内蓝外红的彩色光环,将整个人影或头影映在里面,好象佛像头上方五彩斑斓的光环,所以被称为“佛光”或“宝光”。泰山佛光是一种光的衍射现象,它的出现是有条件的。据记载,泰山佛光大多出现在每年6~8月份的半晴半雾的天气,而且是太阳斜照的时候。泰山还以石刻众多闻名天下,这些石刻有的是帝王亲自提写的,有的出自名流之手,大都文辞优美,书体高雅,制作精巧。泰山现存有石刻1696处,分为摩崖石刻和碑刻,既是记载泰山历史的重要资料,又是泰山风景中的精彩去处之一[3]。泰山的风景名胜以主峰为中心,呈放射形分布,历经几千年的保护与建设,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
3. 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
中国古代民间的四大爱情故事,其实有两种说法。比较传统的说法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许仙与白娘子》、
《柳毅传书》、
《董永与七仙女》; 另一种说法是:
《梁山伯与祝英台》
《许仙与白娘子》
《孟姜女》
《牛郎织女》。
《孟姜女》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她是秦国的一名女子,在新婚之夜,丈夫范喜良被抓去修长城。孟姜女不远万里为丈夫送去御寒的衣物,花了很长时间才到长城,然而最后却被告知丈夫已经死了,尸体也被埋在长城之下。孟姜女放声大哭,最终哭倒长城,找到了丈夫的尸体。
4. 山字的来历故事是什么
“山”字最早见于商殷时代的“癸山敦”中(金文),是三座峰峦相接的形状,有山困陆阴树影,使人一望便知是“山”。至于是三峰相接而不以其他数量的峰相接则是因为“三”在古代经常用来表示多次或多,用三峰列而为“山”,便表示多个峰峦相接的意思。这是中国人祖先用“远取诸物”的办法所创造的一个很原始也很典型的象形宇。
到了春秋时代,在“山且丁爵”中的“山”字,中峰哗拆已高耸起来,并且已渐趋瘦化了。秦篆(即小篆)则在这一形体基础上进一步使之线条化。于是,以后便相沿发展为隶书和楷书中的“山”字。“山”的本义是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的部分,因为山是高耸的而引申出“大”等含义。
组词
一、山东 [ shān dōng ]
1、即山东省。
2、古地区名。战国、秦、汉时代,称崤山以东为山东。北魏、隋、唐以后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
3、战国时也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
二、火山 [ huǒ shān ]
通常指地壳内部喷出的熔岩及碎汪芦顷屑物质堆积而成的锥形山,也包括有喷发活动而无山形者。顶部常有一个漏斗状洼地,叫火山口。
三、江山 [ jiāng shān ]
江河和山岭,多用来指国家或国家的政权。
四、山西 [ shān xī ]
1、即山西省。
2、古地区名。战国、秦、汉时代,称崤山以西为山西。北魏、隋、唐以后称太行山以西为山西。
五、高山 [ gāo shān ]
1、高峻的山。亦比喻崇高的德行。
2、传说中的山名。
3、少数民族名。
5. 蓬莱三仙山的传说 历史上蓬莱三仙山的神话故事
蓬莱三仙山的传说 历史上蓬莱三仙山的神话故事
蓬莱传说:自古就被誉为“人间仙境”。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另两座为“方丈”、“瀛洲”)。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此气化为开辟世界之人,即为盘古;化为主持天界之祖;即为元始。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混沌开矣。天地即开,盘古力竭,乃死。又生二神,阴阳所化,男曰伏羲,女唤女娲,兄妹也,皆为人首蛇身。
开天辟地,然天地无色,杳无生机,伏羲女娲居其中,甚闲,伏羲怒,劈手于大地之上划沟壑,乃成江河,奔流向东,成东海。堆沟壑之土成五岳七山,天地之间便有山川河流,日月星晨,若出其中。
山川即成,却无生息,女娲甚聊,遂搏,黄土作之。后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生。天地之间遂有五仙五虫,天,仙者,黄土为之也;人鬼妖者,引绳为之也。此乃干坤肇始,万物之由来。仙者自清,独人鬼妖者不平,亦欲成仙,乃有天劫。
日月更迭,斗转星移,岁万载,尘世间人鬼妖甚嚣,不平,言:吾等皆女娲所造,为何独仙者居于天上,不生不死而吾等却要饱受轮回之苦?天界日久,亦有沉沦者,枉为仙,仙言:人间若有德善之人,可寻至蓬莱,修成大道者亦可成仙。此语州旅既出,在人间便引起轩然 *** ,人、鬼、妖无不励精修法,以期有日得证大道。正所谓芹并是:人间有仙境,得道在蓬莱。是也。
成为传说中的山:出现在昆仑之后,纯属于秦汉以后兴起的神仙信仰的产物,人为色彩已经很浓,是形成道教的先声。神仙思想的核心是不老不死,它源于神话思维,正式形成仙人、仙话却是在阶级社会。纵观两千年的仙话史,它与神话既相联系,后来又有区分。
神界最早的神是动物,非人。仙的原型是人。仙是人的理想化,仙境是人生的理想阶段,中心围绕着人的活动和欲求。动物不能直接成仙,必须经过长期的修炼,先成精,后成人,最后才有成仙的可能。中间若碰到意外的挫折,还有可能前功尽弃。
那么,为什么秦汉时期会兴起成仙之风。这与先秦的战乱有关。战国时期,都想统一中国,战事不停,人们生命没有保障,渴望有一个超尘脱俗的仙境,既能远离战火之害,又可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便在神话幻想的启发下,想象出一个仙界。秦、汉统一以后,最高统治者为了能永远享受舒适的生活,更希望长命,最好是不死,于是从上至下掀起了狂热的神仙信仰。由巫士转变而来的方士们,其中一部分当时对文化很有贡献的知识分子,也有一部分为了一己的名利,不惜去迎合最高统治者,大肆宣传传闻中的海上蓬莱、方丈、瀛洲,这便是东方的“三仙山”,也有“五神山之说”,总称为东方的蓬莱仙境。战国末的齐威王、齐宣王与燕昭王,以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劳民伤财地派人去寻找蓬莱仙境,但没有一个人真正到达过,不是三神山隐于水下,便是因大风所阻,半途而返。可见所谓仙山,实在很虚无缭纱,是那部分方士们的瞎编。
其中有一方士徐福,齐人,曾向秦始皇上书,入海求仙。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带了数千童男童女,花了很多钱,没有结果,后干脆一去不返。徐福究竟到哪里去了?中国和日本的民间都说他去了日本,有的传说还把徐福描绘成因为逃避秦始皇的暴政而远渡重洋。到日本以后,他用带去的种子和农具嫌迹迹,在日本传播中国的农耕技术,被日本民间尊称为“司民耕神”和“司药神”。传说日本有三个地方叫蓬莱,即富士山、尾张国热田宫与熊野。熊野有徐一叫福的墓。日语“富士”的原意,含有“不死”之意。徐福东渡的传说在日本和东南亚都有广泛的影响。当然,徐福是不是真的东渡了,东渡能否有条件带领数千童男童女,这属于学术问题。中外学者正在探讨。
东方仙境兴起之后,逐渐取代了西方昆仑,成为长盛不衰的仙人家乡。民间一提仙境,多知蓬莱,鲜提昆仑。汉代帝王中的仙迷武帝,专门在皇宫的甘泉宫造了一座人工的太液池,上面便有传闻的蓬莱等仙山,耗资甚巨。
蓬莱:传说是神山仙府收藏秘录、典籍的地方,东汉的学者也称藏书的东观为蓬莱山。
6. 水浒传中有哪些带三的故事
三山聚义、三打祝家庄、拼命三郎独劫法场、阮氏三雄戏钦差、三拳打死镇关西等。
1、三山聚义
宋江大破呼延灼的连环马后,呼延灼不敢回朝廷去。他骑着那匹御赐的踢雪乌骓马独自逃命,到一个酒店歇了。不想他那匹马却又被桃花山小喽罗们盗了去。
呼延灼只得去青州投慕容知府。慕容知府收容了呼延灼。教他先打桃花山,夺取那匹御赐的马,然后再打二龙山和白虎山。一同剿捕,他当一力保奏,再教呼延灼引兵复仇。
呼延灼即借得青州兵马二千,来打桃花山。周通抵敌不住,与李忠商议,写书去向二龙山求救。鲁智深、杨志、武松亲自引人来救。
正在双方争斗不下时,慕容知府使人唤回呼延灼,与白虎山孔明、孔亮作战,呼延灼活捉孔明。孔亮逃至二龙山向武松诉说此事。
武松引见鲁智深、杨志。于是三山人马同去攻打青州。后孔亮又去梁山泊请得宋江大队人马到来。此后,桃花山、二龙山、白虎山共十一名头领加入梁山泊。
2、三打祝家庄
梁山好汉因杨雄、石秀上山,决意攻打祝家庄。宋江带兵一打祝家庄,命石秀、杨林去探庄。杨林被擒,石秀遇钟离老人,得知盘陀路走法。
祝家庄伏兵齐出,梁山人马迷路,幸亏石秀赶到说出暗记,花荣射落号灯,人马才得安全退出。宋江二打祝家庄,仍然失利,但活捉了祝家庄的同盟军扈家庄的女将扈三娘,剪去了祝家一翼。
三打祝家庄,利用新来投寨入伙的孙立与祝家庄教师栾廷玉是师兄弟的关系,骗得祝家相信,孙立和家人亲戚打入祝家庄作内应。梁山人马与他们里应外合,最后攻破祝家庄,得胜回山。
3、拼命三郎独劫法场
石秀、杨雄被派往大名府打探情况。燕青此时救下了卢俊义,但卢俊义还是被后面追捕的人抓走了。这时候,石、杨两人遇上燕青,当场决定杨雄同燕青回梁山求救,而石秀继续前往大名府关注事态的发展。
当石秀赶到大名府时,梁中书怕夜长梦多,决定将卢俊义立即就地正法。正当蔡福举刀行刑的千钧一发之际,石秀当机立断,孤身一人劫了法场。
石秀人单势孤,虽然将卢俊义劫出法场,仍未能成功逃离大名府,结果自己也被逮捕。 后来大名府被攻破,石秀也自然获救。
4、阮氏三雄戏钦差
在朝廷高官眼里,梁山大患猛于虎,高俅等人向宋徽宗进谏要铲除梁山贼寇,而最终宋徽宗还是采用了宿太尉的建议,派陈宗善前往梁山招安。
得知朝廷招安一事,鲁智深、刘唐、阮氏三兄弟等人前来向吴用求助,吴用让众人静观其变。朝廷命官即将到梁山,梁山上下一副喜气祥和的景象。
跟随陈宗善来梁山的李虞侯和张干办屡次出言不逊,这惹恼了本就不想招安的阮小七,熟习水性的阮小七让两人吃了不少苦头。
梁山好汉们对朝廷官员们充满敌意,然而宋江却对他们毕恭毕敬地招待着,生怕有什么闪失。
5、三拳打死镇关西
鲁达一次在茶坊吃茶,结识了史进,因久闻其名,便请他到酒楼喝酒。他们在途中又遇到史进的开手师父李忠,便邀请李忠一同前去。
三人来到潘家酒楼,刚刚开始喝酒,便听到隔壁阁子有女子哭泣。鲁达询问原因,却得知是民女金翠莲被恶霸“镇关西”强娶后抛弃。而所谓的“镇关西”,却是状元桥下杀猪卖肉的郑屠。
鲁达不禁勃然大怒,当场便要去打死郑屠,被史进、李忠苦苦相劝。他当即凑了十五两银子,给金老、金翠莲父女做盘缠,让父女俩回去收拾行李,准备次日离开渭州。三人又喝了几杯,便离开潘家楼,在街头分手,各自返回住处。
鲁达次日一早便赶到金氏父女投宿的客店,安排他们安全的离开,直到金氏父女已经出城走远,方才离开客店。
他赶到郑屠的肉铺,并以经略府的名义让郑屠亲自将肉切成臊子。郑屠先切十斤精肉,又切十斤肥肉,整整忙活了一个早晨,却被告知还要再切十斤软骨。
郑屠这才知道鲁达是在戏弄自己,恼怒之下抄起刀便去和鲁达拼命,结果被鲁达一脚踹倒。鲁达怒骂郑屠,连打三拳,竟失手将其打死。
他见情势不妙,一边声称郑屠诈死,一边迅速离开现场。郑家发现郑屠已死,便到官府告状。官府却因鲁达乃是军官,先去请示了小种经略,这才派人去捉拿鲁达。而这时,鲁达早已逃出了渭州。
7. 黄山传说故事有什么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那你知道黄山有什么 传说 故事 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黄山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黄山传说故事:文殊台和猕猴酒
凡到过黄山玉屏楼的人,都必然要以迎客松为背景拍纪念照,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就在拿相机拍的人的右边悬崖边那一块老大石头——文殊台,却有一个十分美妙的佛教玄美故事和黄山高僧普门大师的来历传说。
先从佛教文殊菩萨说起。佛经《文殊顺利涅磐经》说,文殊是释加如来佛的大弟子,原本是古印度舍卫国一个婆罗门贵族公子,看破红尘,弃家随释加牟尼学道,修成了菩萨。后来云游到山西五台山,五台山就成了文殊菩萨圣地。
为什么在玉屏楼前,迎客松旁有个文殊台呢?原来文殊菩萨曾来黄山选择道场。来到玉屏峰上,见左天都,右莲花,纵目开阔,风云绝妙,打算在这里开山建寺。特别是峰前有巨石一块,简直是绝佳打坐处,随即走到石边准备打坐休息一会。谁知刚往上一坐,岩石就被坐陷下去尺把深,石下轰轰作响。文殊见状,觉得自己身重,此地尚不宜,立即拔脚就走。文殊的坐骑是青狮,他就把狮子峰作为他的永久宝座了。
文殊来黄山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但玉屏楼处原来就有个“文殊院”,是明代万历四十一年(1613)八月,由高僧普门禅师建。几兴几废,崇祯十年(1637)失火、咸丰十一年(1861)兵火,1952年冬失火,1955年才在原址起建了玉屏楼。
普门法师是在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来黄山的,入主朱砂庵即后来的慈光寺,万历三十八年(1610)普门进北京找到万历皇帝明神宗,得到神宗皇帝、太后、皇后许多赏赐,于是有了起造文殊院的资金。
普门禅师俗家姓奚,名淮安,陕西眉县人,在五台山出家。入佛门受戒后,为求证佛法,30多年间,奔波于五台与少林、太行、伏牛、普陀等名山禅寺。怎么忽儿在万历三十四年(1606)来到黄山就没离开黄山呢?这有个神奇的故事传说。
却说普门在五台,一天他参禅至深夜,似梦非梦,见两个童子飘然来到座前,道:“我等乃文殊左右的金童玉女,奉法旨特来请大师前往 天下 第一奇山,文殊古道场一游!”普门心中升起一股虔诚之意,当即随两童子腾云朝东南而来。须臾,只见一座奇峰叠起的大山,只听两童子道:“已到文殊古道场。”便一齐降落在玉屏峰前:“这里就是大师开创名山、弘扬佛法的胜美宝地。”普门一看,只见群山环抱、云光缥渺,前面还有一座天然岩石宝座,云光中仿佛见文殊跏趺的庄严宝相。童子指道:“这便是文殊菩萨打坐处。”普门对石座十分恭敬。童子又道:“这里也是你将来打坐修炼处。”说来也怪,普门对云光中石座上文殊礼拜毕,文殊妙相便不见踪影。两童子接着说:“请大师升登法座演说佛法,此岩是白云缭绕金刚体,紫石形成玉作基。”两童子左右扶持,普门毅然升座,眼前云涛汹涌,足下群山拱服,境界广阔,心底洁净,他想:“我能得此一片宝地,常年修行,虽在云山,也胜过极乐世界了。”正想着,突然被两童子用力一推,大叫一声:“不好!”惊醒过锋陪手来,一身冷汗,佛前油灯正明,听时正交五鼓。普门回想梦中,如在眼前,心下暗计:两童子点化,我已不宜在五台山,应去寻找梦中仙山重开道场了。不久,即告别了五台,随身携带衣钵禅杖南行了。
却说普门辗乱培转数千里遥,拜过无数名山,没有一处能与梦中景象相合。一日来到黄山,挂褡朱砂庵(今慈光阁初始之名),庵主见普门仙风道骨,不同凡俗,提出请普门当住持。普门一心要寻找梦中仙境,就说出了自己的心思:“如果在此山寻到梦中仙境,修建佛家丛林,乃是本愿。”于是每天都身背干粮,手柱禅杖,攀岩越岭,拽藤顺葛。一日,过天门坎,爬小心坡,穿一线天,钻转身洞,猛一抬头,见一巨大苍松正在头顶,这气象已是不凡。待登上平台,见玉屏峰前狮、象二石左右分列,已是吃银嫌了一惊。回过身来,那文殊台赫然眼前,梦中景象成为现实,当即如醍醐灌顶,明证了因果。随即合掌对空,默默祝祷,然后如梦中一般登上文殊打坐处,打坐参禅,元神悠悠,又不同五台。心中默默立下大愿:以朱砂庵为丛林,于此处建文殊院为独修处。
职工 “一线天”下,两峰之间,有一座长4米,宽2米的单孔石桥,原名断凡桥,后名渡仙桥。传说普门上玉屏,仙人在此点化伐松搭桥,后即在此搭建了石桥,留下一个美丽传说。
找到了梦中福地,心下释然,认定募化扩建朱砂庵,创建文殊院。回到朱砂庵后,即应承了当朱砂庵住持,改朱砂庵为“法海禅院”,日渐一日,僧众渐多,名声远震北京皇宫。
万历三十八年(1610)秋天,普门进京,参见了万历皇帝、皇太后和郑皇后,得到他们佛牙、金佛、七层万佛塔和300两白银等厚重赏赐。万历皇帝又敕额“护国慈光寺”,法海禅院重新更名,逐渐成为黄山佛教寺院中的四大丛林之一。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八月,普门即在玉屏峰下,修建起石墙体的文殊禅院,由晦昙和尚住持。普门自己虽为慈光寺住持,可是心中印下了文殊台,常来文殊院诵经参禅。文殊院成为慈光寺支寺。
因为普门在五台山梦见了玉屏峰前文殊台和文殊妙相,所以文殊台又名“梦像台”。
却说普门和尚不仅是个得道高僧,也是个棋艺高手,方圆百里喜欢 下棋 的都曾与他对奕,但都不是他的敌手,只有桃源水帘洞一个白猕猴,两下可以不分胜负。
这年春天“ 谷雨 ”过后,黄山春色渐浓,风光渐美,游山的人多了起来,文殊院香火也兴旺起来。那徽州府的臧知府极好下棋,棋艺也算不错,曾找多人较量,对手里不乏高手,可都因为他是知府,都让他几招。那臧知府便眼里无人,自以为打遍天下无敌手。听说普门棋艺高超,就想跟他杀几盘。这天,带着一班衙役也上文殊院来了,派人传话,要和普门拼杀。那普门正在和白猕猴严阵对峙。那臧知府一看这局势,便心痒手急,一把就拉开了白猕猴,接着就杀。这种狂妄不礼貌行为,普门道行高深,心中也不免生憎,便让了一招。但那臧知府不但看不出这是普门的礼貌行为,反而出言不逊:“久闻法师棋艺高超,怎么就这样轻轻松松让本府轻取一局,哈哈哈。”那哈哈,那神情,分明又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普门微微一笑:“大人,此言谬矣。古人云:‘强中自有强中手’,赢我一局算不了什么,我可以请我师父出手。”臧知府环顾左右:“好好好,你师父在哪?请出来我好请教。”可心中暗道:他师父看来也是平常之辈。普门挥手一招,臧知府顺眼看去,只见那白猕猴早已跳到眼前,两眼对知府直闪直眨。那知府见是个猴儿,心中直冷笑:一只畜牲,能有多高志气。可是下吧,居然是与猴儿对手,不下吧,话已说出了口,只得硬着头皮。那白猴虽不说话,可那眼看臧知府,看普门神情,心中却透亮得很。棋子布好,局势一开,白猴儿可不知道讲面子,招招辣手,步步进逼,杀得臧知府节节败退,毫无反攻能力。不多几个回合,臧知府的“帅”就被钉在那里,死了一局。臧知府输棋却输不起面子,硬说猴子毛手毛脚,赖帐不算。不算就不算,摆局重开盘。第二局更惨,没几招,臧知府便被逼进死宫,动弹不得,像大虾进了汤锅脸红心急。
谁知那猴儿却唱了起来:
知府下棋玉屏前,给脸不要耍骄蛮。
盛气凌人不知丑,可笑牛皮吹上天。
那臧知府连连惨败,心中窝火,正无处发作,这下抓到把柄,立即变脸道:“猴子说话,定是妖孽。普门不守清规潜心修道,却与妖孽为伍,坏了佛门清规。来人,与我将普门与妖猴锁了带回衙门审问治罪。”
说时迟,那时快。衙役正待动手,只见普门拉起白猴“飕”的一声,便腾空飞往桃源水帘洞去了。臧知府恼羞成怒,下令放火烧山。可那山高,又无什么杂草灌木,火根本无法烧进水帘洞。于是又下令封山,要困死饿死普门和白猴。臧知府可真狠毒,一封就封了两个月,满以为普门必死无疑,便撤了封山衙役。
普门的徒弟和山上山下僧众都以为普门已不在人世,谁知衙役一撤,普门便飘然回来,而且满面红润,身体康健。大家就问:“师父两个月来在那洞中吃什么?何以这般康健?”
普门笑道:“我吃的这桃儿,喝的就是这桃儿做的酒。”说罢,便从衣袋里摸出几个桃儿。大家一看,原来就是山中一种藤上结的,成熟了,甜中带酸,很好吃。又解下一个小葫芦,让大家尝试一下那酒的口味,果然味美无比。普门接着说:“这桃儿都是猕猴在桃儿成熟时采进洞的,贮藏过冬,又用这桃果酿酒,所以我才吃喝不愁。因为这果这酒 营养 丰富,所以我的身体反变 健康 了。”普门这话这事实,直让大家啧啧称奇,称赞不已。
因为这桃是猕猴发现、采集、贮藏的,所以大家就叫它叫“猕猴桃”,酿的酒便叫“猕猴桃酒”。
从那以后,普门便不食人间烟火了,渐渐人们也不知他到哪里去了,但却给黄山留下了许多佳话。
黄山传说故事:罗汝芳与仙人观榜
黄山后海,有许多奇景妙迹,像仙人峰上的关公挡曹,宝塔峰上的三尊大佛,骆驼峰下的天鹅孵蛋,书箱峰上的叠叠天书,无一不令人一见叫绝,百思而不得其解。尤其是飞龙峰上的仙人榜,传说更加神奇。
仙人榜此景怎么看方便呢?从清凉台下北海,或从北大门进山,到“仙人铺路”处,抬头北望,飞龙峰有一块长方形的巨大石片,如同悬挂在那悬崖峭壁上一般。石片微黄色,与周围的丹崖、石柱、青松、白云相辉映,显得格外突出。远远看去,那仙人榜平正光滑,上面好像刻着一行行篆书文字,若隐若现。而那字形似乎又古怪离奇,难以辨认。相传那是古代仙人游览黄山留下的神迹。
更离奇的是,仙人榜正南对面宝塔峰下,有座巨大的石头形成的仙人,形貌岸然,衣冠楚楚,正昂首遥看那仙人榜,于是形成了这有名的、令人难解其妙的一处奇景妙境。
这个名景却又有一个联系着真人真事的离奇故事。
却说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江西建昌府南城县人罗汝芳(号近溪),是嘉靖甲辰年(二十三年,1544)进士,钦点为宁国府太守。唐宋元明以来,黄山属太平,太平属宁国府,罗太守自是关心黄山。罗太守酷爱 书法 ,松谷庵的匾额“东土云山”,就是他的手笔。罗太守又酷爱探奇走险。他早就听说“仙人观榜”的传说,既当了宁国府的太守,不能放弃探研“仙人观榜”奥秘的机会,谁知几乎丢掉性命。
一次,罗太守因公来太平,公务余暇, 自然 少不得游览黄山,搜奇揽胜,曾两上黄山。罗太守是个学问家,公务、游览都不烦拢地方官员,只身与随从,背着干粮,带着银两,写有《重登天都峰》《观天都夕照》等绝句。
《重登天都峰》绝句云:
两拜天都峰顶峰,风云万派起虬龙。
乘风便欲归天上,觅取蓬莱归旧宫。
《观天都夕照》绝句云:
云敛长空夕照开,黄金万叠拥层台。
山灵可是还留客,我欲长歌归去来。
可见罗太守十分爱黄山,对黄山的风物景观观察如此细致,描写如此传神,把自己的情感和黄山神韵融为了一体。
罗太守游览黄山,心中总不忘“仙人观榜”。他作好了准备,也带足了银两,其他景观均可近观远望,唯这仙人观榜要下一番功夫。他先花钱请人买好杉木、毛竹,修好栈道、阁架,以便方便上下,把仙人榜所有地方都仔细考察到,揭出其中奥秘。谁知那榜上文字似有却无,若现却隐,罗太守费了不少功夫,刚刚辨认出个繁体仙字。忽然间,天昏地暗,飞砂走石,电闪雷鸣,风雨大作,霹雳一声炸响,把那“仙”字击去。那电火把仙榜周围烧得个乌焦巴黑,把那竹木阁架顷刻变为焦炭。罗太守站的位置离栈道不远,狂风大作之际,见情况不妙即踏上栈道,准备下来。刚上栈道两步,那阁架即如一堆焦炭一样,稀里哗啦塌了下去。罗太守顿时面如土色,赶紧下了栈道。神魂甫定,看那榜,颜色又如雷击之前一般模样,方信天机不可泄露,凡人岂可随便窥探天机。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去辨认仙人榜上的字了。
黄山传说故事:有功不傲的胜虹桥
从谭家桥北行,过了感梓里不远,就在黄帝源景区大门边,横跨麻川河的那座桥,名叫胜虹桥,是黄山区现存古石桥最长的一座,长117.2米,宽8米,高10米。为什么叫胜虹桥呢?因为他建有7个孔,象征着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
一座石桥,怎么说它“有功不傲”呢?这里面有个人的故事。
这桥建于明末清初,据谭家桥镇新洪村程氏宗谱记载,是清初康熙年间(1622—1723)感梓里程姓名程源的独个儿捐资建造的,一共花了7年时间,耗费银子10万两。
这座桥不但是黄山区前身太平县 历史 上所造的最长的一座桥,又是个人捐资耗时长的一座桥;不但方便了麻川河这一带两岸的老百姓,更是太平南线与徽州、旌德交通的重要桥梁。鉴于这座石桥建成后的历史功绩,竣工后,地方上一致要求为他在桥上立碑。程源推辞再三,勉强立碑记了这一件事。在碑的两边还刻了一幅 对联 :“二山通佳气,一桥落彩虹”,说出了这桥沟通了黄山与九华山的“佳气”,描画了它的壮观气象。
忽一日,来了一位须眉已然灰白的崔姓老先生,先托人捎话给程源,商谈买桥的事。程源觉得蹊跷,怎么会有人要花银子买这座桥呢?莫非有 精神病 么?
正乱猜间,那崔老先生已经来到家中。一看,哪有精神病的样子,只见肤色红润,目光有神,面带微笑,举止大方。一见面,便抱拳当胸:“这位敢是程源先生吗?你独立捐资,造出此桥,其功大矣,其名彰矣。某薄有家私,愿以白银10万,买断此桥,先生允否?不过那碑可就要重新立过了。”
程源是何等样人,所谓“听弦歌而知雅意”,尤其是那要重新立碑一句。程源当下热情邀引崔先生到正堂客座,命家人沏茶,又命备酒。那崔先生也不推辞,笑吟吟安然高座,看着程源安排指挥。程源轻轻唤过一个年轻力壮的家人耳语几句,那家人吃惊而迟疑,程源果断挥手令他退去。回头来重新招呼、寒喧,说些“久仰”的话,知道那老先生原来是甘棠崔家一得道高士。那崔先生复又提出买桥的事,程源无言以对,道:“这事好说,待会饭后,到桥上再议。”那崔先生也不谦让。酒饭过后,程源前引,去桥上面议“卖桥”之事。来到桥中段一看,那块五尺多高的大记事碑,已经碎成几块。二人看罢,相视一会,朗朗大笑。
崔先生说:“先生果然高风亮节,性情透明,适才在先生府上,见先生之行动,我已了然于胸矣,可敬可敬。”
程源道:“不才原无此心,乡间邻里盛情难却,一时糊涂。既已慷慨为地方解囊,何在一点虚名勒碑呢!且为乡里尽绵薄之力,当是程某责无旁贷之事,何足挂齿。多蒙先生及时点破,程某三生有幸。”
从那以后,桥上的记事碑就没了,是程氏宗谱后来补记了。但太平县地方官府后来上奏朝廷,在桥南头建了“乐喜好施”石坊一座,直到1958年时拆毁。
现在这座桥仍然发挥它的历史作用,不仅使“二山通佳气”,而且是黄山与安徽省会合肥之间103省道上的一座十分重要的津梁。
猜你感 兴趣 :
1. 关于黄山的神话故事
2. 黄山历史传说故事
3. 黄山的神话故事
4. 黄山神话传说
5. 关于黄山的神话传说
8. 【火焰山故事之三】众神仙为什么一定要剿灭牛魔王
本来,火焰山之火又不是老牛放的,你向人家借芭蕉扇,人家不借也不能强迫,至少要口服心服才行啊。这一回,如来佛祖可不管这么多了,你不借,好啊,趁这个机会把你灭了。老牛啊,真是聪明一世,懵懂一时,“一牛”何以擎天啊! 西游中唯一的“联合国军”围剿行动 西游记的辉煌历史中,记载了两次“重大战役”:一次是“大闹天宫”,主角是孙悟空先生;一次是“大闹火焰山”,主角是大力牛魔王。 所以,大闹天宫的战争,佛家自始至终都是幕后“操盘手”。而这次“大闹火焰山”不同了,幕后的“操盘手”一下子跑到了“前台”。你说谁担任“剿牛”行动的“总司令”?我佛如来也。 如来尊者在这次行动中,“布局严密”,他早知道老孙是奈何不了牛大哥的。因此,三调芭蕉扇中的每一个细节,我佛早已安排妥当,只等老牛“发疯”,立即展开“剿牛”行动。 这次,猪八戒同档举志非常卖力,可能得到什么“暗示”,就是你应该知道“做什么”。火焰山的土地爷非常卖力,指挥阴兵最早投入战斗。观音菩萨派来保护唐僧的“潜伏”人物,六丁六甲等众神,不须请示报告也主动参战。四大佛家“高手”早已“埋伏”在四面八方,切断老牛逃跑路线。托塔李天王父子奉旨参战,他们也是听从“如来”的调遣。 你想想,只不过一个“牛魔王”而已,这么兴师动众。如来尊者动员了一切能够动员的力量,一句话,必须剿灭牛魔王。这一次,无疑是西游中,“联合国军”一次最大规模的联合作战行动。 牛魔王严重损害佛门的基本利益 牛魔王是何许人也,值得如来尊者这么“大打出手”。 实际上,西游的大事记中,还真没有报道过老牛什么严重的劣迹。刚开始,只是与老孙等七个“酒肉兄弟”拜把子,然后就在人间消失了。直到老孙大战红孩儿时,这个“牛儿子”抓住唐长老,想好好享受一番,这个孝子还惦念着老爸,所以想请老牛来尝尝鲜。可惜并没有邀请到,留下了一个“不良记录”。真正露面的,就是这次“三调芭蕉扇”。 我认为,如来尊者这么重视牛魔王,枝州主要基于几个理由。 牛魔王的所作所为,严重影响了西游取经事业。整个西游记中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如来布局”(详见拙作《如来布局与商业运营》)。如来的目的,就是用“佛法”统治三界,当然,人界是“普法”的重中之重。如来精心策划的“取经事业”,不可能因为火焰山的阻隔而中断。因此,凡是阻碍取经事业的,不管是谁,一切必须荡除。 不魔不圣的牛魔王,成为佛家“普法”新的重大隐患。牛魔王的成长史与孙大圣很相似,起初都是属于不入真流的妖仙。这些妖仙自恃本领高强,不服天上管辖,不服地下轮回,不皈佛门教诲。不魔不道的时候,像孙猴子一样躲在“花果山帝国”逍遥自在,一朝“不高兴”就可以反上天宫。这些人物危害巨大,因为他们的本领,已足够与任何一方分庭抗礼。例如这次牛魔王一头“牛”,就闹得天上地下,人心仓皇。一个孙猴子已够受了,在加上一个“牛魔王”,一定会破坏佛家的既定策略。所以,必须先除之而后快,杜绝后患。 剿灭牛魔王行动,是佛家文化渗透的一次实战机会。如来尊者为了弘扬佛教文化,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初,他对天下四大部洲做了科学划分,选择“普法”条件比较好的南瞻部洲,并且整个行动策略非常高明,非常完美,促使唐皇陛下派出取经团,亦步亦趋前往灵山取经,这是多么高水平的运作啊。而牛魔王处于西牛贺州,灵山脚下,竟然在佛门的眼底下修炼“道家”功夫,这不是明摆着跟如来唱对台戏吗?虽然老牛每天沉醉在歌舞升平、醉生梦死中,但是,按照他的智慧,肯定知道会有一场“刀光剑影”的。难怪,最后认输时,他口里不情愿地说出了一句话:情愿归顺佛家也。 乖乖,一切的迷雾揭开,如来开战,原来就是一次“有预谋”的实战演习而已。 收服“心魔”成就佛家的全面胜利 我总在揣摩一个事,就是关于牛魔王之“魔”和孙大圣之“圣”的问题。 我们所说的“魔”,是来自梵语的舶猛蠢蔽来品,全称为“魔罗”,或者“恶魔”,指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具体的意思是,能够伤害人的性命,阻碍并扰乱人们修道的恶鬼,就是“魔”。所以,我们也称为“魔鬼”。最初翻译过来时用作“磨”字,直到南朝梁武帝时,它的意义更加集中,就是能够使人烦恼的欲望,所以改为“魔”字。由“石”变“鬼”,体现了时代和认识的进步。 关于魔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内魔”和“外魔”之分。也就是说,我们的内心不符合正道,就是有内魔;由于内魔的作用,影响了外界,就是修出了外魔,到处为非作歹,成为客观存在,成为危害主体。 由于人的欲望太多,所以烦恼也多。消除“魔障”,就成为佛家普度众生的要旨。消除魔障,关键在于修心,正所谓魔非魔,道非道,善恶在人心;欲非欲,情非情,因缘由天定。心生魔生,心灭魔灭。一念之善,就是天堂;一念之恶,就是地狱。因此,一位姓“牛”的“魔王”,就是佛界重点修炼并清洗的对象。孙大圣当初未入真流、没有走上正道时,也是“意马心猿”。因此,如来尊者大发“慈悲”,专门为他修建了一个名叫“五行山”的“别墅”,让他在里面“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过,老孙的名字有个“悟”字,但就一直没有开悟,整整等了五百年才“想通了”。虽然如此,想通也不晚,孙大圣之“圣”也逐步名实相副,才德般配,成为“圣猴”。 老牛由于还在魔道之中,一头没有“悟道”的野牛,一旦心理魔成,染上了“疯牛病”,那么这个宇宙可能就要乱套了,再来一次新的“大闹天宫”,或者“大闹灵山”。这次,可能不是“皇帝轮流做”,而是“佛祖轮流做”了。 佛说,一笑成魔,一笑成佛。心魔的特点,就是会形成“我执”,我执就是造成烦恼的根本。人一旦有了烦恼,就会推动我们造很多业,由烦恼造的业,结果一个是妨害他人的利益,包括性命;一个是阻碍他人行善走正道,使他人的智慧得不到增长。因此,降伏“心魔”多么重要,降伏牛魔王多么重要啊。 世界上没有一块真正自由的天地 牛魔王肯定会想,我生活得好好的,我招惹谁了。扇子是我家的,凭什么要借给那个“欺妻害儿”的孙猴子?我生活得好好的,为什么破坏我的世外桃源生活?我的“二奶”有什么罪,为什么一定要打死她? 老牛确实想不懂,想不透。其实,这里可以用一个社会学的理论来解释。它叫“社会学想象力”,就是我们个人生活,始终是与这个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生活在自己的生活历程中,这个生活历程又存在于特定的历史序列中。我们的内在生命和外在生涯是辨证统一的,它使我们能够看清更加广阔的历史舞台,能够看到看似杂乱无章的日常经历中,时时刻刻是与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的。这样,我们才不会错误地认识自己的地位,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甚至影响历史的进程。 牛魔王差一点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因为,一旦如来尊者也没办法解决他,取经事业只能放弃!但是,这是可能的吗?这是不可能的。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了,这个世界,是一个没有真正自由的世界。 这就是牛魔王之“魔”与孙大圣之“圣”的根本区别。 特别推荐:新浪【E线专访】闪亮在文化漫谈的一颗星 寻找一颗星的博客 寻找一颗星【漫谈独家】解构林电锋的西游人生:现实世界一孙悟空 李黛 评林电锋西游系列:借古喻今 解构世态万像 李黛的博客 陈锋 读林电锋的西游人生 陈锋的博客 精彩不断: 从“盗窃人参果”事件看孙悟空的危机管理能力告诫男同胞:莫做“盘丝洞”里的男人 从唐僧的“六次桃花运”想到的西游记中为何“女儿国”无男人 假如孙悟空也喝“子母河”的水历史上两位最牛的“门神” 苏东坡为何被一“屁”打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