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动画剧本创作过程中,应该把握哪些要素拜托各位了 3Q
我也用金德龙先生的话:我没有专门从事过国产动画创作的研究,但是经常和一些动画剧作家进行座谈,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感觉动画的剧本创作要包含三大要素,即梦想、勇敢、感动。梦想即表示要实现难以实现,却一定要实现的目标,追求一种美好的向往,实现一种崇高的理想、积极的愿望,比如,拯救人类、保护家园、铲除邪恶、争当冠军,等等。而要实现这些梦想,必然会遇到种种挑战、层层阻力,只有铲平这些障碍,解决这些阻力,才有可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实现自己行芹的梦想。这就需要勇气、勇敢。勇敢,包含着坚毅、坚强,信念、信心,智慧、执着,等等。而第三大要素就是感动,一部优秀的动画片,最关键的是故事情节,其中核心的要素是感动。感动是在梦想面前选择执着,感动是在命运面前选择奋斗,感动是在冷漠面前选择善良,感动是在亲情面前选择无私,感动来自超越世搏带搭俗的关爱,感动来自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感动来自对立志、成才、事业无悔的追求,感动不仅折射出人性最本质的光芒,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而且聚集了人世间的真善美。 在创作基拿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又要摈弃封建糟粕;既要吸取国际动画产业发展的经验,又要抵制西方颓废文化;既要提高动画作品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又要防止脱离生活、庸俗搞笑的倾向,以确保国产动画正确的创作方向。希望更多的动画艺术家、剧作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作出流传后世的精品力作
B. 写好短剧剧本的13个核心因素
如何评价一个剧本好坏?因为短片写作可运用的戏剧元素只有非常有限的几个,而大多数初学者都不太熟悉剧本的形式,导致很多刚入行的人,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写出一个优秀的短片剧本。剧本写作的过程其实也是研究的过程、发现的过程和使故事具体化的过程,看着故事被创作出来是一种令人激动的体验。
影视短片可以来自许多不同种类的构思和创意。有的故事长度超过30分钟。我们先来看看《特鲁曼》《午餐奇遇》《镜子,镜子》这三部短片佳作和一些经典短片的共同规律可以帮你更好地理解短片的戏剧特点。
长度
短片有标准的长度吗?其实是没有的,只要你别把短片拍成长片就行,一般来说,最佳的长度就是你的故事所要求的长度,如果超出普遍范畴,请重新审视你的故事是不是短片。
主题
主题就是指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它是故事存在的理由,是把故事整合在一起的粘合剂。《特鲁曼》的主题是如何克服恐惧心理:《午餐奇遇》的主题是如何消除偏见;《镜子,镜子》探讨的是女人如何用社会这面镜子反观自身。正是这些观念和情感的普遍性特质把观众从影视作品的表层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故事的情节结构之上。影视作品的全部场景都必须服从于它的主题。如果有的场景与之不符,那就删掉它。
冲突
所有优秀的影片都离不开一个普遍的基本的要素,那就是一个独特的、易于识别的戏剧冲突。冲突产生张力,张力牵制观众的情感,直到冲突最终解决,张力得到缓解,影片也就结束了。
什么是戏剧冲突,怎样才能产生戏剧冲突呢?许多叙述性的故事往往开始于建立一种矛盾、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或一个目标。如谁想要一个什么东西或者在某方面不顺心没有得到满足。这些矛盾得到克服和解决的过程就决定了故事的戏剧性。解决问题的障碍会加剧冲突的激烈程度,所以克服障碍解决冲突的必要性在这段经历中尤为重要。
基本的冲突
故事有可能存在几种不同的冲突,不论它是虚构类还是非虚构类,一概如此:
个人自我冲突(内部的)
个人与个人的冲突(人物之间的)
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与社会环境的)
个人与自然的冲突(与物质环境的)
每一种冲突或单独出现或纠集在一起。当主人公或主要角色遭遇到来自于自己或是其他人的恶念,或来自于自然和社会的压力时,冲突就能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人物的困境之上。导演凭借对主人公所处困境的清晰交待,把剧中人的感情和观众的感情联结到一起。
《特鲁曼》表现了三个层次的矛盾冲突:个人与社会的,个人与个人的,个人与自我的。特鲁曼所在的班级代表着社会,它因为特鲁曼的软弱而遭受到惩处。由于克服了恐惧心理,爬上了绳梯,特鲁曼被这个集体所接纳。同时,影片还展示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冲突。那位体育老师作为反派出现在故事中。他想借爬绳梯的机会让特鲁曼出丑,因而他强迫着特鲁曼下了最后的决心。
这两个层次的矛盾冲突,实际上是居于故事核心的基本冲突的扩展,这一基本冲突就是特鲁曼内心世界的自我冲突。他那想爬上绳梯的欲望(而他又害怕这样做)就是故事存在的理由。作为观众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同时也发自内心地想要知道特鲁曼是否能够克服恐惧爬上绳梯。他这样做了以后,冲突就解决了,紧张也消解了,因而故事就结束了。
《午餐奇遇》的主人公面临着两个层次的冲突:自我的和他人的。她的目的是独自享用她的沙拉,而她的障碍则是那位流浪汉(他人)与她自己的偏见(自我)。这是冲突的基础。她如何对待这一不愿看到的局面就形成了一种张力。只有当这位妇人要么得到那份沙位要么得不到的结局产生以后,这种张力才会得到释放。这种张力由一种期待而产生,它迫使我们急切地往下看。我们急于知道她如何应付这种独特的局面。她能消除对流浪汉的厌恶感吗?对角色和观众而言,从对对方的蔑视到相互尊重的转换,这是一种令人心满意足的跳跃。
《镜子,镜子》的冲突是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的冲突。影片的目的是让女人们接受自己的身体外观。导致张力的事实是,她们的外貌是被社会的审美标准所强加的。我们的文化把女人的身体外观置于何地,对这一问题重要性的强调从某种程度上使故事的张力尤为剧烈。
在上面的每个故事里作者都是通过设置戏剧冲突来建立起一种期待。我们被主人公们克服困难解决冲突的欲望所吸引,我们也只有在冲突化解之后才会感到满足。假如角色轻而易举地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故事也就不存在了。
同样重要的是,基本冲突甚至在故事开始之前就存在了。特鲁曼害怕爬上绳梯《午餐奇遇》里老妇人的社会偏见,都是早在电影开始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事实。故事只是设置一个特殊的场景,把已经存在的矛盾冲突显示出来。在短片里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让矛盾娓娓道来,所以它应该是不可避免、必然会发生的。
剧情线索
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开端、发展、结局的过程。然而正如戈达尔所说,没有必要一定遵循这个顺序。在《特鲁曼》和《午餐奇遇》当中,每位主人公都有一个目的(绳梯和沙拉)也都有一个障碍(恐惧和流浪汉)。大多数叙事性的故事都能简化成一个基本的公式,即“目的-障碍-解决”,因而派生出这样一个过程:开头(发生)中间(发展)结尾(结局),这一公式为所有的叙事性与非叙事性戏剧建立了一条线索。所有的故事无不遵循这一进程。困境被引发、发展然后解决,最终形成结局,故事结束。
沿着线索发展的情节应该出现一些起伏(障碍)以增强情节发展的张力。故事中发生的事件既可由人物引发,也可由情景引发。在《特鲁曼》这部影片中,每一次当特鲁曼尝试爬上绳梯的时候,他的臆想就把他从现实目标中拉出来。《午餐奇遇》中同样也有许多类似的意想不到的起伏。首先是流浪汉允许女主人公和他分享沙拉,然后是为她买了咖啡,最后女主人公发现那盘沙拉根本不是她的。每个事件都为故事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出其不意的戏剧效果。它们就是故事的推动力。
导演应将这些情感节奏画成一张示意图,以便于无论拍到哪个场景时,自己都能知道每一段落的推动力是什么,它与整体的关系怎么样。
这类示意图可以让导演不按原剧本的顺序也能与摄制组的其他成员随时沟通。比如,他知道了场景四要出现怎样的效果,就会在拍摄场景三中更好地指导演员。假如这位演员在场景三中的表演太过用力,那么到了场景四时就没法形成感情的高潮了。
这些规则中的大部分对纪录片也同样适用。纪录片同样需要一定的情节线索,用这种方式也可以讲述真实的故事。
一个主要人物
《特鲁曼》和《午餐奇遇》大致上都是11分钟的长度。这种长度只能集中表现一个主要人物。围绕特鲁曼和《午餐奇遇》中的老妇人这两个人物,一个困境在故事中发生、发展,最后被解决。虽然影片也表现了体育老师和流浪汉的某些变化,但那都是与主要人物息息相关的。我们不会以关注主要人物的方式去关注他们。他们这种次要角色总是作为在主要人物达到目的过程中的障碍以强化故事的矛盾冲突而设置的。虽然每部影片都可以包含其他一些人物,但人们的感情总是集中在一个主要人物的身上。
假如把短片的时间延长至30分钟,那倒有可能同时表现两个主要人物,不过这两个人物的命运应该是息息相关的。这方面的成功范例是一部由阿兰·金斯堡编导的获奖影片《小联盟》(Minors,纽约大学,1984年)。故事里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一个面临科学课考试作业的十几岁的小女孩和一个正在为加入大联盟而拼命训练的小联盟棒球队投手。故事使这两位角色走到了一起。小女孩是个球迷她向投手宣称她可以教他如何投出曲线球,这样他保证会被大联盟相中。结果,她帮助投手进行了训练,使他学会了投掷漂亮的弧线球而入选大联盟,但少女的作业却因此未能完成。投手帮助她把他们练习投球的经历写成作业,使她顺利地通过了考试,投球手自己也加盟了着名的“扬基队”
尽管《小联盟》中出现了两个主要角色,但他们的目的彼此交错,其中一个人的成功直接关系到另一个人的成功。投手因为小女孩而得以晋级,小女孩则因为投手而通过了考试。
持续性
你剧中的主人公对影片的主要行为或目的必须保持一定的持续性。如果主人公在影片中不能执着地追逐自己的目标,那么冲突也就无法维持了。特鲁曼没有放弃尝试爬上绳梯《午餐奇遇》里的女主人公同样没有放弃她的沙拉。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在他的《 诗学 》中提出了这个戏剧原理。正是主人公的这种持续性维系着观众的观影热情并使整个故事充满生命力。
同样的,反面人物也必须是一个旗鼓相当的角色,能与主要人物相抗衡。譬如,特鲁曼的体育老师也像特鲁曼一样坚持一定要他爬上绳索之后才放全班同学自由活动。如果他轻易地就让特鲁曼从困境中解脱,那么冲突也好,故事也罢,都无从谈起了(也可能使得整个故事变得很短)。在戏剧化写作中“二元对立”是一个常常用到的创作术语。主要人物是为了与冲突抗争而生,如果反面人物比正面人物更强大,观众就会对主人公是否会成功产生疑问。而当主人公最后成功的时候,这个胜利自然更能令观众满意。
一个中心事件
《特鲁曼》和《午餐奇遇》所讲述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落。在经历了真实时间的幻觉过程后,观众被带入了特定的戏剧时间。对导演的考验在于如何来表现这个特定时间段落的与众不同。
理想的短片总是集中展现一个独一无二的中心事件,围绕这一事件行动渐次展开:《特鲁曼》的事件是爬绳梯《午餐奇遇》是分食沙拉,而《镜子,镜子》的事件则是汇集在一起的妇女表达她们对自己身体的感受。对每一部成功的短片而言,一个单纯的事件是极为重要的构成因素。在不到30分钟的长度中,想做到面面俱到是非常困难的。
由于相对集中地表现一个事件,导演就能比较充分地来挖掘这个事件内部潜在的戏剧性。这种目的的单纯性使得导演有精力对其进行深入地挖掘。而观众也会对此感到满意,因为他们的期待心理得到了满足。
要成功地讲述一个故事,并不见得总是要将其约束在一个限定的时间范围内。由克劳德·巴里编导的一部曾获学院奖的15分钟的短片《公鸡》(黑白片,1963年)所讲的就是一个发生在几天内的故事。它的内容是:一个法国男孩的父亲为周末晚餐买来了一只公鸡,而这个男孩喜欢上了这只鸡,并私下决定设法让人们相信这是一只母鸡。他从冰箱里偷来一只鸡蛋放在公鸡下面。这个计划一直没有暴露直到一天早上公鸡的打鸣声吵醒了男孩的父亲。父母一怒之下准备立刻就把鸡杀掉,男孩苦苦哀求把鸡留下。父母终于被孩子的执着所感动,决定让男孩把那只公鸡当成宠物养起来。
戏剧期待
要对素材的戏剧期待进行挖掘。影片中的戏剧期待是否超越了影片长度所限制的表现内容?在6~30分钟内,能不能期待你的观众相信主人公可以做出重要的人生抉择?
特鲁曼能否爬上绳梯?《午餐奇遇》里的女主人公能否吃到自己的沙拉?这些目标要在12分钟内达到。我们能否期待在荧幕表现的12分钟内女主人公会由于这个流浪汉而改变了她的某些态度?当然不能。事实上一旦她离开了咖啡店她就会将流浪汉要求施舍这档子事抛诸脑后。等到她上了火车,她自然会当作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但是,这并不是说改变不会发生,只是说机会很小。我们要让观众相信在短暂的“银幕时间”里这些主人公的确会发生一些变化。
简要的故事背景
什么是故事的背景?简单地说就是有关人物来历的信息,或者是对人物的一种说明。这种说明对于人们了解人物在故事进程中的行为动机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在短片中,故事背景的交待必须十分简短,也必须十分清晰。一般的故事片能用30至40分钟来确立叙事时间,而一部短片仅有几分钟时间。如果你不能很快很简明地交待清楚人物,那就意味着你应该对你的故事和人物进行必要的删减。
《特鲁曼》就以非常简练的手法,迅速地交待了害怕爬绳梯的小男孩的有关背景。因为我们不必更多地知道他的历史,也不必过多地交待他所置身的环境。《午餐奇遇》以老妇人的衣着和举止表明了她的身份。她是一个富有的女人,并准备回郊区去。在中央车站她对路人的反应使我们对她形成一种期待,急于知道她会对那位“偷”走她午餐的流浪汉作何反应。对于这位人物人们不需要知道得更多就能理解影片的剩余部分。
内部动作、外部动作
描写内心世界是影视剧作的难题之一。因为影视是视觉性媒体,戏剧情节必须以视觉和听觉的手段加以展现。特鲁曼和《午餐奇遇》的老妇人就是通过动作来表现他们的内在冲突。特鲁曼那些奇幻的想象是他内心恐惧的外部表征。《午餐奇遇》中老妇人的偏见则通过她企图避免与流浪汉共进午餐的行为得以揭示。两部影片都将人物置于一种他们极不情愿的情景当中,我们是通过他们的“动作”来“看”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避免过多的对话
如果你的剧作对话过多而疏于行为或戏剧动作的表现,那它与广播剧或话剧就没任何区别了。影视剧本是表现动作的。常言道:“事情是靠做的,而不是用说的。《特鲁曼》中的对白部分甚少《午餐奇遇》里仅有的一点对白也都是有意义在里面的。演员的行为逻辑、做事动机,都是通过动作来揭示的。
对话仅仅是为了说明动作、展示角色的性格和增强人物形象的观赏性。观众最好能在关掉声音看电影的情况下还能理解故事到底说了什么。如果你有志于将话剧改编成影视作品,那么就应该以动作或行为来取代一些对话或者设置一些舞台上本不存在的视觉性内容。
不断修改
“创作即是修改”这句至理名言真是一语中的。故事都有一个几经变化的过程。在各个部分被有机整合到一起之前,它一直是一个谜。修改的目的在于为各种元素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每一次修改都能重新显露出一些隐藏在前一个版本中的重要元素。
专业人士都知道,想创作出一个好剧本必须舍得花费时间并具有耐心、虔诚的精神。关键是要在你走向拍摄现场前将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不要指望到实拍阶段再来解决剧本的问题前期制作阶段你有足够的时间,先把剧本改好。
审读
一旦剧本修改接近尾声,导演就应组织对其进行审读。在纸上一行行默不做声地写是一回事,在导演指导下听着某位演员大声朗读或表演剧本又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导演和演员所要做的就是去发现文字中的问题:词句的音调怎么样?对白是太多还是太少?句与句之间的间隔(停顿)是否比句子本身更突出?
作为一个编剧或者导演,很难切实分析出剧本文字所呈现的效果到底怎样,因为你知道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在你的脑子里流淌的全都是故事的背景资料,而同时你又希望观众都能像你一样了解演员表演的是什么。你知道如何解读影片字里行间的深意,而观众其实并不了解这一切。所以你不得不从自我中退回现实,真正去辨明你的每个镜头在告诉观众什么,而不是你希望观众能够看出什么。
形象先于语言
以视觉方式讲故事的原则是“能让人看到的就别用台词来表现”导演都知道,在银幕上演员的面部表情就代表了一段对白。一个恰当的特写镜头往往胜过言语的表达,一个生动的形象往往比任何辞藻都更有表现力。语言只能用于辅助形象,而不能替代形象。
由于作者总是想把所有的东西都写进去,所以剧本一般都会写得太多。导演的工作就是为剧本“减肥”(删去不必要的对话和动作)。《午餐奇遇》的原剧本中,老妇人用完餐后去车站的路上,又遇上了流浪汉,她对他说:去找份工作!”这场戏后来也拍过,因为剧本就是这么写的,但最终的影片却不是这个样子。银幕上的内容是:老妇人去车站的路上再次邂逅流浪汉,但她完全对他视而不见。
为什么这么改呢?因为在导演看来这一细微的形体动作比那句对白更有艺术魅力。“去找份工作”这句话等于向流浪汉承认他的存在而视而不见的动作则说明老妇人就当流浪汉像根本不存在一样。
本文摘自《影视短片的制片与导演》
C. 读懂剧本的三大要点是什么
一、话剧剧本
剧本是戏剧的文学因素,是供演员在舞台上演出的文学脚本,它是戏剧的基础,是一剧之本。
剧本主要由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指示组成。对话、独白、旁白都采用代言体,在戏曲、歌剧中则常用唱词来表现。剧本中的舞台指示是以剧作者的口气来写的叙述性的文字说明,包括对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交代,对剧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形体动作及内心活动的描述,对场景、气氛的说明,以及对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方面的要求。
有一种剧本主要追求文学性,不以演出为目的,或不适于上演,被称为“案头剧”、“书斋剧”。欧洲19世纪的浪漫主义者们曾用戏剧形式写过不少诗作,也是只供人阅读的。作为戏剧演出活动的文学基础,剧本创作应该处理好本身的文学性和舞台性之间的关系,以演出作为目的和归依。
在实际演出活动中,有的导演根据演出的需要对剧作者所写的剧本进行适当处理,构成一种专供演出的演出本,亦称台本。演出本一般不改变原剧本的精神实质和艺术风格。
舞台指示:剧本中不要求在演出时说出的文字说明部分。一般包括对剧情发生时间、地点的提示,对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艺术处理的要求,对人物形体动作、心理活动和场景气氛的描述等。
在剧本创作中,舞台指示的使用一般应以是否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导演、演员舞台工作者进行艺术创造为原则。好的舞台指示不仅能给剧本增添文学价值,而且能够造成浓郁的戏剧气氛,为舞台体现提供广阔的天地。
二、剧本的创作
一选择戏剧题材
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如何选取戏剧所需要的材料呢?戏剧选材一要合乎文章选材的一般要求,二要切合戏剧文体的特殊要求。
1.选材的一般要求
选择作者最熟悉、感受最深刻、认识最透彻,而又有重要社会意义的题材。
要选择当前为群众所关心的题材。
2.要选择符合戏剧规律的题材
①抓住人物,抓住主体
戏剧必须用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所以戏剧选材首先要注意必须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且该人物要有强的动作性,能够通过其动作将自己的性格表现出来。
每个人物都为达到自己明确的目的,强烈地不懈地行动着。人物的想、说,都是为了做,而这种“作为”推动了事物的变化,构成了戏剧动作。
②选择那些足以引起性格之间撞击的人物和事件,构成戏剧冲突。不同的思想性格,特别是世界观对立的人物,各自按自己一致和愿望顽强地行动着,势必会发生冲突。黑格尔说:“因为冲突一般需要解决作为对立面斗争的结果,所以充满冲突的情境特别适宜于作剧艺的对象。”
要选择那些人物行动有发展,性格冲突有曲折的人和事。具体说来,应该根据事物矛盾发展的逻辑选择出由几个小曲折,逐步发展形成一个大的根本的曲折,反映出事物的大发展,构成一个既单纯而又富于变化的行动过程。
③根据以上规则所选取的材料必须适合舞台演出。
二塑造戏剧人物
在创作剧本时,除了在选材时要注意选取那些个性鲜明、动作性强的人物来写,还必须掌握一些将人物写活的技巧。
1.通过行动刻划人物是最生动有效的方法。
这里所说的行动包括人物的形体动作、语言动作和内心动作。
恩格斯说:“一个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从这方面来看,我相信,如果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鲜明些,基本的思想内容是不会收到损害的。”(《致斐迪南·拉萨尔》)在一切文学作品中人物自身的行动都是刻画其性格的最主要的手段。在戏剧中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动作特别适宜舞台艺术。
有时一个鲜明的动作,胜过许多台词,不仅清除地显示性格,并且给观众留下不易磨灭的印象。
人物的行动可分为大的行动,小的行动和细节行动。一般说来,在一出戏中,每一个人物重大行动只有一二个,它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本质,常常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多安排在剧情发展的转折或高潮处。但是,人物的重大行动不是突然产生的,它是由一连串小的行动逐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在艺术构思中,根据不同人物各自的性格围绕全剧的中心事件,为每个人物设计出由许多行动导致大行动的行动贯穿线,遵循这样的人物行动线,层次深入地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本质特征,才可能塑造鲜明生动的舞台形象。
揭示人物性格还可以通过一些细节动作,有时这种细节动作可能与主题思想、戏剧冲突没有直接联系,但对刻画人物性格却十分有用。
2.着力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赋予人物浓厚的感情色彩。
曹禺曾经说:“作为一个戏剧创作人员,多年来,我倾心于人物。我总是觉得写戏主要是写人;用心思就是用在如何刻划人物这个问题。而刻划人物,重要的又在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和感情。人物的动作、发展、结局,都是来源于这一点。”(看话剧《丹心谱》)
在戏剧中对于人物的心理描写既不能像小说那样借助于作者抒写或内心剖析,也不能完全指望人物的独白,而是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揭示其内心活动。以下几点是可以考虑的:
善于把人物投入感情的旋涡,构成人物性格自身的冲突。比如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作者将蔡文姬置于归国途中,承受着感情的煎熬。
善于配置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是揭示人物丰富内心世界不可缺少的条件。
通过次要人物来烘托主要人物。
三精心安排戏剧结构
戏剧结构是由情节、幕场等戏剧要素构成的戏剧存在形态。主要包括情节的安排、分幕分场的处理等内容。戏剧由于受时间、空间的严格限制,所以剧本的艺术结构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尤显得重要。
戏剧情节的安排
1.戏剧情节的构成
戏剧情节,一般是指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各种关系所组成的生活事件、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
人物的行动及其发展,是戏剧情节的外在构成形式;促成人物行动的动机及其发展变化,则是戏剧情节潜在的动力。因此,有人认为戏剧情节是由意图、达到意图的手段以及这些手段的结局网织而成的。在不同风格种类的戏剧作品中,有的注重于行动外在的力度(如情节剧),有的则注重于心理(动机)的深细度(如心理剧)。
戏剧情节是由一个个场面连贯而成的。场面是情节发展的基本单位,情节随着场面的次第转移而不断发展。
戏剧情节在作品中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展示人物性格服务。同时,戏剧情节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艺术效能和美学价值,能对观众产生吸引力和娱悦作用。在戏剧创作中,既不能忽视情节,使作品缺乏扣人心弦的艺术力量,又不能单纯地追求情节,从而淹没人物形象,使作品缺乏思想深度。恩格斯曾要求戏剧达到“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
根据戏剧矛盾冲突的发展进程,一个剧本情节的构成可分为矛盾的开端、矛盾的发展、矛盾的激化(高潮)和矛盾的解决四个部分。
剧本的开端费城重要,因为它的好坏关系到全局的成败;但剧本的开端又相当困难,因为一出戏的开端决不是事件过程的开头。究竟在哪里开始,先让什么人出场,先展示什么情节,如何追述和交代以前的种种情形,都要反复考虑。
开端的作用:简捷而含蓄地在人物行动中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关系、特定环境交代清楚;人物出场亮相,性格应有初步显现;要提出矛盾,造成悬念,指明剧情发展方向,引起观众兴趣。
发展是戏剧冲突进入高潮前的进展阶段,它在全剧中所占分量最大,也是最关键的部分。剧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矛盾冲突都要在这里展现。一出戏能否紧紧吸引观众,戏剧高潮能否自然合理地到来,也决定于这一部分。
因此,剧作者必须一方面抓住矛盾双方斗争的发展规律,依据人物性格、层次分明地使矛盾冲突越来越趋于表面化、尖锐化,另一方面又要使矛盾冲突的发展避免直线上升,而应该有波澜,有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此,才能十剧情富于节奏感,始终抓住观众。
高潮就是矛盾双方经过几个回合的斗争,力量的对比不断发生变化,到最紧张最急剧的白热化程度,也就是决定胜负、成败的转折点。
高潮虽然在全剧中知识短暂的一瞬,但这是揭示戏剧冲突思想意义,突现人物思想性格最集中最深刻的弟弟呢地方,也是最激动人心的场面。难怪有人说,一切为了高潮。
要写好高潮必须精密布置,善于抑制矛盾的发展,在作好充分准备后,选择最适当时机,让它突然出现。
结尾,高潮过后紧接着就是结尾。结尾应集中交代主要事件的结果,不允许节外生枝,画蛇添足。好的结尾应做到既使观众满足,又留有回味的余地,充分显示作者的思想深度。
2.安排情节结构的主要技巧
①悬念
亦称“紧张”。根据观众看戏时情绪需要得到伸展的心理特点,编剧或导演对剧情作悬而未决和结局难料的安排,以引起观众急欲知其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它是戏剧创作中使情节引人入胜,维持并不断增强观众兴趣的一种主要手法。
戏剧悬念源自心理学中人们由持续性的疑虑不安而产生的期待心理。在西方编剧理论中最早涉及悬念手法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中国戏曲理论着作中,虽无悬念一词,但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格局一章中提出的有关“收煞”的要求,内涵与悬念基本相似,主张,“令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结果”。
戏剧悬念的构成,主要依靠以下条件:①人物命运中潜伏着危机;②生与死、成功与失败均有可能出现,存在两种命运、两种结局;③发生势均力敌而又必须有结果的冲突;④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行动能引起观众在感情上的爱憎;⑤观众对未来事态发展的趋势清楚。合乎逻辑的剧情发展和对人物的强烈爱憎,是构成悬念的两个重要元素。
悬念在剧本中的运用,一般分为两类:
总悬念与小悬念。亦称整体悬念与主要场面中的小紧张格局。总悬念是全剧主要冲突的焦点所在,在剧本开始即要提出,并随着冲突的上升而不断加强,一直到高潮。它是贯串全剧的戏剧性结构的情绪支柱。小悬念则属于剧本的每一个发展段落或主要场面中出现的局部紧张情势,它起着不断丰富和加强总悬念,并在每一幕或每一场结束时,把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向下一幕或下一场的作用。
期望式悬念和突发式悬念。期望式悬念建立在对观众不保密的基础上,它是在观众对人物命运和事态发展有一定预感和了解的情况下所造成的期待;突发式悬念则主要依靠对观众保密,通过使观众大吃一惊来加强戏剧效果,是剧情发展过程中出乎观众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复杂情况和险要转折,亦称吃惊或惊奇。
在实际创作中,不同风格类型的剧本,对这两种悬念的运用也各不相同。侧重于性格描写的,多用期望式悬念;情节戏剧更多地采用突发式悬念。在实际运用中,二者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作者总是通过期望式悬念维持观众的情绪,又通过突发式悬念造成戏剧情节和观众情绪上的跌宕,从而进一步加强冲突的紧张性。
悬念的形成、保持和加强,还需要依靠“抑制”和“拖延”的艺术手法,有的剧作理论也称之为“延宕”或“缓解”。它指在尖锐的冲突和紧张的剧情进展中,作者利用矛盾诸方各种条件和因素,以副线上的某一情节或穿插性场面,使冲突和戏剧情势受到抑制或干扰,出现暂时的表面的缓和,实际上却更加强了冲突的尖锐性和情节的紧张性,加强了观众的期待心理。延宕手法的另一种方式,是在冲突的紧张时刻突然落幕,造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和间隔,从而大大加强了艺术效果。
悬念和延宕交替进行的格式,与观众看戏时的精神忍受限度有关,始终不懈的紧张,只会使观众感到疲惫,暂时的缓解,是调节情绪,为进一步紧张作精力上的准备。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矛盾的发展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必然迂回曲折有进有退,也必然会产生想不到的变化。要懂得如何在戏里安排悬念,首先必须熟悉生活中事物发展的规律,戏剧悬念的美学价值在于是否符合生活发展规律,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
②发现与突转
突转,也称陡转、突变,指剧情向相反方面的突然变化,即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它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内心感情的根本转变来加强戏剧性的一种技法;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它可以是主人公对自己身份或者与其他人物关系的新的发现,也可以是对一些重要事实或无生命实物的发现。在创作实践中,发现通常总是与突转相互联用或者同时出现,剧本往往通过发现来造成剧情的激变。例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第四场,俄狄浦斯为了解救城市的苦难,全力以赴查访杀父娶母的罪人,最后由于报信人无意之中透露真情,发现正是自己在无意中犯下了这一罪孽,于是,一个公正贤明的国王成了一个自我放逐的瞎眼乞丐。
最早提出发现与突转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第十、第十一章中认为发现与突转是情节的主要成分。长期以来,这两种手法被认为是编剧艺术中最富于戏剧性的技巧,并被广泛使用。在剧本创作中,好的突转场面不光着眼于剧情的起伏跌宕,而且立足于人物刻画,力求通过情节的合情合理的突转写出人物剧烈丰富的心理变化与感情活动。
③时空交错
根据人物的梦境、幻觉、遐想、回忆等心理活动来组织舞台时间和空间,把过去、现在、未来相互穿插、交织起来。追求主观真实的现代派戏剧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它主要导源于“意识流”。如A.米勒的《推销员之死》,贯串始终的是威利的心理冲突和潜意识活动,作者通过威利的神思恍惚、自言自语,在下意识中听到笛声、笑声,把舞台时空自然地过渡、闪回至以往,又通过第三者的打断,使之回到现实,以此形象地展现人物一生的悲剧命运。
时空交错的结构方法,突破了传统戏剧按客观时序反映生活的局限,通过多层次、多变化的时空组织,表现人物隐秘复杂的内心生活。但由于人的意识活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跳跃性,使用不当,也会形成情节结构上的凌乱、模糊。
中国戏曲由于不拘泥于舞台的写实性,时间与空间的运用历来比较自由,也有一些戏局部使用时空交错的结构手法,着重表现人物内心活动,但不像现代派戏剧那样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与跳跃性。
巧合
戏剧情节是不排除偶然情况的,一切戏剧作品的情节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具有偶然性因素,可以说排除偶然性就无法构成戏剧情节,正如俗话所说:无巧不成书。但是,巧必须合理、自然、有意义。要做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以及结合。
场幕的安排
舞台的场面处理主要是导演的工作,但剧作者懂得舞台场面的处理,能够使剧本创作更符合舞台的需要。
舞台场面处理问题很多,这里只谈谈场内和场外、上场和下场两个问题。
1.场内和场外
也叫明场与暗场,事实上就是实写和虚写的结合。凡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直接表演,通过视觉形象可供直观的戏,统称为明场,也即实写;不在舞台上直接出现视觉形象,由人物在台词中叙述交代,或通过幕后的音响效果,基本上诉之于听觉形象的戏,称为暗场,也即虚。
评论人:乐连城 评论日期:2006-11-13 16:31
场内戏和场外戏的结合,可以拓展戏剧舞台的时空疆域,扩大戏剧的容量,有效避免戏剧舞台限制。
明场戏与暗场戏的选择处理,和戏剧场面的主次划分以及舞台形象特殊的审美要求有关。剧中的主要场面,一般都作明场处理,次要场面或有碍于舞台表演的情节场面,则作暗场处理。
2.上场和下场
舞台上情节要集中,与情节无关的人,站在台上,无戏可演,与情节有关的人,不能不在场。舞台上的人,多一个不行,少一个也不行。所以,人物上下场的处理和安排,也是编剧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
作者要从剧情出发,想个充分的理由让人物合乎情理地上场下场,自然而然地上场下场。不能武断地随意摆布人物,使其贸然上场或突然下场。
四戏剧的语言
戏剧的语言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人物的台词,二是作者的舞台指示。二者当中自然以台词为主,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戏剧语言就是指台词。
台词是剧本中人物所说的话语,是剧作者用以展示剧情,刻画人物,体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也是剧本构成的基本成分。
戏剧的台词一般包括对白、独白和旁白。西洋歌剧中的台词以诗体唱词为主;在中国戏曲中,则是韵文体的唱词和散文体的念白的综合运用。戏曲的念白是一种富有音乐性的艺术语言,分为散白、韵白等多种念白形式。对白,是剧本中角色间相互的对话,也是戏剧台词的主要形式。独白,是角色在舞台上独自说出的台词,它从古典悲剧发展而来,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中使用十分广泛,是把人物的内心感情和思想直接倾诉给观众的一种艺术手段,往往用于人物内心活动最剧烈最复杂的场面。旁白,是角色在舞台上直接说给观众听,而假设不为同台其他人物听见的台词。内容主要是对对方的评价和本人内心活动的披露。中国戏曲中的“打背供”是旁白的一种。
在剧本创作中,台词是决定戏剧作品艺术性的重要因素。由于戏剧不像小说等文学样式那样由作者出面向读者叙述,只能依靠人物自身的语言与动作来表达一切,因此台词是戏剧舞台上唯一可以运用的语言手段,台词的写作与安排成为剧作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
剧本的台词是一种特殊的,也是很难掌握运用的文学语言。
①台词必须具有动作性(语言动作)。动作性主要是指台词要能揭示人物的内心动作,如焦菊隐所说的:“语言的行动性,就是语言所代表着的人物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活动。”(《焦菊隐戏剧论文集》)戏剧是行动的艺术,它必须在有限的舞台演出时间内迅速地展开人物的行动,并使之发生尖锐的冲突,以此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感情。这就要求台词服从戏剧行动,具备动作的特性。
台词的动作性首先在于它能够推动剧情的进展。剧本中每个角色的台词都应当产生于人物的性格冲突之中,成为人物对冲突的态度与反应的一种表露,并且能够有力地冲击冲突对手的心灵,促使对方采取新的行动更积极地投入冲突,从而把人物关系、戏剧情节不断推向前进台词的动作性更在于它能够揭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简言之,动作性语言应该具备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既能表达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又能引起强烈的外部动作;另一方面,它也能刺激对方,促使对方产生相应的语言和动作。这样,对话双方互相作用,互相促进,推动剧情不断发展。(例见《雷雨》中周萍、四凤和侍萍之间的对话)一般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直抒胸臆,一种是“潜台词”。直抒胸臆的台词有时通过独白来进行;潜台词包含有复杂隐秘的未尽之言与言外之意,它可以具体表现为一语双关、欲言又止、意在言外、言简意赅等多种形式。
台词的动作性还在于它能为演员在表演时寻找准确的舞台动作提供基础。戏剧创作的最后完成必须通过舞台演出,因此,台词的写作必须考虑到表演艺术创造的需要,使演员在舞台上能动得起来,把角色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再现在观众面前。
② 台词必须性格化。剧本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只能依靠人物自己的台词和行动来完成,而且必须在有限的时空里进行,这两个因素对剧本台词的性格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使台词性格化,首先必须根据人物的出身年龄、职业、教养、经历、社会地位以及所处时代等等条件,掌握人物的语言特征。力戒千部一腔、千人一面
其次,台词的性格化还要求剧作者牢牢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把握戏剧情境的变化,把握人物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写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人物惟一可能说出的话。不仅剧本中不同人物的台词不能相互混淆,就是同一人物在不同戏剧场面中的台词也不能任意调换。实现台词性格化的关键是剧作者熟悉生活、熟悉笔下的人物,并且在写作时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感情,揣摩人物表达内心的语言方式与特点。
③ 台词要诗化。戏剧要在有限的时空条件内通过人物的台词在观众面前树立起鲜明的艺术形象,使观众受到感染,为人物的命运而动心,这就要求剧本的台词具有诗的特质、诗的力量。台词的诗化并不意味着都要采用诗体,而是要让诗意渗透在台词之中。因此台词必须感情充沛,富于感染力;形象鲜明,富有表现力;精炼、含蓄,力求用最简洁、最浓缩的词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与深远的意境。
④台词要口语化,要使观众清楚明了地看懂剧情理解人物,接受剧作者对生活的解释,台词就必须明白浅显、通俗易懂,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口语化使台词富于生活气息、亲切自然。民间语言如成语、谚语、歇后语,乃至俚语的适当运用,有助于台词的口语化。在注意口语化的同时,也需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化和纯洁性,要注意对生活语言的提炼、加工,使之成为形象生活的艺术语言。 (小品网又叫石头剧本网,是一个创作型的网站,区别于其他只会抄袭的的网站,虽叫小品网,但我们能创作几乎所有类型的剧本以及日常各类文章。)
D. 剧本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什么
剧本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台词和舞台指示。
一个好剧本是要讲一个好故事,一个好故事,可以在情节的跌汪陵宕起伏中,紧紧抓住观众的感情。剧本主要由台词和舞台指示组成,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演出的依据。在戏剧创作中,剧作家要懂得舞台和表演,应该在剧本的创作中处理好剧本的文学性和舞台性。
因为戏竖陵散剧演出才是最终目的。没有演出和观众的戏剧谈不上是戏剧。
剧本的分类:
剧本主要分为文学剧本与摄影剧本。文学剧本是比较突出文学性的剧本,摄影感偏低,包含话剧剧本(或称戏剧剧本)、小说剧本(或称剧小说)、小品剧本余氏、相声剧本等。
摄影剧本是比较突出拍摄感的剧本,文学艺术性可高可低(根据影片题材、市场、投资金等综合情况决定),包含分景剧本、分镜剧本(分镜脚本或电影剧本)、台本等。
E. 如何写好电影剧本
判断题材中冲突质量来决定题材的质量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测试题材的质量,用五根火柴点燃、第一根火柴就是权。第二根就是性。第三根是钱。第四根是生死。第五根是恶境。
冲突的质量决定内核的质量。敲定题材之前自己要"咬四口"
第一个就是"借口"第二要找一个"当口"第三个要找一个刺激观众的"胃口"第四个就是"口碑"的问题。也叫"交口"
蔡楚生总结的影片要追求"一个理念,三种因素"一团运个理念就是要做到反映下层社会人的痛苦,激发同情心。三种因素就是:内容的喜剧性,内容的刺激性,内容的丰富性。
创新是轿厅电影的鲜血,剧作是造血的根本,选择题材就是创新的开始,电影本性是用小故事讲大道理。
电影实际上就是给成年人讲寓言和童话
第二个要素,确定人物的需塌帆梁求和目标。
第三个要素,困难的情境。
第四个要素,就是对立体和对立人物。
第五个要素,要带有一个威胁性的可怕危机。
第六个要素,精彩意外的结局是编剧重要的目标和追求。
用画地为牢的方法处理一个题材
F. 剧本杀的核心是什么
可能因为爱读小说的缘故,我认为剧枯搜梁本杀最重要的是故事本身。一个人物丰满、故事严谨、逻辑自洽的故事,哪怕玩家经验不多,只要顺着情节走下去,也能获得不错的体验。反之,假如人物关联性差,故事可信度低,结局的推理又牵强附会,结束后我就难免后悔:为什么不花这时间读几个短篇小说,或者看一部电影呢?在剧本杀中,我们只能读手头上的角色剧本,那往往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剩余部分,我们只能通过其他玩家的演绎,搜集的线索,以及游戏结束后DM对故事的整体复盘来获取。据我了解,一般剧本杀店都有上百个本,但只有几个DM,所以他们对剧本的熟悉程度难免参差不齐。一个好的故事,假如DM不熟悉,几小时玩下来,可能也会让人误以为是个差的剧本。好比有一次,DM连开头的故事背景都念得磕磕巴巴,玩家自然很难进入角色状态。除了剧本和DM,同行的玩家也很重要。这倒与经验多少关系不大,关键是遵守一些最基本的规则。比如认真看自没运己的剧本,记住必要的信息,不要情绪式发言,禁止场外信息,等等。在玩的过程中,遗忘一些信息而回看很正常,毕竟有的角色剧本长达几十页,堪比一部中篇小说。但游戏过程中,说一些类似“我剧本里没有写啊!”的话,就会让人瞬间出戏,无可奈何。相反,遇到沉浸投入的同伴,则会极大地增强游戏体验。比如有一次,一位浑身肌肉的猛男反串了一位风韵犹存的妈妈桑,举止言行间,妖娆妩媚,让人忍俊不禁,心里又暗自佩服。假如换了自己,定会畏畏缩缩,难以放开。剧本杀作为当下年轻人流行的桌游,有很强的社交属性。好比几年没见的高中同学,假如突然约喝早茶,可能话题有限,免不了尴尬。但通过漏旁剧本杀,话匣子自然就打开了,甚至找回当年在学校互相埋汰的感觉。但是,要让辛苦工作了一周的人们,愿意在周末抽上半天时间,集中注意,戏精附体,共同演绎一段陌生的故事,也是一个不低的门槛。
这就是剧本杀的乐趣
G. 关于编剧写作 | 影视公司从哪几方面审读剧本
影视公司对剧本提出差闹审读意见,先审核整体故事构架,再审核分集大纲,最后审读台词本。
通常会从这几方面进行考虑:
1、主线是否清晰,线头是否过多
故事是否紧紧围绕几个主要人物展开情节,集中精力将几大主要人物刻画好;尽量减少非主要事件的“线头”,增加非主要人物的戏份。
线头是指每段戏编剧给出的线索。最低的写法就是“写飞了”,写着写着,这个桥段上延伸出来的人和事莫名其妙的就没有了,有来头,没结果,没做到善始善终。
线索一定是围绕主题展开的,最终要做到对主角的行动有影响。如果线索给的和主题关联不大,通常会被称为废戏,就算拍出来了,也有很大可能会被剪掉,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影视作品拍完之后观众发现自己某个喜欢的演员的戏份全部被剪掉了的原因之一。
2、各类戏份所占的比重是否合理
谍战戏、爱情戏、家族争斗。。。,他们的占比,直接决定了收视率。而决定他们占比的,是每部作品的题材和主题。《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演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爱情来的,天族和翼族的争斗,水君和翼界的争斗,无论谁和谁打,无论各位妃子怎么宫斗,最终都是给杨幂和赵又廷增加相处的机会。开篇昆仑虚墨渊上神为镇压翼界而虚腊罩死,也是白浅和夜华之后相识的引子。《大宅门》里,前二十集基本都是家族争斗,刘佩琦演的白老三联合外人对付自己的二嫂,想争家产,所以这个阶段爱情戏就比较少。等陈宝国去了山东,整个故事画风就转变了,以爱情戏为主了。
所以无论用哪种戏份,都是为了主题来服务的,这个占比没有绝对。
如果影片是想以女性观众为主要收视人群的话,爱情戏的戏份增加就很重要。
1、主角之间关系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紧密
主角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
主角和二号三号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号三号的设置有没有对主角性格特点有推动作用;
2、人物出场时间点是否合理
主角的出场不能在几集之后,这样风险很大,代入感低。真正的正面主角和反面主角都要及早出场,立场清晰。真正好的故事内核都是非常简单的,繁复的是人性的变化。如果人性不深刻,节奏设置的多弯弯绕,这个人物终究走不进观众内心,是虚空的。观众能记住的人物,一定是活的,看完之后你好像认识了他(她),了解他(她)的行事作风了解他(她)的为人,就像你了解你身边的朋友一样那么熟悉。
3、人物在不同的环境中是否做出了正确的反应
例如在战争状态下,人物能够给出怎样的反应;经历过几件大事之后,人物是否有合理的成长和情感变化,这些应该是要着力表现的。反应要合情合理,观众才能局汪理解主角的经历,才会陪着主角去高兴去悲伤。如果主角反应不符合常理,观众没有代入感,j就会觉得这个主角莫名其妙。
举例:家人被欺负了,老二老三老四都来评理,去讨回公道,但是平时最照顾家的老大却没出现,这就不符合前面设置的故事逻辑了。除非前期给出老大没有去现场的合理解释,比如在出差,在住院。这些细节在创作中都要注意。
写作是系统工程,是凭空构建一个社会让观众去认同,因此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合理性,祝大家都能写出作品来哦。
共同努力,一起向前。
H. 阅读和欣赏剧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剧本是一个很特殊的文学类别,它不属于普通的文本材料阅读,像普通的小说或者是传记等一系列不同题材的书。因为剧本它是一个在观众面前进行立体呈现的逻辑文本。他不仅仅要考虑到故事内容本身的体现,他要把作者最中心的思想精髓和人物传神在语言上进行输出,还需要逗局对小说中原本的人物细节进行准确的表达,要考虑演员对其的演绎塑造的可能性。很多时候写书是以第二人称,而剧本需要把作者第二人称的写作角度,或者是整体的写作角度凝结为短短几句的台词。欣赏阅读剧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I. 剧本如何写得好
【A点】下笔前一定问自己:这个剧本你非写不可吗?什么让你如鲠在喉?也许是一个愤怒、一段思念、一个画面、一场高潮戏、一个流泪片段,甚至可能是一次委屈。总之,找到这个动力源,把它作A点确定下来。有了A,才能推演出B,由B再推演C和D。也许往下推演不顺而回过头来调整A,但是,写剧本必须找到A。
【编剧秘笈】影视剧是正着看:从头看到尾;却是倒着写:从尾往头写。观众不知道结局,可有一万个猜测,增加观看乐趣;编剧不知结局,也会有一万个可能,那就让自己迷失而无法前行。不仅倒着写,还要反着写,结局是和解,前面就是误会;结局是顿悟,前面就是迷瞪,拧巴。总之,想好了最后一个高潮再下笔!
【寻找首先出拳的人】无论一部电影、一个短片,还是一个戏剧段落,开场3—5分钟,必须有人出拳,就是第一块骨牌,第一个撞击,第一次危机。这第一拳最好足够的狠,才能激起强烈反响,被撞击方和观众才能被打懵,才能引起足够大的波澜,才能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才能吊起观众的胃口、好奇心:后来呢?
【什么是编剧】有个年轻朋友自诩为编剧,于是招来非议,说他自不量力。其实,编剧是一种职业,正如木匠、铁匠、厨师、开锁匠等一样,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在我看来,只要打算、正在、已经靠写剧本为生,或者可以把剧本卖出去的,都可以自称“编剧”,这不丢人,也没有什么高贵。不就木匠而已吗?
【逻辑力】对于做一个编剧的要求,与其说需要想象力,不如说更需要逻辑力。想象力像孩子,逻辑力才是成人。你听一个孩子讲他漫无边际的幻想,最多赞许他天真烂漫,但不会为他的“故事”着迷,不会探究,不会好奇,不会较真,不会期待,不会震撼,不会深思,而这些感受的形成,需要一个逻辑缜密的创作才能达成。
【熟识角色】谁是主角?他出场前在做什么?家庭状况体貌特征?学历教育?优点缺点个人喜好人际关系……认识他非一次性完成,反复琢磨并与其他角色相互砥砺,仿佛在生活中遇见人,对他身世背景的了解不断深化。最重要,人物设计为你写他的目的服务。结论:人物小传须反复多次完成,并服从于剧本主题。
【关于题材1】什么是题材?回答“你的剧本是讲什么”的举知答案,就是题材。讲教育、讲抗战、讲父爱、讲复仇……。题材重要吗?重要,许多题材不能拍,有些题材太难搞,还有些正御消题材被人写烂了,制片人拒绝,是因为哪怕你作为观众也拒绝。听劝,不要动笔。有些题材一下让人感到有亮点,会有人鼓励你写。重要!
【关于题材2】题材也不重要,太泛,无实质意义。除了某些特定题材被禁止之外,理论上没有冷题材和热题材之分。即便是制片人出品人,也仅仅是把题材作为交谈的第一句话,接下来还是要看编剧怎样去写某个题材。从什么角度、挖掘到什么深度、表达什么思想和情怀、反映什么问题、何处有升华,这些才重要。
【关于明星】如今明星片酬过高已让电影电视剧不堪重负。为什么明星涨价?因为明星不够用。明星为什么不够用?因为缺乏造星机制。其实,每一个明星都是从非明星小演员变幻而来,靠什么变?靠一部好戏。好剧本,好导演,好的班底。但如今的电视台和出品公司似乎忘记了这一切,到底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可否主题先行】可以!编剧常接到命题作文,主题先行也出过经典作品。关键:1.不求主题深刻,所有的主题都是大路货;2.不能直奔主题,越曲折越好;3.主题不重要,用什么故事去说明它才重要;4.弱化主题的存在,隐藏它,主题是观众品出来的;5.主题是有意义,故事是有意思,首先有意思,而后有意义。
【动作】编故事的关键是找到角色动作。动作分两种:主动动作和被动动作。前者是我想干嘛。想考研,出击准备,迎接挑战。被动动作是路上走得好好的,一个花盆从天而降砸在头上,流血抢救、血型不对、没带钱,医生不在…编剧的任务就是给角色动作设置障碍,他克服重重障碍达到目的或转危为安,就是故事。
【事件】用简略方式将观众带入角色所处的规定情景后,必须发生事件。只有事件才能让人物活起来并让观众感同身受。事件要件:1.有足够的冲击力,让人物动起来;2.须引起观众的关注和期待;拆弊3.能引起连锁反应;4.能造成人物冲突(外部)和纠结(内在);5.有想象空间。一部电影需要3—5个相互关联的事件。
【拐点】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转折。人物动作带领观众朝某个方向走,或达到目的或出现意外使得人物动作方向改变的那个点,就叫拐点。拐点特征:1.逻辑的必然;2.关注和情绪的小高峰;3.拐的方向出人意料(需要编剧挖坑给观众跳);4.具有节奏调节功能;5.体现变化与多元特征;6.起到转承启合的作用。
【下狠手】故事产生于动作,动作来源于人物,人物发力源于编剧给他的压力。我称之为压弹簧。编剧压弹簧越给力,人物的动作发力越大。所以,老好人当不了好编剧。编剧对心爱的主人公不能太好,你得让他受苦,被凌辱,遭打击,让他危机重重、走投无路、苦不堪言、生不如死……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是也。
【生活质感】什么是剧本的生活质感:1.人物鲜活,2.故事贴近生活,3.对话生动有趣,4.细节丰富,5.平和但有张力……如何变成剧本?大概:1.善于观察;2.保持敏感;3.准确截取;4.学会提炼;5.大胆推理;6.坚持积累;7.复合表达。这些大体属于技术层面,其实功夫在诗外,保持和培养自身人文情怀最重要。
【个性化对白】编剧困惑之一,总不能千人一面,千口一腔吧。但语言又有极大的同一性,我们都说人话,不说鸟语,过于特别会造作。人物个性化对白应该是:1.不能违背人物性格;2.尽量有一些个性化标志(口头禅、用词);3.说话的方式比用词更重要;4.人物内在依据大于外在形似;5.强化亮点避免刻意。
【和观众谈恋爱】写剧本好比和观众谈场恋爱。观众是美女,你首先必须爱她,然后挑逗、讨好、诱惑她,弄清楚她想什么,她要什么,然后给予、付出,满足她。可一味地附和,无原则的让步也不行,你得有坚守。你不能过分宠她,对她的弱点你得抑制、教训、警告、恐吓,随后(高潮时)征服她,方抱得美人归。
【戏剧任务】是一场戏、一个段落甚至整个剧本中编剧想要完成的任务。它可以同时是角色的任务,也可分开。攻打无名高地,角色任务是战胜敌人,戏剧任务却是展现战争的残酷或兄弟情。要点:1.必须提前明确;2.与角色任务同步;3.指挥角色动作的真正灵魂;4.角色任务包裹戏剧任务;5.全剧戏剧任务=主题。
【可恨的编剧】编剧是什么?编剧是无中生有的人(虚构),是无事生非的挑拨者(冲突),是狠心郎负心汉(让人流泪),是杀父奸妻不共戴天的仇敌(激怒),是唯恐天下不乱的贼子(高潮)……从前有个帅哥巧遇一个美女,他们一见钟情,坠入爱河,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样一帆风顺的故事谁看呀?
【合理与奇特】写剧本设置人物和事件时常纠结,因为合理与奇特注定相互矛盾,处处合理则易平淡,过分奇特又难免违背逻辑。我的经验首先考虑奇特,先出奇招,然后将其合理化。如果费老劲也没能使其合理,弃之。然后重新再寻找并设置一个奇特。即便没有奇特的事件,也尽量换一个奇特的角度。总之要奇。
【小高潮】相对大高潮而言的,在电影里突出,因电影一次观赏,结尾前定有最大高潮出现,之前的小危机及解决(拐点)被称为小高潮。电视剧太长,难找大高潮(多次观影),加之电视剧分集实际由导演最后任意切割,更难准确设置拐点,所以只能模糊。经验:以故事段落为标准,3到6个拐点配一个段落高潮。
【首三集】电视剧约定俗成为长篇评书,在漫长观影过程中,观众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关注,于是首三集成为观众决定是否继续看的关键,也成为购片者和电视台(搜集收视率)评判依据,至关重要。英雄三板斧新官三把火:1.信息量大(人物场面风格视觉动作);2.节奏紧凑;3.冲突迭起;4.戏剧张力强。玩命!5.制造大悬念(让人觉得后续有大戏要唱);6.有趣(台词、机关设置、细节)。总之,编剧有多大劲使多大劲。
【剧本标准】罗伯特·麦基曾在好莱坞当剧本编辑,他常写下评语说某剧本场景诙谐、感觉敏锐、文笔通顺、用词恰当,但故事令人失望。他从来没有写过这样的评语:该剧本语法糟糕、拼写错误、对白拗口、方位杂乱、打印格式不规范,但它故事精彩、动人心魄、人物深邃、高潮迭起。前者坏剧本,后者好剧本。
【交代戏】虽然对故事背景、人物关系、事件来龙等需要必要的交代,但应尽量避免纯粹、单独的交代戏,好的交代应该是:1.非一次性在不同场景和对话中泄露出来;2.留下可补充的残缺让观众自己去概括或推理;3.符合场景和人物自身逻辑自然流露;4.尽量用交代带出人物性格特种;5.尽量对情节发展有推动。
【过场戏】为衔接两场戏设置的过度段落,特点是游离于剧情之外。不好的剧本通篇都是过场戏,而写得好的过场戏应该是:1.逻辑的一环,因而不可或缺(虽本身不推动剧情,但拿掉则破坏剧情);2.节奏调节器(不从剧情上起作用但为下一个高潮做情绪情感铺垫);3.可玩味的闲笔,展现抒情幽默风格趣味风情。
【高潮】指文艺作品中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及其解决。电影中主角贯穿始终的动作不断遇到阻碍(冲突),阻碍来自敌对方(人、自然、有形或无形势力、甚至自身等),并越来越大,主角危机四伏。结尾前最后一个危机越不过去,酿成遭灭顶之灾,主人公用尽全力反败为胜战胜对手(正剧喜剧)或失败(悲剧)。要点:1.最后的危机须做到极致(将主人公置于死地);2.一定要形成拐点(顶点急转直下);3.必须有意想不到的解决因素形成转机(能被观众猜到的解决方案形不成高潮);4.必须靠主人公自身完成整个动作(战胜或战败)。写高潮大忌:致命危机时,突然一声霹雳,一道闪电,把强大的敌人给电死了。
【出位与缺陷】一号人物最不讨好。常见现象是反面角色和正面配角给人印象深刻,甚至导致演主角的演员不易红。原因是编剧太喜欢自己的主人公,使其完美到不真实和不可亲。建议根据需要有意给主角赋予一些出位和缺陷。出位指语言、动作和行为突破常规常情(外部),缺陷指性格内核上的弱点瑕疵(内在)。
【规律与技巧】好剧本的规律是什么?题目太大,无法回答,但肯定有规律。笼统的说,所有的编剧及理论家都在苦苦寻找观众观看电影的心理需求,并设法满足这个需求。找到了这个需求并把它们罗列出来,贯穿在一起,就是规律。想方设法用文字的形式去刺激、煽动并满足这些需求,就是技巧,或者叫技术。
【伏笔】剧本前段为后段重要拐点预埋的提示,作用是让该拐点既突然(意料之外)又必然(情理之中)。要点:1.埋伏笔点既明显(留下印象)又隐蔽(加干扰);2.必要时可加强或重复;3.适度放大假伏笔误导观众;4.伏笔不宜过多;5.设置方法多为倒置,先确定结果(重大拐点),倒回去看什么地方适合安放。
【潜台词】来源于人的口是心非特征,剧中适合表达人物内心复杂的规定情景,也是电影对白最耐人玩味的魅力所在,而它的难点在于写出来的只能是台词。要点:1.从文字上写出弦外之音;2.从性格和情景琢磨潜台词并根据人物间关系的微妙与隔膜写出台词;3.从表演角度来写,演员说的是台词,演的是潜台词。
【新编剧功课】想当编剧,是否科班毕业,以前职业是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热爱。须做功课:1.多看好影片电视剧;2.试着写;3.适当读几本经典的编剧理论书;4.分析经典影片;5.多和写剧本的朋友多交流;6.把自己写的剧本当故事讲给别人听,征求反馈意见;7.有条件的请教一下老编剧或老师。8.继续写。
【悬念1】影片中能引起观众紧张期待的事物。其实是危机的触发、发展、解决的过程。一般的技巧:1.设悬,强烈和突然(迅速触发);2.放空挡,自然滑行,不踩油门(太监急皇帝不急);3.注入强化因素,危机渐显;4.故意拖延(干扰与抑制),造成最强烈紧张感;5.释悬,突转(顺转或逆转)解决危机。
【巧合】偶然性事件或人物遭遇。无巧不成书!剧本写巧合因为:1.虽为偶然却是人生经常性体验;2.能刺激观众注意力;3.加强戏剧性;4.能引起观众的参与和探究;5.恰当的巧合可出人意料解决危机。注意:1.巧合必须带有逻辑的必然;2.一部戏里不能过多使用(喜剧除外);3.切忌用于解决最后危机(高潮)。
【误会】误读、误解、错怪、错位等,剧本中常用的制造矛盾冲突手段,也是常见生活现象,来源于人和人之间的差异、距离。冲突源于差异,误会源于差异,但误会不等于冲突,有时误会就是假冲突,因为误会冲突的解决是靠消除误会,而不是矛盾的一方战胜另一方。误会真冲突:误会的消除达到了某个戏剧目的。
【戏剧性】影片中与日常生活不一样,比生活更凝炼、更强烈、更奇特、更有趣、更巧妙、更出位、更深厚、更感人、更耐人寻味、更好看的内容。影片有戏没戏好不好看耐不耐看,怎样写出戏剧性,不仅仅是技巧问题,因为戏剧性没有客观标准和技术指标。方法:1.训练悟性;2.客观检验,把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闲笔】编剧有意识安排的对故事发展无明显推动作用的段落、细节或台词等。功能:1.调整节奏;2.烘托气氛;3.增加生活般真实感;4.平添情趣;5.协助刻划人物。设置闲笔应注意:1.自然不刻意;2.生动而个性化的表达;3.打破连贯性和紧张感;4.闲笔不能闲;5.不宜过长。例:肖申克救赎主角监狱播放歌剧。
【一句话梗概】布莱克·斯奈德把它叫做故事线。要素:1.意外,出人意料;2.影像感,从中必须能看见整部影片;3.观众和成本,感知市场定位和投资大小;4.片名,吸引人并激发想象。好电影都能一句话概述,写好故事线就能卖出你的创意和作品。例:一个富商爱上了雇来参加周末聚会的妓女,《风月俏佳人》。
【感同身受】罗伯特·麦基说,经典电影都让人乍一看是全新的,细一看处处皆熟悉。其实编剧永远都在追寻通过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故事,激发起人人熟悉的共同感受。那是什么?难以准确表述,但一定包含生离死别、爱恨情仇、家仇国辱、喜怒哀乐、生老病死、声色犬马、富贫荣辱…记住:以最新鲜刺激最熟悉。
【真实与可信】长期困扰编剧的问题。其实,我们追求的真实(通常被称为艺术真实)应理解为:可信并传神。要素:1.符合逻辑(前提可以是假的,但逻辑无懈可击);2.充满生活细节;3.与人类共有的感情和体验相吻合;4.排除生活中非本质的干扰因素(垃圾);5.截取甚至强化生活中体现本质的特征和要素。总之就是@姜伟导演说的“像不像”,而非“是不是”。
【负面人物】必须有坏蛋(称反面人物带政治性)!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戏非常难写,也非常难看!有坏蛋是生活常态更是戏剧的需要。坏蛋须写得:1.足够的坏(尤其对好人主角);2.坏得有缘有故(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好和坏);3.多面体(不一定写成善人);4.必须是人(写成魔鬼是推卸责任);5.有攻击性。
【拷问主角】开写之前先确定主角并提问:1.为什么写他(主题)?2.他想干嘛结果怎样(动作与结局)?3.他最大的危机(高潮)?4.他的敌人和朋友?5.他的常态?6.性格与众不同?7.致命的软肋?8.最大梦想?9.最大恐惧?10.最珍惜的人和物?11.原始动力(内心不可抗冲动);12.他有趣吗?13.是否让人意外?
【常态与非常态】生活常态无故事,编剧任务是讲人生常态中发生的一个或数个非常态段落。其线性走向为:1.开场常态(交代信息引入情景认识人物营造氛围确定风格);2.触发事件或因素打破常态(第一拐点,激发观众期待);3.推波助澜非常态;4.激化危机并解决之(高潮,最后拐点);5.恢复常态(结局)。
【神奇的如果】写作是编剧发挥想象力(发散性思维)和推理力(逻辑思维)的过程。逻辑即推理:1.如果我是他(以他为主我站他立场);2.如果他是我(以我为主我控制他);3.如果观众是他(利用观众入戏造意外);4.如果他是观众(刺激观众感同身受)。记住:我一定比他更(至少同等)高明,必须控制他。
【儿童片】严格说不属一类题材,但概念明确,为儿童拍的电影。多年儿童片稀缺究原因一个字:难!建议注意:1.浅显易懂(避深奥艰涩线索复杂);2.天真童趣;3.想象力(无边无际无拘无束);4.小爱大爱结合(小爱本真大爱动人);5.极端条件中的儿童(生死冒险疾病灾难输赢犯罪);6.须同时受成人欢迎。
【微博剧本】1.何时何地的谁?2.某天什么事打破宁静?3.使他非做什么不可?4.他经历了哪些困难?5.谁是他朋友和敌人?6.他内心有何矛盾、困惑、纠结和恐惧?7.什么帮助他克服了退却?7.什么使他一步步接近目标?8.幸福即将来临又是何物出现使一切陷入绝境?9.什么使他终于战胜敌人度过危机获得全胜?
【灵感从何而来】灵感很神奇,你走在路上,天降一滴雨珠,无端掉到你上,渗透进你的脑子。于是有了一首诗,一幅画,一篇小说,一个剧本。灵感也不神奇,它是长期积累、阅读、观察、思考之后,忽然遇到某个客体的碰撞产生的火花,它使你感觉灵光闪现,点燃了创作激情。提醒:灵感不是写剧本的必要条件。
【故事从何而来】除了摹写,不存在现成故事。故事是编的!它来源于你自己,来源于你内心深处!故事是你根据亲历的、读到的、看见的、听说的、思考的、感悟的、积累的、想象的、体验的、推测的,用技巧将其重新组织和排序,按照观众所能接受的方式写出或讲出来的。故事基础是存在于你个体内的人类共性。
【展示与告知1】电影的局限和魅力都在于它和生活一样:看得见的明确,看不见的模糊、暧昧和难以捉摸,需要猜测。我们永远看不见人的思想,只能通过看得见的和听得见的(包括有可能口是心非的语言)去揣摩它。定律:九分展示一分告知。用尽浑身解数调动一切可能去展示,语言的告知越少越好而且靠不住。
【展示与告知2】两者是有机结合体,不可分割。可展示的包括:表情、形体动作、语气、音量、节奏,甚至化妆、服装、道具、环境、光影气氛等;告知就是语言,包括:对白、独白和旁白,以及字幕。几种情况:1.展示和告知一致;2.展示和告知错位;3.展示和告知矛盾;5.展示掩盖告知;6.展示拆穿告知。
【文艺片1】相对商业片而言。到底有没有所谓文艺片?假定有,它有什么特点?几个方面揣摩它可能是:1.反高潮电影(是否遵从讲高潮故事规律);2.做负面价值评价的电影(故事结尾的社会价值评判);3.知识分子电影(服务人群);4.讲究艺术品位的电影(侧重);5.到国际电影节上去拿奖的电影(去向)。
【文艺片2】反高潮电影,即不遵守编故事的规律和技巧(开场,引爆矛盾,展开,加剧,危机,高潮,解决危机,结尾)的电影。也被称为生活流电影,就是像生活一样平淡中讲述。人们喜欢看有高潮的故事,但不等于没有高潮就缺乏吸引力。纪录片就是随即截取生活,一样有精品并引人入胜。像纪录片的故事片。
【编剧是最好的演员】每个电影节最佳表演奖应该颁发给编剧!多不容易呀,面对一张白纸或者闪着蓝光的显示屏,我们要凭空想象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然后钻到他们的身体里,躲在他们灵魂后面,去表演他们的音容笑貌,去用不同的语气说话,去愤怒、去温柔,去悲伤,虽然我们表演不用面部、身体和声音。
【找到永动机】世界上没有永动机,编剧却在苦苦寻找。找不到,那在屋子里烦躁得来回走动的就不是人物而是编剧自己!一旦找到编剧就像一只吃饱喝足的猫,安静地坐在电脑前,剧中的人物在动,永不停息,无论剧本是40分钟,还是90分钟,无论是30集还是50集,人物自己在动,牵动着编剧的手指在键盘上奔跑。
【编剧意图角色意图】尽量不要让角色意图和编剧意图重合了,那样戏会单薄。主人公要谈恋爱,编剧就认认真真地写泡妞;主人公要造飞机,编剧就老老实实地写他去克服技术难关,多没劲啊!假如主人公恋爱,你却写忠诚与背叛;主人公造飞机你却表现的是孤独,这叫复合表达!让角色的意图服从编剧的意图吧。
【细节】别嫌问题简单,真不好解释剧本的细节。场景细节是美术和置景的事,动作细节归演员,肖像细节找化妆,心理细节属小说家。还有什么?语言?算吗?对白算细节?不知道。想来想去,只能关注细节的细字了。剧本的细节就是很细小很细小并且能展示的东西,要仔细听,仔细看,轻轻摸,细心体味的东西。
【找到永动机2】你找到了吗?剧本主题是灵魂是航船的舵,最后一场高潮戏加结局是终点站是目的地,动作线是人物的方向和航线,矛盾冲突是波涛是暗礁,动作是竖起的风帆,可风呢?永动机在哪儿?人物关系!没有纠葛没有张力没有因果没有恩怨没有情仇没有主从没有是非的人物关系是摆设,反之就是永动机!
【如何做到一段梗概吸引人】1.确定要吸引的人是投资人、制片公司、剧本经纪人,他们是内行,所以故事梗概应该专业些,不是一般的文学读物。2.吸引专业人士的主要是故事线、故事拐点、高潮、主角设置,人物关系设置;3.重点突出:人物性格鲜明有趣,故事清晰符合逻辑,有意外,有张力的高潮。
【人物关系怎么架更有戏】1.差异性,人物性格特征尽量拉开,重合和接近的删除或合并;2.对立性,让人物在剧中产生对立和冲突;3.互补性,同一阵营的人物性格互补;4.关联性,让人物产生关联,家族、姻缘、同学等;5.丰富性,高矮胖瘦,美丑强弱,三教九流;6.机巧性,增加戏剧性的关联,邂逅重逢奇遇。
【一部剧几条线,怎么交织】线是指人物贯穿始终的动作轨迹。一部戏可以一条线,也可以多条(增加丰富性复杂性)。线索不宜太多,超过三条会影响理解剧情。几种情况:1.完全平行不交织;2.点式交织,在某几个点上碰撞;3.分叉,一条线中间分成几条线;4.合并,若干线合并为一条线。一部戏只有一条主线。
【起承转合的转怎么写】起承转合是个很文学的表达,其含义是三个:1.起落,即故事情节给观众造成的情绪跌宕;2.变化,是故事发展的逆转和拐点;3.节奏,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快慢。有内在节奏(拐点密度)和外在节奏(视觉听觉造成的)两种。注意:错落有致,疏密相间,急缓协调,静动相连,唉,只可意会。
【什么样的结局更有力度】有力度是高潮+结局。高潮:1.最后危机到极致(将主人公置于死地);2.形成拐点(顶点急转直下);3.意想不到的因素促成转机(观众猜不到);4.靠主人公自身完成(战胜或战败)。结局:1.松口气;2.唏嘘感叹;3.所有所思;4.拍案叫绝;5.哲学升华;6.怅然若失;7.义务宣传。
【做分场要注意什么/大场时如何调度】做分场要注意节奏,适当考虑拍摄成本(场数越多节奏越快,成本越高)。大场?是不是分量很重的场次?占时间很长的场次?人物众多的场次?不太明白。一般情况:人物不多的大场重点在写戏,写冲突;人物众多的适当考虑场面调度(其实是对白的处理),突出重点即可。
【对白和日常对话的区别】相同:1.像生活一样自然;2.符合生活逻辑;3.符合人物性格。不同:1.对白必须有戏剧任务(是编剧有目的安排的);2.对白是最精彩的生活语言;3.除特殊处理外,避免废话和语言垃圾;4.须符合戏剧规定情境需要;5.必要时,可以强调表现对白的美感;6.可以根据需要做适当的夸张。
【交代剧情用画面还是对白好】最好不要用对白。我在【坏对白】里提到的一条就是说情节。主要是不真实,不自然,即便你故意写了一段交代戏,也不高明。也不仅用画面,必须交代的剧情,可以用画面、肢体动作、道具、眼神、表情、场面、声音、冲突等,自然地流露出来。即便用对白,也不是直接说,而是漏。
J. 如何处理好剧本里人物的内心独白
电影剧本是属于视听语言,是以影像和动作来展示一个故事,在编剧的过程当中得考虑要保持这个镜头的流动性,在电影当中我们不能够出现大段的独白,如果出现大段的独白会挤压画面,而且让观众会看着枯燥乏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我们可以用几个人物的对话来展现,设置一些场景,让两个人物之间通过对话说出来,正好说到主人公的心里去。下面这个技巧可以借鉴一下。
如何写好故事文里的对话?
第一:根据故事文找中人的年龄、经历、受教育程度、职位等等,写出于他们这些特点匹配的语言,这样的台词,才真实才传神。
第二:根据故事文剧情的需要,解构上精心设计台词,埋下伏笔,稿团和租敬拆后面的故事前后呼应,很多时候,这样的台词是起到推动故事发展
第三:有些人物非常复杂,简直是深不可测,很多时候,显得很矛盾的样子,例如《潜伏》里的吴站长对余则成很信任但是暗地里又调查他,观众会觉得吴站长简直是精神分裂,但是,吴站长一句台词就把他复杂的内心弊枣世界揭露出来了,就是他对太太说的那句“信任是有限度的”
所以,很多时候,对话能把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揭示的淋漓尽致。写一个人复杂的内心世界的时候,我们肯定需要用台词来精确地向观众展示这个人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