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世说新语中有名的8个小故事(写出第几则)
方正第五之五十九、管中窥豹
(原文)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子敬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
(译)王子敬(王献之)只有几岁大的时候,曾经有一次观看门生们(晋时称仆人们为门生)玩樗蒲(chūpú一种棋类游戏),看出双方的胜负,就说:“南风不竞。”(意思是南边的要输)仆人们见他是个小孩,瞧不起他,说道:“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子敬说:“我是远惭荀奉倩(告郑派荀粲),近愧刘真长(刘惔)。”(荀粲、刘惔二人从不与下层人接近)就拂袖而去。
方正第五之六十、谢公闻羊绥佳
(原文)谢公闻羊绥佳,致意令来,终不肯诣。后绥为太学博士,因事见谢公,公即取以为主簿。
(译)谢公(谢安)听说羊绥有才华,就希望羊绥能来见个面,可羊绥始终没有来。后来羊绥担任太学博士,有事面见谢公,谢公就立即让他作了主薄。
方正第五之六十一、推人正自难
(原文)王右军与谢公诣阮公,至门,语谢:“故当共推主人。”谢曰:“推人正自难。”
(译)王右军(王羲之)和谢公(谢安)到阮公(阮裕)那里,走到门口,王对谢说:“我们俩都要推崇主人。”谢说:“推崇别人的确很为难。”
方正第五之六十二、魏祚所以不长
(原文)太极殿始成,王子敬时为谢公长史,谢送版,使王题之,王有不平色,语信云:“可掷着门外。”谢后见王,曰:“题之上殿何若?昔魏朝韦诞诸人,亦自为也。”王曰:“魏祚所以不长。”谢以为名言。
(译)太极殿建成时,王子敬(王献之)正担任谢公(谢安)的长史,谢安给他送去牌匾,让他题字,王子敬很不情愿,他对使者说:“你把它扔到门外去。”谢安后来见到王子敬,对他说:“你到殿上去写怎么样?从前魏朝韦诞等人,也是这样做的。”王回答:“这就是魏朝国运不能长久的原因。”谢安认为他说的是名言。
方正第五之六十三、自量固难
(原文)王恭欲请江庐奴为长史,晨往诣江,江犹在帐中。王坐,不敢即言,良久乃得及。江不应,直唤人取酒,自饮一碗,又不与王。王且笑且言:“那得独饮?”江曰:“卿亦复须邪?”更使酌与王。王饮酒毕,因得自解去。未出户,江叹曰:“人自量,固为难!”
(译)王恭想请江庐奴作他的长史,早晨就到江庐奴那里,江还在床上。王恭落座,没敢马上说,过了很久才提及此事。江庐奴没有反应,只是叫人拿了酒来,自己喝了一碗,也不理王恭。王恭笑着袜贺说:“怎么好自己单独喝?”江庐奴说:“你也想喝吗?”于是又倒了一碗给王恭。王恭喝完酒,就借故离开。还没走到门口,江庐奴感叹道:“人能做到自量,真是不容易啊。”
方正第五之六十四、卿何如卿兄
(原文)孝武问王爽:“卿何如卿兄?”王答曰:“风流秀出,臣不如恭,忠孝亦何可以假人!”
(译)孝武帝(司马曜)问王爽:“你和你哥哥王恭相比怎么样?”王爽回答:“才华出众,我不及王恭,若说起忠孝,我可不输给别人!”
方正第五之六十五、何小子之有
(原文)王爽与司马太傅饮酒,太傅醉,呼王为“小子”,王曰:“亡祖长史,与简文皇帝为布衣之交,亡姑、亡姊,伉俪二宫,何小子之有?”
(译)王爽和司马太傅(司马道子)一块儿喝酒,太傅喝醉了,就叫王爽“小子”,王爽说:“我的祖父(王濛)和简文帝是布衣之交,我的姑姑、姐姐都是皇后,你怎么叫我小子?”
方正第五之六十六、张王相交
(原文)张玄与王建武先不相识,后遇于范豫章许,范令二人共语。张因正坐敛衽,王孰视良久,不对。张大失望,便去,范苦譬留之,遂不肯住。范是王之舅,乃让王曰:“张玄,吴士之秀,亦见遇于时,而使至于此,深不可解。”王笑曰:“张祖希若欲相识,自应见诣。”范驰报张,张便束带造之。遂举觞对语,宾主无愧色。
(译)张玄(张玄之)和王建武(王忱)原来并不认识,后来二人在范豫章(范宁)家相遇,范宁让二人一起聊天。王忱仔细地观望了张玄之很久,也不和张说话。张玄之非常失望,就走了,范宁苦苦劝解挽留他,他就是不肯留下。范宁是王忱的舅舅,就责备王忱说:“张玄,是吴地学子中的佼佼者,又有名望,受人赏识,你却让他这丛升样尴尬,真是不可理喻。”王忱笑着说:“张祖希(张玄之)若想认识我,就应该来看我。”范宁急忙告诉了张玄之,张立刻穿戴整齐,来拜访王忱。见面后二人举交谈,宾主没有丝毫难为的感觉。
雅量第六
雅量第六之一、颜色自若
(原文)豫章太守顾劭,是雍之子。劭在郡卒,雍盛集僚属自围棋,外启信至,而无儿书,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宾客既散,方叹曰:“已无延陵之高,岂可有丧明之责!”于是豁情散哀,颜色自若。
(译)豫章太守顾劭,是顾雍的儿子。顾劭在豫章去世的时候,顾雍正兴味盎然地和部属们一块儿下棋,仆人禀告豫章的信使到了,顾雍没有看到儿子的书信。虽然当时神情未变,但心里已经明白怎么回事了。他的指甲掐进了手掌,血流出来,染到了坐垫上。宾客们散去后,顾雍才叹息道:“我虽然没有延陵季札失去儿子时那么旷达,可我也不能像子夏那样,因为丧子而失明,那样就会招来人们的指责呵。”于是胸怀开朗,愁容散去,神色自若。
雅量第六之二、文王寻悔
(原文)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译)嵇康押到东市受刑时,神色不变,他要琴弹奏《广陵散》。弹罢说道:“袁孝尼(袁准)曾经要跟我学弹此曲,我因为舍不得就没有教给他,《广陵散》从今以后就绝传了!”当时有三千多太学生上书朝廷,请求拜嵇康为师,没有获准。嵇康死后不久,晋文王(司马昭)也后悔了。
雅量第六之三、倚柱作书
(原文)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宾客左右,皆跌荡不得住。
(译)夏侯太初(夏侯玄)曾倚着柱子写信,当时正下大雨,雷电击裂他倚的柱子,衣服着了火,夏侯太初依然神色镇定,书写如故。左右的客人,此时都东倒西歪,站立不稳。
雅量第六之四、此必苦李
(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王戎七岁的时候,曾和一群小孩一块儿玩。发现路旁的李子树上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小孩们都争先恐后,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一人站在那里没去。有人问他,他答道:“树在路边,结了那么多果子却没人摘,这肯定是苦李子。”摘下一尝,果然如此。
雅量第六之五、了无恐色
(原文)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译)在宣武场,魏明帝让人和拔掉牙的老虎搏斗,百姓可以随便围观。王戎才七岁,也来观看,期间老虎攀着栏杆吼叫,声音惊天动地,围观的人都惊恐地趴到地上,只有王戎站立不动,毫无惧色。
雅量第六之六、厚报其书
(原文)王戎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遗筒中笺布五端,戎虽不受,厚报其书。
(译)王戎担任侍中的时候,南郡太守刘肇给他送来十丈筒中笺布,王戎虽然没要,但却很诚挚地给他回了一封信。
雅量第六之七、裴叔则被收
(原文)裴叔则被收,神气无变,举止自若。求纸笔作书,书成,救者多,乃得免。后位仪同三司。
(译)裴叔则(裴楷)被抓后,神色不变,举止镇定。要来纸笔写信,信写完后,因为救助他的人很多,就得以赦免。后来官至仪同三司。
雅量第六之八、乃出牛背上
王夷甫尝属族人事,经时未行。遇于一处饮燕,因语之曰:“近属尊事,那得不行?”族人大怒,便举樏掷其面。夷甫都无言,盥洗毕,牵王丞相臂,与共载去。在车中照镜,语丞相曰:“汝看我眼光,乃出牛背上。”
(译)王夷甫(王衍)曾托一个族人办事,过了一段时间还没办。一次两人在宴会上相遇,王夷甫借机对他说:“最近我让你办的事,怎么还没办?”族人听罢大怒,随即举起食盒朝他脸上扔去。王夷甫一句话也没说,洗了洗后,就拉着王丞相一起乘车走了。在车里,王夷甫照着镜子对王丞相说:“你看我的眼光,竟看到了牛背上。”
雅量第六之九、直是暗当故耳
(原文)裴遐在周馥所,馥设主人。遐与人围棋,馥司马行酒。遐正戏,不时为饮,司马恚,因曳遐坠地。遐还坐,举止如常,颜色不变,复戏如故。王夷甫问遐:“当时何得颜色不异?”答曰:“直是暗当故耳。”
(译)裴遐到周馥那里,周馥作东道请客。裴遐和人下围棋,周馥的司马过来给他敬酒,裴遐只顾下棋,没有及时喝酒,司马生气了,撕扯裴遐,裴遐从座位上摔到地上。裴遐站起来后又回到座位上,举止和平时一样,脸色也没变,还像刚才那样,继续接着下棋。过后王夷甫问裴遐:“当时你怎么能不生气呢?”裴遐回答:“只得默默承受啦。”
雅量第六之十、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
(原文)刘庆孙在太傅府,于时人士多为所构,唯庾子嵩纵心事外,无迹可间。后以其性俭家富,说太傅令换千万,冀其有吝,于此可乘。太傅于众坐中问庾,庾时颓然已醉,帻堕几上,以头就穿取。徐答云:“下官家故可有两娑千万,随公所取。”于是乃服。后有人向庾道此,庾曰:“可谓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
(译)刘庆孙(刘舆)在太傅府任长史,当时很多有名望的人被他陷害,只有庾子嵩超然物外,没有什么事情让刘庆孙离间。后来刘庆孙就因为庾生性节俭,家中富有,劝说太傅(司马越)向庾借钱千万,企望庾子嵩会吝惜不借,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太傅在聚会的时候向庾子嵩提到这件事情,庾此时已喝得酩酊大醉,头巾落到几案上,他把头伸向头巾,缓缓答道:“下官家确实有两三千万,您随便拿去用吧。”刘庆孙这才老实了。后来有人把这件事告诉庾子嵩,庾说:“这可以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贰’ 《世说新语》中有什么小故事有那些
这类故事在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很多条,举出以下几则为例:
言语第二之四十三、家果家禽
(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孔坦)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的家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言语第二之五十一、忘情不泣
(原文)张玄之、顾敷是顾和中外孙,举判皆少而聪惠,和并知之,而常谓顾胜。亲重偏至,张颇不恹。于时张年九岁,顾年七岁,和与俱至寺中,见佛般泥洹像,弟子有泣者,有不泣者。和以问二孙。玄谓:“被亲故泣,不被亲故不泣。”敷曰:“不然。当由忘情故不泣,不忘情故泣。”
(译)张玄之、顾敷是顾和的孙子和外孙,小时侯都很聪明。顾和很看重他们,但认为顾敷更聪明一些。顾和的偏爱让张玄之很不满意。当时张玄之九岁,顾敷七岁,一次顾和与他俩一起去寺里,看到了佛涅槃的塑像,弟子们有哭的,有不哭的。顾和拿这件事问两个孙子。张玄之说:“受到佛的爱护所以哭,没有受到佛的爱护所以不哭。”顾敷说:“不对。或许是忘情的不哭,不能忘情的就哭了。”
方正第五之一、元方答客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租答慎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陈太丘(寔)和朋友相约外出,约定的时间是中午,可到了中午了,朋友还没来,太丘就自己走了,太丘刚走朋友到了。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玩,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等你不来,他已经走了。”朋友大怒道:“真不是人啊!和人约好出去,现在却丢下我自己走了。”元方说:“你和我父亲约在中午,到了中午你却没来,这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就是不懂礼貌。”朋友很惭愧,下车来拉元方想表示亲近,元方走进家门,不再理他。
雅量第六之四、此必苦李
(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王戎七岁的时候,曾和一群小孩一块儿玩。发现路旁的李子树上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小孩们都争先恐后,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一人站在那里没去。有人问他,他答道:“树在路边,结了那么多果子却没人摘,这肯定是苦李子。”摘下一尝弊敬,果然如此。
‘叁’ 世说新语中有哪些故事
1、【望梅止渴】,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扒亩宽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2、【面如傅粉】语出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春亮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脤.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后因以面如傅粉形容男子美貌。
3、【才疏志大】,《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后以才疏志大谓志向大而才能小。
4、耐碰《世说新语》这部书记载了汉魏至东晋的逸闻轶事,记录了魏晋名士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如任诞、简傲等。纵观全书,可以了解到魏晋时期几代人士的人物形象,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在中国文学史尚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肆’ 世说新语中的经典故事有哪些
如《小时了了》《陈太丘与友期》此棚薯《人琴俱亡》《周处》《杨氏和核之子》等,下面摘一些。我有一个参考资料传给你,是世说新语的原文和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德行)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
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言语)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言语)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雅量)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雅量)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森者游云,矫若惊龙。”(容止)
王子猷、王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伤逝)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衣,诸君何为入我中?”(任诞)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假谲)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假谲)
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俭啬)
王戎女适裴,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然。(俭啬)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汰侈)
‘伍’ 世说新语中有名的8个小故事是什么
1、原文:孝武问王爽:“卿何如卿兄?”王答曰:“风流秀出,臣不如恭,忠孝亦何可以假人!
译文:孝武帝问王爽:“你和你哥哥比起来怎么样?”王爽回答说:“轮才华,我比不上哥哥王恭,至于忠孝,我又怎么可以输给他呢!”
‘陆’ 世说新语里有多少着名的故事
世说共一千多条,着名的成为成语的就很多。十个很难涵盖,不过你只要十个。我就给列十个我认为很好的故事。
排调第二十五之一、诸葛瑾为豫州
(原文)诸葛瑾为豫州,遣别驾到台,语云:“小儿知谈,卿可与语。”连往诣恪,恪不与相见。后于张辅吴坐中相遇,别驾唤恪:“咄咄郎君!”恪因嘲之曰:“豫州乱矣,何咄咄之有?”答曰:“君明臣贤,未闻其乱。”恪曰:“昔唐尧在上,四凶在下。”答曰:“非唯四凶,亦有丹朱。”于是一坐大笑。
(译)诸葛瑾担任豫州牧时,派遣一名别驾到朝廷去,他对别驾说:“我儿子善谈,你见了他可以和他聊聊。”到京都后,别驾几次去找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诸葛恪都不见他。后来他们在张辅吴(张昭)家相遇了,别驾对诸葛恪喊道:“好厉害的郎君啊!”诸葛恪趁机嘲笑他说:“豫州都乱了,哪里还厉害?”别驾答道:“君明臣贤,我没听说那里乱了。”诸葛恪说:“从前贤明的唐尧在位时,他下面不是也有四个凶人吗?”别驾说道:“不只有四个凶人,他还有一个不肖的儿子丹朱呢。”于是四座的人都大笑起来。
排调第二十五之二、晋文帝与二陈共车
(原文)晋文帝与二陈共车,过唤钟会同载,即驶车委去。比出,已远。既至,因嘲之曰:“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至。”会答曰:“矫然懿实,何必同群。”帝复问会:“皋繇何如人?”答曰:“上不及尧、舜,下不逮周、孔,亦一时之懿士。”
(译)晋文帝(司马昭)和陈骞、陈泰同乘一辆车子,路过钟会门前时,他们呼唤钟会上来,喊罢就丢下他驾车跑了。等钟会出来时,他们已经走远了。钟会赶到后,他们嘲笑钟会说:“和人约好了出行,为什么那么慢呢?看见你在远处也不追上来?”(钟会的父亲钟繇,“繇”与“遥”同音)钟会答道:“我矫然出众,懿美丰盈,何必要和你们同群。”(陈骞的父亲陈矫,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陈泰的父亲陈群)晋文帝有问道:“皋繇是什么样的人?”钟会答道:“他前不如尧、舜,下不及周、孔,不过也是当时的懿德之士。”
排调第二十五之三、钟毓为黄门郎
(原文)钟毓为黄门郎,有机警。在景王坐燕饮,时陈群子玄伯、武周子元夏同在坐,共嘲毓。景王曰:“皋繇何如人?”对曰:“古之懿士。”顾谓玄伯、元夏曰:“君子周而不比,群而不党。”
(译)钟毓作黄门郎,为人非常机智,一次在景王(司马师)那里喝酒,当时陈群的儿子玄伯(陈泰)、武周的儿子元夏(武陔)都在座,他们一起嘲弄钟毓。景王说:“皋繇是什么样的人?”钟毓回答道:“是古代的懿德之士。”钟毓又回头对玄伯和元夏说:“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群而不党。”
排调第二十五之四、俗物来败人意
(原文)嵇、阮、山、刘在竹林酣饮,王戎后往。步兵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王笑曰:“卿辈意,亦复可败邪?”
(译)嵇康、阮籍、山涛、刘伶在竹林下畅饮,王戎后来到了。阮籍说:“俗人又来败坏我们的兴致了!”王戎笑着说:“你们这些人的兴致,也是别人能败坏的吗?”
排调第二十五之五、尔汝歌
(原文)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颇能为不?”皓正饮酒,因举觞劝帝而言曰:“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帝悔之。
(译)晋武帝(司马炎)问孙皓:“听说你们南方人喜欢作尔汝歌,你能作吗?”孙皓正在喝酒,于是就举起酒杯向晋武帝劝道:“从前我是你的邻居,现在我是你的臣民。敬你一杯酒,祝你万寿无疆!”武帝听罢很后悔。
排调第二十五之六、枕流漱石
(原文)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译)孙子荆(孙楚)年轻时想隐居,他本来要对王武子(王济)说“要枕石漱流”,却误说成“漱石枕流”。王武子说:“流水可以枕,石头能漱口吗?”孙子荆说:“枕流,是为了洗耳朵;漱石,是为了磨砺牙齿。”
夙慧第十二之三、长安远近
(原文)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译)晋明帝(司马绍)才几岁的时候,坐在晋元帝(司马睿)的膝上。有人从长安来,晋元帝问洛阳的消息,不禁潸然泪下。晋明帝问父亲为什么哭泣,晋元帝把王室被迫东渡的事情告诉了他,晋元帝问晋明帝:“你觉得长安远还是太阳远?”晋明帝回答:“太阳远。没有听说人从太阳那里来,这是显然可以知道。”晋元帝对他的回答很惊诧。第二天,晋元帝召集群臣们宴会,晋把明帝的回答告诉了大家,并再次询问。这次晋明帝答道:“太阳近。”晋元帝脸色大变,说道:“你怎么和昨天的答复不同了呢?”晋明帝答道:“我抬起眼睛就可以看到的是太阳,不能看到长安。”
夙慧第十二之四、衰宗之宝
(原文)司空顾和与时贤共清言。张玄之、顾敷是中外孙,年并七岁,在床边戏。于时闻语,神情如不相属。暝于灯下,二小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顾公越席而提其耳曰:“不意衰宗复生此宝。”
(译)司空顾和和当时的名流们一起清谈。张玄之、顾敷是顾和的孙子和外孙,年龄都是七岁,在坐榻边嬉戏。当时听大人们谈话,他们的神情好象并不在意。晚上在灯下,两个小家伙一起叙述主客双方的对话,竟没有一点遗漏。顾和高兴得离开座位,拎着两个人的耳朵说:“没料到我们这个败落的家族又生了你们两个宝贝!”
夙慧第十二之五、不须复裈
(原文)韩康伯年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着襦,寻作复裈。”儿曰:“已足,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尚热,今既着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译)韩康伯(韩伯)很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穷,到了最冷的季节,他还只穿了件短袄。母亲殷夫人给他做衣服,让康伯提着熨斗,她对康伯说:“你先穿着短袄,以后再给你做夹裤。”儿子说:“这就够了,不要夹裤了。”母亲问他原因,他回答说:“火在熨斗里熨斗把也热,我现在穿上短袄,下身也觉得热了,所以不要夹裤了。”母亲非常诧异康伯的回答,断定他将来一定会成为治国之才。
夙慧第十二之六、不减先帝
(原文)晋孝武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着复衣,但着单练衫五六层;夜则累茵褥。谢公谏曰:“圣体宜令有常。陛下昼过冷,夜过热,恐非摄养之术。”帝曰:“昼动夜静。”谢公出,叹曰:“上理不减先帝。”
(译)晋孝武帝(司马曜)十二岁的时候,正是冬天,他白天不穿夹衣,只穿着五六层的绢衣,晚上却盖着两床被子。谢公(谢安)劝告他说:“圣上应该让自己的身体保持规律。现在白天过冷,晚上过热,恐怕不是养生的办法。”孝武帝说:“白天动,晚上静。”谢公出来后赞叹道:“圣上的义理不比先帝差啊。”
夙慧第十二之七、爱过所生
(原文)桓宣武薨,桓南郡年五岁,服始除,桓车骑与送故文武别,因指语南郡:“此皆汝家故吏佐。”玄应声恸哭,酸感旁人。车骑每自目己坐曰:“灵宝成人,当以此坐还之。”鞠爱过于所生。
(译)桓宣武(桓温)死时,桓南郡(桓玄)才五岁,刚脱了丧服,桓车骑(桓冲)和桓温属下的文武官员道别,他指着这些人对桓玄说:“这些都是你家从前的官吏。”桓玄听罢大哭,周围的人都感到悲伤。桓冲常常看着自己的座位说:“灵宝(桓玄)成人后,我一定把这个位置还给他。”桓冲很疼爱桓玄,胜过自己的亲生孩子。
豪爽第十三
豪爽第十三之一、王敦击鼓
(原文)王大将军年少时,旧有田舍名,语音亦楚。武帝唤时贤共言伎艺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自言知打鼓吹,帝令取鼓与之。于坐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神气豪上,旁若无人,举坐叹其雄爽。
(译)王大将军(王敦)年轻时,久有乡巴佬的名声,说话的口音也很重。晋武帝招呼名流们一起谈论歌舞方面的事,大家都能说出点体会来,只有王敦只字都说不出来,脸色显得非常难看。这时王敦声称自己会打鼓,武帝就下令把鼓拿来。王敦从座位上挥袖而起,扬起鼓槌,奋力擂击,节奏和谐快捷,神情豪迈奔放,旁若无人,四座无不赞叹他的威武豪爽。
豪爽第十三之二、驱散婢妾
(原文)王处仲,世许高尚之目。尝荒恣于色,体为之弊,左右谏之,处仲曰:“吾乃不觉尔,如此者甚易耳。”乃开后阁,驱诸婢妾数十人出路,任其所之。时人叹焉。
(译)王处仲(王敦),世人给予他高尚的评价。他曾经放纵声色,身体为此衰败,左右的人规劝他,处仲说:“我竟没有觉察到,不过这也好办。”就打开后楼内室,把几十名侍妾赶了出来,不管去哪里都可以。世人对他的做法大加赞赏。
豪爽第十三之三、王敦自目
(原文)王大将军自目高朗疏率,学通《左氏》。
(译)王大将军(王敦)认为自己高尚爽朗,疏放率真,在学问上通晓《左传》。
豪爽第十三之四、唾壶口缺
(原文)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译)王处仲(王敦)每次酒后,就朗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边诵读一边用如意击打痰盂,痰盂口都让他敲破了。
豪爽第十三之五、太子西池
(原文)晋明帝欲起池台,元帝不许。帝时为太子,好养武士,一夕中作池,比晓便成。今太子西池是也。
(译)晋明帝(司马绍)要建山水楼台,元帝(司马睿)不答应。明帝当时是太子,喜欢蓄养武士,他就让武士们晚上修建,到了早晨就建好了。就是现在的太子西池。
豪爽第十三之六、何敢不逊
(原文)王大将军始欲下都,处分树置。先遣参军告朝廷,讽旨时贤。祖车骑尚未镇寿春,瞋目厉声语使人曰:“卿语阿黑,何敢不逊!催摄面去,须臾不尔,我将三千兵槊脚令上。”王闻之而止。
(译)王大将军(王敦)要到东下京都,执掌朝政。他先派参军通告朝廷,向当时的名流暗示了自己的企图。祖车骑(祖逖)那时还没有镇守寿春,听到这个消息大怒,他对王敦的使者厉声说道:“你告诉阿黑(王敦),竟敢如此无礼!叫他马上收敛手脚撤退,稍有耽搁,我立即率领三千甲兵出击,把他驱逐回去。”王敦听到后即刻停止了行动。
豪爽第十三之七、三起三叠
(原文)庾稚恭既常有中原之志,文康时,权重未在己。及季坚作相,忌兵畏祸,与稚恭历同异者久之,乃果行。倾荆、汉之力,穷舟车之势。师次于襄阳,大会参佐,陈其旌甲,亲援弧矢曰:“我之此行,若此射矣。”遂三起三叠。徒众瞩目,其气十倍。
(译)庾稚恭(庾翼)常有收复中原的志向,文康(庾亮)当政时,大权不在自己手里。等季坚(庾冰)作了丞相,他惧怕战争,不敢发兵,和稚恭的主张冲突了,很久才同意他的行动。庾翼倾尽荆州、汉水一带的所有兵力,出动全部船只战车。大军驻扎在襄阳,庾翼召集部属大会,摆开阵势,他亲手拉开弓箭对将士们说:“我们这次行动,就象这发出的弓箭!”说罢三发三中。将士们全神贯注,士气大增。
豪爽第十三之八、恨卿辈不见王大将军
(原文)桓宣武平蜀,集参僚置酒于李势殿,巴、蜀搢绅莫不来萃。桓既有雄情爽气,加尔日音调英发,叙古今成败由人,存亡系才,一坐叹赏。既散,诸人追味余言,于时寻阳周馥曰:“恨卿不见王大将军!”
(译)桓宣武(桓温)平定蜀地后,召集部属在李势的宫殿里大摆宴席,巴、蜀两郡的士大夫们也都到了。桓温一向英雄豪迈,加上那天兴奋,慷慨激昂,叙述古今成败,事在人为的关系,四座为之赞赏。宴会散后,众人还在回味他的话语,这时寻阳人周馥说:“遗憾的是你们这些人没有见过王大将军(王敦)!”
‘柒’ 世说新语的故事有哪些
《世说新语》的故事有:
1、望梅止渴:“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2、一览无余:“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申昜,则一览而尽,故纡馀委曲,若不可测。”
3、二童一马:“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
4、七步成诗:“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5、才高七步:同“七步成诗”。
6、才疏志大:“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后以“才疏志大”谓志向大而才能小。
7、千里莼羹:“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曰:‘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
8、千岩万壑:“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捌’ 世说新语十大经典故事原文
世说新语十大经典故事原文是汗不敢出、雪夜访戴、王戎卖李、夫子家禽、鲈莼之思、嵇康打铁、敏智元芳、高洁山涛、蓝田食蛋、望梅止渴。
1、汗不敢出
原文: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玖’ 推荐几则《世说新语》的故事
1、陈仲举礼贤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
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
2、割席
管宁华歆是好朋友,两个人一起在园中锄菜,看见地上有块金子,管宁就象没看见一样,而华歆急忙把金子拣起来,地也不锄回家了。
后来又一起读书,外面有大官车马喧哗而过,管宁象没听见一样,照样读书,而华歆却丢下书,去看热闹了。管宁于是把两人共坐的席子一割为二,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3、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
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9)世说新语里有哪些着名的短故事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刘裕对其恩遇有加。公元424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刚登基便先后杀了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拥立功臣。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因为担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弑的悲剧,严格控制并杀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员,这其中就包括名将檀道济。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义庆不得不加倍小心谨慎,以免遭祸。本传言“太白星犯右执法,义庆惧有灾祸,乞求外镇。”这实际上是刘义庆借故离开京城,远离是非之地。尽管文帝下诏劝解宽慰但架不住刘义庆“固求解仆射乃许之”。刘义庆终于得以外镇为荆州刺史。
外镇后的刘义庆仍然如同惊弓之鸟,心有余悸。他处在宋文帝刘义隆对于宗室诸王怀疑猜忌的统治之下为了全身远祸,于是招聚文学之士寄情文史编辑了《世说新语》这样一部清谈之书。
刘义庆《世说》的编纂时间大约在公元439年至440年刘义庆任江州刺史期间,这两年间有两件事情值得注意。
一是元嘉十六年刘义庆在担任江州刺史时招揽了许多文人,“太尉袁淑,文冠当时,义庆在江州,请为卫军咨议参军;其余吴郡陆展、东海何长瑜、鲍照等,并为辞章之美,引为佐史国臣”,按照《世说》一书成于刘义庆及其门客众手的说法,这是《世说》编纂的恰当时机。
二是元嘉十七年刘义庆调任南兖州刺史,前来接任他江州刺史职位的正是遭到贬斥,被解除司徒录尚书事要职的刘义康。兄弟二人在江州见面后的悲恸情绪受到文帝刘义隆的责怪。
这些都与刘义庆对处境危难并因此寻求在魏晋文人的精神气质中得到化解和超脱,因而与编纂《世说》一书紧密相关。
‘拾’ 世说新语的故事
《世说新语》的故事:《陈仲举礼贤》、《雪夜访戴》、《管宁割席》、《杨氏之子》、《周处》、《陈太丘与友期》、《枕流漱石》、《钻核》、《小时了了》等。
1、《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玩耍、学习。有一天,他们两个人一起在园中锄菜,同时看见地上有块金子,管宁就象没看见一样,而华歆急忙把金子拣起来,地也不锄回家了。后来二人一起读书的时候,外面有大官车马喧哗而过,管宁就像没听见一样,照样读书,而华歆却丢下书,去看热闹了。管宁于是把两人共坐的席子一割为二,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2、《管中窥豹》
王子敬(即王献之)很小的时候,曾经看一些门生在玩樗蒲这种游戏 ,看出胜负后,便说:“南风不竞(南边的要输)。”门生们听完,轻视他是小孩子,就说:“你这个小孩子只是管中窥豹罢了,至凯巧宴多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一个斑纹。”王献之听完,瞪大眼睛说:“比远的,我愧对荀奉倩;比近的,我愧对刘真长(刘惔)。”说完拂袖而去。
3、《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有一天夜里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宽租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进去,王子猷说:“我本来盯银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