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东北的抗日英雄的故事有哪些
东北部分抗日英雄的故事:
1932.3.4,日军包围和龙县药水洞,中共党员、村妇女会委员金顺姬
被捕。金已将临产,日军对她严刑拷打,要她说出抗日游击队的下落。烈
女金顺姬狠命咬下自己的舌头,将它和口中鲜血一起吐到敌人脸上。日寇
又拿出纸笔,逼她写***员的姓名和下落,性情刚烈的金顺姬怒目圆睁,
一根一根咬断自己的十指。日寇恼羞成怒,将她绑在门板上扔进茅屋,放
火烧死。
宁死不屈的金顺姬成了东北最早被广为传颂的抗日女英烈。
陈文起,镜泊湖一带老猎人。1932.3.19夜,日寇将他抓住,要他带
路进攻抗日武装,20日晨,他将日寇上田支队上千人及辎重车队引入李延
禄补充团埋伏地。我军毙敌小川大尉以下120人,打伤200余,缴枪3000余
支。
陈文起后被日寇逮捕,敌人将他吊在屋梁上毒打,他始终骂不绝口,
最后被日寇用刺刀挑开胸膛,壮烈牺牲。
1934年3月21日,中共东满特委书记、东满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武装的
创建者童长荣与部分游击队员被日寇包围在小汪清十里坪东南岔,激战中
身受重伤,自他1933年患重病后一直负责照料他的朝鲜族女战士崔今淑拼
死将他背出包围圈,藏进一个山洞,但童仍因伤重于次日殉国,年仅27岁。
为保护童长荣遗体不遭日寇蹂躏,22岁的崔今淑守卫洞口,与日寇血战一
天,直至牺牲。
老猎人李炮,关内人,因行侠仗义打死家乡恶霸,带儿子流落关外,
其真名已无人知道。日军侵入东北,他亲送独子参加抗联。其子在战斗中
负重伤,他携枪寻仇,击毙日伪军二十余人,弹尽受伤被俘,被日军活活
打死,并割头烧尸,时为1937年3月。
抗联五军以最隆重军礼安葬李炮于他牺牲之地,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
将军亲自他其撰写了祭文。
1938.3.18,抗联5军主力西征后,留守吉东的3师8团1连15名战士由
连长李海峰带领,在行进中与数百日伪军突然遭遇,为避免密营被敌发现,
他们放弃撤退入山的机会,就地与敌进行了长达一天的鏖战。傍晚,连长
李海峰命令张凤春等4名战士突围,自己和受伤战友留下掩护,后全部壮
烈牺牲。
不久后,第2路军总部为李海峰等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决定将他
们最后坚守的小孤山命名为“十二烈士山”。后任第5军政治委员、中共
道南特委书记季青写下了一篇《十二烈士山记》。在这篇文章后,有诗赞
十二烈士道:
蓝棒山顶云雾重,宝石河边雪花飞。
寇贼凶焰犹未尽,十二烈士陷重围。
神枪纵横扫射处,倭奴蒙狗血肉堆。
竟日鏖战惊天地,胆壮气豪动鬼神。
不惜捐躯为革命,但愿失土早回归。
他年民族全解放,指点沙场吊忠魂。
1938年10月,抗联五军一师在西征返回途中在乌斯浑河畔被敌围困,
为掩护战友,以妇女团指导员(政委)冷云为首的八名女战士主动将一千余
日伪军吸引到自己方向,在子弹打光之后,携枪投河,壮烈殉国。
她们是:五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原名郑志民)、班长杨贵芝、胡秀芝、
原四军被服厂厂长安福顺、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
黄友,本是汤原县的一个大地主。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他不愿自己在
家享福,抛弃土地财产参加了抗联游击队。
黄友当年在抗联所做的具体工作,已无所知,但他却有一件很出名的
“代表作”——“牵驴”。
抗联三路军成立以后的一天,敌人发现了他并将他逮捕,要他带路袭
击三路军的后方,对此,他一口答应了。鬼子了解他是一个大地主,以为
他回心转意要给“皇军”出力了呢,跟着他向汤旺河上游的小兴安岭里走
去。黄友把鬼子人马领进了迷宫似的山林后,就瞅个空子溜走了。
黄友一走,鬼子们可就惨了,在风雪茫茫的小兴安岭,他们怎么也出
不来了。没几天便不断有人因缺粮断炊冻饿而死,最后700多人只跑出来
30多个。而黄友自己也把双手双脚都冻坏了,幸亏抗联发现了他,才没冻
死。
日寇对他恨之入骨,两年后,他不幸落入敌手,他毫不屈服,破口大
骂敌寇,最后被残酷地杀害。
㈡ 东北的革命烈士的故事
杨靖宇将军的故事
1939年是抗联一路军抗战以来最为艰苦的时期之一,部队伤亡很大。曾当过杨靖宇身边警卫战士的黄生发老人回忆道: “天气嘎嘎冷,我们的棉衣又不齐,有的同志手脚冻伤了。可是敌人的部队越集越密,‘讨伐’越来越频繁。就在杨司令他们为解决棉衣问题召集各方面军负责人开会研究时,因叛徒出卖,在那尔轰的东北岔一带被岸谷隆一郎带领的日伪军层层包围,敌兵力达4万多人。天上有飞机,地上有机枪大炮,汽车来回运送粮食、弹药。在我们的正面,敌人满山满谷。为了掩护各部队分头转移,杨司令带领我们300多人在正面吸引住敌人,由机枪连开路,生生撕开一条口子。“但是,当我们经南泊子突围到了五金顶子时,敌人已经纠集了更多的兵力,我们甩掉一股又遇上一股,很难得到个休整的机会。雪地行军,裤子总是湿的,让寒风一吹,冻成冰甲,很难打弯,也不知有多沉,迈步都吃力。鞋子也都跑烂了,只好割下几根柔软的榆树条子,从头拧到尾儿,当作绳子把鞋绑在脚上。衣服,全叫树枝扯烂了,开着花,白天黑夜都挂着厚厚的霜,浑身上下全是白的,全是凉的。“这时候,多么需要火啊!生起一堆火,好好地烤一烤,把冻成冰的衣服烤化、烤干,把冷冰冰的身子烤暖。特别是夜里,气温降到摄氏零下40多度,冻得大树喀吧喀吧直响,粗大的树干冻裂了缝儿,人又怎能受得了啊!可是一生火,火光照出老远,青烟飘上林梢,敌人就会像一群绿头苍蝇一样扑上来。我们只得不停地在雪地上蹦高,生怕坐下来再也起不来。
“更难的是没有吃的,不要说粮食啊,连草也埋在二三尺深的积雪里,没法找,没法挖,我们只好吃那难咽的树皮。先把老皮刮掉,把那层泛绿的嫩皮一片片削下来,放在嘴里嚼啊嚼啊,就是咽不下去。勉强吃下去了,肚子也不好受……”
杨靖宇鼓励大家:“革命就像一堆火,看起来很小,可燃烧起来能烧红了天,照亮黑夜。革命,不管遇多大困难总会胜利的!”1940年2月,杨靖宇牺牲前夕,他和战士们同吃着一碗用雪水熬煮的糊糊,十分沉静地对警卫员说:“就是我们这些人都牺牲了,还会有人继承我们的事业,革命总是会成功的。”此后几天,他都没有吃到一粒粮食,饿了就以草根、棉絮充饥,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40年2月23日下午,敌人在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包围了杨靖宇。在日本侵略者留下的战场实录中有这样的记载:“讨伐队已经向他(杨靖宇)逼近到一百米、五十米,完全包围了他。讨伐队劝他投降。可是,他连答应的神色都没有,依然不停地用手枪向讨伐队射击。交战20分钟,有一弹命中其左腕,啪嗒一声,他的手枪落在地上。但是,他继续用右手的手枪应战。因此,讨伐队认为生擒困难,遂猛烈向他开火。”下午4时30分,杨靖宇被敌弹射中胸膛,壮烈殉国,年仅35岁。杨靖宇为国捐躯后,日本侵略者剖开了他的遗体,发现他的胃饿得变了形,里面除了尚未消化的草根和棉絮,连一粒粮食都没有!壮士喋血,为争民族之气,连残暴的侵略者也震惊和折服了。当年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都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并特意为杨靖宇举行了“慰灵祭”。
㈢ 东北民间故事有什么特色
东北民间故事是东北民间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门类,是东北文学的主体,它是世世代代生活在关东大地上的东北人民在长期开发建设东北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繁衍生息中,所创造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文化。
它构成了东北各民族民间故事的深厚基础和广阔背景,积淀着东北广大民众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
东北民间故事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包括神话、传说、寓言、笑话等,体现了东北各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有东北民族个性、东北地方特色,也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蕴藏在东北各民族中间,依附于东北各民族的存在而存在。
很多东北民间故事作品透出古朴、粗犷、憨厚、醇馨的风格。尤以一些描写先民以渔猎、挖参或征战为内容而展示北方自然环境氛围的专题故事、习俗传说最为浓郁。
东北民间生活故事中占有篇目较多的幻想故事极富民族特色。作品不仅在环境、语言外壳中体现出民族风韵,在神奇、丰富的想象间也渗透着古老社会图腾崇拜观念。而且以描写优美缠绵,情节迂回曲折,形式多为灵怪,变形的复合型为艺术特色。
东北民间故事像东北其他民间文学样式一样,有着自己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有着不同于其他东北民间文学样式的特征,从中可以看到关东人民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理想愿望等。
东北民间故事像其他民间创作一样,其故事的创作者往往在一定的集体场合,由于现实生活情景的激发,或为了满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需求,便由不同的人进行了自发的口头故事的创作。
有的时候是为了鼓舞战斗精神或激励劳动情绪,有的时候是为了减轻劳动负担或调节集体劳动的动作,有的时候是为了庆祝节日或表现对事物的看法,有的时候是为了表达宣泄欢娱乐观或悲戚愤怒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了民间故事。
东北民间故事无论它原来是集体创作的还是个人创作的,只要它一经创作出来,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传播领域,要在民众中流传,千百次地由广大民众讲述、传颂。
在这个被讲述和传颂的传播过程中,这些民间故事经受着种种考察和检验,其中包括民间故事的故事内容、故事表现形式、故事语言等多方面的内容。
如果这些民间故事能够适应民众的生活需求和审美心理、习惯、情趣,能够适应民众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那么它就能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就会具有一定强的生命力和一定长的生存时间,就能在广大民众中流传,并且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进行加工、润色,使其不断丰富。
东北民间故事一般都没有作者,均为佚名,这就形成了东北民间故事的“无名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东北民间故事中,诸如《秃尾巴老李》、《棒槌姑娘》、《大连的传说》、《金牛的故事》、《一只小金碗》等,都是没有具体作者的。
口头传播是最早的文学传播形式,东北民间文学的传播也是口头传播,具有口头文学的性质。
口头传播使东北民间故事流播很广,相传很久。如关东地区人人皆知的《孟姜女》、《公主陵》、《二郎神》等故事,人们百听不厌,百讲不烦,甚至传诵了千年以上,传诵到全国的许多地区。有很多故事至今还在广泛流播,甚至有些成为戏剧舞台和银屏上的题材。
东北民间故事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具体表现在口头作品的语词、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和题材等方面经常变动。
例如,东北民间故事《孟姜女》,吉林省榆树一带流传的故事情节是:住在松花江北岸的孟家和姜家,因种在两家之间的柳条樟子边上的葫芦而得女,两家都十分喜爱,并共同抚养,并以两家的姓为女孩的名。
吉林省舒兰一带流行的故事情节则是:孟姓人家的老太太因救了一只小燕子,燕子报恩,衔给孟家一粒葫芦子,孟家种出葫芦蔓爬到了姜家,葫芦长大后锯开,里面是个小女孩,于是,两家便以各自的姓为女孩的名。
东北民间故事的渊源深厚、集体创作、口头传承和不断变化等特征是东北民间故事的重要特征,并且这4个特征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满族民间故事是东北民间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广博深厚的满族文化遗存和内涵。满族民间故事生成于满族由“渔猎”转向“农耕”,并且与汉族文化密切接触、融合,逐渐形成满汉杂糅的文化特征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
这些特点都鲜明地体现在由满族民众集体创作、世代传承、“记录”他们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的故事中。
满族民间故事内涵十分丰富,有关于神的传说,如天神创世神话、自然神话、族源神话、动物崇拜、图腾崇拜神话及保存在萨满神谕中的萨满教女神神话等。
有些满族民间故事以反映原始部落时期围猎场面和野蛮的征战及原始宗教、淳厚的先民民风为主要内容;有以阿古打、努尔哈赤等为主人公的英雄创业传说;有以展示满族先民在特定自然环境中生产、生活场景的生活故事;也有以人参、柞蚕、棕熊、东北虎、大马哈鱼,靰鞡草等组成的反映满族故乡特有物产的动植物故事及由此派生出来的风俗传说。
东北满族围猎故事多以平民猎手为主人公,表现他们凭借多年围猎经验,对付棕熊,降服恶虎,捕鹿,射貂。故事中围猎细节描写细腻,满族人的勇猛风姿、聪明才智栩栩如生。
通常围猎与部落征战或追求幸福的幻想故事交叉在一起,成为一个复合型的故事。
达斡尔族有极为丰富的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谜语、祝赞词、民歌和民间舞蹈歌词在内的民间文学作品,不仅题材广泛,而且其内容丰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达斡尔族人民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也是其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艺术再现。
民间故事是达斡尔族民间文学作品中数量最丰富的一种体裁。
有人物故事,例如《阿波卡提莫日根》、《德布库的传说》;有动物故事,例如《套嘎沁脱险》;有生活故事,例如《阿拉塔尼莫日根》;有萨满故事,例如《尼桑萨满的传说》、《德莫日根和齐尼花哈托》;有“莽盖”故事,例如《去杀莽盖》、《天神战胜莽盖》。
“莽盖”在我国北方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中经常以反面典型的面目出现,是一个半人半兽、肢体庞大、形象怪异的害人巨魔,也是自然力和社会恶势力的代表。与“莽盖”进行斗争的故事,寄托了达斡尔族人民征服自然、战胜恶势力的强烈愿望。
㈣ 求三个东北的民间故事,是很小的时候姥姥讲给我的
第一个民间选自聊斋志异续:<<秦吉了>>
剑南一大户人家有一婢,美丽且聪明,主人很宠她,不让她与其他婢女一起。时有某太守辞官,将一只秦吉了送给主人家,这鸟十分聪明,会说人话。主人让这丫环专门喂这鸟。
一天,丫环喂这鸟时,鸟忽然说:“姐姐喂我,一定会找一个好姐夫!”丫环害羞,用扇扑它,鸟也不怕。自此,鸟凡有所言,丫环或笑或骂,习以为常,丫环也不介意。这丫环向独居一室,鸟就挂在门上。鸟和丫环就像一对伴侣,别人也不去管她。又有一天,丫环正洗澡,忽听鸟叫道:“姐姐真好身体,可惜我不是男子,不然魂都被你勾跑了。”丫环急了,光着身子就扑它。其时鸟也刚洗澡,因平时很驯服,笼门没关,竟然振翅出笼,绕着室内飞。丫环更急,鸟忽然穿破窗纸,翱翔而去。丫环顿时惊惶失措,深怕主人责怪,马上想了个主意,穿衣后将鸟笼移到室外房檐下,到主人面前哭诉:“因为我一不小心,关门洗澡,不想旁人嫉妒,乘机将鸟放去。我情愿领罪,任您处罚而无怨!”主人一向对此婢怜爱有加,而且知道众人都嫉妒她,果然没责怪她,反而追究旁人。过不久,就事也就放下来了。
十来天后,丫环奉主母命,去看望同县的梁孺人。梁家有个儿子名绪,未婚。正在书房读书。一会,有一只鸟飞到他的案头,说起话来:“我替你找到了一个佳偶,不去看看吗?”梁生惊视,原来是只秦吉了,于是放下书本追它。鸟忽然飞不见了,却看到了丫环,真是美丽极了,他紧跟在丫环后面。只见丫环一直走到内室,与他母亲叙话,梁生这才知道她是某大户人家的婢女。这婢女姿容端庄,娴雅动人;婢女看这少年,也时时秋波流转。四目交顾,可惜一句话也不能交谈。
许久,丫环才回家。丫环向主人回话后回到自己的房间,空鸟笼还挂在床头,看见秦吉了停在鸟笼上休息。丫环大喜,像得了宝贝一般,要把它重新放到笼子里去。鸟大叫:“我为姐姐奔波累得要死,幸亏替你觅得好姻缘,你怎么还要把我关到笼子里去呢?”丫环对秦吉了说的话感到惊奇,追问它,鸟一一细述。丫环方才明白。她松手后鸟也不飞,停在床上,它对丫环说道:“我虽然不能像古人昆仑奴那样,背着你越过这重重的院墙,然而你的心事,除了我以外,无人可以替你传递。姐姐果真对梁生有意吗?”丫环腼腆不答。鸟笑道:“真乃儿女之态,恐怕有人来,我且去了。”说罢,振翅而飞,一下就不见了。丫环很仰慕梁生的丰采,且耻于替人家做妾。她整晚翻来复去睡不着,还是拿不定主意。
次日,鸟趁无人又飞来了。丫环一招手它就下来了,她说:“主人对我很宠爱,不会轻易把我嫁出去;况且,梁生青年有为,纵然喜欢年青漂亮的女子,岂肯娶一个丫环为妻呢?多谢你费心,只怕事情难以成功,有什么办法呢?”鸟听懂了她的意思,一下飞走了。到晚上才回来,回复丫环说:“梁生对你的情意,从他写的诗中可以看出来了呀!”于是念诗道:“不妨团扇白,只喜玉颜红。徜遂乘鸾愿,终应跨凤同。”丫环听了很高兴,遂向鸟说了自己的心事,一清早鸟就飞走了。
梁生在书房,日夜挂念丫环,早上注视天空,那高飞的鸟很像那只秦吉了,于是说:“你能将我的话传达给我的心上人吗?我会为你立传的,你的故事将像苏武的雁一样流传。”话未说完,那鸟就飞下来了,停在墙上与梁生交谈,传达了丫环对他的相思及耽心。梁生很高兴,问丫环识不识字?鸟答道:“很识些字。”梁生即草书数行,叙说自己的相思,发誓要同她相好。信写好封口后,放在地上,鸟即衔了飞去,梁生不胜惊叹。此后几天,不再见鸟,那丫环的音讯也突然断了。
正彷徨间,忽传那家有个丫环死了,且已埋葬。梁生心中疑惑,打听后知道果然就是自己的意中人,因此非常悲伤,痛哭失声,也不知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殊不知鸟衔信去后,给丫环看了,可她却不会写回信,于是她退下手上的玉镯,交给秦吉了。她把自己父母的住址也告诉了秦吉了,请梁生多交点钱给她父母,将她从主人家赎出,这样他们就可成就百年之好。鸟答应后将玉镯衔了飞去。飞到途中,突然遭到恶少射来的弹丸,被击中了脸,鸟就掉下来死去。而且过了不久,丫环也遇到了麻烦。开始,这家主人因为她貌美而宠她,准备把她收房作妾,可她很不情愿。且丫环因丢失鸟的事情嫁祸于人,虽然没有因为这挨打,而其他人却对她侧目而视。而且怕她得到主人的宠爱后在主人身边吹枕边风,于是都来对付她。听说她曾在室内与鸟谈话谈到半夜,就诬指她与人有私情。主人听后,醋劲大发。又在她房中搜到梁生写给她的信。因此勃然大怒,将她毒加拷打。而丫环因事情太过荒诞,怎么也说不清楚,所以被打得遍体麟伤,奄奄一息。主人不等她咽气就将她装棺,命仆人抬到野外埋了。
此婢之死的前前后后,梁生也不太清楚,只是独自悲伤,不觉伏几而卧。忽然梦见一女子,羽衣蹁跹,走上前来行礼道:“我就是那只秦吉了,和你的意中人本是同类。她因为行善,投胎转为人类。我后来与她偶然重逢,担心她嫁给一个平庸的男人,所以把她与你说合。不想我中途被弹丸击中,使我姊遭到众人的诽谤负屈而死,实在令人叹息!虽然如此,但她还有复生的机会,除了您谁还能帮她一把呢?”梁生梦中大喜,起来问其究竟,女子扬手一指道:“往城外行走百步就是她的坟墓!”说完化为一只孤鹤,凌空飞去。
梁绪惊醒,即带上仆人骑了马,访查到城外,想起有个北堡的地名,和梦中隐隐相合。一直找去,果然寻到丫环的葬处,也不敢冒失地开棺。就借村中一块地暂时休息。等到夜间,给些好处给仆人,一起开墓。所幸棺材埋得并不很深,靠近一听,好像听到有呼吸的声音。他急忙破开棺材,婢女果然复活了,梁生惊喜如狂。这附近有一座尼庵,两人叩开庵门,细述事情的原委,尼姑也乐得做个好人,很痛快地答应了。梁生就把丫环寄养有庵中,给了足够的费用才离去。
过了一个多月,丫环完全复原,还像以前那样漂亮。梁生请尼姑去他家说媒,对他母亲说这丫环是穷人家的女子。梁母去了一看,虽以前只见过一面,也还有些印象,丫环向梁母哭诉经过,梁母心疼儿子,不忍拒绝他的意愿,就把丫环迎娶回家了。并且因为丫环的缘故和那个大户人家不通往来,所以丫环的事情旁人都不知道。后来梁生感念秦吉了的恩德,,遇到捕获秦吉了的就买来放生。后来直到那大户人家败落了,尼姑才将此事泄露出去。
第二个听说过但没法说出选自出处,有点不同不是丫鬟而是小姐。只记得马儿,马儿,你走到那儿停我就嫁那儿,走了不知多少路,走到一座秃脱脱的山就停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