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追问8个故事原型
故事的八个原型角色这篇是纯理论性的东西,比较无趣。但因为对于故事分析相当重要,所以先写出来,以便今后有个概念上的参考。长篇小说或通常的电影故事,大致能辨识出十来个或更多的角色(有名有姓有情节),这类故事我们称为Grand Argument Story——即对主题进行了完备探索的大型故事。八个原型角色针对的就是这类故事。八个原型角色是基于写作主题而言的,当你看到传统的主角竟然不是我们这里定义的主角,不必感到奇怪。比如《肖申克的救赎》中那位越狱的英雄安迪,在我们的定义中他是guardian(导师);主角(protagonist)是故事的叙述者瑞德。这个理论(称为理论抬高自己了,但也没吵闷弯其他更好的词)受到Dramatica(一种故事理论,网址点这里)的启发。不过Dramatica实在是太复杂了——包括它的角色理论,我花了很多时间吃透它,最后意识到规则太多的理论对罩稿于创作不是帮助,而是枷锁。我们知道故事的基础单元是场景(scene),每个场景都包含一个冲突(conflict)。角色之间为什么会产生冲突,是因为他们对故事写作主题(writing theme)看法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任何冲突都源自于想法上的差异。如果没有主题这根看不见的线,那么观众会感到故事比较模糊,或者缺乏情感力量。在一个好的故事中,作者选择冲突的标准是这个事件是否隐含着主题辩论。这样看来,故事就是对某个观点的证明(主角做出选择的意义)。在故事的证明过程中,必须周全考虑其他不同观点,这样才不至偏颇。在真实世界中,对于某个有争议的话题有大量不同观点。故事不可能反映所有观点,所以就把观点分成八类,形成八个原型角色。如果故事主题是“老妈和老婆只能救一个,你救谁”,那么下面是八个角色的典型动机:主角(protagonist):这个问题我很迷升闷惘,但我会去面对,不会逃避。如果实在没办法,我愿意牺牲自己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反角(antagonist):这个问题我很迷惘,再想想……这是个没意义的问题,避开它。或许把双方都灭掉,那就不存在问题了。
导师(guardian):我是过来人,你应该去面对问题,不要逃避。我支持你。同谋(contagonist):我是过来人,这种问题最没意思了。想想别的好玩事情。以上是四个关键角色,下面是四个辅助角色:跟班(sidekick):我对你有信心,你去哪里,我也跟你去哪里。怀疑(skeptic):这有意义吗?万一你死了呢?如果你没死,会不会内疚一辈子?理智(reason):因为你只有一个老妈,所以你应该先救她。(或者别的理由、别的结论)情绪(emotion):昨天跟老婆吵架了,管她呢!救老妈。主角是故事的核心角色,他的选择以及高潮之后的结尾,揭示了故事想要证明的观点——也就是我们说的“中心思想”。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拯救大兵瑞恩》。Cpt. Miller和他的队伍选择留下来参加战斗,还要保护瑞恩,希望奇迹发生。评论家笔下的“故事主题”指的是老年瑞恩在影片结尾时说的话,意味着牺牲的价值,表明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但对于作者来说,这不是故事主题,而是故事试图证明的观点。主角(或反角)在一开始可能对主题没有特定观点(迷惘),也可能持有其他四个辅助角色的观点(偏见)。主角(或反角)不是过来人,所以一定不可能持有guardian或者contagonist的观点。在故事进程中,主角的观点可以不断发生变化,例如《狮子王》中,辛巴一度接受了Reason角色的观点。所以主角对主题的态度可以是一条曲折的线,但结尾时主角的态度必定与故事开始时不同,这就是所有教科书上说的角色弧度(character arc),意味着主角改变了。不过作者必须认识到,在一个好的故事中,人的性格是不变的,改变的只是他的态度——观察世界的方式。在《肖申克的救赎》中,越狱的英雄Andy对“坚持习惯vs打破习惯”这个主题的看法从头到尾都没动摇过(虽然他有沮丧的时刻),他坚持自认为好的习性——自由的生命。所以这个角色是不变的。Red才是故事的主角,因为他改变了。假如你把Red的故事去掉,只剩下Andy越狱这个事件,整个故事突然就降格为晚报里耸人听闻的报导了。
对于Red来说,他已经习惯了监狱生活,而且还混得不错。这种习惯是很难改变的,我们从其他人身上同样看到了这一点(包括那只鸽子)。作者向我们表明了一个观点,打破习惯去适应新生活是多么艰难;即使大家都认为自由的生命更美好,但习惯了束缚,不一定人人都有勇气。可是“有些鸟儿天生就是关不住的,它们的羽毛太鲜明、歌声太甜美……”。优秀作家就是有办法让读者沉浸在故事当中,把写作主题深深地埋起来,我们的思维永远都不会在阅读或观影过程中突然从情节里跳出来,发现角色们正在争论某个大道理。把主题看成核心,八个原型角色的态度是八根辐条,每根辐条的长度表示每个角色对主题的互动深度,最外面的大圆表示读者头脑中的完满情感体验。一个好的故事是个基本接近大圆的八角形,如下面的示意图:a near perfect theme space如果有些角色刻画得比较弱,那么这个八角形的面积就比较小,读者的体验就不够圆满,如下图:a weak theme space如果彻底忽略了某角色,即使其他角色刻画再完美,读者感觉这个故事还是有缺陷,如下图:a defective theme space我们发现,如果反角和同谋的思想弱,那就意味着主角和导师也同样弱。Robert McKee在Story当中提到“对抗原理”:主人公及其故事的智慧魅力和情感魅力取决于对抗力量的思想是否旗鼓相当。对抗力量越强大越复杂,人物和故事必定会阐述得越充分。现在来定义八个原型角色。主角(protagonist):为了解决问题,他思考、并用行动追求问题的答案。特点是思考、追求。导师(guardian):他是“过来人”。他鼓励和引导主角面对问题,并提供帮助。特点是引导、精神帮助。反角(antagonist):为了解决问题,他重新考虑之后,认为逃避、甚至消灭这个问题才是上策。特点是重新考虑、逃避。同谋(contagonist):他是“过来人”。他引诱主角远离问题,并设置障碍。特点是引诱、阻碍。
以上四个角色对主题有直接关联,我们称为“四个关键角色”。如果采用多人称视角(POV,point of view)叙事,通常那些视角人物(POV person)会在这四个角色当中选取。四个辅助角色,他们往往通过与四个关键角色的互动对主题产生间接影响:跟班(sidekick):主角在路上不能太孤单了,他需要有人陪伴,这就是sidekick的情感功能。他无条件相信主角,并提供行动上的帮助。特点是信念、行动支持。怀疑(skeptic):这个角色是对sidekick的情感平衡。特点是不信任、用行动(行为和对话)反对。理智(reason):这个角色本身的性格通常也是比较理性的,碰到事情喜欢分析一番,或权衡利弊,他的立场由此而改变。特点是自控、逻辑。情绪(emotion):是对reason的平衡。该角色的观点可以随时按照自己当时的情绪变化而改变。特点是失控、凭感觉。有些故事中,一共就只有四个角色,例如《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机械姬》,这类故事的四个角色通常是四个关键角色。八个原型角色的典型例子:《星球大战IV》原型角色不加修饰地作为具体角色,会显得比较脸谱化(所以才叫“原型”)。《星球大战IV》的角色比较脸谱化,所以没有过多解释的必要了,大家一看便明白。作为入门例子还不错。主角 Protagonist - Luke SkywalkerLuke Skywalker导师 Guardian - Obi-wan KenobiObi-Wan Kenobi反角 Antagonist - Grand Moff TakinGrand Moff Tarkin同谋 Contagonist - Lord Darth VaderDarth Vader跟班 Sidekick - R2D2 和 C3POC3PO R2D2怀疑 Skeptic - Han SoloHan Solo理智 Reason - Princess Leia
Princess Leia Organa情绪 Emotion - ChewbaccaChewbacca真实角色与原型角色的差异可能非常大,千万不要限制自己的想象力。比如提到guardian,我们眼前总是出现邓布利多、甘道夫这样的白胡子老爷爷导师形象,可是在《沉默的羔羊》中guardian是食人魔汉尼拔;《罗马假日》中男女主人公在guardian和protagonist之间轮番置换,他们互相启发,一起成长,这是two-hander故事处理得最完美的一个例子(上次介绍BL类型故事的时候,为了简化只好把这部分省略掉。她的问题背后的实质是应该让自己成熟起来,不再像傀儡似的背诵别人写下的答案。而生活就是她最好的老师。)着名的海德医生,主角和反角是同一个人,平时他是好人,喝了药水之后就变坏了。《肥佬教授》中的那位胖教授,喝了药之前和之后也是正反两个角色。灾难片或MITH中的自然界常常是反角,因为自然不需要对人类的问题作出回答,所以无需面对,算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回避。当然还有神。很多实际人物,因为他们观点一致,可以归到同一个原型角色。俗话说人以类聚,就是这个意思。不同人物持有相同观点,有三种处理办法:第一,如无必要,去掉多余的角色,因为他对故事的贡献重复了;第二,归成一群,他们实际性格各异、互补,形成一个单独的原型角色。例如江南六怪。又例如《狮子王》中的猪和狐狸,他们俩是单一的Reason原型角色;第三,同型角色安排在不同场景,例如《星球大战IV》中,Luke的叔叔也是怀疑型角色,他与Han Solo不会在同一个场景中出现。角色之间的实际关系必须按照情节需要。我们看到很多故事中同谋与反角沆瀣一气,《星球大战IV》里,达斯·维达与帝国将军就是这种关系。但《沉默的羔羊》中,同谋是奇尔顿,他与兇手没有接触,他反而想通过捉拿兇手为自己谋利益。原型角色的内容还有很多,光说理论太枯燥了,我们今后在用实例分析故事的过程中慢慢学习别人的好经验。
按照这个原型角色理论,在具体创作中会带来一些便利,但也有别扭的地方。那就是我们失去了传统的hero(英雄)、villian(坏蛋)、男主角、女主角这些概念,因为主角或者反角只有一个。但总体而言,好处大于坏处。最大的好处就是在任何一个故事中,相同的观点没有必要刻画两个独立角色,因为重复的情感是无效的、对故事是有害的。我建议创作手艺还没有定型的新作者试试这种新的原型角色思路,说不定能少走弯路。出于同样的道理,我还建议用英语代替中文术语,比如contagonist,你知道是“同谋”或者“帮凶”。但同谋、帮凶这样的词对思维的干扰太大了,尤其在生活类的故事里,只有观点不同,没有好人坏人之分。用我们不太熟悉的语言来作为概念,能消除某些天然的偏见。
¥
5.9
网络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故事的八个原型角色
故事的八个原型角色
这篇是纯理论性的东西,比较无趣。但因为对于故事分析相当重要,所以先写出来,以便今后有个概念上的参考。
长篇小说或通常的电影故事,大致能辨识出十来个或更多的角色(有名有姓有情节),这类故事我们称为Grand Argument Story——即对主题进行了完备探索的大型故事。八个原型角色针对的就是这类故事。
八个原型角色是基于写作主题而言的,当你看到传统的主角竟然不是我们这里定义的主角,不必感到奇怪。比如《肖申克的救赎》中那位越狱的英雄安迪,在我们的定义中他是guardian(导师);主角(protagonist)是故事的叙述者瑞德。
第 1 页
这个理论(称为理论抬高自己了,但也没其他更好的词)受到Dramatica(一种故事理论,网址点这里)的启发。不过Dramatica实在是太复杂了——包括它的角色理论,我花了很多时间吃透它,最后意识到规则太多的理论对于创作不是帮助,而是枷锁。
我们知道故事的基础单元是场景(scene),每个场景都包含一个冲突(conflict)。角色之间为什么会产生冲突,是因为他们对故事写作主题(writing theme)看法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任何冲突都源自于想法上的差异。如果没有主题这根看不见的线,那么观众会感到故事比较模糊,或者缺乏情感力量。
第 2 页
在一个好的故事中,作者选择冲突的标准是这个事件是否隐含着主题辩论。这样看来,故事就是对某个观点的证明(主角做出选择的意义)。在故事的证明过程中,必须周全考虑其他不同观点,这样才不至偏颇。在真实世界中,对于某个有争议的话题有大量不同观点。故事不可能反映所有观点,所以就把观点分成八类,形成八个原型角色。
如果故事主题是“老妈和老婆只能救一个,你救谁”,那么下面是八个角色的典型动机:
Ⅱ 如何才能问出别人的心事(高分)
告诉你一个很管用的方法:首先,你要揣测出他可能是那方面的心事,然后,根据他的心事,结合自身,“编”出一件自己的类似的事,然后,再跟他交谈,最好能表现出是你有心事,请他帮你解决心事的,那样他就会放开对你的防备,并且对你产生很强的信任感,这样他就会打开他的心扉,向你吐露他的心悉散明事了。不过有一点要说明的事,你不要掘陆“编”的太离谱了,而且你得确信自己不会让他知道那是你编睁告的。不妨试试。呵呵。
Ⅲ 如何优雅地问男朋友感情经历
直截了当的平心静气的优雅镇宽的问,其实你大大方方的问出来,比拐弯抹角的好多了,他告诉你他的过往,你也可物嫌以告诉他你的罩旅手过往,这没什么的,两个人在一起最重要的是互相信任。
Ⅳ 怎样采访
首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新闻故事是真实的故事,不能像写小说一样虚构。因此,事先要作好大量的准备。
一、查找相关资料
1、通过网上搜索等途径,找到有关被采访对象的所有文章,并判别哪有文章有价值。教你简单的判别依据:看媒体的好坏,记者的信誉程度。
2、找到此人的简历。简历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故事是简历的扩大。要背人物简历。关心出生日期、社会背景(如是否经历文革)等。研究一个人,从研究此人的简历开始。
3、拟订采访提纲
根据已经被写到的内容,挑选 10 个有意思的故事,针对它们制作采访提纲,成为这10 个故事的加强版。
针对已有故事制作采访提纲,目的是补充和丰富这些故事的细节。按照新闻的 5WH 要素,针对矛盾和冲突、针对故事的细节(谁先走进会场,谁先伸出手,穿什么衣服)来拟订采访提纲。要避免被采访对象所左右。记者与被采访对象是合作关系,他想宣传他的产品、他这个人、他的公司,记者想写个精彩的故事,获得大家的好评,你的目的与他是不一样的。他谈未来、谈现在、打算、理念等,对于故事是没有价值的,是宣传,读者需要他的过去、困难、矛盾及矛盾的解决,这些是他不愿意谈的。因此,采访提纲如果不够好,会被他带着走,抽不出来。
4、约请采访对象
想约的采访对象一定不要放弃。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坚持不懈,不停骚扰。你只要努力,就可以采访到任何人。办法总是有的。
采用骚扰战术,死嗑。要有巨哗茄大的通讯录库。发短信、写邮件、打电话、托朋友、托更多的朋友说明采访意图,一次不行第二次,二次不行三次,总有一天他会给你半小时,只要你有半小时你就成功了。只要你坐到他的办公室,约到10分钟,提前半小时到,也许就是40分钟,问题问得好也许就变成1 小时。做为记者,要理直气壮,只要是这个行业的人都可以采访。采访他是对他好,是关注他,是因为他有名,他没有道理不接受。不在于你在哪个媒体,而在于你给他带来帮助。
实在约不到,可以跟别的记者旁听。如果你不去采访重要乱族察人物,只参加新闻发布会,你永远做不出穗凯来的。记者的成功就在于你采访重要人物的次数,没有采访重要人物的经验,你永远不知道如何采访。
5、采访之初
首先要给采访对象留下好印象。因此要提前到达,事先养足精神,且衣着得体。用半小时左右问时间表,即问他的简历。人在被问及过去时往往比较放松,可以任意去讲。可能会涉及细节,要了解哪些跟故事有关、哪些无关,只追问有关的细节。得到20%对你的故事有帮助。采访时让他回顾童年,他会很高兴,后面他就可能讲出他原本不愿意讲的。
其次问细节。在问矛盾之前可以问一些细节。充满文章的细节是最打动人的,故事会非常丰满。细节看来与冲突无关,但读者会感觉被带入现场,使故事具备非常强的现场感。如果你不问,被采访对象不会意识到细节的重要性。细节问得越来越详细越好,尺度掌握在不让对方厌烦为佳,有点烦都没关系。主要的细节问题到最后20%时间再问。要不厌其烦地细问,如果你前面80%的时间表现好,出于彼此的尊重他会配合。但你是在消费他的忍耐度,如果他厌烦了站起来离开,你采访已经大功告成。
然后问矛盾。针对事先准备好的故事来问矛盾。冲突代表矛盾,他往往不愿意去讲。问矛盾的技巧非常高。一定不要让被采访人了解你知道多少,所以记者一定要少说话。最好让他感觉到你知道一切,只是来求证一下。用老的事实得出新的事实。对方脸一红、语速一加快、情绪一激动,新的事实就出来了。如果对方很放松、谈笑风生,那采访就会失败。他的智商比我们高,他的经验比我们丰富,他可以不说假话,却让我们为他摇旗纳喊。采访他的对立面得到更多的矛盾,用对方的观点来刺激他,双方观点交锋是读者愿意看的。
掌握提问技巧。问题一定要非常直接简单明了,非常具有封闭性,就像法官问罪犯的是非问题。开放性的问题问不清事实。要让他知道你的逻辑是清晰的,而不是天上地下地胡乱问。他不知道你的逻辑时、他不知道你在做什么,他就会厌烦。
最后确定主题。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主题,就没有必要写。但80%记者不明白文章一定要有主题。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而不能有多个主题(采访提纲里可以预定几个主题)。半小时采访结束后,就应确定主题,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时候,就应知道哪些故事需要加强、哪些故事不必再问。长篇故事有7 个故事就足矣,但究竟写几个,由主题决定,而主题须在采访时就确定。
采访要全程使用录音。不用录音机的记者是傻记者。采访过程中不能记笔记。语言只能传递有限的信息,所以一直看着对方的神情,而不能记笔记。记笔记会把耽误获取最重要的信息。采访时间只能1.5小时左右,超过则疲惫。采访的经验是锻炼出来的。
采访结束后整理录音。整理录音会帮助你熟悉采访过程,能帮助你熟悉材料和细节,使你的脑子里充满材料。语言只能给受众40%信息,所以录音多听几遍,就会听出很多弦外之音。直到今天,重要的文章我都一定要亲自整理录音。如果录音没录上,那就像世界末日。采访之后,要花一天的时间把所有录音整理成文字,每句话都整理出来。
围绕思考主题。如果整理录音得到的材料指向不明确,说明采访失败;如果70%指向一个方向,就指向一个模糊的主题。可以用50个字、10个字写实标题,再慢慢压缩,得到一个短标题。如果出现多个主题怎么办?这正是考验记者的概括能力的时候。需要把几个好主题的共性找出来,在上面再提练一个主题。
6、写作
把对话体变成故事体,90%记者作不到。作到有主题,把对话体变成故事体,都是不容易的。但是对话体可阅读性很差,一点都不精彩,必须改写成故事体。罗列是不行的,一篇消息不能几件事。要把每个故事写成特写,特写首先需要场景,场景则需要很多细节。特写无非是一个场景,加上人物的动作,动作产生结果。场景的累加就是故事,就像拍电影一样。作为记者,要制造场景,然后把场景迭加。写好故事的前提是写特写。不会写大故事,先写小故事。
只有一个技巧:开头是一个切入点,找一个高潮、矛盾的中心、激化的转折,把场景推出,让人物打斗一番,后面就可按时间顺序推出故事,其实就是简历的扩大版。完成这些工作,故事就写成了。故事不太丰满时,可以场景之间加上事实。场景要清晰,像照片、像电影镜头。场景+事实可将读者带到现场,让读者感受主人公的人生。
细节是关键。细节是对话体变成故事体的关键。没有细节的故事就显得很假,有细节的故事就显得真实,这非常重要。为细节花精力是头疼的,但必须为了得到细节到处寻找。可以用别人的材料来丰富你的细节。这不是抄袭,只是用补充不足的细节、事实。对于名人来说,采访者很多,得到的细节和事实很多。你丰富到你的句子成分中,丰富你的故事。最不重要的是观点,观点没有价值。
几个不要。作者千万不要跳出来,不要发任何议论,实在忍不住就让人物来说。引语不要太多。只有强烈表达其个性时才用引语。引语要变成细节或事实。不要把采访经过写到故事里,采访如果精彩可写采访手记,如果有评论可另写一篇文章,三篇文章不可混同。
修改文字。只有当大局已定时,才开始遣词造句。一定要用短句子,首先要把长句子变成短句子,长句子很累,像论文。句子不要头重脚轻,要匀称。短句子天生就是匀称的。不要用被动句,只要有主语的就用主动句。消灭形容词,形容词是没用的,会让人觉得作者很轻浮,要用细节将形容词替换掉。要把句子作到精减。每个字都是成本,成本很重要。字越多读者付出的成本就越多,他索取的就越多。可删可不删的一定要删掉。这是很痛苦的,不舍得是不行的,实在下不了手请编辑帮助。
标题和第一段。标题很重要,第一段很重要,必须花 30% 的时间去好好考虑。标题和第一段(前300字)都是文章的广告,不会写标题和第一段的人是不会写广告的人。如果读者读到 20 字还觉得没有意思,他不会继续读下去。要花很多时间,约 20%的时间去想标题。例如丁磊的标题“谁是谁的江湖梦”,很精彩。例如《百年孤独》的第一句,把时间推到未来,又把时间推回过去,让人觉得历史的沧桑和兴趣性。不知道如何把故事弄精彩时,把时间拉来拉去、用进行时是一种技巧和办法。
态度。只有专注,排除一切干扰,才可以24小时写作。文章不是一口气写出来的,所以不开夜车,而是掌握一套方法,把写文章变成步骤,每次只作一点点,使每个步骤都是可操作的,使每个环节上都是简单的。只有对话体变成故事体这个阶段,才是需要高度注意力的。99%的人都不是天才,所以要用慢功夫去熬出来,用工匠的方法来写作。要用一种工匠的心态对待工作。
每篇文章都改4遍,每篇文章都写到75分以上。勤奋很重要。直到今天除了睡觉就是工作,喜欢打游戏但是很克制,为了把记者作好确实下过苦功。向很多人学习。看电影也是学习。
二、专门话题怎样写评论
基本观点:一篇好的评论必须做到,不管是赞成你观点还是不赞成你观点的人,都会从中受益。没有针对性的文章是没有价值的,只是感情的宣泄。如果替换主语还成立的话,就是糟糕的评论,是PR文章,而不是评论。事实和细节仍然是重要的,观点只是为了传达事实。在评论中有细节非常重要。评论不要感情用事,别人读你的评论是为了收获你的信息。你的职责就是记录事实,不是为了表达感情。写评论一定要冷静,要传达很多细节,细节是金子。新闻发布会也可以看到很多细节,而不是他发布的产品,可惜大家往往没有带着眼睛去。如果简单认为评论只是作是非判断,是非常粗暴的。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决不只有是与非,因此观点也是丰富的观点,而支撑丰富的观点就需要丰富的事实。证明一个公理或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没有意义的,只是浪费大家时间。所以如果标题是一个公理,那就是垃圾。看鲁迅的杂文,他的观点很多并不正确,却传递很多知识,每篇文章都不可替代,一点都不觉得枯燥,很有趣味性,很好看。
三、怎样读书
书是好东西,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你的一切。可惜大家都不读,不仔细读。新闻教科书美国有几本,其中美联社的《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非常好。新闻上的所有定义和知识都有。
文学
文字好不好还是很重要的,文字需要具有音乐的美感。文言文具有音韵之美,白话文不具有这种美感。闻一多、徐志摩等把白话诗发展到一个高度。白话文要写得美其实是不容易的。
建议读《北岛诗选》,北岛用很少的字造成很多的意境。李杜的诗。读《史记》等古文,学习美的文笔。读毛泽东的诗词,《毛选》。毛的新闻作品,包括消息、评论、调查报告都写得很好。毛的文章的声势,不容置疑的气势,有助于改掉文章不小器,粘点伟人的仙气。
Ⅳ 如何才能引导别人说出他们内心的故事和想法
我们都是从孩子过来的,虽然时代不一样,但是很多心路历程其实是差不多的。比如孩童时期想要什么,希望爸爸妈妈怎么做,但是这些很多都是放在心里的。想要孩子说出来,你可以从自身经历出发。真正的朋友是无话不说的,那你就要放下身为父母的威严。例如说一些小时候的糗事,像你家孩子那么大的时候,你也有过天马行空的想法,也想着不写作业去“称霸世界”等等。聊天的时候最好不要自称爸爸妈妈,直接用“我”。在那一刻,抛弃掉父母的身份,以一个平等的身份去和孩子叙述你的过往。
Ⅵ 朋友的男朋友该不该追问他的过去。
要不要去了解男方的感情史?
这个话题其实很不好解答。冒然说要,或者不要,都不合适。因为人往往容易把握不住度。
所以这个话题其实应该切入的角度是:动机。
也姿拦就是说你想要了解男方感情史,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相处,还迹纯胡是想测试/求证一下你们之间的感情。
我们先说测试/裤激求证。
这里强调的一点是:不要测试感情。
且不说人性经不起测试。
测试感情这种事是会上瘾的,一般测试无果后,人往往选择的不是收手,而是会继续测试下一次,下下次……
彷佛有一个声音对你说:“他这次只是隐藏的比较好,再测试一下。”
为什么会上瘾?
比如一双筷子,当你想要测试它的硬度,只会不断加大力度,直到筷子断了。这就是测试到最后的结果。
而在感情没有破碎之前,你也不知道极限在哪里。
所以如果是以测试和求证为动机,那最好不要去了解男方的感情史。
Ⅶ 百度知道中如何追问别人的回答
用网络“hi”可以追问,也就是你把他加为联系人,和他聊天
Ⅷ 用百度知道。怎么追答别人的追问啊
手机网络知道,目前好象还没有让前拆追答功能。
手机网络坦枣虽然方便,但功能不全,还有待百悔备度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